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元音老人:《楞嚴要解》(二)


時間:2017/1/21 作者:妙音居士

提示 《楞嚴經》是佛教的一部極為重要的經典,可說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因為此經在內容上,包含了顯密性相各方面的深刻道理;在宗派上則橫跨禪淨密律,均衡發揮,各得其所;在修行的次第上,則更是充實、圓滿:舉凡發心、解、行、證、悟,皆詳盡剖析開示——從教令正發心起,經循循善誘的破惑、見真(明心見性)、依性起修(設壇結界、於實際上起正修行),並詳細開示了一切凡聖境界(二十五聖圓通、三界七趣眾生),令於聖境起企慕、而於凡外得知解,從而不受迷惑、不入歧途;又詳述六十位修證(三漸次、乾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覺、妙覺)令行者於菩提道上知所趣向;最後更廣示五陰魔境,及其破除之法,俾於菩提道上,能克服魔怨留難,使所修圓滿成就。

元音老人(1905—2000),原名李鐘鼎,生於安徽合肥市,無相密心中心法三祖大阿闍黎。著有《略論明心見性》、《悟心銘淺釋》、《碧岩錄講座》、《禪海微瀾》、《心經抉隱》、《談談往生西方的關鍵問題》、《佛法修證心要》及《中有聞教得度釋義》等。《楞嚴要解》是元音老人最重要的講法之一,由佛子錄音整理,雖不完整,堪稱破魔寶典,指正末法時期的種種亂相,講得十分透徹、明白,正知正見、正信正解、正修正悟,推薦同修學習與收藏。此講座分14期刊出,今天是第二期。

元音老人《楞嚴要解》(二)

三、二種根本

現在看經文:

“爾時阿難,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來最小之弟,蒙佛慈愛,雖今出家,猶恃嬌憐,所以多聞,未得無漏。不能拆伏娑毗羅咒,為彼所轉,溺於淫舍,當由不知真際所詣。惟願世尊大慈哀愍,開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諸闡提,隳彌戾車。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及諸大眾傾渴翹佇,欽聞示誨。”

這時,阿難非常慚愧,從座位上站起來,袒露右肩,右膝著地,雙手合掌(這是印度的一個禮節),對佛說:我是您最小的弟弟,蒙您慈愛,現在雖然出家,但並未受到嚴格的約束,經常只是聽聽道理,沒有腳踏實地的修行,所以被娑毗羅咒攝持(娑毗羅是一個金黃頭髮的人,外道之一,能知道八萬劫內的事,他專修一種邪咒,就是先梵天咒)),進入了摩登伽女的房間,險些毀壞佛的戒律。這都是由於我不知道佛教的真實義理所致。現在,請您老人家慈悲可憐我們這些沒有智慧的人,為我們開示妙奢摩他路。使不具信的人(闡提就是不具信,在佛面前沒有種過善根的人)能摧毀惡知見,(彌戾車就是惡知見,宣揚沒有因果、頑空等邪見)。說完之後,阿難五體投地,在會的大眾都翹首佇立,渴望聽到佛陀的開示。

本來阿難是三個問題一起問,即問什麼是妙奢摩他、三摩提、禪那,但現在分開問了,請佛一個一個地開示。他先請佛開示什麼是妙奢摩他路。妙奢摩他就是止、定,就是制止妄念,得到正定。路就是方法,通過此方法可以證到大佛頂,證到如來密因,這就是三摩提。這裡的核心問題還是先要明白什麼是三摩提。佛從一開始,“舒金色臂,摩阿難頂”就告訴阿難:我“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但是直到現在,佛並沒有明確的告訴我們什麼是三摩提。為什麼呢?因為三摩提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真如佛性,本身是無可言說的,無法用語言表達。說出來的就不是了,都是在敲邊鼓,所以說:“言語道斷、心行路絕”,“說是一物即不中”。佛無法直說,但是佛一直在破除阿難的妄計。妄想破盡之時,正是顯露真心三摩提的時候。就象我在門裡,你在門外,門一開就看見人了。所以開門之際正是見人之時,並不是說等門開了之後,再慢慢地找人。宗下叫做“皮膚脫落盡,唯餘一真實”。皮膚就是指我們的妄想執著,將這些妄想執著破除之時,正是真心顯現之時。佛不斷地打破阿難的妄計、妄想,正是為將三摩提,即我們的真心,顯現出來。可惜阿難不能領會,還要請佛繼續開示。

禪宗在指示學人時,也是如此,有很多方便。但總體來講可分兩種,一種是比較直接的指示,比如達摩大師就是直接指示,叫直指。另一種是繞很多彎,而不直接說明,這叫曲指,比如參話頭。參話頭是宋朝大慧杲禪師看見學人根機鈍了,浮誇,所以用參話頭來接引,使學人妄想剿絕。當學人的妄想剿絕之時,正是真實顯露的時候。目前人們對這兩種方法有些爭議,有的說,學人前來參禪,應該直接指示他,但有的人認為這樣不妥當。一方面因為直接指示學人,他是聽來的,不是自己費心得到的,所以根本就不珍惜。另一方面,他一聽,原來就這么稀鬆平常,這么清淡,也沒有什麼。就象是不孝之子,繼承了祖宗的遺產,但不知道來路的艱辛,狂用一通,變成個落魄子。直接指示之後,學人應該好好保任,把自己多生歷劫的習氣除光才行。這就是古人所說的“牧牛行”。只有這樣才能得真實受用,否則,直接指示也就失去了意義。所以有的人主張曲指,讓人參話頭,繞一個大圈子,參到心行路絕之時,真如實體就顯示出來了。但是,參話頭要有師傅的方便接引才行。比如學人來問師傅:“如何是佛?”師傅就讓學生:“自己去參”,有的師傅說,“你參是你的,我參是我的”。假如完全靠學人自己去參,師傅沒有開示,沒有指點,那么還要你師傅乾什麼呢?而且參話頭要對症下藥,看看學人有什麼因緣?根基如何?應該用什麼樣的話頭才能引起他的疑問。但現在是千篇一律,無論是誰,人人都參“念佛是誰?”參了幾十年也沒有訊息。對此也有人主張恢複本來的直接指示。比如學人來參問“如何是佛?”老師便說道:“即汝便是!”或者說“清淡對面,非佛而誰?”這就是直接指示。用哪種方法應該根據來人的根基而定,有的人一聽,“啊?這就是佛啊!恐怕不是吧!”有的稍微聰明一點的人一聽“這就是佛,這么簡單,不稀奇,不稀奇”。扔到一邊,跟沒聽到一樣,這樣就不行了。所以,接引學人不應該定個死框框,一定要怎么怎么做,而應該根據學人的根基採用不同的接引方法。有的人與禪宗有緣可以直接指示,也可以參話頭,還有的人與淨土宗有緣,那就應該教他念佛,還有的人與密宗有緣,就應該教他密宗的修行方法。佛法完全要根據學人的根基、因緣而定,不能固定死。固定死就不是佛法了!

“爾時世尊,從其面門,放種種光,其光晃耀,如百千日,普佛世界,六種震動。如是十方微塵國土,一時開現。佛之威神,令諸世界,合成一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諸大菩薩,皆住本國,合掌承聽。”

這時,佛從其面門(即眉毛上面的額頭部分)上放射出種種顏色的光。我們前面講過,八識心王由五彩光圈包裹著,平時由於妄念紛飛,本性光明被遮蔽了。一旦清淨下來,就會放射出光明。不要以為只有佛才有光明,其實我們人人都具足光明,而且和阿彌陀佛,釋迦佛的光完全一樣。我們知道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光,無量壽”的意思。無量光就是形容光明非常強烈耀眼。釋迦佛這時放出的光,猶如百千萬個太陽,照亮十方世界,使每一世界都產生六種震動。六種震動就是動(晃動)、涌(湧現)、起(升起)、震(震動)、吼(吼叫)、擊(擊打)。它使得象微塵一樣多的國土霎那間顯現出來,並在佛的威力下,合為一界,這就是一真法界。這些世界中的所有大菩薩並不需要跑到釋迦佛的面前,而是住在本國就可恭敬的聆聽釋迦佛說法。

為什麼說十方世界都會成一界呢?這個“一”又指什麼呢?這個“一”就是我們的真如佛性,當我們證到這一層次的時候就知道萬物的佛性都是一體,沒有區別,沒有遠近,親疏之分。所以各國土菩薩可以不受距離的限制,住在本國就可以聆聽釋迦佛的法語。這就是萬法歸一。但一又歸何處呢?

這裡我們給大家講一個近代的公案:清朝有很多皇帝都懂佛法,像順治皇帝出家,康熙皇帝被稱為老佛爺,雍正皇帝是禪宗開悟的皇帝。乾隆皇帝也懂佛法,在他下江南的時候要去寺院裡看看,於是所有的寺院裡都張燈結彩,搭高台說法,迎接聖駕。只有常州的天寧寺靜悄悄的。天寧寺的法座當時是眼開老和尚。他說,今日聖駕來了,我們這裡坐香迎接聖駕。坐香就是大家在禪堂里拈香打坐,叫一個小沙彌在門口迎接。乾隆皇帝到了天寧寺,寺里一片漆黑,只有一個小沙彌前來迎接,小沙彌身價比較低,所以乾隆皇帝心裡不太高興,就問:“你們的方丈呢?”小沙彌說:“陛下,我們方丈和諸大眾都在禪堂里坐香迎接聖駕。”乾隆皇帝一聽就更不高興了。因為乾隆皇帝深知禪堂的規矩:和尚在禪堂里坐香的時候是不能驚動的,否則就是毀人的慧命。所以他說:“既然如此,我就去大殿里供供香。”於是,乾隆皇帝到大殿供了三支香,小沙彌撞了三下鍾。供完香,小沙彌送上茶,乾隆皇帝就坐在一邊等。過了片刻,和尚還不出來,小沙彌說:“香還沒有坐完,再等一等”。又過了一會,怎么還不出來,於是乾隆皇帝生氣的走了。乾隆皇帝回到北京後,給大臣們一講,大臣們都說:“哎!這真是個有道的和尚,其它的和尚都是拍你的馬屁呢!我們應請他進京做國師。”於是,乾隆皇帝下了一道聖諭,請眼開和尚做國師。眼開和尚一接到聖諭就想:哎喲,糟糕!糟糕!我不來迎接聖駕,就是要脫離這個煩惱,沒想到,皇上封了個國師,這麻煩就更大了。算了!我走了,但走之前得找一個法子。“於是他左看右看,看到了一個燒飯的師父,這個和尚又黑又粗,名字叫川海。他走到川海面前問:“你的飯熟了嗎?”川海說:“飯早就熟了。”眼開和尚說:“那么我問你,什麼是萬法歸一?”川海把燒火鏟從爐里抽出來說:“喏!”。眼開和尚又說:“那一歸何處呢?”川海把燒火鏟往爐里一插說:“喏!”。眼開和尚說“好了,好了,我的法子找到了,我可以走了。”於是,眼開和尚召集大眾說:“因為皇上封我做國師,我實在是不夠資格(這裡他是謙虛)。我要走了,給你們找了一位方丈”。他讓小沙彌把川海叫過來,大家哄堂大笑,說:“這個和尚又粗又黑,簡直像個大老粗,怎么能做方丈呢?”趁大家開玩笑之際,眼開和尚將計就計將袈沙披在川海身上,自己就走了。這就是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大家是否懂得其中的奧妙呢?!

