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宏圓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講記第四講


時間:2017/4/26 作者:修心

諸位法師 諸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大家請看第九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這第九願是神足通願。

前面講了國中的天人,都具有宿命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但是,如果他們只能用天耳聽到,用天眼看到眾生在受苦,但是由於山高路遠,不能在最快速的時間內到達眾生身邊,那麼就會失去救度眾生的最佳時機,不能做到圓滿地利他。如果國中天人,只是能用天耳聽到諸佛說法,而不能親身參加諸佛法會,去向諸佛請教,就不能更好的自利。所以,阿彌陀佛為了讓極樂世界的人民,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自利利他,發此殊勝大願,讓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生到淨土就自然得到神足通,在極短的時間內能遍至無量的諸佛剎土,上供諸佛,下化眾生。

那麼有人會問,這些極樂世界的菩薩,都具足神通,能到無量的佛剎,那麼他們也會到我們這個娑婆世界裡來嗎?那可以肯定的告訴大家,他們肯定會來的。雖然極樂世界,離我們十萬億佛國土這麼遙遠,但是對他們來說,是一念頃的時間就能夠到達。但是他們能了知我們,能夠看到我們,我們不認識他們,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為我們的執著、煩惱習氣太重,給障礙住了。在《華嚴經》中說:「眾生心水淨,諸佛影現中」。我們現在心裡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煩惱,一刻也不能清淨下來,就像渾濁的水,那怎麼能夠見到這些諸佛菩薩呢?更不用說見到阿彌陀佛了。但是,如果精進念佛,我們的心清淨下來,是真的可以見到的。淨土宗的開山祖師廬山慧遠大師,在他精進用功的時候,就三次在念佛三昧中見到極樂世界的佛菩薩,見到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還有曇鸞大師,晚年的時候住在汾州空中寺,有一天晚上,他在房間裡見到一位僧人對他說,「我就是龍樹,住在西方淨土很久了,因為你修學淨土的心智和我相同,所以特地來和你一見」,這些公案都說明,極樂世界的佛菩薩都會到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來的。

那我們這些根機陋劣的凡夫,今天還沒有斷煩惱,怎麼才能和佛菩薩相應呢?古大德說,「莫厭妄念多,應嘆信心淺,故以深信心,常稱彌陀名」。就是說,我們首先要生起信心來,我們佛弟子要相信釋迦牟尼佛所說,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要相信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已經成就,不是虛願,現在都已經兌現,這個信心是非常重要的。蓮池大師在《彌陀疏鈔》中說:「往生淨土,要須有信」,就是往生淨土需要信為先導,千信千生,萬信萬生。《無量壽經》中也說:「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我們看,只要有一念淨信,發願往生,就能生到淨土,住不退轉。也就是說往生的正因唯在信上,這樣的一念,要有一念真實的信心,不在於念多少佛號,也不在於你去做什麼,而是要有這一念信心,這一念就是信心無二,故曰一念。你對極樂世界有真實的信心了,就是一心,這一念的淨信,就是往生淨土的真實之因。這個信與不信有很大的區別,我們在一開始學佛的時候,這個信與不信還不太明顯,等到修學的時間長了,明顯的差別也就出來了。

