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之《妙音菩薩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妙法蓮華經》之《妙音菩薩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講經系列(之一)

《妙法蓮華經》之

(2009年九月二十三日)

《妙法蓮華經》共分七卷、二十八品,這次講第二十四品《妙音菩薩品》。

除了大家熟知的西方極樂世界,還有很多其他的佛國。但是一說到淨土,人們馬上就只會想到阿彌陀佛的淨土。實際上不僅是佛,菩薩也有淨土。菩薩也有千百億分身。在他們的分身當中,其中有一部分是示現法王身份成立了淨土的。淨土就是指沒有三惡道的覺者的世界,淨土裡不敢保證沒有凡夫,但是起碼大家可以享受很多樂,沒有那麼多苦。

淨土有很多種,有一些淨土沒有凡夫,這樣的淨土叫報身淨土。報身淨土一般要求要開了悟以後才能去的,要證悟了法性或者叫證悟了空性,破了有相,然後才能去到報身淨土,對智慧功德的要求更高一些。也可以這麼說,每一位佛菩薩都有很多淨土,我們所熟知的西方淨土含有九品蓮花,九品蓮花裡面化生出的是還沒有開悟的眾生。

很多法是釋迦牟尼佛在人間講的,包括《阿彌陀經》,沒有人問,釋迦牟尼佛就講了;《觀無量壽經》是釋迦牟尼佛在皇宮裡對皇后韋提希夫人講的;還有《無量壽經》,這些經是對娑婆世界南閻浮提的眾生講的。因此佛介紹的這個西方淨土九品蓮花裡面的眾生,和我們現在的水平比較接近,都是尚未開悟的凡夫。其實阿彌陀佛還建立的有很多淨土,在有些淨土裡面是沒有凡夫的,全部是已經證得無生法忍的聖位菩薩。其實,每一位佛菩薩都有很多淨土。單就西方極樂世界本身也可以說,就是典型的多功能淨土,即同時涵蓋著「常寂光淨土」、「實報莊嚴淨土」、「方便有餘淨土」和「凡聖同居淨土」,為初級的往生眾生乃至三乘的聖賢,提供著既能保持相對獨立,又能彼此互相溝通的無限美妙的空間。

其他淨土中的佛在開法會的時候,也會經常提到並介紹我們這裡的釋迦牟尼佛。其他的佛介紹娑婆世界裡的釋迦牟尼佛的弘法事跡時,那裡所有的菩薩也都有法眼,他們同時能看到娑婆世界和釋迦牟尼佛。他們了解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所在的國土是如此污穢不堪,眾生品性魚龍混雜,包括自然環境,一直到人心、人的果報,方方面面純屬六道輪迴裡面的五濁惡世。

釋迦牟尼佛給一些修行人,包括菩薩、羅漢授記以後,會告訴他們,他們將來的佛國是如何莊嚴,他們佛國的名字是什麼,成佛以後佛號是什麼,要經過幾期法會,要度多少人,壽命是多少,這個叫「授記」。多數情況下示現成佛的國土,會像我們知道的西方淨土一樣,是一個絕對清淨的只有覺悟者的清淨家園,在淨土裡面全應該是修行人。而我們尊敬的釋迦牟尼佛的難能可貴之處就在於,他完全是在人世的凡間、在六道輪迴裡面示現成佛,和我們生活在一起。

佛菩薩都有千百億分身分布在無量無邊的各個世界中,其中有一些所示現的是法王身,即教主的身份。所謂如來就是如如而來、如如而去,並非真來也並非真去,示現成佛,以最高覺者的資格來弘揚佛法,可以說是種種示現表相當中的法王相。在《普門品》裡,觀音菩薩三十二應,其中有一個,應以佛身得度者,我即示現佛身而為說法,就是說他們可以示現成佛的樣子為眾生說法。因為眾生習慣上,特別是一些初學的還沒有對般若法理有深刻了解的人,特別會認為佛就應該是、也只能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所以佛菩薩在千變萬化中也示現出以法王相弘法成道的過程,這樣也是為了給某個世間的後人留下一個教法,甚至是留下一個宗教,讓他們有一個可以瞻禮,接受教化的形式。

示現成法王相很莊嚴的樣子,是每個佛菩薩千百億分身中的任務之一,當大規模的修道因緣成熟的時候,修行人覺悟層次也夠的時候,佛和菩薩摩訶薩就會示現出法王相。但是作為學佛多年的佛弟子不能認為佛就只是這個樣子。我們可以這麼想,二千五百年前,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印度示現成道的時候,同時他也有無數的分身分布在十方世界的各個地方和角落裡,包括在三惡道里,甚至像地藏菩薩一樣在地獄裡,同時度著其他的眾生。在其它的世界裡,佛跟那裡的眾生長得是一樣的,並不見得是一個莊嚴的、好看的眾生,可能比他周圍的眾生長得還差、還難看。所以佛示現在各個世界裡,以各種機會隨順當時的那個因緣,該怎麼示現就怎麼示現。這種法王相作為一種特殊的示現,是聚集了很多眾生的慧根和善緣,滿足了很多眾生想要追隨佛,緊隨佛的左右,聆聽佛的教法的願望。

佛身邊的阿羅漢弟子們,都是在前世就曾作過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甚至早在釋迦牟尼佛還沒成佛時就發了大願:我要追隨師父,一直到他示現成道涅磐的那一世,他出現在哪個時間,哪個地點,我也要投胎在那個時候,投胎在他的附近,有機會能夠遇見他。佛身邊跟著的成千上萬個羅漢,基本上都是這麼來的。

佛示現法王相是凡世間的一個大因緣,什麼大因緣呢?就是有那麼多緊隨他左右的人都有成道解脫的因緣。不僅僅是從表面上看,跟著佛幾十年至少能種下殊勝的人天善福,甚至短短几十年就能成道。其實除了佛的加持力大外,另一方面還說明這些跟隨的修行人,在前世所積聚的修行的歷程也是由來已久了,就只差最後關口那麼一下,只欠東風了。或者說他們在前世已經證悟了二果三果,即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就差四果未達標了。因此釋迦牟尼佛在印度示現成佛的時候,為什麼那麼多的弟子跟著他出家以後,短則幾個月,長則幾年就修成了阿羅漢果?這是何等的殊勝啊!一方面是說明佛的加持力大,一方面他們在前世也積累得差不了多少了,他們同樣也是乘願而來,一定要在釋迦牟尼佛示現投胎的時候、地方,也投胎在那個時候,那個地方。當然投胎在一家,那不太現實,起碼是投胎在一個地區,如今看來,確實如此,他們基本上都投胎在了古印度,古印度還有幾十個小國家,佛巡徊講法的時候他們都有緣得遇,隨後出家成道。所以在凡間有佛和菩薩摩訶薩示現法王相,弘法度眾,利澤千秋,是在凡界裡的一個無比巨大的因緣。

當然,有這個大因緣出現時,不是說修行人的數量一定大。那我們看是現在學佛的人多,還是那個時候學佛的人多?現在的佛弟子有幾個億了,那個時候有多少?佛弘法四、五十年,頂多地球上只有幾十萬人獲沾法益,幾十萬在那個時候已經不少了,但比起現在的幾個億,還是少得可憐。所以大因緣不是說人多,而是說這裡面確實能夠真正悟道成道的多。佛法教給人的就是探索掌握一切真相,證悟這種真相,就會有掌握主宰命運的能力,這樣才叫修成了。但是很多人持一管之見,沒有把這個基本認識想明白,每天都在念:清淨法身辟廬遮那佛,圓滿報身廬舍那佛,千百億分身釋迦牟尼佛,總以為這個就是釋迦牟尼佛,那個就是阿彌陀佛,先不從《金剛經》談般若的角度理解無相的道理,單從有相來說,佛也是千百億分身的。他在這裡示現的是法王的樣子,就像凡間至高無上的國王,而在教法里他示現的是法王的樣子,實際上同時在無數的世界,佛還示現著無數其它的樣子,這是從橫的空間世界的角度來說的。

從縱的時間的過去未來來說,二千多年前都已經叫五濁惡世了,把現在叫七濁八濁也不過分。佛現在在哪裡,難道是佛忙得顧不上我們了?可是於一塵中有塵數佛,在無限小的空間裡就有無數的佛,而且一個佛也可以分身無數,不是定額定量的。不是像一個企業里固定的有一千人、一萬人,佛也是只能分一千個身、一萬個身出來,不是的!佛可以無限地分。那我們現在這個世界佛都去哪裡了,是佛忘了,還是佛度累了,或是度人度煩了,所以不來了?顯然不是。佛是隨眾生因緣的。我們學佛的得自己反省一下,為什麼這個世界真正的佛菩薩那麼少了。有一句話叫末法時代,賢聖隱匿,並不是佛菩薩不來了。在幾百乃至一千多年來,漢族地區很多寺院裡面經常有聖人的示現。有些僧人在寺院裡住了一輩子,竟然沒人知道他就是聖人,這些高僧做著很平常的事情。包括天王殿裡的大肚彌勒,也是來自於中國佛教的典故,而不是來自於印度,而是來自於中國的漢地。曾經有一個胖和尚,瘋瘋顛顛的,甚至寺院也不重視他,瞧不起他,更別說社會上了,等到他要離開這個世間時,人們才知道他原來是彌勒佛的化身。可是我們想想看,真彌勒來了以後,為什麼不像釋迦牟尼佛那樣廣開法筵,每天開法會多度人呢?佛要度人,往往是要把人度開悟成道的,當然現在顯然沒有這樣的因緣了。一千年前都沒有,何況如今。我們大家現在學的佛法都是些簡單的基礎知識,對真正修行的皮毛都未觸及。這些基礎知識讓一般學佛人互相去講就可以了。現在的社會有各種現代化的工具,幹什麼都方便多了,但同時也看到人們學佛學得都很膚淺,一萬個學佛人裡面不見得有一個真正能悟道,所以我們不能怪佛菩薩不慈悲。即使在古時候,佛菩薩真身來了甚至都會被寺院裡還在修行的出家人所誤解,何況在俗世中生活著,沒有接觸佛法的人們。

五台山有兩個白塔,一個是大白塔,一個是文殊發塔。文殊發塔的典故就是有一次文殊來了,示現成了一個路過的流浪老太太,領著一個小孩去寺院討飯吃。討了幾次以後,寺院裡的僧人就開始嫻她煩,要轟他走。文殊真正到了面前人們都不認識,可見,只是高境界的人知道低的人,低境界的人不知道高的人,因為低境界的心靈穿透不了對方的心靈。真正有了境界的就有穿透力,是不需要言語就能知道更多的。所以真正的聖人來了以後,凡夫不認識,他們以相同的血肉之軀示現,和凡夫生活在一起。很多人在開光的時候看見雲里霧端顯了一個什麼佛像,高興得不得了,覺得那個就是佛菩薩,其實那不算什麼真佛菩薩。開法會的時候天人聚集,示現瑞相是很普遍的現象,沒有什麼稀奇的,三界六道是通的。真正的佛菩薩度眾生,不僅僅是只結一個善緣,讓眾生起了好感以後就不管了。為了讓眾生自己不犯錯誤,還需要學法修法。佛菩薩常常救人於水深火熱之中,給未來也凝結了一個堅固的善緣,使得在隨後的生生世世當中,被救過的人能夠跟著他學法修法,這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得度。《心經》裡面說度一切苦厄,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靠的是什麼,靠般若的力量。

