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原創

覺慧普弘:清淨的是心不是表面的形象


時間:2016/4/2 作者:覺慧普弘

一個修行道場就像一個大家庭一樣,裡面有老人,有一家之主,有兄弟姊妹,還會有孩子。一家人其樂融融,相敬如賓,每天開開心心的過日子,日子越來越好。

每個人都在自己的位子上,做好自己的事情,所以,認清自己的位子很重要,認清他人的位子也很重要。一定要知道自己在這個大家庭中的位子,定住自己的位子,做好自己位子上的分內事,不可以做其他位子的事,一定要知道他人都是什麼位子,都是幹啥的,別分不清楚,若分不清楚,就會出亂子,最難分清的是,老人和一家之主的關係,一家之主就是一家之主,老人就是老人,老人就是老爺子、老太太,一家之主認準一家之主的位子,一定要做好一家之主,為整個家庭拿主意,為整個家庭做主,所有大事都由一家之主來做主,來決定。或由一家之主來安排,每個人都要聽從一家之主的安排。當然,一家之主一定要把所有人安排好,一般的事直接做主,比較大的事就得徵求老人和全家人的建議,把全家人的建議經過比對,從中形成更好的建議,把這個建議告訴全家人,全家人都同意了,一家之主來拍板,做最後決定,若個別人有異議的,一家之主就把其中的利弊關係解釋清楚,排除他人的異議,做到意見統一,最終一家之主作出決定。

做老人的,一定要認準自己的位子,定住自己的位子,做好自己位子上的分內事,千萬不要分不清自己的位子,好多家庭中的老人,都吃過這樣的虧,都把自己當成一家之主了,啥事都管,啥事都當家,專找他人的缺點和毛病,說話硬氣、霸氣,不容他人說話,眼裡更沒有一家之主,以為自己就是一家之主,這就錯了。當然,一家之主在決定一些大事之前,一定要尊重老人,向老人徵求建議,這是尊重,不是要老人拿主意,也不是要老人做決定。老人若看出哪裡有不妥,就拿出更周全的建議,是建議而不是意見,這個建議只是提供給一家之主做參考的,不是必須照做。若沒必要提建議的,做老人的就笑呵呵的第一個表示同意,不可以任何事都參與,更不可以當著全家人說一家之主有啥對對錯錯,這樣是做老人的不明理,還會使全家人以為一家之主啥都做不好,都是錯的,而不聽一家之主的話,若這樣,全家人就會不和,一家之主也就不好當了,也正是老人不會當。

一家之主有缺點毛病也是正常的,當老人的若看出來,一定要在背地裡把事情的是非對錯,為一家之主說清楚,給一家之主作參考,作為建議,絕不可以說是意見,只可以提建議,不可以提意見。建議是和睦,意見是分歧。這個若分不清楚,就會用錯心,整個家以後就會有很大的分歧,就會不和,最起碼,自己已經不和一家之主和了。很多事,一家之主是可以自己做出決定的,不是所有事都必須和老人及全家人商量。

做老人的,每天修心養性,不過問家事,大事小事都不過問,因為心清淨,全家人中,每個人有啥樣的習氣毛病,都會看得清楚,但絕不可以說人管人,一家之主若有事,向老人徵求建議,做老人的一定要知道,這是在尊重自己,不是要自己做決定,若有需要提出建議的,就提出來,作為參考,若沒有必要提出建議,就樂呵呵的表示同意,絕不可以有表現自己的言行舉止,有好處都是他人的,做對了,是他人做對了,不是自己提出啥建議後,才做對的,是他人會做,他人做的好。老人尊敬,全家人就都尊敬,老人和,全家人就都和,推功攬過。無論家裡任何人有沒做好的事,或給家人帶來煩惱等,做老人的都該把過錯攬到自己的身上,是我做的或是我讓他這樣做的,錯的是我,不是他人,這樣就會平息他人的怨言,避免風波和不和諧因素,這是兜底,兜全家人的底,然後,在最適合的時機,在背地裡,幫助出錯之人把錯在哪裡,怎樣做會更好,更合適,告訴那個人,並鼓勵他以後做的會更好。這人知道自己的錯後,就會生出慚愧心,或承認錯誤,或默默發誓以後一定做好,這人以後就會做了。這叫補漏,兜底補漏。老人不求名,不求利,只擔不是,年輕人都會做事,都有名望,才真的是做老人的有福氣,也是做老人的最想看到的,年輕人名望好、受尊重,正是老人會當,老人不要名,會做老人,全家人都會尊重。

