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藕益大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十三)


時間:2017/1/11 作者:妙音居士

導言

淨土宗五經一論分別指:《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普賢菩薩行願品》,淨土五經通常與《往生論》並稱五經一論,為淨土宗之核心經典,《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由淨土宗泰斗印光大師增編合為五經。其中《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三經專談淨土緣起事理。其餘諸大乘經,亦與淨土密切相關。在這五經當中,以《阿彌陀經》最為大家所熟悉,多能熟背如流。但對它的義理,很多人都不甚了解。歷代大德對於這部經的註解有很多,最著名的有——明末幽溪大師所著的《彌陀圓中鈔》,蓮池大師所著的《疏鈔》,及我們要學習的藕益大師所著《彌陀要解》。《彌陀要解》是印光大師極力推薦的一本關於《彌陀經》的註解。大師稱讚此註解是「自佛說此經以來第一註解,妙極確極,縱令古佛再出於世,重注此經,亦不能高於其上矣」。大家都知道: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大勢至菩薩如此讚嘆此註解,可見藕益大師不是普通人,不是阿彌陀佛再來,也是觀音菩薩再來。

《要解》雖然精當簡捷,但是其中涉及很多比較專業的天台名相以及天台思想,且以文言文寫成,這對同修來講,確實有點困難。近代的寶靜法師以及圓瑛法師又先後對《彌陀要解》進行了注釋,寫成了《親聞記》以及《講義》。雖然兩位大師所處年代離我們較近,但他們所註解的這些講義,在一些初學佛的人看來仍然比較吃力。由此我們連載通俗易懂又精準解釋的本源法師開示,今天登載講義(十三),敬請恭敬耐心體會,佛法從恭敬心中得。

《藕益大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十三)

【問。天奇毒峰諸祖。皆主參念佛者是誰。何謂不必參究。答。此義即出天奇諸祖。前祖因念佛人不契釋迦徹底悲心。故傍不甘。直下詰問。一猛提醒。何止長夜復旦。】

這個地方是說明為什麼執持名號不勞參究。「天奇毒峰諸祖。皆主參念佛者是誰。何謂不必參究。」「天奇毒峰」指天奇本瑞禪師和毒峰本善禪師,「天奇」、「毒峰」皆是地名,古時對祖師大德的稱呼,都是用他們所在地的地名,像我們稱蓮池大師為「雲棲」和尚,也是採用的地名。天奇與毒峰是禪宗的兩位祖師,皆主張參念佛人是誰。天奇禪師示眾禪語中講到,終日念佛,不知全體是佛,如不知,只看念佛者是誰。現在這裡講持名念佛不勞參究,是不是違背了祖師大德的意思呢?蕅益大師很直接地回答這個問題,不勞參究就是出自天奇等諸大德的意思。大師非常有見地啊,一般人聽話只是依文解義,不知意在言外,而錯解祖師的意思。祖師感到大眾雖然在念佛,但是心很散亂,不肯死心塌地求生西方,因為不明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不能理解釋迦牟尼佛無問自說,徹底悲心說這部彌陀經的目的,就是要令一切眾生髮願執持名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祖師大德看到眾生散亂心稱念,心有不甘,當下詰問,念佛者是誰?這一問就猶如當頭一棒,使這些散亂心念佛的人頓時開悟,明白能念佛的心與所念的佛本為一體,全佛即心,全心即佛,了解這個道理之後才會死心塌地去念這句佛號,所以真正明心見性的他會老實去念這句佛號。我們在經中看到一些法身大士都在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前面講過了,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非常快速。「何止長夜復旦。」眾生由於當初一念不覺產生無明,無明就產生貪嗔痴,指導身口意不停地在造惑業,惑業就產生業力牽引著我們在六道之中不停地輪轉,永不見光明。我們這一世得到了人身,能夠聞到佛法,就是始覺之心開始動了;能夠修行破除無明,真心就能夠顯現出來,又見天日,重見光明,這就是長夜復旦的意思,說的明白一點就是破迷開悟。

【我輩至今日。猶不肯死心念佛。苦欲執敲門瓦子。向屋裡打親生爺娘。則於諸祖成惡逆。非善順也。】

祖師大德的本意是叫我們發願執持這句名號,但是末法眾生業障深重,不明白祖師大德的意思,不肯念佛,卻在參念佛者是誰。古時候眾生的根機相對而言稍微好一點,能夠參究成功。到了現在末法時期的眾生業障深重,卻還在參究念佛者是誰,悟自性彌陀,這是錯解了祖師大德的意思。蕅益大師在此地打了一個比喻,叫「拿敲門瓦子打自己親生父母」。過去的大戶人家,房子都有好幾進,像現在寺院一樣的,進來了有大雄寶殿,再到後面有藏經樓。那人是住在最裡面一間,外面敲門又沒有門鈴,裡面人聽不到的,就拿敲門瓦子撞擊門,裡面人聽到了才出來開門。我們現在是拿敲門瓦子去打自己親生的爹娘,這就是比喻錯解祖師之意。

【進問。此在肯心者則可。未肯者何得相應。曰。噫。正唯未肯。所以要你肯心相應。汝等正信未開。如生牛皮。不可屈折。當知有目者。固無日下燃燈之理。而無目者。亦何必於日中苦覓燈炬。】

「進問」就是進一步問,對於能夠老實念佛的人可以不必參究,那對那些業障深重、沒有明心見性又不肯老實念佛的人,如果不參究,怎樣與釋迦牟尼佛的悲心相應呢?「曰。噫。」噫是蕅益大師的嘆恨之詞。「正唯未肯。所以要你肯心相應。」能夠老實念佛的人就不需要說了,不勞參究老實念佛,就是對那些不肯老實念佛人所講的。只要你能夠發心,放下萬緣,將萬念轉化為阿彌陀佛這一念,所有的妄想都放下,就是一句佛號,不要夾雜,不要間斷,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就必定與釋迦佛的悲心相應。「汝等正信未開。如生牛皮。不可屈折。」不肯老實念佛的人就是因為沒有明心見性,不明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我執和法執思想非常強烈,好像生牛皮一樣。這是比喻,牛皮要做成皮鞋一定要經過處理才會柔軟可用,生牛皮非常堅硬不能屈折。沒有明心見性的人,我執跟法執相當強烈,只有死心塌地去念佛,通過念佛明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就能像熟牛皮一樣柔軟可用。「當知有目者。固無日下燃燈之理。而無目者。亦何必於日中苦覓燈炬。」有眼睛的人無需在大白天去點燈,「目」比喻正信已開之人,正信具足的人已經明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就會老實念佛,契合如來悲心。而無目的人去尋找燈具,找到了也是瞎子點燈白費蠟。無目的人比喻不明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苦苦參究念佛人是誰,心中覓心,好比騎著馬去找馬。無目的人只要老實念佛,時間久了本來面目自然就能顯現出來。接下來,蕅益大師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中的一句話,來證實不勞參究。

【大勢至法王子云。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此一行三昧中大火聚語也。敢有觸者。寧不被燒。】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有「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個地方所講的「方便」就是一切方便法門,包括參禪、修觀。我們修學淨土法門的人,只要執持這句名號,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就必定見佛,時間久了,我們自性本具的佛性就能夠顯現出來,就是禪宗所講的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持此一句彌陀名號,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是一行三昧,猶如猛烈火焰誰敢觸之,觸了以後哪有不燒之理呢?

