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視頻轉貼: 講經說法

定弘法師:太上感應篇彙編 (第十九集)


時間:2016/3/25 作者:傳統文化紮根網

太上感應篇彙編定弘法師主講(第十九集)2013/2/21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檔名:57-109-0019

尊敬的諸位同修大德,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太上感應篇彙編》,請看經本第六十六頁第一行,這一段仍然是講「刑禍隨之」這一句經文。

【漢梁統。乞增重法律。朝廷不從。統後夢神曰。雖幸朝廷不從爾言。陰府已錄爾過。爾今欲以刑毒人。子孫之報。能免乎刑哉。獲罪於天。無所禱也。統子皆死於非命。至冀。罪惡愈深。竟滅族。】

這個故事是講,在漢朝有一個官員叫『梁統』,這個人當年也掌握了朝廷的重權,他向皇帝建議要加重刑罰,用嚴刑、酷刑來防止人作惡,希望用法治、用嚴刑來達到政權的鞏固。這裡『乞』就是乞請,乞請皇帝『增重法律』,就是加強刑罰。要知道法律是用來輔助道德的,人民如果能夠遵守道德規範,法律就用不上。因為人不守道德、違法亂紀,不得不採用刑罰,所以這是不得已而為之。孔子曾經說過,如果能夠用道德和禮治,人自然就能夠自覺防範過失了;如果只是用刑罰,不重道德教育,雖然可能人民勉強、不得已,怕遭受刑罰而遵守法律,但是會流於沒有羞恥心了。孔子的塬話是講,「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這個恥就是有羞恥心,懂得道德、懂得禮,他知道做壞事是羞恥,他自然就能夠格正自己,這個格當「正」字講,不會去作惡。如果是「齊之以刑」,用刑罰,那就「民免而無恥」,雖然免於刑罰處治,但是他沒有羞恥心。所以法治是用於輔助禮治的。古人懂得這個道理,所以當時皇上沒有採納梁統的建議,『朝廷不從』。可是梁統這種心是用加強刑罰來毒害人,已經震怒了鬼神。

所以『統』,梁統後來作夢,夢到神明對他講,「雖然很幸運,朝廷沒有聽從你的建議,沒有加重刑罰,可是陰府裡頭已經記錄了你的過惡。你現在希望用嚴刑毒害人,違反了天心,因為天心是仁愛的,所以你子孫的報應豈能得免於刑罰?你起心動念要用刑罰毒人,那麼你的子孫也會遭到如此的報應」。然後又說了一句,『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這句話是《論語》裡孔子講的,是《論語.八佾第叄》裡面的一章經文,塬文是,「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這是孔子跟王孫賈的一個對話,王孫賈是衛國的大夫,這人也是個小人。衛國當時的國君衛靈公非常賞識孔子,所以邀請孔子到衛國來。可是衛靈公也是一個好色之徒,他的夫人南子長得很美貌,深得衛靈公的寵愛,於是南子專權,她能夠控制衛靈公。但是南子品行又不端,所以在朝廷裡面就為所欲為,滿朝文武都不得不屈服於她的淫威。南子見孔子來了,想借孔子的聲名來壯大自己的聲勢,所以想籠絡孔子,就召孔子來見面。孔子一開始沒去,後來她連續的召請,孔子最後不得已,還是去見了。王孫賈這個人跟南子又不和,見到孔子去見南子,就誤會了,以為孔子也想巴結南子,想求個一官半職,所以就說出這句話,「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說話很含蓄,就是問孔子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這句話大概是一句俗話,當時大家流傳的,這個媚是諂媚,奧就是房屋裡面的一個神明位,一般古人把他供在西南角,所謂的中霤神;灶就是灶神,他是主飲食。王孫賈告訴孔子,「你與其去諂媚巴結那箇中霤神,不如來求媚於灶神」。這個話什麼意思?實際上他的意思就是希望孔子不要去巴結南子,來巴吉他,他把自己比喻成灶神,雖然沒有像南子那樣得寵,但是他有實權,南子就比喻成中霤神、奧。結果孔子回覆他說,「不然」,不是這麼說的,「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如果獲罪於上天,向哪個神祈禱都沒有用。這個天實際上就是天理,如果違背了天理,你諂媚巴結哪個神靈又有何益?

這個神在夢中教訓梁統,意思是說,你雖然現在深得皇上的信任,你大權在握,但是你的心不善、不仁,企圖用嚴刑來毒害人,已經獲罪於天,違背天理了,天心仁恕,所以你再怎麼祈禱也沒有用了。這也是雙關語,就是你即使現在有富貴、有權力,但是因果逃不了。後來梁統的兒子全都死於非命。到了他的後代梁冀,梁冀當時也有福報,也做了一個大官,可是梁冀很驕橫。他當時也是兵權在握,依仗權勢,多方搜刮財物,可以說是罪大惡極,甚至誅除異己,凡是反對他的,都被他弄死了,他假借一個罪名就把人給腰斬、屠殺。所以滿朝文武對他是痛恨到極點,連皇帝對他都很不滿,只是他大權在握,就沒有辦法來收拾他。最後皇帝,當時是漢桓帝,跟幾位宦官一起密謀,就發動了一次誅梁冀的一個行動。當時是突然派兵把梁冀府邸給圍起來,收了他的大將軍印綬,梁冀跟他的妻子見事不妙,結果就自殺了。他的兒子和所有這些家族裡的老老少少幾十人全都被斬頭,就是滅族了。他過去曾經用過的這些門人、黨羽也全部被罷黜,罷黜了叄百多人。朝廷和百姓都拍手稱快。梁冀所有的家產也非常的多,全部充公。這就是『罪惡愈深,竟滅族』。你看,祖上樑統因為起心動念不善,雖然沒有得到實施,他建議要用嚴刑,但是沒有得到實施,而這種心態已經招感了將來會後代被滅族,所以起心動念的果報都是很可怕的。這就是「刑禍隨之」,家族整個族都遭到了滅族。這就是《易經》所謂「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而神明對這些因果的報應看得非常清楚。下面又講了一個故事:

