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禮旭:文言文,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第50集)


時間:2016/9/22 作者:果林果梅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好!我們接著看「緒餘」第三段:

【信者。所以立世也。】

誠信是所以立身處世重要的德行、重要的基礎。

【一片真誠。無一可假。】

每一個念頭、每一個言行都要真誠,不是假的,不是虛偽的。

【無一可偽。】

沒有一個動作是應付的,都是發自真誠的心流露出來。

【人參三才而立。】

人跟天地並列三才,是非常尊貴的,我們可不能不誠信,做出羞辱自己人格的事情,那就變成自取其辱,自甘墮落。所以:

【倫常最重。】

我們說到「人無倫外之人,學無倫外之學」,真正能通達五倫之道,進而落實力行,那人生就會幸福,人與人會和諧。而倫常很重要:

【五常。信居其末。】

『五常』是仁義禮智信,『信』擺在末。

【而仁義禮智。實皆不可假。】

這個都是性德,都是從真心做出來的,來不得半點虛假,『實皆不可假』。

【故信貫五常。】

信貫穿五常每一個德行的精神,仁義禮智沒有信就沒有真正落實仁義禮智。

【五倫。信屬朋友。而君臣父子夫婦兄弟。實皆不可偽。】

剛剛舉了這個信,就是一片真誠,無一可假,無一可偽。所以五常都不可假,五倫都不可偽,我們面對父子君臣夫婦兄弟都要真誠相待。我們看君臣關係真誠相待、至誠相待,想到了之前我們學習的「出師表」,我們看到孔明的一分赤誠的心,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中。大家看他出來幫劉備的時候,那是劉備最落魄的時候,他出來幫忙。所以操心操了二十多年,而且是戰戰兢兢,生怕自己做不好,有辱劉備。「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他就為了報劉備的知遇之恩,二十多年來不敢絲毫的懈怠。所以這個君臣裡面都是從至誠心做出來的,這「出師表」我們感受到了。范仲淹范公,「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Hello,你們不要背完就放下,剛剛我已經跟大家溝通過了,該放下的放下,該提起來的要提起來。放下罣礙,提起責任;放下煩惱,提起正知正見,提起這些千古的教誨。「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范公對國家、對君王的那種赤誠都流露出來了。

父子,這個父子關係也『實皆不可偽』,完全至誠去做。我們看二十四孝很多故事,都是把古人對父母的至孝,把它點出來,把它記錄下來。我們看子路「百里負米」,就是那分想到父母能吃好,他就高興,哪怕是百里扛這么重的米,他都歡喜!那分心可貴,那分心境是我們的學處。「黔婁嘗糞」,黔婁嘗糞不只嘗糞當下那一念至誠的孝心我們值得學習,他當了官,有俸祿了,還不確定父親是不是真病了,他馬上就把利祿給放下,辭掉工作,不幹了,先回來看父親有沒有真的病了,家裡是不是真有事。因為那個時候出去當官,可能隔的都是幾千里。所以當下那分心,他的孝心沒有被任何外在的條件、外在的名利所污染,可貴在這裡。包含「陸績懷橘」。大家要想,以前的人很窮,能吃到橘子不錯了。諸位學長,你看到你最想吃的,好不容易可以吃了,我們的念頭是什麼?學處就在這一念心上面,可貴!

也包含「實夫拜虎」。一個人面對老虎來了,他首先想到的是什麼?是父親、母親不能奉養;而不是啊!我沒命了。他假如啊!沒命了,他就被吃掉了。他當下那分至孝感通,連最兇猛的動物都感覺到了。古人選這些德育故事,表現出來是什麼?「實皆不可偽」,都是至誠的心展現出來感通了。我們看漢文帝,「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三年服侍他的母親,常常都是根本連衣服都沒有脫掉,帽子也沒有脫掉,不敢!怕剛好母親需要的時候來不及,隨時等待母親有情況的時候趕緊處理。我們有同事,他的父親就是這么做的。奶奶身體比較不好,他父親真的就守在他奶奶身邊,然後牽一條繩子綁在自己身上,自己的母親有什麼不舒服,拉繩子他就趕緊起來處理。大家看他的孩子,半年、一年看在眼裡,哪有不動容的道理!哪有不感動的道理!

