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慧淨法師:凡夫入報論


時間:2016/6/16 作者:hzgws

這是本書為匡正當時教界其它各宗對淨土教義的謬見而闡述的論點。南北朝以後諸家宗師紛紛提出各自對彌陀淨土之佛身、佛土的看法,歸納起來大體不出以下三種:

1.報身報土:彌陀是報佛,極樂是報土,由法藏菩薩之果報所成,因而凡夫不得往生;十念往生乃是「別時意」。攝論宗諸師多主張之。

2.化身化土:彌陀淨土是「事淨粗國」,亦即是「事淨土」,與「應化土」相同,故以彌陀如來為化佛,極樂淨土為化土,凡夫雖可往生,所生的是化土,所見的是化佛。淨影寺慧遠大師、天台宗智顗大師、三論宗吉藏大師等主張之。

3.彌陀淨土通於報化,初地以上的菩薩生於報土,凡夫及二乘行者則生於化土。迦才法師、道世法師、元曉法師等主張之。

以上三說雖各不同,但都同樣否定凡夫能生報土:(1)雖認為極樂是報土,但完全否定凡夫之往生,亦即指十念稱佛只是種下了來世能夠往生的因,藉此因未來世才有修行的緣,而待其修行到達一定程度之後方能實現往生。而(2)(3)雖肯定凡夫能生極樂,卻判定極樂是化土。

這些看法顯然由於不知彌陀本願的深義,既違經失理,且大大地阻礙了淨土教的傳布與發展;善導大師的弟子懷感禪師慨嘆地說:「自攝論至此百有餘年,諸德鹹見此論文,不修西方淨業。」因此道綽禪師引用聖言量顯明凡夫入報土之宗義。首先判定阿彌陀佛及其淨土是報身、報土,本書第一大門第七章引用《大乘同性經》言:「淨土中成佛者悉是報身,穢土中成佛者悉是化身。」因為「淨土乃酬佛之因位願行而現成者,故說皆是報土。」而於淨土中得道成佛者,亦當然為報身。其次判定凡夫依靠彌陀之本願能夠往生彌陀之報土,其第八章說:「彌陀淨國,位該上下,凡聖同往,……由佛願故,乃該通上下,致令凡夫之善,並得往生。」

關於「凡入報土論」,道綽禪師的嫡傳弟子,彌陀化身,名滿教界的善導大師繼承之,於其「楷定古今」之《觀經四帖疏》第一卷〈玄義分〉七門料簡的第六「和會門」之六,對於彌陀淨土是報非化的義理作了精要究明之後,並設問答說:「問曰: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法高妙,小聖難階;垢障凡夫,云何得入?答曰:若論眾生垢障,實難欣趣;正由托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其《法事贊》亦言:「直為彌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又言:「以佛願力:五逆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回心皆往。」觀此可知師資之釋,如出一口,深可信憑。

誠然,垢障凡夫沒有自力能夠脫出三界六道的穢土,然而正由乘托彌陀本願弘誓,不但永離穢土的輪迴,且能直入報法高妙的淨土。是故,明知凡夫得入報土,在於本願稱名。

本書文體有兩個特色:一、引文取意、搜酌會通,二、念觀合論、要弘奄含、隨他誘引。

一、引文取意、搜酌會通:道綽禪師在本書大量引證經律論釋之文多達五十餘部,其引文有一特色,亦即未必依其經論之字字句句照抄不誤,而是搜羅群經,斟酌其義,加以融會貫通之後,暗記經意於心中;一旦著書立說,則取其意而造文,古人將此謂之「引文取意」及「搜酌會通」。

誠然,雖有經論之文,但大多古文艱澀,義理深奧;甚或長篇累牘,望而生畏;其中難免文不盡言,言不盡意。且凡夫無智,缺乏讀經眼,不免感覺難讀難曉,甚至誤解其意。如今道綽禪師才學淵博,慧眼高邁,搜羅群籍,擷取精華,將其深文奧義,以深入淺出的筆調,易讀易解的文句,垂示於我等無智凡夫之前,使我等能夠一目了然,悟入妙諦。可說契理契機,而又雅俗共賞。其用心良苦,令人頂戴感恩。

