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學佛要減少物質的功利性,才能切入靈性


時間:2017/3/10 作者:佛前明燈

學佛要長久,一定要功利心少一些。有些人求世俗,乃至求著往生之類。這種功利的想法要少一些,才能長久,修行要體會到修行的樂趣。什麼叫真正的樂趣,就是像水一樣,平淡。那你就體會到了。

像住山一樣,你要迷戀山,就被山轉了。其實真的住山修行,住到終南山裡頭,也許你感覺很美,但說實話,你一旦感覺太美妙時,你就往往很難持久了。我常說,不管是哪種生活,都要達到平淡才能持久,修行也一樣。修行就是很普通的事情,三百六十行,修行也算一行業。雞司晨,狗看門,牛耕田,做人呢,三百六十行,士農工商,都有自己本分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做好本分事,你就踏實了。

真的出家人,生活也很樸實。很多人都想搞一些神通。這其實不好的。人做好本分就好了,行好人道,才能談成佛道。其他的不管是神通還是妖通,都不實在。學佛人看文章,容易談玄說妙,不切實際的說很多,不夠踏實,哪怕求生天國之類。也要以平常心去,你才能成就。

從中醫講,人不要大喜大悲。你看到好的就大喜,失去就大悲。這都是不長久的。《楞嚴經》講,你讀經偶爾流淚是可以的。看到什麼都流淚,都覺得人生悲觀,這就是著了悲傷的魔。還有一種,每天都歡喜的不行,就是著了喜魔。大喜大悲都是消耗人的能量,也是不長久的。

好比一個人,死了親人,他也沒辦法一直哭,肚子餓的不行時,還是會先去吃飯。不管悲和喜,都是要耗能量。我常勸人說,歡喜時要藏得住,不要太興奮,不要讓歡喜能量一下子散掉,你就不會太悲傷。要保護自己歡喜的能量,能量是有定數的。人最好的狀態,應該是無喜無悲的,超越了歡喜和悲傷的,叫靈性的境界。佛經的意思,叫法喜充滿,這就是一種靈性的愉悅。

《法華經》講,人有兩種食,一種是法喜食,一種是禪悅食,這都屬於靈性的愉悅的境界。法喜不是來自物質,也不是來自精神。用中醫理論,大概就是人本能的溝通天地高級能量時,所產生的那種愉悅感。像念經念著念著,你竟然感覺特別歡喜,也不是得到物質滿足,這就是法喜食。其他物質的食,嘴巴吃五穀,鼻子吸天地五氣。這是最普遍的。還有一種意念,喜歡看新聞,這也是一種食。不僅可以見的食,還有不可見的,大概屬於精神上的食。作家,藝術家,他沉浸在他精神世界裡頭,他也很飽,這就是精神的食。精神的食一般來自靈性。

這時你就會明白,唐朝以後的很多作品,書法,繪畫,各種民間藝術,都要帶著一點禪的味道。這其實是靈性覺醒後所產生的精神愉悅。人要在什麼狀態下,靈性最容易覺醒,就是人的世俗欲望最小時,悲憫心產生時,靈性就容易覺醒。

人心若清淨,天地悉安寧。人的心能清淨下來,人的身體就本能的跟宇宙進行更深層的溝通。也能得到精神的愉悅。像很多羅漢,就喜歡躲在山裡修不出來。因為他得到了精神和靈性的愉悅,安住在愉悅中,就不想出來了。佛就給他們講《法華經》,講你不要貪著這種小的愉悅,你要成就佛的果位,要度眾生。這只是靈性愉悅的境界,還沒圓滿真正的佛果。

可是到了大乘後,也會出現一種狀態。就是小看了羅漢的修法,相當於靈性愉悅的修法,很多人忽略了。只重在利益眾生上。自己也無法搞定身體,最明顯的,就是色身沒有轉化,病苦沒有消除。利益別人時,自己也很苦惱,自己解決不了煩惱,卻要講道理讓別人解決煩惱。這就是目前修行過程遇到最大的障礙。每個人都在勸別人斷煩惱,結果自己煩惱都沒有斷,也不知道怎麼斷,為什麼?我們缺乏基礎。這幾乎就是身心修煉的層次。

大乘佛法講的境界最多,而講身心轉化部分比較少。身心轉化部分,道家講的比較多。轉化到那一層境界,身體會起什麼變化。道家就講的比較多。比如道家說,成道的第一層境界,要百病皆除,第二層境界,嘴巴常出甘露。百病皆除,就很不容易了。嘴巴出甘露,這也要配合很多修法。虛雲老和尚到了一百多歲,眼睛還很好,能寫小楷。他的方式,是每天早上,用漱口的水來洗眼睛。因為老和尚修禪宗,每天打坐,人體內全身水都是鹹,唯獨舌頭下顎的水是甘甜的。你口水要全部是甜的,起碼身心要轉化幾層才可以。

