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禮旭:文言文,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第51集)


時間:2016/9/23 作者:果林果梅

尊敬的法師、諸位長輩、諸位朋友們,大家下午好。看到大家都是充滿喜悅的臉龐,額頭都發亮。額頭髮亮是結果,原因是增長智慧,法喜充滿。這幾天聽好幾個同仁、朋友都說,好像是春節過年一樣的熱鬧,我們迎來了師長老人家,以及劉素雲老師、鍾博士,還有陳瑞珠老師、陳大惠老師,諸位大善知識來給我們傳經送寶,這幾天我們聽師長開示,都感覺到有智慧真好。

家庭社會甚至世界的問題,都能透過師長的智慧,從根本找到問題,進而可以化解、可以解決。而智慧從哪裡來?智慧從好學來的,好學近乎智。這幾天我們聽到劉素雲老師談到的「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從劉老師的課程當中,我們深刻感覺到她非常老實、聽話、真乾,聽了師長的教誨,她馬上就去力行。所以師長在課程當中也有提到,一百個學生一起聽課,每個人的受益不同,問題不在師長這一邊,在每個人的誠敬程度不同,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而很重要的是放下,師長一直強調要放下,我們感覺到劉老師什麼都放下了,反璞歸真,像孩子一樣天真。我在聽幾位老師講課的時候,自己都生慚愧心,覺得我的腦子怎麼這麼複雜,怎麼不跟他們的腦袋換一下,這樣我就輕鬆多了。

所以要真得自在,還得要放下自己的執著、自己的分別,提起真誠慈悲的心。我們聽陳瑞珠老師的課程,她對於所有的學生,她都是堅信「人之初,性本善」。那天聽到陳老師提的幾個例子,都讓我們非常感動。其中有提到一個九歲的孩子偷竊,多次進出少年管護所,因為他還沒十八歲,還不可以判刑,但是就是用管護所來教育他。陳老師看到這個孩子,因為一般這些講課的老師到管護所去,是不能把資料電話留給這些孩子的。當然,這個也是對老師的保護,怕這些孩子會不會做出一些不好的行為來危害到老師,這個也是一片善意。但陳瑞珠老師看到這樣的孩子,非常心疼。了解他的家庭狀況,父母從小就不管他,結果九歲的孩子,行為這麼偏頗。陳老師告訴他,你只要出去就來找我,把電話資料留給他。而我們聽到這個孩子,現在二十幾歲,正在英國留學。我們聽到這裡都感覺,那是把一個人從地獄拉出來,接受聖賢教誨。這樣一個孩子得救,這個老師都功德無量!

更何況陳老師跟余老師,他們已經在耕心蓮苑辦學十三年,受益的孩子是無量無邊。而且她們現在把一個社區,落實了倫理、道德、因果教育,落實了大家庭的倫理教育,整個社區像個大家庭一樣。這樣的經驗已經開始向全球傳播,所以能做出榜樣真的是功德無量的事情。我們想一想十三年前,兩位老師是一顆善心的種子,十三年後,這顆種子發芽、茁壯,又結出很多的種子,這些孩子們現在很多都大學畢業,又回來當老師。而且這樣的經驗,聽說去年底,還有美國州立大學,不是華人,是州立大學的這些美國學生教授,組團到台灣三重,跟他們請教社區學校的經驗。所以從這裡我們可以感覺到,一個善的種子,可以對自己的人生,以至於對整個大眾的人生,都可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很好的影響,只要我們發的是真心。

幾位老師的課程,我們感覺到,他們都是非常恭敬古聖先賢的教誨,恭敬師長的教誨,所以他們會有很大的受益,以至於能給大眾做好的榜樣。每次聽鍾博士講課,我都感覺孝道差他非常多。而且鍾博士確實心憂天下,因為這次鍾博士談的題目是「天下太平之根本」。什麼是天下太平之根本?女教為天下太平之根本,因為所有的聖賢人都是女人教出來,所以教女子比教男子更重要。諸位朋友,您生女兒的請舉手。你們怎麼遲疑了?你有沒有女兒還要想一下嗎?還是大家都入定了,還沒出來?剛剛舉手的,攝影機有沒有拍下來?這些人都是天下太平的負責人。他們把女兒教好了,他的女兒又教出聖賢,像范仲淹這樣有學問的人,那這個世界就有救了。