八地以上的菩薩都是千百億分身,沒有像凡夫這樣前生和來世之間的單線連續性。就像《金剛經》說的,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過去、現在、未來之心純屬是凡夫意念當中存在的,只能說心非心,是名心,認為有心和認為有任何一個東西的情況是一樣的,是因為靈性迷失得太久了,誤認為有存在的東西,包括認為有過去和未來。

不能誤認為哪個佛還在以前生和來世的生命形式存在著,佛早就不存在前生和來世了,包括菩薩摩訶薩也是如如而來,如如而去,同時存在有無數的樣子。《法華經》第二十五品《普門品》裡講觀音菩薩三十二應說法度眾,普門示現,說的三十二應或者三十三應,實際上是隨順無數的因緣,無數百千萬億的變化,該怎麼示現就怎麼示現,這是佛菩薩的境界,也是佛菩薩的能力,可以做到。同時他們的分身當中有一部分成立淨土,還有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偏偏就是在這樣一個五欲橫流的,甚至連天堂都比不上的穢濁的世間示現成佛,這也是十方諸佛讚嘆釋迦牟尼佛的原因。那麼下來我們講第二十四品《妙音菩薩品》,這位妙音菩薩不是娑婆世界的菩薩,在這一品裡面要介紹到另外一個淨土。

「爾時釋迦牟尼佛放大人相,肉髻光明,及放眉間白毫相光,遍照東方百八萬億那由它恆河沙等諸佛世界。過是數已,有世界名淨光莊嚴,其國有佛,號淨華宿王智如來,應供、正偏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裡介紹釋迦牟尼佛放大光明,這個光和手電筒的光不一樣,太陽光再強,幫助我們看到的也只是這個世界裡的東西。可是每次法會佛放光讓我們看見的不只是娑婆世界的東西,佛一放光就好像把很多的空間頻道一下子全播出來一樣,很多他方世界不分遠近,同時全能顯現出來。釋迦牟尼佛放眉間白毫相光,遍照東方百八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諸佛世界,這裡講到的數字已經沒有辦法去形容了,一條恆河沙用一條黃河的沙子來比,一條黃河有多少沙子?那麼百八萬億那由他的恆河沙,別說沙子了,就是有多少條河,我們都暈了,還有這麼多的河裡面更有無數的沙子,這個數字是不可想像的。佛坐在這裡,沒有到處去跑,但是他的光茫卻能穿透無數的世界之間的障礙,使所有在會的法眾即時可以看到無數的佛國世界。「過是數已,有世界名淨光莊嚴,其國有佛」,過了百八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諸佛世界,有一個佛國,這個佛國叫淨光莊嚴,這個佛國的佛叫淨華宿王智如來。這裡就要介紹另外一個淨土了,「為無量無邊菩薩大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釋迦牟尼佛白毫光明遍照其國」。釋迦牟尼佛的光茫已經穿透到那個淨土了,當然那個淨土也有光茫,很多的光茫輝映交織在一起。

「爾時淨光莊嚴國中,有一菩薩,名曰妙音」,在那個國當中,有一個菩薩叫妙音菩薩。「久已植眾德本,供養親近無量百千萬億諸佛,而悉成就甚深智慧,得妙幢相三昧、法華三昧、淨德三昧、宿王戲三昧、無緣三昧、智印三昧、解一切眾生語言三昧、集一切功德三昧、清淨三昧、神通遊戲三昧、慧炬三昧、莊嚴王三昧、淨光明三昧、淨藏三昧、不共三昧、日旋三昧、得如是等百千萬億恆河沙等諸大三昧」。三昧也是智慧,佛教裡面的三昧暗含著智慧,三昧即一心不亂,也叫三摩地,在三摩地裡面菩薩所修的三昧蘊含著無上的般若智慧,也暗含著能夠適應一切世間、了解一切世間的各類智慧,也叫一切種智。把三昧分為那麼多的種類,讓人知道他在各個方面都能做得很好,把智慧分得細了,便能隨順這個複雜的眾生世界,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這些都代表著菩薩摩訶薩強大的方便力,他們能夠行走在任何一個複雜的世間,能夠度脫任何複雜的眾生,而不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就是因為他們具備一切的智慧。不是象我們一般認為的,什麼也不想,心就清淨了,一出門心就亂了,回到家,心又淨了,不是這麼個淨法兒。這個三昧是具備活生生的力量的,敢於行走在任何地方,與任何眾生接觸,然後巧妙地去度脫一切眾生,這正是菩薩摩訶薩的特點。

「得如是等百千萬億恆河沙等諸大三昧,釋迦牟尼佛光照其身」,中間穿越了無數的佛國,釋迦牟尼佛的光還是進入到了淨華宿王智佛的淨土,照在了妙音菩薩的身上。「即白淨華宿王智佛言,世尊,我當往詣娑婆世界,禮拜、親近、供養、釋迦牟尼佛」,妙音菩薩很明白,釋迦牟尼佛的光照在自己身上,言下之意該去娑婆世界和釋迦牟尼佛溝通一下了。所以,就向這個淨土裡的佛請假,他告訴淨華宿王智佛:世尊,我現在該去娑婆世界了,去禮拜親近供養釋迦牟尼佛,因為釋迦牟尼佛的光照在我身上而不照別人,意思是讓我去走一趟,結個緣,除了供養釋迦牟尼佛,還要見一見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因為在這個法會當中,文殊菩薩是諸位菩薩裡帶頭的菩薩。文殊菩薩、藥王菩薩、勇施菩薩、宿王華菩薩、上行意菩薩、莊嚴王菩薩、藥上菩薩,這些都是在《妙法蓮華經》裡提到過,佛也介紹過他們功德的一些菩薩。

「爾時,淨華宿王智佛告妙音菩薩」,妙音菩薩向淨華宿王智佛請假,這個時候,淨華宿王智佛就告訴他:行,你去吧,但是,「汝莫輕彼國,生下劣想」,你可千萬不要小瞧釋迦牟尼佛,不要生下劣之想,不要覺得這佛這麼小,長得跟人一樣的血肉之身在度這些眾生,而且還有那麼多的眾生沒度,而且就只在印度度,中國沒去,其他國家也沒去,不像我們這裡全是菩薩。而且地球人看起來雖然每天打扮,實際上地下流的全是污濁的東西,身體裡也是污濁的,完全是一個很穢濁污濁的眾生世界。所以淨華宿王智佛就告誡妙音菩薩,千萬不要有這輕視的想法。「善男子,彼娑婆世界,高下不平,土石諸山,穢惡充滿,佛身卑小,諸菩薩眾,其形亦小」,淨華宿王智佛說:善男子,在那個娑婆世界高低不平,不像真正的淨土裡,不會有高低不平,磕磕絆絆,「土石諸山」,那裡的山都是岩石和土構成的,穢惡充滿,髒東西到處都有,每個人都不乾淨。「佛身卑小」,雖然在我們眼裡,佛身很莊嚴,但從淨光莊嚴國的國土來看,釋迦牟尼佛佛身卑劣矮小,只是比我們個子高點而已,和那些淨土的人比起來,我們的佛必竟是血肉之身。因為佛在這個世界裡就得跟這裡的眾生是一樣的。從那個世界和這個世界直接對比,顯然不是一個水平,所以就顯得釋迦牟尼佛佛身卑小,「諸菩薩眾其形易小」,雖然是在開法華這樣一個成佛的大會,這是成佛的必經之路,誰不到法華會上報到,想成佛就沒門。法華聖會就是成佛的最後一站,一個總門,不管前面的路怎麼轉,最後歸到這裡才能進入成佛的殿堂。雖然在這樣殊勝的法會,但來的諸菩薩眾其形易小,他們的身形也是很小的,因為他們肯定也得示現成和周圍的眾生一個樣,因為如果他們不變小點,往那裡一站,一個腳指頭就比房子還大,那就不合適了。實際上佛菩薩是沒有固定樣子的,想怎麼變就怎麼變,如果要變,不但馬上能分身,而且身體比宇宙還大,但是他們是來示現在我們的娑婆世界,要隨順這裡的眾生的生活經驗,眾生看慣了什麼樣子,就得現什麼樣子。所以淨華宿王智佛告訴妙音菩薩,行了,你去吧,但是不僅是嘴上答應不輕視,就是你的內心也千萬不要有輕視怠慢之想,那是萬萬要不得的。

那裡的佛和菩薩都那麼小,而「汝身四萬二千由旬」,一由旬是好幾十里,「我身六百八十萬由旬,汝身第一端正,百千萬福,光明殊妙,是故汝往,莫輕彼國。」你那麼大,我比你還大,而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那麼小,比起我們差遠了,在地球上他們讚嘆釋迦牟尼佛莊嚴,但和我們這裡還是沒得比的。「妙音菩薩汝身第一莊正」,妙音菩薩比釋迦牟尼佛還莊嚴,「百千萬福,光明殊妙,是故汝往,莫輕彼國」,所以,你去是去,但不要輕視娑婆世界,不要輕視南閻浮提印度釋迦牟尼佛弘法的道場,弘法的聖眾。

「妙音菩薩白其佛言,世尊,我今詣娑婆世界,皆是如來之力,如來神通遊戲,如來功德智慧莊嚴,於是妙音菩薩不起於座,身不動搖,而入三昧」,佛囑咐了一番,實際上凡是佛說出的人話都是讓人聽的,佛和菩薩根本沒必要說這些話的。淨華宿王智佛知道妙音菩薩不可能那麼想,但是如果不說,我們現在的經上會有這段話嗎?所以,這些東西是給我們凡夫留下的,說出來以後,總歸有那麼回事,就能夠記錄流傳下來,讓我們知道佛確實這麼說過,菩薩也這麼說過,其實是讓我們凡夫獲得啟示。佛說話是說給凡人聽的,說給未來的人聽的。佛和菩薩之間沒必要說,甚至包括那個涅磐的多寶如來,在多寶塔中從地而現,多寶如來和釋迦牟尼佛相互問訓,問好:你最近身體還好嗎,度眾生還順利嗎,身體有沒有問題,你度眾生度累了嗎,度煩了嗎?佛和佛見了面也說這些平凡的話。妙音菩薩從那個國土要來娑婆世界了,他不會有任何認為自己了不起的想法,他說:我能去娑婆世界,是如來之力,是如來的功德莊嚴、智慧莊嚴,如來既包括淨華宿王智佛也包括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是釋迦牟尼佛的光像探照燈一樣照在他的身上,他就明白了,該去走一趟了,才向淨華宿王智佛請假,隨後他就該入定了。

