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淨土法門:阿彌陀經要解(十)


時間:2016/8/21 作者:皈依-無量覺

大乘菩薩不執著有,亦不執著空。大乘以下,凡夫執有,二乘執空,偏在一邊都錯了。執有輪轉六道,執空不能見性,惟大乘菩薩知道事實真相,兩邊都不執著。心性不可得,境界亦不可得,不可得是真的,如認為可得是錯覺。我們這個身體與一切萬法皆是剎那變化生滅,無有一法可得。若真能深深了解此項事實,則得失之念即淡薄,煩惱憂慮可以減少百分之八九十。此是境不可得,事亦不可得。心經說『無智亦無得』,不只五陰、六入、十八界不可得,連能證的智與所證的菩提涅槃皆不可得。因為心性是空的,能變的不可得,所變的焉能可得?入此境界乃真相大白,悟入實相,對一切事物可以盡情享受,不可以為是真的而想占有,在世間生活可遊戲神通。

本性絕無虛妄相,緣慮是思想,分別是見解,心性中無此緣慮分別。古德教初學先從根本智下手,根本智是無知,求清淨心,不準你有見解有思想,離一切語言文字,長時在定的境界。今人學佛從有知下手,有思想有見解,乃大錯特錯。學佛學的再好,只能稱為大佛學家,而不能斷煩惱,得清淨心,了生死,出三界,超凡入聖。淨宗修學比較特殊,人人可學,不把心住在定上而叫學人把心住在『阿彌陀佛』名號上。心中除『阿彌陀佛』外,沒有一點東西,此謂之有淨土,有淨土必生淨土。

學佛同時對於世間事還是要作,而且作得更負責,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相。華嚴說: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理是心性,永遠清淨,事是萬象,世間事作得更圓滿。在現代弘法,必須用開放的方法。目前無論男女老少,每人都求名聞利養,你若說學佛要放棄名利,沒人學了。要輔導眾生用正確的方法去求取稱心滿意的名聞利養。這並不違背佛法,佛法本來就是叫人離苦得樂的。把這個道理搞清楚,佛事門中有求必應,求富貴得富貴,求功名得功名,家庭美滿,社會安定,樣樣都求得到。熟讀並遵循淨土三經的指導,即能達到這個目的。

『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故無相,即故無不相,不得已強名實相。』實相也是一個名詞,亦假名,離開名字相,即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不起一念的時候見到的是真相,用一心才行,用念頭即二心,再有分別即三心。無相是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沒有虛妄相,沒有念頭。『即』字是說生活在這個世間,離不開,只能受用它,一切萬事方法均存在,是有相,但是不執著它,它即不起副作用。但也不能捨棄,捨棄又執著空。

『實相之體,非寂非照,而復寂而恆照,照而恆寂。』這是說明不落兩邊,寂與照可以互為體用。實相即心性,心性之體是寂,它起作用是照。亦可說心性之體是照,它起作用是寂。寂是寂靜,一念不生,即六祖說的『本來無一物』。照是明了,宇宙萬事萬物清清楚楚。體是非寂非照,本來說不上寂照,落在寂或照上就起了分別。世出世間聖人都叫我們用中,決不偏於一邊,小乘人偏在空,凡夫偏在有。中是『寂而恆照,照而恆寂』。『如如不動』是寂,『清清楚楚』是照,這個理論太重要了。實相難以形容,離言說,離文字,離心緣。言語說不出來,思維想像也都測不出來。古德常說:『開口便錯,動念即乖。』起心動念已非實相之體,寂照對實相都加不上,但它確有寂照之意義存在。澄清之水,水面像一面鏡子,可以照到外面清清楚楚。心地清淨,通達十方三世,謂之照,又稱神通,非凡夫所能理解。此種能力非諸佛所專有,一切眾生均有,可惜喪失了大部份。今天眼能看,耳能聽,鼻能嗅,均屬神通。但其能力小到眼睛隔一張紙就看不見。聽的能力亦復如是。此能力如何喪失?就是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一起,照的能力失掉。有一念起了障礙就迷,愈迷愈深。這些道理,如何迷的,如何打破此迷恢復清淨心,在華嚴唯識六經十二論中說的最詳細。迷是感情作用,情愈深,迷的愈重。情由迷妄中生出,乃虛情假意,會變化的。照是理智,由理智生出來,永遠不變,是真情。佛法不用這個情字,用另外一個名詞叫慈悲,慈悲由寂照里生出不會變。

無量壽經經題上有『清淨平等覺』五個字,『清淨平等』是寂,『覺』是照,由此生出大慈大悲。如何才能契入這個境界?從『看破放下』下手。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把分別、執著、憂慮、牽掛統統放下,在日常生活中隨緣度日,得大自在,乃是真正的幸福。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