而且這分信,不只是父母跟子女之間。在漢朝有一位女士她嫁給了陳姓,她十六歲嫁到陳家,沒隔多久,她先生去打仗。她才十六歲,她先生託付她,我這么一去,不知道能不能回來,能不能請您奉養好我的母親?就是她的婆婆,她答應了。結果她先生一去就戰死了,沒有回來,她就侍奉她的婆婆。她婆婆也很厚道,她婆婆看她這么年輕就守寡,就催她改嫁。結果她就自殺,她說我不能改嫁,要我改嫁,我自殺。她婆婆就很緊張。她說「棄托不信,背死不義」,不能夠完成給人家的承諾,棄託了,就不守信,而且丈夫已經死了,我違背給他的承諾,背死就不義。古人在這一些心境上特別讓人動容,就是他們把道德良知看得比自己的命還重,寧可守住道德而死,也不願違背道德而活著。後來她的婆婆活到八十四歲。我們估計一下,她婆婆應該三、四十歲那個時候她嫁過來,到八十四歲,照顧最少超過四十年。後來把她婆婆的後事辦好了,因為沒錢連住的房子都賣掉了。古人在奉行信義的時候,毫無為己,沒想到自己,只想著如何把婆婆的後事辦好。我們看到這個德育故事,古人真的沒有自私自利的念頭。而這個事情漢文帝知道了,漢朝以孝治天下,賜她四十斤的黃金,佩服她,表揚她。我覺得這個皇帝很有智慧,這么有德行的人表揚起來,全國向她效法。這是對婆婆的奉養。

再來,夫妻之間。我們之前不知道跟大家有沒有講到劉廷式的例子?這個守信不得了,不是結完婚守信,還沒結婚就守信。我們翻到《德育古鑒》六十二頁,講過嗎?沒有是吧?有人搖頭,有人點頭,可能點頭的人是上輩子聽過。「劉廷式,定鄰女為婚」,這個才訂而已,還沒有下聘,這個還不算過門。「俄入太學」,之後他就入了太學讀書。「越五年登第」,考上進士。考上進士以後就飛黃騰達,進士都是當比較大的官。「及歸,則定婚女雙瞽矣」,回來的時候,訂婚的這個女子她雙眼失明了。我看有些資料說到,但我不確定是不是這個情況,就是說這個女子因為父親去世了,傷心哭瞎了眼睛。假如是這樣,這個女子也是至孝。「家又不振」,不只眼睛瞎了,家庭又中落,又很窮困。「廷式涓日成禮」,就選了日子要跟她成婚。

「女家辭曰」,女的家族推辭。這裡我們都看出來,古人真的是厚道,不想占人家一點便宜,推辭。「女子已為廢人」,我們家族這個女子已經廢了,眼睛瞎了。「何可奉箕帚」,怎么還可以當你的妻子?結果劉廷式堅持。這戶人家最後還提出了一個想法,要不這樣,她妹妹嫁給你,因為她妹妹沒有瞎。劉廷式還是堅持,不能已經要娶她了,最後又反悔。可能劉廷式很仁慈,會想到,假如他不娶這個女子,這個女子以後的日子不知道要怎么活!古人讓他遇到的事情,他不願意違背道義去做,他覺得一生心裡不安,見義勇為。「廷式竟娶之」,娶了太太。「生二子。及倅高密」,這個倅就是在高密這個地方當副守,他那個時候的官職叫通守,是太守的下屬。「盲女得疾死」,他在高密當官的時候,他的妻子去世了,疾就是病。「廷式哭之哀」,他很傷心,失掉了自己的妻子。

「時蘇軾為守」,剛好那個時候蘇軾是太守。「慰之曰」,安慰他說。「予聞哀生於愛」,我聽說人的這個哀痛是因為有愛產生哀痛。「愛生於色」,愛從哪裡來?就是因為有美色,然後愛這個色,最後失去了,才會產生哀。「子娶盲女,愛從何生」?你娶的太太是瞎了眼的,長得又不是很美麗,那你這個愛從哪裡來?「廷式曰:某知所亡者妻」,大家看這句話很有力道,古人他記的就是這個情義,我只知道去世的是我的妻子,沒有談什麼漂亮不漂亮的。這一生有緣結為夫妻,就是這一分情義,「所哭者妻而已」,跟什麼漂亮不漂亮沒有關係。「不知有盲」,所以這個是愛就是接受她的一切。夫妻如此,父母對子女如此,子女對父母亦如此,延伸到所有人與人的五倫關係亦如此。「若緣色生愛」,因為是這個色而生起了愛,「緣愛生哀」,因為有愛才生哀痛,色衰了,愛不就沒有了嗎?愛就絕了。「於義何有」,對於情義,那怎么說?那不是毫無情義了嗎?「今之揚袂倚市」,這個袂就是袖子。「目挑心招者」,就是在街上一些風塵女子在那裡招喚,這些女子也長得都挺漂亮的。「皆可使為妻耶」,這些都有色,都可以娶做妻子嗎?所以不能是說因色而生愛。「蘇為嘆服」,蘇軾聽完非常的佩服。

