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禮旭:季康子問政於孔子


時間:2016/12/18 作者:果林果梅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你是領導者,你率先垂範,做表率,做好自己,那底下的人哪有敢不正的?而「正」不只自己要做好,「正」也代表要公正無私,你不能謀私慾,那底下的人就可能更誇張了。所以「禮運大同篇」說,「大道之行也」,你要辦政治辦得好,「天下為公」,公就是要沒有私心,要去私。沒有私心,看人才會準,才能選賢舉能;有情感、有私心,那看不準了。

但人要能夠天下為公,時時保持公心,那要「大道之行」,他得要接受教育。我們以前還沒有接觸到經典的時候,都覺得好好賺錢、好好享受,都覺得很正常;回報社會,好像心裡沒有這個態度,沒人教。一遇到師長、遇到經典,做人應該是這樣。所以要「大道之行」,要有人宣講大道。然後師長又把無私奉獻表演給我們看,我們服氣了,覺得這個道理是對的,要為公才行。

另外季康子又問,而且這三句在「顏淵第十二」是連在一起的。所以孔子連續提醒這麼多次還聽不懂,自己就太鈍了,太不應該了,這就辜負了孔子的提醒。所以這一段雖然是對季康子的,我們肯虛心來領納,我們就是當機者。「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整個魯國盜賊愈來愈多,偷盜的風氣比較盛,他有點擔憂了,就請教孔子,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盜字上面一個「次」,下面一個「皿」,在《說文解字》當中它是會意字。而「次」跟垂涎三尺這個「涎」是相通,垂涎就是很想要,所以盜字上面的次字就有欲求的意思。欲求什麼?皿,器皿,就是想要一些貴重的東西,這就是盜。

那人為什麼會有這些欲求,想要去要這些珍貴的東西?這個就很值得思考。大家有沒有看二、三歲的孩子看到金子眼睛發亮?我看是看到食物眼睛發亮,看到金子他沒興趣。可是我們為什麼長大以後對這些金銀財寶這麼有興趣?這不就是一個風氣造成的嗎?所以孔子接著回答:「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假如你不貪慾,你不以這些豪宅、很豪華的裝飾,不以這些金銀財寶為你的追求,你自己倉庫裡面統統都是這些珍玩,你是領導者,底下不就跟著你都貪求這些東西?假如你根本就不貪求這些東西,沒有貪慾的話,雖然你獎賞人去偷盜,他都不去。因為你做好榜樣了,你做得好,那當然底下的人都效法,不能只你當君子,我們當小人。所以這個點出來為什麼會有這些偷盜的風氣。還是領導者要自己先反省,因為是他帶動的風氣。那現在政治領導者要這麼去思考,那他真的就不簡單。

所以聖教是內學,必然是先找自己身上的問題。當時候在,也是春秋時代,齊國,當時候齊景公遇到了一個情況,就是女子都喜歡女扮男裝,這個風氣愈來愈盛。齊景公很生氣,就下令,凡是女扮男裝,馬上把她腰帶扯斷,以示處罰。結果這個處罰一下去,還是沒有改善。後來晏子就提醒景公說,「你自己宮裡的這些嬪妃女扮男裝,你怎麼要求底下的人不這麼做呢?」齊景公自己才知道問題在他自己,不在老百姓,馬上讓朝廷的這個風氣轉過來、自己家裡的風氣轉過來,老百姓就不學這個樣子了。所以從這裡看到,高位者的喜好會影響整個社會風氣。假如最高位的人最喜歡讀聖賢書,那這個國家就有福報了;假如國家的領導人帶頭學《論語》、學《尚書》、學《群書治要》,那老百姓就起而效法了。

《德育課本》當中「廉」這個部分有舉了元朝的許衡,他也是一方的表率。當時在逃難的時候,很多人看到旁邊有梨樹,開始摘梨子來吃,又飢又渴。結果看許衡端坐如如不動,然後就問他:你怎麼不吃梨?他說,「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那不是我種的我不能拿。他沒有指責別人拿,所以這個都是涵養,他只是說這不是我的我不能拿。有羞恥心的人就接受他的提醒,沒有羞恥心的人他也不得罪,他只是提醒自己,不是我的不能拿,「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他沒有說「非其有而取之,盜也」,那馬上人家要翻臉了,就惱羞成怒。所以進退當中看到聖賢人的涵養跟柔軟。

結果對方一聽,給自己找個藉口,「這棵梨樹沒有人的。」梨樹哪有可能沒有人的,不然它能長那麼好?一定有人種的。結果許衡怎麼說?他說:「梨無主,吾心亦無主乎?」這個梨樹可能沒有主人,你看他沒有反駁對方講的話,很可能梨沒有主人,可是我的心不可以沒有主人,我不可以起貪念。我想當下聽到的人都很感佩他。結果他在那個地方住下來,影響到當地的小孩都佩服他,那個水果熟了沒人摘,掉下來沒人撿。所以確實是「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大家都覺得,不是自己的去拿那是無恥的行為。所以一個人的風範就帶動了整個風氣。

接著第三句,季康子又問政於孔子,問很多不一定有用,問一句就要好好去體會、去落實才行,不然一直問,自己還是沒有悟到。他又一次來問孔子,說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他給孔子講,我把那個沒有道德的人殺了,讓老百姓都肯接受道德、順從道德,這樣做好不好?我們一聽也覺得不好,殺。其實孔子講,也是在《論語》裡面講,「不教而殺謂之虐」,你動不動就說要殺人,根本就沒有重視教化,這個是暴虐無道。所以孔子馬上,「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你辦政治怎麼動不動就說要殺人?「子欲善而民善矣」,你真正嚮往這些道德,嚮往這些好事,全心全意去學,全心全意去做,老百姓一定跟著你,老百姓一定呼應你。

雲南辦了三屆道德論壇,寧處長講,企業家、老百姓拿著自己的家當、家產去支持政府辦論壇,有的一毛、二毛的就這樣全部奉獻出來。「而民善矣」,「子欲善」,領導者欲善,「民善矣」。而這個欲,剛好我們前面講的句子,不是只是「尊賢賤不肖」掛在口上,這不是口頭上說,「我很認同倫理道德」,那沒有用,得什麼?帶頭。所以清朝為什麼可以有一百多年的盛世?就是康熙、雍正、乾隆他們全部學習傳統文化的經教,他們帶頭聽課,這個在《四庫全書》裡面都有記載。所以確實「子欲善而民善矣」,文武百官、老百姓都重視中華文化的學習。所以「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君子」指上位者,有德行,就像風一樣;在下位者,一般的百姓有德,就像草。風一吹,草自自然然就會彎下來,所以上位者帶頭,老百姓一定盡力的回響,所以叫「風行草偃」。我們看到這幾年在大陸,政府從二OO七年,每隔兩年一次道德評選,把這些好榜樣都立起來。參與票選的超過億人,這些榜樣裡面不乏政府的官員,老百姓看了都很受感動,都歡喜效法這些道德模範。所以「草上之風」,「上」是加的意思,風加在這個草上,它必然是會很自然的彎下來、倒下來。那個很自然就是說,接受這個感化是非常歡喜的,不帶勉強的。

這是從季康子問孔子連續三句,其實最重要的還是要提醒「政者正也」,所有的問題都得從領導者開始改變起,才能夠把政治辦好。

摘自:《群書治要36O》學習分享蔡禮旭老師主講第八十四集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