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淨土法門: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207集


時間:2016/8/26 作者:果林果梅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四一五頁:

疏【又願之為力,不可思議,彼佛淨土,亦繇願故;臨終往生,惟仗願故;三界因果,悉隨願故;諸大菩薩,皆願生故。】

這一段《疏》文給我們說明願力不可思議。願力就是念力,我們心裏面的念頭。佛在大經裡面常常告訴我們,十法界依正莊嚴,換句話說,盡虛空遍法界,從哪裡來的?都是從一切眾生心想中所生的。我們知道這個原理,肯定這個原理,就知道這個世間事情、許許多多奇怪事情,我們要問:有沒有呢?當然有。為什麼?心是能變、能生,一切萬物是所變、所生,能變的心這個力量是無有窮盡,因此所變的現象那就是無量無邊,淨土也不例外,也離不開心想。我們看底下這一段解釋:

鈔【彼佛淨土者。】

這是講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

鈔【法藏以因中四十八願,今成佛道,廣度眾生,則如來無盡功德,皆從願生,故云不可思議。】

這是在大經上,就是《無量壽經》。實在說,整個佛法裡面最精彩、最精華、最殊勝的,無過於四十八願。一切法從心想生,四十八願這個心想念念都是止於至善,他所想的好到極處,善到極處,念念止於至善!所以說它最殊勝、最精彩,也最精華。我們念四十八願,要把四十八願變成自己的思想,變成自己的心想。彌陀能造極樂世界,我們怎么不會造極樂世界?我們所造的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所造的極樂世界無二無別,完全相應,這個就決定往生!不但往生,真是上輩往生,決定是上三品往生。

彌陀四十八願,願願普度眾生,我們怎么能跟眾生作對?怎么能跟眾生樹敵?不但在行為上不能樹敵,心裏面稍稍有一點隔閡已經是錯了。錯,不是境界上錯,是我們自己的思想見解錯了。為什麼?不是至善。縱然是善,善沒有達到圓滿,不能算是至善。所以,《無量壽經》確實是止於至善,拿這本經來修正我們思想見解行為的確是第一圓滿,這是我們為什麼特別要提倡這部經。釋迦牟尼佛在《法滅盡經》裡面說:將來整個佛法統統滅盡,這一本經還留在世間一百年。《無量壽經》上也有這個經文。佛給我們講,將來佛法要滅,第一部消滅的就是《楞嚴經》,最後滅的是《無量壽經》。所以,要緊的是要把阿彌陀佛的願變成我們自己的本願,念念我們要幫助一切眾生,對於這個法門相信、喜愛,發願求生。如果不能幫助他發願求生,至少也叫他知道有這個法門;知道有這個法門,所謂阿賴耶識裡面種下第一殊勝的種子,將來多生多劫之後,這個種子遇緣起現行,他能成就。這個意思非常深廣,希望我們能細細的去體會。

鈔【臨終往生者,行願品言:是人臨命終時,一切諸根,悉皆敗壞,以至親屬威勢,象馬珍寶等,悉皆散滅;惟有願王不相舍離,一切時中引導其前,一剎那間,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故云不可思議。】

前面是講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願力成就的,也是每一個往生的人願力成就的,佛與眾生同一個心、同一個願、同一個見解、同一個思想成就的。我們今天講六和敬,西方極樂世界六和敬是打一百分的,圓圓滿滿的六和敬,一絲毫欠缺都沒有。我們這個世間,拿我們末法來說,六和敬有名無實,兩個人在一起都不和,在家是夫妻不和、父子不和,出家人是師徒不和、師兄弟不和,這是正常的現象,這是佛法、世法衰到極處的現象。如果自己真正想在這一生往生淨土,應當怎樣做法,這個自己要明了。

