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惟覺長老:我的生活很好,為何心靈依然空虛煩惱?


時間:2016/10/20 作者:明華居士

現代人物質生活非常進步,但心靈依然空虛煩惱,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心不定、心不知足。物質的享受是一種刺激,使人暫時得到滿足;刺激過了,身心疲憊,又想追求新的刺激,心始終不定、始終是空虛的。

靜慮正觀 定慧等持

現在世界上亂象叢生,想要世界安定,必須從每個人的心開始。心不淨,世界就不淨;心不定,社會就不會安定。所以,「定」與「慧」是很重要的。一般人說「處變不驚」,這就是定;「莊敬自強」,這就是慧。

西漢劉安《淮南子》云:「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凡事退一步看,就是海闊天空。「澹泊」,則身寧心靜,這就是定;心能夠靜、能夠定,就能「明心」、就能「致遠」。儒家說「定、靜、安、慮、得」,佛法也說:「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心定了,就能產生高度的智慧。

佛法所說的智慧,與一般的知識不同。人一生當中所學習的科學、文學、醫學……,都是一種知識;能知道這些知識與經驗的這念心,是平靜、安詳、無我的,這就是智慧,這就是禪心。

「禪」,就是定與慧的總持。六祖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無論是學校、家庭,或是在社會上,都需要定慧。將定慧運用到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乃至於行住坐臥、吃飯做事,皆能適得其中,處處都是禪。

水清見月 日用現成

悟到「禪」,事理就能圓融、自在,如禪宗祖師所說:「挑柴運水,無非神通妙用。」無論挑柴運水、迎賓送客,無不是道。日常生活當中,做了種種計畫、種種安排,這是有為法;做了以後,把能思、能想的心放下,思而無思、念而無念,歸於無為法,這就是禪。外面的境界雖然千變萬化,這念心始終一如,了了常知,這就是中道、就是實相。中道,就是指這念心達到禪的境界,雖然不可說,但一說出來就恰到好處;雖然不可思,卻是無思而得,信手拈來無不是道,這就是禪的妙用。

假使悟到這些道理,人生就很自在;相反地,心量打不開,看什麼都不順眼,走到哪裡都是煩惱。縱使住的是高樓大廈、吃的是山珍海味,但是心安不下來,每天斤斤計較、疑神疑鬼,到最後精神恍惚、失眠,久而久之變成精神問題,這時,即使再富有,人生也毫無意義。

了解這個道理,就知道人生最重要的是心要能作主。古人說:「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心能夠安定下來,即使住在茅蓬里,也勝過七寶宮殿;雖然吃的是粗茶淡飯,卻津津有味。陶淵明也有一首詩:「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這就是禪。「山氣」,代表我們的心境;「飛鳥」,是指這念心的自在。「此中有真意」,「真意」就是佛法所說的真心。「欲辯已忘言」,說出來就不是了,但也不妨礙言說。

我們這個心平常都是相對的,患得患失,心猿意馬,始終沒有停過。一天下來,感覺身心都很疲倦,這個時候把眼睛閉上個幾分鐘,養養神,一睜眼,馬上精神百倍,這就是充電。所以,要經常保持心的寧靜、經常檢討反省,有了煩惱馬上化掉,如儒家所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使這念心像鏡子一樣光明,不染一點塵垢;像一潭止水一樣,文風不動;心量如虛空般廣大,冤親平等。

禪修的目的,就是轉識成智、轉染成淨,把相對的心變成絕對的心,把染污的心變成清淨的心,從煩惱的心變成菩提心,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煩惱化掉了,心就安定下來,智慧自然就顯現出來,身體也會健康。照著這個道理去用功,就是道、就是禪。

明白了這個道理,就知道佛法值得每個人去追尋,每個人都可以做自己的主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是大富大貴。這麼一想,心馬上就落實下來,人生更加充實、更有意義!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