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淨土法門:我們到這個人間來修行,修行為什麼?


時間:2016/3/12 作者:果林果梅

學生:尊敬的師父上人、尊敬的諸位法師、大德仁者:阿彌陀佛!慚愧弟子劉余莉今日恭敬報告的主題是——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大忌知身之惡而不改也,以賊其身,乃喪其軀,有行如此,之謂大忌也。】

這句話出自《群書治要.鬻子》。人最大的忌諱,就是明明知道自己身上有過惡卻不能夠改正,這會傷害自己的身心,乃至喪失生命。一個人有這樣的行為,實在是人生大忌。人有過而不改,確實會給自己招來災禍。而人不能改過,有四個方面的原因:

一、沒有認識到過惡的嚴重危害。

《周易》上說:「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大學》上告訴我們:「德者,本也;財者,末也。」財富、名聲、地位全都是枝葉花果,根本在於一個人積累了深厚的德行。所以,善行不積累不足以成名於天下;罪惡不累積也不足以自滅其身。當我們看到一個省部級以上的官員,突然鋃鐺入獄的時候,大家都會議論紛紛,莫衷一是。實際上,原因很簡單,即「多行不義必自斃」、「惡不積不足以滅身」。但是,小人認為做小的善事沒有什麼益處,就不屑於去做;做一些小的惡事,無傷大體,便不改過。結果罪惡日積月累,以致達到了無法掩蓋和不可解救的地步。可見,滅家亡身都是因為有過失而不能改所導致的,所以古人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曾子》上把為善分為三個境界:「君子之於不善也,身勿為,可能也;色勿為,不可能也;心勿為,不可能也。」君子對於不好的事,自己不去做,身體沒有去造作,這是能夠做到的。譬如我們有嫉妒之心,嫉妒之心起來了,突然覺得,我們都學聖賢教誨了,《太上感應篇》講:「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我怎麼還有這樣的心呢?所以,這個嫉妒之心就打住了。也沒有因為這個心,再去障礙別人、中傷別人。這是「身勿為」,是可以做到的。「色勿為,不可能也」,神色上也能不表現出嫉妒之心,對於君子來說就不太可能了。因為君子在修道的過程中,還沒有成為聖人、成為賢人。有時聽到老師表揚別的同學,心裡可能有點嫉妒之心,在神色上也表現出來了。「心勿為,不可能也」,聽到表揚別人,心上都為他讚嘆、為他高興,對於君子來說,更難做到了。「太上樂善,其次安之,其下亦能自強也。」為善最高的境界是喜歡做善事;其次是安於做善事,做善事使自己心安;最下是能夠勉強做善事。

從去惡的角度,或者說從改過的角度看,人的修養也是有幾個境界的。「太上不生惡,其次生而能夙絕之,其下復而能改,復而不改,隕身覆家,大者傾社稷」。最高的境界是不發生惡的行為;其次是做了惡的行為,能早早的去除;其下是惡行復發之後能夠及時改正;惡行反反覆覆的做了之後還不知悔改,會亡身敗家,更有甚者,會使國家傾覆。他接著說:「是故君子出言愕愕,行身戰戰,亦殆免於罪矣。」因此君子言語正直,行動戒懼,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這樣才能免於犯過失。

「昔者,天子日旦思其四海之內,戰戰唯恐不能乂也。諸侯日旦思其四封之內,戰戰唯恐失損之也。大夫日旦思其官,戰戰唯恐不能勝也。庶人日旦思其事,戰戰唯恐刑罰之至也。」從前的天子日日考慮天下之事,謹慎小心,唯恐天下不能安定。諸侯日日考慮國內之事,謹慎小心、戰戰兢兢,唯恐自己的國家不能得到有效治理。大夫日日考慮自己的職責,謹慎小心,唯恐不能勝任。平民百姓日日考慮自己的職事,謹慎小心,唯恐觸犯刑罰。最後得出一個結論:「是故臨事而栗者,鮮不濟矣。」所以,面對各種事情都能夠謹慎小心、戰戰兢兢,便很少會犯過失、很少有不成功的。

二、志向不堅定,改過的願望不迫切。

立志就是發願。蘇軾在研究古人之所以有成就的原因後,說了這樣一句話:「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明代的思想家王陽明也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必須首先立志。志就像目標一樣,人生有了目標才不會受誘惑。就像我們登山,山頂是目標,我們就不會在山路的行走過程中,看到鮮花很好看,就停下來去欣賞,被這些東西誘惑。