往生的時候,《普賢行願品》說,『是人臨命終時』,這是指念佛人。『一切諸根悉皆敗壞』,諸根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這是物質,人斷氣之後,二、三天就臭,七、八天就爛,不到半年,肉都沒有了,就變成一堆白骨。「一切諸根悉皆敗壞」,這是講你身體保不住!你的『親屬』,家親眷屬,你的『威勢』,生前你的地位、勢力再高,到這個時候也完了。活的時候做皇帝、做總統,死的時候一樣當小鬼,再不會有人尊重你,鬼也不尊重你。你的財物,『象馬珍寶』,象馬在古時候是交通工具,現在自己家裡有車,有錢人家有私人飛機,珍寶,這些財產沒有一樣你能帶得去,『悉皆散滅』,換句話說,你的身體以及你所有的一切,沒有一樣能帶得去。中國俗話所謂「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有些作兒女的,覺得老人死了去作鬼,給他多燒一點紙錢、多燒一點房子,讓他在陰間可以享受。諸位想想,他能不能享受得到?陽世跟陰間差不多的,跟天上也相似,諸位總要明白一個道理,你有福,你總歸有得享受;你沒有福,人家送給你的,你還是享受不到。你燒得再多,他要是沒有福報,恐怕燒多了都被人搶去,被人奪去,甚至作鬼還被人謀殺。為什麼?鬼裡頭也有謀財害命的,也有強盜土匪。你沒有,他不來找你,你有的時候,他專門來找你。不但對他沒有好處,反而對他有害處。你明白這個道理,修福最重要。人一定要有福報!不修福怎么算,俗話說「人算不如天算」,天算,天算是你命裡頭有沒有,不是一個人自己能計算得到的。一定要知道修福。

所以學佛,從哪裡學起?得從《了凡四訓》學起。我們學佛這么久,愈學愈覺得印光大師了不起。他老人家在世極力提倡《了凡四訓》。《了凡四訓》、《安士全書》、《感應篇彙編》,老法師當年在世,這三本書印三百萬冊以上,這就是告訴我們學佛要從這裡學起。學佛要從做人學起,要從修福學起,從斷惡修善學起。諸位要知道,佛是二足尊,福滿足,慧也滿足,福慧兩樣都滿足稱為二足尊。佛的福報,是世出世間第一大!我們要不修福,怎能成佛?修慧固然重要,但是不修福,慧也修不成,為什麼?你不修福,你沒得吃、沒得穿、沒地方住,你怎能修慧?中國佛門俗話說:「法輪未轉,食輪先。」吃飯第一要緊!沒吃飽,怎能修佛法?這就是說明,修福是多么重要。修福一定要認真依照《了凡四訓》來修學。

勸導社會大眾,實在講,《了凡四訓》的效果決定比一切經殊勝;不是一切經不如《了凡四訓》,這是講契機。在過去,大家念孔子的書,那就好多了,對於倫理道德都有個概念。現在孔子書不念了,人心沒有皈依了,真假邪正、是非利害都不能辨別,這怎么得了!所以救眼前之急,就是因果。《了凡四訓》講什麼?講因果報應。真正相信因果報應,我們起心動念會自己約束一點。為什麼?想到我這么做,我將來有什麼果報。為了怕將來惡報,自己起心動念一切造作不得不小心,不得不謹慎。這是救急!從這個基礎上再來修學佛法,必定能得到佛法的殊勝利益。所以老法師在民國初年特別提倡這三本書做為我們學佛的根基。這是大智慧,我們決定不能把這三樣東西看輕了。

《普賢行願品》是華藏世界法身大士所修的,這不是普通人所修的,法身大士也不例外,也要發願求生淨土。所以從《華嚴》裡面我們得到一個結論,這是佛在經論裡面常說的,修小乘,小乘近於阿羅漢。佛給我們說過,阿羅漢不會永遠作阿羅漢。阿羅漢在整個佛法裡面所謂是焦芽敗種,這是佛一種責備的口吻,其實佛在大經裡面給我們說得很明白,阿羅漢要兩萬劫以後才會回小向大,修菩薩道,辟支佛要一萬劫之後才能回頭。換句話說,阿羅漢兩萬劫不能前進,停止在這個地方,辟支佛停止在這個地方一萬劫,他功夫不能進步,就跟長壽天的情形一樣,所謂墮涅盤坑,是這個意思。但是兩萬劫之後他還是會回小向大,修學大乘。大乘不管是哪個法門、哪個宗派,它最後的結果都在華藏世界。換句話說,到華藏世界必定遇到文殊、普賢,普賢菩薩一定勸他求生淨土。你們想想看,這是繞圈繞到最後還是繞到淨土法門來。我們才真正知道,極樂淨土是所有修學菩薩們的究竟歸宿,終點站是在這個地方,其餘的都是中途站。

