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定弘法師:淨宗根本戒 第24集


時間:2016/8/28 作者:果林果梅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大德,大家請坐。我們繼續來學習「淨宗根本戒」,請看《大乘無量壽經》的第三十五品。我們上一次已經將五惡,就是殺盜淫妄酒這些經文,統統都講解圓滿了,今天我們要講經文中小結這段。在師父上人的《科判》裡面稱為結成,就是做一個總結,分三小段,第一就是「禍福自當」,我們來讀一下結成這段經文:

【天地之間。五道分明。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

這是第一小段。第二小段是講「善惡分明」:

【善人行善。從樂入樂。從明入明。惡人行惡。從苦入苦。從冥入冥。誰能知者。獨佛知耳。】

第三小段是「解脫無期」:

【教語開示。信行者少。生死不休。惡道不絕。如是世人。難可具盡。故有自然三途。無量苦惱。輾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

這段是總結前面的五惡、五痛、五燒。五惡是惡因,五痛、五燒是果報,五痛是指現世的果報,五燒是來生墮地獄的果報。『天地』是講我們眾生依之而住的物質環境,它包括範圍就很廣,所謂三界六道,這都是天地所指的範圍。『五道分明』,「五道」是有情世間,他們要在這個五道當中輪迴,實際上五道就是六道。這裡講到「五道則能依有情,善惡通舉」,這是黃念老引用《會疏》註解,日本峻諦師的註解。有情眾生在這三界中有六道,下面有地獄、餓鬼、畜生,上面有天、人、阿修羅。如果講五道,就不包括阿修羅,阿修羅歸屬在天道裡頭,如果說六道,就是把天道的阿修羅單列一道。這個輪迴完全是善惡因果決定的,所以「苦樂因果,人人常見,故云分明」,分明是太清楚、太明白了,絲毫不爽,一點都不會差,種善因必得樂果,種惡因必得苦果,所以這個分明是講五道裡頭因果分明。所以義寂法師他的解釋說,「天地之間,五道生死,因果分明」,這是表什麼?因必有果。「如是業因,如是果報,一絲不爽」,不爽是不會有差錯。

下面經文說,『善惡報應,禍福相承』,報應。丁福保的《無量壽經箋注》所謂「有施必報,有感必應」,把報和應拆開來講,你所布施的,你幫助人必定有好報,但是,如果你加給別人的是惡,你也必定有惡報。所以「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為什麼?這個報應是絲毫不爽的,有感就必定有應。感就是你的起心動念,你想的是善,善就會來;起心動念都是惡的,惡報也會來。像《太上感應篇》講的,「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它的感應非常快速,念頭剛起動,整個境界都跟著念頭在轉,心善善神都來,招感的,我的心是能感,善神、善境界就有應;反之,我的心起於惡,殺盜淫妄、貪瞋痴慢,立刻惡神就來了,境界一下子就變成惡,所以禍和福完全是自己招來的。《感應篇》上講得特別清楚,「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那個禍和福完全是你的心行善惡感召。因此《感應篇》完全是講因果,此地三十五品也是完全講因果,跟《感應篇》無二無別。

我們學佛,修淨土,一定要紮根,師父上人反覆強調要扎三個根,《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這一品經文三個根都涵蓋於其中,它講的是提綱挈領,展開來那完全就是三個根,尤其是著重在因果。所以我們專修淨土,也應該把這第三十五品做為每日修行功過格。我剛剛把三十五品的經文按照五戒的順序,這五惡對應五戒,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也涵蓋十善,這品經文講得非常的圓滿。我就按照這個順序做成功過格,把它掛在網上,請大家可以學習參考,天天用它來對照。這個比三個根的經文要少很多,你看《弟子規》講一百一十三樁事,這是三個根裡面字數最少的了。這個三十五品經文講多少事?講九十七樁事,功過格還不到一百,九十七條,你天天用這九十七條來對照自己的心行,對於比較忙碌的人來講,這個修行非常的好,尤其你專修《無量壽經》,拿這個來紮根。

真正把因果弄清楚了,深信不疑,你就自然斷惡修善,所以這個知很重要。知道確實有因果報應,「善惡報應,禍福相承」,那麼你對於自己心行就一定會謹慎,而且現在所受的一切果報,你也絕不會怨天尤人,為什麼?這是自己前生不善招感的報應,我認了,不怨天不尤人。黃念老註解里講的,「故現前所得之禍福,皆是宿因之報應」,遇到不順心的事,你起這個念頭,這是正念,逆來順受,不生煩惱。遇到來找痲煩的人,看見我就覺得很不順眼,甚至毀謗我、陷害我,我也不生怨惱。為什麼?我前生對他不住,我就是過去這樣對他,他來報復我,也是一樣心平氣和。

《會疏》這裡講,善惡是因,報應是果,因有善惡,所以果感得苦樂,所謂「形聲影響」,如影隨形,如回響聲,「毫釐不差」。所以你無論遇到任何的緣分,是善緣、是惡緣,你都知道全是因果報應,你能夠真信得過,那你的妄念就容易止住。像了凡先生,他年輕的時候遇到孔先生給他算命,這一生窮通禍福全給他算了,算得非常準,絲毫都不差。他知道人真有命運,所謂「進退有命,遲速有時」,所以真正放下一切妄想,想也沒用,這因果報應,你想改變未必能改變得了,他自己用二十年驗證,真的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他能這樣信因果,他在棲霞山跟雲谷禪師在禪堂裡面對坐三日,三天三夜七十二個小時不起一個妄念,連雲谷禪師都很佩服他。他這個功夫就得力於他深信因果,沒有很高的功夫,也不是很高的智慧,他就信因果,都有這樣的效果。可惜他對於佛法的教理當時還不甚明了,更沒有求生淨土,要是他以這樣的功夫念佛求生淨土的話,他決定往生,他馬上能得念佛三昧。你看《彌陀經》上講,若一日、若二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亂。他不念佛的時候都已經是一心不亂的境界了,他不起念頭了,他現在如果起心念佛,那他一定是一日一夜沒有妄念。一心不亂是講他繫念不亂,只有這一個念頭,念阿彌陀佛,只要二十四小時能保持得住就行了。這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一定「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肯定的。

