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本性中之八德


時間:2016/7/6 作者:天下為公

蓋因人性來自理天,孔子所謂:「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淺釋:上天所承載的,既沒有聲音也沒有氣味。這才是最高的境界啊!)原是無形色、無聲臭之物而無物,無徵兆之可觀,無端倪之可見,非有非不有,非無非不無,至微至妙,至幽至玄,非筆墨可以形容其妙體,非言說可以探測其本真,天下莫能知,莫能名。原來此真空妙有,無相之相,幽微玄奧之性天中,含有至善之中德,就是八德又稱曰「八寶」,即「仁、義、禮、智、忠、孝、廉、節」,此乃人人必有,真經正路,故強名之曰「道」者一也。

如上所述,性道即如是幽深玄奧,非筆墨所能盡,非口舌所能說,視之而不可見,聽之而不可聞,不可捉摸,不可端倪,何能知其實相?何能知其玄妙?至於來源妙處,止宿善地,怎麼得知呢?所以必須依聖人仙佛之經書、典藉,以及明師、前人來指授、引導,才能明白這性道之妙理,故強名之曰「道」者,二也。

但是這道雖是不可以言說的,老師曾說過:「道本不可以言說,雖有言則差,出口則非,然無言說,道無以明」,如果只靠經書,專靠神會聆悟者,非上上智之人,是不可能的,還要依先覺者之言說演述,才可以明白其奧妙,故強名之曰「道」,三也。

明性理真道,此三者本不可以缺一,因「道」之一字,恰好含有此三義,是以太上強名之曰「道」者,非無由也。

茲將性天中之八德,簡單說明,聊供參考。

「仁」者,心德也,天理良心也。體上天好生之德,合乎天地,和乎萬物,一性圓明,十分平等。聖人云:「萬物同體,惻隱之心,仁也」,孔子曰:「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就是去私心,還天地公心,濟人利物為仁也。

「義」者,人路也,義為人之元情,禮讓之根本,見得思義,和氣不爭,不以利而害義,不損人而利己。這「義」字,乃八德在我頭上,王道在我身上,一陰一陽,至大至剛,浩然正氣,道義精微。關公所以為聖,顏子所以成名,率由此義也。

「禮」為吾人的元神,天理的節文,人身的法則,行為的軌道。男學才良,女慕貞節,廉恥常存,淫亂不犯,以正為本,禮德是尊。關公秉燭耀千古,韓湘同床不動心。守顏子之四勿,此皆克己復禮之根也。

「智」,智德是人的元精,立身處世的指南,出迷入悟的明燈,出世入道的明路。智有智識與智慧之分,由智慧,則性靜生明,明心見性。由智識,則聰明外露,逐妄迷真。故轉識為智,則天堂;轉智為識則地獄矣。

「忠」,忠者中心也,中為真中,心為良心,真中有良心,可以明見天真也,口中一直,至理在中,不偏不倚,出口上為天,出口下為地,乃表現心中起意,天地皆知。心通神,神通心,善惡難隱,是非難瞞,故能盡此忠者,自心無愧,鬼神無欺,仰不愧於天,俯不愧於地,中不怍於人矣。

「孝」,孝為百行之先,八德之首。「孝」字,乃半老半子。半老在上,為天,為父母;半子在下,為地,為子女。上半生,父母辛勞養育子女;下半世,子女盡孝扶養父母,此理之當然也。三教九流,男女老少,那一個不是父母所生的,士農工商,富貴貧賤,那一個不是爹娘養育的。釋迦由孝而成佛;玄天報親而為帝;目連僧行孝,天榜標名;大舜帝盡孝,帝堯讓位。自古聖賢仙佛,莫不由孝而成的。

「廉」,廉字,立頭端正,身披半鄉,雙足立地,兩袖清風,貴在身清,不在衣冠,安貧樂道,銅臭無戀。楊震辭金,只畏四知,天子訪賢,特舉孝廉,上廉而下潔,官清而民正,廉之所以舉也。

「節」,節是人之操持,即節操貞節也,為人之儀範也。志操卿貞,操守嚴正,冰清玉潔,守身如玉,如竹節之堅貞,如松柏之凌耐,如菊殘猶傲霜枝,如梅雪爭春不下,男重操持,女慕貞節。文天祥殉國負帝入海,王昭君盡節屍向上流,此皆臨大節而不可奪者也。

性中有此八德,故「性」字,左三劃,為三綱,右五劃,為五常,乃入世出世必求之正法,聖賢仙佛入道正經之大路,故謂之真經正法。即聖理真傳之核心處,人人必由之正路也,老子強名之曰「道」者,大有深意在焉!