「而入三昧,以三昧力,於耆闍崛山,去法座不遠,化作八萬四千眾寶蓮花,閻浮檀金為莖,白銀為葉,金剛為鬚,甄叔迦寶以為其台」。這個時候他入於三昧,入定了,化出很多蓮花寶座,這個蓮花也不是一般的蓮花,極樂世界七寶莊嚴,這裡也是,金銀珠寶還有各種沒見過的寶,裝飾著蓮花的葉子,蓮花底下的台子,還有蓮花的蕊,蓮花下面的莖。這時文殊師利法王子看見了這些蓮花,就對釋迦牟尼佛說,「世尊,是何因緣,先現此瑞,有若干千萬蓮華,閻浮檀金為莖,白銀為葉,金剛為鬚,甄叔迦寶以為其台」,文殊菩薩就問釋迦牟尼佛,這是怎麼回事,出了這麼多的瑞相,天人散的已經是妙色妙香的蓮花了,但是這些千葉蓮花,他的葉子,他的根莖,他的蓮花台,包括裡邊的蓮花蕊全是不可思議的金銀珠寶,文殊菩薩就問,現如此巨大的瑞相是何原因?釋迦牟尼佛對文殊菩薩說,「是妙音菩薩摩訶薩,從淨華宿王智佛國,與八萬四千菩薩,圍繞而來,至此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告訴他,妙音菩薩是從淨華宿王智佛國來的,同時還跟著八萬四千菩薩,來到了我們娑婆世界,「供養、親近、禮拜於我」,他是專門供養親近禮拜我來的,「亦欲供養,聽法華經」,同時過來供養一下,聽一下我在這裡講的《法華經》。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是菩薩種何善本,修何功德,而能有是大神通力。行何三昧,願為我等說是三昧名字,我等亦欲勤修行之」。因為妙音菩薩現了種種的瑞相,讓所有的在會大眾看到了,實際上文殊菩薩也是代眾生請法的,文殊菩薩藉此機會,同時也是為了給未來的眾生留下這段經文,他就得知其然,還得知其所以然,他得問出來,釋迦牟尼佛才能回答。所以幾乎所有的經裡面,都是一問一答的形式。不僅僅是能看見這些蓮花漂亮的樣子,而且還要問為什麼能是這個樣子,讓佛講出前世的因緣,特別是前世相關的修行的因緣,這裡文殊菩薩也是這個意思,他就問釋迦牟尼佛妙音菩薩是種何善根,他的前世是行了什麼善,種了什麼樣的善根善本,修了什麼樣的功德,而能有是大神通力。不言而喻,他有如此的大神通力一定都是修來的,不是誰安排來的,也不是這輩子糊裡糊塗創造出來的,妙音菩薩輕而易舉的種種示現,神通無礙,也是修來的,所以文殊菩薩問是怎麼修來的,修了什麼樣的善,修了什麼樣的功德,有此大神通力,「願為我等說是三昧名字,我等亦欲勤修行之,行此三昧,乃能見是菩薩色相大小,威儀進止。惟願世尊以神通力,彼菩薩來,令我得見」,妙音菩薩要來娑婆世界,先現出了各種瑞相,文殊菩薩讓釋迦牟尼佛加持一下,讓大家能看見妙音菩薩。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文殊師利,此久滅度多寶如來,當為汝等而現其相」。釋迦牟尼佛和多寶如來並排坐在多寶塔里,釋迦牟尼佛謙讓了一下,請多寶如來把妙音菩薩示現出來,「時多寶佛告彼菩薩」,多寶佛是已經涅槃的佛,按照一般的佛學知識,涅槃就是不來了,就像人的起點和終點一樣,人的死亡叫去世了,佛最後一生的示現成佛,然後離開,就叫涅槃,或者修行人走了叫圓寂了,或者叫往生了,對於佛就叫涅槃。阿羅漢也自稱為涅槃,但是叫有餘涅槃,佛陀的涅磐叫無餘涅槃。表示從不解脫的凡夫世界徹底地解脫,從任何的不自在當中達到最後的超越,所以按照凡夫的想法,涅槃了也就永遠不會來了,畫了句號,肯定就不再有凡世間的痲煩了,肯定就能遠離這些穢濁不堪的世界了。實際上不是這個概念,所有的佛菩薩都是千百億分身,不存在真正的涅槃。剛才說涅槃是對於佛的法王相來說的,那麼以法王身份示現取得了最高成就。實際上佛還是照樣千百億分身,繼續在度人。那麼在法華會上釋迦牟尼佛想了很多辦法,他把當初已經示現涅槃的多寶如來給請來,坐在他身邊,顯示法華法會的特殊和重要,連涅槃的佛竟然都能反其道而行之,不該來的都來了,就別說虛空當中那麼多還沒示現涅槃的佛了。涅磐佛都能請來,足以顯示出法華聖會的特殊和重要,所以多寶佛應文殊之請,就告訴彼菩薩,「善男子來,文殊師利法王子欲見汝身」,多寶如來說了一句話:善男子來,文殊菩薩想見見你,佛就說一句話,妙音菩薩就現身了。

「於時,妙音菩薩於彼國沒,與八萬四千菩薩,俱共發來,所經諸國,六種震動,皆悉雨於七寶蓮華,百千天樂,不鼓自鳴。是菩薩,目如廣大青蓮華葉,正使和合百千萬月,其面貌端正,復過於此,身真金色」,這個時候,妙音菩薩帶著八萬四千眾過來了。

「無量百千功德莊嚴,威德熾盛,光明照耀,諸相具足,如那羅延堅固之身。入七寶台,上升虛空,去地七多羅樹,諸菩薩眾恭敬圍繞,而來詣此娑婆世界耆闍崛山。到已下七寶台,以價值百千瓔珞,持至釋迦牟尼佛所,頭面禮足,奉上瓔珞,而白佛言,世尊,淨華宿王智佛問訊世尊」。這個時候,妙音菩薩現身了,頭面禮足拜釋迦牟尼佛奉上價值百千瓔珞,作為供養,然後,對釋迦牟尼佛說淨華宿王智佛問訊世尊,首先做為那個淨土的一個使者,他對釋迦牟尼佛說我們那裡的淨華宿王智佛向您問好了,「少病少惱「,淨華宿王智佛問您現在身體有病嗎,煩惱不多嗎,「起居輕利」嗎,您的生活還便利嗎,行動還方便嗎?「安樂行否」,每天做這麼多事,心情還好嗎,還快樂嗎,還安詳吧?「四大調和否」,您的身體四大還平衡吧?「世事可忍否」,您整天度這些凡夫還能忍受的了嗎?「眾生易度否」,這些眾生還容易度嗎?「無多貪慾瞋穢愚痴,嫉妒慳慢否」,這些眾生現在貪慾還多嗎,瞋穢愚痴妒嫉心,傲慢心不多了吧?「無不孝父母,不敬沙門,邪見,不善心、不攝五情否」,不孝父母的沒了吧,不尊重修行人,出家人的沒了吧,不想去行善,認為人性本惡的這些人沒了吧?「世尊,眾生能降伏諸魔怨否,久滅度多寶如來在七寶塔中,來聽法否」,您叫化的這些眾生,能不能降伏自己心中的魔怨違緣,已經涅槃很久的多寶如來,他來了嗎?「又問訊多寶如來,安隱少惱,堪忍久住否」,然後他回過身去,向多寶如來問訊,您身體還好吧,煩惱少吧,這麼長的時間您心情還平穩吧,還能忍受吧?世尊,我今欲見多寶佛身,唯願世尊示我,令見,這時妙音菩薩已經被多寶如來招來了,他也向釋迦牟尼佛請求想見一下多寶如來,釋迦牟尼佛就對多寶如來說,「妙音菩薩欲得相見」,妙音菩薩想見你,時多寶佛告妙音言,善哉善哉,汝能為供養釋迦牟尼佛,及聽法華經,並見文殊師利等,故來至此」,多寶如來讚嘆妙音菩薩,你從那麼大老遠來供養釋迦牟尼佛,又聽釋迦牟尼佛講法華,同時見了最了不起的文殊菩薩,善哉善哉,是為這個原因過來的。

「爾時華德菩薩白佛言,世尊,是妙音菩薩,種何善根,修何功德,有是神力」,剛才文殊已經問過一遍了,但是佛還沒有回答,這裡華德菩薩也問佛,妙音菩薩行了何善,修了何功德有這樣的神通之力?「佛告華德菩薩,過去有佛,名雲雷音王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國名現一切世間,劫名喜見,妙音菩薩於萬二千歲,以十萬種技樂,供養雲雷音王佛,並奉上八萬四千七寶缽,以是因緣果報,今生淨華宿王智佛國,有是神力」。釋迦牟尼佛就告訴華德菩薩,在很久以前,妙音菩薩供養過一個佛,這個佛就叫雲雷音王佛。當時妙音菩薩也是出世在雲雷音王佛的國土,他用什麼供養的呢,他當時以十萬種技樂供養雲雷音王佛,並且奉上了八萬四千七寶缽,因為用了這麼多的寶物供養雲雷音王佛,所以得到這樣的因緣果報,現在生到了淨華宿王智佛國,才有這樣的神通之力。「華德,於汝意云何,爾時雲雷音王佛所,妙音菩薩,技樂供養,奉上寶器者,豈異人乎,今此妙音菩薩摩訶薩是。華德,是妙音菩薩,已曾供養親切無量諸佛,久植德本,又值恆河沙等百千萬億那由它佛」,妙音菩薩在當時是施捨出這麼多世間稀有的東西寶物,供養的雲雷音王佛,爾後又說他也供養了其他百千萬億佛,無量諸佛。實際上這裡講的還是財布施,還沒有講到其他的,就以這樣的布施功德,生在現在那樣一個很遙遠的淨華宿王智佛國土。

「汝但見妙音菩薩,其身在此,而是菩薩,現種種身,處處為諸眾生說是經典」,接下來釋迦牟尼佛說到,你們看妙音菩薩現在來到法華聖會,看著他身體在這裡,實際上妙音菩薩「現種種身,處處為諸眾生說是經典」,也就是說妙音菩薩實際上是分身無數,在淨華宿王智佛國土的只是他的一個分身。比如我們熟知的觀音菩薩,在西方三聖裡面有他,在其他很多地方也都有他。妙音菩薩也是一樣,在淨華宿王智佛國的只是眾多分身之一,很多其他的分身在其它的地方也同時出現,都在幹什麼呢?在「為諸眾生說是經典」,妙音菩薩也在無數的世界宣講著《妙法蓮華經》。所以在這樣一個娑婆世界的法華法會上,一開始大家就應該想到,為什麼釋迦牟尼佛的佛光穿透了那麼多的佛國,不照別人,而僅僅是照到了淨華宿王智佛的妙音菩薩的身上。妙音菩薩知道一切因緣,他知道因緣成熟了,既是和釋迦佛和文殊菩薩的因緣,也是和《妙法蓮華經》的因緣,所以他要來釋迦牟尼佛《妙法蓮華經》的法會上走一趟。《妙法蓮華經》講的什麼道理呢?讓妙音菩薩大老遠的趕來,而且他平時也在同時分身無數《講妙法蓮華經》,《妙法蓮華經》的殊勝在於,前面修行的路不管怎麼走,到最後就都匯到一條路上,進入到這個法華的殿堂。

每部經都有讚嘆經的功德,叫讚嘆本經功德。把學習本經的功德往往和布施供養的福氣福德,做一個比較。但有的人把經講的什麼內容,強調的什麼道理,該如何更好地行持給忽略了,單以為只是念念經就比實際修行布施的功德還大,只念念經,動動嘴就行了,修布施等善法是給低水平的,看不懂經義的人講的。其實,佛經一直在教我們布施,了義經更叫我們不住相而廣行布施等一切善法,這是更高級別的布施行善。誦經不可斷章取義,誦經的功德來自對經文理義深深的理解、感慨和讚嘆。有強烈的理解、讚嘆、感動發出來,功德才能生出來,而不是糊裡糊塗地為念而念。我們還正在修行,還要修很多很多基礎的東西,我們的福德善根都不夠,還有大量的事情要做,在人世間還有大量基礎的善法要修行。

