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學誠法師:學佛不是休閒


時間:2016/6/4 作者:明華居士

「君子之道,譬如遠行,必自邇;譬如登高,必自卑。」遠行的人不必害怕路途的遙遠,只要堅定方向,走好每一步,自然能到達終點。學佛也是如此,它是一個系統、完整、長遠的過程,每一個階段有不同的修行重點與方法,修行人在其中,只需要邁出眼前這一步。

皈依的好處是:給自己的心靈找個家,給自己的無限生命找一個引導覺悟的老師。皈依是學佛的開始。把它當成學問,就成了「佛學」;把它當成生命的指導,就是「學佛」。對於佛弟子而言,佛法是佛陀指示的覺悟之道,是修行的指南。

真正的學佛是學習佛陀看待世界的心態、為人處事的原則,並身體力行。學佛的過程分為「聞、思、修」三個方面,在網上看一些學佛資料屬於「聞」的部分,但只做到這一點遠遠不夠。另外,網路上魚龍混雜,在網上學習應當謹慎。跨入修行之門的前提是找到師長。

學佛最根本之處在樹立宗旨、大願,有了這個,一切的佛法才有主線,才能真正改變自己的命運。許多人學佛修行,只是為了擺脫當下的障礙,解決眼前的問題,這只是方便的修行,不是真實的修行,也就很難得到大受益。

我們必須對自己為什麼學佛,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以及佛法如何來解決這些問題有著清晰而堅定的認識,在遇到境界時才懂得如何去把握自己的心態及身語。不然的話,我們就還是在世間的思維中,以世間的觀點來認識佛法,所以感到矛盾重重。認識並降伏內心的煩惱,才能超越傷害與被傷害的輪迴。

我們學佛、修行,本來就是要來改善自己、提升自己,正因為有不足才要學習,不能覺得「我不行」,「我做不到」就不去做。正是要學了、做了才「能行」,而不是要有能力了才去學、去做。要把目標放在心中,而不是把困難擔憂放在心中,前者是正念,後者是妄想。

學佛是要減少妄想、煩惱,要明白學佛的意義,而非教條化的認識,把佛法當做束縛與壓制。他人不對的地方,我們不必附和、效學,要堅持自己的立身行事之道;對人不要厭惡、對立,世人本就都是有煩惱的。把握好自己的心,磊落坦蕩、不掛塵埃,效學佛菩薩悲智雙運的境界。「處眾以和,貴有強毅不可奪之力;持己以正,貴有圓通不固執之權。」

學佛是為了降伏煩惱、破除我執,這是一個艱難而漫長的過程,並不是一學佛立刻就能變得清淨、智慧,天下沒有無因之果。在修行的過程中,仍然會有許多煩惱、過失、起伏,對這些要有清醒的認識,不應驚恐疑惑,也不要灰心絕望,要回歸到修行的本意,用平常心長長久久地努力。

學佛,要培養對因果的信心、對煩惱的出離、對眾生的慈悲,自己生起了哪一個?切勿以佛法作為衡量他人的尺子,讓自己走到佛法的反面。學佛是教我們要有正確的追求,不是一味放下,否則就會迷失方向。

學佛,一是要依止師法友團隊,二是要勵力實踐。這兩點非常重要,而現在很多學佛者卻都沒有做到,甚至沒有認識到。學佛容不得半點虛假,講一些理論聽起來很美,卻與自己身心脫節,終無大益;更不是神神秘秘,整天說一些自己也不懂的名詞,活在自己幻想的世界中。

學佛,有從理入,有從行入,但不管從哪個門入,目標都是一致的,故學佛首要的是建立宗旨。根本抓住了,其他一切都是支分,是方法,是步驟;根本沒抓住,就會抓住這個否定那個,在支分上糾結矛盾。

學佛,就是要效學佛菩薩,佛菩薩發什麼樣的願,我們也要發什麼樣的願。剛開始我們的願很難真切有力,要慢慢去培養,願力才能越來越堅強。菩薩確實要在生死中修行度眾生,不離輪迴,但這是佛菩薩的境界,並不代表自己能夠做到。想要效學佛菩薩,不是直接把佛菩薩果地的境界當做自己的境界,而是要效學佛菩薩因地的行誼。思維無常、苦諦,發大願,培養信心、皈依心,策發精進力,這些都是我們現階段要努力的。

