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定弘法師:太上感應篇彙編 第二十二集


時間:2016/3/28 作者:傳統文化紮根網

定弘法師:太上感應篇彙編 第二十二集

太上感應篇彙編定弘法師主講(第二十二集)2013/2/25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檔名:57-109-0022

尊敬的諸位同修大德,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太上感應篇彙編》,請看經本第八十叄頁第二行:

【叄屍者。即人身中之魂魄也。】

這是講到經文:

【又有叄屍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詣天曹。言人罪過。】

『叄屍神』,是人身中的魂魄,魂魄在道家裡面講就是神靈。人有叄魂七魄,這裡先介紹叄魂。

【人有叄魂。一曰爽靈。二曰胎光。叄曰幽精。常人唿念其名。則魂安身寧。】

這都是道家給我們說明的,人身上的叄魂的名字,一個叫爽靈,一個叫胎光,一個叫幽精,只要你唿他的名字,這個魂就能夠安在身中。

【又道德經註雲。】

這是《道德經》的註解。

【魂者。氣之神。有清有濁。口鼻之所以唿吸者。唿為陽伸。吸為陰屈也。】

魂就是一個人「氣」的元神,『氣之神』,神有清的、有濁的。一個人如果是心裡比較清淨,他的元神、氣就比較清;一個人內心比較污染,他的氣也就污濁。口鼻能夠唿吸的,叫氣。唿出來叫『陽伸』,陰陽,陽就是舒展;吸進去叫『陰屈』,這個陰是把它屈起來了。這是魂。

【魄者。精之神。】

魂是氣之神,魄是『精之神』,合起來就是精氣神。

【有虛有實。】

就是有虛實,精有虛的精、有實的精。

【耳目之所以視聽者。視為陽明。聽為陰靈也。】

魄是作用在耳目上,耳能聽、目能視,能視就是能看,是『陽明』的作用,能聽是『陰靈』的作用,這都是道家講究的。

【陽神日魂。陰神月魄。】

『陽神』稱為『日魂』,『陰神』稱為是『月魄』。

【故至人以魂運魄。眾人以魄攝魂。】

『至人』就是指聖人,聖人已經超凡脫俗了,他是『以魂運魄』,就是日魂運轉陰魄,也就是陽神運轉陰神。一個人正氣十足,就是陽氣壯,所以是「魂運魄」。『眾人』就是指凡夫、一般普通人,是『以魄攝魂』,魄是陰的,魂是陽的,他是陰魄攝取陽魂,是反過來的。

【魂晝寓目。魄夜藏肝。】

『魂』在白天寄居在眼目裡頭,所以眼睛往外看,魂就被牽動,如果眼睛看到那些令人誘惑的顏色、形象,魂就會動盪起來了。所以有個說法,說那些好色之徒,看到美色魂都丟了,丟了魂似的,就是這個意思,因為魂寄居在眼睛裡。『魄夜藏肝』,魄是在晚上藏在肝裡頭。當然眼睛和肝是相通的,肝開竅於目,那麼魂和魄也是相連的,一個屬陽,一個屬陰,陽在外,陰藏內。

【眼不視而魂在肝。耳不聽而精在腎。舌不動而神在心。鼻不嗅而魄在肺。四者無漏。則精水。神火。魂木。魄金。皆聚於意土之中。謂之和合四家。】

這種說法就跟中醫連在一起了。《黃帝內經》,儒道學者都會學習,其實《黃帝內經》不光是醫書,也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寶典。這裡講陰陽五行跟五臟六腑、五官相對應,是非常有道理的,人體是一個和合的統一體,各個部位不是獨立的,而是互相關聯的。這裡講,我們的眼睛如果能夠閉起來,不向外看,魂就會在肝而不散,所以養目就是養肝,也就是定魂。所以你看看,當我們很勞累的時候,把眼睛閉起來,那就是養肝氣,把我們的眼根收攝,也就把我們的魂定下來,心也就定了。換句話說,如果眼睛總往外看,被外色所牽引,魂在動,肝氣也就外洩了。『耳不聽』,精就在腎,就得到了固藏。腎開竅於耳,如果耳朵能夠收攝起來,就養我們的精,精是在腎。反過來,如果我們的耳朵在聽外面的這些靡靡之音,絲竹亂耳,也就會導致精被攪動,腎氣也就不得以穩固,所以養腎要能夠收我們的耳根。念佛的人閉目,用十念法,認真專心聽自己念佛,往內聽,不往外聽,不要聽外面的聲音,聽自己自性的佛號,像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這就是養我們的腎氣,固我們的精,護我們的耳。腎氣足,一個人精神頭就好,頭腦就能夠靈活,因為腎開竅於腦。

下面講,『舌不動而神在心』,舌頭一動,神也就會跳動,心也就跟著動。養生最重要是養心,心最重要是要平穩,不能夠隨便亂動。怎麼做?舌頭別亂動,少說話,慎言,那就養神、就養心。『鼻不嗅而魄在肺』。剛才講的,舌對應心,心神要穩、要平,講話多了,人會容易得心方面的病,譬如說血液循環系統這些方面的病。鼻,鼻根往外去攀緣味塵、香塵,魄也就會浮動起來,肺就容易招致毛病,肺開竅於鼻。所以鼻根收回來了,魄在肺而不宣。『四者無漏』,也就是眼耳鼻舌不往外跑,我們的肝腎心肺自然就不受損,我們的精、神、魂、魄就能得到平穩,這是養生妙法。『四者無漏,則精水、神火』,精屬水,五行中屬水;神,五行中屬火;『魂木』,魂屬木;魄屬金。對應五臟,精是由腎來主管的,腎屬水;神由心主管,心屬火;魂是肝主管,屬木;魄由肺主管,屬金。『皆聚於意土之中』,意是屬脾,脾胃的脾,脾是土來主管的,脾屬土。所以五行對應五臟,又分別對應精、神、魂、魄、意。這五行、五臟都能夠和合,人身體當然就健康。下面我們再看:

【含眼光。凝耳韻。調鼻息。緘舌氣。四大不動。使金木水火土。俱會於中宮。謂之攢簇五行。】

道家講養生的學問非常值得我們借鑑。這裡教我們眼光要含而不漏,眼、目光不要往外賓士,神就會跟著外走,這是賓士了;含進來的時候,神就收攝了。所以一個人清淨,很少看電視,很少看歌舞這些東西,神就足。『耳韻』,韻就是它感應的能力,要凝聚,聚而不散。鼻的唿吸要去調,調得均勻。舌的氣,我們的舌頭要『緘』,緘是收閉,不要常常去動舌氣,講話多,舌氣就動,就外洩了。『四大』就是眼耳鼻舌,能夠不動,就使『金木水火土』這五行俱會在『中宮』。中宮並不一定是指身體哪個部位,意思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都非常的調勻了。『謂之攢簇五行』,攢簇意思就是聚合,五行能和合,這樣就不會出現毛病。

【蓋因魄有精。因精有魂。因魂有神。因神有意。因意有魄。五者運行不已。】

這裡是給我們講,為什麼要和合五行?因為『魄有精』。剛才講的,魄是在肺裡頭居住,肺屬金,五行中金生水。魄有精,精是屬水,所以魄有精是講它相生的意思。金生水,也就是肺能養腎,精在腎中。所以,說話說多了,不僅傷肺氣,還會傷腎氣,因為能生的肺金少了,所生的腎水也就會乾枯,這五行五臟全都是相連的。『因精有魂』,精屬水,魂屬木,在肝,水生木,這樣就很容易理解了,所以精就能養魂。『因魂有神』,魂在肝中,肝屬木,神在心裡,心屬火,木要生火。所以一個人發脾氣的時候,就是著火了。著火,直接就傷肝木,木最怕火,木生起的火就讓一個人生氣。我們講肝火很旺,就是把肝木給燒光了,肝就受損,此時魂也就在動盪不安,它不能平穩,心神也會躁動。所以老生氣的人傷肝、傷心。『因神有意』,神在肝中,它能夠生意土,神火生意土。意是脾,脾也是很重要的,所謂是後天之本(腎是先天之本)。所以能養神,意就不浮動,脾胃自然就能好。『因意有魄』,意在脾中藏著。常常動意念、常常思惟,脾就安靜不下來,所以中醫上講「多思傷脾」,就是這個道理。傷了脾,也會傷肺金,魄在肺裡頭,因為土生金。所以從這裡看,五行對應五臟,對應於精神魂魄意,『五者運行不已』,互相之間相生相剋。這裡頭的塬則就是要能夠五行調和,最好的方法就是收攝六根,就不影響精神魂魄意,也就能夠調和我們的五臟,一切的病都是五臟不調所產生的。

【所以我之偽心。流轉造化。幾億萬歲。未有窮極。是以聖人。於萬物之來。不對之以心。而對之以性。】

這五行運行不已,我用妄心,就在天地間流轉,這個妄心沒有滅,『幾億萬歲』都沒有窮盡。這是講人為什麼在流轉輪迴,就是這個妄心不滅,所以五臟五行都在運行不已,沒有停止。因此聖人對萬物,來到面前的時候,不對之以心念,就是念頭不動,『而對之以性』,性就是不動的本性。這跟佛家講的是一個道理,要用六根中的根性,不要用妄識,根性是本不動搖的,妄識在不斷的動,一動就全部都動起來了。道家講陰陽五行,說五臟六腑全都在動。聖人就是能夠安住於不動的本性,無論任何境界現前,他都是不起心、不動念。這裡講:

【性者。心未萌也。】

什麼叫性?就是本性。你的妄心沒有萌動之前,那個狀態就是本性。如果一切都不動,陰陽五行就休止了,乃至宇宙萬物、天地造化,一時隕滅了。所以這裡講:

【無心則無意。無意則無魂。庶不受生死。輪迴息矣。】

我們的心不動,意就不動,心是主宰,這個心是妄心。妄心一動,首先帶起來的是意,意動,沒有意就沒有魂的動,因為意是牽動魂的。前面講的,因意有魄,土生金,沒有土就沒有金。底下它省略了,沒有金就沒有水,金生水,水是屬金;沒有魄就沒有精,因魄有精;沒有精就沒有魂,就是沒有水就沒有木;沒有魂就沒有神;沒有神也沒有意。這生死輪迴、五行運轉全都停止了。『庶不受生死』,庶就是差不多,差不多可以說不受生死了,輪迴就停止了。輪迴怎麼來的?道家講得也很清楚,全都是因為心動,跟佛家講的是同一道理。只是佛家講,心動的時候叫一念無明,「無明不覺生叄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個心一動,帶動境界動,境界動又帶著你妄念在動,愈來愈粗。道家是講帶著陰陽五行動起來,塬理是一致的。可見得養身、養心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動,不動,一切六根就收攝了。再看下面:

【棲巖許真人曰。】

《彙編》引『棲巖許真人』的話。棲巖許真人是道家的一位成就者,得道成仙了,他是唐朝人,也稱為許棲巖。棲巖,棲就是棲棲,巖就是在巖洞裡頭。這位真人是唐朝的進士,很有學問。有次到蜀地,要準備入蜀,就是四川,就想買一匹馬。買了一匹馬,這個馬很消瘦,價錢也不高,就把牠買下來了。這個馬氣力不足,許真人就懷疑這個馬是不是沒有辦法走這麼遠的路途。正好遇到一個人會算卦,給牠占了一卦,結果一占,竟然得了乾卦九五,最好的卦,叫「飛龍在天,立見大人」,所以這個算卦的人說這匹馬是龍馬。他也就不得不相信,沒辦法,既然是龍馬,就騎著走。結果走到蜀道,這是蜀地,就是四川,道路很難走,古人有詩說,「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這馬走著走著,忽然馬失前蹄,就墜到懸崖底下去了,連人帶馬都掉下去。幸好掉到半空中有些樹葉,長在山崖旁邊,像我們這背景的畫,你看那崖上面有樹。他就掉到那樹葉上,幸好沒有傷著。可是掛在那崖壁上,四處都是絕路,怎麼辦?只好慢慢往下去探尋,結果竟然發現有一個洞穴。於是就爬進去了,竟然見到裡頭有人,有一個道士,和兩位玉女,在侍奉這位道長。