有一次,一個外道來問佛,他說:“不問有言,不問無言。”因為對我們平常人來講,不是有就是無,不是無就是有,只有這兩種答案。但現在外道既不問你有,也不問你無,你怎么說法?於是,“世尊良久”。就是釋迦佛沉默了很長時間。所以外道說道:“世尊大慈大悲,開我迷雲,令我得入”。外道說,非常感謝您的慈悲,撥開了我的迷雲,使我見到本性了。說完,外道就頂禮走了。但阿難卻疑惑了,問佛:“他為什麼向你頂禮呢?他悟到什麼了呢?”佛說:“如世良馬,見鞭影而行。”就是說,世間的好馬,不需要鞭子打上去才跑,只要看到鞭子的影子一晃,它就跑了。所以“世尊良久”並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說明了一切!

還有一次,大家討論什麼是不二法門。於是大家,你說一句,我說一句,說了很多種看法。最後輪到維摩詰居士說了,維摩居士默然無語--正是如此!這就是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呢?就在此處。但有的人裝模做樣,就不能算數,要真正覺悟證到真如佛性才行。

又比如文喜禪師到五台山去參文殊菩薩,到了五台山,太陽落山了,天也黑了,前不著村,後不著店,上山也看不見路。忽然,他看見前面一個廟,遇一老翁牽牛而行,邀師入寺。翁呼“均提”,有童子應聲出迎。翁縱牛,引師升堂。堂宇皆耀金色,翁踞床指繡墩命坐。其實這正是文殊菩薩所化。文殊問文喜:你從南方來,南方有多少眾啊?因為當時南方魚目混雜,宗派很多。文喜反過來問文殊:你們這裡有多少眾?文殊菩薩說:我們這裡是“前三三、後三三”。文喜一聽就糊塗了,於是就想什麼是“前三三、後三三”,這一疑就是三年多,後來忽然開悟了。為什麼呢?前面是三,後面是三,三三得九,九九是無窮無盡的數,九九返本還原,還是一體。所以說無窮無盡的國土返本還原還是一界,無窮無盡的佛菩薩說來說去都是一體。

所以,各大菩薩不需從他所在的國土跑到釋迦佛面前來,住在本國就可以聆聽釋迦佛說法。其實並非只有大菩薩能這樣,只要我們能迴光返照,心不外馳,每個人都可以做到。聽《楞嚴經》也是一樣,我們不要只根據文字表面的解釋,要回歸自己本來的心地,迴光返照,就能明白佛陀的真義。因為佛講法,並不是只有通過語言表達才是說法,這種說法是化身說法。佛還有其他的說法形式。比如,以香飯說法,這種說法,不用說話,給大家弄點飯(這飯是香的)吃吃,人們就懂得佛法了。還有前面講過的“世尊良久”,這也是一種說法,這種說法是法身說法。在這段經文開始,佛從面門發出種種光也是說法,這種說法是報身說法。佛有法報化三身,都可以說法。法身是真假都不說,因為法身無相,無所說,本身即是。報身是說真不說假,因為報身就是智慧身,就是光明身,它說法不用嘴巴,而是放光,人們就懂得了。而化身是說假不說真。為什麼呢?因為化身是用嘴巴說法。凡有言談,皆無實義。所以用嘴巴說法,說來說去都是敲邊鼓,都是烘雲托月。本來月亮顯現不出來,用雲彩烘托一下,月亮就顯出來了。化身說法,實際上說不到真實之處。

阿難仍不理解佛的用意,他不知道佛現在破除他的妄計,就是為了顯示真心,就是告訴他什麼是三摩提。所以阿難只有跟著佛的舌根轉。並不是只有阿難一個人這么愚痴,實際上我們眾生都是這樣,只知道追逐眼前的色塵,隨境生心,分別取捨,造業不停。人們處處都是妄心用事,一旦妄心打破的時候,反而覺得落空了,正如唯物主義所講:心是物質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所以物質第一性,決定了一切。這樣一旦沒有事,就沒有心了,反而不知所從了。因為他們並不知道這只不過是妄心做怪,妄心就是第六識,就是前面講的“法生種種心生”的心。在佛打破我們妄心的時候,我們應該迴光返照,這樣我們就可以證到三摩提,這就是涅磐妙心,就是正法眼藏!佛在這裡就是借阿難之口,向我們大眾宣說佛法的妙義,使我們能夠迴光返照,證見本性。所以佛又是放光,又是六種震動,但法身,報身說法只有上根人才能懂得,中下根人就茫然無知。所以阿難及大眾還要等佛開口,繼續開示。

現在看經文:

“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

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無明與自性就同時存在,所以叫俱生無明。並不是說先有我們的佛性,後來才生出無明。就象牛的兩支角,生出來就同時存在,而不是一支一支長出來的。無始就是指沒有開始,一直如此。從無始以來,人人都有覺性。由於無明之故,一念認明,顛倒不覺,追取塵境,於是生出貪、嗔、痴等心,造業受報,這就是“業種自然”。因為我們一著相就會產生印象,這個印象被印入八識里貯藏起來,這就是種子。等因緣成熟之時,這些種子就會發芽,自然產生果報,就象“惡叉聚”一樣。“惡叉聚”是印度的一種樹。這種樹又叫“線串珠”,因為它的果子象一串珠子一樣,三個連成一串。由於無明之故,產生疑惑,將塵境當成真實的,於是就造業了,造業就會受報,於是有了種種的苦。起惑,造業,受苦,就象這惡叉聚的果子一樣連成一串。為此許多人尋求解脫之道,這些人就是“諸修行人”。修行的人很多,比如,我們現在的各種宗教,有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道教等等,其修行的方法也各不相同。但大多數宗教都是要求人們做善事,修善就可以升天,就可以離苦得樂,這就是因果律。但升天福報享盡之後仍要掉下來,所以這種方法並不究竟,不能得到無上菩提。無上就是至高無上,沒有什麼比它更高了。菩提,就是《心經》中講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就是究竟涅磐。那么學佛的人同樣有很多也不能證得無上菩提,而是成為聲聞緣覺,甚至成為外道、魔王及魔眷屬。為什麼會這樣呢?這都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兩種根本”。這“兩種根本”也是意在引導阿難,使阿難證得三摩提。這一點在下段經文中講。所以我們修行人首先應該識得大佛頂,如來密因,否則,就是盲修瞎練,這就是“錯亂修習”。這樣修行,修來修去就象用砂石來做飯,不要說經過一兩天,縱然經過象灰塵一樣多的大劫,也不能成就。

我們眾生,大部分人不知道修行,造業受報,這是由於無明。還有很多人知道修行,但不知如何修行,仍不能證得無上菩提,這還是由於無明!這個無明從無始以來一直跟隨著我們,要證得無上菩提,就要將無明徹底打破。有人會問:“假如我們修行,破除無明,證得無上菩提之後,會不會再升起無明?再升起無明的話,那不就又墮落了。”這是不可能的!為什麼呢?因為這個無明不是你覺悟之後升起來的,而是無始以來,你根本就沒有覺破過。所以它和你的法性同時俱有,叫俱生無明。無明一旦被徹底打破,就不會存在了。但並不是我們剛剛開悟見性,無明就破除光滅乾淨了。因為無明細分起來可分為四層,一是見惑,二是思惑,三是塵沙惑,四是無明惑,就是最微細的俱生無明。剛剛開悟只是破了見惑,仍然要繼續磨練,才能將無明徹底打破。所以要修行成就,需要堅持不懈地努力才行。無明一旦被徹底打破,就如同出礦之金,不會再變成沙石。那么,如何才能將無明打破,證得無上菩提呢?就要從修行的因地入手。修行只有因地正,才能證得正果,如果因地偏了,就不能證得正果。所以修行的起因很重要。我們上面說,有的人學佛,修到最後修成聲聞緣覺,不能證得無上菩提,這是什麼原因呢?這就是因為他們因地上偏空了,認為有生死可了,有涅磐可證。不知道生死、涅磐本身就是空花水月,不可得。所以修到最後,成為聲聞、緣覺。成為聲聞、緣覺還是比較好的。因為聲聞、緣覺證成四果羅漢之後,就得了漏盡通,了了分段生死。這個時候,他看見各大菩薩都在六道中度眾生,自己一個人坐在那裡不動,就感到慚愧了。這時他會回小向大,發大心廣度眾生。在度眾生的過程中,將塵沙無明,消光滅盡。所以能修成羅漢也不錯。如果修成外道,甚至各天的魔王及魔的眷屬,那就糟糕了。