所以,可見得學習因果多麼重要。我們為什麼會有妄念?百分之九十九的原因都是因為我們不是深信因果。你真相信因果,你一定像了凡先生一樣什麼念頭都放下了,他只是都放下了,沒提起來。提起一句阿彌陀佛,你這生成佛就已經保證了,所以這個因果要反覆的薰習。師父上人多次勸我要多講因果,對外演講的講題,好幾次師父都主動給我立的題目,都是講因果,就是希望勸導大家深信。所以這三十五品非常重要,我們要天天讀誦,天天對照反省,斷惡修善。所以「影必隨形,迴響隨聲」,一絲都不爽,不會有絲毫差錯,「業因果報,亦復如是」。

底下注解里講「禍福相承」,承就是承受的意思。念老註解里講說,「蓋宿世業因,善惡夾雜。故後世受報,或先樂後苦,或先苦後樂。苦樂相繼,禍福相倚,故云禍福相承」。宿世無始劫來我們造的業太多,善惡都有,所以後世受報它也是有苦有樂,善因就感得樂果,惡因就感得苦果,所以有時候先樂後苦,有時候先苦後樂,這個苦和樂它是相繼不斷,循環。禍和福相依,為什麼?因為善和惡是夾雜的,我們前世造的因不可能純善,也不可能純惡,所以就感得現在有禍也有福,有苦也有樂。我們希望樂多苦少、福多禍少,那從現在開始我們就要學著純淨純善,心要純,不要染。

什麼叫善?為人則善,公則為善。什麼叫惡?為自己,私則為惡。所以我們的念頭,現在是想別人的時候多,還是想自己的時候多,你就知道自己是善多還是惡多。如果你老是想自己,學了佛還是想自己,那個果報照樣要受,你就會愈來愈苦,禍就愈來愈多。反倒你要還埋怨,你看不學佛還沒那麼多惡,沒那麼多苦,現在學了佛怎麼更倒霉了,還埋怨佛,那你是罪上加罪。你沒有真學,真學的一定要改心,把自私自利改成大公無私,純為佛法、為眾生,不要為自己,你才能夠把你的果報改過來。如果你學佛了,學佛是為了什麼?自己多增加點福報,我多修福為什麼?我為自己增加福報。嚴格來講,這還是惡,為什麼?你為自己,還是個人打算。當然你這個在效果上你是可以幫助眾生,你是有善,但是是惡中之善,你的前提是為自己,你不是為眾生,而最後做的事情是好事,眾生得利益了,你雖然有惡,你還有善,善惡夾雜。所以將來你受苦的時候,你還會有樂,倒霉的時候還有人來救你,還有人來幫你,就是這個果報,全是自己感召。

你現在真明白了,完全放下自己,從今以後不再為自己考慮,就是為眾生、為佛法,你這樣的純淨純善的念頭,能夠把阿賴耶識當中善的這些種子都引發出來,所以都能招感福、招感樂。所以「作善得福,造惡得禍,皆是自作自受。故云身自當之,無誰代者」,這經文上講,都是你自己造的,你不能怨天尤人,你受現在的果報,你不能埋怨別人。不能說,我現在受這個苦都是因為他,沒有他,我怎麼會受苦?他造成的。這是對因果根本不認識,繼續造業。事實真相是什麼?全是自作自受,沒有人能代替你。

下面經文是講「善惡分明」。『善人行善,從樂入樂,從明入明』。這個解釋當中說,「善人者種善因之人。來世生尊貴家,身形端正,緣境和美,身心適悅,是為樂」。善人過去生中已經修了很多善因,所以他自然感得個好八字,出生在尊貴家,我們講命好。命好也不是偶然的,他自己前生修的善因,他有這樣的福報,天生就尊貴。譬如說生在帝王家、王侯將相家,這是貴;富,這是大富之人;而且身形端正,相貌很端正,身體很健康,這是大福報。遇到的緣,這是人事環境非常的和諧,別人都尊重他、都喜愛他;境是指物質環境,他的家居,他所生活的這些環境非常美好,身心很舒暢、很愉悅。這是大福報,我們講這是「樂」,這個樂都是前生修的善因感得的。

如果有這樣的福報,不必生傲慢,為什麼?你要一生傲慢,不肯再修,你來生就大不如前。所以有福報的時候一定要有這樣的認知,繼續修福報,保持你那種謙卑的心、和善的心,所謂「富而好禮」,這孔子讚嘆富而好禮。好禮,第一個你要謙卑、要尊敬人,要有熱心幫助別人,尤其是護持正法。因為沒有正法,眾生就不知道是非善惡,就會做很多糊塗事,造很多的業,要受很多果報。所以護持正法是第一功德,你的福報就轉轉增勝,你的境緣就愈來愈殊勝、愈來愈好。