學佛要長久,一定要功利心少一些。有些人求世俗,乃至求著往生之類。這種功利的想法要少一些,才能長久,修行要體會到修行的樂趣。什麼叫真正的樂趣,就是像水一樣,平淡。那你就體會到了。

像住山一樣,你要迷戀山,就被山轉了。其實真的住山修行,住到終南山裡頭,也許你感覺很美,但說實話,你一旦感覺太美妙時,你就往往很難持久了。我常說,不管是哪種生活,都要達到平淡才能持久,修行也一樣。修行就是很普通的事情,三百六十行,修行也算一行業。雞司晨,狗看門,牛耕田,做人呢,三百六十行,士農工商,都有自己本分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做好本分事,你就踏實了。

真的出家人,生活也很樸實。很多人都想搞一些神通。這其實不好的。人做好本分就好了,行好人道,才能談成佛道。其他的不管是神通還是妖通,都不實在。學佛人看文章,容易談玄說妙,不切實際的說很多,不夠踏實,哪怕求生天國之類。也要以平常心去,你才能成就。

從中醫講,人不要大喜大悲。你看到好的就大喜,失去就大悲。這都是不長久的。《楞嚴經》講,你讀經偶爾流淚是可以的。看到什麼都流淚,都覺得人生悲觀,這就是著了悲傷的魔。還有一種,每天都歡喜的不行,就是著了喜魔。大喜大悲都是消耗人的能量,也是不長久的。

好比一個人,死了親人,他也沒辦法一直哭,肚子餓的不行時,還是會先去吃飯。不管悲和喜,都是要耗能量。我常勸人說,歡喜時要藏得住,不要太興奮,不要讓歡喜能量一下子散掉,你就不會太悲傷。要保護自己歡喜的能量,能量是有定數的。人最好的狀態,應該是無喜無悲的,超越了歡喜和悲傷的,叫靈性的境界。佛經的意思,叫法喜充滿,這就是一種靈性的愉悅。

《法華經》講,人有兩種食,一種是法喜食,一種是禪悅食,這都屬於靈性的愉悅的境界。法喜不是來自物質,也不是來自精神。用中醫理論,大概就是人本能的溝通天地高級能量時,所產生的那種愉悅感。像念經念著念經,你竟然感覺特別歡喜,也不是得到物質滿足,這就是法喜食。其他物質的食,嘴巴吃五穀,鼻子吸天地五氣。這是最普遍的。還有一種意念,喜歡看新聞,這也是一種食。不僅可以見的食,還有不可見的,大概屬於精神上的食。作家,藝術家,他沉浸在他精神世界裡頭,他也很飽,這就是精神的食。精神的食一般來自靈性。

這時你就會明白,唐朝以後的很多作品,書法,繪畫,各種民間藝術,都要帶著一點禪的味道。這其實是靈性覺醒後所產生的精神愉悅。人要在什麼狀態下,靈性最容易覺醒,就是人的世俗欲望最小時,悲憫心產生時,靈性就容易覺醒。

人心若清淨,天地悉安寧。人的心能清淨下來,人的身體就本能的跟宇宙進行更深層的溝通。也能得到精神的愉悅。像很多羅漢,就喜歡躲在山裡修不出來。因為他得到了精神和靈性的愉悅,安住在愉悅中,就不想出來了。佛就給他們講《法華經》,講你不要貪著這種小的愉悅,你要成就佛的果位,要度眾生。這只是靈性愉悅的境界,還沒圓滿真正的佛果。

可是到了大乘後,也會出現一種狀態。就是小看了羅漢的修法,相當於靈性愉悅的修法,很多人忽略了。只重在利益眾生上。自己也無法搞定身體,最明顯的,就是色身沒有轉化,病苦沒有消除。利益別人時,自己也很苦惱,自己解決不了煩惱,卻要講道理讓別人解決煩惱。這就是目前修行過程遇到最大的障礙。每個人都在勸別人斷煩惱,結果自己煩惱都沒有斷,也不知道怎麼斷,為什麼?我們缺乏基礎。這幾乎就是身心修煉的層次。

大乘佛法講的境界最多,而講身心轉化部分比較少。身心轉化部分,道家講的比較多。轉化到那一層境界,身體會起什麼變化。道家就講的比較多。比如道家說,成道的第一層境界,要百病皆除,第二層境界,嘴巴常出甘露。百病皆除,就很不容易了。嘴巴出甘露,這也要配合很多修法。虛雲老和尚到了一百多歲,眼睛還很好,能寫小楷。他的方式,是每天早上,用漱口的水來洗眼睛。因為老和尚修禪宗,每天打坐,人體內全身水都是鹹,唯獨舌頭下顎的水是甘甜的。你口水要全部是甜的,起碼身心要轉化幾層才可以。

轉自:福安古觀音閣新浪部落格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