我聽鍾博士講這個主題感動在哪裡?因為女人的課程沒人教男人也出來了,捨我其誰,當仁不讓。其實,我覺得教女教,我們馬來西亞的女士很適合。真的,華人當中,我們觀察的結果,最溫柔的是馬來西亞的女士。大家應該信任我,我這個人不會諂媚。因為劉素雲老師強調,修道一定不能講謊話,要講誠實話、大實話。一個人心性要提升,也必然是從不妄語開始。這個話不是我講的,我記得我們二00七年的時候,非常難得,我們全國校長職工會,他們所帶領的有九百八十四所華小,等於是馬來西亞下一代孩子的教育,都是他們在領頭的。雖然只有包括西馬九百八十四所華小,可是因為落實《弟子規》的教學做得很好,這兩年東馬也來參與,所以現在不止九百八十四所華小。而且這是在華人的國家地區裡面,從全國的一種高度下來推展倫理道德教育,馬來西亞是唯一從全國面去教導的華人。告訴大家,我們什麼時候在寫歷史?Anytime,anywhere,隨時隨地,在寫我們人生的歷史,對家庭、對社會、對民族、對國家的歷史。

我們到底要寫什麼?今天早上我們見到校長職工會總秘書李金華校長,他前幾天退休了。他見了師長,跟師長講到,他說他要專注編一套小一到小六專門教《弟子規》的教師手冊,讓每個老師都能夠有很好的資料、經驗,他就心有底,不會慌。這個我們聽了非常感動,這叫好人要做到底,送佛要送到西天才算數。我們看劉素雲老師:不能做自了漢,要多帶一些人回老家見大慈父。我們看到這些仁人志士,他們的心境都是慈悲為懷。很微妙的一件事情,我們聽師長講經,就了解這個道理。每個人起一個念頭,周遍整個宇宙,整個宇宙都收到這個頻率。這個道理我們細細想想,起的是善念,利益全宇宙,真有善心的人,他當下起的念念的善念,都在利益全宇宙,他一定堅持純淨純善的存心。只要他聽懂了,他明白了這個真相,當下我就可以利益全宇宙。讓我們警惕的是什麼?假如我們起的是一個邪念,會怎麼樣?Hello,這個問題這麼難嗎?那就污染了整個宇宙。我們想到這裡,非常戒慎恐懼,這不是我們願意做的事情。

克念作聖,能把這個邪念轉成純淨純善的念,當下這一念轉得過來,念念保持,就是聖人。聖人跟凡人就在一念之間,進而把它保持,正念分明。陳瑞珠老師,他們是幾個月前起了個念頭,就是要編國小到初三,教《弟子規》的教師手冊。起個善念!今天又聽到李金華校長說要編這樣的教材。所以大家看,善念有沒有感應?這個是科學,這不是迷信。在科學界有一個理論,叫百匹猿猴效應,就是科學家發現有一個小島,那個島四面環海,這些島上的猿猴,它們世世代代都是吃番薯過生活。它們把番薯拿起來拍乾淨,然後就開始吃,世世代代這樣傳下來的。突然有一天有一隻母猴心血來潮,它看到河水,動了個念頭,可不可以拿河水把番薯洗一洗?結果它洗完咬的第一口,所有的猿猴都沒有洗過番薯,也不知道吃是什麼味道,全部看著它,然後看它愈咬愈快樂,愈咬好像愈好吃。

大家有沒有經驗,看一個人吃東西,就很想跟著他吃。他吃起東西來好像很美味,會讓人家很動心,好像很好吃。會唱歌的人也是這樣,唱一首好歌,人家聽了之後就跟著他唱起來。會教書的人也是這樣,我們師長教學五十三年,多少弟子都以老人家這一生的榜樣,自己來效法,跟著師長一樣從事教學工作。這叫「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善學者使人也想跟著他學,這是我講的。就是說你自己學《弟子規》學得很歡喜,你不用去叫人家學,人家說你最近怎麼高興成這樣,到底發生什麼事,可不可以給我講講?人家主動要了解、要深入。

所以這隻母猴愈咬愈起勁,旁邊的猿猴一判斷,可能很好吃,紛紛跟著它一樣,洗番薯,統統開始咬,確實好吃。為什麼?因為以前咬起來還會咬到沙子,口感沒那麼好,現在洗乾淨了,口感更好。結果很有意思,大部分的猴子都來用水洗了,只剩下幾隻不願意洗。為什麼?因為那幾隻曾經當過村長、當過酋長,它很有身分,我怎麼可以學它?不乾,寧可咬沙子都不乾。所以誰累?執著的人累,分別的人累,放下的人自在!結果有一天,這河流幹掉了,沒水了,這隻母猴很聰明,跑到海里去洗,更好吃,因為那個海水還有鹹味,加了調味料。結果,科學家意外發現,當這隻母猴開始用水洗之後,整個附近島嶼上的猴子,本來都不知道用水洗的,突然如雨後春筍般,統統都用水洗。猴子有沒有大哥大?它沒有行動電話、沒有無線電,為什麼統統都開始洗?有看不到的東西,是什麼?思想波傳出去了,產生共鳴。