如果我們沒有這樣的福報,生在很普通的家庭,甚至很貧賤的家庭,相貌、身體也並不怎麼好,而且境緣也不那麼和美,遇到的人都是常常找痲煩的,家裡的人也不那麼和諧,常常令自己生氣起煩惱,甚至身體也很多病,心情不舒暢,這些屬於苦。苦怎麼樣?你也要認清楚,都有因果的,只要我們現在發心修學,斷惡修善,就能改造命運。了凡先生就給我們做了最好榜樣,還有一位跟了凡先生同一個時代的俞淨意先生,都能夠改造自己的命運。了凡先生他用二十年改造命運,俞淨意公比了凡先生更快,三年改造命運,為什麼?俞淨意公從心上修,從心上徹底改邪歸正、斷惡修善,這是從根本修,效果就殊勝。

善人行善,從樂又入樂,所以善人最重要的是他學了正法,他才懂得去行善,所以他能夠「從樂入樂,從明入明」。明是講明達,他有智慧,懂得因果,能夠勤修善業,「樂善好施」。這裡講,「若更多作善業,勤修福慧,乃得生天」,天人的福報比人大多了,他是修五戒十善。「其更善者,則念佛生西等等」,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福報比天福要大得不知多少倍,為什麼?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真正永脫輪迴。天人他福報享盡了,他還要墮下來輪迴,還要受苦;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再輪迴,而且他一生就能成佛,他作阿惟越致菩薩,他的神通、他的智慧就是法身大士,可以在十方世界隨類應身救度一切苦難眾生,而他自己非常自在。

在極樂世界,我們看到《無量壽經》上講,那個生活受用就跟他化自在天一樣,比那個更殊勝。他化自在天是什麼?他想吃什麼、想用什麼,由化樂天天人給他變化,供養他,所以叫他化自在天。極樂世界這些菩薩們也是他化,但是他化不是那個化樂天人給他化,是阿彌陀佛給他化。你想吃什麼、用什麼,阿彌陀佛變現出來供養你,經上講得很清楚。這是佛化自在天,不是他化,阿彌陀佛給你變化。這統統都是你要有善業,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你要是心地不善,你去不了西方,你跟那裡的人不相應。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想去西方你得像那裡的人才行,心一定要善。所以第三十五品的經文,我們要把它做為修行的日課,用它來輔助自己斷惡修善,徹底改心,你就能從樂入樂,從明入明。

下面經文,『惡人行惡,從苦入苦,從冥入冥』。這造惡的人繼續「造惡業,種惡因,得惡果」,所以「生卑賤之家」,沒有福報,「形容枯槁」,相貌不好看,身體也不健康,多病,甚至還有殘疾。「饑寒交迫,逼惱身心」,遇到的都是不順心的事,甚至生活很拮据、很貧窮,每天要去乾苦力活,一天不幹活,可能一天就沒有飯吃,這都是苦。而這個苦還不算是最苦,如果能夠遇到佛法,能夠相信因果,能夠念佛求生淨土,這個不苦,他能夠轉苦為樂。他這一生所受的苦報是消前生造的不善業的因,這個苦報報完了,他能夠念佛求生淨土,他就得究竟的大樂。

師父上人講經當中常常提到的鍋漏匠的例子就是這樣,他一生很苦,鍋漏匠是專門給人補鍋、補碗,現在已經沒有了,現在人的碗要破了就扔掉,不會再去補。以前一個碗,那也是人工所做出來的,不是那麼易得,普通人家他也要去補。這鍋漏匠就是天天挑著個擔子,走街串巷喊「補鍋,補碗」,誰家聽到了,有破碗、破鍋拿出來給他補,補一個碗一文錢,就我們現在講的一塊錢,了不得了。一天下來,要按我們現在的水平,能夠掙得個十塊、二十塊,真的是混口飯吃,基本上就像乞丐一樣。乞丐他是乞討,他這是補鍋、補碗,收入跟乞丐差不多,所以他非常的苦,也沒有錢成家。四十多歲了,聽說小時候的玩伴諦閒法師出家了,能講經說法,法緣很殊勝,他也很羨慕,於是就求諦閒法師收他出家做弟子。結果諦閒法師知道他沒有文化,什麼都不懂,人到中年了,學什麼都學不會,在寺院裡面被人看不起,不如給他安排一個小廟,讓他在那裡念佛。結果這鍋漏匠很樂意,只要有口飯吃,怎麼樣都行,就在小廟裡面念佛,念了三年站著往生,真叫苦盡甘來。他這一生的苦,就是生於卑賤,饑寒交迫,逼惱身心,但是他遇到佛法了,這個緣讓他徹底改造命運,所以你才知道佛法之可貴。如果他沒遇到佛法,那他就一直苦下去,苦一輩子,來生還要繼續受苦。他不懂得斷惡修善,他就沒有能夠造善因,他哪來的樂果?他遇到了諦閒法師這個緣,一下子把他從苦道裡頭拔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作阿惟越致菩薩。