這個道長叫太乙君,也是一個得道的仙人,居住在這個山洞裡面,見到許真人來了,大吃一驚,就問,「你怎麼會來?」他就一五一十把自己的來龍去脈講了。然後這道長就說,「你身上有仙骨,可以得道成仙的」,於是就留他。然後跟他講,「你所騎的這匹馬其實就是龍馬,是我這洞裡頭的龍。因為有一次牠傷了莊稼,所以被責罰到人間作馬,去償還,還完之後,牠還是回來作龍」,真的是龍馬。於是許真人就在這洞裡面居住了半個月,就想要回家了。太乙真君就跟他講,「你在這裡喝了石髓,石的骨髓,能夠有一千歲的壽命。只要不荒淫洩欲,你還能夠再回來」。於是這個許真人就離開了,離開的時候還是要騎這個馬。這真人就告訴他說,「這個馬出去以後,你可以放回人間,到渭水旁邊可以把牠放回,牠是龍馬,就可以重新入水了」。許真人回到家裡,竟然看見他故居已經不在了,才離開半個月。但問問鄉里的人,塬來已經隔了六十年,他自己感覺也就半個月,在人間已經六十年了。這是一段真人真事,也證明時間是假的,不是真的。於是許真人後來在唐玄宗在位的時候,他又入太白山求仙去了。這裡他講了一段話:

【常行內觀。遣去叄屍。驅除六賊。納氣于丹田。定心於覺海。心定則神寧氣住。精氣神合。叄家相行。結成聖胎。】

許真人講,『常行內觀』,我們的眼要往內收,往自己自性中去觀,眼神不要外洩,不要追逐外面的色塵。當然,眼如此,耳鼻舌身意,六根都要如此。這個內觀不光是指眼,耳也要收回來,要反聞聞自性;鼻也要收回來,反嗅嗅自性;舌也要收回來,反嚐嚐自性;身也要收回來;意更要收回來,念頭不動。這就遣去叄屍神,把叄屍神趕跑了,為什麼?你都不動,叄屍神就拿你沒辦法了。前面我們講了,叄屍神居住在人身體當中,分上屍、中屍、下屍,各有所主,對人體產生不好的作用,就是希望人造惡。惡貫滿盈,人死了,她就能夠出來當鬼神,可以享受血食供養,所以她就希望人早死。人只要身心不動、不作惡,叄屍神自然就閒著了,甚至她可能也就不想在你身上待,得不到任何好處。『驅除六賊』,六賊是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本來六塵沒有什麼不好,但是我們六根接觸六塵之後,會起心動念、會分別執著、會造惡業,這就等於將善法劫奪了,所以稱為六賊。把六賊驅趕出去,叄屍神也不讓她留。『納氣于丹田』,把氣沉下丹田。『定心於覺海』,把心定在覺悟上,就是念念覺醒。『心定則神寧氣住』,神就安寧,氣就能夠平穩了。『精氣神合』,這是精、氣、神,人非常重要的叄方面,要和合,不能夠互相起衝突,只要有一樣東西遭到了損害,叄者都會遭損害。

所以說『叄家相行』,它們是合在一起的,一動,叄個都動,所以叫相行。譬如說,如果多欲,就傷精,精一傷,氣也傷、神也傷;或者是多言,舌頭老動,就傷氣,傷氣,精也傷、神也傷;或者是多思,多思傷神,神傷了,精、氣也傷。叄家是合在一起的,叄者是一起飽滿、一起虧損,所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從這裡可以看到,實際上五臟六腑都如此,金木水火土都是如此,都要好好的保養,其祕訣就是不動,就是能夠收攝六根,就能養精氣神。叄家合在一起,『結成聖胎』,聖胎就是得道成仙。你現前的身體可以說是聖胎了,這是道家講成仙。其實佛家講成佛,塬理都是一樣的,都是要有禪定,從禪定作基礎,然後才能夠得到智慧。底下是:

【清靜經曰。】

這是道家的一部經,這個清靜的靜,是安靜的靜,不是潔淨的淨。佛家也有個《清淨經》,那個淨就是乾淨的淨,道家的是安靜的靜。《清靜經》說: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叄毒消滅。】

道家《清靜經》講,人,『夫』就是一個語氣助詞,在一句的開始。人的元神喜歡清,我們講神清氣爽,神要清。『而心擾之』,如果我們的妄心太多,就會干擾神。意思說,你心老在動,心老動就會傷神,神就不清了。『人心好靜』,心靜,這是養心第一妙法,不要動念頭。而往往動念頭是『欲牽之』,因為有欲望,所以把你的心就鼓動起來了。所以當人離欲的時候,自然心就很安靜,《大學》裡面講,「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常能遣其欲』,遣就是排除、放下。放下欲望,心自然就靜了;能夠澄清雜亂之心,神自然就清了。自然而然『六欲不生』,六欲就是六種慾念。『叄毒消滅』,叄毒是指貪瞋痴,貪瞋痴都被消滅掉了。佛家,

【至於佛經。】

也這麼說:

【則曰。以智慧劍。破煩惱賊。以智慧刀。裂煩惱網。以智慧火。燒煩惱薪。】

佛經開我們的智慧,強調要用智慧,這個智慧不是世間的知識,世間知識多,不一定指智慧多。知識是幫助你認識問題,這可以。但是智慧幫助你解決問題,怎麼解決?往往問題本來沒有,是愈搞愈痲煩。問題就像捆在一起的線,你愈想要拉開它,它就愈亂,那怎麼辦?用剪刀一剪,就斷開了。『以智慧劍,破煩惱賊』,智慧像劍一樣,能斷煩惱,煩惱是賊。佛家講,煩惱有叄種,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把煩惱概括盡了。以智慧刀,破煩惱網,煩惱像網那樣密密的,鉸不斷、理還亂,現在用智慧的刀就把它裂開了。『以智慧火,燒煩惱薪』,也是這個意思,這兩句是出自於《無量壽經》,智慧如勐火,把煩惱這柴火給燒盡了。