後來科學家就觀察人類社會,比方說這一個化合物被發現了,這一個研究室:這是我的專利,不要告訴別人,我趕緊整理好資料,幾天之後發表。突然他要發表以前,世界其他很多實驗室統統都發現了,就是他們那幾個實驗室幾乎同時發現。那就是有一個人開竅之後,那個思想波傳過去,也把那些快開竅的人給撞開了。這個大家應該可以體會,比方說有一個人打哈欠,旁邊突然很多人就打哈欠,這個都有連帶關係,都收到那個頻率了。所以真的真正為了他人、為了這個世界,首先最重要的,讓自己的念頭純淨純善,這是最直接的利益。大家都是正念,都是為祈求世界和平,那個力量太大了!

師長這幾天講到美國布萊登,這個科學家就講到,只要棄惡歸善、棄邪歸正,可以端正心念,可以轉迷為悟,這樣的心念可以化解世界的災難。可見得思想波的力量非常大。昨天劉老師也講到,我們身為聖賢的弟子,都要以天下為己任,一定要盡力化解災難,就從我們起心動念、一言一行來做起。今天李金華校長談到要編教師手冊,就讓我想到百匹猿猴的科學實驗,我們把它改一下叫百位善人效應,就開始傳遞開來了。李金華校長還提到,他每個禮拜,都要深入到這些學校去了解他們的情況,然後他們有任何需要,趕緊支持他們。用心良苦,都退休了,念念不忘教育事業,不忘文化的承傳。所以我們馬來西亞有這麼好的校長,是整個國家華人的福氣。

從二00七年,我們校長職工會連續五年在九百八十四所華小推展《弟子規》,當時我們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一位參贊,他上台來就說到:馬來西亞的女士特別溫柔、柔順,所以他希望大陸的男子到馬來西亞來娶太太。他這個方法不錯,促進文化交流。所以諸位馬來西亞的女同胞,要捨我其誰。但是又有一個問題,什麼問題?真做到的這些女子,她們都很含蓄,你叫她上台,她整個臉都紅了,一句話都說不出來。當然,她們一生落實的這些美德,確實值得我們效法。所以我們假如有機會跟大眾交流,可以去採訪這些真正做到的女士,把她們如何為人女兒、為人妻子、為人媳婦、為人母親,這些德風了解了,進而去供養大眾。

我們今天跟大家進入古文另外一個重點,就是「禮」的部分。我們之前跟大家談四個大單元,孝、悌、忠、信。忠信是做人的動力,孝悌是做人的根本,禮義是做人的標準、規矩。我們有了禮義的規矩,我們就能循規蹈矩,成就自己的道德學問,成就自己的人格,所以禮教在家庭社會當中非常的重要。師長這幾天給我們很重要的勸勉,提到這個世上現在有最重要的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能真正讓世界、讓社會能安定下來,能化解災難,第一個大事。第二件大事,是傳承中華民族以及其他民族他們承傳自己優秀的傳統文化。因為文化是思想,是人的靈魂,沒有這個思想靈魂,人活著是縱慾,是行屍走肉。所以文化的價值太重要!

我們自己很冷靜的來感受一下,傳統文化失傳,差不多這三十年左右是最嚴重的。我們自己小時候,七、八歲的時候,都感覺人情味非常濃,出門都不用關門的,都是守望相助,敦親睦鄰。怎麼才短短的二、三十年,人心墮落成這個樣子?就是因為文化沒傳,造成人心快速墮落。所謂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所以師長強調的這兩件大事,我們每個人都聽了,聽了以後要怎麼樣?要承擔!假如聽了以後,不去做,良心有愧,叫見死不救。你們怎麼沒什麼反應?孔子講,「汝為君子儒,勿為小人儒」。學習要當什麼?要當個君子。學習古聖先賢的教誨,不是拿來娛樂娛樂,好像挺有氣質的,是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學問,是要辦大事,是要修大道。修大道,成就自己的道德學問;做大事,利益人民、利益民族社會。我們學傳統文化是要幹這個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是小心量的,勿為小人儒。