此地說『惟有願王不相舍離』,這個願是十大願王。十大願王,說老實話很不好講,也不好懂,更不好做,確確實實是法身大士的境界。他們修學起來不難,我們修學很難,難在什麼地方?我們的心量太小。十大願王,願願那個心量就跟虛空法界一樣大,所以他們能做,我們不能做,怎么學也學不像,道理在此地。他這個願、這個念頭不相舍離。這個願、這個念頭就引導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切時中引導其前,一剎那間,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此地大師是引用《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的一段經文來說明往生是願力,只給我們說明這樁事情。

由此可知,我們對於求生西方淨土這個願心一時一刻不能失掉,為什麼?沒有這個願心就不能往生。如果時時刻刻願生淨土,你對這個世間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你還會認真去計較?你認真去計較,換句話說,你求生西方那個願沒有!念念都想生西方,這個世界還有什麼好計較的?不計較!心真正清淨了,清淨心就是佛心。清淨心裏面的願,那是真願,那不是胡思亂想。心不清淨,發的那些願也都是胡思亂想,不是真的,剎那剎那在變化,一會兒想這樣,一會兒想那樣,那都不真實!所以要曉得這個道理。

鈔【三界因果者。】

『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這是講我們娑婆世界的六道。

鈔【願受天樂,則貧母上生。】

『願受天樂』,享受天上的快樂,『則貧母上生』,這有一段故事,這故事在《演義》裡面。這就是《迦葉度貧母經》,《大藏經》里有這么一部經,這部經的分量不多,就是記載這個故事的。

演【昔有貧女處於糞聚,以人民所棄殘汁為食,迦葉從乞,以汁供養。尊者問其所願,雲欲生天,數日命終生忉利,福勝余天。】

這個摘錄得好!一部經那么長,這幾句就把這部經全部的意義統統顯示出來。這個貧母是個乞丐,年歲也很大,非常之苦。住在什麼地方?『糞聚』就是糞坑旁邊,在那裡搭個小草蓬住在那個地方。人家看她可憐,吃剩的渣滓給她一點,幾乎像人家餵豬的這些東西,她就吃這個東西。迦葉尊者乞食的時候,從她這裡經過,她身上也沒有衣服穿,所以也不敢出來。就求迦葉尊者,迦葉尊者憐憫她,接受她的供養,她把她吃剩下的供養迦葉尊者。尊者接受之後就問她:你有什麼希求?她說:人間太苦,聽說天上很快樂,我願意生天。迦葉尊者給她祝願。七天,這個貧母就死了,她就生天,生忉利天。就是這一點供養福,供養一個阿羅漢的福報,七天之後她生天。

鈔【願作冥王,則獄神治鬼。】

這也有一個公案。

演【願作冥王者,毗沙國王,與維陀如生王共戰不勝,因立誓願,願我來世為地獄主,治此罪人,十八大臣願亦如是。今地獄主毗沙王是,十八獄主十八大臣是。】

這是一個例子,『冥王』就是中國人講的五殿閻王:閻羅王,他是管地獄的。現在世地獄裡面一些鬼王,這些人怎么來的?也是從前發願,這個願也真的兌現了。毗沙國王跟維陀如生王打仗,打敗了,打敗之後就發了這個狠願,念力堅固,念念不忘,一有機會他就報復。

諸位讀清朝的歷史,清朝亡在慈禧太后手上。慈禧太后是葉赫那拉氏,清朝開國的時候把這一族滅掉,這一族的酋長曾經發誓,我這一族如果剩下一個女子,將來也要把你大清國滅掉。這是清朝皇室當時都知道的,所以清朝有一條律令,不準跟那拉氏通婚。最後到鹹豐納的妃子是那拉氏,把清朝滅掉。願力不可思議!在佛法因果上看,這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有歷史可以做依據的,確實如他當年所發的願。

諸位再看《慈悲三昧水懺》,悟達國師膝蓋上那個人面瘡,迦諾迦尊者治瘡的時候,才把這個前因後果明白了。他這個冤家債主追他十世,一世一世投胎要報這個仇。他們兩個前生什麼時候結的仇?漢朝景帝時,吳楚反,帝用袁盎的謀略誅晁錯,晁錯被陷害而死,銜恨在心,念念要報復。哪知道袁盎以後出家做了高僧,有護法神保佑,生生世世都有道德,都認真修行。第十世的時候做了國師,就是悟達國師,皇帝的老師。皇帝供養他一個沈香寶座,我們曉得沈香一斤現在都是幾十萬!他接受沈香寶座,生了一念傲慢心,覺得自己很了不起。這一點傲慢心一生,十世修行的功德都失掉。一念傲慢心,自以為是,護法神走了,這個冤鬼纏身了,幾乎送了他的命。