【劉甲。凡與人交。必有禍。王建未信。延之談。未終日。建遂失火。因目為鵂鵩。見之無不速避焉。】

這個故事講,有一個人叫『劉甲』,這個人沒有太多介紹,但想必是一個心裡很多惡念邪思,或者甚至惡貫滿盈之人。所以他的磁場都不好,凡是跟人交往,人家都會遭禍患,這個人是上哪都帶來災禍的,簡直就是個災星。有一個人不信,這個人叫『王建』,他不太相信,於是把劉甲請來跟他談。談完之後,就在那一天,『未終日』,那天還沒有結束,王建的家就失火了。所以,從此以後大家把這個劉甲都看作是『鵂鵩』,這是種不祥之鳥,鵂鵩古時候稱為是不吉祥的鳥,現在很多有認為烏鴉也是不祥,就是這一類的,上哪兒就把災禍帶到哪兒。所以見到劉甲,『無不速避焉』,立刻就趕緊逃避,怕見到他。這是說明一個人前生或今生造的惡業太多了,所以他所帶的整個磁場都是不好的,身邊圍繞的都是所謂的凶神惡煞,走到哪裡就把不祥帶到哪裡。下面引枚乘的話,枚乘是西漢一位辭賦家、文學家,他說:

【枚乘曰。福生有基。禍生有胎。納其基。絕其胎。禍安從來。旨哉。】

枚乘講,福的出生有一個初基,就是有一個預兆或者是基礎,禍的產生也有一個根源,這個『胎』可以當作根源講。福基、禍胎,我們應該接納福基,福之基要接納;要『絕其胎』,杜絕禍胎,意思就是斷惡修善。能夠斷惡就杜絕了禍胎,能夠修善就接納了福基,所以『禍安從來?』這裡講「刑禍隨之」,刑是指官刑、法律的制裁,禍是指天殃,刑禍都不是無緣無故來的,都是自己感召的。枚乘這句話講得太好了,『旨哉』就是講得太好了。再看下面一句經文:

【吉慶避之。】

這也是講造惡業得到的果報。人犯的罪惡都會遭到神明的監察、記錄,而根據這些惡業來奪他的壽算、消他的福報。這個『吉慶』便是福報,福報都會遠離他。

【避。求而不得之意。】

人都希望求得吉祥、吉慶,但是得不到,為什麼?求得不如理、不如法,一邊造惡還一邊想求福報,哪有這個道理?所以註解講:

【天道無親。惟親善人。人能去惡為善。恭己順天。自然靜與道合。動與福會。苟或反是。明罹刑憲。幽伏神誅。奪算夭壽。吉避凶隨。必然不免。】

天的道理、天之道,這個『道』也能解釋為規律。上天的規律沒有親好,就是不會有偏私之情,『惟親善人』,只會親好善人,意思是說只會降福於善人,這就是公道,修善就能得福。所以,只要『人能去惡為善』,自己以恭敬、真誠來修身,順從天理,這叫『恭己順天』。就自然在安靜的時候與道相合,與天道能夠合而為一;而在動的時候就與福相交會,福就跟從而來了。俞淨意公遇到灶神點化之後,叄年努力的斷惡修善,到最後他也能達到這個境界。所謂是靜則一念不生,動則萬善相隨,他做到自然了,不用刻意、自然而然。在安靜的時候、沒事的時候,他就一念不生;有事來了,起心動念是純善,純善當然就會得殊勝的福報。不動念時自然與道相合,這就是斷惡修善所得到的境界,到這個境界就自然不再會作惡了,佛法裡稱為持戒得定。這個定就是叄昧,叄昧建立在戒的基礎上。如果我們不斷惡修善,叄昧是肯定得不到。

『苟或反是』,如果不能去惡為善、恭已順天,而是繼續作惡、剛愎自用,就會遭到不幸了。這裡講『明』,這是我們能看得到的,『罹刑憲』這個罹就是遭受的意思,遭受刑罰。因為一個人違反法律,自然會遭到法律制裁,這是明的、看得見的;看不見的,雖然他能躲過法律,卻躲不過天網、逃不過因果。『幽伏神誅』,幽是幽暗的、人家看不到的,這個伏是通假字,就是服刑的服。伏神誅,誅就是誅殺,鬼神要誅殺他,他雖然能逃得過人間的法律,逃不過陰間鬼神的制裁。所以陽世間的奸雄,雖然能不可一世,就像剛才講的梁統,到他的子孫梁冀,最後還是會遭到誅殺。而鬼神其實也不是一下子就把人給誅殺掉,總是在不斷的提醒。『奪算夭壽,吉避凶隨』,首先是奪他的壽命,《感應篇》講,大的過惡奪十二年,就是一紀;小的過惡奪去一算,一百天,而最後壽命減除盡了就會夭折。在死亡之前肯定也會有很多的提示,譬如說,這裡講的吉慶避之,吉祥就沒有了,福報就沒有了,諸事不順,而且種種的凶禍會現前。此時此刻如果能夠勐然覺醒,挽回天心、挽回惡運,還來得及。不要等到大災禍現前,死到臨頭,這時候就後悔來不及了。這裡都是給我們講鬼神監察、懲罰惡人的這些事實和道理。下面一個故事就是講一個人能夠悔悟的故事:

【昔一青衿王生。賦性姦惡。所行事。皆悖理逆天。】

這是講過去,沒講什麼時候,總有事實根據。有一個書生是秀才,『青衿』就是古時候秀才常穿的衣服,一般是青色交領的長衫,就跟我現在穿的衣服是同樣的,只不過我現在這個衣服是咖啡色,我也有青色長衫。出家人的長衫是明朝時候的服裝,不是古印度的服裝,是交領的。王生品性『奸惡』,他所做的事情都違背天理,『悖理逆天』,違背天理就是違背良心,昧著良心做事,所以肯定做了很多傷天害理的事情。因此,本來會有好的機會、好的福報,結果都會落空。我們看註解裡講:

【赴秋試。文甚佳。房師欲薦之前列。及填榜。忽失其卷。填榜畢。卷乃出之袖中。】

這位秀才有一次去考省考,『秋試』是一個省在秋天考選舉人的一個考試。王生寫的文章『甚佳』,他這個人有才氣。『房師』就是閱卷的官員,古時候都稱他們是老師,所以叫房師。看到他的文章很讚賞,『欲薦之前列』,想把他推薦到舉人的頭幾名,名列前茅。等到要填榜的時候,要把他們的名單寫到榜裡頭,誰考上了得填榜。『忽失其卷』,就找不到這個王生的卷子,手續不合,沒辦法,雖然想推薦他,找不到卷子就不可能了。填榜完畢之後,忽然就發現,塬來王生的卷子掖在他自己的袖子裡頭,古人的袖子比較大,在袖子中就脫落出來。但是已經填榜完畢,不能再改了,所以

【房師大悔。】

這個閱卷的官員自己還覺得良心很愧疚、很後悔,怎麼就把這卷子無意中塞到衣袖裡頭?自己都沒覺察,還覺得很對不起這個王生。所以

【密與相見。許以他事相補。】

所以就祕密的召王生來跟他相見。這個房師還真不簡單,很誠實的把自己錯過、看不到他的卷子這個事情跟他講了,本來他是可以上榜的,這次他就失去機會了。但是為了彌補自己的過錯,就向他承諾說,將來如果有機會,在其他方面要補回對他的這樣一個損失。這是遇到貴人了。

【未幾。房師轉銓部。生即輸粟入成均。及赴考選。房師正在選司。見生大喜。密令揀一美缺。借恩例與選。至期。房師以父艱謝事。】

不多久,『未幾』就是不多久,這位房師轉到了吏部,『銓部』又稱吏部,就是專門負責選拔官員的部門,也就是他有權選拔人才當官。此時王生知道房師轉到吏部,於是就抓緊這個機會,因為房師曾經給他一個好的承諾,要幫助他。所以他就『輸粟入成均』,輸粟就等於是納一些財貨給官府,繳納些錢財就能夠求得功名或者官職。於是他通過這樣一種方式『入成均』,成均是政府辦的最高學府,也叫太學,所以他就入了太學,靠繳納財物進來的。等到他『赴考選』,準備要通過考試來被選拔做官員,有這個機會的時候,房師正好就在那個選拔的部門,考選司裡面工作。見到王生就大喜,這回有機會要彌補他上一次的過錯,所以『密令』,就是祕密的安排、命令,『揀一美缺』,美缺就是一個好差事,給王生來補這個缺。他也是用盡心思,借著皇帝的『恩例』,因為皇帝古時候為了宣示他的恩德,頒布一些條例,等於是對某些方面特別開綠燈,他就抓住這些條例要選拔王生來做官。可是到選期來的時候,『至期』。『房師以父艱謝事』,父艱就是父親過世了,古人因為很重孝道,即使當官的人也要暫時離任,回家去奔喪。謝事就是辭職,房師就辭職了,也就幫不了王生。所以眼看有這麼一個好的差事可以到手,就沒有了。

【迨後叄年起復。】

『迨』就是等,等到之後叄年,一般古人都要服喪叄年,又叫丁憂,父母喪亡就要回家守喪。叄年之後,守喪期圓滿了,這房師又出來做官,『起復』就是恢復做官。

【仍補選司。】

仍在吏部考選司裡工作。

【生亦以年深應選。揀授一官。萬金之資。可計而得。】

這個王生此時已經等了叄年,沒選上,也算是屬於資格比較長的人了,以他這樣的『年深』,就是老資格,所以應選了。這時候他就很有可能得到一個官職,『揀授』一個官職,這個官職的薪金很豐厚,有萬兩黃金,年薪有萬兩,馬上垂手可得的,他就可以當這個官了。可是

【不數日。】

沒幾天。

【生以母死丁憂。】

王生自己的母親又過世了,他又『丁憂』,就不能做官了,回家守喪叄年。

【房師憐其命窮。】

房師也可憐他,這是『命窮』,就是他的命不好,馬上要到手的官職又給落空了。於是房師也很好心,過去生中可能就跟他有恩,這一生要報答他。所以

【乃薦與巡撫為西席。】

於是就向『巡撫』推薦他,巡撫是一省的省長,古時候就稱為巡撫。『西席』是指家庭教師,因為古人在坐席方面,是右邊為上,賓客居西而面東,主人是居東而面西,所以西席是屬於上賓的意思。就像皇上面對臣子是自北向南,在南面向北的是臣子,站在北面向南的是皇上,這是長上。但是,如果東西相向,這是平輩,皇上對老師尊敬,以賓主之禮相見,所以西席稱為老師的意思。這位房師向巡撫大人推薦王生做家庭教師,教他的孩子。