做老人的一定要告訴全家人,不要聽我的,要聽一家之主的話,對了錯了都得聽,對的錯的都得照做,只可以提建議,不可以提意見。一家之主對了是對的,錯了也是對的。當然,作為一家之主的,一定要把每件事做好,絕不可以出錯,一定要有正知正見,一定要有定見,辦一些大事時,有必要和大家合計時,一定要和大家一起合計合計,多聽大家的建議,辦和某人有關係的事情,一定要徵求某人的建議,最終拿出最佳方案,把所有的事情做好,讓所有人都滿意。全家人也要和和氣氣的,以一家之主為中心,尊敬老人,和睦所有人,每天都開心微笑,笑笑呵呵,營造完美祥和的快樂家庭。

來客人的時候,是誰的客人,就由誰來作陪,其他人都圍坐在一起相互問候,一團和氣,若是整個家庭來客人,不是某一個人的客人,就有一家之主作陪,其他人圍坐在一起,相互問候,主題話語由一家之主說,若沒有什麼主題話語,大家在一起,高興微笑相互說話。體現出和樂家庭的和樂氛圍。若有某些事情,客人必須和某人單獨敘述的時候,就在大家相互問候之後,把時間留給那兩個人,他們說完事情後,大家還得都到一起,開心微笑著待客。

修行道場中的每位同修,在集體念佛的時候,一定要身心清淨,在迎來送往或有人有問題和某位說的時候,一定要開心微笑相迎、相送、或開心微笑著和人說話,有來言、有去語,禮貌待人。有客人來的時候,要開心微笑相迎,禮貌待客,團團圍坐在一起,開心快樂的相互問候,互相說話,有大事或特殊話題時,有道場主人陪說,其他人坐聽,若有不想對所有人說的話,大家就都離開一會,別聽,以後也別問。說完後,大家再回到一起,有說有笑,陪好客人。

若有客人在,道場中若只有幾個十幾個同修,就都在一起,若更多或上百人,就不必都在一起,主要人員要在一起,和客人在一起。這時候就不要,東一個,西一個的,更不要閉目打坐念佛,更不要默默離去,這都是不禮貌之舉,而且,清淨也不是外相,清淨是內心的體現。一個內心清淨之人,無論在做啥,大家都會看到他的內心很清淨,這份情淨大家是可以體會到的,不在於靜坐或或閉目念佛。也不是表現清淨、下功夫多少、是否在用工念佛。這是不圓融,執著,著相,心不通達,不懂常理,也就是無和,常人說的,他咋那樣,像有病似的,不正常,心裡有事,有障礙。心裡苦悶,有怨言,一點規矩都不懂。讓人感覺不舒服,不對勁,不倫不類,容易讓人產生想法,讓人心裡不清淨,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這時候就像在家裡一樣,有說有笑,陪客人說話,相互問候,若時間夠用,還可以互相分享心得,客人是賓,大家都是主,賓主之間其樂融融,非常融洽。不可以客人來了,主人們都各乾各的,所做都與客人無關,就等於把客人曬在哪裡不管了,這很不好。我們若是那個客人,我們的心裡也不舒服。

清淨好,念佛好,但要掌握時候,清淨的不是外表,而是內心,若內心不清淨,外表表現的再怎樣清淨,也是假的,他人也會看得出來,只有內心真的清淨了的時候,外表的清淨就會自然地顯現出來,真正的清淨不只是在靜坐念佛的時候才會有,而是時刻清淨,無論待人接物,言談舉止,行住坐臥,都是一樣,靜坐只是形象而已,形象只是給他人看的,真的修行是修心,內心清淨,內心不染塵,內心自在、清淨自在,外面不拘一格,不拘形象,比如,濟公活佛就是這樣。淨土的清淨心,也是在內,不是在外,內若沒有,外面的形象在怎樣好,再怎樣下功夫,也是枉然,行家一眼就可以看得出來,假象,裝出來的,當然,有形象固然好,但內在的清淨也要和外在的一樣,或超越外在的體現。