《金剛經》圍繞著「菩薩如何住心,如何降伏其心」這個問題而展開,釋迦牟尼佛回答,真正的菩薩是想要度盡一切眾生,而又沒有眾生可度。真菩薩不住色聲香味觸法,不住一切相而修一切善法,即可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金剛經》的本義所在。佛說如果好好地信受奉持、念頌《金剛經》,並為他人解說,乃至其中一個四句偈,其功德勝於布施供養無數的七寶,供養無數的佛陀的功德。但這偉大的功效起碼是從了解《金剛經》的本義建立起來的。從《金剛經》的本義看,它難道不是在說布施嗎?不但是在說布施,更是在說高級的無相布施,無相生心而行一切善法的成佛大法。可見,《金剛經》是在把真菩薩的布施和未達到菩薩境界的布施作生動的比較,是兩種布施之間的比較,絕不是不主張去布施,而是要求提升到更高層次的,義無反顧的大布施。不住相行一切有益於眾生之善法,這是最大的布施,是真菩薩的行止境界。

按照《金剛經》的法義,我們起碼要發出這樣的信心和願力:我願意按照佛菩薩的要求去發願、去做,我也想達到這個境界,不住一切相而行一切善法,因為這是成佛之道。《金剛經》在講成佛之道,《妙法蓮華經》也在講成佛之道,說來說去說到一塊了。《妙法蓮華經》是在說菩薩怎麼大慈大悲,怎麼在方便地度眾生,那麼《金剛經》說什麼呢?是在告誡各位阿羅漢們,不要以為證了自身的空性,能不投胎就完了,這離成佛還遠著呢!還得回到紅塵里修一切善法,這就是《金剛經》說的,即使不著相了,還要去行布施。初級的行布施是帶目的性的,即使沒有目的,也有潛意識的我在行布施,我在修行,我在做天經地義的對的事情,這就不是高級的無相的境界了。

《金剛經》讓我們超越了佛法表象的自身,佛無佛法可說,無一實法可得,實無有法可說,若人說我有所說,即為謗佛,言下之意,讓我們進一步超越凡夫自己意識里編織的佛法。在佛法修行的漫漫征程里,我們最後總免不了還帶有一個目的,這個目的不能最後地拋開,就像是過了河要上岸了,便要把這寶貝船放棄了。我們根據佛法不住相了,但還要超越佛法永無疲厭地行一切大善。《華嚴經》中的《普賢行願品》是不是也都在講為眾生的解脫而行善呢?我們每天晚課放蒙山念誦的「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也是取自《華嚴經》中的。還有「八十八佛懺悔文」後面的偈子也是《華嚴經》的《普賢行願品》中的。整個《華嚴經》全部在講即不住相而又孜孜不倦地分秒必爭地行一切善法。這種善法高在哪兒了?高在不住相。所以我們看經不能斷章取義,在理解一部經的功德的時侯,是要讓全部的身心和生命與經義融為一體,功德就出來了。當然還有深淺的區別,觸動越大,融得越深,功德越大。前面所講都是菩薩超離一切相卻不終止行動,仍在為一切眾生的覺醒離苦而毫無保留地付出著,那是一般布施功德所不能及的。

但是再翻過來想一想,菩薩達到這樣高深的境界,是離不開基礎階段紮實的修行的。不會前面的飯沒吃,就吃最後一口就飽了,前面的路沒走,走最後一步就進了門了,前面的梯子沒上,最後一步就到樓上了。前面的基礎是什麼?還是善!不論是要成佛,還是凡夫們著相的求福,都是以行種種善作基礎的,不行善永遠成不了佛!羅漢們悟到了那麼深的境界,能夠不產生凡夫的妄念,不再有像凡夫那樣以身體為載體的生死投胎的延續,實際上也是有善法的基礎的,這便是「戒定慧」三無漏學。戒也是基礎的善法,如果不戒惡行,心能得正定嗎?而且羅漢的修煉方式對定的要求還很高,要達到四禪定的定力。他們靠心靈的細化,把世界看得更微細,把時間看得更微細,把生命看得更微細。所以他們的心不細不行,他們就是靠這個微細的心來剖析萬物,證悟了微細的空性,所以羅漢們離不開定力的輔助。那麼產生正定的前提是什麼?是戒律。所以叫戒定慧三無漏學。如果基礎工作沒有做好,定慧是產生不了的,而定慧產生以後就能脫離凡夫的生死了。脫離凡夫的生死跟成佛當然還不是一回事,不投凡夫的胎了,一樣離成佛還很遙遠。要想成佛還得像菩薩一樣不住相地在行動,即證悟了空性,也還得繼續度眾生。

全部了義經講的都是一個道理,只是表述時側重的角度不一樣。所以我們剛才從《妙法蓮華經》轉到《金剛經》,從《金剛經》又跳到《華嚴經》,不論是般若部的經,還是華嚴經,還是《妙法蓮華經》,甚至《大般涅磐經》,都是講的這個道理,即不住於相而行一切善法,這就是成佛之大道。所有了義經都得歸到這句話上,沒有第二句話,當然表達的詞可以換一下,不住相也可以叫心無所住,或住於自性,住於本性,住於空性,或通俗地稱為平常心和直心。行一切善法,以布施為代表,也叫行布施等一切善法。剛才講到了,他們問妙音菩薩行的哪些功德,妙音菩薩做了什麼功德呢?一開始就是以殊勝的寶物供養佛陀,以這些財物布施,財供養,來供養佛,能供養出來就不簡單,做到了,心力就增強了。妙音菩薩是以這種難捨能舍的財布施做為基礎,而修成了今天這樣的萬德莊嚴,莊嚴超過了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就是因為他修了如此這般巨大的財布施,所以有了現在的莊嚴之身。當然還不僅僅於此,他能修成菩薩肯定還有度眾生其他的善行,他現在還在幹什麼呢?還在處處分身說《妙法蓮華經》。

「處處為諸眾生說是經典,或現梵王身,或現帝釋身,或現自在天身,或現大自在天身,或現天大將軍身,或現比沙門天王身,或現轉輪聖王身,或現諸小王身,或現長者身,或現居士身,或現宰官身,或現婆羅門身,或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或現長者居士婦女身,或現宰官婦女身,或現婆羅門婦女身,或現童男童女身,或現天龍、夜叉、乾達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候羅伽、人非人等身,而說是經。諸有地獄、餓鬼、畜生、及眾難處,皆能救濟,乃至於王后宮,變為女身,而說是經。華德,是妙音菩薩能救護娑婆世界諸眾生者,是妙音菩薩如是種種變化現身,在此娑婆國土,為諸眾生說是經典,於神通,變化,智慧,無所損減。是菩薩,以若干智慧,明照娑婆世界,令一切眾生,各得所知,於十方恆河沙世界中,亦復如是」。前面說了妙音菩薩做財布施,現在他又在幹什麼呢?跟觀世音菩薩一樣,現種種的身為眾生們說法。實際上菩薩度人的過程是很複雜的,不是說你呆在家裡坐著,突然他就來了,跟你說了一段法,然後就從視窗飄走了,不是這個意思,這裡說的現種種身,更多的是要經歷那裡眾生生命生活的一個整套過程,那就得先找父母投胎,投胎以後跟大家一樣地長大,長大了以後修行,再看哪兒有緣就在哪裡度眾生。只是他可以分身無數,在無數的世界同時出現。更真實的度眾生,是在眾生的環境中以四攝六度法陪伴著他們。人的轉變是個極其漫長的過程,所以真正地度人,每一個分身在那個世界裡面都要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給眾生們的轉變留下充裕的時間。但是每一個分身示現之後所面對的因緣是不一樣的,在天界可以是梵王身,也可以是玉皇大帝,轉輪聖王或者身份不高的小王。在人間可以是為人尊敬的長者、老者,也可以示現在家的居士,或者官場裡面的宰官,示現做官的,也可以示現婆羅門,婆羅門是古印度的一個宗教。可以示現其他宗教裡面的信眾,或者示現在佛教出家人裡面的比丘比丘尼,或者是優婆塞優婆夷,在各種身份裡面不一定只是男的,也可以是女的,可以是女居士,也可以是女當官的,或者童男童女,或者鬼神天龍夜叉,各種人非人等,即一般說的鬼神。並不一定表現為仙女一樣的才叫菩薩,可以現為各種各樣的身,乃至於王后宮中以女人的身份而說此《妙法蓮華經》。

「華德,是妙音菩薩,能救護娑婆世界諸眾生者」,實際上釋迦牟尼佛知道妙音菩薩和娑婆世界非一般因緣,妙音菩薩此時此刻就還有很多的分身在娑婆世界,以《妙法蓮華經》度著娑婆世界的眾生。而淨華宿王智佛國土中的妙音菩薩僅是他的分身之一,以他這個分身從遙遠的地方過來,經過了很鄭重很隆重的一個過程,也顯得是對《妙華蓮華經》極度的重視和支持,使所有在場得遇的人都生起稀有的震撼和感慨。妙音菩薩在那個淨土如此莊嚴,經過所有的國土時,發生六種震動,場面非常宏大,讓所有的人把目光都凝聚在了他的身上,一起來觀看他是怎樣真誠地擁護讚嘆這個弘揚《妙法蓮華經》的大法會。「如是種種變化現身,在此娑婆國土,為諸眾生說是經典,於神通,變化,智慧,無所損減。是菩薩,以若干智慧,明照娑婆世界,令一切眾生,各得所知」,妙音菩薩在娑婆世界也是以種種變化的智慧,明照娑婆世界。這裡釋迦牟尼佛就點透了,妙音菩薩跟我們的娑婆世界很有緣,跟娑婆世界的緣份不是一天兩天了,已經是無以計數的時間,年代久遠了。他分身無數,以他的慧光照耀著娑婆世界,已經度脫了很多娑婆世界的眾生,「令一切眾生,各得所知,於十方恆河沙世界中,亦復如是」,妙音菩薩神通廣大,除了娑婆世界外,在其他的世界也分身無數,以《法華經》開顯行菩薩道,究竟成佛的奧妙,所以叫「亦復如是」。

「若應以聲聞形得度者,現聲聞形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形得度者,現辟支佛形而為說法,應以菩薩形得度者,現菩薩形而為說法,應以佛形得度者,即現佛形而為說法,如是種種,隨所應度而為現形,乃至應以滅度而得度者,示現滅度」,在無量他方世界,他同樣在度眾生,這些眾生的因緣是什麼樣,他也現什麼樣。以羅漢的身份出現方能見效的,他就現羅漢的樣子;如果這個人只認可、喜歡佛陀三十二相的樣子,那就現佛的樣子為他說法;甚至有眾生需以佛的示現滅度方有感悟,那麼妙音菩薩就示現跟釋迦牟尼佛一樣修煉成功,滅度徹底不再來凡世間的效果。為了讓眾生起信,需要的話,妙音菩薩就會模擬整個釋迦牟尼佛成佛弘法的過程,到最後也會走不動了,起不來了,該說《大般涅槃經》了,最後以三昧真火而自火化,示現涅槃,然後大家去分佛的舍利子來供養。可見,菩薩在八地以上就和佛在凡世間的示現難分彼此了,你說他到底是菩薩還是佛?實際上很多佛也是以菩薩的樣子來示現,包括我們熟悉的觀音菩薩,他也是在久遠以前就成佛了,又示現成菩薩的身份,出現在佛的左右,更容易和眾生去親近;還有文殊師利法王子,諸佛之師,也是以菩薩的身份輔佐佛的弘法。我們看西方三聖像中,觀音菩薩比阿彌陀佛低了半頭,我們會想,菩薩就是功德不夠,比佛低。我們是人,人就是人的念頭,人不會是佛的念頭,所以佛菩薩的示現是隨著人的經驗在走的,隨著凡夫的觀念在走的,隨著妄念在走的。所以他現這些樣子,有生與滅,有增與減,有垢和淨。在什麼樣的地方就必須得有什麼樣的示現,讓眾生好理解,否則的話,眾生自己不理解就會認為你格格不入,菩薩就沒有辦法和眾生的生活融為一體,更不會讓人覺得菩薩是對的,按照菩薩的教法去學去修。所以妙音菩薩以各種形式而現身,甚至可以以佛身示現成道轉*輪再涅槃的過程來度眾生。菩薩摩訶薩可以示現佛陀法化世間的過程,佛也可以示現菩薩的身份再返回世間而不被凡人們知道。所以在八地以上的菩薩摩訶薩與佛陀在世間的顯現往往是分不出來的,這種區分只是凡人們在概念上的理解上的區分。