所以,可見得正法多麼重要,它幫助人是究竟圓滿的。而如果沒有機會遇到佛法,沒有接受聖賢教育,就「愚昧無知,不信正法」,所以「不行善事」。像鍋漏匠,如果他沒有遇到諦閒法師,很自然的,他怎麼能夠行善事?他自己生活都不能保障,他哪裡還能去布施?他哪能夠想去幫助人?而且他對於財物一定是生執著,很難放下。所以這是屬於冥,「從苦入苦,從冥入冥」,愈苦他愈貪,愈捨不得做好事,自私心就愈重,「多作惡業」,最後「死墮惡道」,這是真正可憐。所以我們現在看到這個社會人心變得愈來愈自私,雖然現在看起來物質生活條件比以前要好,改善了,但這是表面的現象,不一定是樂報。因為,如果他沒有接受聖賢教誨,不相信佛菩薩,不相信因果,愈來愈自私,那就會多做惡業,為了自己,他殺盜淫妄什麼都乾,損人利己,最後他那麼點福報享完了就墮惡道,來生就苦了。

在現前這個社會,我們有幸遇到了正法,這是多大的榮幸!真的像經上講的「如貧得寶」,它能夠救我們,救我們永出苦海。所以佛菩薩對我們的恩德真是不可思議,真正學佛明白的人知道佛恩難報,一定會努力自利利他,上報佛恩,上報師恩。怎麼報恩?自己要做好榜樣,「學為人師,行為示範」,眾生造惡,我要示現斷惡修善、懺悔業障,表演給眾生看。無論在什麼境界都保持自己善心善意,不與一切人對立、衝突、矛盾,別人對我不善,我要對別人善,我這是報恩,報佛恩、報師恩,也是報對方的恩。對方對我不善還有什麼恩?他對我不善,幫我消業障,這就是恩,所以我不起怨恨。這是什麼?這位善知識來考我的,我要通過這個考試,我的境界往上提升。

我怎麼才能考過?修忍辱波羅蜜,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忍,不是我心裡有氣憋在心裏面不爆發出來,那不叫忍,這種強忍忍久了,你一定會長癌症、長腫瘤,那個對自己身心是很大傷害。自己要用智慧轉煩惱,什麼叫做智慧?你能夠提起佛菩薩的教誨,遇到不善的境界你立刻提起正念,這是佛菩薩幫我消業障,我要忍辱,我要報恩,我要為眾生做好樣子。這就是正念,這就是智慧,你內心就不會有怨恨,不會有對立,所以你就會不造惡了,你是從明入明。如果你一念迷了,跟他對立,就是從冥入冥,對立就會產生怨恨,怨恨就會造業,造業就有更苦的果報,所謂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下面註解中說,「經中繼雲,如是六趣生死因果,其理幽深,非九十五種外道所能知,唯我世尊,獨知其原」,所以說『誰能知者?獨佛知耳』,只有佛才把六道的來龍去脈給我們講得清楚。六道怎麼來的?說到底就是業因果報,但是這個理很幽深,不是一般凡夫能夠悟得出來的。當時印度有九十五種外道(有的說是九十六種),這個外道都是修行人,我們現在講宗教士,他們的禪定很深,能看到六道這個境界,但是為什麼會有六道?六道怎麼來的?六道以外還有沒有境界?這些他就不能知道。只有我佛世尊知道六道的根源,六道怎麼來的。六道輪迴最根本的因緣,佛講就是愛欲、貪愛,人有愛欲,所以才有這樣一個身體,自己找的,輪迴自己找父母。所以不放下愛欲,輪迴就出不去。因為愛欲,就會產生種種的惡業,由貪就起各種煩惱,貪帶起的貪、瞋、痴、慢、疑、惡見,六大根本煩惱,還有二十種隨煩惱,再展開一百零八種煩惱,再展開六百六十種煩惱,佛法里把這個道理都講清楚了。這些煩惱都是惡業,都造業了。所以那個業因果報就非常的複雜,就像一個大網,把我們牢牢的網在六道裡頭。你要真正出六道,把愛欲斷了,這個網就破了,破了你就出去了。我們現在靠自己的力量出去很難,唯有靠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這個法門稱為他力法門,靠佛力我們出三界容易,靠自己真的太難了。愛欲不容易斷,我們只要念阿彌陀佛,把愛欲伏住,就是它不起作用,你對現在眼前一切境界,身心世界統統能放下,哪怕你現在暫時放下,你念阿彌陀佛,這個愛欲不起作用那就行,你念阿彌陀佛決定能往生。

我們再看下面一段經文是,『教語開示,信行者少。生死不休,惡道不絕』。佛來到我們這個世間教化,「開顯真實」,把六道輪迴、十法界的狀況、一真法界的狀況全給我們講清楚,讓我們發願出三界、成佛道。可是「眾生愚痴,不信不行」,真的這世間信佛的人少,我們當前七十億人口,佛教徒有多少?大概是六、七億,這是根據人口統計所顯示的數字。實際上六、七億人口裡頭有多少人真信佛?所謂的佛教徒大部分人都是不信佛,信佛的人他一定會行,依教奉行,如果你不去行,你的信是假的。佛教我們要斷惡修善,我們斷惡修善沒有?佛勸我們求生淨土,我們有沒有真正放下萬緣求生淨土?你不去行,說明你的信也是假的,你按這個標準來看,佛講信行者少,那一點都不錯。

所以末法時期,別看當前好像佛門裡頭香火鼎盛,就在香港,我們看到寺院庵堂很多,一到佛教的這些節日,或者初一、十五,燒香的人很多,做法會的人很多,未必是真信的,未必是真修。這就是李炳南老居士過去說的,學佛的人不是真修真乾,到最後該怎麼生死怎麼生死,該怎麼輪迴怎麼輪迴,出不去,所以「生死不休,惡道不絕」。我們這一生即使是學了佛,還繼續造惡業,還搞貪瞋痴慢、殺盜淫妄,造這些惡業將來一定墮惡道,學佛的人那是罪上還得加罪,為什麼?明知故犯。甚至出家了,那個罪就更重,所謂地獄門前僧道多,你不學佛、不出家,你造惡業別人不會說你什麼,你自己造,現在民主、自由、開放,你想幹什麼,別人不管你。你偏說自己是個佛教徒,好了,那你是什麼?為佛門抹黑,人家看到佛教徒就是這樣的,他們對佛法就會毀謗,不會相信佛法,這個罪是斷人的法身慧命,就憑這個罪就是阿鼻地獄。

