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佛教並非不關心現實問題


時間:2017/4/20 作者:恬碧爽

有人說"世界宗教在信仰方面的共同特點是它們把世俗生活作為虛幻的和暫時的生活,而把天國的生活作為永恆的生活,不對一切世俗的現實生活做出任何實際的解決",還說"宗教否定人對客觀世界的創造能力"等。這離佛教的教義和實際情況相差太遠了!

首先,佛教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道德和智慧素質低下,因而身心苦惱不能自拔的人們,以及這樣的人群組成的苦難深重的病態社會的問題。這從佛教教義的宗旨"四諦"上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四諦"是苦、集、滅、道。

"苦諦"指的是人的身心遭受的苦惱; "集諦"指的是苦難根源的總合,苦難的原因;"滅諦"指的是離苦得樂狀態,"滅"指苦及苦根如火熄滅; "道諦"指的是使人身心解脫苦難的方法。在佛經中把受苦的眾生比作"病人",說"苦"是病態,"集"是病源,"道"是醫治方法,"滅"是恢復健康狀態。

佛教認為:世人有各種各樣的苦,但總的根源只有一條,即品德和智慧素質低下,作繭自縛,不能清醒自覺。這樣的人群組成的人間社會也將是一個病態社會。解決這樣的人生和社會問題,要從提高人的品德和智慧入手。治愚、治貪、治自私,提高人的理智和自覺的道德,實現如寂天在《入菩薩行論》中所說"地獄變成天堂,人們互相殘殺的刀槍,變成朋友相贈的鮮花。"

要達到這樣的目的,不是靠神佛的加持,而是要靠教化,即實施道德智慧教育。佛陀就說過:"我不能用聖水洗淨人的罪業,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我的悟心也無法直接移植給別人,只能用真理進行教化,使人們自脫。"這種針對社會和人生的問題進行教育、培養和提高人們道德素質和智慧的宗教,怎能說"不對現實生活作任何實際解決"呢?

其次,佛教的追求目標不是死後進入天堂。佛教所說的與"地獄"相對的"天堂",並不是無苦的理想世界,是指輕苦性的欲界天或色界天。生在這樣的天界,仍然有煩惱,仍然是造業的結果。業盡下墮,無一例外。這樣的天界仍在"五毒"困擾的"三界"之中——這是佛教不同於其他宗教的一大特點。

如果天堂是指西方極樂世界,那也和其他宗教的天堂有不同之處。所謂"淨土"指的是"五毒"暫時清淨之義。"暫時"表示並未根除,因為往生淨土並不等於解脫,只是修佛路上的中間站,是去「留學」,而不是去享福。

至於所謂"他們把世俗生活作為虛幻的和暫時的生活,而把天國的生活作為永恆的生活"的說法,不符合佛教的教理。佛教所說的"虛幻"是指"無獨立自性和非永恆性"的現象世界,並非把一切視為海市蜃樓,虛無縹緲。

《入中論》中明確指出:世事分真實和假相兩種,人在精神心理正常的情況下感知之物是真,如雪是白的;精神錯亂或產生錯覺的條件下感知之物是假,如膽溢症患者見雪為黃色之類。

佛教講"世事如幻",其目的是為了世人頭腦清醒,不要執著於財色名位,使自己不能自拔,甚至貪婪,失去理智,喪失人性。如果不是那樣,把一切視為"虛幻不實"之物,那就把自己的存在和善惡因果的真實性都否定了,還有什麼信仰可言?佛教是非常理智的宗教,決不會自相矛盾到如此可笑的地步。

再次,所謂"宗教否定人對客觀世界的創造能力"的說法,對佛教而言更是不符合實際。佛教是人本主義的宗教,把人的作用始終放在第一位,認為"佛是淨化覺悟了的人,人是污染未淨、未覺悟的佛"(《佛心論》)。佛家的一切行為都"立足當世,著眼未來"。不立足當世,就是脫離個人和現世的實際;若不著眼未來,就是缺乏理想。

佛教不承認"上帝創世",主張"業創世",就是充分肯定人的作用,因為"業"指的就是人們的思想行為。善惡行為的報應,有來世報應,也有現世報應。"大善大惡,現驗現報",說的就是人們的思想行為引起的後果。知因果規律,避免惡果,爭取善果,就是佛教教育的一個目的。

人有選擇和創造自己生活道路的能力和充分發揮自己知識能力的條件,所以佛經中說"人身難得" 、"人身是寶"。密法中還說:欲界天人生活條件優越而耽溺聲色,色界天人沉醉於禪之快樂,所以修德修慧的條件遠不如人,身具六因的人身才有成佛的最優越的條件。

佛教本來就是以人為本、育人成佛之道,佛教產生於人間,服務人間,立足於世俗的現實生活。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