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介紹

蓮宗十一祖智旭大師


時間:2016/4/3 作者:芬陀利華

智旭大師(1599—1655),字澫益,號「西有」,別號「八不道人」。俗姓鍾,江蘇吳縣人。母親金氏,父親岐中公,持念大悲咒十數年,因夢觀世音菩薩送子,而得生大師,時於萬曆二十七年五月三日亥時。

大師七歲即茹素,十二歲讀儒書以為聖教,乃發誓滅「佛、道」二教,並開葷酒,作批判佛教的文章數十篇。十七歲時,閱讀蓮池大師的《自知錄》序文及《竹窗隨筆》,此時方以往過錯,於是傾所有批判佛教的書付之一炬。

大師二十歲註解《論語》,當註解到「天下歸仁」這句話時,便不能下筆,廢寢忘食三晝夜,這時大悟「孔顏」心法。當年冬天,大師喪父,此時得聞《地藏本願經》,於是發起出世之心。

二十二歲,大師專志念佛,焚盡以往所作文稿二千餘篇。二十三歲時,聽到《大佛頂楞嚴經》中有「世界在空,空生大覺,」一句,心生疑團,懷疑「大覺」何以能生起「虛空」和「空界」?為解此疑團,因而決意出家,體究此宇宙人生的大事。

二十四歲時,大師三次夢見憨山大師,懇請上乘佛法。當時憨山德清大師住在曹溪,路太遠而不能遠從,於是從雪嶺師剃度,命名「智旭」。當年夏、秋兩季,大師在雲棲寺聽聞古德法師講解《成唯識論》,聽後感到此論與《大佛頂經楞嚴經》的宗旨有矛盾。非常奇怪,佛法豈能有分岐呢?帶此疑問,大師前往徑山(杭州西北處)坐禪。第二年夏天,用功到極處,身心世界忽然全都消殞,至此大師覺悟,知此身乃從無始來,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只是因為堅固妄想所現之影,剎那剎那念念不住所致,並非從父母而生。從此,大師對於「性、相」二宗全然透徹。

二十六歲,大師於蓮池大師塔前接受菩薩戒。二十七歲,遍閱律藏,見當時禪宗多有流弊,於是決意弘揚律宗。

二十八歲時,大師喪母,悲痛無限。喪葬禮畢,大師焚棄筆硯,前往深山,掩關修行於松陵。關中大病,於是以參禪工夫求生淨土。病癒後,大師結壇持念往生咒七日,燃臂香三炷,祈求三寶加持,發願往生西方極樂淨土。當時,四方禪者大多輕視淨土宗,而大師悲心愿切,獨倡「持名念佛」法門。大師以為念佛法門是「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並認為「禪者欲生西方,不必改為念佛,但具信願,參禪即淨土行。」因為身體力行,專弘專修,使得蓮風也隨之大振。

大師四十九歲時著《彌陀要解》,依天台宗「五重玄義」方式,說明《阿彌陀經》以能說所說人為「名」;實相為「體」;信願持名為「宗」;往生不退為「用」;大乘菩薩藏無問自說為「教相」。又以《阿彌陀經》總攝一切佛教,以「信願行」總攝《阿彌陀經》的全經宗旨。特別指出:念佛圓攝一切佛教,持名一法統攝一切宗、教、事、理……學佛當以般若為導,以淨土為歸。因此,近代淨土宗印光大師盛讚《彌陀要解》:即使阿彌陀佛再來為《阿彌陀經》作註解,也不會超過智旭大師。足見大師於淨土宗通達之深!

一六五五年元月二十一日,大師示疾,遺囑其身火化後,屑骨及粉分施禽、魚,與眾生結往生西方之緣。午時,大師跏趺坐於床角,向西舉手而逝,時年五十七歲。當時即合龕於壇中,圓寂三年後,門人弟子才遵囑如法火化,當啟龕時,大師髮長覆耳,面貌如生。跌坐巍然,牙齒全然不壞。弟子不忍遵照大師遣囑而散骨灰,於是奉靈骨建塔於靈峰。

大師一生著書,除《彌陀要解》外,尚有《唯識心要》、《毗尼事義集要》、《閱藏知津》、《法海觀瀾》等四十餘種流行於世。大師曾選定《淨土十要》,作為淨土行人必讀著作。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