那麼應該立什麼樣的志向呢?清朝思想家唐甄曾說:「其為志也,以至於堯孔而不少讓。」要立像堯帝、孔子這樣的聖賢之志,也就是說要把成聖成賢做為自己人生的目標。所以,改過的關鍵就在於是否確立了人生的目標。

我們知道自己本具純淨純善的本性,人生的意義就是要明明德,所以要把所有與明明德不相關的東西都放下,與這個不相應的東西都改正。譬如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是非人我等等。不放下這些東西,受損失最大的是自己,實在是辜負了此生人之為人的機緣。明白了這一點,我們才能夠勇於改過。

《了凡四訓》上說:「思古之聖賢,與我同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師?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塵情,私行不義,謂人不知,傲然無愧,將日淪於禽獸而不自知矣。」我們想一想古代的聖賢人,譬如孔老夫子、孟老夫子,他們和我們同樣是人,為什麼他們能夠成為百世的師表,到今天不分種族、不分國籍的人,一提到他們還非常的尊敬,願意向他們學習,而我自己卻是一身瓦裂。瓦裂是指破碎了的器皿,譬如說杯子、碗等,一旦破碎了,就一文不值。過分的放縱感官的欲望,偷偷的做著一些不仁不義的事情,以為別人都不知道,就這樣一天一天的將要墮落為禽獸,還不知不覺,相反還妄自尊大、自以為是,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這裡也告訴了我們聖賢人和一般人的區別何在?聖賢人不是天生就是聖賢,不是天生就一個錯誤不犯,聖賢人也都是一點一點修出來的。他和一般人的不同之處,就在於他知道了自己的過失,能夠改正自己的過失,所以才能夠成聖成賢。中國古人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沒有比改過更大的善行了。

曾國藩先生終其一生,都在教導家人和後世子孫要銘記遷善改過的重要性。他在年輕的時候,「自負本領甚大,每見人家不是」,自己才華橫溢,自己了不起,就看不起他人,經常挑剔他人的過失。三十歲的時候才開始意識到自身的不足,立志學做聖人。他改正自己過失的方法就是寫日記,通過日記記錄自己一天的言語行為。到晚上的時候,回憶這一天,我的言語哪一點說得過分了,哪一點不符合聖人的要求了,然後加以反省、自責,並且公開自己的日記,讓身邊的好友來監督自己。

《了凡四訓》上說,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假如「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為什麼天下聰明俊秀的人很多,他們的德行卻不能夠修養,善業沒有更加的增長?原因就在「因循」二字耽誤了一生。因循就是不能夠改正自己的過失,沒有勇猛心。所以,袁了凡先生以身作則,厲行改過遷善,最終改造命運、心想事成。晚年寫了四篇家訓,簡稱《了凡四訓》,留給後人。這部書值得我們一讀再讀。每一天要提醒自己,平時能不能知道自己的過失,知道自己的過失能否改正,這可以說是成聖成賢必修的課程。如果一個人成聖成賢的志向不夠堅定,他改過的願望也就不那麼迫切了。

三、身邊缺少好的榜樣。

我們放眼整個社會,聖賢人少,甚至連善人、君子都很少。而社會的污染又十分嚴重,可以說我們所接觸到的人事物,物質環境、人際環境,很多都是讓我們退墮的緣分,而不是讓我們成聖成賢的緣分。因為我們看不到好榜樣,身邊的人大多是在追名逐利、唯利是圖,並且習以為常。我們也習慣成自然,自己有過失不僅看不到,也不願意去改正。所以,古人說選擇一個好的修學環境,對自己的修行特別重要。

「蓬生痲中,不扶自直」,蓬草雖然很軟,但是痲都是往上長的。如果蓬草生在痲中,沒有人扶它,也會向上生長,長得很直。古人是「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古人基本上人人讀聖賢書,當時社會的文藝作品,譬如戲劇、小說、相聲、快板等等,全都是宣講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內容。即使在這種環境下,三日不讀書還面目可憎。而我們現在的環境比古人不知差了多少倍,在這種環境下確實是一日不讀書,則面目可憎。