我們都是明白因果的人,大家想一想,見死不救的果報在哪裡?你們怎麼又無辜的看著我?大家聽了這麼多年師父講經,我們想一想,見死不救到哪報到?所以告訴大家,你們沒有後路可以走了,人就是要破釜沉舟,才會百折不撓,勇往直前。而我們真的要辦大事,要修大道,絕對離不開要擁有道德,擁有學問,擁有能力。你光有學問,沒有才能,辦不了事。而有好的道德學問,以至於有好的能力,都跟禮教有絕對的關係。道德,非禮不能實行,滿口道德,落在實處,就是這些處世待人的禮教,就是五倫大道的落實。對父母恭敬,對老師誠敬,對他人友愛、誠信,就是禮教的落實。學問也要守禮,守規矩,才能成就學問。

比方劉素雲老師這幾天一直強調的,求學問要成就智慧,要能「一門深入,長時熏修」。這個專精,也是守規矩。《禮記.學記》裡面講到的,「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你一下學得很雜、很亂,就成就不了,要精進,要專,才能成就學問。而且,學問是要開智慧,因戒得定,戒就是規矩,佛家叫戒,儒家叫禮,其實它們的精神是相通的。這是道德學問的根本,沒有戒,佛家的教誨就沒有根;沒有禮,這些道德學問也沒有辦法成就。所以孔子才講,「不知禮,無以立」。沒有辦法立住學問,也沒有辦法跟人和睦相處,因為他不懂禮,失禮就衝突了,所以學禮非常重要。因戒得定,怎麼樣產生定?守規矩,心很有規律在做事情,在治學問,不會雜,不會急躁,不會散亂。所以連做事都要能循序漸進,循規蹈矩,你不可以亂。所以這個定當中都是從守規矩,才能開慧。包含做事,做事假如沒有規矩,亂了,一定把事情給搞砸。

《弟子規》從第一句到最後一句都離不開禮教。比方禮教的本質,「禮者,敬而已矣」。恭敬,我們看「入則孝」,對父母恭敬的落實,內心誠敬,在外面的一舉一動,「冬則溫,夏則凊」、「出必告,反必面」,恭敬的態度落實在生活的應對進退當中就是這些經句。「出則悌」,對長者的恭敬,以至於對師長的恭敬,都在其中。「謹」,謹的範圍就很大,包含對時間的恭敬,「朝起早,夜眠遲」。事實上不只對時間恭敬,他還是對自己的恭敬,不要糟蹋自己的歲月跟人生。古人,歷代像大禹這些聖人都講,要愛惜光陰,寸金難買寸光陰,珍惜時光。珍惜時光,也是對父母的恭敬,父母給了我們這麼寶貴的身體,我們怎麼可以拿來糟蹋?包含對自己身體的恭敬,「晨必盥,兼漱口」,尊重自己。其實尊重自己,也是尊重別人,我們假如三天不洗澡,對人家恭不恭敬?所以這些禮教不是誰規定的,它是順著人情自然流露出來的。我們今天很恭敬一個人,要去見他,你一定會齋戒沐浴。大家今天要來見師長,比方大年初一要去拜訪所有的長輩,你一定齋戒沐浴,換上恭敬的衣服,然後去拜見他們,這很自然的。

這個謹的恭敬不只對人,禮教不只是對人,甚至於是對事情,「受人之託,忠人之事」、「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這都是對事的恭敬態度,包含對物品的恭敬。所以《曲禮》告訴我們,禮的精神是「毋不敬」,對一切東西都恭敬。諸位朋友,我們希不希望早點開智慧?你們的聲音好像不是很希望。我了解你們其實是希望的,但是好像信心不大夠。所以首先要自敬,尊重自己。這個字也可以,這個自儘是自己盡心盡力。所以字都是活的,活在哪?心,從心想生。自己信任自己,也是對自己的恭敬,因為天助自助者,天救自救者。你瞧得起自己,老天爺幫你,你瞧不起自己,誰也幫不上忙。所以叫天棄自棄者,你自我放棄了,誰就幫不上忙。

所以《曲禮》講「毋不敬」,我們今天信任自己,但也要透過好學、深入經藏才能有智慧。而要深入經藏最重要的就是誠敬的心,真誠恭敬,這是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我們怎麼樣真正做到誠敬?什麼時候做?對誰做?對領導誠敬,對下屬兇巴巴,可不可以?對客戶恭敬,對媽媽無禮,誠不誠敬?不誠敬。對學傳統文化的人很恭敬,對不學的人很兇,那這樣能不能誠敬?所以誠敬裡面要練不分別、不執著,分別就沒有誠敬。誠敬裡面,平等的慈悲在裡面,我們要提升誠敬的心,就是對一切的人真誠恭敬,隨時在練自己的功夫。