很多人修成外道,是由於他們不能理解無生之意。他們認為一切都是有生滅的,而不是不生不滅的。比如道教中講陰陽相交後,可以生出個陽神,叫嬰兒奼女。最後可以修成一氣化三清,就是可以修出三個陽神。但他們並不知道這只不過是意生身!仍然有生滅。所以不將生滅知見打破,是不能證成無上菩提的。龐居士夫婦有一兒一女,一家四口都開悟了,所以龐居士說個偈子: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合家團圞圓,共說無生話。有一個和尚聽到之後,也說了一個偈子:“無男可婚,無女可嫁,大眾團圞圓,說甚無生話。”因為和尚無家,沒有妻子兒女,只有大眾,所以,大家在一起說什麼無生話呢?現在,我們不妨也說個偈子:“有男亦婚,有女亦嫁,子子復孫孫,是說無生話。”我們在家居士,可以結婚,也可以生子女。子女又可再生子女,這就是子子復孫孫。子子孫孫就是無生。所以大家不要以為無才是無生,這個知見是錯誤的。只要我們不著相,所有相都是佛法的妙用,有就等於沒有,有生就是無生!真如佛性一旦離開了色相,就沒有一點價值了。有些外道不懂,修行時死死壓住念頭不動,壓到後來,沒有一點知覺,這樣就變成土木金石了。我們以前講過無色無想,無色就變成空,在空中消散了,無想就變成土木金石了。有人會說:“這些土木金石都是爛泥石塊,是器世間,而動物和人都是有情,有知覺,怎么會變成這些物質呢?”其實,我們修行人走錯了路,的的確確就會變成土木金石。我們以前講過,有個人坐在那不動,頭上就長出了草。大家都說“哎喲!這個人功夫好!”其實這個人是做死功夫、死掉了,不是功夫好!功夫好的人是智慧無窮,內心坦坦蕩蕩,淨裸裸、赤灑灑,做任何事都不住著,靈活妙用,逍遙自在。這就是大定。大定是無出入的。因此,我們修行的人不許壓念不起。念頭來了,念佛的人把佛號提起:“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樣就把妄念轉了。而參禪的人一起疑問“這是什麼呢?”就這樣當頭一捧,這個念頭就沒有了。所以我們修行的人一定要認清本性,念頭一來,不予以理睬就行了。

還有一些人由於著相之故,取他人的功行為自己的功行,這樣修下去就成魔王了。後面我們會講到五十種陰魔,個個都神通廣大。他們也要經過修行,不是輕而易舉就做了魔王。修行功夫差一點的就變成魔眷屬了,附屬在魔王的下面。這些人走到這個地步。就是因為因地不正,所以不能證得無上菩提。上次,我到天台寺,碰到兩個小和尚。我問他們:“你們為什麼出家?”現在不象從前。從前可以說:“哎呀!我家裡比較窮,沒有飯吃,迫不得已而出家。”或者,有的人讓人算命。算命先生說:“這個小孩命不好,恐怕不會長大,還是把他送到廟裡做和尚,這樣就好了。”現在不會有這樣的事了。所以我問他們,為什麼出家呢?這兩個小和尚回答不出來。哎呀!這樣就糟糕了,他們不是為真正的理想而出家。他們這樣子懵懵懂懂地跟著人們上上殿,念幾句“南無阿彌陀佛……”,再做做晚課,一天就混過去了。這跟世俗人做工作有什麼區別呢?這樣修行,幾時能成道呢?!所以講起來,現在佛教真是可憐得很吶!

“云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本來阿難問什麼是妙奢摩他路,但佛並沒有直說,而是講了“二種根本”。為什麼講到這裡呢?這就是佛的慈悲。佛沒有讓阿難去修淨土宗念佛法門,也沒有讓他去修禪宗的參禪法門或密宗的其他法門,因為這些法門都是繞彎路。在這裡佛是直接指示阿難,因為三摩提無法用語言表達,那么如何指示呢?只有破妄顯真!妄念破除之後,真心就會自然顯露。佛悲心痛切,為我們開示了使人們墮落的原因,其目的就是為了破除人們的妄念。

上段經文講到,人們不識三摩提,枉受輪迴之苦是由於人們不知道“二種根本”。所以佛說:什麼是二種根本呢?第一,就是無始以來的生死根本。造成生死的根本原因就是我們的五根(眼、耳、鼻、舌、身)一直跟著外境(色、聲、香、味、觸)轉,攀緣不息。由此而產生的心就是攀緣心,就是妄心,即第六意識。唯物主義認為心是物質世界的反映,沒有物質世界就沒有這個心。所以這個心隨境而生,隨境而滅,沒有自體,叫妄心。因為我們大家不知道真心,反而把此心當成是真心,在物境上分別取捨,造業受報,生死輪迴,無有了期。這就是“無始生死根本”。我們無始以來,生死不斷的根本原因就是把這個攀緣心當成自性。自性本來是不生不滅,而妄心是有生有滅,二者不同。因為我們錯認自心,所以枉受其苦!第二,就是“無始菩提涅磐,元清淨體”。涅磐的意思就是寂滅。可分為四種:

(1)自性涅磐,就是說一切眾生本具佛性,不生不滅。

(2)有餘涅磐。有餘就是還有無明,就是指聲聞緣覺法見未除而證的涅磐。

(3)無餘涅磐。無餘就是一切都除乾淨了。這是佛所證的涅磐。

(4)無所住處涅磐。無所住就是沒有一個地方,隨處都是涅磐。就是說在生死當中沒有生死,不是離開生死以外另有一個涅磐的地方。

釋迦佛在涅磐的時候對大眾們說:我沒有離開你們,就在你們當中。這就是無所住處涅磐。佛無所不在,處處都在。只是我們心裡齷齪,妄想顛倒,看不見佛。只要我們心裡清淨,隨時隨地都能看到佛。“元”就是本來,“清淨體”就是沒有污染的妙體。所以“無始菩提涅磐,元清淨體”就是說我們本來就具有這個不生不滅,沒有污染的清淨妙體。我們現在能夠認識世界,能夠隨境生心的本體就是“識精 ”。因為它本來就具足光明,所以又叫“元明”。這個光明不是我們眼睛所看到的光。我們眼睛所看到的光是相對於黑暗來說的,這還是妄光。我們所說的這個本具的光明,是一個萬能體。一切事物都是從它生起來的。沒有它就沒有一切。唯心主義者說:我們為什麼能創造出豐富多彩的世界,就是因為我們的心能研究事物的發展規律,並利用這個規律進行發明創造。沒有心就沒有這豐富多彩的世界。但唯心者所說的心與我們大眾所認識的心一樣還是妄心,不是我們所說的“識精元明”。“識精元明”就是我們所說的真心,它將我們大眾所認識的心與物統一在一起,而不是將心與物分開,再爭論誰主宰誰。在佛教中,真心是唯一的,它主宰一切,創造一切,包括我們一般人所說的物質與心。所以這個真心“能生諸緣”。但它本身並不是由什麼東西生產的,而是無始以來本來就具有的。所以真心是絕對的,沒有什麼與它相對,因而是不能被緣的,所以叫“緣所遺者”。“遺”就是遺漏、忘記了。我們眾生本來就具有這么一個無價之寶,時時刻刻都未曾離開過,整日都是這個識精元明的妙用,但大家卻不知道,一直認假為真,造業受報,六道輪迴,真是冤枉啊!所以佛說,“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這一段經文中的“元明”與“本明”不同。本明說的是識精的體,元明說的是識精的妙用。“遺此本明”就是說眾生不知道自己本身就具有這個識精,只要我們息下狂心,就是菩提。禪宗為什麼要參“念佛是誰?”就是為了讓我們認識自己的“識精”!當我們參這個話頭時,疑團凝聚在“誰”字上,不向外尋求,而是迴光返照。“是誰”?這一問,念頭不行的時候,不是了了分明嗎?這不正是識精放光嗎!所以要抓住它、認識它,能識得就好,就可以大搖大擺大休息了。一切事情儘管做而不住著,那就瀟灑自在了。其實一切法門的目的都是如此,就是讓我們息下緣心,緣心息下,識精頓時顯現。但現在念佛、參禪或修密的人不知道這個關鍵,他們向外追求:“我要本明,我要本明。”這樣永遠無法見到本明。因為這一念要追取之心就是妄心。所以要見到這個識精必須息下緣心!這個真心到底是什麼呢?有人說:“能給我顯示一下,讓我看見就相信了,你不讓我看見,我總是半信半凝。”如果能顯示的話,釋迦佛早就給阿難和大眾示現了,可惜不行,無法做到。因為真心“說是一物即不中”,無論你怎么說,無論你怎樣描述,都無法表示它。那該如何做呢?只要我們能息下妄心就可以證到。如果修行人不把握這個關鍵,那么念念修行,念念造生死,永遠也解脫不了。修行人要懂得這個道理並按這個道理腳踏實地去做,息下諸緣,就可以證得大道了。

現在看經文:

“阿難,汝今欲知奢摩他路,願出生死,今復問汝。

“即時如來舉金色臂,屈五輪指,語阿難言:汝今見不?

“阿難言:見。”

佛一直在破除阿難的妄念,目的是為了讓阿難見到自己的真心。但阿難並未領會,所以佛繼續問阿難:你現在要想知道奢摩他路,並由此而出生死苦海。我現在來問你。於是佛舉起自己紫磨金色手臂,屈五輪指(因為佛有三十二妙相,其手臂放光呈金色,手指一節一節的紋路,張開就象車輪的網一樣,所以叫“舉金色臂,屈五輪指”),問阿難:你看見沒有?阿難答道:看見了。

阿難回答說看見了,這個“見”字卻大有出入。本來,大佛頂如來密因是無所見的,假如有所見就不是了。宗下說:“見著即瞎”。就是說如果你能看見,眼睛就瞎透了。但是,在無見當中也不妨有見!為什麼呢?因為一切都是妙明真心所顯現的,見就是真心的妙用啊!從前有位承皓禪師做了一條短褲(布褌),寫上歷代祖師的名號穿上,並說:“只有文殊、普賢好一點,暫且寫在褲帶上”,大家稱他為“皓布褌”。佛祖本應該是很尊貴的,應該頂禮膜拜,怎么能做成短褲穿呢?因為他心裡空淨了,就無所謂。另外一個僧人不懂,效仿他,承皓見了,呵斥道:“你竟敢把這事當作兒戲,等到將來吐血就來不及了”,結果這個僧人最後吐血而亡。同樣做一件事情,但果報卻不一樣。前者因為心裡空淨,不受業障的約束,而後者矇昧無知,造業受報。象丹霞禪師騎在佛像的頭上,馬祖還讚嘆他“我子天然!”所以,大家不要只看表面現象,而要看一個人的內心是不是真空淨。這位承皓禪師有一次上堂說法,一句話不說,過了很長時間,才問大眾:看見了嗎?大眾不知所以。這時,有一位開悟的居士反問:和尚看見了嗎?承皓禪師答道:你已經見到了!說完就下座了。所以這個“見”與“不見”不能說死。就“體”說來是無所見,就“用”說來無所不見。所以阿難說“見”,可以說答得好也可以說答得不好,就看你是真見還是妄見。因為佛的手正是心的顯現,透過手的相就可以看到真心,就象用手來指月亮一樣,通過手指就可以看到月亮,這樣的“見”是真見。如果僅僅是看見手的相就不是真見了。所以下面佛要繼續試試阿難是不是真見。

現在看經文:

“佛言:汝何所見?