在這種社會染污非常嚴重的情況下,要懂得親師擇友,即親近賢德的老師,選擇善友,這比什麼都重要。《孫卿子》上說:「夫人雖有性質美而心辨智,必求賢師而事之,擇賢友而友之」。這個人雖然稟性質樸、美善,心智非常聰慧,但必須求賢師學習,選擇賢友交往。「得賢師而事之,則所聞者堯舜禹湯之道也」。如果遇到真正賢明的老師,並向他學習,那你每天所聽到的都是堯、舜、禹、湯這些古聖先王的大道。「得良友而友之,則所見者忠信敬讓之行也」。如果得到善良的朋友並且與他交往,你所見到的都是忠誠信實、恭敬禮讓的品行。「身日進於仁義而不自知者,靡使然也。」每天進修仁義不斷進步,卻不知不覺,這是潛移默化的結果。「今與不善人處,則所聞者欺誣、詐偽也,所見者污漫、淫邪、貪利之行也,身且加於刑戮而不自知者,靡使然也。」如果現在結交的都是不善之人,所聽的都是欺騙、巧詐、虛偽的言行,所看的都是邪污卑下、放蕩邪曲、貪圖利益的行為,則將會使自己遭受刑罰殺戮還不知不覺,這也是潛移默化的結果。

古人還說:「親附善友,如霧露中行,雖不濕衣,時時有潤。」和那些善良有德行的人交往,就像在霧水中、露水中行走一樣,雖然打濕不了衣服,但是時時能夠蒙受他們德風的滋潤,不知不覺的自己也薰成了一個有德行的人。所以,對於好的老師、善友,好的修學環境要特別的珍惜,這樣才能夠「德日進,過日少」。

四、孝敬之心沒有提起,是不能改過的根本原因。

孝是中華文化的根,敬是中華文化的本。這個孝敬之心也是慈悲心、菩提心的根本。經過調查發現,最容易成為高考狀元的都是那些家庭條件非常貧寒的學生,他們的父母為了供他上學歷盡千辛萬苦,甚至都要去賣血籌學費。這個孩子不忍心辜負父母的期望,所以拚命讀書,非常勤奮,最後成為高考狀元了。關於這一點,我自己也有體會。我在上初二的時候,從縣級中學轉到一個市級中學去讀書。這個學校學習進度很快,我也不是很聰慧的人,第一次參加數學考試,滿分一百二十分就得了五十八分,在自己的學習生涯中從來沒有考過這麼低,不僅不及格,還少得可憐。看到這樣的分數,自己很受不了,傷心的落淚。到初三畢業考試的時候,一百二十分的卷子,我得了一百二十分;還有一個一百分的卷子,我得了九十八分。一年的時間提升這麼快,原因就是不忍心讓母親失望,因為母親供我們讀書歷盡了千辛萬苦,用自己一個人的退休工資,供我們三個孩子讀書。為了不讓母親失望,我就非常刻苦,結果在一年之後,成績大幅度的提升,最後考上了我們市也是我們省的重點高中。所以,一個人能否取得成就,不在於他有多聰明、多智慧,天生的資質有多好,而是在於他有沒有一顆孝心,有沒有一顆感恩之心。

很多人之所以能夠戒酒、戒毒、戒色,棄惡從善,吃苦耐勞,就是因為學習傳統文化之後,把孝心提起來了。不希望父母再為自己擔憂,所以把這麼多年養成的習氣,在一般人看來不可克服的問題,全都克服了。戒毒所的人說,用現代所謂科學的戒毒方式,能夠真正戒掉毒癮的人,只有百分之二而已,少得可憐。但是那些吸毒人員在學習傳統文化之後,孝心提起來了,責任感、感恩之心提起來了,戒毒成功的比例就大大的提升。

在佛門中還有一句話:「父母離塵垢,子道方成就。」父母能夠脫離六道輪迴、脫離苦海,做兒女的孝道才真正圓滿成就。想一想,自己四十多歲了,四十多歲除了有一個虛名,以及因為這一個虛名所帶來的浮華與傲慢之外,在道德學問上一無所成,沒有讓父母離塵垢,也沒有讓那些關心過我們、幫助過我們的人有所獲益,我們還敢悠悠放任,浪費時間、渾渾噩噩嗎?想一想,那麼多如父母般的眾生,都等待著我們早日成就,去救度他們於苦海之中,我們還敢不精進用功嗎?所以,一個人有孝心,學習才有動力,不用別人去催促,他也知道用功。

