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宏圓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講記第十講


時間:2017/5/24 作者:修心

諸位法師 諸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繼續學習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大家請看第二十四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求欲。供養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這是供具如意願。

我們在講上一願的時候講過,佛是無上的福田,任何一個佛弟子,都想在佛的福田中廣做供養,廣修供養,那就要有供養的心,所供養的境,還要有供養的物品。在佛住世的時候,眾生因為福薄,要想用如意的供具去供養佛,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佛在給孤獨精舍住的時候,波斯匿王非常敬仰佛,發心用一千斗油燃燈來供佛,有一位貧窮的女子叫難陀,她不但窮得缺吃少穿,甚至連住的地方都沒有,她看到這個國王和臣民們,都紛紛去供養佛,心想,由於我過去生的業障,以至於今生貧賤,雖然遇到殊勝的福田,卻沒有資糧來培植福報,因此,心酸傷感,非常的後悔自責。於是她就出去乞討,想做點微薄的供養,結果乞討了一整天,才要了一個錢,她拿著錢到油店去買油,準備來供養佛。店家問她,你這麼一點點錢,買這麼少的油想做什麼用呢?她就把自己想要供養佛陀的心愿告訴了店家,店家憐憫她,給了足夠一盞燈用的油。難陀心生歡喜,她拿到精捨去供養世尊,她把自己的燈,放在佛前的眾燈當中,隨即立下誓願:我今生貧窮,只能用這樣的小燈來供養佛,希望以此功德讓我來世得到智慧光明,滅除一切眾生的垢暗。佛為她授記,來世二阿僧祇百劫當中,當得作佛,名曰燈光,十種名號具足。還有,經中記載常啼菩薩,為了供養曇無竭菩薩,賣身為奴。所以,阿彌陀佛憐憫眾生不能隨自己的心愿,去供養佛菩薩,發此供具如意願,加持所有極樂世界的菩薩,到十方世界去供養諸佛時,在諸佛的面前現其德本,種種想要的華、香、伎樂、衣蓋、幢幡,自然化生,應念即至,現其德本。這個德本就是功德,功德是本,這個功德,就是前面的願中說的承佛神力,包括修普賢菩薩之德等等。所以,由於彌陀願力的加持,功德智慧廣大,種種的供具自然而至,滿足供養者的心愿。由於彌陀的大願,我們能夠深深體會到,阿彌陀佛為我們考慮的太周到、太周全了,只要能夠幫助眾生快速成佛的方法,這些事情,阿彌陀佛都為眾生考慮到了。像貧婦難陀,以供養一盞燈的功德,都能感得二阿僧祇百劫當中成佛的果報。那現在極樂世界的眾生,能夠用無量的真妙,殊特的供具去供養十方諸佛,那所修的功德更是無量無邊,肯定能夠快速的成佛。

那有些人認為,眾生心性中圓滿一切的功德,般若法身中一法不立,為什麼還要如此的執著去廣修供養呢?其實,有這種認識的人,是沒有正確的了解法身,沒有真正認識到般若。《般若經》中說:「般若雖空,不壞一切法,合於一切法,正因為法身不立一法,而能熾然建立一切善法」。《維摩詰經》中說:「菩薩雖行於空,而植眾德本,是菩薩行,雖行無相,而度眾生,是菩薩行,雖行無作,而現受身,是菩薩行,雖行無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薩行」。《普賢行願品》中說:「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不僅普賢菩薩發此供佛大願,修無邊勝行,一切諸佛都曾廣修供養。像世尊釋迦牟尼佛,在燃燈佛之前,遇到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大智度論》中說:「大慈大悲,十力,四無畏,一切種智,自在無礙,皆從福德中生,古今善知識,都普遍上供十方諸佛,中供諸賢聖,下施六道群生」。蕅益大師晚年恨自己福德太薄,所以利他的事業不廣,他勉勵後人多積福德,所以我們要廣修供養。我們把自己生平所珍愛的,這些珍寶、妙衣、燈燭、香花、淨水等,用清淨心來供養諸佛菩薩,及六道一切眾生,內可以斷除慳貪,增長法身慧命,外可以培植生生世世的福德尊貴之身,乃至成就佛的報化兩種莊嚴身相。我們看是供養眾生,其實功德都是為我們自己所修的,所以師父經常跟大家說:付出即收穫。如果能用香花燭種種珍寶,供養佛的功德,回向求生極樂世界,那就可以作為往生之因,到極樂世界不客群苦,但受諸樂,而且能夠一生成佛。

