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人間天:佛教框架體系(一)


時間:2017/3/27 作者:止盈

各位同修晚上好,我們在幻海迷局十方群用些時間嘮叨一下《佛教的框架體系》的部分。過去常常敦促大家要自己建立框架體系,或許各位需要一個模版,所以我就拋磚引玉和大家分享一下這個部分內容。

首先必須強調我們為什麼要建立這個框架體系?這是一個必須在分享前就要解決的問題。或許我們在學佛的路上,常常會出現雲山霧罩的情況、會有似是而非的理解、乃至有的說法我們無法辨別對錯契機與否,這都會對當下的行持有一些影響。

在錯的路上越努力行進,就會錯的越離譜,這是南轅北轍的故事。可是我們歷生以來攜帶的習氣,卻不會俯身低頭承認自己的過錯,於是我們需要一個超越自我情緒的是非標準、善惡標準來做為約束和行為規範,而如果我們還在依靠個人的理解和感受去行事,自然這習氣還會拖著我們去輪迴,所以我們需要一個超越自我情緒的體系。

這個框架體系就像是一棟建築的主結構,是主要的骨架,而餘下的血肉磚瓦放在哪裡、怎麼放、怎麼配合?就全部都要視骨架而定,如果我們的《佛教框架》不夠強大,就會把一些東西排除在佛法以外,也不會理解佛法里一些我們暫時理解不了的東西。這個框架體系是每個學佛人都應該自我建立的,才能真正地回頭對佛法做一個全面的、立體的、深入地審視和歸納,這樣的佛法才會幫助趨近完善,乃至獲得完美。

我們開始分享這個框架,此框架大略分三個部分:佛教到底是什麼;佛法在研究什麼;要如何行做。這三個算是非常粗暴的提法,若各位有自己的見解,可以自行豐富和完善,我這個只是拋磚引玉。

一、佛教是什麼?

1、佛教定義。

這個問題一百個人或許有一百個答案,從佛教誕生到現在也沒有一個定論,但是我們卻要試著去做一個定性,近代大師提出:佛教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從而豐富了古人「佛教是佛陀的教育」的提法。

2、宗教定義。

若我們回歸宗教的本身就應該是教育體系,只是教育的內容和世間教育有了不同。幾乎所有宗教都涉及到了死後的事情,也試圖闡釋宇宙源頭等等,所以嚴格來說有些教派不能算在宗教里,只算是世間教育體系,因為並沒有涉及到超越生死的範疇,只在人生這一段做文章,所以還不能叫做宗教。

3、拆分細節。

若我們以佛教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來作為註解,那麼這個註解里就包含了最少五個名詞點,我們當對此五個點有一個交待和理解。這五個點分別是:(1)佛;(2)眾生;(3)法界;(4)至善圓滿;(5)教育。所以若我們想理解好佛教到底是什麼,必須要對這五個問題逐個展開,並且真正地理解他,而非是只對某個部分有信受、對某些部分不信受,這種偏聽偏信是不能成就佛教正信的,就更不可能促成佛教提倡的正見了。

(1)佛

我們在各種媒體渠道里獲得了很多對佛的理解,乃至有很多人對佛做出了種種的定義,不過到底什麼是佛?這是學佛人的第一大問題。這個問題決定了隨後我們能不能學、怎麼學、能不能有進步、怎麼才能進步的問題。

佛的定義。

經文中對佛有了種種描述,其中有很多別名,那麼佛到底是什麼?簡單說:佛就是覺。但不只是「覺」那麼簡單,前面加上了幾個定語冠詞:1、正等、2、正覺、3、無上。也就是必須達到了「無上的正等正覺」才能叫做佛。

正等正覺。

世間有人把覺極大化,認為你一覺就成佛了,可是在經文中我們明確地知道,正覺是阿羅漢的狀態。阿羅漢果位的聖人就必須是有正覺,在他的見解上沒有錯了,從正覺開始到正等這條路就漫長了。只有到了等覺菩薩這了,才可以說他擁有了正等的正覺,這個等就是等與佛齊,在覺悟上和佛一樣了。可是還有一個無上,到達無上的極端高度了,這個等覺菩薩的覺才可以真正的和佛一致,也就是只有成佛了才能和佛的覺悟一致。

