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破除它就能跳出輪迴佛教講的無明究竟是什麼?


時間:2016/9/22 作者:妙音居士

(一)「無明」就是自己的心中沒有太陽

在給學生上課時,有一節課專講《早期佛教的基本教義》,當然要講到「十二因緣」。其中第一個就是「無明」。一般情況下,我會把這節課安排在晚上。

首先提問:什麼是「無明」?學生們面面相覷,茫然不知。這時候,我就會關了燈,剎那間教室內一團漆黑。在漆黑的空間中,我會說一句話:現在,沒有光明,這就是無明。

學生們恍然大悟,雖不確知這種理解是否符合佛教本義,但是,這是我看到「無明」一詞之後的第一理解。就字面而言,無明就是沒有光明。教室這個空間沒有光明,會黑暗;心靈的空間,沒有光明,也會黑暗。心中整天黑暗沒有光明,自然會在黑暗中度過自己的生命。

那麼,在佛教中,究竟對「無明」是怎麼解釋的?一般認為,這是「愚痴」的別名,意謂「無明」即「愚痴」。因為愚痴,心自然「暗鈍」,自會障覆真性,對於諸法事理,便會無所明了。一句話,因為愚痴而不明白道理,這便是「無明」。

這在經典中都有很好的對答,《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載「何故名無明?無明是何義?答:不達、不解、不了,是無明義。

問:若爾除無明,諸餘法亦不達、不解、不了,何故不名無明?答:若不達、不解、不了,以愚痴為自相者是無明。余法不爾,故非無明。

問:何故名明?明是何義?答:能達、能解、能了,是明義。

問:若爾有漏慧亦能達、能解、能了何故不名明?答:若達、解、了,能於四諦真實通達,說名為明。諸有漏慧雖達、解、了,而於四諦不能真實通達,故不名明。」

這裡對「無明」與「明」解釋得都非常透徹,「無明」就是「不達、不解、不了」;而「明」是「能達、能解、能了」,也就是說,「無明」就是不了達,不了解。不了達,不了解什麼呢?這裡說的是「四諦」。

眾所周知,四諦就是苦諦、集諦、滅諦與道諦,是佛教中的四大根本真理,是說人生是苦的;這一苦是有原因的;一定要滅除這一痛苦;而滅除痛苦的方法就是這樣的,即佛經中常說的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論中說人不了達此四諦,便是「無明」。按照這種說法,四諦就是燈光、就是太陽光,能讓心靈的空間頓時亮堂。就其本質而言,「無明」,便是無知,不僅僅是對「四諦」無知,對其它好多的道理也都一無所知。

《阿毗達磨法蘊足論》在解釋「無明」時列舉了二十四中「無知」:「云何無明?謂於前際無知,後際無知,前後際無知,於內無知,外無知,內外無知,於業無知,異熟無知,業異熟無知,於善作業無知,惡作業無知,善惡作業無知,於因無知,因所生法無知,於佛法僧無知,於苦集滅道無知,於善不善法無知,於有罪無罪法無知,於應修不應修法無知,於下劣勝妙法無知,於黑白法無知,於有敵對法無知,於緣生無知,於六觸處如實無知。」

這其中涉及時間,因果,善惡、業報、因緣等。佛教認為,這些都是人心中的光,能了達,便會破除無明。

(二)「無明」之喻及其概念的演化

其實關於「無明」的別名還有很多,《阿毗達磨法蘊足論》就列舉了三十多種:「如是無知、無見、非現觀、黑暗、愚痴。無明、盲冥、罩網纏里、頑騃渾濁、障、蓋、發盲、發無眼、發無智、發劣慧、障礙善品、令不涅槃、無明漏、無明瀑流、無明軛、無明毒根、無明毒莖、無明毒枝、無明毒葉、無明毒花、無明毒果、痴、等痴、極痴、欣、等欣、極欣、痴類、痴生,總名無明。」

這些林林總總的名稱,反映的都是「無明」的詞義。

僅僅有此還是不夠的,為了便於更深的理解,佛經中把「無明」和許多詞語組合起來做譬喻,以生動地表達其意義。如「無明父貪愛母」,是說「貪愛長養諸業譬如母,無明發生諸惑譬如父」;如「無明病」,比喻無明像並一樣可以傷人。

又如「無明酒」,意謂無明像酒一樣能使人的本心昏沉;如「無明殼」,是說無明像鳥的外殼一樣可以生育生死;如「無明樹」,比喻無明像樹一樣可以生出苦果;又如「無明網」,是說無明像網一樣能束縛住人的真性。

在十二因緣中,「無明」可以緣起「行」,為什麼呢?世尊說:「無明為因,無明為緣,故貪瞋痴起,此貪瞋痴性,是名無明緣。」是說,貪嗔痴三毒,便是無明緣。這是根本,是眾生生命現象輪迴發展的最初環節。由於有「無明」才產生眾生的行、識、身體、感受、愛、取、生、老死等輪迴現象,正因如此,十二因緣也才環環相扣。

隨著歷史的發展,「無明」的概念也被賦予新的涵義,在初期的大乘佛教經論中,中觀派所說的「無明」就是指不能認識事物的空性。

如青目給龍樹《中論》做注釋時說:「以無明愛染貪著色,然後以邪見生分別戲論,說因中有果無果等。今此中求色不可得,是故智者不應分別。」是說無明產生邪見分別戲論,其實事物都是性空的,不應去執著。這就是破除無明。而在後期瑜伽行派的經論中,無明被分為「一念無明」和「無始無明」,又被叫作「煩惱障」和「所知障」。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云:「煩惱有二種,何等為二?謂住地煩惱及起煩惱。住地有四種,何等為四?謂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此四種住地,生一切起煩惱。起者剎那心剎那相應。世尊,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地。」

這裡所說的住地,意思是說住在這種境界中,不知道它是虛妄的,並對之產生執著。這其中講到的一念無明煩惱有四種住地煩惱: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分別指對欲界、色界、無色界的貪著。

這四種住地煩惱能生一切起煩惱,因此念頭就隨起隨滅,一念才滅,一念又起,因而稱為「一念無明」。這一念無明無始劫以來又與眾生相應,因而煩惱不斷。而「無始無明」是說眾生不明白真如實相。它無量劫以來從不與眾生心相應,一直到菩薩第一次明心以後才第一次相應,此時仍未斷盡,要到佛地方才斷盡。所以說「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地」。

誠然,這「一念無明」很重要,憨山德清曾說:「以從真淨界中,瞥生一念無明,遂起生死,無量劫來,起惑造業,皆是無明妄想之咎。以遭曠劫生死時長,染著愛欲,習氣深厚。」那麼如何對治呢?他又說:「必須以金剛心,重重磨鍊,方始得還本源心地。」這裡提到了磨鍊一顆金剛心,而最終還至本源心地。這樣,無明即除。

在生活中,我們沒必要懂得這麼專業,但是我們一定要明白:破除「無明」就是讓人心裡「明白」,就是讓人心中有「光明」,就是讓人「能達、能解、能了」,就是讓人洞見「空性」,就是讓人練就一顆「金剛心」以破除「一念無明」,最終照破「無始無明」而覺悟,這樣,自心就是清晰的、亮堂的、自在的、明了的、幸福的。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