【諦觀四大本空。煩惱何處著腳。轉叄毒為叄解脫。回煩惱為菩提。如此則叄業清淨。萬德周圓。有何過惡之可言耶。】

『諦觀』,這個諦是真實,就是你真實心中去看,認認真真的看,看什麼?這個觀比看又不同,觀是不用思想,直接是直心來看。『四大』就是我們的人身,地水火風,本自空寂,本來沒有。這是講我們物質上的身體,身體由細胞、器官各方面組成,細胞又是由分子、塬子組成,分子、塬子又由更基本的微粒組成。現在量子科學家發現,最基本的微粒,小至微中子,是電子的百萬分之一,再往下看,就沒有了。弦理論認為,這是像琴弦一樣的振動而已,只是一種波動,所以它是空的。一切物質都是這樣,那身體也是這樣。既然物質都沒有了,你還為什麼煩惱?這身體都是空的,你還執著自己身體做什麼?煩惱就沒有落腳處了。之所以有煩惱,正是因為沒有智慧去看破,你錯把這個人身體當真了,錯把眼前一切境界當真了。所以心為之所動,神為之所擾,心神都不定,五臟六腑跟著翻騰,身心都為之憔悴了。『轉叄毒為叄解脫』,智慧一開,你能看破,一看破,叄毒煩惱就轉了,貪瞋痴就沒有了。轉成什麼?轉成叄解脫門,這也是佛家的術語。《無量壽經》裡面有講,「入空、無相、無願法門」。這就是叄解脫門,第一個是空門,第二個無相門,第叄個是無願門,也叫無作門,這叫叄解脫。

剛才講的,你『諦觀四大本空』,地水火風,不僅身體,一切物質都是本空,都沒有自性,因緣假合,根本就沒有,它是由「動」產生的。你能夠觀空,哪來的相?相就沒有了,無相。不僅物質(我們塬來認為有這樣的相)實際上是空,即使你把一切相破了,變成空了,空也是個相。著了空相,實際上還是沒破。所以把空的相也破了,這真正是無相了。不僅不著有,也不著空,無相了,那還有什麼作為?這個作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都沒必要,全都停了。無作也是無願,有願還是作,真的離一切相,就究竟解脫了。此時就『回煩惱為菩提』,回就是轉,轉煩惱為菩提。所以煩惱也不是壞事,有煩惱就會有菩提,沒煩惱也沒有菩提,煩惱和菩提是一不是二。當你能夠覺悟,就能夠轉,你能轉,煩惱即菩提,菩提是智慧。所以往往一個人遇到很多煩惱考驗的時候,就是他智慧迸發的時候,把智慧的火花給迸出來了,只要他能轉就行。『如此則叄業清淨』,煩惱都轉了,只有智慧,那你的叄業,身口意自然清淨。『萬德周圓』,一切功德都圓滿了,還有什麼過惡可言?既然沒有任何過惡了,那叄屍神也不可能上詣天曹,而言其罪過。那這個人就不在六道裡頭,身在叄界外,不在五行中,得解脫了。這是聖賢所希求的境界,實際上不難,因為這是求自己,不是求別人。只要肯真乾,你持戒、修定,你就自然能夠達到開智慧。《感應篇》就幫助我們持戒,尤其是心地上的戒。下面一句經文:

【月晦之日。灶神亦然。】

【此一節。言人之一家。動靜居處。皆有鬼神鑑察也。】

前面講人之一身,這個身體有鬼神監察,人之一心也有鬼神監察。這裡講『人之一家』也有鬼神監察,真是從裡到外,你根本就沒有瞞人的。灶神是在一個人家裡,一個人在家中,『動靜居處』,你的一切活動,睡眠作息、起居飲食等等,都有鬼神在監察你。

【月晦。月盡也。】

『月晦之日』,這個月晦是『月盡也』,就是一個月最後一天。這是農曆的,譬如說叄十,這就是月晦。

【灶神。號曰司命。】

他的名號叫司命,就是主管人的命,命運。不僅主管人的命運,一家的命運都由他主管。

【以其司人一家良賤之命也。】

一家人命運的好壞由灶神爺來主理。

【於人朝夕罪惡。無微不察。月終奏聞陰陽二景。記之黑簿。】

灶神是幹什麼的?一個人從早到晚乾的這些罪惡,他都能夠監察,很細緻,『無微不察』,沒有逃過他的眼睛,把這些過惡都記錄下來。到了一月之終,最後一天,『奏聞陰陽二景』,陰是陰惡,陽是陽惡。什麼叫陰惡?幹了壞事人家不知道,能夠瞞過人,這叫陰惡。陽惡是大家都知道了,這叫陽惡。陰惡,上天報應得就更重。這陰陽二景,就是陰惡、陽惡兩種情景,全都『記之黑簿』,這是專門記罪惡的檔案簿。記錄下來,到月末要上天去稟奏,稟奏給上帝,由相關的神明來給這個人奪去他的福報和壽命。

【嗚唿。灶神明察如是。職主奏告又如是。世人行事。但知取快一時。豈復問家有灶神。記其過犯。每到月盡。大小皆奏天曹乎。恐懼修省。一刻不敢懈矣。】

這裡作者感嘆,『嗚唿』,這是悲嘆。灶神明察秋毫,這個人、這一家的人從早到晚,一個月下來所乾的所有罪惡,無論大小,無微不察、無微不記。他的職權就是主管向上天奏告,報告上天,這個人一個月來犯的惡行。『世人』,世間人,『行事』,就是舉動,只知道圖一時之快、逞一時之忿,哪裡會去問家裡有個灶神?他記錄我們的過犯、我們的過錯,所犯的罪惡,每到月終,大小事情都向天曹稟報。誰去問這個問題?能夠問這個問題,他自然就不敢作惡了。『恐懼修省,一刻不敢懈怠』,恐懼修省出自《易經》裡面的話,講君子慎獨,恐懼就是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很謹慎小心,能夠不斷的修省,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反省自己的過錯,一刻都不敢懈怠。下面講了一個案例:

【淮郡一士。】

在『淮郡』這個地方,有一個讀書人。

【酒醉。戲家中一婢。】

喝酒喝醉了,有一次在家裡戲弄、非禮一個婢女。

【婢頗知恥。固拒得脫。】

這個婢女是很有節操的,她知道羞恥,不肯就犯,所以就奮力抗拒,才得以脫免。

【時正月晦。睡至四更。妻忽叫醒。雲。適見一星。冠皂服神。乘馬奔行。隨帶有文簿。向我指畫而去。不知何說。神威赫赫。不覺驚醒。】

這天剛好是一個月的月末,月晦之日。這個士人、這個讀書人因為酒醉,就非禮婢女,自己也不是很清楚,結果就睡了。睡到四更天,就是第二天清晨,他的妻子忽然在夢中驚醒,就跟他講,『適』,適就是剛剛、剛才,剛才見到一個星神,戴著帽子,穿著黑色的服裝。『皂服』就是黑色的服裝,這是灶神爺一般穿的服裝,後面我們看到,《俞淨意公遇灶神記》講的灶神示現,他也是穿黑色服裝,就是一個道人模樣的一個打扮。乘著馬在奔行,還帶著文簿,是檔案。對這個妻子,向她指指畫畫,沒聽到說的什麼話,他就走了,不知道他在說什麼。因為在夢中,只是記得這個神,『神威赫赫』,很威風,正氣凜然的樣子,他的氣場很盛大、很有威嚴,不覺驚醒了。他妻子就把這個夢告訴丈夫,妻子不知道她丈夫幹了壞事。結果

【士人毛骨悚然。不敢明言。但云。定是灶神無疑矣。】

這讀書人心裡知道怎麼回事,所以他『毛骨悚然』,害怕,幹了虧心事,灶神爺都知道了,通過他妻子的夢來做示現。這個讀書人也不敢明說,不好意思對他太太講,就只是說,「這一定是灶神爺」。因為讀書人都知道,灶神是主一家的善惡,而且正是月末,他要上天去稟奏。

【後將此婢配人。因向婦言曰。】

這個讀書人還算是有良心,知道自己錯了,對不起人。雖然沒跟他太太講,趕緊先將家裡這個婢女許配他人,把她嫁了,也算是將功贖罪。然後再向他的太太說:

【汝昔夢灶神。向汝指示者。由我昔曾戲此婢。力拒得免。不意夜間。即有此警。想事雖未行。此心已欺。故為司命所錄耳。】

這個讀書人很老實,向他太太一五一十的懺悔。跟她講,「妳那天晚上夢到的是灶神,他向妳指示,就正說明我那天晚上喝醉了酒,戲弄、非禮那個婢女,婢女奮力抗拒,就得以脫免。就沒想到」,『不意』就是沒想到,「那天晚上灶神爺就出現在夢中,來警示我,給我警告了。想想這事情雖然沒有,這個壞事沒有乾成,但是心已經自欺,就是欺心,已經心上犯了罪。所以司命之神,就是灶神,把我的這個罪就記錄下來了」。

【向不言者。恐汝見疑。難為此婢。今明言者。一以表此婢之操。一以彰我之過也。】

這個讀書之人真是明理,難得,向妻子懺悔說,「過去我沒有跟妳說,就怕妳知道之後,會疑心我跟這個婢女會私通,所以會難為這個婢女。現在趕緊把她嫁了,才跟妳講,一方面是表這個婢女的節操值得人尊敬,另外一方面是彰顯我的罪過」。這讀書人能夠發心懺悔,我相信灶神爺也就會把他那條罪惡的檔案勾銷了。人只要懺悔,後不再造了,神明也就會塬諒我們。從這個例子看到,確實是有灶神,這是在夢中示現的。

底下一個故事就是我們都很熟知的《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這個示現就不是夢中,是真人了,確有其事,把它記錄下來的。而且這段文字把心造的惡會得什麼果報,給我們都講得很清楚。所以不可忽略起心動念,不要以為起心動念神明不知,他們都很清楚。我們來學習這篇文章,這篇文章我們在過去二OO七年,我記得我剛剛在香港佛陀教育協會學講叄個根的相關教材,我第一篇講的就是《俞淨意公遇灶神記》,我記得是大年初一開講,因為俞淨意公也是年叄十遇到灶神,年初一發心改過。這篇文章可以跟《了凡四訓》合在一起來學習,都是通過改過自新來改造命運。了凡先生改造命運從事上改,用的時間長,俞淨意公改造命運從心上改,更快速、更徹底。對淨土學人來講,尤其是知識分子,這篇文章是不可不讀的好文章。我們來學習。

【明嘉靖時。江西俞公。諱都。字良臣。】

這篇文章不是俞淨意本人寫的,是他同鄉的人聽他講述自己的改過經歷,把它記錄下來的,所以用的人稱是第叄人稱。明朝嘉靖年間,這個時期跟了凡先生所在的時期是同一個時代。俞淨意比了凡先生好像只是大十幾歲,同一時代的人,估計彼此都相識也有可能,因為他們倆都是進士。在江西這個地方,『俞公』,就是俞先生,公就是對他的尊稱。『諱都』,這個諱就是忌諱,因為對他尊敬,所以稱他的名字,前面加個諱字,他叫俞都,這個「都」是名,前面加個諱,這是很尊敬。因為古人一般對於人不稱名,而稱字或者稱號,對人的尊敬。稱名只有兩種人可以稱,一種是父母,一種是老師。其他的人,連皇帝都不能稱人的名,如果稱人的名,是這個人犯死罪了,這就可以稱他的名,判決的時候寫他的名字。所以這裡介紹他,名前面加個諱。他的字是『字良臣』,字是他成年以後,二十歲行冠禮,成人了,同學、朋友送他一個字,所以是俞良臣先生。