我們尊敬的上淨下空老法師已經年近九旬,每天還堅持講經四個小時,最近才改成了兩個小時。因為護法實在是看到師父上人年事太高,每天講四個小時,真是太辛苦。每一天還要接待那麼多來訪的客人,幾乎都沒有閒著的時候,從早到晚不疲不厭的教導眾生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還在念念想著化解衝突、團結宗教、促進世界和平,為此堅持每天講經說法兩個小時不中斷。因老法師講經太多,每一次講經之前,嗓子都感覺不舒服,還要用喉珠來滋潤喉嚨。看到了這些,做為學生的如果再不起來承擔,那真的是對不起師父的諄諄教誨。

老法師以他的真實智慧看到,能夠真正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的,唯有中國的孔孟儒學和大乘佛法。而孔孟儒學和大乘佛法現在都面臨著衰落、甚至滅絕的危險。如果再沒有人來承傳,我們確實對不起祖宗,我們也將是歷史的罪人了。在這種情況下,老法師念念希望聖教有人承傳,能夠通過講解和力行孔孟儒學、大乘佛法,使眾生離苦得樂,為世界帶來真正的安定和平。我們如果真正有孝敬之心的話,還敢悠悠放任、懈怠懶散嗎?所以,孝敬之心沒有提起,是人不能改過的根本原因。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有過不能覺,不能改,是真有過。如果大家明白這句話可以悟到:能夠改過,就能夠恢復本來面目。人雖「過惡蝟集」,但是「眾罪如霜雪,慧日破諸暗」。智慧一現前,就像慧日一樣,把霜雪全都融化了。「慧日」在佛教淨土宗就是一句「阿彌陀佛」聖號。各種念頭剛要生起的時候,馬上轉成念「阿彌陀佛」,這可謂最簡單、最方便、最直接的改過方法。

以上是慚愧弟子劉余莉恭敬匯報的《群書治要》學習心得報告,用於「歲次丙申年清明祭祖專刊」,如有不妥之處,誠請尊敬的師父上人、諸位大德同修惠予批評指正,無盡感恩,阿彌陀佛。慚愧弟子劉余莉頂禮敬呈。

老法師:劉老師的這一篇報告,是我們所有同學都應該警覺到。她帶個頭,首先提醒我們,我們自己反省。誰沒有過失?真能反省自己的過失、改正自己的過失,沒有不成就的。凡是不能成就,念佛不能往生,還繼續搞六道輪迴,原因就是不肯改過。這個話題,這幾天有不少朋友來訪問,也都談到。

儒跟佛。儒家如果只著重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功夫做得再好,成為社會上高級知識分子,獲得名聞利養,但是他所學的聖賢之道沒有落實,算不算成就?不算成就。他一生所學所修,所獲得的利益就是名聞利養,就是五欲六塵的享受,那死了以後怎麼辦?人不能迴避這樁事情,有生必有死,世間人,不管他是有神論是無神論都免不了。有神論的,對於那個神是真信是假信?真信有好處,如果不是真信,半信半疑,它對你不起作用。換句話說,所學的東西沒錯,不能落實就錯了,所以要篤行。最貴的就是篤行,我知道多少,我就做到多少,落實在生活,修心養性,身心健康,自在幸福。

儒家的標準,它不是沒有標準,它有標準,這個標準都要從學問當中去體現。《大學》裡面說得很好,修身,甚至於告訴我們,在古時候,上從帝王,下到平民百姓,「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為什麼?你到人世間來,你要做個人,人身沒有修,這個人要用左丘明的話來說,他不承認你是個人。《左傳》上說得很好,「人棄常則妖興」。這話什麼意思?你是個人,你把五常丟掉了,五常是什麼?仁義禮智信,你這一生不仁、不義、無智、無禮、無信,這是什麼人?這不是人,這叫妖魔鬼怪。我們到人間來是願意做妖魔鬼怪,還是願意做一個聖賢君子?要做聖賢君子就要修身。身怎麼修?身要從心正修,心要正。這就有講求了,心裏面沒有邪思、沒有邪念。心怎么正?心要真誠。所以我們常常勸同學們,這一生處事待人接物,包括自己的生活行為,用真誠心。真誠心是什麼心?是菩提心。《觀經》裡面講菩提心,三心:第一個真誠心,第二個深心,第三個回向發願心,求生淨土。《起信論》裡面說直心,直心就是真誠心、至誠心,深心相同,後面是大悲心,大慈大悲,憐憫一切苦難眾生。我為什麼要修行、為什麼要成佛?就是為了要幫助這些苦難眾生,離究竟苦,得究竟樂,這是菩薩。所以修身是有標準的,誠意正心。