【問。臨終佛現。寧保非魔。答。修心人不作佛觀。而佛忽現。非本所期。故名魔事。念佛見佛。已是相應。況臨終非致魔時。何須疑慮。】

這個是大家比較關心的問題。「臨終佛現。寧保非魔。」佛在彌陀經中告訴我們,如果我們能夠將佛號念到一心不亂,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來接引。但是我們看《地藏經》裡面講到,到了臨命終時,百千惡道鬼神變作父母、眷屬來接引我們,要知道這些鬼神都是我們宿世冤親債主來報復我們,接引我們墮落惡道。佛在《楞嚴經》中又告訴我們,有五十種陰魔會變成種種的境界來誘惑我們,甚至於現佛身、菩薩身、比丘等身口說經法,誘導我們下地獄。到了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會不會是魔變的呢?「答。修心人不作佛觀。而佛忽現。非本所期。故名魔事。」修心人指參禪的人,參禪人打坐時要去除一切妄念,一念不生去參話頭,心光直照話頭,反覆參究,不會去想佛,也不念佛,但是在臨命終時佛來了,這就不是一件好事情,有可能就是魔變的。所以參禪的人講魔來也斬,佛來也斬。「念佛見佛。已是相應。」對於我們修學淨土法門的人,我們在念佛,所期望的就是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們。《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面告訴我們,「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所以念佛最終感召到阿彌陀佛與觀音、大勢至、清淨大海眾來接引,這是與佛相應,感應道交。「況臨終非致魔時。何須疑慮。」修學淨土法門的人能夠念到一心不亂,臨命終時一定蒙佛接引,這時決定不會招致魔來。我們從三個角度來講,首先從自身角度講,如果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心地非常清靜,水清月現,因為我們心地清淨,就會感召阿彌陀佛來接引。從佛的角度來講,阿彌陀佛本願不可思議,他一定會來接引至誠懇切念佛的人。從法門的角度來講,我們修淨土念佛法門,能夠得到一切諸佛所護念,龍天護法更加維護你。所以我們念佛的人,只能保持阿彌陀佛這一念,如果有其它的念頭,那我們心地就不清淨了。如果在臨命終時不是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們,是藥師佛來接引我們,那就跟我們所期望的相違背了,這個藥師佛有可能就是魔所變現的,我們動了這個念頭就不能往生了。有人要問了,阿彌陀佛也有千百億化身,到臨命終時如何辨別這尊佛是不是阿彌陀佛呢?那就在於你平時所觀想、所念的這尊佛像是什麼樣子。楞嚴經所講,佛本無相,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你腦子裡面的阿彌陀佛是什麼樣子,到了臨命終時來接引你的就是這尊佛,所以我們平時一定要有一尊固定的像,經常憶念,臨終的時候就是那尊佛來接引。

【問。七日不亂。平時耶。臨終耶。答。平時也。問。七日不亂之後。復起惑造業。亦得生耶。答。果得一心不亂之人。無更起惑造業之事。】

這段講到兩個問題。第一個和七日不亂有關,彌陀經告訴我們,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亂即得蒙佛接引,這個七日一心不亂,是指平時要一心不亂還是臨終時一心不亂?藕益大師告訴我們,平時就要達到一心不亂。所以我們平時就要下功夫,平時念佛就是為臨終服務,我們現在念佛,在這兒舉辦精進佛七,目的就是剋期取證,以期達到一心不亂。第二個問題,如果現在念佛念到了一心不亂,會不會再起惑造業呢?如果現在念佛真正念到一心不亂的程度,真正的念到了事一心不亂,那也就是沒有我執心了,就不會再造人我是非,一切都是無我了。到理一心不亂那是更加不得了了,法身大士的地步,怎麼可能再會起惑造惡業呢。念到這種功夫,往生決定有把握。

【問。大本十念。寶王一念。平時耶。臨終耶。答。十念通二時。晨朝十念屬平時。十念得生。與觀經十念稱名同。屬臨終時。一念則但約臨終時。】

這段是破十念一念疑,也有兩個問題。「大本十念」,大本指《無量壽經》,彌陀經是小本,無量壽經四十八願,其中有第十八願十念必生願。「寶王一念」,是指唐朝飛錫法師所著的念佛三昧寶王論所闡述的一念往生的道理。無量壽經所講的十念必生,與念佛三昧寶王論所闡述的一念往生,適用於平時還是臨終?蕅益大師告訴我們,十念通二時,通平時跟臨終。晨朝十念屬於平時,晨朝十念是慈雲懺主所提倡的晨朝十念法,這個修法非常適合現在的上班族。每天早晨洗刷乾淨,焚香西向,念十口氣,每口氣隨個人氣力長短,念三五聲至七八聲佛號,念好回向,用時很短,這十念要放下一切萬緣,晚上也是這樣,洗刷完畢睡覺之前,面對西方,如果有條件就焚香,沒有條件的至誠恭敬就可以了,這是十念法。「十念得生。與觀經十念稱名同。屬臨終時。」觀無量壽經第十六觀中講到,造作五逆十惡的人,本應該是墮落惡道,但在臨命終時能夠遇到善知識開示淨土法門,十念也可以得生,這個十念與剛剛講的十念得生是相同的,屬於臨終之時,臨終時候信願具足,十念就可以往生。「一念則但約臨終時。」這就是寶王論所闡述的一念往生的道理,臨命終時能夠對娑婆世界的一切虛假現象徹底了解,徹底看破放下,一心求生西方,一念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假如我們現在念佛的人,念佛念了一輩子,但是到了臨命終時對這個世間的一切放不下,最後也不能往生。