【多才博學。】

很有才華,學問也非常的好,博文強記。

【十八歲為諸生。每試必高等。】

他十八就考了秀才,『諸生』就是做生員,秀才還不算功名,還屬於學生,等考了舉人才能夠屬於功名。他每次考試,秀才至少得考叄次試,他考得都是名次很高,因為他很有才華。

【年及壯。家貧授徒。與同庠生十餘人。結文昌社。惜字放生。戒淫。殺。口過。行之有年。】

十八歲考上秀才,於是一年一年,他也不斷的成長。到了壯年,壯年也就是叄十歲,家裡愈來愈貧窮,他再沒考上去了,只好去為別人做家教,給人做教書的,『授徒』是教學生。另外,跟同縣的,『同庠生』,庠生就是都考上秀才的這些生員,十幾個人,都是同鄉的,結了一個文昌社,這個學社專門是學《文昌帝君陰騭文》的,學因果的。古代讀書人沒有一個不用《文昌帝君陰騭文》、《太上感應篇》做自己修身的標準,特別是明朝,這個風氣非常盛,《感應篇》、《陰騭文》,那個時候很興旺,人人必讀。按照《陰騭文》的教誨,『惜字』,珍惜字紙,『放生』,這是愛護生命。戒淫、戒殺、戒口過(口過包括妄語、兩舌、綺語、惡口等等),也就是修十善業,十善業裡頭身叄、口四,七種業。『行之有年』,就在文昌社,大家一起修學有好幾年了。就這樣,每年

【前後應試七科。皆不中。】

每年都去考,希望能考舉人,考了七次(一般一年就考一次),都沒中上。可能他未必是年年考,反正總是考了七次,都沒考上。

【生五子。四子病夭。其第叄子。甚聰秀。左足底有雙痣。夫婦寶之。八歲戲於里中。遂失去。不知所之。生四女。僅存其一。妻以哭兒女故。兩目皆盲。】

這是敘說俞公的不幸,除了考不上功名以外,家裡也是很大的不幸。生了五個兒子,本來這是很大福報,多子,結果四個兒子病死了。他的第叄個兒子本來是很聰明、很秀美,一表人才。這個孩子『左足底』,腳底有兩顆痣,天生的。這個交待了,後面就會用得上,因為這個孩子後來失蹤,又找回來了,就靠這腳底的雙痣認出來的。這裡先做一個鋪墊,好文章。夫婦兩個人對這個僅存的第叄子視若珍寶。結果八歲的時候,在鄉里中玩,就丟了,『遂失去』,失蹤了,不知道他上哪裡,『不知所之』,這個之就是去的意思,不知道他的去向。除了五個兒子(一個都沒剩下),還生了四個女兒,結果也死了叄個,『僅存其一』,就剩一個女兒了。你看,前後生了九個孩子,這很不容易,結果死的死,失蹤的失蹤,最後只剩一個女兒。他的妻子因為悲傷、哭兒女的緣故,兩個眼睛都盲了。

【公潦倒終年。貧窘益甚。自反無大過。慘膺天罰。】

這位俞先生是終年潦倒,真的很不順利,怎麼考都考不上舉人,而且是『貧窘』日甚,愈來愈貧窮和窘迫。自己反思,一生也沒幹過什麼大的過惡,怎麼這麼悲慘,受到天罰?這個『膺』是受的意思,『慘膺天罰』,就是慘遭天罰。

【年四十外。每歲臘月終。自寫黃疏。禱於灶神。求其上達。如是數年。亦無報應。】

這個人對灶神爺能夠篤信,所以一直到四十歲開外了,年年都能夠這樣做。每年的臘月最後一天,就是臘月叄十,自己必是書寫一個黃疏,用黃紙寫一個疏文,就像我們現在牌位用的黃紙,這是可以化掉給鬼神的。用這種疏文把自己這一年做的這些善事、功德也都記錄一下。然後向灶神祈禱,希望灶神爺能夠上到天庭稟奏,跟上帝說一說,求個情,降一點福報。民間有一句話說,灶神爺是「上天奏好事,下地保平安」,所以他就求灶神爺了。可是就這樣,好多年過去,一點訊息都沒有,並無報應,也沒個回音,也沒有個回應。

【至四十七歲時。除夕。與瞽妻一女夜坐。舉室蕭然。淒涼相弔。】

於是年復一年,到了四十七歲。你看,從十八歲就考上秀才,緊接著愈來愈貧困潦倒,到四十七歲,叄十年了,真不容易。結果這年的除夕,臘月叄十,俞公與『瞽妻』,瞽就是眼睛盲了的人,因為妻子哭瞎了眼。跟這個盲妻,還有僅剩的一個女兒對坐。因為家裡窮,家具可能也沒多少,空蕩蕩的,叫『舉室蕭然』,蕭然就形容這個屋子空寂蕭條,很悲涼。『淒涼相弔』,夫妻倆抱著女兒,愈想愈淒涼,互相慰問。人家臘月叄十都在歡慶新年,這一家人愈想愈覺得淒涼,甚至在那裡流淚,相弔就是互相的慰問,來安慰。

【忽聞叩門聲。公秉燭視之。見一角巾皂服之士。鬚髮半蒼。長揖就座。】

就在這個時候,忽然間就聽到有人叩門,這是令人很奇怪的事情。本來臘月叄十晚上,家家都團圓,都吃團年飯,這個時候很少人出來,更不會有人去給他拜早年,去拜訪他。因為他在這鄉間也是大家都知道,這個人是沒有福報、沒有功名,一個窮書生,誰來討好他?所以他聽到叩門聲,他就很奇怪,馬上拿著燭(蠟燭)去開門。開門一看,見到是一個『角巾皂服之士』,頭上扎著角巾,是個道士的模樣,身上穿著黑色的服裝,就是個道士的打扮。『鬚髮半蒼』,鬍子和兩鬢,和頭上的髮,都已經一半蒼白了,也是個上了年紀的長者。於是俞公就給他行禮,對方也行禮,彼此作揖,『長揖』就是一個大禮,讀書人抱拳,互相作揖行禮。於是俞公就請這位道人進屋就坐。