你明白這些事實,人與人之間不可以結怨!結怨,生生世世都是麻煩,幾世修行,菩提道上的障礙叫魔障!你要受很多折磨。所以佛教我們忍辱,教我們修定,教我們心地要清淨平等、要慈悲忍讓,這樣自己修行才比較順利一點,三寶威神加持也能產生效力,否則的話,你業障重,佛菩薩也沒辦法保佑你!你的冤親債主太多,佛菩薩也不能不講理,你應該要受報!所以自己要認真修行,要忍辱,要能夠讓人,不要動意氣,這非常的重要。

鈔【種種隨願,莫為而為。故云不可思議。】

從這段文來看,我們可以明了,世出世間,上至極樂世界、華藏世界,下至三惡道,都離不開因果。印光法師提倡因果有道理、有根據。提倡因果,他不講別的,單單講《了凡四訓》,這是因為《了凡四訓》從明末到清朝末年三百多年之間家喻戶曉,從前讀書人幾乎沒有不念的,提倡起來格外方便,而且他講得透徹。了凡居士現身說法,怎樣改造自己的命運?「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他都能做到,他也都能求到。他所求的,命裡面沒有的,他能求得到,那才叫求!命里有的,那不叫求。命里沒有的,他能求得到,怎么求法?信因果改造自己命運,特別以這個來教化初學,來改造社會,確實產生很大的效果。我們今天社會也是動亂到極處!如何挽救這個社會?大家都能提倡《了凡四訓》,都能實行《了凡四訓》,我們這個社會,我相信二、三年就會祥和。政府所倡導的安和樂利是可以做得到的,這是有待於我們大家的努力。

鈔【菩薩願生者,普賢頌云: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我』是普賢菩薩自稱。『安樂剎』就是極樂世界。這是普賢菩薩所發的願,這個願文在《華嚴經》上。普賢、文殊這兩位是華藏世界毗盧遮那佛的助手,在整個佛法裡面,他們的地位至高無上,尚且還要求生淨土,而且發願偈裡面還要說『盡除一切諸障礙』,我們讀了這一句,心裡做何感想?等覺菩薩他還有什麼障礙?他還要除障礙,那我們怎么辦?我們的障礙太多,除都除不盡。但是諸位不要害怕,假如我們把事實搞清楚,我們的心就能安下來。什麼障礙?不信、不願、不肯念阿彌陀佛,這是障礙!我們有沒有這障礙?有,我們對這個法門也不信,也沒有發願,也不肯念佛。如果你沒有障礙,這一句阿彌陀佛一天到晚二十四小時不會中斷。你還會把念佛斷掉,還會把念佛忘掉,證明你有障礙,你的信願行三方面都有障礙,從這個地方可以檢點自己。不要自己認為「我已經沒有障礙,我已經信得很虔誠」,其實你那個信根是大有問題,一有事情來了,「這事情比念佛重要」,這是障礙!

哪一樁事情比念佛還重要?沒有!即使是不得已的事情,暫時佛號放下去辦事,事情一辦完,佛號就接著念,這就對了,沒有必要的事情儘量減少。有些人說念佛人是小乘,有些人說念佛人是自了漢,念佛人很消極,為什麼?念佛人六親都不認,對親戚朋友的應酬都沒有了,所以人家說你消極。怕人家說消極,好!再去應酬,佛號也就把它暫時丟到一邊,丟久了忘掉了,這就是環繞著你的周圍全是魔障,障礙你念佛,你要曉得。

說老實話,我們念阿彌陀佛,他說我小乘,小乘有什麼關係!他說我消極,消極也好!他說我無情無義,隨他怎么說去,咱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倒駕慈航,成菩薩、成佛來度一切眾生,那是不是消極?是不是小乘?這是世間人見不到的。我們今天聽到這些話,自己心裡動搖,換句話說,你信願行三個都靠不住,這就是障礙。我們今天只要把這些障礙掃除,一心一意去念阿彌陀佛,不要說世間法障礙不了,出世間一切佛法也障礙不了,你說禪好,我們很恭敬,禪是好;「教」好,教也不錯;密也好,樣樣都好。「你學你的,我學我的,我絕對不動搖」,這就是障礙除掉,你的心真正定下來,這樣才決定成就!所以念佛的秘訣,決定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哪有不成功的道理?普賢、文殊要除去一切障礙,也是除去這個障礙。