無上之處。

那麼佛的覺悟到底極致到了哪裡?在種種贊偈中我們知道——佛是兩足尊,就是理事圓融,就是覺行圓滿,在覺悟上這只是一個側面,而另一個側面是在行持上,這二者都要圓滿;若還有某些部分不夠圓滿,這個覺到極處最多是等覺,但是不能算做無上的正等正覺。

我們聽過這樣的提法:佛是身口意三業圓滿,這裡就是強調了佛的行持上的圓滿。那麼還沒成佛的眾生來說,是否就是在身口意三業上不圓滿?是否在覺悟的智慧上有不圓滿?這兩個方面我們一提就會發現一個很奇妙的問題,佛陀自說「成佛是無有少法可得」,也就是在覺悟這個上面就沒什麼增加,因為自性里本就是圓滿的,所以六祖也說「何其自性,本自具足。」在自性里覺悟智慧是具足的。

為什麼我們卻在輪迴里?這條腿是健全的,可走路瘸,就是另一條腿有問題,是粗暴的說身口意三業不圓滿了。所以對世間暫時沒有成佛的眾生來說,嚴格說來就是身口意這三個行持上還不圓滿。這個我們理解了,佛教里的很多經典就很容易理解。自性是一致的,我們的自性和成佛作祖的那個自性一樣,沒有絲毫的分別不同,差別只是在於身口意上,於是學佛的路程,最後必然落腳在身口意三業的圓滿上。

佛是身口意三業圓滿的無上正等正覺者,這樣一來我們就理解,佛是宿願度眾,而菩薩可以發願度眾,這個願是啥?嚴格來說願就是意業。所以一切諸佛成佛,都是累生宿世的願可以圓滿了,在經文裡常常看到:佛陀在因地行菩薩道時候發大願,如果做不到這一條我不成佛。這個若我們理解,那麼就非常容易理解經文裡提到的願的部分,也容易理解佛的願、菩薩的願了。

(2)眾生。

眾生是佛教里的專屬名詞,原意是:眾多因緣和合而生。就是有很多的條件約束形成的一個短暫聚合,這個聚合勉強可以叫做眾生,因為這個聚合會敗壞、會消亡,所以這個所謂的眾生也在生滅變異中,不是恆定的。

有情無情眾生。

佛教里把眾生分為有情眾生和無情眾生,無情眾生好理解,就是沒有主觀的情緒、沒有貪生怕死的想法、也不會計較攀比等等,我們眼前的事物,電腦、手機、桌子、板凳、書本、筆紙全部都是無情眾生,都是眾多的因緣和合才出現的,樹木、花草也是;而有情眾生就是有主觀情緒、貪生怕死、有喜好有厭惡等等的情緒的眾多因緣和合。有情眾生因為能覺苦、能離苦,所以是有主觀的願可以被激活的,也就是說一切眾生本就是佛、是未來佛、都可以成佛,就算是破戒比丘、就算是地獄眾生、就算是貓狗畜生,只要擁有自性都有成佛的可能,至於是否有對的路線、對的方法去落實,這就是因緣和合的其他問題了。

因緣和合引發無際。

古德說「一切皆因遇緣不同而有差別」。就像世間的一個小孩子,從小薰染教他彈琴,他可以學會彈琴,成為音樂家;教他寫字,他可以學會書法;教他舞蹈,他可以成為舞蹈家。對一個孩子來說,他有無限種可能,但是要看各種緣分促成什麼樣的教育引導。在眾生的部分,若想探討好眾生的問題,因緣二字必不可少,若沒因緣不能形成此形、此態,也不會形成此想、此念,所以眾生的因緣即是觸發眾生身口意的契機,沒有這個因緣不會形成對應身口意的業行。