【問。十念一念並得生。何須七日。答。若無平時七日功夫。安有臨終十念一念。縱下下品逆惡之人。並是夙因成熟。故感臨終遇善友。聞便信願。此事萬中無一。豈可僥倖。淨土或問斥此最詳。今人不可不讀。】

蕅益大師慈悲到極點,考慮的也非常周詳,把大家的一切疑問全部考慮進去了。前面講到十念一念可以往生,那我們現在幹嘛這麼辛苦,天天上殿過堂,還要辦精進佛七,那不如到了臨終之時,十念一念往生不就好了嗎?蕅益大師回答到,若無平時念佛的功夫,臨命終時怎麼可能把心安住在這句佛號上面。有些人叫他念佛他不高興,因為他不明白這個道理,他覺得念阿彌陀佛就是叫他去死,現在很多人有這樣的誤解。黃泉路上無老少,印光大師叫我們把死字刻在額頭上,就是但念無常。我們現在在佛法上面下功夫,無常來了隨時自在往生,更何況我們業報沒有結束,念佛是福慧雙修,有福報有智慧。現在所做的一切,當然不是單單地為了求福報,最主要的是臨終的時候能夠自在往生,現在就是求一心不亂。我們現在當下的發心都是在為臨終服務,正所謂「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現在不勇猛精進,臨終就沒有把握了。「縱下下品逆惡之人。並是夙因成熟。故感臨終遇善友。聞便信願。此事萬中無一。豈可僥倖。」有人會想到,我們前面講了五逆十惡之人往生的典故,張善和一生殺牛為業,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開示,他馬上能夠生起信心,發願念佛,最後往生。很多人覺得這樣好了,我臨命終時能夠有人給我助念,現在就不需要下功夫了。我經常聽到很多人跟助念團的講,最後你幫我助念啊,把自己往生的希望全部寄託於助念團身上,這是錯誤的。經典當中告訴我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從這句當中我們要明白,張善和往生不是偶然,他是必然,他善根福德具足,前世決定是一個念佛人,但是這一世由於沒有好的因緣,沒有遇到佛法,所以迷惑造業,但是一旦因緣成熟,他馬上就會生起信願,念佛發願求生極樂。我們如果把臨終往生寄托在助念團身上,你就是有好的因緣,有人給你助念,但是你能否生起信心,能否發願呢?在我們助念的八九位老人當中有這樣的例子,有人學了一輩子佛,但到臨終給他助念的時候,他說錯特了錯特了,對不對,因為他沒有深信沒有發願,善根福德不具足啊,有好的因緣沒有用啊。那如何加深善根福德呢?平時下功夫念這句佛號,發起真信切願,這就是多善根多福德,臨終之時如果再遇到善友助念,就是非常殊勝啊,必定往生。像張善和這樣的例子,一萬個當中也找不到一個。「淨土或問斥此最詳。今人不可不讀。」淨土或問是元代蘇州獅子林天如維則禪師所著,書中對把往生的希望寄託於臨終助念,現在卻不念佛的僥倖心理大加呵斥,在淨土十要中有這些內容,大家有機會可以去看看。

【問。西方去此十萬億土。何得即生。答。十萬億土。不出我現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無外故。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難即生。】

有些人看了彌陀經,到西方極樂世界要過十萬億佛土,距離是相當遠了,我們坐飛機、坐飛船、坐火箭到那兒不知道猴年馬月了,他就不願意發願,這是錯誤的認識。六祖惠能大師告訴我們,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不出我當前一念心性,不但極樂世界不出我一念心性,十方一切諸佛剎土皆不出當下一念心性。阿彌陀佛也是自性之佛,不是在心外還有一個佛,仗自性之佛接引往生,還會有什麼困難?

【如鏡中照數十層山水樓閣。層數宛然。實無遠近。一照俱了。見無先後。】

這裡用比喻說明上面闡述之理。就像鏡子一照,不會有遠近之分,遠近皆攝於其中。鏡子是平面的,但是裡面攝入的山水樓閣,層次宛然。鏡子比喻我們的心性,大圓鏡智,數十層樓閣比喻十萬億佛土。佛來接引就像鏡子一照一樣,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全部攝於其中,沒有遠近,沒有先後。《華嚴經》講,我們的心性為什麼無法展現出來,就是因為無明、妄想、執著覆蓋於上,如果超越了無明妄想執著,往生西方就沒有來往,阿彌陀佛接引我們也是不來而來,就沒有時間、空間的概念。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亦如是。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亦如是。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亦如是。】

這段是以法合喻。「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不出我現前一念心性,如鏡中所照數十層山水樓閣,層數宛然,層數無性,一照全部攝於其中,沒有先後。「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也不出我現前一念心性,佛與聖眾是不來而來,我們往生是不去而去,從事相上來講往生有來去,但是從理性上講是沒有來去,自性就是彌陀了,當下就是淨土。

【當知字字皆海印三昧。大圓鏡智之靈文也。】

這段是總結。這部阿彌陀經字字句句皆是海印三昧,大圓鏡智之靈文。「海印三昧」跟「大圓鏡智」是心性不同的名字,海印三昧是心性之體,心性就像大海一樣深廣,能夠映現一切萬法,比喻心性能造百界千如,一切法都能含攝其中。大圓鏡智是心性之用,唯識宗講,成佛就是轉八識為四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第八識就是大圓鏡智。佛的智慧如鏡子一樣,能夠圓滿無缺照一切萬法,彌陀經是佛證得實相之後自性當中流露出來的,「如是如是」,就是實相當中流露出來的,所以字字句句皆是海印三昧,大圓鏡智之靈文。

【問。持名判行行。則是助行。何名正行。答。依一心說信願行。非先後。非定三。蓋無願行不名真信。無行信不名真願。無信願不名真行。今全由信願持名。故信願行三。聲聲圓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緣。】

