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益西彭措堪布:總說持戒的功德


時間:2016/6/20 作者:修_精進

經藏側重於定,律藏側重於戒,論藏側重於慧,但律藏與經藏、論藏相比,還占有更為重要的地位。佛在涅槃之前,阿難尊者問佛,佛滅度後,以誰為師,在漢文的經典中講是“以戒為師”,藏文經典中的記載更具體些:“經藏和論藏代表了教法,律藏不但代表了教法,還代表導師。”由此都可見律藏相比於經藏、論藏的重要性。因為經藏、論藏講述的是空性、光明等的甚深教理,而律藏則直接說明身口意三門的取捨標準,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違反後獲罪如何,這就象一位導師,在弟子身邊直接指導、規範他的發心與行為。《佛遺教經》中記載,佛涅槃前最後一次說法中說:“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波羅提木叉是梵語,意即為別解脫戒。佛陀教示,佛陀已不住世的時代,只要佛弟子能守持清淨的戒律,以戒為師,佛法的光輝仍能照耀世間。總之,守持清淨戒律是佛陀最殷切的教誨。佛曾經在《雜阿含經》中說過,佛法是否住世,關鍵就在於佛的弟子是否尊重、受持清淨的戒律,在哪個地方有佛的四眾弟子做羯磨,受持清淨戒律,那個地方就有佛法住世,反之,佛法就會趨於衰滅。佛在《涅槃經》中說:“一切眾生,雖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後乃見。”《涅槃經》是顯宗中最了義的經典之一,從佛的這句開示中可以看出,無論修學什麼了義佛法,都必需以持戒作為基礎。在龍樹菩薩的《親友書》中有:有如萬物依大地,一切功德依於戒意即世上的萬物,無論是人類、動物還是植物等都依靠於大地,同理,一切功德只有在淨戒的基礎上才能產生。同樣藕益大師也云:“持戒如地,萬物由此而生成;持戒如城,魔障藉此而遠離”,即從善根而言,持淨戒所獲的功德如大地上的萬物一樣無量無邊;另一方面則從遣除違緣魔障而言,有如堅固的城牆能抵抗外敵的入侵,若持淨戒,則能遠離一切魔障。在藏地,智者們對佛法有如是的評價:佛法的基礎為戒律,佛法的精華為般若波羅蜜多,佛法的極密精華是密宗大幻化網。此也說明佛法的基礎為戒律。以前藏地有的學法人去印度學梵文,以期翻譯佛典的時候,許多智者都祈請他們多翻譯戒律,因為這些智者在實際修持、領眾的經驗中,感覺到了戒律的重要。清淨持戒的人也會感得梵天與帝釋的護持,因為經書中說梵天、帝釋特別喜好懺悔罪業、積累善根、守持淨戒的三寶弟子。漢地古書中的“天有好生之德”的話同樣也表達了上天喜歡積德行善的人這個意思。三十三天(忉利天)有一面很大的天鼓,在天人戰勝阿修羅之時,天鼓就會自動發出聲音,聲音中宣說佛法中的四法印,這天鼓就是三十三天的天人們前世共同守持清淨戒律而自然感得的殊勝果報。世親菩薩在《俱舍論》中說:“欲得生善趣,最重要的是戒律,欲得到解脫,最重要的是修行。”可見,欲望得生善趣,需要守持淨戒,而修行又是建立在戒律的基礎上的,這樣,無論為得到世間的善趣功德,還是為得到出世的解脫功德,都必須以清淨的戒律為前導。並且佛在《十地經》中、月稱菩薩在《入中論》中也都闡明了這個概念。《入中論》中說:諸異生及佛語生,自證菩提與佛子,增上生及決定勝,其因除戒定無餘。“異生”是凡夫,“佛語生”是聲聞,“自證菩提”是獨覺,“佛子”是大乘菩薩,“增上生”是善趣,“決定勝”是解脫,這一切的功德都來源於守持清淨的戒律。法_王如意寶1987年在朝拜聖地五台山,現見了文殊菩薩後,從智慧海中現出的《忠言心之明點》,也提到了受持清淨戒律的教誨:猶欲空中建花園,增上定勝諸圓滿,無戒無此機會故,念知謹慎調自續。就是說,如不受持淨戒,而想得到圓滿的世間安樂和出世的解脫,就如同希望在空中建造一座美麗的花園一樣,是不可能辦到的。