行行出狀元,每一個行業事實上都是在為這個社會奉獻,我們可不能用薪水去衡量一個人的價值,這就是不恭敬。面對別人的服務,我們都是非常感激,感謝他們。事實上,一個人帶著誠敬的心,跟任何一個人相處都是結善緣;假如不誠敬,反而是傲慢的心,那就結惡緣。比方大家去餐廳吃飯,看到服務人員,你跟他:「謝謝你,感謝,謝謝你的服務」。可能你吃完的時候,你準備要走了,他還跟你說,「等一下,我給你加道菜」。大家有沒有這個經驗?都沒有。但是假如我們被污染了,自己有錢,財大氣粗,「趕緊給我過來,怎麼慢吞吞的」,挑三揀四,人家很不受尊重。但是你是來吃飯的,他也不敢給你擺臉色,「對不起,對不起,是是是」。等他走進廚房,馬上「有什麼了不起,就只是有幾個臭錢而已」。所以等他要把你的菜端出來以前,他會說給你加點調味料。大家有沒有去吃東西,吃到一半覺得味道怪怪的?

所以我們既然了解到誠敬是成就智慧學問最重要的鑰匙,什麼時候把這把鑰匙拿到?一切時、一切處!告訴大家怎麼練?明天,不用明天,rightnow,從現在開始,對你最看不順眼的那個人誠敬,那你的學問會成就得很快。告訴大家,假如我們這個誠敬只對喜歡的人,你這一輩子都不可能誠敬。真的,那不是真心,那是分別的心。告訴大家,只對某些人好,那都是情執,那不是真情,而且那種情會變化。對他很好,改天,他做了哪件事,我不能接受,馬上變仇人。大家想一想,我們身邊的人說,我恨他,這個恨前面是什麼?愛,是不是?假愛,不是真的,真的不會變。今天一個陌生人瞪你一眼,你會不會回去說,我跟他沒完?我這輩子跟他沒完沒了,會不會?你說算了算了,他昨天心情不好,可能股票下跌。可是假如是另一半瞪我們一眼,三年都不放過他。明明是同樣瞪一個白眼,為什麼結果差這麼多?到底是他們關係還是自己的關係?是自己的執著所產生的。

所以真正要能平等愛一切的人,這才有誠敬。所以陳瑞珠老師,她連面對行為這麼偏頗的孩子,都能這麼有耐心陪他們成長,這是真心的誠敬。所以她曾經講過,她說她就是要證明師長老人家講的是真理,她要把它做出來,讓世間的人相信師長講的話。這樣的弟子真的是給聖賢人臉上貼金。所以十三年走過來,余素華老師一輩子的薪資,八百多萬台幣,全部放進去了,無私,誠敬的心。所以我們現在要不斷提升誠敬,對一切人誠敬。

再來,對一切事誠敬。交代我們的事情,盡力去做,絕不隨便,絕不應付,絕不馬虎,那就在做事當中不斷提升心境。還有《弟子規》講的,「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這是對東西的恭敬。很奢侈,東西不愛護,亂扔,誠敬的心不可能提升。所以《曲禮》講的「毋不敬」,這是下手處,一切時一切處就是道場,就是提升自己的機會。所以我們剛剛講到的禮,它落實在對事、對物上面。

李炳南老師有一個「辦公室規約」,這就是對人、對事、對物的恭敬落實在工作當中,跟大家分享一下。「四維上下一律清潔,器具整齊」。大家看,改一個習慣不容易,字寫得大,習慣了,現在要變小。所以要時時觀照,才不會苛求別人,其實自己改得都很慢。所以一個人的寬容,是從自己是過來人當中自然生起的,因為他自己體會到不容易。「器具整齊不離原處」,物有定位。「事按次序今事今畢,各負專責互相協助。愛惜公物體念施捨,辦佛家事即是益眾」。

我們看到對一切物品、對事都恭敬。「四維上下一律清潔」,對桌椅板凳都是恭敬,把它用乾淨。而且有感應,你愈愛惜這個東西,它就用愈久,你愈糟蹋它,它很快就壞了。第二個,「器具整齊不離原處」。我們看物有定位,到時候臨時要拿,就不會找不到。假如沒有這個習慣,往往在處理一些事,臨時找不到東西心慌意亂,緊接著還發脾氣,有沒有?自己找不到東西,全家人都被他責怪。你說這樣亂發脾氣的人,那還有功夫?定慧都沒了,火燒功德林。所以要養成這個好習慣,這個就是恭敬、誠敬的落實。