這段是破二行差別疑。蕅益大師將信願持名的信願判為慧行,持名判為行行,如果把持名判成行行,也就是助行,那什麼是正行呢?按照一般的修法,慧行就是修慧,從理觀入手,於觀慧當中能夠具足禪定。行行就是修定,從事修著手,而諸禪定能夠輔助開智慧,屬於做功夫,所以稱行行為助行。一般是將慧行作為正行,行行作為助行,要解不是這樣講的。蕅益大師講到依一心說信願行,非先後,非定三,前面判信願為慧行,判持名為行行是為了方便大家理解,其實在一心當中就具足了信願行三資糧。我們講一心念佛,「一心」就是具足了信願行,如果一心不具足信願,在念佛的時候就與佛不相應,下面把這三者間的關係說明了一下。「蓋無願行不名真信。」如果你說你非常相信釋迦牟尼佛的話,相信阿彌陀佛的本願及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但是你沒有發願和行持,那你就不是真信,不是真正的發心。「無行信不名真願。」如果你說發願往生西方,但是你不信釋迦佛跟阿彌陀佛,不信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也沒有行動,那就不能說是真正的發願。「無信願不名真行。」如果非常精進地念佛,但是沒有信沒有願,覺得這個娑婆世界挺好啊,家財萬貫,我才不願意到極樂世界去,那你這個行就不是真行。我們前面講了,信願就是智慧,像人的雙目一樣決定方向,你現在只會走路沒有眼睛,始終是到達不了目的地,只有具足雙眼才有方向感,這樣走才能到達目的地。我們現在念佛如果沒有信願,不能決定你的方向,你到底是要往生還是要幹嘛?我們念佛一定要真信切願,沒有信願就不是真行。「今全由信願持名。故信願行三。聲聲圓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緣。」具足信願行執持這句名號,這樣才叫一心念佛。所以在一心當中具足信願行,每念一句佛當中具足了信願,那就是跟佛相應;如果嘴巴在念佛,腦子裡還懷疑還夾雜,想著什麼時候回家,接下來到什麼地方去,那就是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嗓子也枉然,這樣不能與佛相應。前面我們講到念佛法門什麼是善根,什麼是福德?善根是親因,福德是助緣。二乘的善根少,人天的福德少。如果我們現在具足信願執持這句名號,就是多善根多福德,這樣就必定往生。

【觀經稱佛名故。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此之謂也。若福善不多。安能除罪如此之大。】

這段引用經典來作證明。為何一心念佛是多善根多福德呢?《觀經》當中講到,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即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地方所講的至心念佛,就是至誠一心念佛,這樣念佛能夠滅這麼多罪業,這個一心念佛不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嗎?

【問。臨終猛切。能除多罪。平日至心稱名。亦除罪否。答。如日出。群暗消。稱洪名。萬罪滅。】

這是破平時念佛除罪疑。有人要問了,臨命終時有些人很清晰,知道自己因為造作了很多惡業馬上就要墮落惡道了,這時能夠聞到淨土法門就拚命地去念,非常猛烈,能滅很多罪業,那我們平時至誠心念佛能不能滅除罪業呢?蕅益大師用了一個比喻回答,就好像太陽一出現黑暗就再見,我們無始劫以來一直在無明驅使之下造作惡業,牽引我們在六道輪迴一直在黑暗之中,今天我們能夠一心念佛,具足信願去稱念這句佛號,那一切罪業悉皆消滅,這都是祖師大德講的,就是看我們能不能具足信願去稱念這句佛號。

【問。散心稱名。亦除罪否。答。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寧不除罪。但不定往生。以悠悠散善。難敵無始積罪故。】

這段是破除散心稱名除罪疑。有人問,至心念佛能夠除無量無邊的罪業,那我們現在口念彌陀心散亂,散亂心念佛,能不能消除罪業呢?前面我們講到了,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是法藏比丘因地大願大行積功累德所成就的,我們現在稱這句名號,就能將佛的功德轉化為自己的功德,所以不管散心定心去念這句佛號,都能滅無量罪業,得無量功德。但是大家要知道,念佛的根本目的是要求生極樂世界,散心念佛就不一定能夠往生了,為什麼?「以悠悠散善。難敵無始積罪故。」平時散心念佛,力量非常薄弱,很難消無始劫以來成就的罪業,我們無始劫以來一直在迷惑造業,生活在黑暗之中,那罪業無邊了。如果現在能至誠念這句佛號,就能夠滅無量罪,平時功夫強烈臨終就有把握,平時散亂,臨終肯定是隨順自己的罪業而去。

【當知積罪假使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雖百年晝夜彌陀十萬。一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然所滅罪如爪上土。未滅罪如大地土。】

這段是引用經典來證明。「當知積罪假使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出自《普賢菩薩行願品》,我們無始劫以來所造的罪業如果有體有相,那是盡虛空遍法界也裝不了。現在如果有人一天念十萬佛號,持續念一百年,每一念滅八十億生死重罪,大師用了一個比喻,所滅的罪業如爪上土,未滅的罪業如十方一切諸佛剎土。從這裡可以看出,如果我們依靠自己的力量,懺除罪業清淨,依靠自己的力量了生脫死,非常艱難,唯一的途徑就是稱念阿彌陀佛名號,一心執持,求生極樂世界,這就是我們出離六道最殊勝的途徑。

【唯念至一心不亂。則如健人突圍而出。非復三軍能制耳。】

我們只有平時信願具足稱念這句名號,念至一心不亂的程度,「不亂」就是不為一切境界所轉。所以能否往生你可以自己去衡量一下,別人來罵你了,你動不動嗔心,別人來讚嘆了,你起不起歡喜心,不管嗔心也好歡喜心也好,這都是煩惱。如果你動了心,那我告訴你,從目前來看你不能往生,如果你能夠如如不動,往生有把握。蕅益大師打了個比方,「則如健人突圍而出。非復三軍能制耳。」好比一個勇猛強健的勇士,被三軍所圍繞,能夠衝破重圍。「三軍」就是比喻三種煩惱,你如果能夠念到一心不亂,就不會為見思、塵沙、無明煩惱所亂,任何境界拿你沒有辦法,所以這個「一心」就是我們現在發心。特別我們現在舉行精進佛七,不是在這兒念著玩,要剋期取證啊。平時老菩薩在這兒念佛,念佛的目的是什麼?就是要達到一心,達到了一心就不會為種種的煩惱所擾了。

【然稱名便為成佛種子。如金剛終不可壞。佛世一老人求出家。五百聖眾皆謂無善根。佛言。此人無量劫前為虎逼。失聲稱南無佛。今此善根成熟。值我得道。非二乘道眼所知也。由此觀之。法華明過去佛所。散亂稱名。皆已成佛。豈不信哉。】