我感覺蘇軾問這個問題,挺故意問的。你們可不要說,這個蘇東坡怎么搞的,怎么講這種這么膚淺的話?告訴大家蘇東坡很有修養,他很有道義。曾經他積攢了不知道幾十年,買了一間房子。告訴大家,公務員買房子容不容易?這個我知道,我們家是公務員,賺了一輩子才買棟房,很不容易!買好了,走在路上,遇到一個老人哭得死去活來。他當官,對人民很有愛心,老人家你怎么了?我們好幾代祖先傳下來的房子,到我們這一代手上沒辦法賣掉了,我們太對不起祖先了,就一直哭。你們家在哪?老人說哪裡哪裡。一聽,跟他買的這棟房子一樣。當場撕掉,老人,你回去住吧!這在我們《德育故事.義篇》。大家想一想,你撕得下去嗎?一棟房子!所以我們有時候看到這些,頭皮發麻,古人那種心境,我們實在是差得太遠,很慚愧。所以這是舉夫妻之間的「實皆不可偽」。

男人有修養,女人也很有修養。林應麒的女兒許配給錢灼的兒子,還沒結婚,結果錢灼的兒子突然手腳痙攣得了個怪病。這些讀書人都很厚道,看自己兒子這樣,就跟林家講,我兒子變這樣,反正還沒娶,你讓你女兒改嫁吧!結果林應麒他自己也是讀古書,覺得不忍心,人家一這樣了,馬上之前的信諾就完全不管了,所以他也觀察。十年過去了,這個錢家又來,我兒子病沒好,你趕緊讓你女兒找個人嫁。結果林應麒也動心了,他之前覺得不能這樣違背,但是已經十年了,而且親家也已經這么多次讓我們趕緊找個人家嫁,結果林應麒就去找他女兒商量這個事情。他女兒給父親講,人最珍貴的就是這一顆心,人之所貴者心也,心亦許之,當時候已經心許給他了,不能違背。他爸爸聽完,我感覺不只他女兒值得佩服,他爸爸也很值得佩服,她父親成全他女兒的這分信義,結果就嫁過去。嫁過去沒多久,病就好了。所以告訴大家,浩然之氣可以治病,那種情義、道義可以治病,打通任督二脈。

不相信,我再舉一個例子給你們看。大家接著看《德育古鑒》旁邊這一則,你看「文紹祖,福州人。有子,聘柴氏女。尋柴女中風」,這個尋就是不久,不久之後,還沒娶過來,只是下聘,結果中風了。「紹祖欲更之」,他想不然換一下。「其妻怒曰」,他的太太實在是太令人佩服了,守住仁義不違背。「我有兒,當使順天理,自然長久;悖禮傷義,是為速禍」,違背禮義,是自己感召來災禍,不可以這么做。「即娶柴女為婦」,娶了柴氏女當媳婦。「次年,子即登第」,隔年他兒子就考上了。「柴氏風疾竟痊」,痊癒了。「生三子,皆登第」,兩代人出四個進士,我看也沒幾戶人家找得到。那不是會考試、會讀書,是什麼?在這些境界當中都守住道德的標準,守住良心不違背。所以你看這個女子一定感動得不行,我都這樣了,我先生還是把我娶過去,每天感動感動,然後就打通血脈了,這是很有科學依據的。

我們剛剛忘了講一個重點,劉廷式他太太給他生了兩個兒子,盲女所生二子皆登第。這個不只可以治病,生出來的孩子都很優秀,為什麼?胎教好!這個母親懷孕的時候,統統都是感激先生、感激夫家的道義,這個胎教怎么可能不好?這是跟大家舉到女子都是還沒結婚就守信義,不簡單!我們現在是結了婚,百般不守信義,都想著要怎么離婚,這個差太遠了。但是問題在沒有教育,這個要怪國小老師,我難辭其咎,要怪家庭學校,要教這些做人。

兄弟,這就是悌這一倫。我們有沒有想起我們悌學「祭十二郎文」,韓愈也是守信義,他在十二郎的靈柩前面跟他講,以後你的孩子這些統統交給我,後來也給他的孩子教得考上進士,也是很有發展。而我們看到很多古人,有些女子,父母很早走了,留下幾個弟弟,為了照顧弟弟,終身就沒有嫁;甚至還有哥哥嫂嫂走了,留下侄兒,也終身沒嫁就為了照顧兄弟的後代。這個真正都是「實皆不可偽」,都是至誠去做的。

【故信又貫五倫。其為德也。】

這個信成就人的道德,表現出來的風範:

【心口如一。】

講了一定做到,心口一致。

【言行相顧。】

意思也是說了一定做到。

【曆始終而弗貳。】

自始至終,這個心都沒有變,沒有二心。就是再怎么辛苦,都不會有二心,都不會違背道義。其實我們剛剛舉的這些例子,他們在人生的日子當中輕鬆嗎?雖不輕鬆,但是他的心踏實,他的心無愧。其實我們現在的人很難體會到孟子講的,「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所有道義應該做的事都盡到了,沒有對不起良心,那是大樂,那躺下去五分鐘就睡著了。要吃安眠藥的,除了身體不是很好之外,從心上來講,一定心裏面覺得對良心有愧的事情,常常在那裡想。好,別吃安眠藥了,趕緊去做,「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此義理再生之身也」。我們以前聽司馬光先生講到,「平生所為之事,無有不可語人者」。司馬光先生說他這一生所做的事,沒有一件見不得人的。我自己一聽完,沒機會了。都有機會,浪子回頭金不換,我們從今天開始做的任何一件事都能像司馬光先生一樣,那我們就對得起司馬光先生給我們的表演、給我們的榜樣。所以『曆始終而弗貳』:

【處常變而不移。】

這個『常變』也是指人世間的際遇、因緣變化也是非常大,但不管遇到任何人生的境界、困難,也不會改變這個信念。其實,一個人信義的力量非常強。我們看,我們上一代、上兩代的婦女,媽媽很辛苦,養那么多孩子,而且還是大家庭,公公婆婆甚至小姑小叔都得照顧,沒有喊苦,沒有喊累,她力量從哪裡來?忠信、信義的力量。現在小家庭了,物質也比較豐富了,結果現在的媽媽不是沒喊苦,一天可以喊好幾次苦。為什麼?她那種信義的力量愈來愈弱,自我的念頭愈來愈強。所以人愈自我心量愈小,能力就愈來愈小。信義愈強,心量愈大,潛力就愈來愈大。所以有句話叫「為母則強」,一個母親對家庭有責任的時候,那個力量愈來愈強。本來弱不禁風,孩子一生,左手抱一個,右手拉一個;甚至發生火災的時候連冰櫃都抬出來了,真有。那存了多久才買到的東西,拿出來了,結果拿出來以後,三個男人把它放回去,抬不動。

【大信不約。】

你看古人的誠信,沒有任何紙上的約定,但終身不變。所以:

【豈僅在然諾盟誓間乎。】

這種信義豈止只是在這些盟誓、寫契約這些而已?這些是形式。古人是沒有這些形式,都終身不違背,而且多做少說。這種山盟海誓不掛在嘴上,但是是真正每天盡心盡力去盡到他的道義。我們現在是說很多,每次沒做到,因為這個這個,因為那個那個,又找一大堆藉口。

【女子之信。】

女子的這個信:

【尤以守貞為主。】

堅守貞潔。這從女子的心境來講,首先女子她的感情很專一,當她很專一的時候,她先生去世了,她在情感當中,她繼續專一,因為「事死者,如事生」。我們也有看過長輩,先生先走了,看她常常在自己的先生牌位前面,「孩子現在表現怎么樣、什麼情況,你不要擔心」,就是那種心境,就好像先生就在他的身邊一樣,用情很專。讓她再去跟一個男子結合,她在心理上,她不願意。這是從夫妻的這種用情的專來看。再來,因為人她是有感情的,她嫁過去之後,她跟公公婆婆有感情。所以假如她先生走了,公婆又沒人照顧,或者那個情感就像父母一樣,那在情感當中她也會覺得要專。所以人有時候現在在思考這些問題,只會覺得,她少受點苦,她過點好日子。古人在感受、思考事情,她不是以自利為出發點,她會從這種道、義當中去思考,還有那分情感,還有責任。

很多女子她不改嫁,是她一改嫁,孩子她就沒辦法照顧。有時候她嫁的時候夫家不接受,這孩子有可能又放給爺爺奶奶,她不忍心這么做,孩子是她親生的,她覺得應該盡力的把這個孩子帶大。有一些男子,妻子去世了,終身沒有娶,也有。為什麼?他怕太太娶回來了又生了孩子之後,會對前妻的孩子有分別心,他寧可不娶,好好的把孩子帶大。不管怎么做,可能每個人他面臨當下的家庭狀況是不一樣,可是古人在思考這些事的時候,那分心都是把義擺前面、把信擺前面,而不是把自己好不好擺在前面。所以接著提到:

【故大易言坤之體曰利永貞。】

《易經》裡面提到坤卦,『坤』是表女子之德,表陰柔。『利永貞』,這個「利」就是吉祥、有利,而且可得永遠貞正。這個「貞」也是跟「正」常常放在一起。因為女子有德,她自己包含她的家庭一定都會吉祥。而且女子重貞潔,不只是她的家吉祥,應該說是整個社會的吉祥。我們看老祖宗講「萬惡淫為首」,現在社會為什麼這么亂?絕對跟淫亂離不開關係。年輕人還沒結婚,淫亂把他這一生的福報統統都折完了。結婚以後的淫亂,不只是兩個人受傷害,甚至兩個家族都有可能抬不起頭來,甚至造成殺害。因為忍不下這口氣,怒火控制不了,造成這個傷害的情況很多很多。而且只要淫亂,下一代絕對出不了好的人才。所以男女能守道義,能守德行、貞潔,這是社會最重要的基礎。

我們看現在離婚的這么多,第三者的這么多。所以現在一個班上,單親家庭都快一半了,有些地區還超過一半。所以夫婦男女不正,整個五倫都亂了。所以古代為什麼這么重視女子、重節操,不是沒有原因的。西方東進,把這些放縱的風氣帶過來了,連我們東方有這么好的文化地區,現在也是兵敗如山倒,得要正視這個問題!而且男女不同,男子比較容易衝動。諸位男同胞,我這么講,大家應該不會不同意吧?講得不對的地方多多包涵。我是一般來講,不包括你們,因為你們是學了傳統文化有定力,可以不為境所轉,這個另當別論。但是沒有這個定功,一般男子比較容易衝動。可是女子假如有威嚴、有威儀,他就不敢造次,不敢亂來。可是假如女子隨便輕浮了,那就兵敗如山倒。所以女子有威儀、有德行,可以鎮住男人的邪氣、邪念。所以為什麼說教女人很重要,女人要教育下一代,女人影響整個社會風氣,是很重要的一個穩定力量。接著坤卦裡面又說到:

【坤。至柔而動也剛。】

『至柔』,可是她動的時候也是非常的剛強。我們看母親很柔軟,可是她扛的責任很重,她從不退縮,從不沮喪、逃避,勇於承擔,『至柔而動也剛』。所以真正的柔,柔中有剛才是真柔。假如柔到最後,什麼事都沒原則,那叫爛好人,那不叫真柔。至剛,剛中有柔。你看男人很有情義,他在外面風風雨雨,他都忍下來、都扛下來,回到家裡,對自己的父母、妻子很溫柔、很體貼,剛中有柔才是真剛。假如一個男人很剛,面對誰都兇巴巴的,那個叫暴力,那不叫真正的剛,剛中有柔的才是真正的剛。我們看很多忠臣,他雖然很剛直,但是為了大局,他都能屈能伸。

【至靜而德方。】

這個就是說女子她的舉止形態,非常的安靜、柔和、柔美,而她這樣的風範、德行,很自然的卻可以布於四方。這個『德方』就是她至靜至柔的這些德行傳開來了,傳到四方去,讓天下人學習。尤其假如是國家領導者的太太,她母儀天下。或者是這些忠臣、當時候讀書人的妻子,她們有德了,影響當地的風氣。因為以前的人常常很關注這些有德行的人,打聽他們家的事,就會以他們為榜樣。所以這些聖賢人去世的時候,老百姓都是哭成一片,連菜市場都好幾天不做生意。所以以前的人可貴,專門打聽有德的事情,我們現在是八卦常常打聽。以前的人是恥聞小人之惡,不想聽到人家的不好。所以我們轉一下,從我們轉起,這個社會風氣才能改。

【貞一不二。】

情感忠貞不變心。

【信守靡他。】

這個字念米,三聲。『靡』是無他,就沒有其他的人,對她的先生忠貞不二。這個「靡」,它在不同的句子有不同的意思,這裡是當無,有無的無。我們還讀過「所向披靡」,那個靡就是順勢倒下來的意思。所向披靡,那個靡是順勢倒下。還有一個「萎靡不振」,這個成語大家聽過吧?就是一個人垂頭喪氣,叫萎靡不振,這個靡就是衰弱。所以在讀古文的時候,大家可以去參照《形音義大字典》,你查這個字,這個字在其他不同經典、不同的解釋,它都會列出來。『信守靡他』:

【則得矣。】

這個『則得矣』,就是她能做到「貞一不二,信守靡他」,那就是做到坤卦講的這些「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接著我們看《信篇.緒餘》第四篇。