“阿難言:我見如來,舉臂屈指,為光明拳,耀我心目。

“佛言:汝將誰見?

“阿難言:我與大眾,同將眼見。

“佛告阿難:汝今答我,如來屈指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見,以何為心?當我拳耀。

阿難言:如來現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窮尋逐,即能推者,我將為心。

佛言:咄!阿難,此非汝心。”

佛繼續問阿難:你看見什麼東西呢?

阿難說:我看見您舉起手臂,屈指握拳,閃閃發光,照我心目。這一下阿難露餡了,就可以看出他落在相上了。他這時所說的“見”仍然是妄見,不是真見。

於是佛再追問一句,你用什麼看呢?這一句就象禪宗參“念佛是誰?”一樣,給他當頭一棒。提醒他能看見東西的是什麼呢?

但是阿難卻答道:我和大眾都是通過眼睛看見的。這下更糟糕了,阿難不僅一個人是個懵懂漢,連其它人也一同拉下水了。其實,其他很多人早已心領神會了。就象我們前面講的,良馬見鞭影而馳,千里馬只需看見鞭子的影子一晃,它就知道了,就開始奔跑,不需鞭子打在它身上。如果阿難在佛這么一問的時候,回光一照,就象參“念佛是誰”的時候,一起疑心,一覺,心境俱亡。心境俱亡的時候,並不是什麼都不知道,而是能覺之心昭然而顯,這就是妙奢摩他路。可惜阿難不識得,仍然向外馳求,以攀緣心為自性,落在塵相上。所以佛處處指示阿難,但阿難卻屢屢錯過,不能領悟。但是佛悲心痛切,不厭其煩,死馬權當活馬醫,萬一阿難嘴上說通過眼睛看見,但其心裡卻不著眼見呢?這也有可能。

本來阿難是三個問題一起問,即問什麼是妙奢摩他、三摩提、禪那,但現在分開問了,請佛一個一個地開示。他先請佛開示什麼是妙奢摩他路。妙奢摩他就是止、定,就是制止妄念,得到正定。路就是方法,通過此方法可以證到大佛頂,證到如來密因,這就是三摩提。這裡的核心問題還是先要明白什麼是三摩提。佛從一開始,“舒金色臂,摩阿難頂”就告訴阿難:我“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但是直到現在,佛並沒有明確的告訴我們什麼是三摩提。為什麼呢?因為三摩提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真如佛性,本身是無可言說的,無法用語言表達。說出來的就不是了,都是在敲邊鼓,所以說:“言語道斷、心行路絕”,“說是一物即不中”。佛無法直說,但是佛一直在破除阿難的妄計。妄想破盡之時,正是顯露真心三摩提的時候。就象我在門裡,你在門外,門一開就看見人了。所以開門之際正是見人之時,並不是說等門開了之後,再慢慢地找人。宗下叫做“皮膚脫落盡,唯餘一真實”。皮膚就是指我們的妄想執著,將這些妄想執著破除之時,正是真心顯現之時。佛不斷地打破阿難的妄計、妄想,正是為將三摩提,即我們的真心,顯現出來。可惜阿難不能領會,還要請佛繼續開示。

禪宗在指示學人時,也是如此,有很多方便。但總體來講可分兩種,一種是比較直接的指示,比如達摩大師就是直接指示,叫直指。另一種是繞很多彎,而不直接說明,這叫曲指,比如參話頭。參話頭是宋朝大慧杲禪師看見學人根機鈍了,浮誇,所以用參話頭來接引,使學人妄想剿絕。當學人的妄想剿絕之時,正是真實顯露的時候。目前人們對這兩種方法有些爭議,有的說,學人前來參禪,應該直接指示他,但有的人認為這樣不妥當。一方面因為直接指示學人,他是聽來的,不是自己費心得到的,所以根本就不珍惜。另一方面,他一聽,原來就這么稀鬆平常,這么清淡,也沒有什麼。就象是不孝之子,繼承了祖宗的遺產,但不知道來路的艱辛,狂用一通,變成個落魄子。直接指示之後,學人應該好好保任,把自己多生歷劫的習氣除光才行。這就是古人所說的“牧牛行”。只有這樣才能得真實受用,否則,直接指示也就失去了意義。所以有的人主張曲指,讓人參話頭,繞一個大圈子,參到心行路絕之時,真如實體就顯示出來了。但是,參話頭要有師傅的方便接引才行。比如學人來問師傅:“如何是佛?”師傅就讓學生:“自己去參”,有的師傅說,“你參是你的,我參是我的”。假如完全靠學人自己去參,師傅沒有開示,沒有指點,那么還要你師傅乾什麼呢?而且參話頭要對症下藥,看看學人有什麼因緣?根基如何?應該用什麼樣的話頭才能引起他的疑問。但現在是千篇一律,無論是誰,人人都參“念佛是誰?”參了幾十年也沒有訊息。對此也有人主張恢複本來的直接指示。比如學人來參問“如何是佛?”老師便說道:“即汝便是!”或者說“清淡對面,非佛而誰?”這就是直接指示。用哪種方法應該根據來人的根基而定,有的人一聽,“啊?這就是佛啊!恐怕不是吧!”有的稍微聰明一點的人一聽“這就是佛,這么簡單,不稀奇,不稀奇”。扔到一邊,跟沒聽到一樣,這樣就不行了。所以,接引學人不應該定個死框框,一定要怎么怎么做,而應該根據學人的根基採用不同的接引方法。有的人與禪宗有緣可以直接指示,也可以參話頭,還有的人與淨土宗有緣,那就應該教他念佛,還有的人與密宗有緣,就應該教他密宗的修行方法。佛法完全要根據學人的根基、因緣而定,不能固定死。固定死就不是佛法了!

“爾時世尊,從其面門,放種種光,其光晃耀,如百千日,普佛世界,六種震動。如是十方微塵國土,一時開現。佛之威神,令諸世界,合成一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諸大菩薩,皆住本國,合掌承聽。”

這時,佛從其面門(即眉毛上面的額頭部分)上放射出種種顏色的光。我們前面講過,八識心王由五彩光圈包裹著,平時由於妄念紛飛,本性光明被遮蔽了。一旦清淨下來,就會放射出光明。不要以為只有佛才有光明,其實我們人人都具足光明,而且和阿彌陀佛,釋迦佛的光完全一樣。我們知道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光,無量壽”的意思。無量光就是形容光明非常強烈耀眼。釋迦佛這時放出的光,猶如百千萬個太陽,照亮十方世界,使每一世界都產生六種震動。六種震動就是動(晃動)、涌(湧現)、起(升起)、震(震動)、吼(吼叫)、擊(擊打)。它使得象微塵一樣多的國土霎那間顯現出來,並在佛的威力下,合為一界,這就是一真法界。這些世界中的所有大菩薩並不需要跑到釋迦佛的面前,而是住在本國就可恭敬的聆聽釋迦佛說法。

為什麼說十方世界都會成一界呢?這個“一”又指什麼呢?這個“一”就是我們的真如佛性,當我們證到這一層次的時候就知道萬物的佛性都是一體,沒有區別,沒有遠近,親疏之分。所以各國土菩薩可以不受距離的限制,住在本國就可以聆聽釋迦佛的法語。這就是萬法歸一。但一又歸何處呢?

這裡我們給大家講一個近代的公案:清朝有很多皇帝都懂佛法,像順治皇帝出家,康熙皇帝被稱為老佛爺,雍正皇帝是禪宗開悟的皇帝。乾隆皇帝也懂佛法,在他下江南的時候要去寺院裡看看,於是所有的寺院裡都張燈結彩,搭高台說法,迎接聖駕。只有常州的天寧寺靜悄悄的。天寧寺的法座當時是眼開老和尚。他說,今日聖駕來了,我們這裡坐香迎接聖駕。坐香就是大家在禪堂里拈香打坐,叫一個小沙彌在門口迎接。乾隆皇帝到了天寧寺,寺里一片漆黑,只有一個小沙彌前來迎接,小沙彌身價比較低,所以乾隆皇帝心裡不太高興,就問:“你們的方丈呢?”小沙彌說:“陛下,我們方丈和諸大眾都在禪堂里坐香迎接聖駕。”乾隆皇帝一聽就更不高興了。因為乾隆皇帝深知禪堂的規矩:和尚在禪堂里坐香的時候是不能驚動的,否則就是毀人的慧命。所以他說:“既然如此,我就去大殿里供供香。”於是,乾隆皇帝到大殿供了三支香,小沙彌撞了三下鍾。供完香,小沙彌送上茶,乾隆皇帝就坐在一邊等。過了片刻,和尚還不出來,小沙彌說:“香還沒有坐完,再等一等”。又過了一會,怎么還不出來,於是乾隆皇帝生氣的走了。乾隆皇帝回到北京後,給大臣們一講,大臣們都說:“哎!這真是個有道的和尚,其它的和尚都是拍你的馬屁呢!我們應請他進京做國師。”於是,乾隆皇帝下了一道聖諭,請眼開和尚做國師。眼開和尚一接到聖諭就想:哎喲,糟糕!糟糕!我不來迎接聖駕,就是要脫離這個煩惱,沒想到,皇上封了個國師,這麻煩就更大了。算了!我走了,但走之前得找一個法子。“於是他左看右看,看到了一個燒飯的師父,這個和尚又黑又粗,名字叫川海。他走到川海面前問:“你的飯熟了嗎?”川海說:“飯早就熟了。”眼開和尚說:“那么我問你,什麼是萬法歸一?”川海把燒火鏟從爐里抽出來說:“喏!”。眼開和尚又說:“那一歸何處呢?”川海把燒火鏟往爐里一插說:“喏!”。眼開和尚說“好了,好了,我的法子找到了,我可以走了。”於是,眼開和尚召集大眾說:“因為皇上封我做國師,我實在是不夠資格(這裡他是謙虛)。我要走了,給你們找了一位方丈”。他讓小沙彌把川海叫過來,大家哄堂大笑,說:“這個和尚又粗又黑,簡直像個大老粗,怎么能做方丈呢?”趁大家開玩笑之際,眼開和尚將計就計將袈沙披在川海身上,自己就走了。這就是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大家是否懂得其中的奧妙呢?!