【叄載可望千金。】

這個職位也不錯,雖然不是朝廷的官職,但是巡撫大人請教師,肯定也付很好的薪水,叄年也可以得到千金。

【未閱月。巡撫竟以舊事去官。】

『閱』就是經過的意思,還沒有經一個月。巡撫本來要請他做家庭教師,竟然以舊案,過去可能是幹了一些違法的事情,被人檢舉揭發,就以舊案被革職了。結果當然家庭教師也做不成了,於是就這樣

【屢有奇遇。皆成畫餅。】

他這一生遇到好多次的這種好機會,結果都變成畫餅充飢,意思就是落空了,什麼都撈不著。

【生憤恨成疾。臥床叄載。】

這個王生怨天尤人,很氣憤,最後就病了,臥床叄年。

【一旦翻然悟曰。皆吾惡積故也。後病遂漸愈。為善終其身。】

難得這個王生讀聖賢書(古人沒有不讀聖賢書的),臥床叄年也是他閉關叄年,閉門思過。一天早上忽然翻然悔悟,想到,「我一生這種不好的遭遇,都是我自己積惡的緣故,造的惡太多了,積累起來,所以吉慶避之」。人只要一覺悟,他就能夠改造命運;只要一懺悔,業障就能消,所以後來病就好了。於是他就斷惡修善,『為善終其身』,到最後還有一個善終。這是講到一個作惡能夠悔悟的例子。後面註解引薛西塬先生的話:

【薛西塬嘗曰。天地間福祿。若不存些憂勤惕勵之心。聚他不來。若不做些濟人利物之事。消他不去。誠哉是言也。】

『薛西塬』是明朝的大臣,進士出身,他名字是惠,薛惠,號西塬。古人稱唿人,對他尊重不稱他的名;甚至有的不稱他的字,稱他的號;對他更尊重的連號都不稱,稱他的地名。譬如說李合肥,就是李鴻章,這是對他很尊重,稱他的地名合肥。這裡引用薛西塬先生所說的話,可見得《彙編》確實是收錄了很多名言警句,儒釋道叄家的教誨都融匯於一身,這是一部很好的因果教材,也是國學教材、文言文的教材。我們來學,可以說是學一部書可以兼得各種的學問了。薛西塬講過,天地間的福祿,就是人在這天地之間得到的福和祿,如果『不存些憂勤惕勵之心,聚他不來』。心裡要存有憂勤惕勵之心,憂是憂慮,勤是勤苦,惕是警惕,勵是激勵。要有憂慮,特別是居安思危,現在自己可能還有些福報、有些福祿,但是要想到,「假如我哪天沒有福祿的時候怎麼辦?現在有飯吃、有衣服穿、有房子住,哪一天我貧困潦倒、走投無路的時候怎麼辦?」所以要常想到積福。勤是勤苦,好好的、勤奮的來修福、來廣結善緣。惕是警惕,現在雖然還很安穩,但是也要常作「危難的時候怎麼辦」這種想法,警惕自己不能放逸、不能傲慢,要多做善事、多積陰德。勵就是激勵,多讀聖賢書能夠激勵自己斷惡修善,有這分心自然就聚福祿。

我們現在有福有祿,福往往是生活受用方面的,祿往往是你的功名富貴這方面的,就是樣樣順心的時候,『若不做些濟人利物之事,消他不去』,消他不去就是消受不了。現在有福,如果就是自己享,不能與人共享,不能夠看到人有難去幫助,不能做利益眾生的事情,你這福消受不了幾天,很快就會被消完。這都是古人提醒我們,福不可以享盡,要常造福於未來,要積德給子孫。『誠哉是言也』,這個話講得確實如此。下面一句是

【惡星災之。】

這也是講作惡的人得到的果報。

【惡星。掌人間一切災禍厄難之神。】

道家裡常說,人在世間都有各種星在主宰,行善積德的人常有吉星高照,常作惡的人就常有惡星降臨,於是就會帶來『一切災禍厄難』。

【人生世上。日日節節。皆屬星光主攝。惡人心常昏暗。黑氣上沖。以惡召惡。故煞曜臨而災之也。若善人。性體光明。則惡氛煺散。避之且恐不速。而況災之乎。】

人生在世,『日日節節』,就是時時處處,日日就是每一天,節節是每一處。你所在之處『皆屬星光主攝』,道家講到,人都有各種星在主管、在攝受,也就是頭上叄尺有神明,星就是指神明。『惡人』,造惡多端的人,『心常昏暗』,作惡的人都是因為沒有智慧,不信因果報應、愚痴顛倒,不知道作惡將來會有惡報,所以他才敢作惡,這是心思昏暗。昏暗之氣就是這裡講的『黑氣』,邪氣,『上沖』是從頂上冒上去。『以惡召惡』,這種邪氣、惡氣就自然招感惡神、惡煞。所謂是同類相聚,惡星往往都是降臨在這種惡人身上,因為互相感召,所以惡煞、煞曜,就是那個惡的星,就降臨在他頭上,而給他帶來災禍。這就是『惡星災之』的意思。