就像坐禪,參禪一樣,好多人都喜歡打坐,都喜歡坐禪,還有的喜歡參禪。實不知,禪不是坐出來的,打坐只是健身的一種方法,坐下來一定時間,身不動,呼吸就平靜,起到養心養身的作用,氣定神閒,血液氣脈暢通,都得到良好的休息,體現出來的就是,身心舒適,有清靜感,這是常規的清靜,不是修行後要得到的清淨,只是,會休息,會調理,會調養,休息好了的感受。得不到真正的清淨,更得不到智慧。坐禪也一樣,禪不是坐才能得到,若執著坐,就是著相,離禪甚遠,禪是無時不在的,禪是參透、參悟、悟道,是清淨的體現,是智慧開啟的方法。禪非在內,非在外,非有非無,非坐非臥,非有想非無想,非善非惡,非對非錯,非高非低,禪是真明理,用所明白的理,來否定自己的言行舉止,是非對錯,得失擁有,善惡好壞等一切心念。這些心念連根拔除,心裡沒有念頭,沒有起心動念,清零了,這就是真正的清淨心,清淨無心,就是真清淨,這個清淨不是著空,是用智慧得到的,否定自我的全過程,就是參,就是參透,就是悟道,就是開始覺悟,也就是智慧。是用智慧得到的清淨,這就是參禪。這時候是真實清淨,真空,無一物、無一念、無一法,萬法皆空,無一法可得,一切法都是幫助得到真空的,得到了。法就沒用了。所以,法相也破了,無一法可得,無失無得,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根本就沒有煩惱。這時候,完全認識自己,對自己了了分明,自己啥都沒有,啥都不是,自己就是個空相,空相無相,和虛空法界一體,是一個,和萬事萬物是一體,是一個,所有人和自己都是一個。原本虛空,都是因為,妄動無明,才有了差別相,分別你我,是非對錯,善惡美醜。若都達到明理,否定自我,也就把這些妄念去除了,啥都沒有,當下清淨,啥都是假的,只有自性智慧之源是真的,清淨真空。這時候,遇人遇事,都會看得清楚明白,因人、因事,因緣,智慧自然流出,不是心想,完全自然,哪個人在哪個層面,通過外表,言談,都會看出來,這就是清淨心生智慧,清淨真空就是定,定生慧。智慧源源不斷,每個人都是智慧自然幫助的對象,非有意幫助誰,又是幫助自己生智慧,圓滿智慧的,一切人,一切事,都是幫助自己的,都是成就自己的。都會用智慧觀照,生出更多的智慧,圓滿的智慧。參禪,禪定的真實意義就是認識真我,否定假我,得到真實清淨,呈現真空,遇緣妙有,真空妙有,並非是得到其它的什麼境界現象,那樣是著相,只有無念真空,真清淨,常生智慧,才是正確的。有些人聽說坐禪的目的是得到真空,啥都不想,沒有念頭,就真的啥都不想了,反正是真空,真的做到啥都不想了,只得到個空,看起來也是本來無一物,沒有絲毫的智慧,就是個空。也沒煩惱。沒有妄念。這不是清淨,這是著空了,無想,將來就會落入四空天中的無想天裡面去,這樣不是在參禪,錯解參禪了,參偏了。這樣的人說出來的只有某些境界現象,沒有智慧,所以,就是著相了,放下了世間萬象,卻執著於虛擬萬象,太可惜了。

參禪也好,悟道也好,清淨也好,都不要著相,都不是形象,而是內心的實行。真正的例行,也非是表面的行為,不是表面的做些啥,而是內心的清淨,完全的否定自我,恢復清淨,呈現真空,常生智慧。例行之義在於此。例行於心,非在於身,心通達了,心真明理了就是例行了,心真和佛的心一致了才是例行,就已經是例行了,這就是,雖不做德而有德的真義了。當然,遇緣遇事時,身心一致,就沒有做不好的事。若是只注重外表的行為舉止,就不會做得很圓滿,常會出現煩惱,怨人等現象。當然能夠做到外表的例行也是好的,但什麼是真的例行,一定要懂,達不到沒關係,這是目標,有目標,有方向,就知道以後該怎樣做,怎樣修,若不懂,可能就會做一輩子的表象例行,就是心界人,出不去心界,或頂多達到意界,做得開心,他人開心,自己也開心。達不到志界,千萬不要隨五行的境界轉,他人煩惱我煩惱,他人開心我開心,就是隨五行境界轉,這樣就出不來五行,就是不能出數,數是定數,就是五行,也是脾氣稟性。出數是出定數,不受命運所拘,出五行,沒有五行性,就是沒有脾氣稟性。一定要知道出數的真義。光用嘴喊出數沒用,真出數算。出數就是,到志界,無心無念,成佛了。還是這句話,現在都沒到這個程度,這不怕,必須要明白,明白這些道理,先明理,明理了就是有方向了,知道目的地了,以後就會走了。若不明理,就是盲修瞎練。這一生了了,也出不了數。成不了佛。