鈔【乃至願蒙授記,廣利眾生等,至如文殊發願往生所說之偈,亦云:願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彌陀佛,往生安樂剎。與普賢若合符節。】

『符節』是印信一類的東西。文殊菩薩的願跟普賢菩薩沒有兩樣,完全相同。

鈔【他如天親龍樹等,多難悉陳,故云不可思議。】

再說其餘的,像天親菩薩、龍樹菩薩,這是外國人。天親跟無著是兄弟,無著是哥哥。天親菩薩也是聰明到極處,最初學小乘,在小乘有很大的成就,以後回國小大,他在小乘造五百論,大乘也造五百論。這是釋迦牟尼佛以後再興佛法的了不起的兩位菩薩。天親以後就是龍樹,龍樹更是大乘八宗共祖,大乘八個宗派在中國都是龍樹菩薩傳的,這個人也是聰明絕頂!他們到最後統統都是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淨土聖賢錄》有他們的傳記。像這樣的祖師大德們求生西方淨土的人太多了,《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裡面都可以看得到。

『故云不可思議』,這都是講願力不可思議。你有堅固的願望,沒有達不到的,真是有願必成。有願必成,願得要有行,願沒有行,這個願是空願,這個願不會成就的;願下面要有行動,以行踐願。有願必成,我們要去做!我有求生西方淨土之願,我一定要念佛,我要不間斷、不夾雜的念佛,這個願就決定成就。你要是做不到,是空願,這一生還是去不了。

疏【稱理,則自性還歸本體,是願生彼國義。】

這個意思就深,這是稱性而說,前面是從事相上說的,這一段是從心性裡面來講的。如果從事相再能會歸到心性,那往生淨土是上品上生,生實報莊嚴土,這個品位就高。什麼叫『自性還歸本體』?

演【自性還歸本體者,若不明本體,唯厭此娑婆忻極樂,則隨境遷移,逐物流轉,非真生彼國故云也。】

這幾句話我們看了,乍看會懷疑,為什麼?『明本體』就是禪家講明心見性,要是不能見性,雖然是厭離娑婆忻求極樂,還不是真正生彼國,這個不是麻煩大了!看到這個,我們都沒指望了,我們將來生西方極樂世界到底生到哪裡去?不是真極樂世界,難到還有個假極樂世界?所以這個地方有問題,而且這個問題很大。這個問題不能解決,剛才我們講念佛三個條件,不懷疑,你懷疑;懷疑,但是你真正還能做到不間斷、不夾雜,還可以往生,生到邊地,這個《無量壽經》上有的。邊地也不錯,不過在那裡多住五百年,還是一樣入品,還是很幸運的,還是很幸福的。生邊地也是很了不起的,無比之殊勝,只是比一般人多五百年就是了,就是如此而已。所以,我們不能夠輕視邊地。此地確實要把這個事實搞清楚。一般念佛人,凡是念到預知時至沒有病苦而往生的,給諸位說,大概都是到見性,他也沒有說他明心見性,我們也看不出來他明心見性,但是實實在在明心見性,為什麼?如果是只有一句阿彌陀佛,把你的分別、執著、妄想、憂慮、牽掛統統都念掉,你們想想,這個人已經得念佛三昧,這人已經得定,淨土宗講就是事一心不亂;在往生那一剎那,佛來迎接時,佛光一注照就把他的功夫提升一倍。

梵文原本裡面,《彌陀經》沒有「一心不亂」,玄奘大師翻的是「一心繫念」;一心不亂是鳩摩羅什大師翻的,不是原來經文裡的意思。羅什大師是意譯,玄奘大師沒有說他翻錯。這就說明,凡是往生的人都是一心不亂。我們常講念佛最低的限度,你要念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的時候往生,佛來接引,佛光注照,把你功夫往上一提升就是事一心不亂。由這個地方來看,鳩摩羅什大師翻的一心不亂沒錯。一心不亂是佛力加持,我們才達到的。我們的功夫達到一心不亂的邊緣,佛一加持一提升,達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開慧,開慧就明心見性。

