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佛教最高修行法門,覺知


時間:2016/7/12 作者:君合

宗教里的一些思想之所以被世人誤解,那是文字和語言上的一些困難造成的。世界上任何一樣東西都需要去努力創造,而在修行的這條路上則恰恰相反,努力和創造都是與道相違背的。道原本就有就在,只需你放鬆,靜下心去觀。觀和放鬆既不是創造也不是努力。明師往往為了讓你了解何謂觀和放鬆,所以才叫去努力,以努力做背景方能顯出觀和放鬆的實質性,這樣一來也誤導了一些信眾,以為修行、以為道是努力和創造出來的。另一些信眾完全接受了"無為和自然",又落在自然外道上了。

道非修,也非不修,修是妄,不修是放縱。佛教使用了「覺照」二字是最準確無誤的,覺是覺知,照是照見,"覺照"二字既非修也非不修,而是時時刻刻的覺照。倘若不理解"覺照"二字,也可把它理解為時時刻刻警覺吧。能時時刻刻警覺自己的所作所為就是修道,就是在道中,警覺不是努力,不是創造,更非是順其自然和無為。警覺也即內在的心靈的照見生起了——生起了"正念"。

念經、拜佛、持咒、結印,都是把頭腦累個半死後,前念過去了,後念還未生,累得也生不起來了,這箇中間的空也就出現了,剎那間,「有」又出現了占據了空,如此一來想入道是非常困難的。"無"中生有,"空"能入道,這是修行的訣竅,是成佛做祖的鑰匙。一旦成了佛、做了祖,才發現入道既不是靠空,也不是靠無,隨處都可入道,猶如剛學騎腳踏車一樣,往往都是從前面上車,有了熟練的技巧後,前後左右都可上喲!如此一來,你將會知道,最易看清道最易入道靠的就是煩惱和妄念,當煩惱和妄念越強烈的時候,內在的那個核心的"知"越易體現出來,煩惱和妄念不來,那個核心的知也就不易顯現,煩惱和妄念越多,那個知顯現的也就越多。佛教里講:"不怕妄念起,只怕覺知遲"。起的越多,覺知的也就越多,久而久之,覺知就代替了妄念,妄念就變成了覺知,煩惱即菩提,酒色財氣不礙菩提路,豈不是乎?要想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也即最根本的那個覺知——靠的就是煩惱和妄念。煩惱和妄念猶如學校里的黑板,白字需要黑色的背景才能顯現出來,黑字需要白色的紙張做背景才能顯現出來,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背景和實體的關係,實體需要背景來襯托,背景更需要實體來顯其用,要想見到本來面目,煩惱和妄念是在所必然的。世界上沒有一樣是無意義的,若有,只能說是你還沒有認識透,就連死亡都是必要的,沒有死亡就不知道生命的可貴,沒有生病,就不知道健康就是神仙。當你把內在的終極打開後,才發現什麼也沒有,真的是無人無我無世界,你當然從未生,也從未死過,你在,你又不存在,一切的一切都是背景,沒有它,你無法認識到終極的空無。坐禪不要試著去制止妄想,也不要去製造寧靜,妄想來時就看著它來,去時就看著它去。覺知與修道甚為相關,妄念猶如空中的烏雲,一旦覺知升起,再大的烏雲也無關緊要,此需親證,非口頭禪矣。

佛教里最高的修行方法便是"覺知"一法,戒律也沒什麼好戒的,妄念也無妨修行,佛祖講:"不怕妄念起,只怕覺知遲",若能把覺知二字貫串於生活中不就是修行嗎?生活中無須你改正什麼,只需你能覺知什麼。改正和法門都不能使你成道,惟有藉助覺知才能使你達成。所有的方法無非就是提醒你內在的覺知,覺知就是月亮,方法就是手指,要透過手指去看月亮,但是千萬別崇拜手指(明師),別停留在手指上,要忘掉手指,才能看清月亮。

道原本就有,原本就在,只是沒有發現而已。當你完全放下時,道也就出現在你眼前了。若放不下,就全然地努力也會出現。但就一個剛入門的迷漢來講,開始最好是努力,不要先走放下這條路,否則就成了放縱,或懈怠了。不先經過努力,是不會明白毋須努力的真實含義,不先經過努力,你也不可能徹底放下。沒有先經過愛的人,是不可能理解恨,也不可能會恨的。沒有經過一提,又如何知道提不起呢?又如何能死心塌地地放下呢?

倘若你那個"關照者"也即旁觀者還沒出現的話,還是老老實實的行、住、坐、臥猛用功去,即便觀照者出現還不算功德圓滿。旁觀者和觀照者還是有本質上的區別。先有靜慮產生觀察者——產生旁觀者——升華為觀照者——照空一切煩惱、無明、乃至菩提與智慧——最後能觀的與被觀的全部融為一體,徹底消失。觀——行——照——度——空——無,六次第缺

一不可。旁觀者,說明你已把那個"東西"修出來了,但還不會運用它,它僅是一個旁觀者,而不是一個參與者,還沒有發揮它的"照見"作用。它的使命便是照見宇宙萬事萬物的本質,由此岸渡到彼岸,最終彼此都消失在廣袤的本覺之中,成為一個如如不動的整體。一旦那個觀照者取代了頭腦後,你將成為整個觀照者,但你也不會感覺自己成了觀照者。倘若在自己的心態上還有個觀照者存在,這說明你還沒有完全徹底變為觀照者,真正的觀照者乃是不觀而自觀,永恆的自觀,萬事萬物來到你面前,猶如來到一面鏡子前一樣,你的整個存在完全成了一面鏡子。觀、行、照、度、空、無,是所有宗教,是所有法門唯一的一條解脫之道,超越三界靠的就是這個"照"之光。照是功夫、是境界、是現象,並非是空無,但最終是以空無的形式消失。若還有照之光存在,還不算究竟。不要構建任何牴觸的思想。當每一個念頭來時,要用心靜靜地觀看這個念頭,觀它如何變來變去,讓它自然起伏,你只需做一個旁觀者就行了。久而久之,這隻猿猴般的野馬不再蹦跳,不再狂奔,不再和旁觀者對抗,會融入旁觀者一體。那時你才看到,我就是我,而不是有另外一個我跟我鬥來鬥去。

聖者之所以能改變自己的心態是因為見到了自己的本來面目,證得了生生死死的來龍去脈,而並非是僅僅悟到的一些道理。佛教非宗教,非哲學,更非科學,而是門實踐學,若不能用自己的身心去實踐,什麼也得不到。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