只隨五行轉,不隨境界轉。絕不受情牽物累。心要自在。五行是所遇到的人,境是所處的環境和每個人的心境,開心快樂,憂愁煩惱等都是。情就是感情,人與人之間的親情關係,又是,他人的心情關係,情牽就是被,這些人際關係中的,親情、友情、同情等所束縛,被他們的喜怒哀樂給牽制住了,他人憂愁就隨著憂愁,他人煩惱就隨著煩惱,他人開心就隨著開心,隨著他人的情感、心情走。物累,就是被金錢、財產、物質等所困。放不下,出不來。真的明了通達後,對一切都看得清楚,去除物慾,無欲無求。親情隨緣而處,心總是清淨的,定住不動的,也就是自在的。不被境界轉,若真明理,就會有智慧,就可以隨緣助人,心能轉境。

當然,絕不可以看他人不是,他人學偏了,學邪了,著魔了,走火入魔了等,不要有這樣的想法。若有這些想法,就是自己的心不清淨,自己以為心清淨,不知道還有很多潛意識的不清淨,潛意識的念頭,難以發現的妄想分別執著,還在用心想,用眼看,耳朵還在聽,也就是還在用妄識,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樣最易騙人,無數個修行人都被他們給騙了,這六樣清淨了,都不起作用了,一切由智慧觀照,就是覺悟,這六樣都在起作用,產生出是非對錯,善惡美醜,就是染塵,就是受污染。就會生出一個錯覺的理,講理、爭理或辯理。這就是不明理,以為明理,未得謂得,未證謂證。都沒在道上。

比如,很多修行人都知道的一個典故,一個老和尚和一個小和尚一起走到河邊,準備過河,這時候有位女子想要過河,又過不去,正在為難,老和尚說,我背你過去,女子就答應了,老和尚背這女子過了河,女子謝過而去。小和尚也過了河,二人繼續往前走,小和尚一言不發,沉沉不樂,老和尚問,你怎麼一言不發,沉沉不樂呢?小和尚按耐不住自心的煩惱說,出家人不是不許接近女色嗎?你怎麼那樣做?老和尚說,你為這個啊,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還抱著哪。從這個典故中,可以看出,小和尚在用六識,被自己的六識給騙了,親眼看到的,以為他人錯了,他人修偏了,實際上,老和尚只是隨緣而做,心裏面清清淨淨,啥都沒有,小和尚用的是人心,所以煩惱,所以苦惱,用心就看不準,用眼就看不清,用耳就被騙,用意識就是自己的我知我見,分別執著。所以,修行人不可以用心,修行的真意就是修心,改變自己的用心,直至去除心念,達到無心。回歸清淨,遇緣時智慧自然呈現,以智慧自然觀照,智慧待人處事,自然化人,自化化他,自度度他,自然而化,一切自然,非用心,他人自然得化。這就是轉境界的真義。若能轉境則同如來。這就是正修正行,也就是真正的例行,例是佛菩薩的用心,佛菩薩無心無念,佛菩薩的言行。佛菩薩的用心言行是例,按佛菩薩的用心言行修持就是例行。最主要的是心成,心成佛成。心成了就是例行了,例行的是心,心例行。心到位了就成了,這就是心成佛成,雖不做德而有德的真義了。心成了,會做是自然的事,心若不成,怎樣做也不能成。這個道理一定要明白。

所以,不要執著於形象,形象好固然是好,但,一定要身心一致,甚至心要超越與身。輕鬆而做,隨緣而為,來啥人待啥人,來啥客待啥客,無拘謹、無拘束,不做表面的形象,也就是不要裝像,把真實的一面展示出來,不要面子,沒啥名譽,這樣,才能接近人,才會受益,修行人千萬不要以為自己幹了啥,做了啥,是什麼領導,這就更錯了。這是貪高好好,都是人心,沒有任何修行,若這樣下去,修到壽終頂多也就是個人,和沒修一樣,多可惜。

言談舉止,親和所有人,接近所有人,圓融所有人,慈悲所有人,用這樣的心,待人處事,就會圓融其人其事。這就是例行,但,也不要貪戀自己的所言所行,以為自己做的很好,執著所做,執著自己做的對,執著這樣做好,而開心快樂的出不來,也是很可惜的。不把人心、面子去掉,是成不了佛的。當然,他人用心也是正常,因為不明理,若執著看他人用心,希望他人不用心也是錯的這也是執著,也是人心,也不能成就,當把此心去除才好,一切不著急,一切都好,好也好,歹也好,善也好,惡也好,用心正常,不用心也正常。一切正常,平常心才好,平常心是道,平常心就是清淨心,平常心就是無心,是佛也。

點我打賞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