縱然是一個不認識字的老太太,什麼也不會的,她就老老實實念這句阿彌陀佛,念個幾年,站著走、坐著走的,決定是見性的;如果不是見性,不可能有這樣的功夫。諦閒老和尚那個徒弟,念三年阿彌陀佛站著走的,往生之後他那個身體還站了三天,等他的師父來給他辦後事。要不是見性,怎么做得到!所以諦老對他讚嘆,讚嘆他沒有白出家,讚嘆他的成就超過全國講經說法的法師、這些名山寶剎的住持,超過太多了,不是那些人能跟他相比的。這是真話不是假話。在《楞嚴經》裡面,我們也得到一句經文來作證明,「淨極光通達」。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淨,他什麼念頭都沒有,除一句阿彌陀佛,什麼都沒有。淨到極處就豁然開悟,明心見性,「光通達」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所以我們曉得,念佛人往生的時候,大多數都是開悟的,尤其是預知時至,我們可以斷定那都不是普通人。

所以,平常念佛怎能夾雜妄想?夾雜妄想這個傷害太大了。為什麼人家念佛三、二年就成功,我們念幾十年都不能成功?就是我們夾雜妄想太多。即使是不間斷,它裡面有夾雜,所以功夫不能成就。真正念佛人,佛號裡頭沒有夾雜,純粹就是這一句佛號,就是這一念,所以他的成就殊勝。要是沒有這樣的功夫,確實就像此地說的兩句話,『隨境遷移,逐物流轉』,這個境是物質環境,你時時刻刻受外面環境的誘惑,「逐物流轉」是你心裡做不了主。這就是煩惱起現行,在家同修是這個樣子,出家人也是這個樣子。別人讚嘆你一句,得意忘形,不得了!自以為是;罵你幾句,要生好幾天的氣都消不了。贊毀是外面境界,你會被外境影響。你心裏面這個心動,歡喜、瞋恚這是你心裏面的振動,好幾天不能平復,逐物流轉,這樣你怎能談到功夫?你怎能把佛號念好?不可能的事情!

要問念佛怎么念法?外面境界一動,「阿彌陀佛」,外境內心統統歸到阿彌陀佛,在阿彌陀佛這裡化解了,都沒有了,這叫做念佛,這叫會念,這叫功夫,不被外境所轉,真正能把煩惱、習氣統統念掉。定了以後才能開智慧,有智慧才能破無明,見到本體,本體就是自性。

演【又還歸者,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也。】

『法界』是什麼?就是一心,就是自己的真心。真心人人都有,真心是一個,真心是相同的;妄心就不同,每個人妄的都不一樣。真心像水平靜的時候,沒有波浪,完全是相同的,整個大海都一樣;妄心是起波浪,每個波浪都不相同。一切眾生用妄心,佛用真心。我們學佛就是要舍妄心用真心。《華嚴經》告訴我們,「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就是這兩句話的意思。

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性裡面、真心裏面變現出來,唯心所現。真心變出來的法界有沒有離開真心?沒有離開,所以『還歸此法界』。就好比晚上睡覺作夢一樣,夢境就好比是十法界,能做夢的那個心好比是真心。當你做夢的時候,我們要問問,你心像什麼樣子?所現的那個境界就是你心的樣子,你心已經變成一個境界,那個樣子就是你心的樣子。心就是境,境就是心,無二無別。一醒過來,那個境沒有了,還歸一心。佛法裡面常講「全妄即真,全真即妄」。真是能變的,妄是所變的,能變所變是一不是二。能即是所,所即是能;夢就是心,心就是夢,這個比較容易懂。

同樣的道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境界,是我們真如本性變現出來的。如果要問你,你的真心是什麼樣子?你現在所看的這個宇宙就是你真心,是你真心變現出來。你說這個社會不好,是你心不好。你的心要是好,為什麼會變成這個境界?所以,你怎能怪境界不好?佛說得有道理,回過頭來改心!心清淨,境界就清淨。所以,佛眼睛裡面看一切眾生都是佛,眾生眼睛裡面看佛菩薩也是眾生,就是這個道理。鬼眼睛裡看一切統統是鬼,真正善人看一切人都是善人,惡人看一切人沒有一個不惡,這也是《華嚴》上所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道理。