主觀觀察產生主次因果。

前提是「眾多因緣」,就是不只有一個因緣。我們對某個事情做觀察,這已經帶有了主觀的選擇性,從而在主觀的方向,選定了一個因果為主因果,其他的因果就成為了對應的次因果,眾多的次因果促成了我們提到的緣。

假緣為因。

所以大乘佛法不提第一因,因為沒有第一因,第一因是假緣為因,也就是藉助次因果後來併入主線,成為主因果了。就像一個人走路撿到錢,我們看到這個因果是撿錢為主因果,但是他為什麼走這條路、為什麼在這個時候走這條路、為什麼在眾多的選擇下能在這個時間點、空間點出現在這裡撿到錢?這就是眾多的因緣和合下才會促成撿錢的事情。那個出現在這條路上的因果,算不算因果呢?算的,只是因為觀察方向的取捨上有了主次因,就有了緣的一說。

顛倒牽引源於不控業力使然。

所以眾生受什麼影響最大?一是內在的身口意業為主要牽引力量;二是外在的身口意業的回溯,也就是其他的次因果的牽引力量,在眾多力量形成的合力下,行走的路線就會出現主動或者被動的偏差,這也就是眾生顛倒的原因。

(3)法界。

法界定義。

法界這個詞我們若想做一個定義就略難,所以我試著下了一個定義各位可以參考:法界是因法不同而形成的範圍界限。也就是因為種種的做法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圈子,在不同的圈子裡,就是粗暴的說在不同的法界中。

粗分十法界。

佛把法界粗分為10,分別是聖4凡6。在聖人道分為:佛法界、菩薩法界、辟支佛法界、阿羅漢法界;在凡夫上分出:天道法界、阿修羅道法界、人道法界、畜生道法界、餓鬼道法界、地獄道法界。再返回理解「因法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範圍」這個概念,就好理解法界是什麼了,也就是因為你在做這樣的事情,你就會去到對應的區域,就會進入到對應的法界去。所有的有情眾生統分出10個大的區域,也就是因為有了10大類不同的行做,才會在對應的10個不同的區域中。

法界因果平等。

我們學佛的基礎,就是通過調整自己的行做,轉換到不同的法界去,這就是佛法的簡單概念。在法界的角度、在因果的角度是沒有所謂善惡的,他做惡就去惡的境界,他行善就去善的區域,這是「如是因,如是果」的事情,在因果上沒有善惡可說,只是當結果形成,當下的我們能不能吃得消罷了。

共業招感。

若我們想理解10個法界就會發現:每個法界擁有特質,而非是共性的。在共性的部分大家都一樣,是不可能分出不同區域的;在這裡我們必須提「共業招感」,形成相同的業力就會被招感到共同的區域,去面對共同的事物。於是你在南方,我在北,這也是累生的共業使然;於是打漁的會出現在海邊;打獵的會出現山旁;做買賣的會在城市,這也是累生的業力使然。當這個業力消耗了,就會隨另一個更重的業力再去做共業招感,若我們不想被業力拽來拽去,就當把業力理解清晰,並且要有手段去對治業力。

對治業力總綱領。

對治業力的方法,其實就是扭轉身口意的方法,也就是調整行做的方法,就是轉換法界的方法。在這些問題上依然沒有善惡分別,舉善惡的例子是都通的。我們能理解好法界,就會理解眾生因為什麼而成為眾生、因為什麼而在這、因為什麼而出現在那裡、因為什麼而遭受什麼?這是沒有白遭白受白苦白累的事情,都是在業力牽引下,每個眾生各自的因果使然,不能怨天尤人的。