這裡是喻證。散亂心執持這句名號雖然不能往生,但是在阿賴耶識裡面已經種下了金剛種子,不會毀壞。下面蕅益大師舉了一個老人得度出家的例子,我們在前面講過了。

【伏願緇素智愚。於此簡易直捷無上圓頓法門。勿視為難而輒生退諉。勿視為易而漫不策勤。勿視為淺而妄致藐輕。勿視為深而弗敢承任。】

蕅益大師真的是苦口婆心到極點了。「伏願」顯現出大師的心情,跪在地上乞求四眾弟子。「緇素」,「緇」指出家人,在印度出家人著染色衣,「素」指在家居士,著白衣,所以稱在家居士為「白衣」。「智愚」,智是世智辯聰,愚就是目不識丁的人。大師希望一切眾生都能遇此簡易直捷、無上圓頓的法門,底下用了四個「勿」,大家仔細看。「勿視為難而輒生退諉。」不要覺得極樂世界離我們很遠,生起退諉之心。「勿視為易而漫不策勤。」也不要覺得很簡單,就是念這句佛號嘛,不能策勵精勤去修學。「勿視為淺而妄致藐輕。」很多人存在這個問題,覺得這個法門很簡單,就念一句佛,應該是阿公阿婆所修的,我等「智慧之人」應該聽教參禪,不需要去念佛。這是沒有明白淨土深意,如果明白淨土深意的話,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心作心是,就不會覺得淨土法門很簡單而輕視之了。「勿視為深而弗敢承任。」講要解的時候我就擔心,以前念佛念的很簡單,覺得就是念一句佛號,現在聽師父講要解覺得很深了,佛的境界了,有些人聽了以後要達到這麼高深,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時不敢去修學了,這也不對了。

【蓋所持之名號。真實不可思議。能持之心性。亦真實不可思議。持一聲。則一聲不可思議。持十百千萬無量無數聲。聲聲皆不可思議也。】

「蓋所持之名號。真實不可思議。」就是前面所講的,所念之佛號不可思議,法藏比丘因地大願大行積功累德成就的,這句佛號代表了西方極樂世界的一切依正莊嚴,所以這句佛號不可思議。「能持之心性。亦真實不可思議。」心性也是不可思議,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能念的心跟佛是一樣的,也具恆沙功德,所以能念之心不可思議。「持一聲。則一聲不可思議。持十百千萬無量無數聲。聲聲皆不可思議也。」只要肯念這句佛號,當然了是要一心稱念,每一聲當中皆具無量無邊的功德,持無量聲,聲聲皆具無量功德。所以古德講,這段文字裡含有三要。所念之佛是境要,佛號為心性所緣之境;能念的心是心要,能所不二,心佛一如;信願持名念佛就是法門要。這個「要」就是「妙」的意思,不可思議。我們明白這些道理,抓住修學的綱領,依照這個修行,現在肯下功夫,信願具足,必定能夠得到一心不亂,得到了一心不亂往生西方胸有成竹,決定自在。

丙二、重勸

『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這段經文是第二次勸願。經文的大意是,釋迦牟尼佛親自見到,只要我們一心執持名號,一心當中包括信願,執持這句名號就能蒙阿彌陀佛以及清淨大海眾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哪怕就是五逆十惡的人,只要能夠具足信願,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同居土下品下生,也是圓證三不退,一生成佛,佛見到了這樣的利益就來勸導我們眾生。故說此言,「此言」就包括了彌陀經正宗分中所有的內容,勸導大眾發大願,執持這句名號求生極樂世界。下面我們看要解對這段經文的詳細解釋。

【我見者。佛眼所見究盡明了也。是利者。橫出五濁。圓淨四土。直至不退位盡。是為不可思議功德之利也。】

「我見者。佛眼所見究盡明了也。」這個「我」是釋迦牟尼佛的自稱,此我與凡夫所執著的四大五蘊的假我不同,是佛所證得常樂我淨的我德。佛眼是五眼之一,《金剛經》中有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後者都能超越前者同時包括前者。比如凡夫只具足肉眼,所以我們所見到的範圍非常有限。天人具足天眼,他見到的範圍超過我們凡夫,甚至能透過一堵厚厚的牆看到外面的東西。慧眼是阿羅漢二乘所具,能夠照到一切法無我,當體即空。比慧眼更高的是法眼,法眼是菩薩所具足的,能夠明白一切法的差別相。最圓滿的就是佛眼,佛眼所照如同一千個太陽所照一千個世界,雖然照的世界不同,但是它們同屬於一理體,就是心性所變之體,所以佛眼所見差別相皆是平等一相,佛眼五眼圓明,所見圓滿,其它四眼所見到的皆不圓滿。我們六道眾生具足肉眼跟天眼,被見思煩惱所束縛;二乘,小乘的聖人雖然具足慧眼,但被塵沙、無明所束縛;菩薩雖然具足法眼,但也被無明煩惱所縛,所以所見皆不圓滿。只有佛斷除了三大煩惱,見思、塵沙、無明統統斷盡了,所以佛眼所見一切是究竟圓滿。「是利者。橫出五濁。圓淨四土。直至不退位盡。是為不可思議功德之利也。」佛所見到的利益,蕅益大師將其歸納為三點。一者橫出五濁,五濁即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五濁就是指的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後面還會詳細地介紹。修學一般的通途法門要斷煩惱,豎出三界,修學淨土法門帶業橫出三界。二者圓淨四土,四土即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除了西方極樂世界,這四土在十方一切世界是隔別不融,十方一切世界的四土情況大致相同,是按斷煩惱的多少來區分的。沒有斷見思煩惱只能在凡聖同居土;斷了見思煩惱就在方便有餘土;開始斷塵沙破無明了,在實報莊嚴土,分證常寂光;究竟斷除清淨了,就是常寂光淨土。在西方極樂世界,只要生到其中一土,四土皆是相融相通,這與十方一切諸佛剎土不一樣。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就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在加持。三者直至不退位盡,不退有三,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能夠圓證三不退是等覺菩薩的位置。從初信到等覺要經五十一個位置,修學一般的通途法門,要想得到等覺菩薩的位置,不知要經過多長時間的修學。即便是到初果,初果就是初入聖流,無始劫以來我們一直在修行,但是始終沒有證得初果啊,更何況到等覺菩薩的位置,想也不敢想。我們現在修學念佛法門,沒有斷煩惱,帶業往生,一往生就圓證三不退,就享受等覺菩薩的受用,不但是凡夫不可思議,就是等覺菩薩也不敢想像,無以言表。