我們接著看第二十五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這是說一切智願。

一切智是佛智。這一願的意思是說,如果我成佛的時候,國中菩薩演說諸法,不能如佛所說,隨順法性,我就不取正覺。

這裡的一切智是指佛智,佛智包括三種智。一是,聲聞緣覺所證的一切智,是空性之智,他們證到一切法的總相是空。第二,是菩薩所證的道種智,從空出假,借假修真。第三,是佛所證的一切種智,佛智圓明,即空即假,證得中道第一義諦。佛智中這三種智慧都有,都包括了。佛智照空時,如二乘人所見;佛智照假時,如菩薩所見;佛智照空假中,都能見到實相。這就像佛具足佛眼、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他也都有,但是成佛以後,這四種眼也都圓滿了,圓融了,就全部都叫做佛眼了。所以這裡的一切智是三智具足,通達諸法的性相、理事、因果,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極樂世界的菩薩還沒有成佛,本來是不可能具足佛智,那麼他在去他方世界,為這些眾生演說佛法的時候,由於智慧有欠缺,就不能善談諸法秘要來度化眾生,這樣就不圓滿。所以,阿彌陀佛發此大願,以他的慈悲願力,加持極樂國中的菩薩得一切智。無論是去有佛的國土,還是到像我們娑婆世界無佛的國土,都能像佛一樣演說諸法秘要,無違無失,妙契中道,開示悟入佛知佛見,普導群生安立於無上正真之道。上面兩願,談到了這個極樂世界的菩薩,分身到無量剎土,供養一切諸佛,所用的供具是自然化生,應念即至,修無量無邊的福德。這一願,是加持所有的菩薩,都能夠具足佛的智慧,到無量的剎土,去為眾生講經說法,福德和智慧都圓滿了,這樣就能成就圓滿的佛果。阿彌陀佛的這個大願,不但能幫助極樂世界的菩薩快速成佛,而且能夠度化無量無邊的眾生。

《無量壽經》中,講阿彌陀佛的大願成就的狀況,佛語阿難,「生彼佛國,諸菩薩等,所可講說,常宣正法,隨順智慧,無違無失」,就是說,這些菩薩能夠與佛的一切種智相應,能夠了知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了知中道第一義諦,因為契理,所以他們宣說的都是正法。這些菩薩能夠善解世間無量方便,能夠隨眾生的根器,以及他們的喜好來觀機逗教。

那什麼是正法呢?就是無相無為,無縛無脫。有相有為不是佛法。《涅槃經》中講:「涅槃名為無相,以何因緣名為無相,善男子,無十相故,何等為十,所謂色相、聲相、香相、味相、觸相、生住壞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無如是相,故曰無相」。這些相都沒有,稱為無相。《淨影疏》中說:「諸法悉空,名為無相」。諸法都是因緣合和而生,無相。無為就是沒有因緣的造作,不是用心意識去造作,有個目的,有個目標,這就叫有為了。無為,就是不是因緣造作,不是靠一些條件,不是有計畫的安排在那裡去造作,這就是無為。我們講的就是隨圓就方,我們隨緣去做,應該講沒有目的性的,沒有所知的去做。無縛無脫,就是沒有誰捆綁住你,也沒有什麼叫做解脫,沒有纏縛也沒有解脫。隋朝的時候,十四歲的沙彌道信,我們禪宗的四祖道信,到三祖寺去求僧璨大師,求三祖賜他解脫法門,那個僧璨大師就問沙彌道信:誰縛你?道信想想,回答:無人縛。僧璨說:既然無人縛你,那又為何解縛?道信聽了當下大悟。我們世間人都把無明煩惱叫做縛,把斷惑證真叫做解脫,殊不知這個無明和法性是一體的,無明實性即是法性,幻化空身即是法身。我們來做一個比喻,大家就好理解,法性就好比是水,無明就像冰一樣,這個水因為沒有障礙,它就是流動性的,這個冰因為有障礙了,它就被固定了。冰和水不是一個相,可是他們的本體都是氫二氧,那這個就說明這個冰,舉體就是法性之水,所以說無明和法性沒有分別,沒有兩樣東西,既然冰和水是一樣的,也就沒有什麼叫做縛,叫做解脫了。所以古大德說:息下妄心,即是菩提。總之,正法就是真實的道理,這個真理不是佛創造的,因為它是本來就存在的真理。釋迦牟尼佛發現宇宙人生的真理,發現緣起性空的真相,體悟到眾生皆有的如如不動的清淨本性,都本來成佛。那麼為了讓這些沉溺生死苦海的眾生,看破世間的假相,了幻非實,遠離妄執,於是不辭辛苦,為我們宣講了三藏十二部經典,幫助眾生了脫生死。在《大毗婆沙論》中認為,正法有兩種。一是世俗正法,就是三藏十二部一切經典。二是勝義正法,是指聖道,即無漏根、力、覺支、道支。要想讓正法久住,有兩種做法。第一,是讀誦,解說。宣說經典,讓佛法相續不滅。第二,是能修證無漏聖道,相續不滅。這兩種都能讓正法久住,所以講經說法對於正法久住,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末法時期,弘揚正法的善知識非常難遇,而且現在大家的根機都非常的陋劣了,開悟的人非常的稀少,所以講經說法的人,大都是凡夫僧,都是凡夫的身份。永明延壽大師在《萬善同歸集》中說:「台教初品,即是凡夫,若信入圓門,也可說法,以凡夫心,同佛所知,用所生眼,齊如來親證」,來把握真理。但是,只要以信心為先導,解行並進,深入經藏,理解如來的真實義,然後把佛的知見轉述給大眾,把親證的真理轉到眾生的心裡去,轉凡夫的知見為佛知佛見,這樣也是可以的,這是永明延壽大師說的。就是說凡夫雖然不能像佛菩薩一樣,用他們現量所證的真理,但是,只要知見不錯,用佛的真理也是可以的。佛在《大方廣總持經》中說:「佛滅度後,若有法師,善隨樂欲,為人說法,能令菩薩學大乘者,及諸大眾,有發一毛歡喜之心,乃至暫下一滴淚者,當知皆是佛之神力」。弘揚正法的法師,在講經說法的時候,都會得到佛的加持,我們聽經的,同樣也會得到佛的加持。所以佛雖然示現涅槃,其實從未離開過我們。

