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時間:2016/9/16

人死後去了哪裡?

我們從哪裡來,又將往哪裡去?這是數千年來,一直困擾著人們的一個問題。有人曾問聖人,人死後去了哪裡?聖人便回答說:「未知生,焉知死?」為此,很多人認為,孔子也是不知道人死後究竟去了哪裡。其實非也。在孔子看來,生是人道,死則是天道,孔子曾說過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可見,孔子是明白肉體的生命消亡之後的去向的,只是一生致力於人道的孔子對很多問題的態度是「存而不論」,譬如死的問題,並非不知,只是知而不說。

卻不過學生再三的詢問,孔子只好對子貢說出了他的顧慮:「我要說死者有知,恐怕孝子賢孫會過分厚葬,而妨害生者的生活;我要說死者無知,又恐怕不肖子孫丟棄親人不加以安葬。」原來如此!

一天清晨,拄著拐杖在院子裡踽踽獨步的孔子對子貢說:「昨夜我夢見自己坐奠於廳堂兩柱之間,看來我該去了。」沒過多久,孔子臥床不起,七日而終。可見孔子對死不僅有著非常清醒的認知,而且差不多是佛家所說的「預知時至」。

孔子關於人死後有知無知的問答記載於《孔子家語》。由此看來,儒家與佛家關於人死後有知無知問題上的看法是大致相同的,不同的是,佛教對人死的論述更加完備,更加明晰。根據佛教的三世因果論,六道輪迴說,生命是一個無限循環的過程,沒有開始,也沒有終止。禪宗認為,生命是可以轉化的,通過禪修,染污的生命可以轉化為清淨的生命,迷失的生命可以轉化為覺悟的生命。但是,生命雖可轉化,卻很難當生從根本上解決出離生死的問題。而能從根本上迅捷解決生死問題的,唯淨土一宗。

世出世間,善為諸法之本

佛教自漢代傳入東土,至唐代達到鼎盛,並形成多種宗派。至宋,佛教走向衰微,而禪、淨二宗在民間依然盛行。

禪、淨二宗入門方便不同,用功方法各異:禪宗講明心見性,立地成佛;淨土宗則以深信切願持佛名號,求生淨土。禪宗主張通過自力達到心悟,即心成佛;淨土宗則仗他力求生極樂,證悟無生。由於當時一些學佛者不明兩宗要旨及其本體上的一致性,故時有相互對立之勢。針對這一現狀,永明延壽大師(公元904~975年)遂作《萬善同歸集》,著重強調悟與修的統一,即後來人們所說的禪淨雙修。永明延壽大師說:「萬法惟心,應須廣行諸度,不可守愚空坐,以滯真修。」大師的這一論點對於禪、淨二宗的無二本體和二宗不同的修行方法闡述得更加明確,從而使禪淨二宗都得到很大的發展。

永明延壽大師的這一理論在其後不僅得到淨土宗學人的廣泛支持,同時又得到天衣義懷、慧林宗本諸禪師的共鳴,並在元、明以後,一直盛行於教界,遂形成我國佛教禪淨雙修的一大特色。

針對部分禪宗學人對「即心是佛,何須外求」,「不思善,不思惡」的片面理解,即認為可以不假修持,即可得到圓滿解脫一說,永明大師明確指出,禪者於期見性成佛之同時,亦應廣行眾善。對於一個自覺的生命來說,其性是內在的本覺,必須外仗善緣,方能助開覺智,得到證悟,任何宗門中人,絕對沒有不假修行而得菩提正覺之理。

《萬善同歸集》中,大師引用了《華嚴經》中解脫長者與善財之間的一場對話:「解脫長者告善財言:『我若欲見安樂世界阿彌陀佛,隨意即見,乃至所見十方諸佛,皆由自心。善男子,當知菩薩修諸佛法,淨諸佛剎,積習妙行。調伏眾生,發大誓願,如是一切,悉由自心。是故善男子,應以善法扶助自心,應以法水潤澤自心,應於境界淨治自心,應以精進堅固自心,應以智慧明利自心,應以佛自在開發自心,應以佛平等廣大自心,應以佛十力照察自心。』」於是知道,解脫長者之所以能隨意見到阿彌陀佛,是有條件的,是必須仰仗諸多外緣的,而其中,善法是第一外緣,是自心見佛的根本。

值得注意的是,永明延壽大師在後來所作的《四料簡》中又說:「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是對淨土宗念佛法門的特彆強調。