有一次,一個外道來問佛,他說:“不問有言,不問無言。”因為對我們平常人來講,不是有就是無,不是無就是有,只有這兩種答案。但現在外道既不問你有,也不問你無,你怎么說法?於是,“世尊良久”。就是釋迦佛沉默了很長時間。所以外道說道:“世尊大慈大悲,開我迷雲,令我得入”。外道說,非常感謝您的慈悲,撥開了我的迷雲,使我見到本性了。說完,外道就頂禮走了。但阿難卻疑惑了,問佛:“他為什麼向你頂禮呢?他悟到什麼了呢?”佛說:“如世良馬,見鞭影而行。”就是說,世間的好馬,不需要鞭子打上去才跑,只要看到鞭子的影子一晃,它就跑了。所以“世尊良久”並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說明了一切!

還有一次,大家討論什麼是不二法門。於是大家,你說一句,我說一句,說了很多種看法。最後輪到維摩詰居士說了,維摩居士默然無語--正是如此!這就是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呢?就在此處。但有的人裝模做樣,就不能算數,要真正覺悟證到真如佛性才行。

又比如文喜禪師到五台山去參文殊菩薩,到了五台山,太陽落山了,天也黑了,前不著村,後不著店,上山也看不見路。忽然,他看見前面一個廟,遇一老翁牽牛而行,邀師入寺。翁呼“均提”,有童子應聲出迎。翁縱牛,引師升堂。堂宇皆耀金色,翁踞床指繡墩命坐。其實這正是文殊菩薩所化。文殊問文喜:你從南方來,南方有多少眾啊?因為當時南方魚目混雜,宗派很多。文喜反過來問文殊:你們這裡有多少眾?文殊菩薩說:我們這裡是“前三三、後三三”。文喜一聽就糊塗了,於是就想什麼是“前三三、後三三”,這一疑就是三年多,後來忽然開悟了。為什麼呢?前面是三,後面是三,三三得九,九九是無窮無盡的數,九九返本還原,還是一體。所以說無窮無盡的國土返本還原還是一界,無窮無盡的佛菩薩說來說去都是一體。

所以,各大菩薩不需從他所在的國土跑到釋迦佛面前來,住在本國就可以聆聽釋迦佛說法。其實並非只有大菩薩能這樣,只要我們能迴光返照,心不外馳,每個人都可以做到。聽《楞嚴經》也是一樣,我們不要只根據文字表面的解釋,要回歸自己本來的心地,迴光返照,就能明白佛陀的真義。因為佛講法,並不是只有通過語言表達才是說法,這種說法是化身說法。佛還有其他的說法形式。比如,以香飯說法,這種說法,不用說話,給大家弄點飯(這飯是香的)吃吃,人們就懂得佛法了。還有前面講過的“世尊良久”,這也是一種說法,這種說法是法身說法。在這段經文開始,佛從面門發出種種光也是說法,這種說法是報身說法。佛有法報化三身,都可以說法。法身是真假都不說,因為法身無相,無所說,本身即是。報身是說真不說假,因為報身就是智慧身,就是光明身,它說法不用嘴巴,而是放光,人們就懂得了。而化身是說假不說真。為什麼呢?因為化身是用嘴巴說法。凡有言談,皆無實義。所以用嘴巴說法,說來說去都是敲邊鼓,都是烘雲托月。本來月亮顯現不出來,用雲彩烘托一下,月亮就顯出來了。化身說法,實際上說不到真實之處。

阿難仍不理解佛的用意,他不知道佛現在破除他的妄計,就是為了顯示真心,就是告訴他什麼是三摩提。所以阿難只有跟著佛的舌根轉。並不是只有阿難一個人這么愚痴,實際上我們眾生都是這樣,只知道追逐眼前的色塵,隨境生心,分別取捨,造業不停。人們處處都是妄心用事,一旦妄心打破的時候,反而覺得落空了,正如唯物主義所講:心是物質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所以物質第一性,決定了一切。這樣一旦沒有事,就沒有心了,反而不知所從了。因為他們並不知道這只不過是妄心做怪,妄心就是第六識,就是前面講的“法生種種心生”的心。在佛打破我們妄心的時候,我們應該迴光返照,這樣我們就可以證到三摩提,這就是涅磐妙心,就是正法眼藏!佛在這裡就是借阿難之口,向我們大眾宣說佛法的妙義,使我們能夠迴光返照,證見本性。所以佛又是放光,又是六種震動,但法身,報身說法只有上根人才能懂得,中下根人就茫然無知。所以阿難及大眾還要等佛開口,繼續開示。

現在看經文:

“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

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無明與自性就同時存在,所以叫俱生無明。並不是說先有我們的佛性,後來才生出無明。就象牛的兩支角,生出來就同時存在,而不是一支一支長出來的。無始就是指沒有開始,一直如此。從無始以來,人人都有覺性。由於無明之故,一念認明,顛倒不覺,追取塵境,於是生出貪、嗔、痴等心,造業受報,這就是“業種自然”。因為我們一著相就會產生印象,這個印象被印入八識里貯藏起來,這就是種子。等因緣成熟之時,這些種子就會發芽,自然產生果報,就象“惡叉聚”一樣。“惡叉聚”是印度的一種樹。這種樹又叫“線串珠”,因為它的果子象一串珠子一樣,三個連成一串。由於無明之故,產生疑惑,將塵境當成真實的,於是就造業了,造業就會受報,於是有了種種的苦。起惑,造業,受苦,就象這惡叉聚的果子一樣連成一串。為此許多人尋求解脫之道,這些人就是“諸修行人”。修行的人很多,比如,我們現在的各種宗教,有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道教等等,其修行的方法也各不相同。但大多數宗教都是要求人們做善事,修善就可以升天,就可以離苦得樂,這就是因果律。但升天福報享盡之後仍要掉下來,所以這種方法並不究竟,不能得到無上菩提。無上就是至高無上,沒有什麼比它更高了。菩提,就是《心經》中講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就是究竟涅磐。那么學佛的人同樣有很多也不能證得無上菩提,而是成為聲聞緣覺,甚至成為外道、魔王及魔眷屬。為什麼會這樣呢?這都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兩種根本”。這“兩種根本”也是意在引導阿難,使阿難證得三摩提。這一點在下段經文中講。所以我們修行人首先應該識得大佛頂,如來密因,否則,就是盲修瞎練,這就是“錯亂修習”。這樣修行,修來修去就象用砂石來做飯,不要說經過一兩天,縱然經過象灰塵一樣多的大劫,也不能成就。

我們眾生,大部分人不知道修行,造業受報,這是由於無明。還有很多人知道修行,但不知如何修行,仍不能證得無上菩提,這還是由於無明!這個無明從無始以來一直跟隨著我們,要證得無上菩提,就要將無明徹底打破。有人會問:“假如我們修行,破除無明,證得無上菩提之後,會不會再升起無明?再升起無明的話,那不就又墮落了。”這是不可能的!為什麼呢?因為這個無明不是你覺悟之後升起來的,而是無始以來,你根本就沒有覺破過。所以它和你的法性同時俱有,叫俱生無明。無明一旦被徹底打破,就不會存在了。但並不是我們剛剛開悟見性,無明就破除光滅乾淨了。因為無明細分起來可分為四層,一是見惑,二是思惑,三是塵沙惑,四是無明惑,就是最微細的俱生無明。剛剛開悟只是破了見惑,仍然要繼續磨練,才能將無明徹底打破。所以要修行成就,需要堅持不懈地努力才行。無明一旦被徹底打破,就如同出礦之金,不會再變成沙石。那么,如何才能將無明打破,證得無上菩提呢?就要從修行的因地入手。修行只有因地正,才能證得正果,如果因地偏了,就不能證得正果。所以修行的起因很重要。我們上面說,有的人學佛,修到最後修成聲聞緣覺,不能證得無上菩提,這是什麼原因呢?這就是因為他們因地上偏空了,認為有生死可了,有涅磐可證。不知道生死、涅磐本身就是空花水月,不可得。所以修到最後,成為聲聞、緣覺。成為聲聞、緣覺還是比較好的。因為聲聞、緣覺證成四果羅漢之後,就得了漏盡通,了了分段生死。這個時候,他看見各大菩薩都在六道中度眾生,自己一個人坐在那裡不動,就感到慚愧了。這時他會回小向大,發大心廣度眾生。在度眾生的過程中,將塵沙無明,消光滅盡。所以能修成羅漢也不錯。如果修成外道,甚至各天的魔王及魔的眷屬,那就糟糕了。

很多人修成外道,是由於他們不能理解無生之意。他們認為一切都是有生滅的,而不是不生不滅的。比如道教中講陰陽相交後,可以生出個陽神,叫嬰兒奼女。最後可以修成一氣化三清,就是可以修出三個陽神。但他們並不知道這只不過是意生身!仍然有生滅。所以不將生滅知見打破,是不能證成無上菩提的。龐居士夫婦有一兒一女,一家四口都開悟了,所以龐居士說個偈子: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合家團圞圓,共說無生話。有一個和尚聽到之後,也說了一個偈子:“無男可婚,無女可嫁,大眾團圞圓,說甚無生話。”因為和尚無家,沒有妻子兒女,只有大眾,所以,大家在一起說什麼無生話呢?現在,我們不妨也說個偈子:“有男亦婚,有女亦嫁,子子復孫孫,是說無生話。”我們在家居士,可以結婚,也可以生子女。子女又可再生子女,這就是子子復孫孫。子子孫孫就是無生。所以大家不要以為無才是無生,這個知見是錯誤的。只要我們不著相,所有相都是佛法的妙用,有就等於沒有,有生就是無生!真如佛性一旦離開了色相,就沒有一點價值了。有些外道不懂,修行時死死壓住念頭不動,壓到後來,沒有一點知覺,這樣就變成土木金石了。我們以前講過無色無想,無色就變成空,在空中消散了,無想就變成土木金石了。有人會說:“這些土木金石都是爛泥石塊,是器世間,而動物和人都是有情,有知覺,怎么會變成這些物質呢?”其實,我們修行人走錯了路,的的確確就會變成土木金石。我們以前講過,有個人坐在那不動,頭上就長出了草。大家都說“哎喲!這個人功夫好!”其實這個人是做死功夫、死掉了,不是功夫好!功夫好的人是智慧無窮,內心坦坦蕩蕩,淨裸裸、赤灑灑,做任何事都不住著,靈活妙用,逍遙自在。這就是大定。大定是無出入的。因此,我們修行的人不許壓念不起。念頭來了,念佛的人把佛號提起:“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樣就把妄念轉了。而參禪的人一起疑問“這是什麼呢?”就這樣當頭一捧,這個念頭就沒有了。所以我們修行的人一定要認清本性,念頭一來,不予以理睬就行了。

還有一些人由於著相之故,取他人的功行為自己的功行,這樣修下去就成魔王了。後面我們會講到五十種陰魔,個個都神通廣大。他們也要經過修行,不是輕而易舉就做了魔王。修行功夫差一點的就變成魔眷屬了,附屬在魔王的下面。這些人走到這個地步。就是因為因地不正,所以不能證得無上菩提。上次,我到天台寺,碰到兩個小和尚。我問他們:“你們為什麼出家?”現在不象從前。從前可以說:“哎呀!我家裡比較窮,沒有飯吃,迫不得已而出家。”或者,有的人讓人算命。算命先生說:“這個小孩命不好,恐怕不會長大,還是把他送到廟裡做和尚,這樣就好了。”現在不會有這樣的事了。所以我問他們,為什麼出家呢?這兩個小和尚回答不出來。哎呀!這樣就糟糕了,他們不是為真正的理想而出家。他們這樣子懵懵懂懂地跟著人們上上殿,念幾句“南無阿彌陀佛……”,再做做晚課,一天就混過去了。這跟世俗人做工作有什麼區別呢?這樣修行,幾時能成道呢?!所以講起來,現在佛教真是可憐得很吶!