我們應該深信釋迦牟尼佛的教誨,精進念佛,以堅固的信願求生極樂世界。到了極樂世界後,受阿彌陀佛願力的加持,就能與佛智相應,等我們再回入娑婆的時候,根據一切眾生的根機,為其講經說法,巧把塵勞為佛事了,這樣就能度化無量的眾生。

好,我們看第二十六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這是那羅延身願。

我們前面講到極樂世界的菩薩,到無量剎土去供養諸佛,而且能夠具足佛的智慧,為無量的眾生說法。但是如果身力衰退,經常生病的話,還怎麼到這個生死海中,開化恆沙眾生?雖然身體能夠游諸佛國,說法也能如佛一樣,具有廣大心力,但是不具足身力,就不能自在教化眾生,就不能滿自利利他的心愿,我們今天說,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阿彌陀佛興此大願,讓國中的菩薩,都能夠得金剛不壞之身,具有非常堅強牢固的力量。

金剛就是我們今天說的金剛石,我們知道,金剛石的硬度是非常的高,可以去裁玻璃,甚至可以去磨種種的寶石,這裡是比喻身體堅固不壞。《寶積經》中說:「如來身者,即是金剛之身,不壞之身,堅固之身」。那羅延,那羅延天的力士力大無窮,那羅延指佛的身體具有非常牢固堅強的力量。《俱舍論》中說:「佛身支節,一一皆具那羅延力」,佛的金剛那羅延身之力是怎樣的呢?據《拋石經》中記載,佛住在森林中的時候,拘屍那城的人們,想請佛去應供,在入城的路上,有一塊非常高非常大的石頭,擋住了道路,他們就用了上百隻牛,還有上百隻的馬、大象,想把這塊巨石拉走,結果巨石巋然不動。這個時候佛來了,他走到巨石旁,翹起右腳拇指,將巨石輕輕地挑起,放到右掌中,順手一拋,巨石呼嘯著飛向高空,頃刻之間無影無蹤,一直飛到大梵天。接著這個巨石從天而降,落到了佛的手掌中,佛吹了口氣,這個石頭頓時變為了粉末,佛又使神通,把石頭的粉末重新聚成巨石,安放在一邊,人們在一旁看著都驚嘆不已。其實何止是一塊巨石,佛能把恆河沙數世界,放到腳指一毛端上,拋出恆河沙數的世界,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都能有這樣的神力。據經中記載,阿羅漢們的神力,能把我們的地球放在手掌中,像扔皮球一樣的,隨手扔到銀河系以外,一座高山用手一捏,輕輕的一捏,立刻就碎如粉末,還能重新聚合成山。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我們也有這種神通道力的。總之,阿彌陀佛的悲願,是讓一切往生者,都能夠得到金剛不壞之身,不僅心力無限,身力也無限,這樣就能在自利利他的菩薩行時,永不疲憊厭倦,勇猛精進地去廣做佛事。