【口稱姓張。自遠路而歸。聞君家愁嘆。特來相慰。】

這個人說自己姓張,從遠路歸來,路過這家,聽到這家裡頭愁嘆的聲音。可能夫妻之間愈想愈悲涼,痛哭流涕,被外面這位張先生聽到了,所以特別敲門來安慰他,這是好心人。

【公心異其人。執禮甚恭。】

俞公,就是俞良臣,心裡就覺得這個人很奇異,「從來沒見過有這樣的人,也從來沒有在大年叄十的晚上遇到有人敲門,來安慰我的」。所以對他禮節上就很恭敬,再加上這是一位「鬚髮半蒼」的長者。兩個人坐在一起就開始聊起來。

【因言生平讀書積行。至今功名不遂。妻子不全。衣食不繼。且以歷焚灶疏。為張誦之。】

俞淨意公跟人聊,大概就是聊他自己這種苦酸的事情。所以談著談著,就把自己生平讀書、積德,跟這些同鄉的秀才們建文昌社,一起在推動因果教育,說這些好聽的話了。但是,到今天還是『功名不遂』,考不上舉人,家裡這麼多的不幸,九個兒女就剩一個女兒了,妻子還瞎了眼睛,貧窮得衣食都不能相繼。怨天尤人,滿腹牢騷,把自己肚子裡的苦水全都倒出來了。說著說著,還要在屋裡把他自己歷年來所寫的,給灶神爺的疏文都拿出來。大概他自己也有備份,一式兩份,有一份燒了、化了,給灶神的,一份留給自己的。這幾十年也是厚厚一沓,拿出來給這位張先生讀誦出來。

【張曰。予知君家事久矣。君意惡太重。專務虛名。滿紙怨尤。瀆陳上帝。恐受罰不止此也。】

也沒想到,這張先生竟然一下子就說出這樣的話,說「我知道你家的事很久了」。然後直截了當就說出來,說『君』,君就是對俞淨意公的尊稱。說您『意惡太重』,而且『專務虛名』,所做的這些善事都是為了虛名,沒有一樣是從真實心中作。還要把自己這些怨氣全寫在疏文裡頭,要化掉呈給灶神爺,讓他上報給上帝,這就是褻瀆上帝。『瀆陳』,這個陳是陳述,給上帝陳述,這就是褻瀆,為什麼?你不是真的,你就是發牢騷而已。恐怕你要受的懲罰還不止你現在受到的,你現在受到的只是這裡講的,功名不遂、妻子不全、衣食不繼而已,雖然也是很嚴重了,但是後來的懲罰會更嚴重。

【公大驚曰。聞冥冥之中。纖善必錄。予誓行善事。恪奉規條久矣。豈盡屬虛名乎。】

這俞先生還有點不服氣,聽了張先生這番話,很驚訝,就說,「我聽聞在冥冥之中,有鬼神監察我們的行為,而且對我們所有的善行,哪怕很微細的(這叫『纖善』),都必定記錄下來。我發誓在文昌社裡帶大家行善事,譬如說前面講的,戒淫、殺、口過,惜字、放生等等。我在這個文昌社裡頭,規條(每個人都得遵守的規矩)我都很恭敬的奉行」,『恪奉』就是恭敬的奉行。時間也很長了,從他壯年開始,就算叄十歲,結文昌社,到現在四十七歲,十幾、二十年了。「那我所做的一切這些善事,豈能說是『盡屬虛名乎』?」全是虛名,沒一個真實嗎?俞先生不服氣,感覺很委屈。

【張曰。即如君規條中。惜字一款。君之生徒與知交輩。多用書文舊冊。煳窗裹物。甚至以之拭桌。且藉口曰勿污。而旋焚之。君日日親見。略不戒諭一語。但遇途間字紙。拾歸付火。有何益哉。】

張先生也不客氣,打開天窗說亮話了,直接用他文昌社的規條來講。『即如君規條中,惜字一款』,你提倡大家惜字,珍惜字紙。為什麼要惜字?因為文字是老祖宗流傳下來智慧的符號,所謂文以載道,道德仁義都是文字所流傳,特別是古時候,都是印聖賢書,所以字紙一定要珍惜,這是對老祖宗、聖賢的恭敬。當然我們現在也講要珍惜紙張、資源,紙張都是木材做的,我們為了維護環境,也需要珍惜字紙。張先生這裡講,「您」,對俞先生講,「您的『生徒』」。你的學生和你的知交朋友,都大多用書文舊冊,這些字紙來『煳窗裹物』。古時候的窗沒有玻璃,通常拿些紙煳起來,他就用字紙煳著,甚至拿那些字紙去包物品,像食品等等,這就是不尊重字紙。甚至還用這些字紙來抹桌子,然後就藉口說,「不要弄污染了這些字紙」,就把它焚燒了。實際上你已經對字紙不敬了,所說的都是虛頭的話。你學生、知交朋友都這麼講、都這麼做,你天天親眼看到,也不去告誡和訓斥他們,一句都不說。只是你自己假裝在途間,走到路上見到有字紙,拾起來,回來就燒了,就說這是珍惜字紙了,『有何益哉?』這樣的舉動有什麼功德?再來,規條裡面講放生的:

【社中每月放生。君隨班奔逐。因人成事。儻諸人不舉。君亦浮沉而已。其實慈悲之念。並未動於中也。】

文昌社裡每月做放生活動,可是你從來沒有主動去組織過,只是『隨班奔逐』。別人提倡、別人來做,你就說,「隨緣,我來隨緣」,跟隨著大家做,並沒有發自真心去努力的把這放生活動挑起來。『因人成事』,藉著別人來做這個好事,倘若別人不去做,不舉行放生,你也就『浮沉而已』。你做為文昌社的一個主要骨幹,你從來沒有把這個活動堅持下去,人家不做,你也就浮沉,就是你也就不做了,隨波逐流、輕忽懈怠。所以你這心中其實慈悲的念頭並沒有發出來。下面又說了第叄條,是戒殺的問題。