『如是世人,難可具盡』,這世間的人不信佛的教誨,不信因果,「作惡不已」,天天都在造惡。你看三餐飯殺生,天天干;跟人交往,難免會有妄語;偷盜、邪淫,現在也極容易犯,所以難可具盡,真的說之不盡。我們仔細觀察一下世間人,他們所作所為就可以了解了,甚至不看別人,看看自己,天天干的是什麼?你就知道那個果報會有多可怕。『故有自然三途,無量苦惱,輾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可憐!學佛的人為什麼還會造惡?甚至聽經多年,也修淨土,還在作惡,為什麼?習氣太重,改不過來。明知這樣下去是一定要墮三途,三途叫「自然三途」,就像如影隨形、如回響聲,它自然的。造了惡就得墮三途,不墮都不行,不是說因為你是佛教徒就不用墮三途,沒這回事。到死的時候,求佛保佑、求閻羅王開恩,沒用,還得要下三途,那個時候悔之晚矣。所以三途是無量的苦惱,尤其是地獄。

我們看到《諸經佛說地獄集要》裡面講到的,那地獄實在太可怕了!我今天中午在精舍,我給大家做飯,炸土豆。油燒得很熱,我把土豆放下去,我當時就想,要是把人扔下去是什麼一個感受?太可怕了!地獄裡面都是這些刑具,上刀山、下火海、入油鍋,天天家常便飯,而且那個油比我們現在這世間的油溫度要高多了,所以這是「無量苦惱」。而且還「輾轉其中」,你的罪報沒受滿不能出來,在地獄裡面各種地獄很多,大類有八大地獄,每一類地獄都有百千種地獄,你就一個地獄一個地獄受,輾轉其中;地獄出來之後,到餓鬼道繼續受苦;餓鬼道受滿了,再去畜生道被人宰割,還命債;好不容易出來作了人,因為沒有接受善法,又造惡業,又墮地獄,輾轉在這裡頭輪迴,世世累劫,一世一世無量劫,無有出期。這可是事實,不是佛嚇唬我們、騙我們斷惡修善故意這麼說的,不是,佛是實語者、不妄語者,說的是真實話,都是事實真相。因為這是他的現量境界,他完全看到了,他不是編造的瞎話來騙我們,真的。

所以我們要相信,我們輪迴都不知多少世了,真的是無量劫加無量劫,從來沒有出離過。這輪迴當中連個須陀洹果都沒證得,你證得須陀洹果,那就是人間天上七次往返,你就能出三界,就不搞輪迴了。現在我們還沒有,所以繼續在搞輪迴,「難得解脫,痛不可言」。輪迴裡頭肯定在地獄道是最多,所以《楞嚴經》裡面講六道,講地獄道篇幅最多,為什麼?眾生在這時間最長,所以佛要講這個提醒我們,不可造地獄業。而不出輪迴,你難免要墮地獄,所以要求解脫、求出離。你真正想出離,佛會幫助你,現在我們已經遇到淨土法門,這真是無上妙法,我們現在是業障深重的凡夫,靠這句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我們真的能解脫、真的能出離,永不再輪迴了。你想想,這個因緣多麼殊勝,機會太稀有了,要好好把握!錯過今生機會,來生沒有指望了,那又是無量劫輪迴六道,難得解脫,痛不可言。所以看到這些經文,這都是警醒我們,經文不能一天不念,這是佛親自開示,對我們提醒。

我們再看本品最後一段的經文,科題是「依教成五善」。五惡的反面是五善,佛講了這五惡、五痛、五燒之後,翻過來教我們要修五善。什麼叫五善?不做五惡就是五善,就像《十善業道》裡講,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等等,不造這些十惡就是十善。我們看經文:

【如是五惡。五痛。五燒。譬如大火。焚燒人身。若能自於其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誠。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可得長壽泥洹之道。是為五大善也。】

這個講『五惡、五痛、五燒』,佛給我們總結了前面的經文。『譬如大火,焚燒人身』,這是用比喻,講這五惡就像大火焚燒我們的身體,受火燒的痛苦,你就可以想像得出來。我們在六道當中,實際上就是天天被這種大火所逼迫,所以《法華經》上講三界如火宅,我們這個屋子起火了,我們就在這個火宅裡頭,馬上就要被燒成灰燼了,你要不要出離?怎麼出離?底下就告訴我們,『若能自於其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自於其中,就在五惡五痛五燒的環境當中,就是我們現在現實社會裡頭,就是五濁惡世,別人都在造惡,我能夠不造惡。而我現在可能很苦,這是前生不善業因的感召,我受這五痛、五燒,但是能學佛,明白了事實真相,專心制意。一心就是「專一其心」,制意是制止意業的貪瞋痴,無論我現在怎麼苦,我也不再生貪瞋痴慢,保持我意業的清淨,端正身心。端身正念就是「端正身心」,身不造殺盜淫就是端身;口不造惡語,妄語、惡口、兩舌、綺語,這也是屬於端身;正念是不起貪瞋痴,就是你能夠修十善。

