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禮旭:曾子講的,吾日三省吾身


時間:2016/7/29 作者:果林果梅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是傳孔子的道統,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曾子馬上能體會,「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所以「曾子」承傳道統,曾子這些教誨,對於我們為學、立德、修業都是個關鍵。曾子怎麼提升他的學問的?每一天要反省自己,從三個角度來反省自己,為他人辦事,有沒有盡心盡力,『忠』是盡心盡力;與朋友交往,有沒有「凡出言,信為先」,講求信用。『傳,不習乎』,「傳」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講,就是老師傳授的學問,有沒有好好的溫習,進而解行相應去實踐?「時習之,不亦說乎」,習就是做,是真乾。這個反省很重要,老師教的我有沒有真乾?另外因為曾子他們之後也是從事教學,他也是反思,傳給學生的,自己有沒有習乎?這個習就是自己落實了沒有。

孟子講「人皆好為人師」,這個好為人師,是滿容易起來的一個習性。尤其假如從事教學工作,講著講著都是講道理給別人聽,那自己到底落實多少?這個也是一個教學者,自身很重要的反省。可不能落到都是講別人,自己講的自己都沒有做,這會產生流弊。接受的人會想:你都叫我們做,你自己也沒做。這個信心就會喪失,那我們不只沒有達到弘道的效果,可能還障道。所以古人特彆強調,言行一致,這樣的風範很重要,教學者如此,為人父母者也是這樣。我們叫孩子做,自己沒做,孩子不服氣;我們當領導的要求下屬做,結果自己不做,下屬很難信服我們。孔子的道德風範,很多學生很會觀察,他就能看到很多非常重要的德行,所謂內行人看門道。曾子很老實、心很靜,就能觀察到夫子,甚至於是同學學問高超的部分。

您看「泰伯第八」,曾子講了一段話,「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自己能力很好還請教比自己能力差的,自己學問很淵博還請教學問不如自己的人,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很有學問,但是很虛心,「實若虛,犯而不校」,人家侵犯他,從來不跟人家計較。曾子講的話,他看到誰有這個修養?顏回,曾子說「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怎麼不是其他師兄弟看到,怎麼是曾子看到?那是曾子善學。後來在書上又記載,曾子說我看到夫子有三個德行,但是我都還沒做到很慚愧,能看到就不簡單,當然這應該也是曾子的謙虛。曾子說夫子處世待人有三個非常難得的風範,「見人一善而忘其百非,是夫子之易事也」,很容易親近,很容易事奉,為人很有包容、很隨和。「見人有善,若己有之,是夫子之不爭也」,見人家有好的德行、好的善行,跟自己有一樣高興,見人之得,如己之得。成人之美,一點嫉妒心都沒有,決定不跟人家爭,甚至於讓給人家,讓人家好好去表現,他也很高興。甚至於讓人家做,從旁協助他,也不邀功,成人之美。

第三「見善必躬親行之,然後導之,是夫子之能勞也」,見到好的教誨,必定躬親行之,就是親自自己先把這道理落實、實踐了,然後再去引導、再去教導別人。這是用心良苦!這些道理必須自己親證體會了,然後教給別人。假如自己沒有去落實,有時候是想像的,想像有時候體證不到,想錯了可能給別人教錯,就痲煩了。而且他自己先去做了,這也是言行一致;不是變成他聽了這些教誨、經典,然後變成教書匠,都是講給別人聽。而且在講給別人聽的時候,都沒有深刻的體證、感悟,學生受益也有限。因為他沒有做,沒有真實的感悟,其實也只是記問之學而已。所以我們看夫子這句做到再說,自己先去做,體證了,把最好的體悟再供養給學生,這是用心!我們看師長修學六十年,每一次講經的時候,都是把六十年的精華、體悟給我們學生。所以能體會到師長的良苦用心,老實、聽話,這個受用就是最大的,我們在修學的路上少走很多彎路了。所以誰最有福氣?老實人最有福氣。我們閩南話說,「天公疼憨人」,老天爺疼憨厚的、老實的人。

我們從曾子這一段話來反思,孔子見人一善忘其百非,看到人家有好的表現,他以前的不好都不放在心上:真難得,浪子回頭。我們假如見人一惡而忘其百善,哪一件事你看他不順眼,他好像什麼都不好。甚至於人家說,他最近有比較好:不可能的,我對他很清楚的!那是對人有成見,你對人常常都有成見,人家跟你相處很有壓力。你能包容別人,甚至人家有好,你馬上肯定他,人家覺得跟你相處如沐春風,很受鼓舞,所以叫易事。所以學生說孔夫子是「望之儼然,即之也溫」,靠近夫子覺得夫子很親切,都能夠鼓舞別人。這要去掉心胸狹隘,要欣賞別人、包容別人,轉這個心念。