【女子之信。不惟從一而永終。】

不只『從一而永終』,表女子之信。

【抑且剛方而正始。】

這個『抑且』就是況且。『剛方而正始』,這個「剛方」,我們剛剛讀到的,「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這個剛方就是指我們剛剛坤卦裡面的這兩句。她至柔而剛,至靜而德方,所以這個剛方就能「正始」。她很有正氣,而且這個始就是慎於始,她很謹慎。因為這個信不只是所謂的從一而終這種信,包含這個德方,自己的德行,要讓人信任,不能讓人誤會,更不能讓人玷污了。所以在坤卦裡面還有講到,「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時時都是用恭敬來要求自己,不能做出違禮之事,不能動邪念,敬以直內。對外,都是情義道義,方外,立榜樣,然後影響身邊的人。

【所謂守貞也。】

守好自己的貞潔、自己的德行。

【如持玉卮。】

而且這個守不是結婚守,從小就守,女子就有這個態度。這個『玉卮』是古代的酒器,用玉做的酒器。玉做的東西,你一不小心滑下去它就摔破了。所以持身就好像端著貴重的玉卮,不敢絲毫鬆懈、放縱。

【如捧盈水。】

那種對自己的要求,好像捧著那個水已經滿的了,你扛著這個水已經是滿的,你假如走得很匆忙,這個水就溢出來了。就是很慎重、謹慎,一步一步的那種心境來要求自己,『如捧盈水』。

【心不欲為耳目所變。】

自己的這顆心不會因為看到什麼、聽到什麼,產生欲望之後,而改變自己的這顆心,不被這些耳目、這些境界所轉。現在可能有人就立不住了,有很好的這些物質享受,就有可能變心了,男女都有可能。所以這個德要扎,要從小扎義,不能扎自私自利,不然人這一生不知要做錯多少事,不知道要傷多少人的心。

【跡不欲為中外所疑。】

這個『跡』就是她的行跡、行為,『不欲』,不能、不願讓家人,甚至讓他人,對她的德行產生懷疑,這是她非常戰戰兢兢的地方,不能行為讓人懷疑。所以古人在處世當中,還強調避嫌,自己沒有這么做,但怕人家懷疑。其實避嫌現代還是很重要,不避嫌,一些誤會,甚至於一些閒言閒語傳出來,就不好了。一切時都要敬慎,恭敬、謹慎來處世。

【然後可以成清潔之身。全堅貞之信。】

因為有這樣的定力,這樣的謹慎,「心不欲為耳目所變,跡不欲為中外所疑」,然後可以成她『清潔之身,全堅貞之信』。

【何則。】

這是什麼規範?什麼道理?因為:

【男子事業在六合。】

志在四方。這『六和』是上下東西南北,志在天下。

【苟非瀆倫。】

『苟非』就是假如,不是因為,『瀆倫』就是逆倫,逆倫這個錯就沒有辦法挽回,這個就要遺臭萬年。男子沒有到逆倫、沒有犯這么大的錯:

【小節猶足自贖。】

犯了一些小節,不妥當,他痛改前非,浪子回頭,還可以。這個『贖』就是贖罪。但是:

【女子名節在一身。稍有微玷。】

這個『玷』,就是白玉上的污點。這個「微玷」就是她的行為有虧、做錯,有損她的德行。

【萬善不能掩瑕。】

這個『瑕』是玉上的斑點,玉上的斑點叫「瑕」。就是她德行假如有損,縱使她做很多善事,他人對她的觀點還是很難釋懷她德行上的缺點,因為在人心上會對女子的堅貞、節操會比較要求。剛剛也跟大家談過,女子穩定社會是大關鍵。所以這個不是說對女子比較苛刻,因為在兩性陰陽這樣的社會當下,只要女子這一點貞操不能夠重視,然後去信守的時候,整個社會崩的速度會嚇死人。可能女同胞又覺得,這么不公平,對我們要求都比較高。告訴大家,天底下沒有吃虧的事情,你愈有德,你愈有福報,愈受人尊敬。所以大家看,男人有成就了,最感激的人,大部分都是他的母親。所以真正能為後代、為整個社會著想,這一念心是無量的福報。

這個心境,也是我們這一代人跟幾千年的華人不同的地方。我們現在的思考,就是我要這么做,我又不影響人,想自己。我們幾千年受的傳統文化,是我這個行為有沒有給社會帶來不好的影響?都有大局的觀念。為什麼?因為以前是大家庭,他一不好了,「德有傷,貽親羞」,我讓我整個家族都蒙羞了。他有這樣的態度,很自然的,他也會用這樣的心去對社會、對國家,我不能用我的行為污辱我的國家。但是現在的小家庭,現在功利主義強,都只想到,我要這樣做,要你管,你管不了。以前的人,小朋友做錯事,路人看到了,不認識的長輩看到了,教訓他。為什麼?這些都是我們社會的下一代。當小孩的父母看到了,趕緊感謝這個路人。現在你管管看,待會他爸爸媽媽跟你吵架,你麻煩了。所以這個社會會亂,亂在人不明事理,這個心偏掉了,心看得太狹隘了,只顧自己,而都沒有想到自己到底給家庭、給社會帶來好的影響還是不好的影響。接著提到:

