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太橋旦曾堪布:聽經聞法,別一開始就出錯了


時間:2016/3/19 作者:如是

聽聞佛法之前,首先要觀察自己的動機。如果動機清淨,且法喜充滿,那麼所聞之法就能帶來不可思議的加持、難以估量的功德;如果動機不正確,那麼所聞之法反而會給我們增加煩惱。因此,能否收穫佛法的真正價值,完全取決於我們聞法時的心態。如《功德藏》中所說:「只隨善惡意差別,不隨善惡像大小。」

那麼,什麼樣的聞法心態才是正確的?無數經典告訴我們,只有以菩提心而諦聽才是正確的。為什麼呢?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回答說:「菩提心如劫末火,剎那能毀諸重罪。智者彌勒諭善財,彼心利益無限量。……以是善行極微弱,罪惡力大極難擋,舍此圓滿菩提心,何有餘善能勝彼。」大意是說,除了圓滿的菩提心,沒有任何一種善行能熄滅強而有力的罪惡。

《華嚴經》也說:「一個人若有了利他的菩提心,遠離一切違緣、具足一切順緣的威力就自然會具足。」

佛陀還在《王獅經》中說:「為度諸眾生,發起菩提心,以此攝諸法,以此得喜樂。」

其他很多經典中,都無數次提到了菩提心的不可思議功德。

我們再從另一個方面來解釋聞法的心態。三界六道中的一切眾生,雖然外形千差萬別,但內心都平等具備同一個願求——離苦得樂。然而,由於無明,眾生的所願所求與所做所為卻總是背道而馳。如《入行論》說:「眾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愚人慾求樂,毀樂如滅仇。」

太橋旦曾堪布:聽經聞法,別一開始就出錯了

太橋旦曾堪布

為什麼眾生「離苦得樂」的願求永遠無法如願以償?因為無始以來,眾生的願求與行為未能一致,自心與佛法沒有相應。即便在漫長的輪迴長河中,曾出現過無數的佛菩薩以大慈大悲之心來攝受我們,竭盡全力地救度我們,為我們傳法、引導、加持、發願,提供了無數種方便法道,但我們仍然執迷不悟、作繭自縛、以苦為樂、執我為實,就像朝北的山洞,永遠無法被陽光所照耀。

由於我們的我執太重、煩惱太多、罪業太深、剛強難化,所以在過去世錯失了無數良機,導致我們長久沉溺在輪迴苦海中,無法成為諸佛菩薩所度化的弟子。為此,我們應該深感遺憾、慚愧,並發露、懺悔!

所幸的是,在佛菩薩不可思議的願力與加持下,我們今生再次遇到了佛陀的妙法,這個機緣真是千載難逢。請大家認真體會、倍加珍惜,牢牢把握這個良機。因此,聽聞佛法時,一定要以清淨、歡喜、虔誠、渴求的心態來諦聽。如《華嚴經》所云:「如病思良藥,如飢思美食,如渴思冷水,如眾蜂依蜜,我等亦如是,願聞甘露法。」

只有廣聞正法,才能引發「聞所生慧」,然後才能引發「思所生慧」,繼而才能開啟 「修所生慧」。有了「修所生慧」,即可親見一切萬法的本來面目,洞察宇宙生命的真相。所以,「修所生慧」是所有智慧中最殊勝的,如無與倫比的岡波巴大師在《勝道寶鬘集》中所說:「由修證所生起的一剎那智慧,比由聞思所生起的所有智慧殊勝。」

解脫成佛是我們的目標,利益眾生是我們的責任,而廣聞正法對此二者均極重要。然而,僅僅廣聞正法依然不夠,如《華嚴經》說:「比如聾樂師,能令他眾樂,然自聽不見,不修法亦然。河中大海上,具船之舟子,能度載他眾,然自葬其中,不修法亦然。比如糖甜味,說不能感受,咀嚼可品味。如是空性味,說不能感受,以修可品味。」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實修禪定,則不會獲得清淨智慧,無法斷除有漏業,如《阿難入胎經》所說:「若無入定者,則無清淨慧,不能斷有漏,應當精進行。」

因此,實修實證非常重要。在聞思的當下精進實修,又是達波噶舉傳承的特色,如岡波巴大師所說:「同時聞思修佛法是不會錯的。」

總之,聞法之時,要發起菩提心,聞思修同時,讓我們所聽聞的佛法,成為斷除煩惱的對治、趨入涅槃的大道、治療煩惱的良藥、增上菩提心的資糧,這才是聽聞佛法的根本意義,這樣才能收穫佛法的無量價值。

騰訊佛學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