“云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本來阿難問什麼是妙奢摩他路,但佛並沒有直說,而是講了“二種根本”。為什麼講到這裡呢?這就是佛的慈悲。佛沒有讓阿難去修淨土宗念佛法門,也沒有讓他去修禪宗的參禪法門或密宗的其他法門,因為這些法門都是繞彎路。在這裡佛是直接指示阿難,因為三摩提無法用語言表達,那么如何指示呢?只有破妄顯真!妄念破除之後,真心就會自然顯露。佛悲心痛切,為我們開示了使人們墮落的原因,其目的就是為了破除人們的妄念。

上段經文講到,人們不識三摩提,枉受輪迴之苦是由於人們不知道“二種根本”。所以佛說:什麼是二種根本呢?第一,就是無始以來的生死根本。造成生死的根本原因就是我們的五根(眼、耳、鼻、舌、身)一直跟著外境(色、聲、香、味、觸)轉,攀緣不息。由此而產生的心就是攀緣心,就是妄心,即第六意識。唯物主義認為心是物質世界的反映,沒有物質世界就沒有這個心。所以這個心隨境而生,隨境而滅,沒有自體,叫妄心。因為我們大家不知道真心,反而把此心當成是真心,在物境上分別取捨,造業受報,生死輪迴,無有了期。這就是“無始生死根本”。我們無始以來,生死不斷的根本原因就是把這個攀緣心當成自性。自性本來是不生不滅,而妄心是有生有滅,二者不同。因為我們錯認自心,所以枉受其苦!第二,就是“無始菩提涅磐,元清淨體”。涅磐的意思就是寂滅。可分為四種:

(1)自性涅磐,就是說一切眾生本具佛性,不生不滅。

(2)有餘涅磐。有餘就是還有無明,就是指聲聞緣覺法見未除而證的涅磐。

(3)無餘涅磐。無餘就是一切都除乾淨了。這是佛所證的涅磐。

(4)無所住處涅磐。無所住就是沒有一個地方,隨處都是涅磐。就是說在生死當中沒有生死,不是離開生死以外另有一個涅磐的地方。

釋迦佛在涅磐的時候對大眾們說:我沒有離開你們,就在你們當中。這就是無所住處涅磐。佛無所不在,處處都在。只是我們心裡齷齪,妄想顛倒,看不見佛。只要我們心裡清淨,隨時隨地都能看到佛。“元”就是本來,“清淨體”就是沒有污染的妙體。所以“無始菩提涅磐,元清淨體”就是說我們本來就具有這個不生不滅,沒有污染的清淨妙體。我們現在能夠認識世界,能夠隨境生心的本體就是“識精 ”。因為它本來就具足光明,所以又叫“元明”。這個光明不是我們眼睛所看到的光。我們眼睛所看到的光是相對於黑暗來說的,這還是妄光。我們所說的這個本具的光明,是一個萬能體。一切事物都是從它生起來的。沒有它就沒有一切。唯心主義者說:我們為什麼能創造出豐富多彩的世界,就是因為我們的心能研究事物的發展規律,並利用這個規律進行發明創造。沒有心就沒有這豐富多彩的世界。但唯心者所說的心與我們大眾所認識的心一樣還是妄心,不是我們所說的“識精元明”。“識精元明”就是我們所說的真心,它將我們大眾所認識的心與物統一在一起,而不是將心與物分開,再爭論誰主宰誰。在佛教中,真心是唯一的,它主宰一切,創造一切,包括我們一般人所說的物質與心。所以這個真心“能生諸緣”。但它本身並不是由什麼東西生產的,而是無始以來本來就具有的。所以真心是絕對的,沒有什麼與它相對,因而是不能被緣的,所以叫“緣所遺者”。“遺”就是遺漏、忘記了。我們眾生本來就具有這么一個無價之寶,時時刻刻都未曾離開過,整日都是這個識精元明的妙用,但大家卻不知道,一直認假為真,造業受報,六道輪迴,真是冤枉啊!所以佛說,“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這一段經文中的“元明”與“本明”不同。本明說的是識精的體,元明說的是識精的妙用。“遺此本明”就是說眾生不知道自己本身就具有這個識精,只要我們息下狂心,就是菩提。禪宗為什麼要參“念佛是誰?”就是為了讓我們認識自己的“識精”!當我們參這個話頭時,疑團凝聚在“誰”字上,不向外尋求,而是迴光返照。“是誰”?這一問,念頭不行的時候,不是了了分明嗎?這不正是識精放光嗎!所以要抓住它、認識它,能識得就好,就可以大搖大擺大休息了。一切事情儘管做而不住著,那就瀟灑自在了。其實一切法門的目的都是如此,就是讓我們息下緣心,緣心息下,識精頓時顯現。但現在念佛、參禪或修密的人不知道這個關鍵,他們向外追求:“我要本明,我要本明。”這樣永遠無法見到本明。因為這一念要追取之心就是妄心。所以要見到這個識精必須息下緣心!這個真心到底是什麼呢?有人說:“能給我顯示一下,讓我看見就相信了,你不讓我看見,我總是半信半凝。”如果能顯示的話,釋迦佛早就給阿難和大眾示現了,可惜不行,無法做到。因為真心“說是一物即不中”,無論你怎么說,無論你怎樣描述,都無法表示它。那該如何做呢?只要我們能息下妄心就可以證到。如果修行人不把握這個關鍵,那么念念修行,念念造生死,永遠也解脫不了。修行人要懂得這個道理並按這個道理腳踏實地去做,息下諸緣,就可以證得大道了。

現在看經文:

“阿難,汝今欲知奢摩他路,願出生死,今復問汝。

“即時如來舉金色臂,屈五輪指,語阿難言:汝今見不?

“阿難言:見。”

佛一直在破除阿難的妄念,目的是為了讓阿難見到自己的真心。但阿難並未領會,所以佛繼續問阿難:你現在要想知道奢摩他路,並由此而出生死苦海。我現在來問你。於是佛舉起自己紫磨金色手臂,屈五輪指(因為佛有三十二妙相,其手臂放光呈金色,手指一節一節的紋路,張開就象車輪的網一樣,所以叫“舉金色臂,屈五輪指”),問阿難:你看見沒有?阿難答道:看見了。

阿難回答說看見了,這個“見”字卻大有出入。本來,大佛頂如來密因是無所見的,假如有所見就不是了。宗下說:“見著即瞎”。就是說如果你能看見,眼睛就瞎透了。但是,在無見當中也不妨有見!為什麼呢?因為一切都是妙明真心所顯現的,見就是真心的妙用啊!從前有位承皓禪師做了一條短褲(布褌),寫上歷代祖師的名號穿上,並說:“只有文殊、普賢好一點,暫且寫在褲帶上”,大家稱他為“皓布褌”。佛祖本應該是很尊貴的,應該頂禮膜拜,怎么能做成短褲穿呢?因為他心裡空淨了,就無所謂。另外一個僧人不懂,效仿他,承皓見了,呵斥道:“你竟敢把這事當作兒戲,等到將來吐血就來不及了”,結果這個僧人最後吐血而亡。同樣做一件事情,但果報卻不一樣。前者因為心裡空淨,不受業障的約束,而後者矇昧無知,造業受報。象丹霞禪師騎在佛像的頭上,馬祖還讚嘆他“我子天然!”所以,大家不要只看表面現象,而要看一個人的內心是不是真空淨。這位承皓禪師有一次上堂說法,一句話不說,過了很長時間,才問大眾:看見了嗎?大眾不知所以。這時,有一位開悟的居士反問:和尚看見了嗎?承皓禪師答道:你已經見到了!說完就下座了。所以這個“見”與“不見”不能說死。就“體”說來是無所見,就“用”說來無所不見。所以阿難說“見”,可以說答得好也可以說答得不好,就看你是真見還是妄見。因為佛的手正是心的顯現,透過手的相就可以看到真心,就象用手來指月亮一樣,通過手指就可以看到月亮,這樣的“見”是真見。如果僅僅是看見手的相就不是真見了。所以下面佛要繼續試試阿難是不是真見。

現在看經文:

“佛言:汝何所見?

“阿難言:我見如來,舉臂屈指,為光明拳,耀我心目。

“佛言:汝將誰見?

“阿難言:我與大眾,同將眼見。

“佛告阿難:汝今答我,如來屈指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見,以何為心?當我拳耀。

阿難言:如來現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窮尋逐,即能推者,我將為心。

佛言:咄!阿難,此非汝心。”

佛繼續問阿難:你看見什麼東西呢?

阿難說:我看見您舉起手臂,屈指握拳,閃閃發光,照我心目。這一下阿難露餡了,就可以看出他落在相上了。他這時所說的“見”仍然是妄見,不是真見。

於是佛再追問一句,你用什麼看呢?這一句就象禪宗參“念佛是誰?”一樣,給他當頭一棒。提醒他能看見東西的是什麼呢?