釋迦牟尼佛告訴華德菩薩,妙音菩薩在從前修行的時候,以種種難捨能舍的財布施供養諸佛,一直到成道以後,也在分身無數講《妙法蓮華經》,同時在娑婆世界和十方他方世界,以各種各樣的分身濟度一切的眾生。「爾時華德菩薩白佛言,世尊,是妙音菩薩,深種善根,世尊,是菩薩,住何三昧,而能如是在所變現,度脫眾生」,華德菩薩很感興趣,妙音菩薩如此毫無障礙的想分什麼身就分什麼身,甚至示現佛身,示現佛的轉*輪和涅槃之相,到底得了什麼樣的智慧三昧而有此大神通力?「善男子,其三昧,名現一切色身,妙音菩薩住是三昧中,能如是饒益無量眾生」,釋迦牟尼佛告訴華德菩薩,這個三昧名字叫現一切色身,包括一般人不敢想的現佛身,現佛的涅槃,這個三昧就叫現一切色身三昧。妙音菩薩的境界就是住於此種三昧中,而能釋放出這些稀有的大方便來饒益無量眾生的。

「說是妙音菩薩品時,與妙音菩薩俱來者八萬四千人,皆得現一切色身三昧」,和妙音菩薩一起來的有八萬四千位菩薩,他們聽了釋迦牟尼佛介紹妙音菩薩的這些功德善行,包括介紹他隨各種各樣的地方而變現色身說法的功德以後,因釋迦牟尼佛及法會的加持,這八萬四千人立刻得到了現一切色身三昧的境界,入於了現一切色身三昧。「此娑婆世界無量菩薩,亦得是三昧,及陀羅尼」,聽法的娑婆世界的菩薩們,他們也在釋迦牟尼佛和法會的加持力下,立刻得證了現一切色身三昧。「爾時妙音菩薩摩訶薩供養釋迦牟尼佛,及多寶佛塔已,還歸本土」,妙音菩薩到釋迦牟尼佛這裡帶了無數的珠寶,先是供養了釋迦牟尼佛,再跪拜,然後立於一旁,聽佛的開示,那麼現在,他觀見此行目的已達到,回去的因緣已到,所以就還歸本土。「所經諸國,六種震動,雨寶蓮華,作百千萬億種種技樂」,他回本土的過程中,經過了無數的國土,經過的所有的佛國也是現種種的瑞相,大地震動,搞得大家把目光又都集中在了他的身上。都問這是怎麼回事,知道的就告訴不知道的,這是淨華宿王智佛那裡的妙音菩薩,去參加釋迦牟尼佛的《妙法蓮華經》法會去了,然後再告訴他們詳細的經過。妙音菩薩途經這麼多的國土,引發了那麼多人的關注,實際上是為了度這些人,不是像我們一樣招搖過市,讓大家知道地球上還有我這麼個人存在過,以各種各樣的方式來換取大家的注意,留意記住自己,這當然是在圖一個虛名,是個妄念。而妙音菩薩所做的一切,也是以眾生經驗當中熟悉的有形有相的方式在進行,僅從世俗的角度來看,好像和我們也差不多。其實不然,菩薩所做的一切,首先肯定都超過阿羅漢的境界了,不會給自己製造被迫輪迴的業,不存在造業一說,因為他們的心是歸於清淨自性的;再說,在眾生生命的廣泛性和延續性上,種下了未來法解脫的因緣。比如,讓剛才不知道妙音菩薩赴法華會的人再去打聽這件事,等於把法會的過程又重溫一遍。更何況這個過程被永久地記錄了下來,讓我們人世間的人們經過了兩千多年後,還能進入當時的場景,重溫當時法會的盛景,聆聽佛菩薩之間的對話。所以佛菩薩走到哪裡,現種種瑞相,大地震動,天雨散花,絕不是為了個人的虛名浮利,而是為了喚起眾生們對法的尊重,製造機會讓眾生去了解法義,然後生起羨慕之心,稀求之心,歡喜之心,使眾生因此因緣而種下了無邊殊勝的大福德。

智泉法師講經系列(之一)續

《妙法蓮華經》之

《妙音菩薩品》續

2009年九月二十三日

妙音菩薩回到了淨華宿王智佛所,「白佛言,世尊,我到娑婆世界,饒益眾生,見釋迦牟尼佛,及見多寶佛塔,禮拜、供養,又見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及見藥王菩薩、得勤精進力菩薩、勇施菩薩等」。他走的時候要請假,回來的時候也得去匯報一下,他就給淨華宿王智佛匯報了:我去娑婆世界,饒益眾生,也見了釋迦牟尼佛,見了多寶佛,對他們禮拜供養了,還見了文殊菩薩、藥王菩薩、勤精進力菩薩、勇施菩薩等,亦令是八萬四千菩薩,得「現一切色身三昧」,我這種變現一切色身形象的能力,跟著去的八萬四千菩薩也證得了。也怪,這八萬四千菩薩整天跟在身邊都沒有得此智慧三昧,去娑婆世界走了一趟就得了。這說明有時候環境變了一下,到了那種情況下,受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和諸位菩薩功德的加持和觸動,策發了他們更深的善根慧力和大願,從而當場證到了「現一切色身三昧」。「說是妙音菩薩來往品時,四萬二千天子,得無生法忍,華德菩薩,得法華三昧」。在說《妙音菩薩品》時,四萬二千天子,天子就是天人,聽法的天人肯定有善根功德,但是沒到菩薩的層次,法會的加持使他們得無生法忍,就是證到了一地菩薩的智慧境界,從此成為了聖位菩薩。而華德菩薩得法華三昧,法華三昧是什麼?就是不住相而行一切善法的大菩薩境界。

這就是第二十四品《妙音菩薩品》,妙音菩薩從淨華宿王智佛這裡離開,到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法華會上走了一趟,使得那麼多的眾生受了益。實際上這樣的法會對於佛來說,對於這些菩薩摩訶薩來說有和沒有一樣,不生不滅,不增不減,可是他們這麼走一趟,說說話,表表法,關鍵是讓周圍沒達到這個水平的人獲得了好處,讓很多菩薩又百尺竿頭進了一步,讓那麼多的天人證得了無生法忍,成為了聖人,包括經過的路中間,很多佛國裡面的眾生也得到了巨大的受益。通過有這個過程,即是對《法華經》的一個肯定,表面上看是在讚嘆妙音菩薩,實際上整個過程是圍繞著法華法會在展開的。同時佛與菩薩們互相支持,互相讚嘆,也是在讚嘆法華盛會。我們也懂得了妙音菩薩之所以能過來,是因為他本身也在歷生歷劫地弘揚《妙法蓮華經》的根本成佛法門,在不斷度脫很多人成佛。說他在各種地方現一切色身的神通三昧只是個陪襯,他現一切身靠近眾生,到最後是為了弘揚《妙法蓮華經》,令眾生能夠最後成佛。

《妙音菩薩品》也叫《妙音菩薩來往品》,一來一往,就這麼一來一往,讓我們更重視《妙法蓮華經》了。同時,也知道這些佛菩薩所展現的很奇妙的功德瑞相是修來的。我們在讚嘆的同時也知道福氣是修來的,所以要進一步關心、研究是怎麼逐漸地修來的。還以妙音菩薩為例,先從基礎的善法做起,行布施,再到真正悟道以後行法布施,法供養,不是像我們把經擺到那,就以為在法供養了。出資印點經書是對法有一種尊重,但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法供養。真正意義上的法供養是如法修行,不離菩提,廣布眾施,難捨能舍,難忍能忍,這是行法供養。法是有內涵的,不是簡單地念念經就叫法供養,而是嚴格地按照法去想去做才叫法供養。一些學佛人的品德甚至連社會上沒學佛的人都不如。很多社會上沒學佛的人起碼都有作人的良知,人的品德和責任感,看見誰有問題了、不好了,會伸出手幫一幫、扶一扶。今天有什麼事做得對不起社會或別人了,晚上覺都睡不著。可是一些學佛人都不這樣了,很可悲的一種現象。可能是因為這些人把念念經誤認為,人世間正義的事都讓自己給做完了,其它的好事太初級,太小菜了,念經抱住佛腿是最重要的,除此之外為所欲為,佛他老人家也不會見怪。可見,一些人入佛門不是因為本來有多麼高尚多麼智慧才入進來的,只是為了保佑自己和自己的家人才入的佛門,而後更主要的是沒有繼續深入經藏,更沒有實修實證,只是把阿彌陀佛當老爸在心裡供著。這是沒有什麼值得誇讚的,真正的學佛人能根據法去思去想去做,這才值得誇讚,才會超出社會上的善人。如果很多好事看見了就是不做,還推卸責任,連一點人的品德都沒有,這就連社會上的善人都不如了。

法裡面教了那麼多的修法,以布施為基礎,都是需要身體力行的,不能只是說共生極樂,同登彼岸,皆成佛道,每天當成回向文念念,忘了念還得補一下。如果生活當中連人與人互相的關心幫助都做不到,功德從何而起。整天只問該看什麼經,該念什麼經,而不去規範自己,那就純屬形式化了。看經沒有入進去,心發不起來,行為做不出來,功德怎麼生起來呢?當然我們說看總比不看要好,但是如果靈知痳木了,不該做的也開始做了,不敢幹的又敢幹了,行為上反而放得更開了,這樣的反差下來,真不知是功大還是過大。最可怕的就是白菜把心都爛了啊,那就沒得救了!所以剛皈依的人前二三年還有純真的熱情,過了三年以後就沒熱情了,只是保留一點形式上的儀規,知道頂禮手該怎麼放,上香該怎麼插,佛經該怎麼念,哪個字該怎麼讀,這些是知道了,但不要以這些為滿足,更不要以這些痳痺了自己,而放棄了真正的修行,連社會上的一般善人都不如了,這不是解脫,而是更加危險了。佛門裡的一些道理既然已經知道了,起碼在耳根已經經歷了一遍,而還去做不該做的,這種情況是最可怕的,這就不屬於不知者不怪了,這是明知故犯。

這些菩薩能修到這麼好,我們就得從皈依開始就發願成佛嘛!那都是修出來的。菩薩也都在請佛開示該怎麼修,做何行善,而能出現如此的功德莊嚴和自在。菩薩們都知道福是修出來的,所以熱切地關心該怎麼修,然後他們也去修。這些好的東西他們不會去嫉妒,把沒有的東西修出來,自然就有了,所以互相都是讚嘆,不是嫉妒。這一部經裡面內容挺豐富的,這部經妙音菩薩一來一去的,感覺像演電影一樣,帶點情節,也比較生動。所以我們從裡面很生動地看出了好多道理,福報功德都是修出來的。他們能修成,我們也能修成。起碼要有正信和正願,也願意達到這種境界而去不斷地讚嘆,那我們就是未來的佛子了,也就朝著這條路在積聚功德了,有了正確的願,我們所做的小事也都是在做大事了。

所以《妙法蓮華經》側重介紹了很多菩薩摩訶薩的善行,特別側重了菩薩不忍捨棄一切眾生的慈悲心。這裡面結合了他們的種種方便說法,普度眾生,還有自己為了度眾生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孜孜以求,從而獲得了很高深的智慧能力,然後才具備了這種慈航普度的法力。好,《妙音菩薩品》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阿彌陀佛!