蓮池大師說:信即心淨。就是說信是以清淨為體性的,蓮池大師打了一個比喻:「如水清珠,能清濁水」。是說這個信就能像清水的珠子一樣,把清水的珠子放到水裡,很渾濁的水馬上就能清澈了,髒的東西就會沉澱下去。當我們有信的時候,具足信願,當我們念這一句佛號的時候,我們的妄心自然就沒有了。師父就有這樣的體會,剛開始念佛的功夫不行,心裡有妄想的時候,怎麼念這個妄想也壓不住,隨著信願的加深,隨著念佛功夫的加深,現在只要一提起佛號,幾句,馬上煩惱也沒有了,就只是安住在這一句佛號上面。這就好比能清水的珠子,能夠過濾雜質。我們這一句佛號具足信願以後,我們的心自然也就清淨下來了。那我們現在念佛,為什麼清淨不下來?就是因為信願不具足,心還是安住在妄想分別當中,還是安住在欲望當中。所以下面又說了:「又諸染法,各自有相,唯有不信,自相渾濁,復能渾濁,余心心所,如極穢物,自穢穢他,信正翻彼,故淨為相」。意思就是說,各種染法都有各自的相,只有不信這種染法,它自己就能產生渾濁,不但增加自己的污染,還能染污其他的心所。也就是說,如果你對佛法、對淨土法門不相信,不但不能降服貪嗔痴慢,而且貪嗔痴慢還會增加,甚至於本來沒有的習氣都能夠產生。就像把大糞和乾淨的衣服放在一起,那衣服也髒了,只有信才能除掉所有的污穢。就像我們念佛,我們念佛如果為了是信願來念這一句佛號,肯定你會降服我們心中的這種煩惱習氣,如果我們念佛要是為了欲望而念佛,為了得到而念佛,那把我們的心所也染污了,由此可知,信非常重要。往生淨土不是靠天天手裡拿著念珠,口念彌陀心散亂,心裡想的不知道,我們現在就是這麼念佛,不在乎這個,你念的再多,不如一念淨信當中的這一念。《彌陀要解》中也說: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也決得生;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相似,也無得生之理。所以,淨土宗是在信願上下功夫,而佛號念得再多,沒有信願,跟大家說,也往生不了。我們一定要生起信心來,隨信發願,執持名號,心才能越來越清淨,才能和阿彌陀佛以及諸佛菩薩相應,所謂:彌陀清涼月,常游畢竟空,眾生心垢淨,彌陀影現中。只要眾生念頭歸一,彌陀自然現金容。

那麼怎樣才能生起這一念淨信呢?淨土法門是二力法門,全仗佛力。阿彌陀佛的洪名和願海都是彌陀的力量,這是他力,我們是靠佛的大願力來回向,來求往生,這是無上的回向,這就能生出一念淨信。這一念淨信不是偶然間自己蹦出來的,是依靠阿彌陀佛的大願,然後我們自心的相應產生出來的,所以這個信心還是要從他力下手,真誠地和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願願相應,才會有這一念淨信。這也是我們這一次發心講四十八願的目的,幫助大家樹立起信心,樹立起對四十八願的信心,有了信心之後,把這一念淨信回向求生極樂世界,決定隨願往生,得不退轉,證無上正等菩提。

好,我們下面接著看第十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這一願是漏盡通願。

按照通途的說法,漏盡通是斷見思煩惱,是阿羅漢的境界。我們說五通天人,六通羅漢,必須要證了漏盡通,才能證阿羅漢果。但是阿彌陀佛發的這個漏盡通願,不僅讓國中天人斷見思煩惱,連無明煩惱也斷盡,是法身菩薩的境界。

我們從《佛說阿彌陀經》中可以得到驗證,《阿彌陀經》中說:「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這個阿鞞跋致譯成中文,是不退的意思。不退有三不退,第一是位不退。已斷見惑,我執沒了,入聖流,不會再墮到凡夫地,這是位不退;第二是行不退。行大乘行,已破塵沙煩惱,沒有了法執,發大悲心,廣度眾生,不倦不退,不會再墮到二乘地;第三個是念不退。分破無明,分證法身,心心流入如來果海。這是三不退。也就是說,我們這些沒有斷任何煩惱的凡夫,甚至這些畜生道的眾生,地獄道的眾生,你只要信願持名生到極樂世界,馬上就能夠圓證三不退,成為分破無明、分證法身的大菩薩,這就是極樂法門、淨土法門最為殊勝的地方。而且,你即使是下下品往生,生到凡聖同居土,這一土橫具上三土,上三土不離同居土。不像他方世界,我們看,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他方世界,凡夫只能在同居土,凡聖同居土,就像我們今天是在凡聖同居土,雖說是凡聖同居土,但是我們是凡夫相聚一起,見不到、很難見到這些諸上善人,菩薩、佛,很難見到諸上善人的,即使見到了,也是一示現即走,離開我們。二乘人只能住在方便有餘土,權乘菩薩只能住在實報莊嚴土,只有佛住在常寂光土。而極樂世界不同,一土圓攝四土,這四土都稱為淨土。所以蕅益大師說:一切俱是,一切俱非,你說他是菩薩,他又是沒有斷煩惱的凡夫;你說他是凡夫吧,他又是具足破無明的菩薩。這是由於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加持,極樂世界人的我執、法執都不會起現行,所以淨土法門是不可以用通途的教理來解釋的。按照通途的教理的話,我們必須斷盡見思二惑,沒有了我執,才能超越生死,脫離三界,但是現在我們要斷除我執很難,不是嘴上說說,我執就沒有了,很難做到的。我們現在貪嗔痴都非常的重,處處都以自我為中心,像執著這是我的身體,這是我的車子,這是我的房子,頑固地執著,都是以我為中心,想要了生死的話,現在真的只有依靠阿彌陀佛的願力救度。雖然我們這個煩惱重,但是我們以求生淨土的心來念佛,就像我們把石頭放到大船上,靠阿彌陀佛的大願船,把我們度到彼岸,度到極樂世界去,就能夠了脫生死證得涅槃。