力行五倫八德可成道

述例:忠義參天的武聖關公

中國歷史上有文武二聖,一曰先聖孔夫子,作春秋者;二曰武聖讀春秋者,關聖帝君。論此二聖,皆德配天地,聖潔與日月同光。所謂萬世師表者,乃山東文聖孔子。為萬古流芳者,乃山西武聖關公。至今永世流芳,名垂天下,國人春秋二祭,從不間斷。

三國時代,關公與劉皇叔(劉備),張飛,三人在桃園結義為兄弟,立誓匡扶漢室,不願同生,但願同死。

後來劉皇叔受命守徐州城,奉密詔欲討漢賊曹操,豈知密詔敗露,曹操遂起二十萬大軍,分兵五路下徐州,攻打劉皇叔。

劉皇叔與張飛,乘夜劫曹營,因中計而敗北,皇叔單騎投靠袁紹,張飛奔向芒碭山而去。曹軍又攻打下邳,關公出戰被困土山,劉皇叔有一妻一妾,均陷於下邳,曹操部將張遼,奉勸關公投降,關公乃約三事,其三事:

一者,吾與皇叔設誓,共扶漢室,吾今只降漢帝不降曹操;

二者,二嫂處,請給皇叔俸祿贍養,一應上下人等,皆不許到門;

三者,但知劉皇叔去向,不管千里萬里,便當辭去,三者缺一,斷不肯降。

曹操接納三約,關公乃入城稟告二嫂後,自變數騎來見曹操,操自出轅門相接,關公下馬入拜,操慌忙答禮。

關公曰:「敗兵之將,深荷不殺之恩。」

操曰:「素慕雲長忠義,今幸得相見,足慰平生之望。」

關公曰:「文遠代稟三事,蒙丞相應允,諒不食言。」

操曰:「吾言既出,安敢失信。」

關公拜謝,操設宴相待,次日班師還許昌。

關公收拾車仗,請二嫂上車,親自護車而行,於路安歇館驛。操欲亂其君臣之禮,使關公與二嫂共處一室。關公乃秉燭立於戶外,自夜達旦,毫無倦色,操見關公如此,愈加敬服。

既到許昌,操撥一府與關公居住,關公分一宅為兩院,內門撥老軍十人把守,關公自居外宅。操引關公朝見漢獻帝,帝命為偏將軍漢壽亭侯。關公自到許昌,操待之甚厚,小宴三日,大宴五日,又送美女十人,使侍關公,關公盡送入內門,令服侍二嫂,卻又三日一次於內門外躬身施禮,動問二嫂安否。

