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佛教問答

什麼是「六度」?


時間:2017/3/21 作者:妙音居士

問:請問佛教中的「六度」是什麼意思?

答:「度」,梵語為「波羅蜜多」,意義是「到達彼岸」,也就是從煩惱的此岸到達覺悟的彼岸。《大乘義音》卷十二中,有這樣一句可以為證:「波羅蜜者,是外國語,此翻為度,亦名到彼岸。」

「六度」,就是六種到達彼岸的方法。

第一種方法,是「布施」,稱為「施度」。布施可以分為三種:其一為「財施」,包括將身外之財物施與大眾的外財施,和將自身體力、腦力甚至本體施與大眾的內財施;其二是「無畏施」,即是在眾生遭遇到苦難的時候,積極地發動救援,減輕甚至消滅他們的痛苦,將安全感帶給他們;其三,名曰「法施」,這種布施,用善法和佛法開導眾生,使眾生獲益,這種弘揚佛法的布施,是最上等的方法。

第二種方法,是為「持戒」,或曰「戒度」,它包含了出家、在家、大乘、小乘的一切戒法和善法。「持戒」,從字面意思上即可理解,就是嚴守戒律,以使身口意清淨,不犯惡業。持戒所遵守的戒律有五,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忍辱」,是第三種方法。這種需要鍛鍊堅韌不拔毅力的做法,又被成為「忍度」。忍辱同樣有三種形式。「耐怨害忍」,是忍客群生的毀謗、欺辱、打罵、毒害或擾惱,且要做到不動肝火。同時,在面度讚譽和褒獎時,也不要驕傲自得。「安受苦忍」,是要求修行者能夠忍受寒熱、饑渴、病痛等諸多苦楚,堅持修道,不可鬆懈。「諦察法忍」,是說對於深奧難懂的佛法教禮,要能夠用堅定不移的信念和意志,去觀察、思考、探究,並且能夠承受悟得的深義而不驚慌疑懼。菩薩明白因果業報不能逃避,以及「人我皆空、剎那生滅、無有實體」的道理,因此不起善惡分別,在被人、事或環境逼迫的時候,可以保持安寧、柔順和善、泰然自處,不激動,不怖畏,以堅強的意志和忍耐力,灑脫地應付一切,心中恬靜無波。

「六度」中的第四種「度」法,名為「精進」,即不懈努力於自度度他、自覺覺他的事業。精進種類有三:一曰「被甲精進」,於所修法生大誓願、大決心,志在必得,就好比入陣作戰,先要穿好鎧甲;二曰「攝善法精進」,即修習佛法之時,要精進不息,不疲不懈;三曰「饒益有情精進」,就是積極投入利益眾生的事業,勇猛不懈,絕無退縮之心。

第五種方法,是「禪定」,或稱「禪度」。「禪定」要求修行者攝心一處,止息妄念,寂然安住,以心造物,饒益眾生。禪定亦分為三種,一則「安住靜慮」,遠離昏沉散亂,攝心安住與禪定而不動;二則「引發靜慮」,即依所得正定,引發神通與智慧;三則「辦事靜慮」,便是利益眾生,為眾生解決實際問題,如消災避難等。

最後一種方法,是「般若」,也就是「智慧」,也稱「慧度」。「慧度」之一,為「緣世俗諦慧」,要求修行者了解知曉世間哲學、醫學、語言、工程技術等諸多知識和技藝。之二為「緣勝義諦慧」,即內證與實際相應、人法二無我的超越性智慧,以作為斷煩惱、出世間之本。之三為「緣饒益有情慧」,即是通曉利益、濟度眾生的種種方法和技巧。

「六度」分作兩大方面,前五度合成為「方便」,旨在修福,第六「般若度」旨在修慧。

六度的修習,必須以「般若為導」。「般若如目,五度如足」,以與實際相應的心修習五度,雖在精進修習,卻心無所著,不執著能修、所修及修行功德。如修「布施度」時,要能不區別所施對象、所施之物,亦不見能施之我,不計所得功德大小。心與空性相應,無所牽掛,做到「三輪體空」,如此,方可稱為「波羅蜜」,方能度到涅槃彼岸。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