『言行相副』,言行要如一,不能夠虛偽,待人要誠懇。『所作至誠』,就是誠實不欺,寧願自己吃虧,也不自欺欺人。在現在這個社會,你要誠實不欺,那肯定要吃虧,因為人家都欺你,你不欺,你就甘願受人欺,你就要吃虧。吃虧就吃虧,為什麼?因為我們真正想出離,他欺負我,他將來要墮惡道;我們現在被人欺負,也不生怨恨,逆來順受,心甘情願,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誠,『獨作諸善』,自己行善,別人不做無所謂,我做,『不為眾惡』,不會跟其他人同流合污,你就『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可得長壽泥洹之道』。你能夠得到解脫,你得到的福報就大,這個福報三界裡沒有,你的福報是在極樂世界去享。所以把這些道理參透了,你就能夠真正去做五善。在這個世間,你要是對這些教理沒有聽,不明白,你看到別人每天造惡,你很難不受影響。所以真正在五濁惡世里,你要保持自己出污泥而不染,唯有一個方法,每天聽經聞法不要間斷,每天學習聖教不要間斷,這是唯一能夠自救的方法。古德講「三日不讀聖賢書,則面目可憎」,為什麼面目可憎?又造惡了,習氣又現前了。那是在古代,現代真的是一日不讀聖賢書,一日不聽經聞法,就面目可憎。因為我們的習氣、業障比古人重,而社會的誘惑又比古人要多,所以每天要大量的薰習,薰習經教,你才有可能保得住,否則沒有不墮落。

在這個末法時期,學要自己學,為什麼?要找一個志同道合的人都很難。環視周圍你所認識的人,有幾個真想出輪迴的?有幾個能夠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誠?太難找了。所以你就不要找了,你就獨作諸善,你自己乾。現在聽經聞法也很方便,通過網路你可以每天跟著學習,善知識不一定要在身邊,你能夠打開我們師父上人的網站,你就可以天天不離開善知識,你能身獨度脫。所以成就要靠自己,要想到,我再苦,我修行再苦,別人再不理解我,甚至毀謗我,我都忍受。能忍受多少年?人生七十古來稀,你現在幾歲了,還剩幾年?忍這幾年,最多不就幾十年嗎,你就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所以別人怎麼欺辱我、怎麼毀謗我,不要跟他計較,不要放在心上;你把這些放在心上了,那就是染污了你的清淨心,他又把你拽到輪迴裡頭,甚至拽到惡道裡頭。一切隨他去,我就死心塌地求往生,現前無論遇到什麼境界都歡喜接受,生感恩心,這是佛菩薩幫助我消業障。我業障不完全消掉,那往生西方都有障礙,他來就是幫助我消業障,好!所以有人來罵我一聲,又消一點業障;有人打我一下,好,消的業障更多。所以別人打我左臉,我能把右臉給他打;別人在你臉上吐口水,你讓它自己乾,最消業障,再過幾年,你就得「長壽泥洹之道」。長壽就是長生,在這個世界是沒有長生,長生不老那是一種傳說、一種美夢,我們這世間得不到。你看秦始皇當時為了長生不老,派徐福帶著童男童女去日本找長生不老藥,結果自己死得很早,他的朝代也是十五年就亡國了。你想真正長生,不要留在這世間,到西方極樂世界那才是長生,長壽是無量壽,畢竟成佛。成佛就是入無生境界,唯有證得無生,才是真正長生,所謂不生不滅,這是泥洹之道,泥洹就是指涅盤。

涅盤,在黃念老的註解里講,「圓證三德之至果也」。這三德是講涅盤三德,法身、般若、解脫,這叫三德。法身是成佛之後你證得本體,法身是講本體,不生不滅,以不生不滅之法性為身,這叫法身。般若講智慧,這個智慧不是普通智慧,是如實了知宇宙真相,這個智慧叫般若,這是你本有的智慧,證得法身,成佛了,這個智慧就現前。解脫德是遠離一切的系縛,解脫一切煩惱,得大自在。這三德當中每一德都含有「常樂我淨」四德,這就不展開說了。圓證三德,這是成佛了。至果,至高無上的果位,在淨宗而言就是「究竟寂光」。極樂世界四土,這是常寂光土,究竟圓滿的證得常寂光,常寂光就是涅盤,就是真如法身,這是永脫苦海。

『是為五大善也』,「如是之善,稱為大善」。五大善有個「大」字,這個大是最圓滿的善,如果沒出六道,在人天只能叫善,不能叫大善。為什麼?他的善不圓滿,福報享盡了,他還要輪迴,這有什麼善的!即使是出輪迴了,沒出四聖法界,也不是究竟的大善,因為煩惱沒斷盡。所以五大善講到究竟圓滿就是成佛,成佛的基礎也是修十善,十善如大地,它是個基礎,你要建樓房,你打這個地基,沒有這個地基不可能建得高樓。成佛是指最高一層樓,一層一層建上去,人天乘、聲聞乘、圓覺乘、菩薩乘,最後是一佛乘,最高的。那是建立在十善,五乘佛法全是以十善為根基。

底下黃念老的註解當中給我們做了很好的總結,我們來看他的解文,「本品廣明善惡果報」,善惡的果報講得很詳細,勸我們斷五惡、修五善。「《觀經》三福中深信因果,亦正以此為勸也」,三福,這是講第三福深信因果,當然首先是講世間善惡因果,你要相信。真相信了這個因果,你就變樣了,你肯定斷惡修善,你肯定能夠起心動念會考慮到果報,考慮到天地鬼神。

