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德參天地,道貫古今,看孔子走過的修行之路


時間:2016/9/28 作者:妙音居士

每年開學季,都有無數學齡兒童稚氣盎然走進學堂。在古代,私塾教兒童開始識字習禮稱「開蒙」,開蒙之際要舉行開蒙禮,開蒙禮的主要內容便是拜孔子像。

拜孔子,是拜萬世師表,是拜化育無私,是拜儀範垂光,更是由此,願仁禮之脈永不枯竭,願賢聖之馨融貫身心。

又到一年孔子誕辰。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孔子誕生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名丘,字仲尼。他是中華文化集大成者,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他弟子三千,中有七十二賢。他被後世統治者尊為「至聖先師」,「天縱之聖」。他的言行由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匯集成儒家代表經典《論語》。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一生年譜,亦可看作千古為聖的修行之訣。

三十而立。孔子幼即家貧,能受落魄,能事粗鄙,十五歲「有志於學」,二十歲「博學好禮」,至公元前522年,孔子年三十,私人學校已經開辦,早期弟子已經匯聚,故子曰「三十而立」。因材施教,有教無類是孔子的育人理念。不論根器,不論出身,廣而受之,勤而教之,展示出一代聖人純潔而廣闊的慈悲胸懷。如菩薩入世,面對五濁群迷,無一遺漏普洽等攝。

四十不惑。孔子學琴師襄,十日不換曲,志求圓滿而行放下;三十五歲問禮老子。兩位偉大的智者言「禮」,說「道」,解「水」——面對黃河之浪,孔子說「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老子言「上善若水」,當明無為之益。臨別際,老子勉勸孔子剪除過多的欲望,收斂過大的志向,謹慎謙下,知直行知迂迴;在齊國時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政治思想,受阻而返魯國。年屆四十,回顧來路,孔子自謂「四十而不惑」。四十歲時精心於道而不惑於物,對深陷物慾當中的我們來說是太難奢望的事,但至少,四十歲時可以試著思索一下「哪裡尚惑」、「何處解惑」?

五十知天命。魯定公六年,孔子四十八歲。當時季孫氏僭越公室,掌握祭祀、征伐等國家政事。面對禮崩樂壞,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定禮樂。弟子彌眾。天命之年哀嘆社稷而拒絕隨濁,安定修經而廣授群求,內心操守清潔恆定,聖人的品質灼然閃耀。

六十而耳順。孔子參政三月,迅速晉升至代理宰相。國家一度實現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商賈公平,秩序井然,魯國大治。後因魯國君臣沉迷女樂,孔子辭職出走,五十六歲開始帶弟子周遊列國。過鄭到陳國時,在鄭國都城與弟子失散獨自在東門等候弟子來尋,被人嘲笑,稱之為」累累若喪家之犬」。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個人修行的成熟狀態赫然呈現,沒有不順耳的事,因為已有豁然開朗的心。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莊子﹒讓王》中這樣描述孔子奔走列國時的遭遇:夫子再逐於魯,削跡於衛,伐樹於宋,窮於商周,圍於陳蔡,殺夫子者無罪,藉夫子者無禁。短短數語道盡這十四年的危難困苦。回魯國依然不受重用。最心愛的弟子顏回卒。而在長久的困頓與突降的悲痛中,他依然告訴我們,於道已任運自然,即使隨心所欲也不會逾越法度。明儒顧憲成稱此為「已入證境」。

西狩獲麟,不愈而卒。哀公十四年春,魯國人狩獵打死異獸麒麟,孔子哭,認為仁獸被殺,「吾道窮矣」!於是止修《春秋》。哀公十六年,孔子病重,不愈而卒。弟子們服喪三年,子貢守墓六年。

帝王祀孔子者,自漢高祖始。後漸演漸深,形成舉國之祭。「有些人要在死後誕生」,孔子類之。生前教育辦得很成功,政治上到底不得志。倒是身後,思想與言論幾乎主宰了此後中華文化的發展史。熟悉他的都知道,他理想的天下,是一天下的民眾都能過著仁義禮讓親親好好的好日子。願此理想有遂成之日。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