如「本願取意文」說:「《大經》云:若有眾生,縱令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縱令一生造惡」之六字,《大經》雖無其文而有其意;因本願的「十方眾生」之語,不知何等眾生,綽禪師深知其義,而言「一生造惡」之機。因為彌陀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沒眾生之故;猶如溺水之人急須偏救,岸上之人可以放心。故十方眾生中有凡有聖,以凡為本聖人為旁;凡夫之中有善有惡,惡機為本善機為旁;惡人之中,平生之機尚有遇法得救之緣,唯獨臨終之機,已無其它方便,若無本願功德力之救度,將見當下直入地獄,所以彌陀大悲,特憐臨終惡機,無他方便之輩,故言「臨命終時」;同時以「縱令」二字包含「一生行善」之機。如是則所有一切眾生,上自上上品之大乘善機,下至下下品之五逆惡機,皆不漏於本願。若無綽禪師的取意之文,則彌陀悲願有隱而不彰之憾,而造惡之機無回心皆往之道;今綽禪師為天下後世彰顯彌陀願王萬機不漏、平等普濟的本願深義,令人感荷。

又,本願之「乃至十念」,時人多解釋為「觀念、意念」之念,失去了易行之所以易的本懷,違背了彌陀五劫思惟的本願。綽禪師糾正之而解釋為「十念相續稱我名字」,以「稱」釋「念」,彰彌陀之本意,顯易行之至極,經意由之而始顯明;到了善導大師則直以「下至十聲稱我名號」取意之。師資之釋,可謂通徹佛意,朗照古今。

尤其短命臨終之機既能僅以十念往生,則長命平生之機更能獲得往生決定。由此亦可知:地獄相現、必墮無間之臨終惡機的十念往生,非此惡機本身之力,此惡機一生只知造惡,不知修行;乃是彌陀本願大悲之功德力用顯示於臨終惡機之上,此惡機即以十念流露其回心歸命、殷切望救願生之心;當然假若命促一息,來不及十念,則五念三念乃至一念,亦必往生;本願成就文說:「乃至一念即得往生」。因為往生之功在彌陀巍巍的本願力,不在儜弱怯劣的凡夫身;故不問善機惡機,但念佛皆往生。

「但念佛」並非排斥其餘諸行,而是欲生彌陀淨土,不依靠自己修行之力。若論敦倫盡份,閑邪存誠,持齋戒殺,濟貧扶弱,隨緣隨力行五戒、十善、六度,乃是深信因果、願生極樂的淨土行者分內之事。只是欲生彼國之人,應該首先知道眾生善惡雖然輕重不等,彌陀佛心卻是平等普濟。若能如此體悟,則善機感念佛德更加力行善事以報恩,惡機蒙佛救度自能洗心革面以行善。故生起真正報恩、行善的力量,其根源來自對彌陀大悲的觸動。

人之內心若有彌陀的生命,自能以佛心為心,以佛行為行;喜行善事,樂恕人過。因為感受到彌陀愛護我們,使我們也會愛護他人;彌陀寬恕我們,使我們也會寬恕他人。更因獲得彌陀惠賜莊嚴的極樂,蒙受彌陀償還累劫的冤債之故。

人雖不能愛護、寬恕他人,亦能獲得彌陀的愛護與寬恕;人若一旦感受到彌陀的愛護與寬恕,也必能愛護、寬恕他人,若其不能愛護、寬恕他人,便是尚未體悟彌陀的愛護與寬恕。「觸光柔軟」乃是法爾自然之理,故一生造惡之機,若信本願,蒙光攝護,便能「轉惡成善」,這是自然之事。(克實而論,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何罪不造,何怨不結?負人之債,不可稱量;所以不是自己寬恕他人,乃是請求他人寬恕自己。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