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不但果上殊勝,因上也殊勝;不但果上平等,因上也平等。印光大師在《文鈔》中說:「淨土法門,其大無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極平常,益極殊勝,良由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故得因賅果海,果徹因源」。淨土法門修因非常特別,持名念佛,就是把佛的果覺作為我們的因心,把佛的所證、見道,作為我們的行持,從果上起修,阿彌陀佛無量劫修行成就的果德,就作為我們的因地,修行人的心。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說:「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予濁惡眾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竟,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蕅益大師認為,在五濁惡世所得到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通過這一句佛號,就把無上正等正覺,全部授予了我們這些種種濁惡、種種業力的凡夫眾生,當然授予了九法界一切的眾生,把無上的佛果都傳授給了我們,這個是太不可思議了,這個事情只有佛與佛方能究竟,九法界的眾生都難以理解,了了。《彌陀要解》中又說:「橫豎交徹,即法界體,舉此體作彌陀身土,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是故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法界包含一切,廣大無邊,以這個法界體作為阿彌陀佛的身,作為阿彌陀佛的國土。我們經常念:「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佛的眼睛就像四大海一樣的廣闊,他的眉間的白毫能宛轉五須彌,五個須彌,這也是一種比喻,當然何止這麼一個大的數量呢,也就是跟我們說,佛的身體之大難以想像。而這個全法界體,也是全部阿彌陀佛的佛身,全部阿彌陀佛的國土,都在這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裡面。這就是《華嚴經》中講的:一即一切。佛的所有一切一切,都包含在這一句佛號當中了。

所以為什麼菩薩也都念佛求生極樂世界?這一句佛號所包含的太深太深了,唯佛與佛方能究竟。而我們都認為小孩子也能念,老太太都會念,這一句佛號是凡夫愚婦所修,把這句佛號看得太簡單、太普通了,這種想法是不圓滿的。這個法界的體也是全體眾生的本體,所以這一句名號,也是我們眾生的本心。佛法是平等的,人人都有佛性,佛是覺悟了的人,人是還沒有覺悟的佛。《心經》中講:「不增不減、不垢不淨」。就是說,我們的佛性,成佛也不增加;在凡夫、在眾生,佛性也不會減少。念這句名號,就是我們的本心;就是阿彌陀佛的身;就是阿彌陀佛的體;就是阿彌陀佛的土;就是整個法界;就是阿彌陀佛一切的功德。我們眾生的本心就是佛,如果你本來不是佛,那我們根本成不了佛的。所以我們常說,這個成佛不是你得到什麼,而是你放下之後,你的佛性自自然然的就顯現出來了。因為你執著分別,就像烏雲把我們的佛性障礙住了,是佛性,但是不能受用,放下以後,佛性自然顯現。我們用心來念阿彌陀佛,就是放下,就是《無量壽經》中說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你本來是佛,現在又在作佛,那就是佛的境界,那麼當下就是佛。正如徹悟大師說的:「今以此念,念於西方阿彌陀佛,求生極樂淨土,正當念時,西方依正,在我心中,而我此心,已在西方依正之內,如兩鏡交光,相含互照,此橫遍十方之相也,若約豎窮三際,則念佛時,即見佛時,也即成佛時,求生時,即往生時,亦即度生時,三際同時,更無前後」。這就是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所以得因賅果海,果徹因源。從果上起修,即修即果,心作心是。那我們明了了這個道理,如果還不好好念佛的話,不但是對不起兩土導師,更對不起自己的靈性,更對不起我們的本性。這就是我們古人說的,人不為己。