(4)至善圓滿。

世間善惡標準可能會錯的離譜。

至善圓滿這個詞不好理解,因為在人世間對善惡的標準是模糊的,是不確定的;在不確定的善惡標準上,非要強加一個極致的標準,就更不可得了。世間眾生的善惡標準往往是個人好惡為主,摻雜了大量的個人情緒,使得善惡的標準含混不清。按這樣的善惡標準,善惡的結果也會出錯,在國外做過一例調查:問你是善良的人嗎?答案是95%左右的人評價自己是善良的,而調查中列舉了偷東西、罵人、打架等等,其中很多項目都是一半以上的發生率,在這樣多的惡事下還能承認自己是善良的,這個善惡標準的混亂可見一斑了。

佛教善惡標準。

佛教里對此有什麼見解呢?佛陀在教戒里列舉了大量的戒條乃至要求,其中對普羅大眾的最低要求是五戒,就是「殺盜淫妄酒」,再高一些有八關齋、十善、乃至還有菩薩戒;出家僧人有更多的戒條。基本戒律是五戒,可是這不是全部,菩薩戒也不是最高。《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中明確告知:心戒要比菩薩戒還要高,一切諸佛都是以心戒為戒條的。這才勉強算是至善,也就是在善惡上有一系列對錯的標準,我們學佛當在這些對錯標準里,學習實踐對的;修改放棄錯的,從而完善自我。

初學方便。

某人初學佛就不可能拿出最高的標準去要求,所以在戒條上也逐漸放寬,放寬到五戒就不能再放了。可是現在人連五戒也不樂意持守,各位想一想:這會是什麼樣的法界結果呢?也就是以此行持,會招感什麼境界呢?這就是生命的走向問題了。

至善。

至善是極端的善,沒有比這個再高、再好的了,那麼在十個法界中,只有到佛法界才能算作是真正的至善,也只有達到佛法界才能算做圓滿。

(5)教育。

所以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教育的落腳點就是幫助大眾都成佛,除此之外沒有第二個目標。於是九個法界從地獄道法界到菩薩法界,雖然差別很大可謂天壤之別,但是還都有不圓滿的地方,還都需要佛陀的教誨,還都需要在某些部分去落實完善,從而真正的回歸至善圓滿。

佛教終極目標。

在經文中佛陀強調:十方諸佛出現於世間,只因為一個大事因緣,除此之外別無其他。這個大事因緣是什麼呢?簡而言之就是幫助大眾都成佛。在《法華經》中說:欲令眾生開佛知見故、欲令眾生示佛知見故、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欲令眾生入佛知見故。這「開示悟入」算是四個階段目標,但是最後的終極目標就是幫助眾生成佛。所以可以粗暴地說,佛陀出現於世間只是為了幫助大眾成佛,除此之外不是為了別的什麼;那麼佛陀教育的終極落腳點就是如何成就為佛,除此之外別無其他;只是這中間要有些階段路程,因為成佛的路也算是略長,不是瞬間就完畢的事情。

《法華經》裡有個《化城喻》說的很清晰了,直接帶到終點大家都走不動的,沒辦法就要在中間歇歇,恢復體力才能繼續上路,這個給我們暫時歇腳的地方就是化城。於是我們腳下的這個地方是不是化城呢?各位自己思維。

小結:再簡單把上面的五個部分重新說一下,希望各位能清晰些,也希望各位能在此部分的分享里有些微弱收穫。

1、佛。佛是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覺者、是身口意三業圓滿者、是理事圓融、覺行圓滿的。

2、眾生。眾生是眾多因緣和合而生。分有情和無情,一切有情眾生的自性和佛的自性是一致的。

3、法界。因法不同而成就的範圍界限。在不同的行持下,有了不同的結果;在不同的因緣下,形成不同的結果;在眾多的因緣匯集下,共業招感到一個相同的區域,承受相同的事物。

4、至善圓滿。真正成佛才算至善圓滿。

5、教育。教育的本質是複製傳承。佛教的終極目標是令一切有情大眾都成就為佛。

本次分享的內容用了近兩個小時,只是分享了框架中的第一部分:什麼是佛、佛教。下次會分享下一部分:什麼是佛法、佛法研究的內容是什麼;第三部分是方法論。可能還需要略長一點時間溝通。

摘自人間天新浪部落格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