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明如居士:太上感應篇淺釋之讓行為合乎禮儀或戒律


時間:2016/12/2 作者:頓解

前面說過,要使得行為賢善,首先需要心地善良,也即具有利他的動機。而要兌現自心的善良,不僅要有辨別善惡的智慧,還要有取捨善惡的方便。所謂「方便」,即是操作技巧,而操作技巧中最根本的就是禮儀,或者說戒律;所謂禮儀或戒律,即是行為的規範。

一個人在行持善法時,只有在遵循禮儀或戒律的基礎上,才能夠順利而沒有任何後患地成辦這個善法。打個比方來說,車子只有行走在道路上,才能順利到達目的地;同樣,行為只有符合禮儀或戒律,才能順利成辦所願。

荀子《勸學篇》中說:「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意思是說,君子學習,聽在耳里,記在心裡,表現在舉止行為上,一舉一動,哪怕是極細微的言行,都可以垂範於人。小人學習,從耳聽,從口出,口耳相距不過四寸而已,怎麼能夠完善他的七尺之軀呢?所以,心裡學到的取捨善惡的道理一定要通過行為的取捨來體現。又如《佛子行三十七頌》中說:「無戒自利尚不成,欲成他利誠可笑。」行為不符合禮儀或戒律,想成辦自己的安樂都不可能,要想利益他人就更不可能了。

至於禮儀,或者說戒律學處,可謂無量無邊,沒有邊際,佛經中說有「八萬四千威儀」,對於現代人來說,難以一一學習,而且不同的論典有不同的體系。對於在家人來說,可以先學習一些比較簡單淺顯的禮儀規範,在學好這些禮儀規範的基礎上,可以進一步學習更深奧的禮儀或戒律。

目前,《弟子規》是一部廣泛流傳的關於禮儀方面的基礎讀本,學人可以拿來仔細閱讀,並對照自己的行為,使得自己的行為逐漸趨於規範、沒有過失。例如,在行為的基本規範方面,《弟子規》中說: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這是說,一個人要珍惜光陰,要有良好而穩定的作息制度。如果作息時間不穩定,性格就會變得不穩重;如果早上起得遲,晚上睡得過早,則勢必又養成懶惰的習慣。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這是對一個人衛生習慣的要求,若早上不洗臉,又不刷牙漱口,大小便之後也都不洗手,那麼這個人的精神狀態必定是有問題的。

「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這段話是對一個人衣著的要求,若衣冠不正,污穢邋遢,或過分奢華,或不合身材,就會給他人不好的印象,遭來他人的蔑視。所以,我們對自己的衣著不可馬虎隨便,要認真按照這裡所說的規範去穿著。

「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醜。」這句話是對一個人飲食習慣的規定,也即不可挑食,不可吃得太多,不可飲酒至醉,特別是少年時,不要去飲酒。

「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緩揭簾,勿有聲,寬轉彎,勿觸棱。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這段話是對日常行儀的規定,身體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不可東倒西歪。走路要從容,站立要端正,向他人行禮時要恭敬,動作要到位;不要腳踩門檻,不要一隻腿絞在另外一隻腿上並用單腿靠牆站立,不要張開雙腿蹲在地上,坐著的時候不要搖動大腿。揭開門帘要緩慢,不要出聲,轉彎不要太急,以免觸碰牆角;即便拿著空碗空盆等器皿,也要像拿著充滿水的碗盆一樣小心;剛進到沒有人的房間,不要立即就隨便大聲談話,到處東張西望,也要像有人在身邊一樣小心翼翼。

「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這是講對待事情的態度,不可以惹太多的事情,事情太多,就會出錯;對待事情,不可以有畏難情緒,也不可輕視,要認真對待。

「斗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這是說,身體不可以去往招惹是非的地方,也不要去詢問邪惡怪異的事情。因為若去往是非之地,就會招引是非上身;若詢問邪僻之事,就會使得自己的心志變壞。

「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人問誰,對以名,吾與我,不分明。」要進入一個房間,先要敲門,問清楚誰在,在獲得對方允許的情況才可以進入;進入廳堂,一定要大聲問候;如果有人問自己是誰,一定要報上名字,不要只是含糊地說「是我」。

「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借人物,及時還,後有急,借不難。」用別人的東西,一定要明說,如果不向對方說明就拿來用,就是偷;借別人的東西,一定要及時歸還,這樣以後有急用再借的時候,就不會遇到困難。

《入行論·護正知品》也宣說了很多大乘佛子應該遵循的行為規範,如說:「吾終不應當,無義散漫望,決志當恆常,垂眼向下看。蘇息吾眼故,偶宜顧四方,若見有人至,正視道善來。為察道途險,四處頻觀望,憩時宜回顧,背面細檢索。前後視察已,續行或折返,故於一切時,應視所需行。欲身如是住,安妥威儀已,時時應細察,此身云何住。」意思是,我不應該沒有意義地四處張望,應該意志堅定,恆常垂眼向下覺照自己的身心。也可以偶然放鬆,環顧四周一下,如果見到有人到來,應該正眼看著對方打招呼。為了察看道路是否有危險,可以四處觀望,休息的時候應該回頭看看背後,檢查有沒有危險存在。前後觀察之後,決定是繼續行走還是折返,在一切時,應該確定好自己的行儀,讓身體具足威儀而住,並時時觀察自己的身體所處的狀態是否如法。

又說:「無義眾閒談,諸多賞心劇,臨彼境界時,當斷意貪著。無義掘挖割,於地繪圖時,當憶如來教,懼罪舍彼行。」沒有意義的閒談,賞心悅目的戲劇,面臨這些令人放逸的境界時,應該斷除貪執。沒有意義地挖地、割草、在地上畫圖等事情,應該憶念如來的教誨,生怕造作罪業而遮止。

又說:「吾意正生貪,或欲嗔恨時,言行應暫止,如樹安穩住。掉舉與諷刺,傲慢或驕矜,或欲評論他,或思偽與詐,或思勤自贊,或欲詆毀他,粗言並離間,如樹應安住。或思名利敬,若欲差僕役,若欲人侍奉,如樹應安住。欲削棄他利,或欲圖己利,因是欲語時,如樹應安住。不耐懶與懼,無恥言無義,親友愛若生,如樹應安住。」也即發覺自己要有種種不如法的行為出現時,就像大樹一樣安住而不動搖。

又說:「自主己身心,恆常露笑顏,平息怒紋眉,眾友正實語。移座勿隨意,至發大音聲,開門勿粗暴,常喜寂靜行。水鷗貓盜賊,無聲行隱蔽,故成所欲事,能仁如是行。」要控制住自己的身心,恆常露出笑顏,不要面帶怒色,對眾人要說正確而真實的話。移動座位不要隨意,以至於發出很大的聲音,開門的動作也不要粗暴,行為要做到悄無聲息,就像水鷗、貓、盜賊的行動隱蔽沒有動靜一樣,這樣靜悄悄地行事,就很容易成辦所願。

《入行論·護正知品》中還有很多對行為的規定,感興趣的可以仔細研讀。當然,由於《入行論》所說的是大乘佛子的行為規範,所以要比《弟子規》所說的行為規範要嚴格很多。

摘自《太上感應篇淺釋》(明如居士著)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