智泉法師講經系列(之二)

《妙法蓮華經》之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2009年十月二十三日

《普門品》是《妙法蓮華經》中的第二十五品,《妙法蓮華經》介紹的是菩薩的行、菩薩的特徵。觀音菩薩作為中國漢族地區的四大菩薩之一,很多人就是通過《普門品》對觀音菩薩有所了解的。那麼《普門品》裡講了觀音菩薩的什麼呢?經常都會說到觀音菩薩三十二應,三十二應是說觀音菩薩有千變萬化的能力,能在各種情況下與眾生結緣,救度眾生。

「普門」是什麼意思?普在這裡是普遍的意思,門就是走人的地方,這個門也代表了菩薩和眾生能夠互相聯繫、互相溝通的一個渠道。觀音菩薩和眾生廣泛而密切的溝通叫「普門」,以此來形容觀音菩薩無處不在、無感不應,只要有真心的祈求,他就有求必應。因此普門就是普遍地通達,這個門就如同開通了菩薩和眾生來往的大門。凡眾生有所求,菩薩必有所應,同時也說明觀音菩薩時時刻刻在關照著所有世間凡夫世界的現象因緣。觀世音菩薩名字中的「音」字是來自眾生的聲音,不只是聽得見的聲音,聽得見的聲音是已經喊出來的。觀世音菩薩叫「觀」,他在留意著世間所有眾生的心聲,看他們現在的因緣發展到了什麼情況,該有什麼樣的需求,是不是去幫他們的因緣成熟了。

《觀音菩薩普門品》更強調了觀音菩薩大慈大悲的精神。當然每個菩薩都是慈悲的,如果不慈悲不能稱其為菩薩,更不能叫菩薩摩訶薩。而只有在觀音菩薩這裡單獨列作《普門品》,著重使用了「普門」二字,更加突出肯定了觀世音菩薩遍觀世間眾生的心聲和呼聲,而作普門示現,說法度眾的特點。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釋迦牟尼佛講法得現場有人提問,有的是菩薩,有的是羅漢,這樣子有問必答,形成互動,同時,周圍與會的人也能受益。這裡提問題的人是無盡意菩薩。觀世音菩薩是妙法蓮華會當中主要的菩薩之一,釋迦牟尼佛也經常讚嘆觀世音菩薩偉大而神奇的功德。無盡意菩薩實際上是想以觀世音菩薩作為無量菩薩摩訶薩的代表和榜樣,通過誇讚觀世音菩薩的神力,來佐證行持菩薩道便能圓滿成佛的真實不虛,也特別是想讓將來世間的眾生們堅定地相信他,能經常誠信地念誦觀世音菩薩的名字,所以趁著妙法蓮華會的機會,向釋迦牟尼佛提這個問題:觀世音為什麼叫觀世音?釋迦牟尼佛先做了一個簡單的回答: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這就是觀世音菩薩名字涵義的由來。在眾生的世界裡,只要有眾生聽說了觀世音菩薩的名字,並且相信他,持續的稱念他,那麼不管有什麼苦惱,觀世音菩薩就會立即知道,並且施展神力,幫助化解。

在中國漢族地區,人們對觀世音菩薩更是不陌生,可以說婦孺皆知,家喻戶曉了。很多人對觀音菩薩的了解更多地來自於民間的各種故事,特別是救危救難的故事。當人們遇到災難的時候,特別是意想不到的災禍臨頭的時候,只要念觀世音菩薩的名字,奇蹟就會出現。這些災難一般是自然意外發生的災難,不是因為做損人利己的事敗露了,惡因緣累築的危樓將傾,此時喊觀世音,晚矣!況且往往還毫無悔意。菩薩幫忙,既要幫事,也還要拯救眾生的心靈。菩薩的援助是雙方面的,既要免除現有的痛苦和災難,還能給眾生以啟發,反省改過自己以前的錯誤行為和心態,為新的轉變埋下伏筆。

在《普門品》裡,釋迦牟尼佛列舉了很多觀音菩薩救眾生的例子,第一個就是「設入大火,火不能燒」,如果發生火災,人們能做到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字,火就燒不到他。「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第二個例子是如果掉在水裡,不管是大海還是小河,這個時候如果情急之下,保持清醒地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字,奇蹟也會發生,就會漂到淺灘之處;「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珍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漂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羅剎就是凶神惡鬼。比如有人去探寶,有的是在陸地上,有的在海里,海的面積比陸地的面積要大,人類對海洋非常陌生。人類跨越重洋,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去,走的是專門的航線,所以每條船上,都有羅盤和指南針。可以想像大海上面船很多,每一條船都不能偏離航線,一旦偏離航線就不知道去哪兒了,也許永遠也找不到陸地了,所以海對於人類而言是非常神秘的,也是很恐怖的。但是海里分布著無數的小島,人類都沒有去過。當然現在不存在這個問題了,天上有衛星、有飛機,都看得一清二楚的,那麼以前,人們是坐船去探索大海,有很多島都去不了。很多人相信在大海的深處,很多沒有去過的地方有珍寶。這裡就說了,很多冒險家到海里探寶,突然遇到了大風,有時候浪比船還高,黑風就是有鬼神作怪而掀起的風浪,而且這些鬼神一般是吃人的,啖精吸血的。這些鬼神作怪,是想把整條船弄翻奪走他們的性命作為食物。這種危急的情況下,只要船員中有一個人念觀音菩薩的名字,風浪就會平息,整條船的人都會獲救。

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舉這些例子還是說為什麼叫觀世音菩薩。是在有意想不到的災難到來的時候,觀音菩薩的神力會隨我們的心念呼聲而顯現出來。平時的生活中我們看不出菩薩的威力,是因為平時人們被七情六慾所蒙蔽,為工作生活所困擾,忙忙碌碌追逐著、幹著貪嗔痴的事情,這些事情菩薩不會助紂為虐,幫助我們的。得我們自己拿著經文學佛,皈依學佛,這才是有誠意的表現。如果真地為業力所感,突然有災難了,我們誠心相求,菩薩一定會示現神力救你。實際上很多人在有難的時候什麼都忘了,頂多是「我的天吶!」天沒忘,其它的全忘了。

記得有一個真實的例子,幾個出家人和居士坐了一輛車下山,大概七、八個人,三個出家人,其餘的都是居士。下山的時候速度比較快,路比較窄,突然對面上來一輛貨車,為了躲這輛貨車,司機操作失誤,一下衝到路下面去了。所有出家人和居士在車裡旋轉得天昏地暗,一直翻滾到山下幾十米,停住了。但是整輛車已經摔得不成樣子了,門也開不了。幾個人是你壓著我,我壓著你,居士們在車裡叫的不是觀音菩薩,都是「我的媽呀、我的天哪」。有個出家人從窗戶先爬了出來,出來以後喊了一句話:「哎呀,糟了,漏油了!」漏油意味著車隨時可能會爆炸。就這一句話不得了了,本來第二個出來的也該是出家師父,如果是在平時,連走路居士們也知道讓師父先走,但在此時,一聽說車漏油了,就全變了。一個居士迫切地說:「師父你讓讓我吧,我家裡還有孩子呢,讓我先出去吧,反正你們是一個人,又沒有家。」然後沒等回答,用身體擠開出家人,就往外爬。兩隻手從窗戶摸出去,又縮了回來「誒呦,我的媽呀!真痛啊!」手上扎滿了地上的玻璃,不行,還是得出去,就又爬出去了。這個事例很有意思,真正有難的時候,我們也許腦子裡一片空白,這說明功夫在平時啊!平時得多多地一心稱念,深化到形成本能。而且要聽經聞法,懂得道理,才能改變超越俗念。我們念觀音菩薩、阿彌陀佛,很多時候私心太重,好事善事一件不做,念來念去就是保佑自己往生得福,而且保佑現在家裡面什麼也不缺、什麼也別壞、好的東西也別走,連一個基本的懺悔心和行善的舉動都沒有。所以沒有平時的訓練,就難免出現剛才這種情形。本質上來說還是不求悔改的唯我獨尊,利慾薰心的習慣,更別談懺悔心、奉獻心了。所以關鍵的時候,正念也就很自然提不起來。

所以功夫在平時,平時不但要念佛菩薩的名字,而且要通過佛所講的法,知道佛菩薩的心。菩薩慈悲度眾生成佛,度眾生解脫六道輪迴,這是事實,但我們更要深思的是,佛菩薩為什麼偏偏就是佛菩薩呢?我們要想成為佛菩薩,難道不也是要經過他們的心歷路程,也要經過他們修行時對行為的規範,也要像他們一樣去想,像他們一樣去做?像佛菩薩們那樣去做,當然就包括要改變自己很多不對的東西。

宗教為什麼是宗教,不要老是只看到宗教有原始崇拜的一面,還要注意到每一種宗教都是把人的行為如何與命運便會如何連在了一起,或者說,把人的行為、思想跟命運的遭遇聯繫在一起了。各個宗教都是以人為本,直接解釋、解決人的命運問題,同時也在通過修正人們的思想行為,而獲得命運的改善。當然佛教是最深刻、最博大的,我們學佛要想真地趨吉避凶,遇難成祥,離不開和佛菩薩的溝通,這種溝通的本身就是因緣,使我們猶如能量的傳輸般,獲得佛菩薩的加持。可以構想,再大的因緣,在最初時就只是一個想法、一個念頭、乃至擦肩而過的一個感覺。不論好與壞,在隨後的生生世世里,綜合其它的因緣,慢慢越滾越大,終變成一大段充滿恩恩怨怨,跌盪起伏的故事。

人們在想到菩薩的時候,被認為都是誠心的。但這個誠心究竟來自於什麼?其實就是想讓佛菩薩幫自己的忙這麼一個簡單的想法。為了讓佛菩薩幫自己,所以就很誠心了,這實際上還是一種有條件的交換邏輯。簡單地認為對佛菩薩懷著有附加條件的誠心,其它什麼也不做,佛菩薩就會永遠幫自己。其實,我們並沒有停止在生命中犯錯誤,還在不斷製造新的障礙和痲煩出來。要想不再出現不如意,必須根據佛菩薩的教法,根據這些經典改變思想和行為,才能從根本上終止錯誤,從根本上終止各種各樣的煩惱和各種各樣的災難。所以,歸根到底,災難是由自己的糊塗引起來的。糊塗的誠心帶來糊塗的結果,稍有不順便會對佛菩薩產生微詞,責怪佛菩薩不靈驗,凡事還是得靠自己,用人的辦法和手段去實現,才比較現實。可悲吶!

