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佛教知識

修行人當知的一些常識


時間:2016/3/7 作者:君合

(1)佛:即佛陀,源於梵語的音譯。其意義是指覺者或智者。覺知各種事物的原理而能了了分明,觀照清晰,稱作覺悟。自己覺悟之後,又能使他人覺悟的,智慧圓滿,功德無量,這才稱為“佛”。大約2500多年前,天竺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悉達多斷絕一切煩惱,悟道成佛後,號為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是仁慈清淨之意。大乘佛教認為,釋迦牟尼佛只是眾多三世諸佛中的一位。因此,佛不是特指釋迦牟尼。

(2)佛教: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

(3)佛學:是透徹、完整、精闢地揭示宇宙、生命真相的學問。宇宙的精華是生命,生命的精華是人,人的精華是智慧型,佛學的核心就是大智慧。

(4)修行的綱領:是覺正淨,即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並依戒定慧三學達到此目標。

(5)修行的原則: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

(6)修行的目的:明心見性,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就是將我們對宇宙人生錯誤的看法、想法、說法、做法加以修正。

(7)修行的基礎:是淨業三福,待人依六和,處世修六度,遵普賢願,歸心淨土。

(8)修行的要點:一門深入,至誠感通,最忌心浮氣躁;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勿信江湖外道;莊敬自強,敦厚樸實,自然福壽綿綿;眾善奉行,諸惡莫做,終將修成正果。

(9)修行的方法: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法門平等,殊途同歸;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

(10)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11)三學:戒、定、慧。

(12)住持三寶:佛像、經書、出家人。

(13)淨業三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14)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15)五福:長壽、大富、端正、尊貴、聰明。

(16)五戒:不殺生則仁,不偷盜則義,不邪淫則禮,不妄語則信,不飲酒則智。

(17)五障:自欺障礙信仰,懶惰障礙熱情,氣怒障礙記憶,仇恨障礙冥想,不滿障礙智慧。

(18)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19)六和敬: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

(20)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苦當知!

(21)八正道: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道當修!

(22)十善業:身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業(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意業(不貪、不嗔、不痴)。

(23)普行十願: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回向。

(24)因緣和合:因緣即佛教所說的事物賴以存在的關係。在這種關係中,因是主要條件,緣是輔助條件。佛教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緣和合生成,事物本身不是獨立存在的實體,也不具有質的規定性,以此論證一切事物都是虛幻不實的。

(25)無常:佛教用語,佛教認為,世間一切事物都處在生起、變異、壞滅的過程中,遷流不息,絕無常住性,故稱“無常”。

(26)法界:指整個宇宙現象的全體,認為宇宙各個具體事物都不是獨立出現的,而是相互為像產生的。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