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慧淨法師:解信、仰信、證信之事


時間:2016/8/10 作者:hzgws

解信仰信,宜依根機;

共歸佛智,往生無疑。

解信:與「仰信」相對之語,是以自己的知識理解佛陀及祖師的教理而生起的信心,亦即以智解所得的信心名「解信」。

仰信:與「解信」相對之語,對於佛陀及祖師之教語,不攙雜自己的知識見解,如實地仰受而信,名為「仰信」。

以聖道門而言,唐朝一行禪師所撰《大日經疏》卷叄註解本經卷一〈具緣品〉之「大信解勤勇深信」之語而言:

「此‘信解’者,梵音阿毗目底,謂明見是理,心無疑慮。如鑿井,已漸至於泥,雖未見水,知必在近,故名信解也。下文雲‘深信’者,此信梵音舍羅馱,是依事依人之信也,聞長者之言,或出常情之表,但以是人未嘗欺誑故,即諦受依行,亦名為信;與上之信諸佛菩薩義同。梵音本是兩名,唐音無以甄別故,同名言信耳」。(大、叄九、六一四、中)

上文所言「信解」即是「解信」:是「明見是理,心無疑慮」之意。上文所言「深信」即是「仰信」:是「依人而信其言」之意。這是甄別「解信」與「仰信」所作的解釋。

此兩信之中,淨土門以「仰信」為重,故勸導仰信。如善導大師之《觀經疏》「深心釋」云:

仰願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語,不顧身命,決定依行。

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處即去。

又於「二河白道喻」云:

信順二尊之意,不顧水火二河,念念無遺,乘彼願力之道。

聖覺上人之《唯信鈔》云:

言「信心」者:深信人言而無疑也。譬如有人,心地端正,極可深賴,為我教導親眼所見之事而言:「其處有山,彼處有河。」深憑此事,信其言教之後,亦有人言:「此虛妄也,既無山,亦無河。」而我不動搖,由絕不虛妄之人所言之事故也;此後即雖百千人之言,亦不可用,深憑最初所聞之事,此謂之「信心」。今信釋迦所說,信彌陀誓願,無有二心,亦應如是。

以上是淨土門勸導「仰信」之例。

至於「證信」之語,經論釋中少用,有「證信序」之言,此亦名「發起序」,這是指經典最初所言「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某眾…」等等文句,使眾生知所聞正確,顯示無誤以令人起信。

若是「正信」則經論釋中多用。

正信:與「邪信」相對之語,正信即是信正法之心,此信心不因遭逢諸異道而稍生疑念。如《維摩經》〈方便品〉言:「受諸異道,不毀正信。」《大乘起信論》云:「起大乘之正信。」《安樂集》下卷記述曇鸞祖師之傳而言:「若未生正信者,勸令生信。」

於淨土門中之「正信」,乃指彌陀之本身,彌陀之本身是行者之信心,故言「他力信心」;亦即對彌陀誓願之悲救,如實地信受,謂之「正信」。此「正信」於《大經》之十八願謂之「信樂」,成就文謂之「信心」,故「信樂」、「信心」、「正信」,言異意同。此「信」之內容乃是名號,亦即彌陀之本身。名號與稱名同,故善導大師解釋本願之「叄信」謂之「稱我名號」,此之「稱我名號」與通途念佛不同,乃是不問行住坐臥之「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此亦包含本願文「乃至十念」之意。可知信心、念佛,互為表里,故有「往生正信偈」、「彌陀經正信偈」及「正信念佛偈」、「念佛正信偈」等之文,若能「一向專稱」,信便在其中,所謂潛通佛智,暗合道妙。是以大師釋為「稱我名號」,倘若信而不稱名,便非「正信」。

眾生根性不同,有人應由解信而入,有人應由仰信而入,故言「宜依根機」;然而不論由解而信,由仰而信,根機雖有不同,既然「共歸佛智,往生無疑」,則古今相同,萬人齊一,無有差別之正信也。

法然上人、證空上人所言「平信」之意亦指正信也。

當然,若解信而不入仰信,即非正信。然既解而信,此信何信?當然是信受彌陀之救度,否則是解而未信,只是觀念,未成意志,不可言「信」。故此「解信」既是「共歸佛智,往生無疑」之信,其人已入正定聚,尚有何不足而生憾乎?

或謂「證信」乃指信心決定之體驗而言,若如是,則前之二信豈無決定、無體驗乎?體驗之標準為何?又,非體驗不能往生歟?《大經》言「易往而無人」者,亦指此而言也。

又《六要鈔》卷二解釋「正信偈」之偈題云:「問:正信偈者何義乎?答:正者對邪對旁對雜,信者對疑,今者對行,就所行法,舉能信名。」

這信那信,講太多了反成戲論,多歧亡羊,還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