我們現在的身體叫做業報身,是由於我們過去生中,所造的惡業,感得的這個身體,善惡業的因緣和合的這個身體,所以善惡業不同,身體就會出現不同的狀況。有的短命,有的多病,這些都是我們過去生中,善惡業的果報。別說我們這些凡夫,就是證得阿羅漢果,也會受疾病的困擾。佛的弟子中只有兩位尊者一生無病,一個就是阿難尊者,他活了一百二十歲,一個是薄拘羅尊者,他活到了一百六十歲。舍利弗也是阿羅漢,他有一次生病的時候,連站都站不起來,佛叫別人把他用擔架抬到法堂去聽法。那對我們凡夫來說,疾病的確是不可以避免的,人生病以後,就會障礙修學聖道,影響弘法利生,但是如果能夠正確的對待病苦,那這個病也會成為我們修學的增上緣。像淨土宗的九祖蕅益大師,在這方面為我們末學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蕅益大師一生,可以說是病苦纏身。尤其是他在五十六歲的那一年夏天,他發病兩次,發病的時候雖說是酷暑,但是他還要蓋上幾床被,還覺得非常的寒冷,分分秒秒都在劇苦當中,就跟寒冰地獄,刀山地獄一般。平常人夜裡一覺睡到天亮,而蕅益大師卻像一小劫一樣的漫長,七天七夜,不能坐不能臥,不能吃也不能喝,這個醫療藥物完全都沒有作用,唯有痛哭稱念佛菩薩的名字求生淨土。這個時候念佛,可不是我們平時鬆散念佛滑嘴而過的,這個時候稱名,不異兒號乳,就像嗷嗷待哺的孩子,餓到拚命哭嚎,要讓慈母聽見,快來餵奶止飢。蕅益大師病到百苦煎熬,他沒有怨天,也沒有尤人,更不懷疑因果,這一定是我們的榜樣。他說:「病是吾輩良藥,消盡塵寰妄想,覷破此身虛幻,深明苦、空、無常、無我觀門,皆賴有病境耳」。大師把病看作是良藥,因為有病消滅了無始的妄想。本來妄想很多,攀緣的心很重,有病痛,正好什麼都不要想了,幫助對治了妄想。師父就有這種感覺,在病痛得沒法止住的時候,趕緊念佛,這樣還真有作用,這個時候的念佛,還真的是作用非常大的,所以這個病苦對我們是有幫助的。正如印光大師所說,若無貧窮病疾等苦,將日賓士於聲色名利之場。所以這個病苦,能止住我們的攀緣心,我們在有病苦的時候,一定要念佛,這是我們的增上緣,我們世間人一遇到病苦怎麼辦?都念我的個娘哎,我們現在把他轉過來,我們念佛。這樣,能夠幫助我們看破此身的虛幻,知道這個生死的無常,知道這個四大假合的身體,不是永遠存在,業報盡了的時候,四大分散,哪個都不是你的了。再有,通過疾病帶來的痛苦,能夠幫助我們深達苦、空、無常、無我的真理,無我觀。無常、無我的智慧,平時是很難修學的,我們說富貴修道難,當你身體自在的時候,你想不起來,只有在痛苦的時候,就把我們教會了。由此看來,病的確是我們修學的良藥,幫助我們能夠增上菩提,增上厭離娑婆欣求極樂,萬緣放下,一心求生淨土的心。將來往生到極樂世界,就能得金剛那羅延身,壽命無量,再不會經受生老病死的困擾,可以精進勇猛的修菩薩行,永無疲倦的去度脫一切眾生。