好,我們接著再看第十一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這一願是正定必至涅槃願。

這裡的定聚就是指的正定聚。聚是類的意思,正定聚就是安住在正定這一類當中。按照大乘經論,把眾生分為三類:正定聚、邪定聚和不定聚。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幾個概念,才能體會到阿彌陀佛這個大願的殊勝。邪定聚是指必然要墮到六趣的這一類都是邪定,像有些居士,也念佛,也誦經,但是,不是為了成佛了生死,而是帶著欲望,帶著執著,這都屬於邪定。就像我們念佛是為了種種的所求,口裡念著佛,每天做著三皈依,但是沒有真正的自性皈依,沒有皈依覺、正、淨,而是皈依的自私自利,皈依的都是迷、邪、染。就像有的居士,一遇到順境了喜形於色,一得意就幹什麼?忘形了,得意忘了形了。還有的居士,遇到違境了以後,不是懺悔,不是生起感恩的心,而是去想辦法躲避,甚至還去求這些魍魎,去求這些靈祇,而不是去覺悟,去懺悔,這些屬於邪定聚,不可能脫離六道。

不定聚是指二乘,有的二乘人發心求大乘、度眾生,但是遇到障礙就會退,遇到順境就會進,進進退退,進退自己左右不了,都是隨緣,這就屬於不定聚。舍利弗往昔因地的時候,是修小乘的阿羅漢。有一次他發了大心,要修大乘菩薩行來利益眾生,有一位天神想考驗他,就以他母親的眼睛不好,向舍利弗來乞討他的眼睛。當舍利弗把左眼給了他的時候,這個天人說了,要錯了,我要的是右眼,舍利弗又把右眼給了他,他拿到鼻子跟前聞了聞,說你這個眼又腥又臭,怎麼能給我的母親治病呢?就把舍利弗的眼珠放到腳底下踩。舍利弗非常感嘆,覺得眾生太難度了,不當菩薩了,還是做小乘人,了脫生死比較自在。心退了,大乘菩薩行的心退了。這個時候天人現出了原形說,你有這一份慈悲心,佛菩薩和天龍護法會保佑你的,你的眼睛一定可以復明。舍利弗的眼睛真的復明了,他又繼續發這種大心,行菩薩道。所以在沒有得到正定聚,就是這樣的進進退退,不能迅速地證菩提,證大涅槃。正定聚就是必定會達到菩提,證菩提果不會退轉。阿彌陀佛悲憫眾生,住邪定聚或不定聚不能了脫生死,所以發此大願,極樂世界的人都能住於正定聚不再退轉,必定能夠證得無上涅槃。

《無量壽經》中說:「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住於,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國中,無諸邪聚,及不定聚」。這一願比國無惡道願更進了一步,不僅是不會墮入三惡道,而且不會墮入六趣以及二乘,關鍵是,不退必至滅度。滅度就是指大般涅槃,不生不滅。這就給了所有求生淨土的人一個保證:只要往生到極樂世界,憑阿彌陀佛的大願力,都入大乘正定聚,正定聚就是阿鞞跋致,也叫阿惟越致。這個就是極樂世界的特色,不管你是凡夫,還是三惡道的眾生,住於正定聚之後,決定成就。

那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修行,我們今天看,退緣太多,總的來說有五種退緣。第一,是短命多病。我們修行剛剛有了一點進步,剛剛找到一點感覺,壽命就到了,沒有機會了,來世再來的時候,有隔陰之迷,又要重頭再來。第二,是惡緣相伴,阻壞淨心。在修行的過程當中,常常遇到惡緣干擾破壞清淨心,心不得安寧,也沒有辦法去精進用功修行。第三,是外道雜善,亂真正行。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被邪知邪見所擾亂,缺乏正知正念,不遇善知識,不能如理如法的修行。這個在我們現在看,真的是太多太多了,我們現在講經的法師也多,講經的居士也多,我們不說其他的法門,就我們這一個淨土法門,師父都見過多少種講法了。有的是依本願念佛,第十八願本願念佛,說其他願都不是真的,都是假的;以本願念佛,說任何的事情都可以做,只要臨終能夠提得起名號,就可以往生。從理上說可以這樣,但是我們試問一下,如果還造作殺盜淫妄的話,那真的是沒有求生淨土的心了。造作殺盜淫妄的時候,怎麼還有一個信?還有一個願?當你信極樂世界,當你願往生的時候,就沒有再造作殺盜淫妄的這種心了。如果有造作殺盜淫妄心的話,你對淨土法門的信和願,說真的,不是這麼堅固的,還是有二心的。還有的,現在修學淨土法門的非常雜亂,摻雜好多外道的一些理論和知識的,我們在這裡一定有必要,要提示一下佛的四依法。佛對我們開示的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就是我們現在眾生的業力,魔障很重,善知識難求,真的是這樣。第四,是六塵境界,擾動淨心。就是說,被世間的財色名食睡所誘惑,心不得清淨。第五,不常見佛,謁逢聖化。不能經常見到佛,蒙佛教化。不要說佛了,善知識都難求,所以要想在娑婆世界,通過自己的修行了生死,非常難的。現在我們這個世間,證初果、二果、三果的可能還有,要是說證阿羅漢果的,跟大家說非常的稀有了,少之又少了,我們這個福報可能也遇不著,也碰不到。要想了生死成佛果,最好的辦法就是求生淨土,去做菩薩一世成佛。