若一個善人『性體光明』,心地純善,本性體上的光明顯發,『惡氛煺散』,這個氛是氣氛,就是現在我們講磁場,惡的磁場就煺散了。一個人心地善良,你走到他身邊都不會起惡念。這點我跟師父上人在一起就特別有感覺,一開始最初,那個感覺特別明顯,塬來自己心裡也很多不好的想法,走到師父身旁就不會動這些念頭,離開師父之後就會念頭又起來。這是為什麼?師父周圍是善的磁場、清淨的磁場,所以你到他身旁,邪思邪念自然不起了。這才明白古人講要親近善知識多麼重要,親近善知識,很多習氣毛病很自然就斷掉了。所以我們為什麼要求生淨土?就是親近阿彌陀佛這最大的善知識,在西方極樂世界絕對不會起惡念,甚至妄想、分別、執著都不起來,所以你決定成佛。善人自己修得心地純善,那些惡星、惡煞『避之且恐不速』,自然就迴避他了,而且是非常快速的離開,害怕他,因為善人有正氣,正氣凜然,那些惡星、惡神就很害怕,自然就會迴避,怎麼可能還會給他帶來災禍?孟子講,吾養我浩然之氣。這個浩然之氣就是正氣,純淨純善的氣場,真的可以感動天地,鬼神都會敬服他。這裡感嘆:

【吁。惡自人為。星乃災之。非星災之。人自災耳。非星之惡。人自惡耳。然則人可不恐懼修省以回天哉。】

『吁』是感嘆詞,這裡作者很感慨。『惡自人為』,作惡是人自己作的,他自己選擇作惡,所以惡星才會災之。不是惡星災之,是人自己招災,他作惡就會自己招災難,惟人自召。『非星之惡』,其實星哪裡是惡?是人自己惡,他心地不善,所以感得整個境界就不善。佛法講得究竟,一切唯心造,所有的境界全是你的心變現的。你心善,境界就善;你心惡,境界就跟著惡。境界本來就沒有善惡,心也本沒有善惡,你心地純善,惡星都會被你感化,都變善了。『然則人可不恐懼修省以回天哉?』人怎可以不恐懼修省以回天意?這個恐懼修省出自《易經.震卦》,就是雷震的震。君子要恐懼修省,聽到雷聲一響就要起恐懼心、敬畏心,馬上要反省自己,「我還有哪些惡沒斷,哪些過還未改?」沒有改的惡就會招來災禍,所以恐懼。既然會恐懼,當然就要修行,修行就是修自己的身、修自己的行為,省察就是反省檢查、防範過惡,這樣能夠挽回天意;如果災難即將臨頭的時候能夠恐懼修省,就可以化解災難。怕的就是肆無忌憚,不相信報應、不肯回頭、不肯改過自新,那就不能怨惡星災之,是你自己去招那些災禍而已。

所以古人但凡見到災難現前,譬如地震,或者氣候反常,或者是天象異常,會更加謹慎修省。像前些時候俄羅斯忽然天降隕石雨,砸傷了一千多人,這些都是異常的天象。隕石通常認為是惡星、災星,此時人類就要恐懼修省以回天。最重要我們自己要恐懼修省,如果自己沒有過惡,災難也不會降在我的頭上,可能我的鄰居遭了災難,我也不遭災難。善惡報應是如影隨形的,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災難收的都是過去造過惡,而不肯回頭之人。只要肯回頭、肯改過自新,天就不會懲罰這個悔悟的人。底下講的一個故事:

【山東莒城馬長史。】

在『山東莒城』這個地方有一個官,官名是『長史』,姓馬。這個人

【恃才恣橫。無惡不作。一日有星隕其家。變為石。自是訟獄。口舌。疾病等事不絕。逾年長史歿。家人離散。房屋盪空。其石周圍數尺。色微紫。有紋如字。至今尚存。】

這個馬長史有點才華,就恃才放縱、驕橫,就是以才勢來蓋人、壓人,甚至傲慢到極處,就『無惡不作』。有天,有一個隕星(這是我們也遇到、看到的,就像前一段時間,前幾天俄羅斯隕石雨)就降落在他家裡。有一個隕石從外太空飛來,通常這都是屬於惡星,這是個徵兆。『隕其家』,這個隕是隕落,當動詞講,掉到他家院子裡,變成一個石頭,隕石。從那個時候,『自是』就是從那次開始,他家就不安寧了,『訟獄、口舌、疾病等事不絕』,訟是訴訟,訟獄就是訴訟、打官司,別人來告他,他就跟人家打官司。人一參加到官司裡頭,這家裡就不安寧了。《朱子治家格言》講,「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凶」,這是凶災的開始。口舌是是非,很多是非就起來了,就講他,或者家裡就很多對立、不和。家裡人也出現了疾病等等,這都是耗財的,這些事情層出不絕。『逾年』,到第二年,這個馬長史就死了,『家人離散』,家就破了,房屋變得空空蕩蕩,沒有人在住。就剩那個隕石還在,周圍數尺的顏色都是微紫色,石頭上面還有紋,像字一樣,到現在還在,就是作者寫這個例子的時候還在。所以證明「惡星災之」,真有其事。下面經文:

【算盡則死。】

『算』就是壽算,我們作惡,神明就記錄,依照我們的過惡大小、輕重來減奪我們的壽算,等壽算盡了,人就要死。譬如說你本來是可以活兩百歲,做了很多惡事,一直在減壽命,最後可能四十歲、五十歲就夭折了。