但是阿難卻答道:我和大眾都是通過眼睛看見的。這下更糟糕了,阿難不僅一個人是個懵懂漢,連其它人也一同拉下水了。其實,其他很多人早已心領神會了。就象我們前面講的,良馬見鞭影而馳,千里馬只需看見鞭子的影子一晃,它就知道了,就開始奔跑,不需鞭子打在它身上。如果阿難在佛這么一問的時候,回光一照,就象參“念佛是誰”的時候,一起疑心,一覺,心境俱亡。心境俱亡的時候,並不是什麼都不知道,而是能覺之心昭然而顯,這就是妙奢摩他路。可惜阿難不識得,仍然向外馳求,以攀緣心為自性,落在塵相上。所以佛處處指示阿難,但阿難卻屢屢錯過,不能領悟。但是佛悲心痛切,不厭其煩,死馬權當活馬醫,萬一阿難嘴上說通過眼睛看見,但其心裡卻不著眼見呢?這也有可能。

所以佛繼續問阿難:你說我屈指握拳,光照心目。你通過眼睛可以看見這一切,那么你以什麼為心呢?前面七處征心時佛就問過阿難這個問題,大家知道,心不在內、不在外,也不在根里,也不在中間,不在任何一處,也不是虛無飄渺。那么現在佛又問一遍:你以什麼為心呢?釋迦佛真是苦口婆心,希望阿難在他再次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能回過頭來,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本來真正開悟的宗師就是這樣教導學人,他步步緊逼,逼得你沒有地方退身,再退就是牆壁了,這個時候只有轉個身。在你轉身之際,回光一薦,就見到本來了。現在很多師父沒有這個手段,你去問他,他說:“你們自己去參,又不是我參。我參是我的,你參是你的。”如果真是這樣,那么要你師父乾什麼呢?所以這時阿難如果能回過身來就好了。

無奈阿難還是不能領會,阿難說:您問我以什麼為心,我現在能推理思考、能追逐眼根中色塵影子的就是我的心。我們說,六根與六塵相對留下的影子就叫六塵緣影心。這就是攀緣心,就是妄心。

到這時佛已將阿難的病根看透了,於是呵斥阿難:“咄!阿難,此非汝心。”這個“咄”就是禪宗的棒呵,猶如雷鳴!可以使學人頓然心念不行,迴光返照。在心念不行之時,並不是死人,也不是石頭、木頭,沒有知覺,而是靈知了了。這個靈知了了不正是我們的本性嗎?這樣證道。是何等痛快!所以佛呵斥阿難,並告訴他:這不是你的心,這只是六塵緣影心!

“阿難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當名何等?

“佛告阿難: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至於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

這時,阿難驚恐萬分(矍就是驚慌的意思),從座位上站起來(避座就是離開座位),雙手合掌對佛說:這不是我的心,那是什麼呢?佛告訴阿難:這是你對眼前的塵境而生出的虛幻妄想迷惑了你,使你從無始以來,認此幻相為真實,遺失了你原本常住的真心,所以在生死苦海中輪迴不已。

經文中為什麼說是“前塵”呢?因為眼前的境界就象灰塵一樣,淹沒了我們心地的光明,這些境界都是因緣合和,沒有自性,因而是虛妄不實的。這些虛妄的境界就是相。“相想”就是相在心上翻滾,一會兒想這,一會兒想那,一會兒想金子,一會兒想女人,這就是妄想。就是由於這個妄想,使我們不只一生一世,而是從無始以來,經過多生歷劫,在六道中輪迴。但是至今我們仍執著這個妄想,抱著不放。把它當成是真實的,這不就是認賊為子嗎?!為什麼說是賊呢?因妄想執著使我們遺失了原本常住的真心(即“元常”),使我們丟掉了這個不生不滅的無價之寶,所以淪落在生死苦海之中!當然並不只是阿難一個人這樣,我們眾生都是如此。而現在阿難早已成道,可我們還在六道裡頭出頭沒,所以我們應該感到非常慚愧。現在佛教有很多法門,象淨土、禪宗、密宗等等,都是為了幫助我們返本還原,超脫生死輪迴的。我們只要一切放下好好修行,一門深入,就能得到真實受用。可惜現在很多師父分門別派,認為只有他那個法門好,其他的法門都不好,比較狹隘。其實修什麼法門都要根據學人的根器來定。從前的師父很慈悲,能識取來人的根基。要是來人跟他不對機,他會說:我修得不好,我給你介紹一位更好的師父。並指示學人到什麼地方去。可是現在的師父,將弟子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財產,對弟子說:你只有皈依我才好,別的師父都不好。假如你要再皈依別的師父,就好象叛變了一樣。這樣的師父收取徒弟,是為了名聞利養,這就是妄想執著。師父都這樣妄心亂動,弟子怎么會證見本性呢?真是可悲可嘆!

四、十番顯見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佛寵弟,心愛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獨供養如來,乃至遍歷恆沙國土,承事諸佛及善知識,發大勇猛,行諸一切難行法事,皆用此心。縱令謗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發明不是心者,我乃無心,同諸土木,離此覺知,更無所有。云何如來說此非心?我實驚怖。兼此大眾,無不疑惑,惟垂大悲,開示未悟。”

阿難對佛說:世尊啊,我是您最寵愛的弟弟,因見佛妙相莊嚴,光明自在,心生敬愛,故發心出家。現在我一心供養如來,乃至我以前走遍了象恆沙一樣多的國土,不怕困難,不怕吃苦,為諸佛及善知識做侍者,發大勇猛心,承做一切難行之事,都是用此心。既使誹謗佛法三寶,永退善根,也是用此心。如果您說這不是心的話,那等於我沒有心,和草木一樣了。因為我離開這個對前塵所生起來的覺知之心還有什麼呢?為什麼您說這不是心呢?我實在是驚恐萬分!並不只是我一個人是這樣,在會的大眾也和我一樣驚慌失措。還是請您老人家大慈大悲,給我們這些沒有悟道的人講一講。

這段經文,阿難說他受佛寵愛(寵愛有偏愛之義,這種愛就不好了),因為阿難是佛最小的堂弟,所以阿難自己這么說。但佛可不是這樣,因為佛對一切人都是一樣平等慈愛,只是由於因緣有些差別,從表面上看可能有些親疏之分,其實佛對眾生的心是一樣的。阿難見佛有三十二妙相,紫金光聚,所以發心出家供養如來。供養就是供給佛衣服、飲食、臥具、醫藥這四種日用所需。因為阿難發心做諸佛的侍者,所以多生歷劫,阿難走遍了象恆沙一樣多的國土,為諸佛和善知識做侍者。善知識必須理事圓融無礙,如果僅僅說到做不到就不是善知識。阿難是佛的侍者,不怕困難,不怕吃苦,發大勇猛心,行“一切難行之事”。這種“難行之事”在西藏密宗就講得比較全面。因為修密宗的人,要消滅種種罪障,需經受種種嚴峻的考驗。比如,有的人要到冰河中,赤身露體,凍得不得了,受冰河地獄之苦。還有的人,在天氣熱的不得了的時候,坐在大火爐邊上烤,受火炮銅柱地獄之苦。還有的是在羊圈、豬圈中支個鋪,住在當中受苦。修行要能經得起各種艱苦磨練才行。當然學佛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吃苦,但通過苦行可以磨鍊人的意志,消除習氣。這與外道以吃苦為目的,執著在吃苦相上是不同的。在我們內地,人們比較聰慧,只要學佛的人努力上進,不後退就是難行之事。因為有恆心是很難得的。有的人發心一兩天很容易,要天天都如此就不容易了。很多人今天找個法來修修,過兩天“哎呀!吃不消,吃不消”,休息一下再說,這樣就難以成就。所以修行人要有恆心,要能發勇猛心,這就是難行之事。

阿難說,如果他離開對前塵所生起來的覺知之心,就沒有心了。因為他發心學佛用的是此心,即使不學佛,甚至誹謗佛法三寶,也是用此心。離開此心還有什麼呢?講到這裡就非常關鍵了,阿難這裡所說的心仍然是妄心。離開這個妄心,就是妄心息處,這個時候,你並不是死人,不是和草木一樣沒有知覺,仍然是了了分明,這是什麼呢?這就是空寂靈知!空者,一切事物都沒有;寂者,不來不去,不動不搖;靈知者,了了分明呀!不信諸位試試看(此時元音上師一擊掌),“啪--”一聲……

此時前念斷處,後念未起之時,不正是這個了了分明嗎?!這個了了分明是什麼呢?學人能當下薦取,就是見性了。所以見性,不是難事呀!不需要經過幾十年、幾百年的參禪。在這當下一擊之際就能夠證見本性。見本性之後就需綿密保任了。綿就是長久、連綿不斷;密就是要勇猛精進、不疏鬆,就象我的手指張開空氣就從指縫中透過去了,如果我的手指緊閉就沒有縫隙了,這就是密。要保住什麼呢?就是要保住這個妙明真心,無所住著,時時空寂,時時靈知。時時空寂靈知而又不住空寂靈知。假如住在空寂靈知上,還是有所住,還是妄想心。因為你還有空寂靈知之心在,在禪宗里,這就叫“聖墮”。墮落在聖位上,還是有生死。我們說要歸無所得,任何事都不可得。歸無所得正是大得。所以這個真心並不需要諸位費多大力氣,只要迴光返照,當下就是。只是諸位要有福報,什麼福報呢?要敢肯定“噢!這就是真心。”毫無疑慮,這就是多生歷劫所培養的善根、福德。假如你不敢肯定“哎呀,恐怕不是吧?”,這就是缺少善根福德。要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如此,《阿彌陀經》不是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所以要生西方極樂世界也不能缺少福德。以前我們講過,有一位居士,臨終時西方聖境已經現前,就要生西方。這時,他最親愛的小老婆一哭,他的心就亂了,結果就退回來了。這就是因緣不湊,因緣不湊巧就是缺少善根福德的緣故。缺少善根福德,不能當下承當,不敢肯定,就只能繼續修法了。就象念佛者念佛,參禪者參禪,修密者修密,這樣慢慢地培養善根福德。學佛人有五種根器,第一種就是人天乘,對於這類人就是教他們做做好事,培養福報,臨終後可以升天,或者不失人身。比如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都是這樣。第二種就是聲聞乘,對於這類人就是教他們偏空之理而證有餘涅磐。第三種就是緣覺乘,對於這類人就是講十二因緣,這類人仍然是小乘根基,你讓他發大心,比較困難。只有等到他們證得羅漢果位之後,他們才能做到。第四種就是菩薩乘,這類人發大悲心,自覺覺他,勇猛精進。他們不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在這個世界中與眾生滾在一起,救度眾生。眾生不度盡誓不取佛位,這就是大心菩薩。第五種就是佛乘,這類人是圓頓根器,不需要經過漸次方法,一言之下,一切都了。學佛要根據人的根器,一點都不能勉強。就象現在我給你們指示真心一樣,如果硬要你們當下肯定,就象按牛頭吃草一樣。牛不吃草,你將它的頭按進草堆里,嘴裡嘟囔著:朝這看,朝這看,這樣就不行。因為這件事非同小可,勉強不得。

講經,不能只依文字來解釋,應該講解出經文的真實意義。《楞嚴經》重要的真實的意義就在於指示我們的真心,這就是心地法門的核心所在。在宗下這就叫“畫龍點睛”,就是指示給我們看什麼是真心。在教下就叫做“點中言”,就是講解經文中的要義,光是依據文字來講解就沒有多大意義了。

阿難這時仍然不能理解佛法的妙義,因為他離開妄心就不知所從了,這就是眾生的特點。眾生之所以成為眾生就是因為他認妄想為心,並在此基礎上妄中求妄,求蹊蹺,玩弄小聰明。使用種種花招向人們顯示:我能這樣,我能那樣,欺騙誘惑別人。妄心妄動,雖然能促進物質文明的高度發展,但是因為人們缺乏智慧,人類的欲望也越來越高,貪心也越來越強,所以雖然物質文明發展了,但是世界並不安寧,到處是戰爭與暴力,這都是由於人們執著妄想造成的。所以大家要是能學佛,把妄心息下來,檢點一下自己的行為,這個世界就美好了。否則,爭了一輩子,到頭來還是要空手而去,真是冤枉啊!所以,阿難再三請佛為我們這些未開悟的眾生開示,使我們能夠離開虛假的幻相,恢復我們本來自在,本來不生不滅的真心,脫離生死苦海,這正是佛的悲心啊!