【複次是利。約命終時心不顛倒而言。蓋穢土自力修行。生死關頭。最難得力。】

這段用事實來解釋利益。「複次是利。約命終時心不顛倒而言。」念佛之人如果將佛念到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就會仗平時念佛的功夫,我們的念力,念力不可思議,以及仗阿彌陀佛的本願力,得到身無病苦,心不顛倒的果報。臨命終時能夠身無病苦心不顛倒,這是最大的利益,修學這一輩子,我們的目標就是如此。如果心不顛倒,這是大利,心不顛倒你就能把自己的念頭安住在這句佛號上,那十念一念即能往生。下面再詳細說明心不顛倒的大利。「蓋穢土自力修行。生死關頭。最難得力。」在娑婆世界,修學一般的通途法門,完全仗自力修行,到了臨命終時四大分離,在火大還沒有完全脫離,身體還有一點溫度的時候,是最關鍵的時候,我們一輩子所造的善惡業,就像放電影一樣在你的面前浮現,這時就迷惑顛倒不能做主。我們現在是依靠第六意識在做主,在分別,臨命終時第六意識不管用了,甚至於自己的六親眷屬都不認識。永明大師在《宗鏡錄》中講到,這個時候叫亂心位,平時主導我們的第六意識——思維不管用了,第七識第八識也沒記性了,只能隨順以前所造的善惡業。你平時貪嗔痴比較多,經常發脾氣,有貪心,有痴心,那就隨順業力牽引你到三惡道;如果平時善習氣多,那就隨順善習氣到上三道。下面蕅益大師舉了幾個例子,完全仗自力最難得力的事實。

【無論頑修狂慧。懡{忄羅}無功。即悟門深遠。操履潛確之人。倘分毫習氣未除。未免隨強偏墜。】

「頑修狂慧。懡{忄羅}無功。」佛法的修學,顧名思義,有修有學,修是實踐,學是理論。但有修沒有學,那是盲修瞎練,是頑修;但有學沒有修,口出狂言,是狂慧。所以學修要一起,解行並進。頑修狂慧之人到了臨命終時,沒有真功夫,沒有把握,所以不會成就。「即悟門深遠。操履潛確之人。倘分毫習氣未除。未免隨強偏墜。」這是講禪修之士,就算是在禪修上有修有學的人,如果臨命終時習氣沒有斷盡,也會隨順過去所造的強業而墮落。剛剛講的,過去造善業,有五戒十善就到人道,如果過去搞貪嗔痴就到三惡道。這裡我們舉一個例子,一位有解有行的大德墮落的例子。宋朝草堂青禪師是禪宗的大德,參禪開悟的人,接受曾家夫人四事供養,草堂青禪師非常感恩,他說老僧非常感恩夫人的護持,無以回報,來世做夫人的兒子以報恩。有一天,禪師看到當朝宰相衣錦還鄉,生起了羨慕之心。不久,草堂青禪師就要示寂,那天正巧曾家夫人臨產,曾家老爺在產房外徘徊,看到草堂青禪師從外直接闖進了產房,過了一會兒聽到裡面夫人生下小孩的啼哭之聲。然後曾家老爺就派人去看草堂青禪師,一看他已經示寂了,就知道這個小孩子就是草堂青禪師的轉世。這個曾公子天資聰明,少年及第,後來成為當朝宰相,就是曾魯公。從這裡我們看出,禪宗的大德雖然開悟了,但是沒有斷煩惱,還是隨順習氣去受生,他一生的修學最後都變成了今生的榮華富貴,榮華富貴是生滅法,是有為法,《金剛經》講到有為法就如夢幻泡影啊,實在是可惜。所以完全仗我們自己的力量去修學,實在來講很難了生脫死。

【永明祖師所謂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此誠可寒心者也。】

永明祖師就是宋朝的永明延壽禪師,以前學禪,後來修淨,是淨土宗的第六代祖師,據說是阿彌陀佛化身,這裡有一個典故。永明禪師不僅是淨土宗的第六代祖師,而且是法眼宗的第三代祖師,大師生於五代十國,是唐朝滅亡到宋朝建立之間的一個亂世,那時佛法經歷過唐武宗會昌法難,滅佛運動之後,呈現出衰落的現象,永明禪師就是在佛法衰敗等待重建的時候出現的。大師受當時吳越王錢俶的禮敬,被封為國師,吳越王深信佛法,有一天想開一個無遮大會,就是打千僧齋,做千僧齋就必然有聖人來接受供養。他打這個千僧齋,只要是出家人來應供,就一律平等供養,但是座位有講究,像我們現在過堂吃飯一樣的,當中的法主位子沒有人坐,大家就推薦永明大師去坐,他是國師嘛,大師不坐,於是你推我我推你沒人坐。最後來了一位穿的破破爛爛的大耳朵的和尚,大家都不認識,這個大耳朵和尚也不客氣,就坐到法主位子。皇帝一看心裏面不高興,但是又不講。大家想想也是,國師都不坐這個位子,你一個穿的破破爛爛的和尚怎麼坐上去了。但是都是出家人,也不便說話,打完千僧齋大家都散去了,吳越王就問永明大師,說我今天打這個千僧齋,有沒有聖人過來接受供養?永明大師就說有啊,定光古佛過來接受供養。吳越王就問誰是定光古佛啊?大師告訴他,坐在法主位上的大耳朵和尚就是定光古佛。吳越王聽了之後就派人去找,找來找去找不到,最後在一個山洞裡面找到了,找到的人就向和尚頂禮。定光古佛就問,是誰告訴你的,那人講是永明大師說的,定光古佛就說「彌陀饒舌」,說完之後他就圓寂了。真正的聖人一旦暴露身份,他馬上就要走路。來的人一看定光古佛圓寂了,就待在那兒發愣,想想是誰知道定光古佛的,永明大師,剛剛定光古佛講了彌陀饒舌,就是說永明大師就是阿彌陀佛了,想著定光古佛沒找到,回去阿彌陀佛可以找到,就回去匯報給吳越王。找到永明大師的時候,永明大師也已經圓寂了,永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大師在世時是禪宗最興盛的時候,大師非常擔心後世學習者,特別到了現在末法時期,很多人修學禪宗,但是最終沒有成就,於是寫了四料簡,第三首就是「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忽現前。瞥爾隨他去。」「有禪」就是指參禪開悟的人,雖然開悟了,如果不求生淨土,能夠明理但是沒有斷見思煩惱,臨終之時生死自己沒有把握,還是會隨順強業而去。所以修學禪宗開悟的人,如果不能求生淨土,十人中有九個人走錯路啊。