《淨土十疑論》中講,極樂世界有五種因緣能令不退。我們對比這五種退法,再對比極樂世界的五種不退,來了解極樂世界的殊勝莊嚴。第一,是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持,故不退;第二,是佛光常照菩提心常增長,故不退;第三,是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皆說苦空,聞者常起念佛念法之心,故不退;第四,是彼國是諸菩薩作為良友,沒有惡緣,外無鬼神邪魔、內無三毒等煩惱不起,故不退;第五,是只要生到彼國就是無量壽,和佛菩薩一樣,故不退。所以古人說:「不願生淨土則已,願生則無不得生;不生則已,生則永不退轉」。就是這麼的殊勝。

另外阿彌陀佛的這一大願,還有更殊勝的利益。不但生到極樂世界,能得正定聚不退轉,在現生,我們現在也能得正定聚。《阿彌陀經》中說:「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家可能有人還沒有發願,只要你發願了,你就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既然不退轉了,就是正定聚。淨土法門的不可思議就在這裡。所以善導大師說:這個願也具有現生不退之密益。一個人發願往生,雖然身還在娑婆,娑婆的因緣還沒有盡嘛,但是已經得到了入正定聚這樣的利益。

當我們信願具足,念這一句佛號的時候,跟大家說,極樂世界我們的蓮花已經在開放,我們已經是極樂世界的人了,已經不退轉了,這個就是已經超過了十信位的菩薩。因為十信位的菩薩,還像春風中的柳絮,隨風上上下下,升沉不定,而發了求往生大願的我們這些凡夫,就已經不退轉了,關鍵是,我們發願一定要真實,不能是虛願。我們常說信深願切,那怎麼樣才叫做願切呢?徹悟大師說:「若赤熱鐵輪,旋轉頂上,不以此苦,退失往生之願,若輪王勝妙五欲現前,也不以此樂,退失往生之願,此逆順至極,尚不改所願,況世間小小逆順境界,豈能引轉哉」,這樣發願可以說是願切,才是真實的願。如果我們今天發願,明天遇到順境貪戀,不肯走了,那就不是真實的願。遇到逆境又干擾我們的心了,心又起煩惱了,這個就不是正定聚。不是正定聚的話,怎麼能得到殊勝的利益呢?我們每天都要反思一下,看看我們到底念這一句佛號,是不是真信切願,是不是住於正定聚了。其實阿彌陀佛把他一切的功德都已經賦予我們了,都已經授予我們了,就看我們能不能承當,能不能承載了,阿彌陀佛願願都是為了眾生著想,都為幫助眾生成佛。我們想想,我們的父母,為了讓兒女少受苦,都拚命地工作,讓兒女能有一個好的生活環境,但是,也只能是得到這一世的安樂,我們自認為的安樂,但是娑婆世界還是苦多樂少。《無量壽經》說:「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當行至趣,苦樂之地,身自當之,無有代者」。那下一世你過得好不好,父母無能為力的,但是阿彌陀佛幫助我們,能夠過上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的這種生活。我們要感恩兩土導師,他們這種慈悲度生的這種大恩,我們唯有信願真切,求生淨土,才是真的報佛恩。

好,今天時間到,謝謝大家。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