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達真堪布:不能過於貧窮、疲憊,也不能過於舒適、富裕


時間:2016/5/8 作者:迷覺

藏地有這樣的說法不能過於貧窮、疲憊也不能過於舒適、富裕要保持中等.無論是生活方面還是修行的心態都要這樣不能太緊,也不能太松不能過於艱苦也不能過於貪著要把握適度

有一天,佛祖釋迦牟尼佛從嘎西城出遊鹿野苑,在鹿野苑林中,遇見了憍陳如等五比丘。世尊以前跟他們在一起苦修,後來放棄了苦修,最後在菩提樹下成道了。佛祖成道以後,又回到鹿野苑的森林中,就是為了度化這五比丘。五比丘正在苦行,他們看見世尊遠遠地向他們走來,就商量道:“沙門果達瑪到我們這裡來了,我們一剎那都不應對他恭敬,不得起身迎接、禮拜。就這樣坐著招呼一聲‘你來了,請坐。’就可以了。”你看,五比丘已經苦修很多年了,但是因為沒有方法,沒有訣竅,所以一直沒有成就。心中的傲慢、嫉妒等煩惱都沒有消除,煩惱依舊,習氣依舊。我們身邊的很多人也是如此,雖然念佛、學佛了好多年,但是沒有一點點的改變。學佛修行要有傳承,要有訣竅,要有正確的目標和方法,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如果沒有這些,即使表面上修行得再精進、再努力、再刻苦,也是徒勞無益,不會成就的。所以,如果要解脫、成佛,一定要有正確的目標和方式、方法,這一點非常重要。現在很多人學佛學得很辛苦,雖然每天都做很多功課,念很多東西,但是沒有一點點的成就。真的,不能糊裡糊塗,這樣不會有成就的。我們學佛、修行雖然不可能一下就成就、圓滿,但是也要有所改變吧?雖然煩惱、習氣不能徹底斷掉,但是也應該有所減少吧?五比丘商量,若是果達瑪來了,大家不能對他做過多的侍奉、供養、恭敬、禮拜。他們認為,世尊原來與他們一起苦行,後來自己走了,現在不是知足少欲了,每天吃的是飯菜、酥果、芝麻等許多甘美豐盛的食物,還用熱水沐浴。他們是苦修者,認為這些行為都是不如法的。世尊知道,僅僅這樣苦修是不可能有任何結果的,於是就離開了他們。那個時候他的身體特別虛弱,接受了別人供養的食物以後,才逐漸好起來,然後到菩提樹下打坐,最後成道。

這時,世尊漸行漸近,他已經證得佛果,福慧、功德已經圓滿了,有內在的威德力。五比丘雖然已經商量好,但是佛到了他們面前的時候,他們守護不住自己的誓言,不由自主地起身。有的讓座位,請佛入座;有的端來溫水,請佛洗腳;有的接過袈裟,有的接過手杖,有的接過缽盂,並熱情地說:“果達瑪,您來了,請入座!”面對佛的威德力,他們都不由自主,忍不住地迎請世尊。世尊心裡明白,他們違背了自己內心的誓言,但是緘默不語。入座後,五比丘直呼世尊的名和種姓,語氣和態度有失恭敬。其實任何稱呼與行為,對佛來說都是無所謂的,但是釋迦牟尼佛那天是專門來度化他們的,於是,就對他們說:“你們不應該對我如此稱呼,這樣你們將在輪迴中恆時受苦。對圓滿一切功德的如來正等覺必須有相應的恭敬稱呼。”聽了世尊的這些話,他們也就直言不諱地回答:“以前您和我們一起苦行時,沒有得到聖者的功德,也沒有什麼成就。現在從功德和智慧方面,您也沒有什麼增長,好像跟我們差不多。和我們不同的是您到處求名利,不知足少欲,多貪食物,享用熱水沐浴,不修苦行了。我們沒看出您有什麼優點和功德,所以我們不願意恭敬你。”世尊問五比丘“以前我和你們一起修行的時候,身體虛弱,現在我身色金黃,諸根調伏,你們現量見到了沒有?”五比丘異口同聲地回答:“見到了。”然後世尊慈祥地對他們講:“想獲得成就,就不能墮入二邊:一是不能過於耽著世間的享受;二是不能使五蘊過於受苦。因為我們畢竟是欲界的眾生,墮入任何一邊都不易成就,所以要遠離二邊,當依現前菩提的中觀道。”五比丘聽了世尊的開示後態度迥然不同,對世尊生起了恭敬心,祈求傳法,轉法輪。同時,八萬天子也祈請世尊傳法,轉法輪。我等大師如來正等覺釋迦牟尼佛,從此便開始傳法,轉法輪。藏地有這樣的說法:“不能過於貧窮、疲憊,也不能過於舒適、富裕,要保持中等。”無論是生活方面,還是修行的心態,都要這樣。不能太緊,也不能太松;不能過於艱苦,也不能過於貪著,要把握適度。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