【此句是太上苦口垂誡之詞也。】

這句「算盡則死」是太上苦口婆心的垂訓,告誡我們一定不能夠作惡,為什麼?作惡最後就是死路一條。世間人沒有不怕死的,所以太上以死字來警誡世人。

【眾生惡習難拔。作諸不善。茫茫業識。膏火相煎。日失一日。奪算至盡。死有餘責。淪入地獄餓鬼畜生。叄惡險道。業報無窮。苦輪無已。孰言一死便了。更無餘事乎。興言及此。所不禁大聲疾唿。痛哭流涕者也。】

這都是苦口婆心的勸誡。『眾生惡習難拔』,拔是拔除,不要看別人,就看自己,那個惡習氣真的很難拔除。譬如說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這四種性罪,就是犯了一定得罪,不論你受不受戒,都叫犯罪,都是有果報的,這叫性罪。殺生這個惡習我們能不能夠拔除,還會不會吃肉?吃肉就是殺生的惡習沒有拔除,還是不仁,眾生與我一體,我豈能為自己口腹之慾而去戕害生靈?我們如果現在能吃素了,再問問自己,傷害別人的念頭會不會起來?會不會對人起瞋惱、怨恨甚至毒害的心?這都是殺生的惡習。令人生煩惱都是殺氣還未斷盡,說一句話如果讓對方苦惱了,這都是殺心未除。還有偷盜,偷盜是佔人便宜,人家的東西,未經別人允許就拿了、用了,這都是偷盜。只要有佔便宜的心,就是偷心未斷。邪淫,男女之欲,事上還會不會有,心上還會不會有?這個惡習確實也是很難拔除。妄語,口過往往是最多的,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妄語是騙人的話、欺騙,欺心未除,說的話就有欺瞞,如果瞞上欺下,這個心已經壞了;還有兩舌,說是非,有是非之心,所說的話難免就會落入兩舌,可能在言語上非常的巧妙,乍聽起來人家聽不出你在講兩舌,但是你的心確實有高下、有嫉妒,要挑撥離間,要弄得別人團體不和諧,這種心就是兩舌的心;惡口是罵人、毀謗,往往是瞋心說出來的話;綺語是花言巧語,聽起來很好聽,實際上不真實,心地虛偽、諂曲,說出這些巧言的話,都是在造惡業。

所以細細思惟,可能自己是滿身的惡習都沒有拔除,一言一動都是『作諸不善』。『茫茫業識,膏火相煎』,作不善就會形成業,作業作業,作是正在造作,業就是作了業之後的結果,落在阿賴耶識當中,也就是第八識,這裡稱的業識。茫茫是指很多、不計其數,這些惡業的種子留在八識田中,不計其數,成為未來果報的種子。膏火相煎,膏是燈油,古時候點燈是用油來點,把燈油都耗盡了,也就是比喻福報消完,惡業就現前了,這是形容「算盡則死」的狀況。『日失一日,奪算至盡』,一天一天福報在減損,壽命被奪除,最後盡了,盡了就得死。『死有餘責』,死了還沒有完,那個業在,所以有餘責,就是餘殃。在陽世間看到的是他的子孫受報,而他本人的神識就淪入地獄、餓鬼、畜生,叄惡險道當中,就是叄惡道。叄惡道進去容易,出來可難了,一進去都是以劫來論時間。『業報無窮,苦輪無已』,就在惡道中輪迴。譬如說作惡墮地獄的,造了極重的罪業,可能整個星球、整個星系世界成、住、壞、空,都毀滅了,可是他的苦報還沒完,這邊的地獄壞了,他要轉到他方世界地獄繼續受報,就這樣在惡道中輪迴不已,沒有休止。想想真是太可怕了,『孰言一死便了?』不是死了就了,死了是不得了,哪裡說『更無餘事?』後頭的報應之慘烈,在人世間沒辦法思議。

『興言及此』,就是講到這裡。『所不禁大聲疾唿,痛哭流涕者也』,凡是還有良心的人,看到眾生迷惑顛倒、造業受報,就感覺慘不忍睹,於是不禁大聲疾唿,希望能夠喚醒世人,不要再造惡了,因果報應是絲毫不爽,不要等到下地獄的時候才後悔,後悔來不及了。痛哭流涕,這就是悲憫眾生,眾生太愚痴、太顛倒、太可憐了。我們在這裡也是大聲疾唿,有道義感的人、有慈悲心的人,我們來共同推動因果教育,喚醒人的良知,讓人人明因果、信因果。安士先生講,「人人信因果,天下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大亂之道也」。人人都希望社會和諧、沒有戰爭、風調雨順,和諧世界,因果教育是最好的方法。古人所謂「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而教學以因果為先,這是和諧社會之要道。從這裡看到,《彙編》的這些作者們,這部書是個會集本,將古來《感應篇》註解做了會集,這些都是悲天憫人的大德,所以註解《感應篇》都是為了唿吁眾生及早回頭、斷惡修善,能夠趨吉避凶、災消福來。

【嗚唿。】

就是很悲痛的感慨。

【人身易失。定業奚逃。惟望哲人志士。深信不疑。趁此一息尚存。可懺彌天之惡。如其作輟因循。百年如箭。一到四大分張之際。懊悔甯有濟於事耶。】

這都是註解《感應篇》的大德剖心瀝血的疾唿,說『人身易失』,人壽命幾何?古人是七十就很稀有,人生七十古來稀,而黃泉路上無老少,人身易失、定業難逃。『奚逃』,奚就是何的意思,造的惡業成了定業,你怎麼能逃過?『惟望』,惟是希望,『哲人志士』,哲人是有智慧的人,志士是有高尚志向的人,這個士尤其講讀書明理的人,要對因果報應深信不疑。『趁此一息尚存』,現在還活著,一口氣還沒有斷,彌天的罪惡都可以懺悔,貴在回頭,貴在用真實心改過自新。如果這個人作惡了,『作輟因循』,他可能聽了這些聖賢教誨,能起一點點心愿想改過自新,可是又沒有真乾。作輟,作就是改過力行,輟就是停止,時而去作、時而又停,叄天打魚,兩天曬網,沒有恆常心、沒有堅定心來懺悔、來改過。因循就是惰怠,懈怠懶散、放鬆自己,不能夠認真的改過,因循歲月、蹉跎歲月。