演【從一心中流出四聖六凡,則四聖六凡仍舊還歸一心。又自性即是本體,而雲還歸者,以自性一向不守自性,五道隨緣,故今應當還歸也。】

這些話實在講是佛苦口婆心不得已對我們方便說的,如果講真的話,我們不懂,我們無法體會。真的話,給諸位說,也沒有流,也沒有歸,也沒有能變,也沒有所變。但是這個我們不懂,超越我們的常識太多。所以佛不得不遷就我們眾生的常識來說法。眾生要想真正體會到佛的意思,一定要遵循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所講的,「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你才能真正懂得如來所說的真實義。這三項只要著一個,如來所講的真實義你不會懂得,你只能聽一點皮毛而已。如果你要照說,照說要是說錯的話,你還得要背因果責任。

現在人喜歡講經說法,喜歡錶現,這是現在人的通病。古人即使會講經說法,你請他,他不敢講,為什麼?古人怕因果。現在叫「因果怕」,因果怕你!古人曉得,所謂錯下一個字轉語要墮五百世野狐身!他怎么敢隨便講?他不敢講。現在人不相信因果報應,不相信因果報應還是逃不了因果報應。換句話說,他該怎樣受報還得怎么受報,不能說不相信就不受果報,沒這個道理!還是要受果報,這是非常之可怕。佛法要說到沒有過失,自己要有證!你不入這個境界,你要是說得沒有過失,那太難了。李老師教我們初學的人依照古人的註解,一句不能違背,換句話說,就是把古人的註解用口頭翻譯,翻成白話文。句句字字都是有根據,這樣你要是說錯了,那是註解錯了,古人他負責任,你不負責任。如果不是這樣依據,自己說錯了,非要負這個責任不可。所以一定自己要真正有修有證,是從你修證當中的心得提出來,這是真正能有幾分相應,這才能免除過失,否則的話,真是不容易!現在年輕人到處敢說,從前老一代的不敢這樣做法。

什麼叫『不守自性』,這個話《楞嚴》裡面講得多。所謂「真如不守自性」,就是教下常講「一念不覺,而有無明」,不守自性就是一念不覺,就是一念迷。迷就是不守自性,覺就是自性現前,就是迷與覺!覺心清淨,覺心平等,我們在一切法裡面心不平就是迷,一切法裡面心不淨就是迷。心不淨是什麼?心動了,一動就是迷。覺心不動,所以覺心是清淨寂滅,這就是說佛法為什麼要修定,定就是覺心。慧是什麼?慧是定的起用,定起作用就是慧。就像水一樣,我們佛菩薩面前供水,供水就表這個意思。水要清淨,水要平,實在講就是《無量壽經》經題上「清淨平等覺」,水就是代表這個意思。我的心清淨,不染,我的心平等,不動,那么你這個心對外面境界叫照見,這是《心經》裡面講的,照見。如果不守自性,那叫情見,情是動的,情是迷的,那見的就不是真相,是虛妄相;照見的是真相,是諸法實相,這個不一樣,這才叫做還歸。我們現在從不清淨又恢復到清淨,從不平等恢復到平等,就是恢復到自性。恢復到自性,你再看十法界依正莊嚴,事實的真相完全明了了,這個時候如果為一切眾生說法決定沒有錯了,為什麼?你親證的境界,你跟佛的知見完全相同,怎么會錯!

時間過得很快,這後頭還有一半,這一半也不是幾句話能講得了。但是這一段話雖然是意義非常深廣,還是要多說說,能夠多一分的體會,確實幫助我們斷疑生信。說實在話,我們今天功夫不得力,不間斷、不夾雜這是事,事為什麼做不到?理不明!理要是透徹,事不難!知難行易,不間斷、不夾雜是行,不懷疑是知,知難行易。真正透徹理解了,不夾雜、不間斷是不難做到的。有一等人,他不知也能做到,那是善根特別深厚,老師怎么教他,他對老師就相信,一點懷疑都沒有。這個人到哪裡去找?對老師的話百分之百的服從,一點都不打折扣的,找不到。諦閒法師一生也只遇到那么一個學生,聽話的,那是善根特別深厚的。一般人對老師總是多多少少要打些問號,不能完全接受,不能完全相信。那么,這就一定要斷疑生信。講經研教目的就是斷疑,就是建立信心,從信心建立願心,從願心上建立持名念佛的妙心。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