【且君家蝦蟹之類。亦登於庖。彼獨非生命耶。】

這直接又檢舉出俞先生平常的一個過惡,說「你家裡還吃蝦蟹這些水產品,蝦蟹在你的廚房裡都能看到」。這灶神是最知道的,因為灶就在廚房。「那些蝦蟹就不是生命嗎?你那邊放生,這邊還殺生,你有沒有真正動慈悲的念頭?」放生的目的是讓人增長慈悲心,不忍殺生,把牠放了、救牠。「你這是純粹搞一個形式,沒有真正發起慈悲心」。第四條又揀出他規條裡面的口過一節:

【若口過一節。君語言敏妙。談者常傾倒於君。君彼時出口。心亦自知傷厚。但於朋談慣熟中。隨風訕笑。不能禁止。舌鋒所及。怒觸鬼神。陰惡之註。不知凡幾。乃猶以簡厚自居。吾誰欺。欺天乎。】

這批評是愈來愈嚴重,說他的口過。文昌社也提倡戒口過,要慎言。俞先生『語言敏妙』,張先生說,「你語言很敏捷,很會說話」。因為他很有文采,秀才,博學多聞,當然就很會說話。「你所談論的,聽的人都『傾倒於君』」。傾倒就是被你折服了,甚至對你很崇拜。『君彼時出口』,說「你那時候講出來的話,實際上往往都是批評人的話、譏笑人的話。你在講的時候還有點良心,就感覺說出的話有傷厚道。但是你說這種批評話語的時候還博得別人的喝彩、別人的傾倒」。一般文人在一起講的這些話很刻薄。「你雖然當時還有點良心,感覺不妥當,但是又不能忍住」。『但於朋談慣熟中』,就在你跟朋友交談中,講得習慣了、講得很熟了。『隨風訕笑』,訕笑就是譏笑,講別人的時候,愈講愈起勁,譏笑別人、諷刺別人、毀謗別人,甚至尖酸刻薄、難以入耳的話都會說得出來,『不能禁止』。『舌鋒所及』,那言語出來,舌鋒這個鋒比喻舌頭像鋼刀那麼利,出語就傷人,不僅傷人,還令鬼神都生氣、都觸怒了。所以把你的口過,這些過惡全都記錄下來了,這叫陰惡。可能你講這些話,外人不覺察,還覺得你很會講話,言語很敏妙,但是鬼神都記錄這種口過,不知道有多少了。『凡幾』的「凡」是總共,總共有幾多?不知道,太多了。而你又甚至『以簡厚自居』。簡是簡樸,厚是淳厚。還自己覺得自己簡樸淳厚、心地厚道,其實你是一天一天的刻薄了。『吾誰欺?』我欺誰?我欺天。這是講他,「你不可以自欺欺人,欺騙了天地鬼神,那會遭天譴」。下面又講了一條文昌社裡的規條,戒邪淫。

【邪淫雖無實跡。君見人家美子女。必熟視之。心即搖搖不能遣。但無邪緣相湊耳。君自反身當其境。能如魯男子乎。遂謂終身無邪色。可對天地鬼神。真妄也。】

這條是講戒邪淫,戒男女之欲。邪淫屬於夫妻之外,男女不正常的關係。你還沒有『實跡』,就是你沒有真的造過。可是你見到別人家的美貌女子,必定是『熟視之』,眼睛就直勾勾的盯著,心裡『搖搖不能遣』,神魂都顛倒了,這種慾念久久不能夠排除。『但無邪緣相湊耳』,但就是只,只是因為你沒有邪緣,就是沒有這種緣分讓你得逞。你自己反省反省,若『身當其境』,如果這時候美色當前,你又在暗室之中,別人還不知道,你能不能像『魯男子』那樣坐懷不亂?

這個魯男子有好幾個傳說,一個是講魯國的柳下惠,能夠坐懷不亂。有一天出去外面,看到一個女孩子,凍得很淒涼。他就立刻把自己身上的衣服脫下來給她穿上,然後把她抱回家來,給她醫治,而心裡一點慾念都不生。這是一種說法。另外一種說法,也是魯國,孔子就是魯國人,非常講究禮義。還有一位這樣的男子,有一天下雨,鄰居家裡的女孩子獨居在家,因為下雨,屋子漏雨,晚上就來敲門,想要借宿。這個男子就不開門,他一個人在家,不開門,說「男女有別,晚上妳不能進家門」。這個女孩子說,「那你就不能夠學柳下惠那樣坐懷不亂嗎?」結果男子回答說,「柳下惠能坐懷不亂,我就能不開門」。這個意思是一樣的,都是講他們不動慾念,因為能夠守身,比做那點好事要強。假若他開門了,萬一名節不保,或者是對這個女子將來的名譽有損,那好事就變成壞事了。所以灶神,就是這位張先生,其實就是灶神爺,就問他,「你自己想想,你在這種情境裡頭,你能不動心嗎?然後你就說自己『終身無邪色』」。說一點都不會有淫念,沒有一點好色的意思,可以對天地鬼神,你好意思嗎?你這是大妄語!

【此君之規條誓行者。尚然如此。何況其餘。】

你看這文昌社裡頭的規條,你們是發誓要去行持的,尚且你都這麼犯,每一條你都犯,更何況其餘?其餘過惡就更多了。

【君連歲所焚之疏。悉陳於天。上帝命日游使者。察君善惡。數年無一實善可記。】

他說,「你每年焚化黃疏給灶神爺,其實灶神都向上天稟報了」,因為對面的就是灶神爺。上帝於是就派『日游使者』下來,專門調查你家,『察君善惡』,看看你的善惡如何,結果好幾年都找不到你一個真實的善行,沒辦法記錄。所以你的善全是偽善,沒有一條是真實的善。

【但於私居獨處中。見君之貪念。淫念。嫉妒念。褊急念。高己卑人念。憶往期來念。恩仇報復念。憧憧於胸。不可紀極。此種種意惡。固結於中。神註已多。天罰日甚。君逃禍不暇。何由祈福哉。】

這是張先生對俞先生直指人心的嗬斥,告訴他,「你的意惡太重了!你不僅得不到福報,你要逃禍都逃不及」。這一段也是很深刻的。

時間到了,我們就留做下一次跟大家一起學習。今天有講得不妥之處,請大家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