「事按次序今事今畢」。做事有條理,有條理才不亂,不亂才能定,才能開慧。做事,我們有沒有一個工作日誌本?明天的工作,今天先把它安排妥當;下個禮拜的工作,這個禮拜就先思考、安排,都把它記錄清楚,都不會忘記。我們有沒有經驗,答應人家一件事,最後忘了,等發現的時候內心很內疚?這樣的事情多了之後,也是會讓自己很難過,但是我們要找方法來克服,不要再讓這樣的事發生。因為我們要落實《弟子規》,「凡出言,信為先」,答應別人的事不能給人家搞砸了。「各負專責互相協助」。雖然在團體當中各有各負責的事情,但是分工不分家,分了工以後,不要看剛好這個部門特別忙,我們在旁邊喝涼水,拿著扇子,在那搖啊晃啊,這個就不妥當。都是我們自己的事,像兄弟姐妹一樣互相幫忙,就對了。

再來,「愛惜公物」。所有的物品,尤其我們是在公家單位,是在公益團體,這個都是國家、都是大眾的支持信任,有這一分恭敬心,絕不糟蹋東西,更不能挪為私用。這個就痲煩,挪為私用,比方公務員,你私用了一個東西,這個東西是整個國家老百姓納稅的!所以當公務員貪污產生最嚴重後果的可能是在中國,因為有十三億人口。貪污了,那欠多少人?那不好還,怎麼還?我記得小時候聽過一句俗話,叫做「一世為官九世牛」。你們沒有聽過?有。我聽的時候有點發痲,因為我屬牛。所以我們常說「天經地義」,什麼叫天經地義?很簡單,殺人償命,欠債還錢。所以明白這個道理,絕對沒有念頭占人家一點便宜,更何況是占國家社會的便宜,那更要不得。而且不只不能占便宜,還要念著給國家信任,多高的榮譽!給大眾信任,多難得的因緣!要珍惜。公務員當國家跟老百姓最好的橋樑,讓老百姓完全信任國家,團結整個國家的力量,這就對了。所以體念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

再來,這是李老師在台中蓮社寫的,所以是「辦佛家事」,也可以是「辦公家的事,即是在利益大眾」。我們在團體裡面,不管扮演哪個角色,盡心盡力,就是功德圓滿,盡忠那是最可貴的。這是李炳南老師留給我們非常寶貴的辦公室規約。我們剛好新的一年開始,要把這些寶貴的教誨,從當下開始落實。

我們翻開一百五十頁,《古文讀本》。剛剛我們提到,「不知禮,無以立」,這個立,是道德學問立不住,在人群當中沒法立足,以至於他的事業沒法立足。我們思考一下,一個人傲慢無禮,他怎麼跟人和睦相處?一個人無禮,他做什麼事業都做不成。你說做買賣的,本來要進他們店裡買東西,看到他的臉就退了好幾步,他生意就做不成,所以事業一定也是建立在禮義當中。包含社會的安定,沒有禮做不到。我們很冷靜來看,現在的家庭社會衝突很多,就是缺乏禮教。現在不是衝突而已,殺害的事情每天都有,可見得禮教是防微杜漸,等到形成一些不好的態度,要再來教育就不是那麼容易。

所以禮它的源起,它的來源,從哪裡來?我們古聖先賢的教誨是天人合一的學問,都是取法天地。所以在《禮記.禮運》裡面提到:「夫禮」,這個夫是發語詞,「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則死,得之者生」。這是在《禮記.禮運》裡面提到的教誨。禮,先王承天之道,效法天地。而這個先王,我們在四千多年前、三千多年前的政治都是聖人政治,他都是被推舉出來有德行的人,堯舜禹湯、文武周公。而這些先王他有高度的智慧,我們傳統的教育,它很核心的是倫理道德的教育。而從堯帝那個時候,他就洞察到人需要教育,人不學,不知義、不知道,就痲煩了。所以在《孟子》當中,孟子有提到,堯帝看到人民飽食暖衣,吃得飽,睡得好,也穿得暖,逸居而無教,「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很安逸的過生活,卻沒有教育他的話,「則近於禽獸」。所以聖人他洞察了這個問題,他有擔憂。

緊接著,堯帝吩咐契為司徒,就是現在所謂的教育部長。教育人民最重要的教育核心,五倫的教育,教給他們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我們冷靜看,現在人與人的衝突不會離開這五個關係,所以解決所有衝突的根源,靠的還是教育。你好好教他,人心善良,不可能衝突。但是我們冷靜來看,現在家庭把什麼擺在第一位?我記得我小的時候,接觸到人群,比方說有一個大哥哥去工作,然後其他的那些長輩看到他工作了,第一句話都問他,你一個月賺多少?其實這個問是什麼?讓他重視什麼?利、錢。我們要冷靜,孔子講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怎麼我們無形當中,給予下一代的教育都是錢錢錢錢錢,那是把什麼教出來了?把小人教出來了。