意怎麼樣才能誠?《大學》上講,你要想誠意,你先要致知。致知是什麼?理智,在佛法講的是要有智慧,這個智慧不是邪知邪見,是佛知佛見,是聖賢的標準。如何才能致知,讓我們覺悟過來、明白過來?致知在格物,格物是什麼?放下物慾。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七情五欲,你的智才會現前。這個智不是從外學的,是自性上本自具足的,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告訴我們,「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麼?具足智慧,無量智慧,不但具足智慧,還具足德能、相好。大乘教裡面,所有的一切都是自性裡頭本自具足的,不是從外來的。所以佛法稱為內學、內明,佛留下來的這些經典稱為內典。我們學了之後,有沒有真的學明白、學通了?真的明白就做到了。佛家講的是信解行證,如果你有信、你有解,你沒有做到,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你依舊是凡夫。你講得天花亂墜,你的信徒再多、你的地位再高都沒用,為什麼?死了以後,還是搞六道輪迴,出不去。如果造作一些罪孽的話,三途苦報你逃不過。常常想到三途苦報,常常想到像印光大師那個好榜樣,印光大師閉關的關房,我去參觀過。那個小佛堂很簡單,我看到一張方桌,供一尊佛像、一個香爐、兩支蠟台,很簡單,一個引磬,一個小木魚。這老和尚,佛像後面牆壁上寫了一個「死」,天天面對這個「死」,這是提醒自己,死了怎麼辦?死了以後,到哪裡去?

一個人,六十歲以後就應當常常想著這樁事,八十歲以後就要想到天天都可能死亡,不要以為還能活多久,錯了,不定明天就走了,今天要老實念佛。天天都可能走,所以每一天都要老實念佛,什麼都不想,萬緣都放下。信願持名,求生淨土,沒有一個不往生的。經就讀《無量壽經》,行就靠一句阿彌陀佛。我真信,我真願,我願意早到極樂世界。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那就像經典上所說的,絕不是騙人的,全兌現了。那是個什麼境界?阿惟越致菩薩的境界。四十八願告訴我們,每一個往生的人,品位是有高下,四土三輩九品,但是待遇是一律平等。這十方世界沒有。從同居土下下品,到實報土上上品,皆作阿惟越致菩薩。待遇是誰?阿惟越致的待遇,阿惟越致是什麼待遇?就是法身菩薩的待遇。還得了!所以難信之法。我們還在這裡留戀什麼?還在這個地方想什麼?什麼都別想了,都不要問了,一心一意念佛求生淨土。大事、大事!沒有比這個更大的事了!

這一句阿彌陀佛,全都改過了,為什麼?這心裡沒別的念頭了,只有阿彌陀佛。如果這句佛號裡頭還夾雜著雜念、夾雜著妄想,這功夫就失掉了。這樣念佛不能往生,跟經教上所說的不相應。念佛的時候,必須把所有念頭統放下,讓你的心,從早到晚永無間斷,就是一個清淨心、就是一個平等心、就是一個覺悟的心,清淨平等覺。沒有妄想、沒有雜念,沒有是非人我、沒有得失,真把這個世間放下了。不但這個世間要放下,《金剛經》上教給我們的,「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法是什麼?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舍掉行嗎?行,為什麼行?八萬四千法門都在這一句佛號當中。你這句佛號全包了,不但包括一切法門,包括一切經教、包括一切宗派,這句佛號裡頭有禪、有密、有教,有顯、有密,不但世尊一生所說的,而且還包括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都在其中。你要不把這個搞清楚、搞明白,這個搞清楚、搞明白叫看破,儒家叫致知,就這個意思。然後你才老老實實的萬緣放下,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這往生才有把握,才是真正念佛人,才是真正的彌陀弟子,你改過是真改了。如果不用這個方法,怕的是真正想求改過也改不了。為什麼我說這個話?我看得不少,九十歲了,看九十年了,前面十年小,算是不懂事,十歲開始懂事了,也看了八十年了,看到什麼?毛病習氣難改。億萬人當中難得有一個,真難改!只有這個方法可以救命,信願持名。蕅益大師把這個法門歸納成四個字,簡單容易,成就圓滿。

這報告裡面說的都是事實真相。有幾個人知道犯過造惡的嚴重危害?六十年前,二戰結束不久,那個時候還有,很少了。二戰時候,不少,知道自己造惡修善果報的人很多;二戰之後,少了,一年比一年少。現在人造作罪業的太多,最嚴重的罪業,我聽說是邪淫、墮胎。嚴重到什麼程度?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發表的報告,這大概是十年前了,不是現在,每年墮胎的人數,全世界,是醫院裡頭有檔案的,超過五千萬,也就是平均每一天有十五萬人,這還得了!這個殺生不是殺別人,殺自己的子女。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父子的緣分四種,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如果是報恩的,你把他殺掉,恩將仇報,變成仇人;如果是仇人,你把他殺掉了,這仇上又加上仇恨,怎麼得了?欠債的,本來是還債的,你把他殺掉,他不必還債了,債變成仇,痲煩可大了!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怎麼辦?

