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證嚴法師:多嗔眾生慈悲觀


時間:2016/1/26 作者:彌陀切願

證嚴法師著述

眾生多嗔,嗔就是愛發脾氣,這是煩惱的根源。人的煩惱根源有三:貪、嗔、痴,這些根本煩惱若不除去,我們的智慧就無法增長,觀念也無法正確;所以,要使觀念正確、要增長智慧,必定要將煩惱根源去除。多貪的眾生必須用「不淨觀」的方法來對治,而多嗔的眾生,應該要用什麼方法來對治呢?

有一位會員初次來到精舍就對我表示,自從了解慈濟的精神之後,他覺得自己參加慈濟行列,能親身體會的時間實在太少了,因為他參加會員的行列已經有五、六年的時間,但是一直沒有機會來到本會。當他聽說要擴建病房,將來要設立醫學院,就問其他的委員要如何加入這項活動?

他說,自己這輩子還沒做過一件令他歡喜的事,他希望能利益社會,皆大歡喜。所以聽到慈濟的計畫,覺得這正是時機,就對委員說,第二期的病房部分,他要發心捐一百萬,而紀念堂部分,他認為慈濟紀念堂是佛教徒、甚至是未來宗教追求者的精神堡壘,所以他認為醫院固然重要,紀念堂更不能忽視;他虔誠發願在紀念堂的興建期間,每年以自己事業營利所得的三分之一贊助。

這就是慈悲心的表現。他並問了我一個問題,他說:「我想請師父開示,應該如何控制自己的脾氣?我因為脾氣很壞,時常不能自我控制。有時想想,實在沒什麼值得生氣,但經常就是忍不住啊!」

我就對他說:「你要多聽經,看得開則脾氣不會發作。」他說:「有啊!我每天都六點起來聽經。師父常常講經,我人雖然沒來,但是我都聽錄音帶。每次聽經,我都感覺師父好像是在說我,因我確實有這個缺點。我也常常想從今天開始不再發脾氣。但是一聽完經,出門上班,看到不順眼之事,我還是同樣忍不住要發脾氣。」

這就是人的通病,發脾氣非常簡單,但是要控制脾氣真是不簡單。我對他說:「會發脾氣是因為環境的關係。譬如你今天回來這裡,覺得心靈很平靜,整天都很歡喜,為何高興,你知道嗎?因為你拿出了慈悲心。當你聽到慈濟的工作很有意義,你寧願將一整年所賺的三分之一捐助紀念堂,這就是慈悲心。你今天感觸到境界而發心,發心後能抱持那麼歡喜的心,此即佛陀所說的:『多嗔眾生慈悲觀』,今天所處的環境是在慈悲的境界中,所以會覺得很高興、很平靜。」

我們自己飲水,現在我們知道,水,乃至於一切萬物,都有見聞覺知,都能懂得人的意思,所以你給它善的訊息,它確實會變得很善很美,這是博士給我們做實驗的。譬如比如我們平常喝的這杯水,你在水上貼個「感恩」,貼個「愛」字,這個水的質量就特別好,你要是相反的,貼個我「我討厭你」、「我恨你」,那水的質量就特別不好,甚至於常常喝人會生病。然後你就懂得為什麼大悲水能治病,就是這道理。

現在我們曉得水有見聞覺知,我們用大悲咒水晶杯,這就是大悲水。什麼時候貼上去,一個小時以後你再喝,它確實就管用,你不會念也沒關係,水會看,所以這個方法很好。

結緣 大悲咒水晶杯 敬請加微信18680571807 長期結緣 全年流通

證嚴法師:多嗔眾生慈悲觀

佛陀教導我們用慈悲來教導愛發脾氣的眾生,用慈悲來制止暴躁易怒的心靈。我們學佛就是要時時警惕自己,在世俗中的人,由於面對的是事業、領導、管理,所以缺少讓他培養慈悲的環境。如果能有這種好環境,人是多麼可愛啊!就是那麼慈悲、那麼快樂寧靜。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了解自己非常幸福;周圍的環境,時時刻刻都能使我們培養慈悲心,制止嗔心、控制脾氣,仔細想想,是不是很有福?