所以現在的下一代自私自利意不意外?真看明白的人,從這些細微處,從人心看的人,一點都不意外。是糊裡糊塗,只看著錢,看不到其他東西的,才搞不清楚。所以我們可不能活成什麼人樣?不能活成窮得只剩錢而已。我們從小處觀到整個社會問題,一個家庭把錢排前面,把財排前面,那是叫捨本逐末。《大學》告訴我們,「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小到家庭,大到整個社會,統統強調賺錢、經濟,把本給忽略掉了。本忽略掉的時候很恐怖,人都是競爭,自私自利。昨天我們好像看訪談的時候聽到,十歲的孩子,他同學出車禍去世了,他回去跟他媽媽講,我同學死了,太好了,我少一個競爭對手。諸位朋友,這個意不意外?現在都可以跟父母對簿公堂,你看欲令智迷、利令智昏,這兩句話的厚度有多厚。祖宗都提醒我們,我們沒有重視這些道理。包含我們昨天聽到劉素雲老師講的,香港的富婆,第一富婆,她錢都花不完,她怎麼還這麼愛錢?我這個窮人實在無法體會他們的心情。

所以那一天,聽一位長輩說,大家這幾天學習,愈來愈提升,像牛市。我說什麼叫牛市?我才知道股票有一個說法,上漲叫牛市,下跌叫熊市,狗熊的熊。大家知道我為什麼都不知道那個東西嗎?因為我的存摺從來沒有超過可以買股票。所以有錢多煩惱,還要隨著股票起起伏伏,很辛苦。當我們聽到香港第一富婆,她的先生被殺害,她都這麼多錢,還跟她公公婆婆搶她先生留下來的錢。我們聽了都打冷顫,就是人只有利沒有義到這種程度!大家想一想,一對白髮蒼蒼的老人,失去了兒子,你說那有多痛苦。人生三個最悲哀的事情,老年喪子,中年喪妻、喪夫,幼年喪父、喪母。很可能她的公公婆婆就是這種感受,她完全顧及不到兩個老人肝腸寸斷的心,而且可以馬上跟公公婆婆打官司,人殘忍到什麼程度,完全沒有感受別人的心,你說教化有多重要!請問大家這個富婆她沒讀過書嗎?大家去調查,可能她還有榮譽博士學位,可是為什麼是這樣?因為教育也捨本逐末。教育是德為本,不是知識、學歷為本,所以顛倒了,這些亂象才會產生。

我們再從這幾個社會現象,再回到剛剛我們講到的,堯帝使契為司徒,教育部長。假如有教夫婦有義,有那一分道義。我們在大陸有一位女士,她的先生去世了,她先生負債幾十萬,對一個農村的女子來講,那不是小數目。然後家裡的人,親戚朋友有的勸她,你趕緊找一個人再嫁,這個錢你不要去負責。結果她說,我先生生前最重視信譽,我不希望世間的人罵他,用他們東北的話叫戳他的脊梁骨。一個人生前最重視信譽,死後還被一大堆人批評,他的太太不忍心這樣侮辱她的先生,這叫「事死者,如事生」。後來,她就這樣一個女子,扛起她先生的事業,建築、裝潢,開始還錢。而且打電話給那些債主,你等我多久,我一定還你錢,主動去跟人家聯絡。最後感動當地很多的人,工程都給她做,說這個人值得信任。她的孩子看到母親這樣守信義,而且是為自己的父親的名譽。結果有一天,學校來電話,說她兒子昏倒了,送醫院。到了之後了解,這個孩子為什麼昏倒?因為他已經一個禮拜左右沒吃東西了,他看他母親這麼辛苦,他把他母親每天給他的錢都省下來。結果等他母親到了醫院,這個孩子握著兩百多塊錢,他說:媽,這是我這一段時間省下來的錢,你趕緊幫我拿去給父親還債。在孩子的心中,他哪知道那兩百多塊錢產生什麼作用?可是他被母親的精神感動了。後來這一幕被她公公婆婆,還有自己的父母看到了,動容,全家都來幫她,幾年的時間,把債都還完。她的先生過世三年,這些債主統統到他們家慰問,三周年的時候都到他們家去慰問,很感佩這位女子的德行。所以我們從這裡看到,有傳統文化教育的人,他是道義、情義的人生,就不會有社會這些現象產生。