【然居常處順。】

就是這個女子,她的人生是比較順利的,比較沒有風波的。『居常』,都很平順的。

【十女九貞。】

就是女子都能做到忠貞。

【惟當困苦顛連之際。】

假如遇到的是戰亂、亂世,她困苦顛連,非常的困難,情勢非常緊急,這些境界現前:

【金久煉而愈精。】

就是遇到這些很難的境界的時候,反而這些女子愈突顯她的德行,所以『金久煉而愈精』。

【滓泥污穢之中,蓮含香而自潔。】

這一段我們就想到,蓮花含香是出淤泥而不染,它長在淤泥當中卻開出清淨的蓮花。這個也是比喻女子遇到亂世的時候,卻能以德行來立身處世,然後精神長存在這個天地之間。我們德育故事裡面很多女子都是遇到這些境界,都能守貞,都能守節。

【則守節死節者。亦什九也。】

這個就是十還是有九,還是能做得到。古人都有女子的教化,縱使面對這么難的境界,這個『守節』、『死節』,就是面對這些境界,必須殺身成仁、捨身取義,面對必須以死來全自己的貞潔的時候,也能做得到。

【然皆為婦德。】

剛剛講的這個守節跟死節,它是指兩種狀況,有的是守一生不變,有的是面對這個情況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這個是死節。而守節跟死節,都是表現婦女的德行,『然皆為婦德』。

【能死者未必不能守。能守者未必不能死。或死或守。亦各全其信耳。】

都是這分守信、守節,都能做得到。我們念到這裡,我們來個推論,能死者決定能守,能守者決定能死。為什麼?堅定的意志,只是她遇到的境界不同而已。那大家覺得守比較難還是死比較難?這個問題有點難度,你們不要掉入我的問句,你們可以回答,都難。但是這個守不簡單,那守是多少?有的幾十年。死,當下那個意志非常堅定,死了,她升天去了,她過好日子去了。這樣的德行連天神都尊敬,鬼神都尊敬。所以接著講:

【碎玉一朝。】

這捨身取義。

【與茹荼百歲。】

我們念過含辛茹苦,父母養育我們含辛茹苦。這個『茹』就是受盡吃盡苦難,這個『荼』本來的意思是苦菜,一種會苦的菜。『茹荼百歲』,這個「百歲」就是比喻她一生為了守這個信義,吃了一輩子的苦。

【無所軒輊。】

『無所軒輊』就是不分高下,不分軒輊,都值得人佩服,守節跟死節都值得佩服。

【苟非勢迫無奈。】

『苟非』就是假如不是因為形勢太逼迫,沒有辦法了。

【固無庸強踐舊跡爾。】

假如不是到實在沒有辦法了,也不必一定要照著古人那種自殺、那個行跡去走。就是沒到萬不得已,也不一定是要這樣做。這是《信篇.緒餘》,跟大家交流。

我們再翻到《古文讀本》十九頁,《論語》裡面論忠孝的句子。《論語》裡面我們節了幾個句子。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這個『文』就是經典。從堯舜禹湯這些聖王承傳下來這些教誨,經典。為什麼要教這個?讓他明理。所以這是屬於學習當中解行相應的解這個部分,叫發其蒙。蒙以養正,把這些經典、天地這些道里教育他,讓他明理,當然這個包含相信、理解在其中。『行』,「行」就是去做,就是積他的德,積德行善。他懂這些道理了,他接著要把這些道理完全落實,這個行包含所有的善行在其中。而在解行相應當中很重要的一個動力在哪?就是『忠信』。所以人成就道德學問,他的動力在「忠信」;他的準繩、標準在禮義。他時時以禮義要求自己,但他的心中都是盡忠、誠信為他的動力。所以這個忠很重要的是立住他的節操。當然,在學校忠於師長,在單位工作,忠於他的單位跟領導,這都是立其節。

信,信是誠實不欺。而且尤其離開家之後,出外靠朋友,朋友之間,「與國人交,止於信」、「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而且這個信是什麼?全其終。人一生堅持守信,他就善終,蓋棺論定,這個人真有德行。孔子曾經講到,「君子義以為質」,以道義為做人的本質、標準,義以為質。「禮以行之」,我們剛剛說的禮義是標準。「孫以出之,信以成之」,這分誠信的態度,對家、對國、對民族,他這分信念都會堅持,最後就立德立功,然後留名青史,立言。或者是自己成就德行寫下來的文章,也能夠利益後代。所以這個誠、忠都跟信有關係。一言一行符合禮,而且非常的謙恭、謙退。這個孫就是謙退。他在社會當中,出社會了,都能守住禮讓、忍讓、謙讓的態度。接著我們看:

【曾子曰。】

『曾子』是宗聖,傳孔子之道,我們看他提的都離不開忠信。「曾子」小孔子四十六歲,他們都學得這么好,很不簡單。

【吾日三省吾身。】

曾子說到,這個『三省吾身』,第一個以下面的三件事來反省自己,第二是這個「三」可以是再三反省,都講得通。

【為人謀而不忠乎。】

為人做事情,有沒有盡心盡力,盡到忠。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你看忠信,做人的動力。

【傳不習乎。】

這個『傳不習乎』是有沒有忠於師父?師父教給他了,他有沒有好好的去學習、去落實,叫「傳不習乎」。另外,假如他自己教書,那他會提醒的是,我教的東西,我有沒有熟練、有沒有落實,這是他自己要自我的要求。假如教了,自己都沒有做到,那是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說了都做不到,那就變成騙人。所以這個傳不習乎,除了對師長教的東西要好好的,因為這個習,它不只是溫習,這個習字很重要的,它是去做、去練習、去落實。所以當學生的有沒有好好的學了之後落實,或者自己在教學了,我們自己有沒有認真的來教學,然後教的時候時時觀照自己,講了,自己有沒有做。

「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又有一句話講,「能說不能行,國之師也;能說又能行,國之寶也」,這兩句話有沒有矛盾?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能說不能行,國之師也;能說又能行,國之寶也。好,大家回去想,我們下次再說,我們下次來討論一下。大家學習過程可能會發現一個情況,這兩句話好像矛盾,大家有沒有遇過這個情況?比方「只聞來學,未聞往教」,是不是?又有另外一句「作不請之友」,這兩句有沒有矛盾?兩個問題就好,再問第三個怕大家負擔太大,我們回去想一想。

下一句,你看這一句忠信是真正的學問,而且這個忠信也貫五倫的精神。而「傳不習乎」是很重要的,人要深入學習才有真智慧、真德行去盡他的本分,去愛他人。下一句講到: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事君能致其身』,忠!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一個人能做到孝又能做到忠信,假如說他沒有學問,子夏說,我不承認,這樣的人才是真有學問的人,做到的人是真有學問。當然,這些道理,這些孝忠信能做徹底,也都來自於他有學習。「人不學,不知道」,可能他不一定識字,但是一定跟他的親職教育有關係。他不是用文字教下來的,是用德行,上一代的身教影響到下一代,這也有可能。下一句講到: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這段話對學習成敗關鍵很大。我們好像講過了?我從大家的表情看到,這句話挺有感覺。這個『不重』,可以講不穩重,就沒有威嚴。也可以講,沒有看重自己,沒有看重自己有明德、有本善,可以成聖賢,反而自暴自棄了,那也是『不重則不威』。真正看重自己,時時守住忠信,而且交的朋友都很有德行,向他們學習,自己有過失,『過則勿憚改』,就趕緊把它改掉。下一句講到:

【子張問行。】

這個『行』就是處世待人,怎么處處行得通?孔子告訴他: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

言語能夠忠誠信實,行為能夠篤厚恭敬,這樣的修養,縱使到了沒有開化的地方,『蠻』是指南方,『貊』是指北方,沒有開化的民族,都能跟人家處得好,行得通。但是:

【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在自己的鄉里,這個『州』是指二千五百家,自己的州里都行不通。

【立。】

孔子期許學生,站著的時候:

【則見其參於前也。】

就是「言忠信,行篤敬」,就好像站在他的前面一樣,立在他的前面。

【在輿。】

在車上:

【則見其倚於衡也。】

就看到這句「言忠信,行篤敬」,就在他車子的橫木上面,時時不離開它。

【夫然後行。】

時時不忘「言忠信,行篤敬」,他就處處行得通。結果:

【子張書諸紳。】

把這句話,「言忠信,行篤敬」,寫在之於,這個『諸』是之於,寫在他的衣帶上面,常常看著它不敢忘。這么樣學習孔子的教誨,子張一定會很有成就。

好,今天就跟大家談到這裡。謝謝大家!大家背哪一篇?男人背男人的,女人背女人的,好不好?男同胞背前兩篇,女同胞背後兩篇,OK。好!我們男同胞人比較少,要加油。放心,我也是男同胞,我們到時候一起念,互相切磋學習。謝謝大家。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