一個真正佛弟子的誠心,不是世俗意義上簡單交換式的誠心。世俗意義上的誠心是,你能幫我,我才求你,你如果幫不了我,我求你幹什麼?是這麼個意思。我們要想真正和佛菩薩暢快深入地溝通,就得學習佛菩薩留給我們的經文。融入了佛菩薩所開示的法,才能和佛菩薩心心相印,獲得他們的力量。所以法便是力量的源泉。可見,沒有對佛法深刻的領會,佛菩薩名字的背後,說白了就是一個,你能幫我我才求你,你幫不了我我才不求你的心理。

如果對佛法理解得多了,這個想法就變了。想想自己有無量劫來的那麼多的業力,念佛菩薩的時候,首先會出現的心是慚愧心,真後悔以前做了那麼多不如法的事情,導致了循環不休的命運。而且現在的心還貪戀在五欲紅塵里,沒有脫離出來。真地開始懂佛法的時候,應該有很強的後悔的心、懺悔的心。求佛的時候會想,如果這次佛菩薩能幫我的話,我發誓,以前做不到如法地行持,從今以後一定努力做到。一個後悔,一個發誓,合起來就叫懺悔。所以在有災難的時候念佛菩薩,此時應包含著對自己深深反省的懺悔心。一般人去大雄寶殿許願,許工作的也好,許求子求孫的也好,反正是能夠早點脫離痲煩。如果痲煩解決了,我願意做點什麼來回報給寺院。當然一般人許願就是給寺院拿點面,拿點米,供養點財物。學了佛法的人更要想,我願意以後更加如法,更加精進地修行,更加規範地去做,以前還有做不到的,下不了決心的,以後一定下決心,該舍的就舍,好的事再小也去做。懷著這樣的想法去求佛還差不多!如果此時還能感應著佛菩薩的大慈大悲,主動放棄以前和周圍人的計較和怨恨,將心量放大,發願:我在困難當中都這麼無奈,希望這次痲煩過後,我能夠容忍和理解其他人的痛苦了,我也願意像佛菩薩那樣去幫其他的人。這多好啊!我們求佛保佑的時候這麼想該多好啊,這樣想才是正確的嘛!

後悔慚愧的心,誓願做好的心,奉獻大眾的心,這些在平時難以發起的心在有了學佛的基礎後,都會更容易被苦難喚醒,被佛菩薩的慈悲加持激發出來.以前自己也知道這些心念提不起來,更沒有痛下決心愿意去做,現在有煩惱了,結合著對佛法的了解,這些正念才變成了自己的願望。如果不以破除愚痴的心為目的,改變愚蠢的行為手段,只是喊著佛菩薩救救我吧,下輩子我給您做牛做馬都行,這只是把佛菩薩的救度當成普通的人與人之間幫助的感恩,理解成這麼一種簡單的善緣去交換,依舊不明白佛菩薩對我們的大恩大德,是把我們從淒迷漫長的睡夢中喚醒.絕對不僅僅是一件事、一個災難,他讓我們達到永恆的解脫。所以,災難、障礙來的時候,除了心焦如焚,還要藉此機會,提起正念,把自己感悟的那點佛法道理全想出來,這就反倒成了一個實戰演練的修行滅罪記功的大好契機。

我們常說,一句佛號里什麼都有了。的確,佛菩薩的名號里蘊藏著太多太多的功德和力量,如同無盡的寶藏。我們念佛的時候,長期以來修行過程中積累的的很多心愿、很多思想能夠被這一句佛號一下子引出來,激發出來。當這樣維持正念的時候,我們的障礙業力分分秒秒、剎那剎那就在消減、就在消失。而我們遇事時往往不是這樣的,這時候我們的正念恰恰丟了,去想著地球上人的辦法了。人類經驗也挺豐富的,上下五千年積累了不少知識經驗,各個方面的,比如機械的,電子的,生物學的,醫學的,心理學的,社會經濟學的,還有中國自己傳統的儒學、易經、民間技藝等等。每個人還有自己手頭上的各種條件,物質經濟上的條件、權力職位上的條件,還有和周圍的社會關係,都能利用起來去解決問題,只要迅速把自己從水裡拖出來就行。根本想不起發正念,因為平時就覺得學佛是管下輩子的事,從來沒想著學佛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平時就覺得學佛就跟吃中藥一樣,得慢慢調理,不可能立即起效,所以生活中遇事時很容易把佛法給扔了。倒不是說平時用功的時間不夠,可能每天用兩三個小時念經,但對佛法理解得不深入,知少為足,所以有問題時就繼續用人的辦法,而不用佛的辦法。其實佛的辦法是佛給人解決災難的正確辦法。觀世音菩薩所救的人,不一定都是學佛人,也不一定是學佛學得有多好的人,這些人當中,有的也是曾經經常犯錯誤的人。他以前也許只是道聽途說有觀世音菩薩,或者他知道在社會民間有觀音菩薩的事跡,但是從來沒提起過興趣,當災難來的時候,比如說地震、海嘯、瘟疫來了,逼得他求誰也沒用了,什麼辦法也用不上,包括現在人類的高科技也用不上,就在一剎那,他開始誠心念觀世音菩薩,這可不是在試一試,而是全身心投入,全力以赴地在念。如果還想著試一試,說明還沒被逼到絕路上,真逼到絕路上了,那就要念了,這是他必須得抓住的唯一的、最後的繩子。這個時候真有效,否則觀音菩薩就不叫觀音菩薩了。那麼看釋迦牟尼佛列舉的這些世間的災難,此處是在大海上被惡鬼、惡神所害,颳起了黑風,掀起了大浪,結果就因為一個人誠心念觀音菩薩,整條船的人都得救了。

「若復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當遇到有人用刀和棍子來傷害你,危難之際,你如果念觀世音菩薩,就會出現很奇怪的現象,要麽刀傷不了你,或者就是他們的刀出問題了。「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餓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加害」,這個是說,夜叉羅剎要害人,這時如果稱念觀世音菩薩,這些惡鬼不但害不了你,還根本不能靠近你。「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檢繋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一個人鋃鐺入獄了,如果念觀世音菩薩的名字,那他也會得遇善緣而獲救。「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齊持重寶,經過險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汝等若稱名者,於此怨賊,當得解脫,眾商人聞,俱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這是說一群商人經過很危險的有強盜經常出沒的地方,隨時有被打劫的危險,其中一位有善根的人告訴大家,我們要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便會脫離危險,大家隨即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終保得一路平安。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若有眾生,多於淫慾,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痴」。這是說的離貪瞋痴三毒。如果經常念觀世音菩薩,我們的貪心、瞋恨心,還有愚痴的心都會減弱,都會遠離。「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上面這些危害到眾生生命和解脫的惡因緣,觀世音菩薩都能施展神力幫我們化解。所以只要是真心地持誦、稱念他的名字,與觀世音菩薩保持溝通,那麼就能實現這些效果。「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眾人愛敬」。這是說滿人們求子求女的願,有些觀音像懷裡面還抱著個小孩兒,就被稱作送子觀音,這也是來自於《普門品》。這裡講如果要想求生貴子福女,讓他們生出來有福氣,能被別人所尊敬,那我們可以去求觀音菩薩賜給我們這樣的兒女,觀音菩薩就會加持我們,幫我們在其它地方物色一個曾經修過很多福的人來這裡投胎。所以很多從寺院裡求來的小孩子,剛生下來就明顯和其他的孩子不一樣,氣質好,長得也很有福相。

「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只要我們恭敬、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一定福不唐捐。我們所做的每一點付出,每一點貢獻,都會記錄到善因善果里,都會在將來獲得福氣。「是故眾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否」,如果有一個人供養了其他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恆河我們不了解,我們就說中國的黃河,一條黃河有多少沙子已經是不可數不可數,不可知不可知了。如果是六十二億,跟地球上的人口差不多的那麼多條黃河,這麼多黃河裡的沙子作為一個數字,你有機會親近供養那麼多的真菩薩,所得的福氣大得已經沒邊了。這裡說的可都是供養真菩薩啊,不是塑的雕的菩薩像。

「無盡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復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釋迦牟尼佛說,如果一個人盡形壽終生竭盡所能供養了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和他於一剎那間禮敬、供養觀世音菩薩的福氣是一樣多的,這兩種福氣是劃等號的。「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我們給孩子起名字,這個名字往往是有一定寓意的,希望將來能怎麼樣。而菩薩的名字是倒過來的,是指菩薩能做到什麼樣的情況,就叫怎樣的名字。觀音菩薩能做到在任何情況下,救眾生於水深火熱之中,而且是一剎那之間就做到了,這有點像《阿彌陀經》,先讓大家知道有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如何之好,然後告訴大家要稱念阿彌陀佛的名字,稱念阿彌陀佛的名字就能夠消除很多的業障,並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裡講只要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字,就能夠消除很多的災難,為什麼?觀音菩薩功德非常之大,和長期供養其他六十二億的菩薩的功德可以劃等號。沒學佛的人經常念的可不是觀世音菩薩的名字,而是老天爺保佑啊,或者說「我的媽」呀,「我的天」吶。當然孝心孝道也是很重要的,有的人父母不在了,就會說「願您老在天之靈保佑我,保佑我們兄弟姐妹前途無礙,逢凶化吉」,現實當中有很多這種情況,長輩不在了,希望長輩的在天之靈來保佑。在古代,還有希望列祖列宗在天之靈保佑的。社會上一般請人幫忙,肯定對方在某一方面比我們要強,或有我們所沒有的某種條件、某種關係,我們才會想到請他幫忙。如果讓世俗人也能相信,念念一個名字就能得到幫助,那他聽了肯定會嗤之以鼻的,還會反過來教育我們,不要迷信得走火入魔了,人得靠自己啊。不過想想也是,在社會人和人之間的幫助,不論有無情感基礎和信任與否,都得有權利、經濟、社會關係等條件比我好,我才依賴於你,求你幫忙。如果僅僅是念一個凡人的名字就能實現幫我們,在人類的現實當中的確是不存在的。

為了獲得幸福,我們每天都在努力著,積極創造各種好的因緣出來。甚至每個人從小就開始上學,為將來做準備。社會需要我們具備什麼、改變什麼,我們就去具備什麼、改變什麼,並展開一個長期儲存、學習和改變的過程,包括人自己觀念和性格的改變,以求適應社會,形成良性的互動,實現利益價值的最大化。如果我們某一種習慣不好,走向社會後,大家誰也看不慣,導致工作不順利、不開心,最終導致前途處處是障礙。如果我們聰明一點,就會主動讓自己改變,改掉自己的習慣,來順應社會。所以我們人和人之間、人和社會之間,都是有形的互動,存在了什麼問題,我們就去用身口意解決這些問題。但一說到那種看不見、摸不著的保佑,在民間往往就會理解成有血緣關係的先人不在了,歷代宗親不在了,讓他們的魂魄來保佑自己,他們能保佑嗎?也許他們過得還不如咱們呢。所以這裡要說,不是隨便一個名字就有用的,但只要念觀世音菩薩的名字,就能獲得幫助。社會上好多人不理解咱們學佛人,以為念佛菩薩的名字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事,形同沒有。在他們的眼界裡,佛菩薩即使存在,也不過就是一些另類奇異的人,也必須符合、不能超越我們人的世界的經驗法則。

空性中幻化出的因緣積聚著、重複著,但已不是簡單地再複製一遍。一切事物發生的落腳處,最終是歸結到給予我們一種心靈感受的體驗。比如,你打坐時,看見咱們在唐朝有緣相知相遇,那麼你第二天就換上唐裝,要求我也換上唐裝,咱們必須以唐裝見面,再續前緣,有這麼傻的事嗎?再續前緣時,一定會又綜合了其它很多的因緣,但讓我們體驗的主體心理歷程會像人的骨骼一樣,保持相對的穩定性。這種穩定性同樣是來自更多更深的因緣組合的結果,於此同期,其它的因緣在心靈感受上扮演著輔助的角色。一切圍繞著心靈感受而展開,不是穿得和前世一樣,長得和前世一樣,才能再續前緣,也不是回到前世發生事的地點才能再續前緣,這些輔助條件不需要一樣,也不會重複得完全一樣。而是帶給我們心靈上的感受,悲歡離合、愛恨情仇,包括很多心靈上的性格特質,被延續保留著。