而這些古聖先賢他們最難得的,就是他的智慧高瞻遠矚,《易經》裡面告訴我們,「君子慎始,差若毫釐,謬以千里。此之謂也」。禮教它是不治已亂治未亂,跟中醫一樣,不治已病,最重要的治未病,還沒有產生的疾病,它就懂得把它預防。我們看《易經》這句話,非常慎重每一個開始。這個開始很廣,比方說建立一個國家,建立一個政權,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當中,全部都是首先制禮作樂,他不這麼做,這個社會一定亂,而且會亂得很離譜。漢朝,在我們歷史當中,非常強盛的一個朝代。我們常說「再創一個輝煌的漢疆和唐土」,唐漢這兩個朝代。不過,我發現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好像弘揚儒道釋傳統文化的,好像姓劉的跟姓李的很多。大家知不知道為什麼?不知道?漢朝是劉家的人創的,唐朝是李家的人創的。你看這有沒有感通?他們的祖先可能在天之靈,調兵遣將,不能讓文化在這個危急存亡的時刻斷送掉,要把它承傳下來。

所以一個朝代是這樣,一開始就制禮作樂,把整個人心定下來。漢高祖劉邦,他是平民打下天下,結果他一開始也不懂,所以大家要了解,打天下靠機會,你有福報,可以打下天下。大家注意去看那個皇帝長什麼樣子,耳垂都這樣,臉都很大,他有福報,有機會打下天下。但是守天下靠的是智慧,都要靠真正深入聖賢書的人,才能幫他輔佐。所以劉邦一開始不信,不懂,結果他這些大臣一來,那得喝酒,在那裡爭功,在那裡亂喊,甚至有人喝了之後有點醉醺醺的,拔起劍來在那裡砍,整個朝廷亂成一團。他才趕緊找當時候有一位讀書人,叫叔孫通,召集了一百多個讀書人,定下漢朝的禮,然後整個朝廷才循規蹈矩。朝廷都亂成一團,那怎麼治理人民?這是一個朝代,一定要重視禮教。

小到我們看一個家庭,禮在哪?《弟子規》裡面講的,「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這是生活很平常的地方。但是才二、三十年的歲月,都反過來做了。比方說我小的時候,是我去請爺爺奶奶吃飯,請回家了,請老人坐好,我們給老人盛飯、端飯,請他們先吃,接著我們吃。請問大家,現在誰叫誰吃飯?差很多!可是問題是幾個人在看到這些社會現象的時候知道完了,以下犯上,不尊重父母長輩的現象快要產生了。我們有沒有這樣的慧眼?以前沒有,現在要有,你懂道理,你要開慧眼,看什麼事情,能防微杜漸,看得到。最根本的在什麼?人心。我們做了這件事到底對孩子的心,對我們自己的心起了什麼變化,我們有沒有冷靜看到到這一點?孩子的心很敏銳,媽媽很歡喜的煮爺爺奶奶喜歡吃的菜,「爸、媽多吃點」,當下這一分孝心不就傳遞給孩子了嗎?孩子笑呵呵的,「奶奶,趕緊吃」,不就落實了嗎?給孩子好的影響。但是假如我們都只想著孩子,夾菜都夾給孩子,不夾給爺爺奶奶,那給孩子的心又是什麼影響?他就覺得所有的人都得替我想,他就自私了。所以我們所做的任何事,到底給了我們身邊的人什麼心理影響,我們清不清楚?我們不能做得糊裡糊塗,活得不明不白的。

所以道在哪裡?都在這些生活的細節當中,是順道而行,還是顛倒了,違背了。才二、三十年,產生這麼嚴重的偏差。我記得長輩到我們家來,我們一聽到聲音,就趕緊來行禮。現在長輩到家裡來,那個小孩坐在那裡看電視,也沒有問好,只是轉四十五度,笑一下。差那麼多,二十年。結果有一個家長說,他對你笑不錯了。有沒有道理?有。好,請問大家,下一代是轉四十五度,笑一下就不錯,再下一代變什麼樣子?再下一代就是叔叔阿姨到小朋友面前,「小朋友好,要不要喝水」,是不是這樣?一代不如一代,就崩掉了。所以聖賢人制禮作樂這些智慧,我們要好好深入,好好從當下我們的家道、家規建立起來;教書的人,從班規建立起來;搞企業的人,要先把企業文化建立起來。這樣子,我們的孩子、下一代、下屬都在這種正確的環境當中成長他的善心,就對了。

好,今天先跟大家分享到這裡,我們下次再繼續來探討,謝謝大家。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