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達真堪布:我們要解脫什麼?


時間:2016/10/16 作者:學佛娃娃

一、菩提心有“一”到“六”的分類。

“一”分;只有一個,即空性大悲藏。一個證悟了空性的智者絕對會對沒有證悟空性的眾生生起大悲心,這叫智悲雙運。有智就有悲,有大智就有大悲。自己證悟空性了,一看眾生沒有證悟空性,在那兒愚痴、顛倒,有時候像個瘋子,有時候像個小孩,這個悲心自然就會產生,自然就有!為什麼叫“智悲雙運”呢?大智大悲原為一體,大智不離大悲,大悲不離大智,所以叫雙運。大智大悲雙運無二,這是佛的究竟智慧,也是佛的境界。這就是“一”分,其實“一”也沒有,因為諸法的實相是超越的,哪有“一”和“多”、“一”和“二”的分別啊?但現在用語言表達,只好這樣講。

“二”分:主要指世俗菩提心的分類,即分成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三”分:依照三學,分三種菩提心。所謂“三學”,即能清淨之戒學,能安住之定學,能解脫之慧學。戒、定、慧都是不離菩提心的,離開了菩提心就不叫戒學、定學、慧學。

能清淨之戒學:戒是淨,如果受戒了,相續沒有變清淨,就跟沒有受戒一樣。若相續清淨的話,雖然行為上沒有那么嚴格,但是也是戒學功德圓滿,因為相續清淨啊!淨才是戒,有戒才有淨,這就是能清淨之戒學。

能安住之定學:所謂安住,就是是否有禪定的功夫,是否有定學。現在很多人一點兒都不穩重,不要說學佛,連做人都不穩重,一點定學的功德都沒有。

能解脫之慧學:我們要解脫什麼?解脫煩惱,沒有煩惱叫解脫。慧學應該是智慧,它是對治煩惱,遣除煩惱,降伏煩惱的。即使知識再淵博,理論再精通,若是你內心的煩惱沒有減少,還是沒有智慧,只能說有知識,不能說有智慧。智慧與知識要分清楚,但是很多時候分不清楚也是很正常的。當時“佛”字為什麼不敢直接翻譯成“智慧“呢?怕產生誤會,所以佛沒有翻譯。這是我們漢地的大德們講的,法師們講的。“佛”翻譯過來是智慧、覺悟的意思,為什麼當時沒有直接翻譯成“智慧”、“覺悟”呢?因為這個覺悟是超越的,這個智慧是超越的。這個智慧能和普通的“智慧”能一樣嗎?世間人經常說這個人有“智慧”,那個人有“智慧”,二者能一樣嗎?所以怕在這裡產生誤會,怕世人混淆,所以留置而沒有翻譯。

三學的功德不應該在外在上,應該在相續里。外在上存在的佛法應該是三藏,通過三藏才能產生三學的功德,三藏的存在是為了三學功德的產生。其實教法不是真正的佛教,不是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應該是三學,真正的佛教應該是三學。有三學才有佛法,有三學才有功德,有三學的功德才有佛教。真正的佛法應該在眾生的相續當中。

“四”分:即勝解信發心、清淨意樂發心、異熟發心、斷證發心。勝解信發心就是資糧道、加行道的發心;清淨意樂發心是一地到七地菩薩的發心;異熟在這裡指三淨地,異熟發心是三淨地,即八地、九地、十地菩薩的發心;斷證發心是佛的發心。

“五”分:以五道劃分五種菩提心。五道是指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修道,應該都是不離菩提心的。

“六”分:以六度劃分六種菩提心。六度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也是不離菩提心的。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