像最近我們在圓明寺舉辦了知識青年學佛夏令營,我們學員有受八關齋戒、有短期出家,我在這個夏令營當中講《沙彌十戒威儀錄要》,這其中就出現一個附體的事件。陳靜瑜老師跟我講,這個附體的女孩我也看到,她是被誰附體?被兩個眾生附體,一個是她這一生墮胎的一個嬰靈,另外一個是她前世的一個男朋友,輪流附體。那個男朋友想讓她死,為什麼?因為她這生有邪淫,她的先生有外遇,她自己很生氣,她也去找人,來用這個報復。結果就感召了她前生的這個男友,在鬼道,也來找她,想讓她跳樓。這個附體就跟陳靜瑜老師講,她跳樓死了,她就能跟我了。那就問他,為什麼你要這麼想?他說,因為她現在就跟人家邪淫,與其這樣,不如她就來鬼道跟我。你看她就感召這個。

那個墮胎的嬰靈就對她更加殘忍,一定要讓她死。所以當這個嬰靈附在她身上的時候,她自己就拚命打自己的肚子,一邊打一邊說,我要你死。他自己說他是手術墮胎的,沒有臉,等於是身體被搗碎了,所以臉都沒有。靜瑜老師勸他,你上去聽定弘法師講經。他說我沒有臉,說定弘法師不喜歡我的,我沒有臉去見他。因為這墮胎的嬰靈都沒有臉。靜瑜老師說,不要緊,定弘法師對誰都喜歡,你就放心。這說的是實話,沒有臉的嬰靈,我們也很喜歡,我們也會愛。後來就勸他上大殿去聽我講課,他說這大殿裡面光很強,有護法神,他亂說話的時候還被護法神給罵了。靜瑜老師就把他抱在懷裡,就跟他念觀世音菩薩,念著念著,他就突然說,這個念觀世音菩薩很好聽,這裡磁場很好、很舒服。可是念著念著他就不讓念了,為什麼?說你再念我就得下來了。他不想下來,他說要把他媽媽整死,你看深仇大恨。靜瑜老師說,你希望我愛你嗎?是。你希望我愛你,你為什麼不能愛你媽媽?你媽媽那時候糊塗,幹了這個錯事,你要原諒她,你要念佛求生西方。結果他說,他也看到了空中有很多蓮花,很多眾生都乘著蓮花往生西方,但是他自己不肯上蓮花,他說如果我上了蓮花,我就不能夠討我媽媽的命了。你看這深仇大恨,一定要化解。所以靜瑜老師就一直在勸他,一直在給他念觀世音菩薩,後來他就下來了。我們也勸他來聽經,所以晚上這個學員睡覺的地方給她放了師父上人講經,勸他好好聽經求生淨土,怨恨要化解。如果不化解,冤冤相報沒完沒了;現在你能放下這個怨恨念佛求生淨土,你立刻就作阿惟越致菩薩,你能乘願再來廣度眾生,這個果報是天淵之別。

從這裡我們也看到,真的,邪淫、墮胎不能造,造了之後那個果報不得了,冤親債主都找上門來。而從這個例子我們也看到,只有靠佛菩薩能夠救,你能念阿彌陀佛、念觀世音菩薩,求生淨土,阿彌陀佛幫助你、護持你。只要你真發願求生淨土,冤親債主也會佩服你,他也不會來障礙你,為什麼?他得看阿彌陀佛的面子。你要不是真乾的,那阿彌陀佛來了也幫不上忙,冤親債主不饒你。所以要深信因果,最重要的,深信念佛往生成佛這個因果,念佛是因,往生成佛是果。

「世人愚痴,不重因果,或更狂妄,撥無因果。故諸經中,反覆教誨也」。佛就是怕世間人造更重的惡業,所以反反覆覆的說因果,讓我們相信,讓我們發願出離,出離六道。吳譯本的《無量壽經》中說,「諸欲往生阿彌陀佛國者,雖不能大精進、禪定、持經戒,大要當作善」。這個在我們現在看的會集本經文裡頭大同小異,我們要發願求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雖然不能夠大精進禪定,盡持經戒,太高的標準我們做不到,但是我們要作善,要斷惡修善,你能把十善做好了,念佛求生淨土,你也必定能夠成功。

彭際清居士說,「十善本為天業,今以念佛因緣,回向極樂,即轉天業而成淨業」。所以十善,如果你不求生淨土,就變成你的人天福報;但是現在你念佛求生淨土,回向極樂世界,你能夠把這個天業(就是人天的善業)轉成淨業。「何以故」,為什麼?「念佛之人能轉惡業,何有天業而不能轉?」所以這十善必須要修,你要求生淨土,修十善也是修淨業。「是故修淨業者,當盡己力,兼行眾善也」,這屬於助修,要盡己之力來修,努力的修,不能懈怠。「且所謂帶業往生,其業蓋指宿業」,這帶的是過去生中的業,以前造的業都叫宿業,哪怕是昨天造的、一小時前造的,都屬於宿業,過去了。「宿世惡業雖未全消,但仗佛本願,及持名妙德,故可帶業往生,不更惡趣也」。你能夠現在求生淨土,念阿彌陀佛,與阿彌陀佛本願相應,所以阿彌陀佛願力加持。而且你念阿彌陀佛這個功德不可思議,持名妙德,這是微妙殊勝不可思議的功德,你能帶業往生。帶的業是指過去所造的,不是你現在正在造的,這你就不更惡趣。