一日,操見關公所穿綠錦戰袍已舊,即度其身品,取異錦作戰袍相贈,關公受之,穿之衣底,上仍用舊袍罩之。

操笑曰:「雲長何故如此之儉乎?」

關公曰:「關某非儉也,舊袍乃劉皇叔所賜,關某穿之如見兄面,不敢以丞相之新賜而忘兄長之舊賜,故穿於上。」

操嘆曰:「真義士也。」然口雖稱義,心實不悅也。

忽一日,操請關公宴,臨散,送公出府,見關公所騎之馬甚瘦。

操曰:「公馬因何而瘦?」

關公曰:「賤軀頗重,馬不能載,因此常瘦。」

操令左右備一馬來,須臾牽至,那馬身如火炭,狀甚雄偉。

操指曰:「公識此馬否?」

公曰:「莫非呂布所騎赤兔馬乎?」

操曰:「然也,遂並鞍轡送與關公,關公再拜稱謝。」

操不悅曰:「吾累送美女金帛,公未嘗下拜,今吾贈馬,今喜而再拜,何賤人而貴畜耶?」

關公曰:「吾知此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長下落,可一日而見面矣。」

操愕然而悔,關公辭去。

操問張遼曰:「吾待雲長不薄,彼常懷去心,何也?」

遼曰:「容某探其情。」

次日往見關公,禮畢,

遼曰:「我薦兄在丞相處,不會落後。」

關公曰:「深感丞相厚意,只是吾身雖在此,心念皇叔,未嘗去懷。」

遼曰:「兄言差矣,處世不分輕重,非丈夫也,皇叔侍兄,未必過於丞相,兄何故懷去志?」

公曰:「吾因知曹公侍吾甚厚,奈吾受皇叔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此,必要立功以報曹公,然後去耳。」

遼曰:「倘皇叔已棄世,公何所歸乎?」

公曰:「願從於地下。」

遼知公終不可留,乃告退,回見曹操,具以實告。

操嘆曰:「事主不忘其本,真乃天下之義士也。」

後來關公出師,斬顏良,誅文丑,為曹操解去白馬之危,因而得知劉皇叔在河北袁紹處,又接到皇叔親手書。

其略云:「備與足下,自桃園締盟,誓以同死,今何中道相違,割恩斷義,君必欲取功名,圖富貴,願獻備首級以成全功,書不盡言,死待來命。」

關公看書畢,大哭曰:「某非不欲尋兄,奈不知所在也,安肯圖富貴而背舊盟乎?」,乃寫書托送信人帶回奉上劉皇叔。

其書答云:「竊聞義不負心,忠不顧死,羽自幼讀書,粗知禮義,觀羊角哀,左伯桃之事,未嘗不三嘆而流涕也。前守下邳,內無積粟,外無援兵,欲即效死,奈有二嫂之重,未敢斷首捐軀,致負所託,故爾暫且羈身,冀圖後會。近至汝南,方知兄信,即當面辭曹操,奉二嫂歸。羽但懷異心,神人共戮,披肝瀝膽,筆楮難窮,瞻拜有期,伏為照鑒。」

關公欲向曹操辭行,曹操均避不見面,公不得已乃封金掛印,所有原賜之物,盡皆留下,分毫不帶去,寫書一封,辭曹操。

其書略云:「羽少事皇叔,誓同生死,皇天后士,實聞斯言。前者下邳失守,所請三事,已蒙恩諾。今探知故主,見在袁紹軍中,回想昔日之盟,豈容違背,新恩雖厚,舊義難忘,茲特奉書告辭,伏惟照察,其有餘恩不報,願以俟之異日。」

寫畢封固,差人去相府投遞,請二夫人上車,關公上赤兔馬,手提青龍刀,率領舊日跟隨人役,護送車仗,徑出北門,過五關,斬六將,直望河北,千里尋兄而去。

關公對於漢帝,對於劉皇叔,均抱著忠誠之心,見危授命,見義勇為,始終如一。對於劉皇叔,善事兄長之道,事嫂如事兄,兄長有難,獨自承擔而不背舊盟。恩怨分明,不苟取,封金掛印而辭行曹操,不貪圖富貴,不被物慾所迷心,來去清白,其忠義兩全,可謂千古第一人,故有義薄雲天之頌詞。

關聖帝君讀先聖夫子所著之春秋,做人以三綱、五常、五倫、八德為重。在世所行全五常。一、「仁」,為國除奸,使人民能得安寧也。二、「義」,既不失金蘭兄弟之誓願,又報曹奸待遇之恩也。三、「禮」,待嫂如事兄不犯分也。四、「智」,水淹七軍是也。五、「信」,知皇叔去處,不怕千軍萬馬,急於會晤兄弟,又單刀赴會,以踐信也。

關公歸天后,受上天敕命為南天文衡聖帝,又升任為玄靈高上帝(即玉皇大帝),主掌天地運化,慈佑萬民。佛教中又化身為伽藍菩薩,救度善男信女。受世封為武聖關聖帝君,享萬世之香菸。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