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索達吉堪布:佛法的根本、核心、精髓是什麼?


時間:2017/4/5 作者:妙音居士

今若入定於此中,定顯現許亦有何?

有何有復有何無?承許是非悉何有?

無境有境之法性,離諸取捨離戲論,

本來性中無智慧,坦然安住成大士。

在入定於最甚深的般若空性之前,先要用因明和中觀的觀察方式來抉擇,一切萬法在顯現許中,僅有夢幻般的明分,實際上連微塵許的實質也沒有。因此,最好學習《入中論》和《中觀根本慧論》,通過反覆觀察,內心就能生起穩固的定解。有了定解,就可依照定解而修行,就像《定解寶燈論》所講的一樣。我建議大家,每年都要學習《定解寶燈論》,因為裡面不但有很多理論上的竅訣,還有很多修行上的竅訣。若懂得這部論典,很多理論和實修的問題,都可迎刃而解。

「今若入定於此中,定顯現許亦有何?」現在如果入定於般若,顯現許決定不會有。雖然在眼耳鼻舌等根識前,夢幻般的顯現無欺存在,但若入定於般若的境界,什麼都不會有。

「有何有復有何無?」說有,怎麼會存在有呢?既然有都不存在,又怎麼會存在無呢?因此,有和無皆了不可得。但現在有些法師,在講《金剛經》時偏偏說:一切都沒有,觀為空性就可以了。若執著為空,想趨入現空雙運就很困難,就像麥彭仁波切所講的一樣,會將現空雙運理解為,如同黑色和白色的繩索搓在一起。

「承許是非悉何有?」若承許是與非,比如是這種智慧,不是這種智慧,這兩者怎麼會存在呢?根本不可能有。

「無境有境之法性,離諸取捨離戲論,本來性中無智慧,坦然安住成大士。」所謂法性,沒有對境法界與有境智慧的分別,遠離對善法等的取和對惡法等的舍,以及有無、常斷、來去等戲論,也就是說,本來的法性中沒有智慧。如此坦然安住,就像啞巴吃糖一樣,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就成了真正的修行人,或大丈夫、無上士、佛菩薩。如《月燈三昧經》云:「諸法不可得,無有法可證,如是知於法,能解佛菩提。」

但這種境界,凡夫人是不可能獲得的。因為凡夫人斷除了有,就會執著無;遣除了無,就會執著有。不過若認真學習中觀,也可獲得相似的境界。若誰安住於真正的境界,他就證悟了法身。如《入行論》云:「若實無實法,悉不住心前,彼時無餘相,無緣最寂滅。」因此,所謂的修行,就是證悟遠離任何相的不可思議法性。若認真聞思修行中觀或大圓滿,就可達到這種境界。

在真正懂得現空無二的道理後,就會對無量無邊眾生生起悲心。如龍猛菩薩云:「若從內心悟,本無生法性,於溺輪迴眾,自然生悲心。」意思是說,如果從內心真正證悟了一切萬法本來無有產生的法性,對沉溺在六道輪迴中的眾生,自然而然就會生起悲心。以前,上師如意寶也這樣講過。因此,證悟空性的人,不可能對眾生不理不睬,尤其在遇到可憐的眾生時。而且,其產生大悲心,也不需要依靠外緣,自然而然就從內心生起。可惜,現在社會很多人,只知道人民幣、煩惱、痛苦、快樂、幸福等常用名詞,連什麼叫法性、眾生、輪迴等都不清楚。

在藏傳佛教後弘期,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大譯師叫卓彌•釋迦益西(公元994—1078)。他去印度求學時,上師們告訴他:你去印度求法,一定要記住三句話:第一,戒律是一切佛法的根本,你應認真求學;第二,般若是佛法的核心,你應認真求學;第三,密法是佛法的精髓,你應認真求學。他到尼泊爾和印度呆了二三十年,按照上師的教言求學戒律、般若、密法,後來回到藏地弘揚佛法,翻譯了許多顯密經論。

從他上師的教言可以看出,學習戒律、般若、密法非常重要。現在我們需要學習的東西非常多,但佛法的根本、核心、精髓是什麼,大家一定要清楚,並應著重學習。而本論顯宗和密宗相融,佛教的根本戒律、佛教的核心般若、佛教的精髓密法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文字雖然不多,但作為真正的修行人,到藏地求到這個法後,回到自己的地方認認真真地實修,內心對法性空性一定會生起感悟,那時自然而然會度化眾生。

如果一個人內在有大悲心和智慧,無論他到哪裡,都會受到人們歡迎,就像《薩迦格言》所講的一樣 。而愚者,無論到哪裡,人們都會呵斥。所以差別還是很大的。正因如此,若內心真的有感悟,不管到哪裡,都有弘揚佛法的機會,面對任何事情都有智慧、能力應對。所以,我們無論是到藏地求法,還是在其他地方通過不同途徑來了解佛法,都應以本論的金剛語來充實自己。當然,不僅聽受,還應牢記;不僅牢記,還應落實在實際行動中。若能如此,對生活、解脫就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恭錄於索達吉堪布仁波切《修心利刃輪釋》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