“爾時世尊,開示阿難及諸大眾,欲令心入無生法忍。於獅子座,摩阿難頂,而告之言:如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

無生法忍是什麼呢?“無生法”就是說一切事物都是不生不滅的。“忍”就是心肯,就是我在這裡說法,你們心裡肯不肯接受。如果我說人是有生死的,大家都肯接受;如果我說人是沒有生死的,大家就不肯接受了。因為大家都看到小孩出生了,也看到別人病死了或老死了,這不是有生死嗎?你為什麼要說不生不死呢?他不肯接受這個觀點。實際上,當我們證見本性的時候,就會知道我們的的確確是不生不死的!無生法忍就是說大家能夠接受、認可一切眾生都是不生不滅的這個真理。

這時,佛希望阿難及諸大眾都能入無生法忍,接受不生不滅的道理。所以佛坐在“獅子座”(獅子座就是形容佛的座位非常莊嚴威猛)上,一邊摩著阿難的頭頂(摩頂有兩層意思:一是護惜阿難,因為佛講了這么長時間,阿難還是不領悟,所以佛很憐惜阿難;另一層意思是希望阿難能開頂門之眼。)一邊繼續開示。佛說:一切有生有滅的事物,都是從妄想心中生出來的。世界的一切因果,乃致於一粒微塵都是因心而有。

這段經文中的“諸法所生”就是指一切有生滅的事物,“唯心所現”就是說一切色相都是從妄想心中生出來的,這裡所說的“心”指的是第六意識。我們前面講過,因無明熏真如,妄想就升起來。結想成蘊,蘊集不散,就形成了色,就出現了地水、火風、四大種性。再進一步,結色成根,就形成了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這就是心生種種法生,由於心動的緣故就形成了形形色色的世界。形形色色的世界產生之後,再反過來熏妄心,這就是法生種種心生。妄心妄動,這個世界就變成現在這個樣子。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產生都必然有其因果。但凡夫不怕造惡因,只怕受苦果。那些罪犯在搶劫別人的時候,就不會想到自己因此要受到懲罰。這就是目光短淺,沒有智慧。凡夫只看到眼前利益,貪得無厭,不惜造業。等到果報來臨時又怨天尤人,不知道這正是自己造成的。比如那些殺人犯被抓起來槍斃時,卻嚇得不得了,可當時為什麼想不到殺人者必償命的道理呢?!菩薩就比較有智慧,因為他懂得因果的道理,不會去做壞事。由於不造惡因,就不會受苦果。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離不開因果。現在的科學家發明創造正是利用了因果律。當我們把水加熱就可以產生蒸氣,產生的蒸氣又能推動火車,這就是因果律。如果我們違背了這個規律,就不可能發明創造。所以因果是不能顛倒的,但對於大修行人來說卻不同,他們能夠超越因果,能夠灑脫自在。下面講一講百丈野狐的公案:一天,百丈禪師上堂說法,講完之後大眾都散了,只有一個老頭還不走。於是百丈禪師問:“您有什麼事?”老人說:“我不是人。在過去迦葉佛時,我曾住此山,因學人問:‘大修行人落不落因果?’我回答說:‘不落因果。’於是五百生墮落成野狐身。現在請和尚代為下一轉語,使我脫去野狐身。”於是就問:“大修行的人落不落因果?”百丈禪師答道:“不昧因果”。老人於言下大悟,作禮道:“我已經脫去狐身,住在後山,請和尚能依照亡僧的禮節治喪。”第二天百丈禪師帶領僧眾,在後山岩石下挑出一條死狐狸,依禮火葬。所以,對大修行人來說,就可以超越因果。超越因果就是不昧因果,而不是否定因果。修行圓滿就可以這樣蕭灑、自在。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產生都有一定的原因,都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這就是因緣。條件(因緣)一旦改變,這個事物就不存在了。所以說一切色相,都是因緣合和而成,究其根本卻是空。那么這些色相是怎么來的呢?我們前面講過,就是從我們妙明真心中生出來的。所以說:一切因果,乃至於世界的一粒微塵,都是因心而有。這就是說,一切色相都是因緣和合,本身是空,它的體就是我們的妙明真心。再換句話說就是:一切色相都是真心的變現,都是真心的妙用。我們可以看見男女老少,飲食起居,山河大地,草木叢林……種種法相,就如同看見我們的真心一樣。只要不住著,處處都是法身的顯現,如果硬壓住念頭落於頑空,就如同土木金石一樣沒有知覺,就看不見了。那么,在用功修法的時候,一下子境界現前了,究竟是見、還是不見呢?

六祖大師的弟子神會問六祖:“和尚坐禪,還見不見?”注意:神會在這裡提出了是見、還是不見的問題。六祖沒有直接回答,信手打了神會三柱杖,反問:“吾打汝,是痛不痛?”這很不好答,痛是凡夫俗子,不痛是土木金石,痛不痛啊?神會答:“亦痛亦不痛。”很輕巧、蠻巧妙。我的心已經空了,不住在痛與不痛上,所以也痛也不痛。六祖大師肯他嗎?沒有馬上肯。因為他也可能倒在兩邊--痛、不痛,一邊倒有、一邊倒無。六祖也沒有馬上否定他,要考考“亦痛亦不痛”是不是他的真境界,就借他的語脈隨口答了他的問題:“吾亦見亦不見。”神會問:“如何是亦見亦不見?”這下狐狸尾巴露出來了。痛與不痛、見與不見,本是同類的問題。自己剛答過“亦痛亦不痛”,卻不明白“如何是亦見亦不見”。可見那答語只是口頭工夫,並不踏實,腳跟不點地啊!六祖大師慈悲為人,要借他這一問提攜他,指導他見性,於是痛下鉗錘:“我之所見,常見自心過衍,不見他人是非好惡,是以亦見亦不見。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則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見不見是二邊、痛不痛是生滅。汝自性且不見,敢爾弄人!”六祖一針見血地指出他落在生滅兩邊,激勵他明見自性。神會根性大利,當下離開兩邊,自性朗然現前。於是禮拜悔謝。六祖又說:“汝若心迷不見,問善知識覓路。汝若心悟,即自見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見自心,卻來問吾見與不見。吾見自知,豈代汝迷?汝若自見,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見,乃問吾見與不見。”神會再禮百餘拜,求謝過衍,服勤給侍,不離左右。他這是報師恩啊!

我們看這個公案,不能著在痛與不痛、見與不見上。這象是一付手銬、一付腳鐐擺在面前,看你能不能脫開,說痛說見手銬搭上去了,不痛不見腳鐐搭上去了,脫不開不行啊!我們平常用功應脫開事相,做任何事都不著相,並不是不做事。做事著相--倒在有邊,不去做事--倒在無邊,都不對。真如佛性不是死的、不是頑空,它能生種種法相、能起種種妙用。佛性本體不能離開相用,體相用一即三、三即一。所以,見與不見這個問題,在宗下、在教下都非常重要。

從前,藕益大師有個弟子在揚州高旻寺打佛七,拚命用功,以期成就念佛三昧。他念佛精進勇猛,一下子西方聖境現前了,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蓮池海會聖眾……統統現在面前,“阿彌陀佛”四個字金光燦爛。他很高興,告訴藕益大師:“我向左走一走,阿彌陀佛向左轉一下;我向右走一走,阿彌陀佛向右轉一下。境界好得不得了。”藕益大師是一位明眼人,告誡他:“不許著此相!”著相怎么行啊?著相就會著魔,《楞嚴經》就講了五十種陰魔。雖然我們念佛生西是要見佛,是要去西方淨土修行成佛,但一樣不能著相。一著相就有所住,因執相之故,就不能證到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正受,不受一切受,任何境界現前都不動搖。因不受之故,一切妄境不現,就會透過相見到自己的本性,親證念佛三昧。若住在境上,就被前塵遮蔽了心光。心光不能透脫,就見不到本性了。

記得有一次我去隨喜一個法會,有位法師在上面講法,講諸法空相。牆上掛了一張佛像,佛像頭上有光圈。法師指著佛像問:“你們大眾還見么?”有人答:“不見。”法師認可。其實他答得並不對。不見?你的眼睛做什麼用?我們修法做功夫難道是閉著眼睛嗎?這樣做功夫是死的呀!天真佛性玲瓏剔透、能生萬法,證之便得真實受用,閉著眼睛不見怎么能行?見性實際上是透過事相見到本性,事相都是從自性中流露出來的,不是憑空生出來的。禪宗說:“隔山見煙便知是火,隔牆見角便知是牛。”譬如我們看見樹在搖動,就知道這是風來了。林中畫風不寫樹,那怎么畫風啊?同樣,當我們看見一切境界的時候,就知道這是佛性的妙用。只要我們不著在境界上,就是隨時隨地見性,正如《六祖壇經》所說:“見性之人,……輪刀上陣,亦得見之。”

所以,見與不見這個問題,在佛教的修行中非常重要。只要我們把這個關鍵掌握好,把能見所見都攝於一心,這樣,修行起來就容易多了。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