『百年如箭』,人生一百歲就像箭那麼快。『一到四大分張之際』,四大就是指我們的身體,四大假合之身,佛家講「地、水、火、風」,這稱為四大,就是四種要素。地就是固體的東西,像骨肉,這些都是固體的;水是液體的,像血液、體液,這些都是液體;火是我們的熱氣,就是體溫;風就是指唿吸,指氣,人就是地水火風這四種物質基本構成的。等人要走的時候就四大分張,就是分離,氣就斷了,液體也不流了,熱氣也沒有了,物質的身體、色身也開始毀爛、腐爛,就是死了,我們的神識就離開這個肉身,帶著業又去投胎、輪迴,隨業流轉。如果平生作惡業多,必定感召到惡道,此時悔恨、懊悔哪能濟於事?就無濟於事了。這都是提醒我們,現在知道因果,知道自己過去做錯了,趕緊悔改,只要還沒斷氣,都來得及。尤其是學淨土法門,那就太殊勝了。你看《觀無量壽經》裡面就講到,一生造作惡業,甚至五逆重惡乾盡了,臨終悔過,求阿彌陀佛接引,一心念佛,乃至十念、十句佛號,必定見佛,阿彌陀佛接引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之後就永脫輪迴,即身證得阿惟越致菩薩,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直至成佛。所以淨土法門是我們任何一個凡夫都能夠靠得上,但問題就是我們要回頭,真正悔過自新,這樣用真實心念佛,有救。下面講個故事:

【昔一老人。死見閻王。咎王不早通信。王曰。汝目昏。一信也。耳聾。二信也。齒損。叄信也。百體日衰。信不知其幾也。】

這個很有意思,說過去有個老人死了,去見閻王,還怪閻王,「怎麼不早給我通信、報個信,忽然就把我拉到你這裡來了?」結果閻王對他說,「你眼睛花了的時候,這是我給你的第一封信,通知你已經靠近死亡;耳聾的時候是第二封信;你牙齒都脫落了,這是第叄封信」。『百體日衰』,這個體就是身體的各部位,百體的百是虛指的詞,不是真實的數字,意思就是各個部分,身體各部分一日比一日衰老,「這都是我給你的信,不知給了你多少封信。你自己怎麼不覺察,不及早行善,不及早辦道?你來這裡見我,你還怪我」。閻王爺講得很有道理。這是老人。我們自己也要常常觀察自己,確實一年比一年老,可能一年、一年來比不那麼明顯,你十年、十年比,你就覺得很明顯了。譬如說你現在四十歲,跟你叄十歲相比,體力、精神就不一樣;叄十歲跟二十歲比又不一樣;到你將來五十歲,跟四十歲比的時候,也是大不相同。所以道業還未成,就要趕緊辦道,不要等到見了閻王才後悔,來不及了。可能有人說,我現在距離年老還很遠。底下又有一個故事:

【又一少年至。】

閻王跟老人講完之後,又來了個少年,大概就是十幾歲。

【亦咎王曰。】

他又怪閻王說:

【我目明。耳聰。齒利。百體強健。王何不以信及我。】

這少年說,「我眼睛還很明亮,耳朵還很聰利,牙齒還很尖利,百體、身體都很強健,你怎麼又把我拉來,沒給我報信?」

【王曰。亦有信及君。汝不見東鄰有叄四十而亡者乎。西鄰有一二十而亡者乎。更有周歲與孩提而亡者乎。皆信也。】

閻王爺跟他講,「我也有信給您,你沒見到你東家的鄰居有一個叄、四十歲就死了的人,西邊的鄰居有一個一、二十歲就死了的人?還有週歲就死了的,還有孩提的時候,還沒成年就死了的。黃泉路上無老少,孤墳多是少年人。這都是信,怎麼說沒通報你?」註解又說:

【所以言。人命無常。喻如朝露。一息不來。此身是殼。】

所以講『人命無常』,我們壽命多久,自己都不知道,你也沒見過閻王,閻王也沒跟你訂個契約,說你必須到哪一年才來。所以要提起警覺,人命如同『朝露』,早上的露水很快就沒了,『一息不來』,這口氣斷了,『此身』就是個軀殼,你的神識必須得離開,身體就拋棄在這裡,帶不走了。所以要及時行善、及時辦道,不能夠等待。印光大師自己以身示現,也勸告學人、修淨土的人,要把一個「死」字掛在額頭上,學道之人念念不忘這個死字,道業自成;凡是道業不成的,大部分都是因為因循苟且、放逸懈怠,錯過了一生。

【四十二章經。】

佛門《四十二章經》裡面講到。這本經也是一部會集的經典,四十二段,從各個經典裡抽出最精彩的開示,會成一部經叫《四十二章經》,是傳到中國最早的經典之一。所以裡面的開示都很好、很精彩。這裡經文說:

【佛問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數日間。佛言。子未知道。】

佛有一天問一個弟子,『沙門』就是出家修行人、佛陀的弟子,佛說,「你說說看,人命有多長?」這個沙門就回答說,『數日間』。按日子算,一年叄百六十五天,縱然你活一百歲,也就是叄萬六千天,可以用日子算出來的。結果『佛言,子未知道』,你沒有悟道。

【復問一沙門。】

又去問同樣一個問題,問另一個沙門。

【對曰。飯食間。】

他回答說,人命就在一頓飯之間。真的,很多人吃飯,吃著吃著就斷氣了,所以人命很短暫。結果

【佛言。子未知道。】

你還是沒悟道。

【復問一沙門。對曰。唿吸間。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最後的一個沙門回答說,人命就在唿吸間。吸一口氣,吸得進來,吐不出去,這不就是命絕了?佛說,說得對,『善哉』,你悟道了。這個人有高度警覺心,他知道人命無常、短促,所以必定能用功辦道。其他兩個說「數日間」、「飯食間」,都沒有第叄個人精進,難免會懈怠。底下又引佛家的一位祖師開示,這部書是儒釋道結合起來講,很精彩。

【元姑蘇師子林天如禪師曰。】

他這段話講得很多。這是元朝,『姑蘇』就是蘇州,古時候稱為姑蘇,『師子林』,這是蘇州的四大名園之一,蘇州園林是世界都出名的。在元朝末年,這位『天如禪師』,他的法名惟則,曾經在這個園林裡居住,是別人供養他的。天如禪師的師父就是中峰國師,大家都很熟悉,天目山獅子岩中峰國師。天如禪師因為是中峰的弟子,而中峰是在天目山獅子岩住的,所以就以「師子林」做為他所住園林的名號。天如禪師也是一位開悟的大德,在禪宗裡大悟,最後他也修淨土,大概受中峰國師的影響。因為中峰國師也是修淨土了,後來他的「叄時繫念」就專門是淨土的佛事。天如禪師有一部《淨土或問》,這是很有名的著作。天如禪師講:

【佛祖出世。單單只為汝等諸人。各各自己腳跟下。有一段生死大事。所謂生不知來。死不知去者是也。】

『佛』是釋迦牟尼佛,『祖』是祖師大德,他們出現於世就是為了覺悟一切眾生,這裡講『單單只為汝等諸人』,禪師就等於對我們講,佛祖出世是為誰?為我們。『各各自己腳跟下,有一段生死大事』,我們解決不了的生死大事,而它又是在自己腳跟之下,意思就是說個個都得面對,個個都逃不了。這很痛苦,誰都得死,所謂『生不知來,死不知去』,我們不知道生從何來、死往何去,所以我們很可憐,可憐愍者。佛祖來救我們,就是幫我們了生死。

【如是生死。盡大地。被他籠罩。從古以來。無有一人不被生死吞卻。】

這個生死,整個大地被它籠罩了,意思是說,大地萬物沒有逃得過生死的,所有的動物都有生老病死,所有植物都有生住異滅,連山河大地都有成住壞空。從古以來沒有一個人『不被生死吞卻』,就是吞沒,意思就是出不了生死的束縛。

【且莫說從古。】

不要說古時候。

【只說汝有生以來。】

就看你這一生。

【回思十年。二十年前。親戚朋友。死卻多少。】

真的,我自己回思我過去在大學裡面同班的同學,跟我同齡的已經有叄個過世了,這是我現在知道的,最近這幾年沒有什麼聯繫,不知道還有沒有新過世的。『親戚朋友』,老一代的更多了,我們的祖輩固然就沒剩一、二個了,父輩的確都已經過世不少。

【且莫說他人。只說你自己。現前四大色身。妄認為我。】

我們是地水火風組合的色身,這個身體我們妄認作我,以為身體就是我。

【從朝至暮。種種愛護他。種種資養他。他卻念念遷謝。漸漸消殞。】

世間人哪個不是這樣?對這個身體那麼珍愛,從早到晚想著怎麼愛護它、保養它,對它可以說是愛惜備至,就認為它是我。但是,如果它是我,應該聽命於我才對,自己又做不了主。『他卻念念遷謝』,遷謝就是新陳代謝,不斷的老化,不是十年比十年老,是一年比一年老;不是一年比一年老,是一小時比一小時老;甚至這裡講一念比一念老,漸漸在消殞,走向死亡。

【不覺不知。臘月叄十日到來。只覺得手忙腳亂。與落湯螃蟹相似。】

自己一天到晚渾渾噩噩,甚至沒有想到將來去處,『臘月叄十』就是死亡那天,佛門講臘月叄十,就是講我們走的那天,這是一年的最終一天,比喻一生的最後一天。人都怕死,甚至忌諱死,你看在香港,我們看到樓層裡面都沒有第四層樓,第叄層樓有,下面一層就第五層,跳過第四層,為什麼?那個四字跟死字是諧音,大家都忌諱,就是怕死、避談死,但是又不得不死,這太可悲。真到死那天,『只覺得手忙腳亂』,像落湯的螃蟹一樣,唿天喊地、哭爹叫娘。

【平日英雄豪傑。果安在哉。】

可能這個人一生是叱吒風雲的人物、不可一世的人物,但現在到死的那天,他的英雄豪傑那個氣勢哪裡還在?這都是提醒我們,現在早為將來打算,不要死到臨頭了後悔莫及。所以現在還強健的時候,趕緊斷惡修善;現在意識清醒的時候,趕緊念佛修行,這是禪師對我們的提醒、開示。

還沒講完,時間到了,我們下次再跟大家學習。今天講得不妥之處,請大家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