學佛的最終宗旨是成佛,然後再結合自身設立階段性目標。宗旨的建立以及對整個修行道路的了解,本身就是一個學習、修行的過程,要在善知識的指導與同行善友的陪伴下,持久而行。

學佛的人不等於已經成佛,所以還會有煩惱,修行過程也會起起伏伏。但因為有了圓滿的人生榜樣,懂得自己行為的方向和準則,慢慢就會越來越好。學佛不是為了修身養性,而是離苦得樂——離一切苦,得究竟樂,這必須通過降伏煩惱來實現。當然,佛法所指的「苦樂」、「煩惱」,都有特定的內涵。

學佛修行,明確宗旨,以正念為導造作善業,以回向為歸,使所造之業集中於善淨的方向成熟,能使善心善行越來越清淨、堅定。在修行過程中,由於功夫不夠,會出現執著於善業而驕慢的情況,這也是煩惱,需要破除。

學佛不是自己看書、自己理解、根據自己的想法去修行,這樣反而會越來越堅固自己的習氣。佛法本身是對治法,不同的藥對不同的病,如果自己任意抓藥吃,吃錯了藥反而會讓病更嚴重。要找到師法友團體,在善知識的指點下修行,才不會走上錯路。

學佛不僅是要止息煩惱,要放下,更重要的是要發心。不從善心善念入手,不從悲心愿力入手,終放不下,不能降伏妄心煩惱。一味想著斷煩惱、清靜無為,反而容易陷入消極孤冷的誤區。

學佛有很多階段,在最淺的層面,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經營生活,更加幸福、快樂。 學佛要「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大願要發,行持要落實到腳下。學佛不是捨棄生活,是幫助我們更快樂、更智慧、更有方向的去生活。

學佛的人,應該時時處處與人為善、廣結善緣、結法緣。需要有一顆敬心、誠心、信心,希求佛法的心。不要用自己的理解和想像來學佛,不可投機取巧,要老老實實。

許多人學佛後遇到不順的事,就會質疑佛法或疑神疑鬼,這都是沒有正確認識修行。佛法不是護身符,學佛不等於就不會遇到災難、疾病或障礙,這些都是過去業力與現前因緣和合所感之果,佛法是讓我們正確面對這些境界,並在一切時處種善因、結善緣,讓自己身心越來越安定、清淨,未來的果報自然會越來越好。

學佛人吃素,是出於慈悲心,也是培養慈悲心,並不是硬性要求(漢傳佛教的出家比丘必須素食,在家人則無此規定),但因此學佛人不願意也不宜分享肉食的「美味」。佛教樂於鼓勵大家吃素,無論對自身身體、外在環境還是從業果來看,多吃素都是有益的。

選擇做一件事,不是看難不難,而是看自己希望達到的目的是什麼。學佛有終極宗旨,也有近期目標,有次第、有方法,只要遵循正確的路走下去,就不難。成佛之道不畏長遠,因為即使不修行,眾生同樣要在輪迴中度過這些時間,而且很可能是在惡趣中度過,並不是不修行就可以輕鬆自在的。

面對外人,我們能夠隱藏自己的煩惱,但面對家人,我們的煩惱無處遁形。親近的人是修行最難的對境,但真正的敵人是自己。學佛就是要在自以為對的境界上轉彎,依佛法除煩惱、破我執。

要反省自己是不是執於修行的表相,而未解佛法的真正內涵。初學者往往拿著佛法的標準去觀察、要求身邊人,不學佛還好,越學佛煩惱越重,這就錯了。學佛不是要讓「我」越來越大,而是要淡化我執、柔軟內心,一切佛法都是用來要求自己的。

一分恭敬一分受益,學佛不是休閒!古德曾說:「千經萬論皆磨礱習氣之具……不能親明師良友,受惡辣鉗錘,徒覓幾部好佛法,靜靜閒坐,燒香啜茗而披閱之,此措大學問,尚不可為世間聖賢,況佛祖哉?佛祖可如此悠悠而得,善財、常啼,真千古極拙人矣,何為華嚴、般若之榜樣也?」

希望是一顆小小的種子,小得我們可能看不到它的存在,但這並不代表著未來它不能長成參天大樹。不要僅僅把心停留在眼前,別忘了它也蘊含著未來。善學佛法者,不難通文難達義,不難達義難入理,又不難入理難忘情。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