因此我們應恆時以正知正念,謹慎地調伏自己的相續,受持淨戒。清淨持戒的人,因為拋棄了對五欲的貪求,不再與世人相爭,因此時刻處在最安樂、自然的狀態中,此時在世人的眼裡,他已是非常高尚、可敬的人了。人們接觸、了解他之後,對他的崇敬之心會油然生起,自然想去親近他。因此,以他德業的感召,人們漸漸聚集在他的周圍,他的弘法利生事業自然就興盛起來。曾經有弟子向宗喀巴大師請教獲得大福報與自在的大事業的方法,宗喀巴大師告訴他的竅訣就是“從清淨持戒做起”。歷史上的釋迦牟尼佛、德光尊者、菩提薩埵(靜命菩薩)、宗喀巴大師等正是以清淨的戒律為基礎,留下了彪炳千秋的宏偉事業,現在我們的上師法_王如意寶等高僧大德,也同樣是基於清淨的戒律,而使佛法在末法時代得以發揚光大。根據不同眾生的界根意樂等等原因,密宗和顯宗在不同時代的弘揚情況(也即是教期)是不同的。密乘續典中授記,隨著(顯宗)末法時代的黑暗越來越重,無上大圓滿的光明反而越來越增上。而顯宗的經典是以佛弟子對戒律是否恭敬、重視,來確定佛法是否住世。如果佛弟子不清淨持戒,那么高僧大德也會不再住世而圓寂。如世親菩薩,有一次他來到尼泊爾大塔旁邊時,見到一個出家僧人在種地,沒有如理守持清淨戒律,就知道未法時代已真正到來了,清淨戒律的修行人也沒有了,當下便圓寂了。故學院裡從法_王到大管家,到講法的堪布都在一再強調戒律,我們對此也要認真、精進地學習,把戒律深深印到自己心中。無論出家,還是在家,各位金剛道友一定要持戒清淨,團結和合,依教奉行,那么我們的金剛上師不用祈請和遣除違緣也會長久住世,常轉深廣法_輪,佛陀在《律本事》中指出:學法的目的就是得到解脫,消除自己和眾生的一切煩惱,而煩惱的來源為無明業障,它們之間又互為因果。欲消除業障,最殊勝最究竟的對治方法是出世的勝觀智慧,勝觀智慧主要依三摩地(定)產生,也可以說若無穩固的三摩地,就不會有真正的出世勝觀智慧,而三摩地則必需建立在清淨戒律的基礎上,也就是戒生定、定生慧。反之若破了根本戒,則不會修得三摩地,也就失去了產生出世勝觀智慧之機會了。若把佛法比作一棵大樹,戒律有如大樹之樹根,勝觀智慧有如果實,若樹無根又怎會結出果實呢?因此嚴格持戒非常重要,對此我們應再三思維、觀察,取得明確的認識。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凡有所行事之前都會做認真的觀察,對於學佛這樣的終生大事,更應作詳細的伺察,如理如法地確定修學的步驟和方向。上師法_王如意寶規定,凡想長住五明佛學院的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1、戒律清淨;2、團結和合;3、精進聞思修行。戒律清淨被放在了首位,由此也可見戒律對修行的重要性。在學院裡,凡已破了三乘根本戒的,不管是活佛、堪布,還是剛入院的小喇嘛,一律摒除出僧團,乃至今後學院裡的講法、法會等都已無資格參加。在戒律清淨的基礎上,再要求四眾弟子團結和合,凡有打架、吵鬧或相互有矛盾導致互不說話,必須在當夜之前相互道歉、懺悔,消除芥蒂,否則也將被開除。在小乘戒律中,最嚴重的罪業莫過於五無間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其中最嚴重的即是破和合僧,因為僧眾不和合,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就無從建立。這兩條已保證了學法的順緣,在這良好戒律的基礎上,再精進聞思修,佛法的功德就會迅速生起。這也是法_王的根本上師托嘎如意寶當年對弟子所作出的嚴格規定。不少初學者都自以為很貧窮,福報淺薄,故無法供養上師三寶。若將每天守持淨戒的功德,供養上師三寶,這是任何財富都無法相比的上品供養,且是最了義的供養,佛在經續中所讚嘆的上品供養就是守持淨戒,如理如法地修持,懺罪積資。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