禪宗五祖就是一位有禪無淨土的耽擱之人。五祖戒禪師是禪宗開悟的人,但他沒有求生淨土,最後沒有出離六道,他的轉世就是蘇東坡。怎麼知道蘇東坡是五祖戒禪師轉世的呢?蘇東坡的弟弟子由,被貶到廣東高安縣做官,有一天晚上他寄宿到東山雲庵一個小庵堂,當晚蘇轍(子由)和庵堂的聰禪師做了同一個夢,夢到明天五祖戒禪師要到這兒來,第二天兩人就出城去迎接戒禪師,結果沒有等到五祖戒禪師,卻等到了蘇東坡。三個人談起昨夜之夢,蘇東坡說到,八九歲的時候夢到自己是一名出家人,經常去陝石,母親懷他的時候夢見瞎了一隻眼的出家人來寄宿。聰禪師大驚說到,五祖戒禪師就是陝石人,也瞎了一隻眼睛,跟你說的差不多。再仔細一算,戒禪師已經離世五十年,蘇東坡那一年正好四十九歲,方知蘇東坡是五祖戒禪師的轉世,所以蘇東坡一生的才華就是前世所修所致的。五祖轉化為蘇東坡,蘇東坡這一世也沒有解脫,後來又經過幾世的修行,直到明朝轉世成袁宏道方才了脫生死。袁宏道的根性非常猛利,少中進士,已經做到了禮部的主事,他非常喜歡參禪,也非常喜歡教下,喜歡辯論。但是這個人有個最大的特點就是生死心切,他覺得坐禪沒把握,空談也沒有意義,還是念佛求生極樂世界,所以他誦經、拜佛、持淨戒,專心求淨土。後來他寫的西方合論被收錄於淨土十要。大師以持戒、念佛、注論的功德回向淨土,最後往生淨土。我們看這樣一位大禪師,經過多少生的轉世,最後還是依靠淨土法門求生淨土才了脫了生死。「此誠可寒心者也。」看了永明大師這段話,再通過這些例子,我們可以看出,禪宗的這些大德到了臨命終時生死都不能把握,最後還是要依仗淨土法門了脫生死。所以我們這些業障凡夫就更不能好高騖遠,應當信願具足,老實念佛,求生西方,才能擺脫生死輪迴。上面我們講到凡夫到了臨命終時不能做主,接下來看聖人,羅漢、淺位菩薩在臨命終時能不能把握。

【初果昧於出胎。菩薩昏於隔陰。者里豈容強作主宰。僥倖顢頇。】

「初果昧於出胎。」初果是已經斷除了三界八十八使見惑,初入聖流,進入了聖人的行列,還要經過天上人間七番生死,才能得到阿羅漢的果位。初果入胎的時候非常清楚,出胎就忘記前世之事。舉個例子,大家都熟悉的濟公就是一位大阿羅漢,他從空出假,發心到人間去度化眾生,就投胎了,但是一出胎他就迷了,和眾生一樣喝酒吃肉。父母雙亡之後他到靈隱寺發心出家,出家為僧在禪堂裡面打坐昏沉,就摔下去了,把頭跌了幾個青疙瘩,他想想出家的生活太艱苦了,吃素,青燈古佛,沒有酒喝沒有肉吃,他就產生了還俗的念頭,就去方丈室找元長老,元長老不是一般人,知道他是羅漢再來,就開導他幾句,然後喚他近前。濟公以為元長老大概有什麼悄悄話要跟他講,就跑過去了,元長老在他臉上猛擊一掌,猛喝到,自家來處尚不醒悟,倒向老僧尋去路,且打你這個沒記性。濟公被此一擊,想起了前世是羅漢來投胎,要度化眾生的。從這個事例可以看出,小乘的聖人出胎也會迷惑。

「菩薩昏於隔陰。」菩薩有很多位次,這裡是淺位菩薩不是深位菩薩,就像藏通二教的分位菩薩、別教三賢位的菩薩、圓教的信位菩薩,這些菩薩的位置比初果要高,有些甚至於比阿羅漢還要高,但是投胎之時也有隔陰之昏。「陰」就是五陰,他要捨棄前生的五陰,然後進入中陰再得到後生的五陰,所以當中隔了這箇中陰,隔陰就有隔陰之昏,對前世的事情他忘記了。我們凡夫也是這樣的,如果我們今世修學沒有得到解脫,沒有能夠往生西方,那來世有隔胎之謎,今世所修的忘記了,來世又要重新再來。

「者里豈容強作主宰。僥倖顢頇。」「者里」就是「這裡」。我們平時都是第六意識在主宰,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想去哪裡就去哪裡,想吃什麼就吃什麼,但是到了臨命終時主宰的就不是第六識,也不是第七識第八識,而是隨順業力。所以我們現在不能有僥倖心理,不當一回事情,說的到了臨命終時可以碰碰運氣勉強過去,這是不可能的,只能隨業受生。

【唯有信願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願。定不唐捐。彌陀聖眾。現前慰導。故得無倒。自在往生。】

這段就是講信願念佛,仗阿彌陀佛的大願力往生西方就非常容易了。依靠阿彌陀佛的大願力,我們臨終就心不顛倒了,平時有念力,再加上阿彌陀佛的願力,二力結合,就心不顛倒。「唯有信願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願。定不唐捐。」末法眾生業障深重,福薄慧淺,只有信願具足老實念佛,就是要一心念佛,仗阿彌陀佛本願加持,所用之功定不致唐捐。「彌陀聖眾。現前慰導。故得無倒。自在往生。」平時念佛功夫深了,臨命終時就能感召阿彌陀佛與清淨海眾來到面前安慰引導,我們就能夠心不顛倒,自在往生極樂世界。

【佛見眾生臨終倒亂之苦。特為保任此事。所以殷勤再勸發願。以願能導行故也。】

這段是說明佛意。佛見一切眾生在臨命終時,皆遭受顛倒之苦,隨順自己的善惡業而去流轉六道。我們參加過送往生的也可以看到,臨命終時很多人都迷惑顛倒。佛看到了這種情形,因為他具足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心,不忍眾生受苦,所以說此信願念佛法門,勸導一切眾生髮願念佛求生淨土。在彌陀經當中一而再再而三,殷勤勸導大眾發大願,以願導行,保證我們能夠往生,蕅益大師在要解中也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勸導,只有具足強烈的願望才能與阿彌陀佛感應道交。

【問。佛既心作心是。何不竟言自佛。而必以他佛為勝。何也。答。此之法門。全在了他即自。若諱言他佛。則是他見未忘。若偏重自佛。卻成我見顛倒。】

這個問題是破執自非他之情見。有人問到,佛既然是心作心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那我為什麼還要去念他佛,為什麼不念自佛?所謂的他佛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為什麼不念我自性的彌陀佛呢?「答。此之法門。全在了他即自。」念佛法門是無上圓頓法門,圓頓之處就是念佛成佛不假方便,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從事相上講,我們是在念他方佛阿彌陀佛,但是從理性上講就是念我們的自性佛。前面多次講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不出我現前一念心性,極樂世界就是我自性的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也是我自性的阿彌陀佛。全自即他,就是自他不二,全事即理,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對淨土念佛法門的信心跟願心就會生起。這樣的修法就是我們所講的理持,理持與佛相應,相應了功力就非常大。「若諱言他佛。則是他見未忘。」如果忌言他佛就是他見未忘,他見是什麼?妄想分別,分自分他,不能了知自他不二。「若偏重自佛。卻成我見顛倒。」如果偏重自性阿彌陀佛,不認可他方佛也不對,這是我見顛倒,就是我執心非常強。所以修這個法門,唯有一心方能契入,如果二心那就錯了,如果分自分他,錯了,自他是不二,生佛一如啊。就是用一句阿彌陀佛佛號,把我們的一切念頭統一,沒有分別執著,這樣必定往生。