宋以後,佛教衰微,人心浮泛,即使宗門之中,也不乏輕視戒律而自以為徹悟本性者。因此,永明延壽大師還特別指出,萬善之本即「戒」,「戒為萬善之基,出必由戶。若無此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

佛家講的「五戒十善」,是引人向善;儒家講的「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也是引人向善。這裡所說的善,範圍極廣,具體說來,有如下兩種:

一、種樹園林,造井廁橋樑,平治坑塹,開通道路,造立船筏,興置橋樑,建造亭台,敬養父母,承事尊賢等,屬於世間善。

二、於三寶中恭敬供養;深信正法,勤行六度;讀誦大乘,行道禮拜;寶炬、蘇燈續命供佛;散華供養,以華獻佛;燒香塗香,懸幡塔廟,莊嚴佛事。凡此種種,為出世間善。

《萬善同歸集》中引用大量經典,來說明興舉不同的善業,則能獲得不同的福報。如《法句經》云:「履行仁慈,博愛濟眾,有十一譽。福常隨身,臥安覺安,不見惡夢,天護人愛,不毒不兵,水火不喪,在所得利,死升梵天。」《毗沙論》云:「若修慈者,火不能燒,刀不能傷,毒不能害,水不能漂,他不能殺。所以然者,慈心定是不害法故。有大威勢諸天擁護,害不能害。」

《丈夫論》云:「悲心施一人,功德如大地。為己施一切,得報如芥子。救一厄難人,勝餘一切施。眾星雖有光,不如一月明。」

《華嚴經》云:「菩薩乃至施與畜生之食,一摶一粒,鹹作是願,當令此等舍畜生道,利益安樂,究竟解脫,永度苦海,永滅苦受,永除苦蘊,永斷苦覺、苦聚、苦行、苦因、苦本,及諸苦處,願彼眾生皆得舍離。」

佛所說法,無一不是針對眾生的根性,凡此種種善業所獲得的人天福報,不僅是芸芸眾生所希望的,所追求的,也是歷代統治者之所思,之所願。正如南朝宋大臣何尚之在回答宋文帝時所言:「百家之鄉,十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百戶小鎮,倘有十人學佛持戒,此十人就足能化導民風民俗。同理,「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則百人和厚」,倘千戶小城,有百人修十善,則化導的人就更多。如果人人都能斷惡向善,帝王乃至地方官吏,都可以垂拱坐致太平矣!這段話說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斷貪瞋痴慢,是為萬善之本。也是一切統治者治國平天下的重要方法。

綜上所述,佛教不僅教人行善及行善之法,而且告訴人們,行善固然能得人天福報,但那不過是一剎那的享樂,待福樂享盡,重歸輪迴,只在須臾之間。結論是:一切求人天福報者,都將是「似箭射空,如人入暗」,等待我們的,仍是一個苦不堪言的穢土世界。

人天福報,究竟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在此苦不堪言的五濁惡世,在這五蘊八苦的娑婆世界,連大觀園裡的林黛玉都要發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的慨嘆,更何況生活在下層社會的普通民眾,油鹽柴米、職位、升遷、愛、恨、情、仇、財富的積累、人與人的攀比等等,往往會讓人們迷失自己,迷失於自己的追求,不知道自己究竟為什麼活著,總是處在一種茫然和迷惑中。或問,福在哪裡?或者真的獲得了所謂「人天福報」又將如何?試舉一例:

昔目犍連有一俗家弟子耆婆,此人在人世間時醫術高明,曾經為比丘治病,對三寶尤其恭敬。此人死後得生三十三天,得享無盡妙樂。但無盡妙樂卻並沒有帶給他究竟的解脫。有一天目犍連尊者有一弟子病了,不知如何治療,便以神足去三十三天問耆婆,沒想到此人見到昔日的恩師再也沒有過去的恭敬,不過是向恩師豎了豎指頭,就算是禮拜了。他急著要去的,是又一個妙樂場。如此一個世間善者,一旦進入三十三天,獲得天福,便立即縱情於妙樂之中,等待他的又將是什麼呢?是又一個輪迴的到來。

我們正處在一個複雜而多變的社會中,「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早上離開長江上游的白帝城,下午就到了長江下游的江陵了。這是詩人李白的想像,也是詩人李白慣常的誇張手法。這似乎並不可能的現實,時至今日,得以實現了。從成都機場坐飛機到上海,最多不過兩小時吧,從我居住的城市坐高鐵到北京,不會超過五個小時。

我們正處在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中國上世紀還是一個開發中國家,但到了今天,經濟總量已占世界第二,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這種發展的速度又何止是「千里江陵一日還」?