佛菩薩竟然能以一個名字就對我們發生作用,一方面是我們念著他,形成了溝通,即保持了因緣能量疏導的暢通。當然還要看是帶著一種試一試的態度,還是完全的一心一意,一心皈命,乃至全部生命壓到這個信心上去。信心與信心也是很不同的啊!另一方面更說明佛菩薩確實有真力量。佛菩薩本身儲存了無量的功德,蘊藏著巨大的力量,不是在變魔術,搞障眼法。

有些人說佛菩薩就是佛菩薩,就該有力量來保佑我們,我們就應該得到保護。但佛菩薩的力量是積累來的、修來的,他們生生世世做了那麼多對的事,怎麼就不說呢?他們寧捨生命、寧舍一切地去修煉,做各種各樣改變自我,普度眾生的難行之行,這些怎麼不計算一下呢?他們做了那麼多的菩薩行,求智慧之行,慈悲利眾之行,這些既成事實的因緣會消失嗎?不會。這些因緣就形成了一種力量。所以佛菩薩才能簡單到隨眾生的想念就能加持我們,只要我們和佛菩薩保持溝通,他們的加持力就會流入到我們的生命里,影響我們生命因緣的組合。可以這麼來說,因緣的改變本來是很容易的事情,可是我們生活在犯著共同錯誤的人群之中,習慣著彼此的習慣,自然著彼此的自然,人類的經驗嚴重障礙著我們和佛菩薩的溝通。

觀世音菩薩為什麼叫觀世音,不是我們希望他觀音,而是他就能觀音,所以叫觀音。因為觀音菩薩做到了,只要我們誠心念他,那麼他肯定有力量救我們。菩薩不會說我只能救一百個人,你是那第一百零一個,我已經沒有辦法救你了,不會的,就是一萬個人他也能同時救,所以觀世音菩薩也叫千手千眼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其實又何止千手千眼。我們讚嘆觀世音菩薩神通之力、威神之力,巍巍如是,除了佛,誰也看不透觀世音菩薩的力量有多麼廣大。甚至我們說觀世音菩薩就是古佛再來,所謂「過去正法明如來,現前觀世音菩薩」。菩薩摩訶薩和佛到了一定境界,從在六道輪迴里對眾生的示現上,已經是不分彼此了,佛可以示現菩薩的樣子,菩薩摩訶薩也可以示現佛的法王相。也許有人說,示現佛的樣子是不是不恭敬佛?我們這個觀念是錯的。很多人老是認為佛是某一個樣子,其實那並不是真佛,佛哪來的樣子啊?難道忘了《金剛經》言,「以色相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凡夫才有固定的樣子嘛,凡夫的樣子是沿著業力形成的。凡夫有所做、有所為,因緣業果就與之相對應。不同的時間段中,業力分批分量地釋放出來,在每一段投胎後的生命之中,形成一個固定的樣子,或是人類、或是牛馬、魚蟲、鳥獸,除了人間之外,還有天堂、地獄,如果是人,那麼是男是女,又長得什麼樣子,看起來是父母的遺傳,其實不是,而是被業力定格到長什麼樣子,定格到會遇到什麼。當然業力也不是固定的,是自己堆積的生命信息排下來的。觀世音菩薩能同時現身出現在很多地方,絕不是像我們這樣,因先前形成的固有的業力,而形成一種相對固定的樣子。他示現各種各樣的樣子,是超出受業力驅使和被迫輪迴的一種大自在變化。那麼他在隨著什麼變化?在隨著度眾生的因緣變化,哪裡因緣成熟了,他就示現合適的樣子去救度他。這裡面,不排除各種各樣人的樣子、鬼的樣子、動物的樣子,甚至佛的樣子,什麼樣子都可以在所示現。

這就是對無盡意菩薩提的問題,觀音為什麼叫觀音,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意思,他之所以叫觀世音,就是因為他真地能觀眾生的因緣和心聲,能夠隨時救度眾生,他做到了。剛才我們分析了觀世音菩薩為什麼做到了,就是和其他的佛一樣,因為生生世世在難行能行地,用了達生命真相的智慧普度眾生。所以在《阿彌陀經》裡,可以看到每一段在說極樂世界種種殊勝莊嚴的時候,緊跟著都說,「是故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或者,「是故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用了「成就」二字。這和阿彌陀佛當初的願是一致的,如果眾生在他的這四十八個願中想求一個願,而又得不到,實現不了,那麼他是不會成佛的。換句話說,他一直在不斷儲存功德和力量,他在不懈地修。所以觀世音菩薩也在儲存這個力量,如果儲存得不夠,就給不了你,或者能給你卻給不了他,或者能夠給得了一百個,如果需要的人數增加到一萬個、十萬個、一百萬個,自己力量有限,就分不出去了,沒得給了。

極樂國土中,從九品蓮里的眾生到羅漢、到菩薩,全都無量無邊的,而且十方世界無數的眾生都被阿彌陀佛關照著。阿彌陀佛的力量是無限的。不像一般的光,只能照幾米遠,再遠就照不清楚了,如果光再強一點,又能照遠一點。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他們的光是徹照十方所有世界的,無論什麼地方都能同時到達,無論多少人求都能同時滿足。如果達不到這樣的效果,阿彌陀佛說得就很乾脆,如果眾生不能獲這四十八願,我就不成佛,誓不作佛。觀世音菩薩的力量是成就出來的,和阿彌陀佛一樣是修出來的,能使無數的眾生因意念、稱頌一句名號而得滿足,這是不可思議的。真可謂,千里因緣一線牽啊!所以這樣的功德絕對不是耍嘴皮子的噴出來的,那是難行能行成就出來的。

達到具備這種力量,可想而知,他們修了多久,修了多少,救了多少人,做了多少功德,這簡直根本沒有辦法計算。這樣的功德能夠讓我們在一稱其名的時候,如同打開了閥門,疏通了管道一樣,馬上有東西會灌過來。他們就是有加持的力量,佛菩薩的光芒遍滿虛空,主要還是無知的我們,自己出於保護自己,雖然陽光遍地都是,卻打著遮陽傘遮著。觀世音菩薩既然有這樣真實的力量,剩下的只需要我們去至心地稱念。我們平時不緊不慢地念叨菩薩僅是出於一種習慣,因為我們心裡掛礙的東西太多、太亂了,念菩薩反倒成了我們慾壑難填的一種安慰。一如既往地保佑自己、保佑家人、保佑平安、保佑財富、保佑身體健康,卻唯獨不思行善。這不能算至心,所以,也別怪那麼多事不能滿願。

為什麼《普門品》裡舉的例子全是遇到了滅頂之災的呢?因為在這個關頭,人的心才夠誠嘛!這和去西方極樂世界中的下品下生蓮花一樣,即使曾經為所欲為,乃至罪大惡極,到死期將至的時候後悔了,當然說的是真後悔,各種恐懼的感受一齊襲來,現在眼前,淒楚萬狀,曾經倚仗的一切不再能為自己抵擋遮蔽什麼,一生不擇手段得到的也不能絲毫地帶走。在自己連腸子都悔青了的前提下,若及時有善緣的引導,這才勉強去了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現在是什麼都要留住,什麼也不想捨去,順便在念著觀世音菩薩,和上面所說的什麼也保留不住了,去念觀世音菩薩不一樣。說起來,平時的我們也是想讓自己脫離各種危害和不如意,多多享受生命的美好和樂趣,但是不一樣。平時念觀世音菩薩簡直是個大雜燴,就像大家吃燴飯、燴麵一樣,裡面什麼菜都有。平時念觀音菩薩,求的不僅僅是佛菩薩這一條解脫之路。我們求的是現在這個泥潭裡,讓自己泥足深陷,不願上岸的東西,我們早已經喜歡上這個泥潭,愛上它了。我們念觀世音菩薩,醉翁之意不在酒,只是為了保護五欲六塵里的這些東西,所以是一個大雜燴,不純。

只有當我們遇到災難,什麼也留不住的時候,老實了,什麼也顧不得求了,只求這條命還在就行,這個時候心夠純了。因為自己的心純了,所以溝通的效果就好多了,佛菩薩的加持力才被真正吸到我們自己身上。實際上,這種很純的心,在平時大難沒有降臨的時候,我們通過學習佛法,也是可以練出來的。我們學佛修心,會獲得清淨心,心真地修得清淨了,和佛菩薩溝通得會更好,得到的加持也會增強。自己的心純了,扭轉改變因緣的力量就會加強。通過如律如法的修煉,就能在無災無難的情況下消除尚未看見的災殃和痲煩,這同樣是讓一般人難以置信的。

現在人們的社會生活較古時候覆雜多了,人的命運也更複雜離奇了,不如意和災難的表現形式也更多了,纏繞不清的煩惱情結也更多了。《普門品》鄭重告訴我們,觀世音菩薩有力量幫助我們解脫出來。觀世音菩薩依靠生生世世普度眾生的修行,已經儲存了足夠的功德,可以普門宏開,隨念隨到、隨想隨成了。只是我們需要再分析一下,我們的念佛有時為什麼會不靈驗,仔細想一想,問題出在我們自己。我們在念佛的時候,有沒有把心訓練成清淨之心,這是關鍵。《普門品》舉的例子,為什麼都是遇到大難的例子,就是因為在災難臨頭的時候,人已經嚇得無所他求了。

接下來,無盡意菩薩又提了個問題,「世尊,觀世音菩薩,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為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觀世音菩薩為什麼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頻頻現身,讓我們能夠感應到他,見到他,能夠和他結下因緣。「觀世音菩薩云何而為眾生說法?」,觀世音菩薩是用什麼辦法給眾生說法的?前面只講到了觀世音菩薩的救危濟困,但還遠遠不至於此,這並沒有達到佛菩薩度眾生的真正效果。佛菩薩暫時給眾生解了圍,救他們於水深火熱之中,接下來呢?接下來,被救的眾生會在來生來世很自然地信奉佛菩薩、感恩佛菩薩。所以呀,皈依學佛的人和社會上那些知道有佛教的存在也不學、不信的人,往往區別就在這兒,並不是因為我們有了多麼高的智商,和偉大的品德,使我們聽到「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就相信,而是因為我們在前世就已經和佛菩薩諦結了善緣。就像我們初次見到某個人,就會有個第一感覺,第一感覺有時好,有時不好,好與不好,看似偶然,只是一剎那的事,實際上也是對前世因緣的繼承和延續,並不是簡單的當下的好與不好。你看他不順眼,看他順眼的人多了;你覺得他好,別人就覺得他不好,這都是前世因緣的延續,所以我們能信佛,也不是自己了不起,自己善根很厚,或者智慧很高,往往是前世和佛菩薩結下了某些善緣。所以,佛菩薩幫了人、救了人,延伸下來,就是在以後的生生世世當中,眾生能對佛菩薩產生好感,能夠和佛菩薩和諧的相處。

以很好的關係作基礎,然後,佛菩薩就要做一件很關鍵的事情——說法。最後都要歸結在學修佛法上。學佛法可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不同於學習簡單的佛教禮儀。我們學佛教的禮儀好學,上香什麼姿勢,上幾根,拜佛什麼姿勢,繞佛怎麼繞,進出殿門怎麼邁腿,法衣怎麼穿、怎麼疊,信士之間怎麼打招呼,到了殿堂里又該如何,這些儀規好學,知道了就能做到。但是佛法學起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了。前面說到,真正學佛是什麼呀?是要改變自己!當然,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