【又悉檀四益。後三益事不孤起。倘不從世界深發慶信。則欣厭二益尚不能生。何況悟入理佛。唯即事持達理持。所以彌陀聖眾現前。即是本性明顯。往生彼土。見佛聞法。即是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這段是從四悉檀的角度來破除執自非他的錯誤邪見。「又悉檀四益。」四悉檀我們前面多次講過,佛講法皆具四悉檀益,四悉檀即世界悉檀,得歡喜益;為人悉檀,生善益;對治悉檀,破惡益;第一義悉檀,入理益。彌陀經正宗分所講的信願行三不出這四悉檀。「初廣陳依正妙果以啟信」,開始講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是如何殊勝,讓大家生起信心,這是世間悉檀,生歡喜益。「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這個當中欣求極樂是為人悉檀得生善益,厭離娑婆是對治悉檀,破惡益。「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這是叫大家執持這句名號,通過事持通達理持,得第一義悉檀,得入理益。「後三益事不孤起。」生善、破惡、入理這三益不會單獨生起,必須由世界悉檀才會生起後三種利益。「倘不從世界深發慶信。」如果沒有世界悉檀的利益,不知道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我們怎麼會生起求往生的心,怎麼會生起厭離的心,得入理益呢?不可能的,我們正因為聽到了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所以才發願往生,我們遇到了這樣的法門非常慶幸,對法門能夠生起信心。「則欣厭二益尚不能生。何況悟入理佛。」如果我們對淨土法門生不起信心,欣求極樂、厭離娑婆的心發不起來,就得不到生善益、破惡益,那就談不到以願導行,得不到入理益。「唯即事持達理持。」現在大家雖然沒有一下子明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但可以通過事持轉化為理持。事持就是心無雜念,以能念之心念所念之佛,能念跟所念清清楚楚,這樣念下去,明白自他不二,生佛一如的道理,了達西方淨土即是我心中的淨土,阿彌陀佛就是我自性的佛,這就是將事持轉化為理持。能所兩忘就是無念,又不住無念,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這樣就達到了理持的功夫。所以我們就是從事持著手,慢慢地契入最後達到理持。「所以彌陀聖眾現前。即是本性明顯。」念到一心不亂,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來到面前接引我們,從理持的角度講,佛及聖眾就是我們本具的法身顯現。「往生彼土。見佛聞法。即是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往生到西方,見到阿彌陀佛,聽聞阿彌陀佛講法就能成就智慧之身。到了極樂世界聽阿彌陀佛以及眾鳥、寶樹羅網說法,能夠開智慧,得到智慧之身,智慧之身就是報身。這些都是通過事持達到理持的,所以我覺得大家不要好高騖遠,就是老老實實事持念這句佛號,時間久了必然能夠契入理持,能夠契入中道第一義諦。

【法門深妙。破盡一切戲論。斬盡一切意見。唯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之流。徹底擔荷得去。其餘世智辯聰。通儒禪客。盡思度量。愈推愈遠。又不若愚夫婦老實念佛者。為能潛通佛智。暗合道妙也。我見是利。故說此言。分明以佛眼佛音。印定此事。豈敢違抗。不善順入也哉。二正宗分竟。】

「法門深妙。」淨土法門非常殊勝,非是凡夫以及等覺菩薩所能究竟的,淨土法門唯佛與佛方能究竟,妙處之多是不可思議。一個業障凡夫煩惱沒斷,信願念佛到了極樂世界,能夠圓證三不退,圓淨四土,一生成佛,這個法門是無比的妙。「破盡一切戲論。斬盡一切意見。」「戲論」指教下之人空談玄談,「意見」指宗門分別之見,修學念佛法門不要觀想,不勞參究,一心念佛別無他念,將一切妄想雜念,一切戲論,一切意見統統斬盡。這樣的大法門、妙法門,「唯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之流。徹底擔荷得去。」只有這樣的高人才能承擔。這四位大德非是凡人,都是歷史上佛家有名的大德。馬鳴和龍樹是印度人,智者和永明是中國人。《大乘起信論》就是馬鳴菩薩著的,龍樹菩薩號稱是中國大乘八宗之祖,智者大師是天台宗的祖師,永明大師是阿彌陀佛的化身,淨土宗的六祖,淨土法門只有這些人才能夠承擔。「其餘世智辯聰。通儒禪客。盡思度量。愈推愈遠。」「世智辯聰」指一些有文化的人或者佛學家,現在有些人研究佛學但是不修佛,博古通今,講起來頭頭是道滿腹經綸,沒有實修功夫,我們講世智辯聰也是八難之一。「通儒禪客」就是那些比較精通儒家學說的,對禪宗也略知一二,這樣的人沒有真功夫,所以只能稱為禪宗的客人。就像剛剛講的蘇東坡,他就是通儒禪客,經常也喜歡辯辯禪,但是沒有真功夫。世智辯聰與通儒禪客這兩種人所知障很深,用他們自己的智力是沒有辦法理解淨土法門的深意,只能越推越遠,離如來的真實義相去甚遠。「又不若愚夫婦老實念佛者。為能潛通佛智。暗合道妙也。」世智辯聰與通儒禪客之人不如馬鳴龍樹智者永明這些上根器的人,也不如在座的能夠在這兒老實聽話,老實念佛的老菩薩。愚夫愚婦雖不能了知心作心是,不能明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但是通過信願執持這句名號,事持念到一心不亂,心地清淨,自性佛必然顯現,就與佛智慧相應。「我見是利。故說此言。分明以佛眼佛音。印定此事。豈敢違抗。不善順入也哉。二正宗分竟。」釋迦佛親自見到了這個利益,佛慈悲心具足了,介紹給大家,不忍大家在六道裡面輪迴受苦啊。我們作為佛的弟子要聽佛的話,信願具足,老實念佛,豈敢違背佛的旨意。

未完待續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