再來,「見人有善,若己有之」,比別人還要高興:他愈來愈進步太好了,他表現這樣太好了,對團體太有幫助。這是有隨喜成人之美的心。但是我們假如心胸狹隘,看到人家好,酸酸的:有什麼了不起?運氣好而已。我為什麼分析得這麼透?因為我以前都是這樣,現在很努力的在調整。所以這不能有嫉妒,不能有跟人對立、爭鬥的態度,君子無所爭。「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不要跟人爭鬥,一跟人爭鬥是造成家庭、造成團體最大的損害,再有能力,都是在損害家庭、團體。父母跟上司就光為了你這些事,就一個頭兩個大,還幫什麼忙?很多人都忽略:我能力很好,單位裡面沒有人比我高。所以人一傲慢,只看到能力,沒看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所以有一句俗話講得好,「良好的個性勝過卓越的才華」。而這種話其實我們都讀過了,但是我們很少能非常警覺去體會它,因為真正有才華的人還是會有傲氣,他還是會自我欣賞,感覺良好,他這個態度放不下他就看不到問題。因為傲從哪裡來?從我慢來的,我很了不起、我很厲害。有我了就障住自己客觀的觀察能力,有我就沒有人,有我就感受不到別人的心。你說一個人傲慢起來的時候,講那個話都刺到人家的心,他知不知道?他知道還講?所以這些習氣,都會讓人感受不到別人的心,感受不到團體的困難。有一句成語說我行我素,就不理想了。可是你個性良好,又都是像孔子這種風範,跟人很好相處,人家好拍拍手,鼓勵人家,整個團體的團結、向心力都因為你而增長,這看不到的,可是對團體是最重要的叫人和。

在《大學》裡面,有一段話對選取人才很精闢,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應該之前有跟大家講到到。「若有一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肚量,「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家有能力跟他有一樣高興。「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人家有德行、好聖賢學問,他在旁邊很仰慕他:你這太好了,對,就是要聽孔夫子的。這種人看起來不是很有才華,可是他是棟樑,他不嫉妒人,他才能提拔人;他能包容人,他才能鼓舞人,這是無形當中的磁場。接著說,「人之有技,媢嫉以惡之」,又有另外一種人,人家有能力就嫉妒他,要破壞他、障礙他,這就不是國家的棟樑。這是閔南話講「養老鼠咬布袋」,就是養的老鼠然後去把米袋統統咬破了,變成栽培他,最後還來破壞團體,就是變成這個樣子。夫子這段修養,對我們處世待人啟發還是很大。

曾子善於學習,對自己下的功夫也深,『三省吾身』,絕不懈怠。而成敗在忠信,《大學》有一句話講「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一個國家、一個團體興旺,忠信。大家看一個團體負責的事情,盡心盡力、誠信待人、言出必行,一定興旺。驕態以失之,「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有的團體有很好的開始,但很難保持,為什麼保持不了?只要他有驕泰的習氣上來就毀掉了。驕傲,泰是什麼?奢侈、放縱。所以大家看這些理都是相通,《孝經》裡面教導諸侯,「在上不驕,高而不危」,他位置很高不會危險。「制節謹度,滿而不溢」,制節謹度,就是不要奢侈、不要放縱,都是在驕泰這毛病不能犯,驕泰就失之了。而大家冷靜去看,一個人有忠信,他的學業跟事業才能成就。以學業來講,我們學聖賢之道,要為民族盡心盡力,要期許自己是民族的棟樑。甚至於要為下一代培養出棟樑,這是忠,人有這樣的期許,他學習不用人家推。我這個肩膀是要荷擔民族文化的承傳,忠。

信,我們老祖宗的信,不只在行為上的信,自己起了這個念頭,發了這個願誓,任何人都不知道,終身要盡到這分誠信,他怎麼會沒動力!一個人沒有動力了,忠信沒有了。您看「季札掛劍」的風範,「始吾已心許之」,我的心已經說給他,「豈以死背吾心哉」,不能因為他的死而違背了我的心,違背了我的良心。我們自己在內心裏面已經這樣發了願,終身要盡心盡力往這個目標去走,這是學業成就的動力。家庭裡面也是,你要忠於父母、忠於另一半、忠於這個家,你就很有責任感。對自己的另一半要誠信,自家要沒有秘密,不然就變虛偽、掩飾了,那就不能至誠感通!所以您看忠信,學業也是這樣、家業也是這樣。

孔子教學,孔子四教文行忠信,孔門四科德行跟行相應;言語,言語要守信,是個很重要的準則;政事,政事是為國家服務盡忠職守;文學,它的精神是相應的。而我們看這文行忠信,文,用經典長人的正知、正見,叫發其蒙。我們還沒讀經典以前很多道理不懂,您看夫子這些教誨它是很有次第的,發其蒙,我們蒙昧靠經典來知道是非善惡邪正,這是文的部分。行,積其德,行是德行,德行要不斷的積累,「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所以這個行要積其德。忠是立其節,要有節氣,要有這種氣節,立其節;信,一個人有誠實守信的態度,他終身奉行聖賢教誨,進而終身實踐他所發的願,全其忠。你看子路答應夫子:夫子,您的教誨終身奉行!他臨終的時候是被殺害的,臨終最後一口氣把帽子調正,夫子教我這個冠要正。您看臨終死前的念頭還是遵照老師教誨,這一分心難得,所以全其忠,能成就他完美的德行。這是從整個修學的一種接引,文行忠信。而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就把德行擺在前面,為什麼?這是本,本在德行,末在文學,這從本末談,都是很有道理的。

摘自:《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蔡禮旭老師主講第十四集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