在彌陀第二願當中說到,「來生我剎,受我法化」,後面有一句「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更墮惡趣」,這是彌陀願力給你做保證,過去曾經造的惡業,只要現在不做了,念佛求生淨土,那你必定能夠往生,不會再墮惡趣。也就是你過去做了五惡,你現在受的五痛,以後不會受五燒,你會不墮惡趣,只要你現在不要再乾惡業了就行。所以,「所謂帶業者,只限宿業,而決非現行之業」,現行就是你現在還在乾,那就不行。你現在還在乾,證明你不想往生;你想往生,你怎麼還乾惡業?所以,如果還有貪瞋痴慢,還乾殺盜淫妄,那你要覺醒、你要回頭;不回頭,阿彌陀佛也幫不了你。阿彌陀佛能幫,是你現在不想幹了,不再幹了,這個時候求生淨土,阿彌陀佛願力能夠幫助你。

如《涅盤經》中說,「廣額屠兒,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是我們聽得很多了,把屠刀放下就能成佛。屠刀比喻什麼?比喻你的惡業,放下惡業,立地成佛。「故知成佛,必須放下屠刀」,必須放下惡業。「若行人習淨」,你在修淨業,念佛求生淨土,「一面念佛,一面作惡,如是修淨,決定不能往生也」。所以不能存僥倖心理,我現在造惡業沒關係,將來我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還會來接我的,所以殺盜淫妄乾一下沒關係。你要這樣想,到時候往生不了,你可不能怪阿彌陀佛,是你自己沒有真誠心,不是真想來,你想矇混過關,不行。這裡不能存一點僥倖,一切要從真實心中作,怎麼作?首先要斷惡修善。一面念佛還一面作惡,那決定不能往生,你沒有往生的誠意,你得拿出誠意來,現在就得斷惡修善。

下面,「又有以行善為人天乘,而輕之者」,這是有一類人這麼講,講行善這是人天乘佛法,太低了,我們講的一乘佛法要頓修頓證。念老舉出一個例子,「唐鳥窠禪師以吹布毛示弟子會通」,會通來求法,鳥窠禪師說「我這有佛法」,把那布上的毛一吹,「弟子悟入」,會通就悟了。結果白居易看到了之後,他也想悟,他也來找鳥窠禪師,來求法,鳥窠禪師「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示白居易」。這是大居士,經也讀得不少,結果鳥窠禪師就告訴他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太簡單了,白居易就有點不屑一顧,說這兩句,是三歲小兒也說得。鳥窠禪師說對,但是「八十老翁行不得」,三歲小孩能夠講到,講得出來,八十老翁未必做得到。所以不能夠把這兩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當作淺,也不能把那吹布毛當作深的佛法,深淺因人而易。本來法無定法,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鳥窠禪師對會通用吹布毛,這是契理契機;對白居易,告訴他「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也是契理契機。

所謂「一迷一悟,何啻天淵?若是圓人,法法皆圓」,圓人說法,佛法都是圓的,法法是圓法。所以「人天乘即是一佛乘,又何能輕之耶?」不能夠以之為淺,而不努力去修學。「淨宗之妙,在於照真達俗。若廣行眾善,則造福於當前之社會,且成為淨業之助行。復深信願,持佛名號,則自他兼利,常樂無極」。這是淨宗,它的妙就妙在照真達俗,照真是它符合諸法實相,但是又達俗,每個人都能修,沒文化老太太她也能修,也能修成。所以你能廣行眾善,它不礙念佛,既能造福社會,也能成為淨業的助行。所以一定要去做,要自他兼利。

下面這有一段是黃念老歸到淨宗的總結,我們把它念一下,「又此品廣明濁世惡苦。雖只廣陳事相,實則圓顯一心。心穢則土穢,心惡則趣惡,一一無非自心所現也。經中詳明兩土淨穢,令知欣厭」。告訴你濁世惡苦,你才能厭離,才能顯出極樂世界清淨,你能夠發願求生。實際上都是你一心所現的,「《彌陀要解》云: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而自心穢,理應厭離;極樂即自心所感之淨,而自心淨,理應欣求」,全是出於你一心。既然是自心的穢土,要厭離,要離開;自心的淨土,我們要求生。「厭穢須舍至究竟」,你要厭離,你得舍,舍到究竟,「方無可舍」。「欣淨」,你要求生淨土,要「取至究竟,方無可取」。《妙宗鈔》,這是四明尊者注的《阿彌陀經》的註解,說「取捨若極,與不取捨亦非異轍」,所以取捨到究竟,跟不取不捨是一樣。「設不從事取捨,但尚不取不捨,即是執理廢事」,這是很多人,特別是喜歡經教的人出現的問題,執理廢事。「既廢於事,理亦不圓。若達全事即理,則取亦即理,舍亦即理」,這取也是符合理,舍也是符合理。「一取一舍,無非法界」,這是蕅益大師《彌陀要解》之說,「事理圓融,妙契中道」。所以告訴我們一定要重視斷惡修善,重視厭離娑婆穢土,求生極樂。淨穢,全是你一心所感,現在你能斷惡修善就是舍穢土,念阿彌陀佛就是求生淨土,這也就是無礙的法界,就是事理圓融,妙契中道,一定要在事上真修。

今天我們就把這個第三十五品的經文「淨宗根本戒」給大家介紹圓滿了,希望我們大家努力去依教奉行,我們共同斷惡修善,求生淨土。有講得不妥的地方,請各位大德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