有一位從美國回來的青年對我說:「師父到底是修什麼法門?」我說:「我可能是修多忙法門──忙碌的法門。」

他說,以前在台灣念大學時曾參加佛學社,當時好高騖遠,因為「禪」是佛學中最超然的境界,所以他選擇的法門是「禪境」──禪的功夫。在這段時間裡,他走遍了各道場,參訪名師,也常與人參加大專夏令營的齋戒會,並且去打禪七、打佛七。

但是,儘管他鑽研佛學已有四年了,一直到大學畢業,他還是茫茫然不知所從,也不知禪真正的道理是什麼?只是不斷地追求禪最高的境界。畢業後,他抱著對佛教尚茫然、又熱切的心到美國留學,並且組成一個佛學社,專門研究禪理。他將在台灣所學的「文字禪」──書本上的理論及道理,帶到美國,開班授課為人講說禪理。然而,一年半下來,他覺得以文字來教導禪功,真是越來越矛盾,一股熱心不斷退除,而聽課的人亦不斷減少,他的心就這樣冷卻下來。

他告訴我:「今天我親自來到這裡,深深體會只有人間的佛法才切實。師父說『忙碌的法門』,就是忙忙碌碌地為人間的事忙。」他說他也有同感,並且希望能將人間的佛法、慈悲濟世的精神帶到美國去。

他本來抱著一顆對佛法很冷淡的心態自美國回來,但是現在他要抱著一股熱心,將慈濟的精神、人間的佛法帶回美國,這就是慈悲心。用慈悲心來創造人生的前途,除了能清淨我們的心地,也能去除多嗔之心。若想培養慈悲心,聽聞佛法、訓練心思,除了要有佛教的常識、學識之外,尚需有好的環境來培養、訓練。佛法要徹底去了解,並非只研究經藏文字就能透徹。

那位年輕人,抱著一股熱心將禪學文字帶至美國,出國之前的四年加上出國之後的兩年,他不但沒有體會到禪宗的真味,就是連最基本的起點,到現在還是非常茫然,花費了六年多的時間,是不是很冤枉?

然而,他來到這裡就能發起慈悲心,起碼對人間佛教的根本有所了解,起點正確則目標正確。所以「五停心觀」中佛陀說:「多嗔眾生慈悲觀」,想培養慈悲觀必定要創造這一種境界,有這個境界才能身心透徹,才能去觀想。

因此,我們要多多體會慈濟的精神,加強我們的道心,提升我們的慈悲心念;若能時時刻刻不離慈悲之念,則能消除發脾氣的念頭。

這兩種心念,一是嗔恚心,一是慈悲心。慈悲若增長,則嗔恚心會減少;慈悲心占滿了我們整個觀念,那麼,嗔恚心也會在我們的觀念中完全消除。

所以,要時時培養愛心,愛就是慈悲。我們的愛必須透徹、無任何色彩,這叫做「無緣大慈」,也稱為「同體大悲」。要有廣博普遍的愛,也要有透徹的愛,若能如此,則我們的觀念無時無刻都充滿慈悲愛念,對人有愛心,還會生什麼氣呢?

那位青年又問我:「師父,您做慈善事業,規模如此宏大,在建醫院時是否曾遇到最煩惱的事?」我想了想就說:「你問我的是真煩惱還是假煩惱?」他問:「煩惱還有真假之分嗎?」我說:「當然有!若是為了推動事業,有時我也要表現出有煩惱,如此才能喚起人們的力量;若是說真正的煩惱,我想我還不曾有過。」

他納悶地問:「這到底要如何解釋?」我就回答:「我做事之前有一個覺悟:凡是有事就有煩惱,若要做事,就必須先下決心,絕對不怕煩惱,若不怕煩惱,則任何困擾都不算煩惱。」他又說:「我看您有這麼多事、這麼多人,您可曾發過脾氣?」我回答:「這和煩惱一樣,假脾氣我發過,若是真脾氣,我就不知道要如何發起了!」

我們學佛要有輕重分別,我們面對的都是凡夫,假使面對的是聖人,恭敬都來不及了,怎麼會發脾氣呢?而凡夫都是愚痴的,跟愚痴的人發脾氣,實在划不來!多一念恨,則多一顆壞的種子,倒不如以憐憫心、慈悲心來寬諒他們,種下善的種子。

要如何消除多嗔呢?就是要拿出慈悲觀來,只要整個觀念都充滿慈悲心,我們的脾氣就不會發作。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