現代化的進程,讓我們居住的城市越來越大,越來越繁華,香車寶馬,燈紅酒綠,已不再只是文學的描述,佛經中所描繪的三十三天已再現人間,如此種種,難道不是人們曾經幻想、曾經追求的「人天福報」嗎?但是,令人費解的是,人們的幸福感並未因此增加,相反,我們似乎總是處在不快樂中,這是為什麼?打開網際網路,一些負面新聞總是不斷地衝擊著我們的視覺神經,考驗著我們的心理承受力。比之那個吃糠咽菜的時代,我們的冰櫃中存放著太多的食物,太多的營養品,但是,「三高」正威脅著越來越多人的健康,減肥成為無數職場男女的關鍵字。在道德淪喪的時代,人們每天都在吃毒,每天又都在製造著毒。有人預測,未來十年,癌症會像感冒一樣普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大膽預言:人類的好日子已經不多了。

中國古代有一位史學家司馬遷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中國的聖人孔夫子說過:「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今天的社會對人們的誘惑太多太多了。坐轎車就是比坐公共汽車來得快,也更舒服;寶馬就是比德國大眾氣派。社會財富分配不均,使人們社會地位的懸殊越來越大。飛機有頭等艙和經濟艙的區別,有的人看病可以住高級病房,享受著貴重藥物的治療;有的人則必須排著隊,去看醫生的白眼或被狠宰醫藥費。無論是去醫院看病不用排隊,還是坐飛機頭等艙,都必須用金錢來滿足,用金錢來實現。錢,讓人們成為奴隸,讓人們失去尊嚴,讓人們失去快樂。

萬善同歸,歸於淨土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俄國詩人普希金那所謂快樂的日子真的會來到嗎?不知道。總之,我們像詩人一樣幻想著、希冀著,但生活卻總是一次次欺騙著我們,那所謂的「人天福報」卻總是讓我們一次次落入無盡的輪迴,從而在苦難的穢土世界熬過一世又一世。

詩人希冀的,究竟是怎樣的一種生活?詩人所呼喚的「快樂的日子」究竟是怎樣的感受?詩人不知道,我們也不知道。但是,佛知道,且告訴了我們,那就是:西方極樂世界。

萬善同歸,歸於何處?答案是:歸於淨土。

《萬善同歸集》中,永明延壽大師引經據典,對西方極樂世界的種種樂、種種益進行了逐一介紹,其中最詳細的是《群疑論》中所云西方淨土有三十種益:「一受用清淨佛土益,二得大法樂益,三親近佛壽益,四遊歷十方供佛益,五於諸佛所聞授記益,六福慧資糧疾得圓滿益,七速證無上正等菩提益,八諸大人等同集一會益,九常無退轉益,十無量行願念念增進益,十一鸚鵡舍利宣揚法音益,十二清風動樹如眾樂益,十三摩尼水漩宣說苦空益,十四諸樂音聲奏眾妙音益,十五四十八願永絕三途益,十六真金色身益,十七形無醜陋益,十八具足五通益,十九常住定聚益,二十無諸不善益,二十一壽命長遠益,二十二衣食自然益,二十三唯客群樂益,二十四三十二相益,二十五無實女人益,二十六無有小乘益,二十七離於八難益,二十八得三法忍益,二十九身有常光益,三十得那羅延身益。」

永明延壽大師不但撰述文字闡述西方極樂世界是根本的樂、最終的益,自己更是身體力行,據《佛祖統紀》卷二十六說,永明延壽大師「日課一百八事,未嘗暫廢。學者參問,指心為宗,以悟為則,日暮往別峰行道念佛,旁人聞螺貝天樂之聲」。故後人尊大師為淨土宗第六代祖師。

通往淨土世界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毫無險阻,對於生活在這穢土世界的我們,最大的「妖怪」是那所謂「人天福報」的種種迷人的假相。故淨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師特別警告我們說:「凡誦經、持咒、禮拜、懺悔,及救災、濟貧,種種慈善功德,皆須回嚮往生西方。切不可求來生人天福報,一有此心,便無往生之分。」印光大師並指出:「而生死未了,福愈大,則業愈大,再一來生,難免墮於地獄、餓鬼、畜生之三惡道中。若欲再復人身,再遇淨土即生了脫之法門,難如登天矣。」

淨土世界並不遙遠,西方極樂就在眼前。萬善同歸,歸於淨土 — 這才是我們佛弟子的真正追求!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