佛菩薩教我們,冤家宜解不宜結。我們到這個人間來幹什麼?到這個人間來修行,修行為什麼?化解怨結。別人毀謗我,別人侮辱我,別人陷害我,沒有瞋恚,歡歡喜喜,還感恩他,為什麼?過去我們的業消了。我如果有怨恨、有報復,那好了,來生我要對付你,再來生你又對付我,這就玩這個把戲,錯了。善緣順境不生貪戀,我們要求生淨土;逆境惡緣不生瞋恚,冤孽都化解了,來幹這個的,這是正確的。所以學了佛,這一生明白了,一生不跟人對立。對立雖然是很小的矛盾,會演變成大的災難。不對立,你跟我對立,我不跟你對立,他就對不起來;他跟我對立,我也跟他對立,就對起來了。一方面不對立,這兩方面就化解了,好事。我們到這個世間來,不是造業的,是來消業的。到這個世間來,不跟人作對、不抱怨,是來化解怨結的,這就對了。

樣樣都要捨得,為什麼?沒有一樣是真的。《般若經》上說得很好,要記住,「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現在量子力學家告訴我們,所有物質現象都是假的,都是在高頻率之下意念產生的幻相,不是真的,剎那生滅。生滅的頻率多快?我們只可以用無法想像,彌勒菩薩說了,我們把它計算出來,一秒鐘生滅多少次?二千二百四十兆。單位不是萬、不是億,是兆,一秒鐘。我們現在看電視,電視上的畫面,我們知道它是動畫,一秒鐘生滅多少次?一百次,就是電視的畫面是百分之一秒。我們現實的環境,是二千二百四十兆分之一秒,假的,不是真的。所以這麼高的頻率,讓我們連概念都不能產生,這是事實真相。明了這個事實真相,這叫致知。致知,你一定要放下,放下就是格物,格是格鬥、打仗,跟誰打仗?跟自己的欲望打仗。你能戰勝物慾,你的智慧現前,意就誠了,心就正了,身就修了。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太平。這個道理要懂。

我們今天學習傳統文化,我就說出儒釋道的代表,這個代表什麼?概論,這一部書能夠包括圓滿的儒佛,或者是道。儒家的,我們選擇四書;佛法,我們選擇《無量壽經》,佛法的代表確實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分量太大了,古人說《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我們就採取這個好,容易學習;道家的《老子》就夠了,《老子》五千言,夠了,不夠再加上《莊子.內篇》,行了,這是儒釋道三個根,根本的教科書。我們除了修根之根,那就是《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幫助我們回歸五倫、五常、四維、八德,讓我們在行上回歸,我們真的能做到。教上做到就這三本書,這三本書必讀,不管你學佛學儒統統要讀,三種都讀。中國古聖先賢裡面出家在家,統統都是這樣做法的,他們讀的比我們說的還多,我們這是不可能再少。要通達儒釋道,儒要讀佛經、要讀《老子》;道要讀佛經、要讀四書;佛要讀四書、要讀《老子》,然後你才真正能夠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落實在生活上,管用,就是《論語》上第一句話。為什麼你要學?如果要問孔老夫子,孔老夫子頭一句話就是回答你這個問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為什麼要學?快樂!我學到的,我把它落實到生活、落實到工作,快樂無比。佛,為什麼佛叫我們學?佛會答覆你,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跟孔老夫子的答覆完全相同。你說孔老夫子是什麼人?佛陀再來,要不然說話怎麼是那麼巧、那麼一致,這個我們要曉得。

這篇東西提醒我們,每天常常想自己的過失。常常想自己的過失,看別人,自己的過失很難看到,看別人。看到別人過失,馬上回過頭來,我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怎麼改、怎麼加勉?一句阿彌陀佛不要間斷,問題全解決了。

摘自:無量壽經科注第四回學習班第一九六集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