好,我們看第二十七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正覺。這是萬物殊妙願。

阿彌陀佛觀察到諸佛剎土中,有的國土雖然眾生形色殊妙,但是所受用的萬物粗劣。有的是用泥土裝飾宮殿,有的用木石來建造樓閣,我們都是用泥土磚瓦這些木石來建造的,有的想雕金鏤玉來莊嚴所居住之處,但是很難獲得。而且這些宮殿、樓閣、住宅,還容易被污垢沾染,時間長了褪色破損,長短大小也不能稱心如意。所用的衣服、飲食屈指可數。阿彌陀佛悲憫眾生居住在這個污穢之地,萬物不嚴淨,所用資具缺乏,所以發此大願,成佛的時候,國中天人,所有一切的萬物,都能清淨莊嚴,光潔艷麗,形狀色彩殊勝奇特,微妙精巧,無能稱量。極樂國土所有的一切眾生,上至等覺菩薩,下至得天眼通的人,能夠明了辨別這一切萬物的名稱和數量的,阿彌陀佛就說了,我不取正覺。

我們來看願文,這裡說了,國中天人是這一願所被之機。這個國中天人雖然也包括聖人,但是菩薩不會去分別淨和穢,他們想的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而人天有厭穢欣淨之心,所以這一願所被之機,主要就是人天,一切萬物。阿彌陀佛的這一願已經成就,佛在《無量壽經》中說:「無量壽國,其諸天人,衣服、飲食、華、香、瓔珞、繒蓋、幢幡、微妙音聲、所居舍宅、宮殿、樓閣、稱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一寶、二寶乃至無量眾寶,隨意所欲,應念即至,又以眾寶妙衣,遍布其地,一切天人,踐之而行」。一切萬物就包括了這段經文中,提到的宮殿、樓閣、繒蓋、幢幡、華、香、衣服以及微妙音聲,還有飲食等等一切萬物。這一切萬物具有怎樣的特點呢?嚴淨光麗,形色殊特。那極樂世界的一切萬物,都非常的莊嚴清淨,光明華麗,形體和顏色殊勝奇妙。在《觀無量壽經》中,對極樂世界的嚴淨光麗,形色殊特有非常具體的描述:極樂世界的地是琉璃地,內外映徹,這個地是透明的,在琉璃地上用黃金做的一條條道路,《阿彌陀經》中講是黃金為地,這是因為《阿彌陀經》因為它是略講,所以用這個黃金地來為代表。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中說:「或以雜寶為地琉璃作道,或以琉璃為地白玉作道,或以紫金白銀為地百寶作道,或以不可說寶為地,還以不可說寶作道,或以千萬寶為地,二三寶作道,而且一一寶中有五百色光,光光色色各不相同,而無雜亂」。所以極樂世界是光明的世界,非常光明的。極樂世界的樹,我們再來看極樂世界的樹,是一行一行的,行行相直、莖莖相望,排列的非常整齊。有七重,它七重一個組合,七重一個組合。寶樹上面的枝、葉、花果,都是枝枝相對、葉葉相望,花對花、果對果,整齊排列,一點都不雜亂,非常的莊嚴。這就是師父從這麼一段經文裡面,來教會大家我們在擺桌椅的時候,一定擺的整整齊齊,桌子椅子都要對的整整齊齊的,這樣,我們從現在開始的心性鍛鍊,就和極樂世界有這麼個遙呼相應的感覺了。它每一株寶樹上的樹葉,顏色各不相同,有上千種的顏色,葉子上邊還能出現種種的畫面,有一百多種,葉子中間生出許多奇妙的花,花會像火輪一樣的旋轉,向右旋轉,還會生出果實來。它果實的形狀,經中講,像忉利天主,像帝釋的寶瓶,這個果實還有大光明,能變化無量的幢幡和寶蓋。另外,還有極樂世界的宮殿、樓閣、七寶蓮池、八功德水,它的七寶蓮花、妙真珠網、百寶色鳥、清風、寶鈴等等,都是嚴淨光麗,形色殊特,阿彌陀佛為往生的人準備了如此莊嚴、美妙、華麗的修學環境。徹悟大師說:「以彼土之樂,回觀娑婆之苦,厭離自深,如離廁坑,如出牢獄,以娑婆之苦,遙觀彼土之樂,欣樂自切,如歸故鄉,如奔寶所,總之,如渴思飲,如飢思食,如病苦之思良藥,如嬰兒之思慈母,如避冤家之持刀相迫,如墮水火而急求救援」。我們如果能以如此懇切的心,求生極樂世界的話,那一切的境緣,都不可能轉變我們的信願,那這樣大家是肯定往生的。

好,我們接著看下面的願文,窮微極妙,無能稱量。窮微極妙就是微妙到了極點,有美皆備,無妙不收,沒有遺漏。《會疏》中說:「點事妙理相即,故謂窮微,無漏之相,故謂極妙」。意思是極樂世界極小的一點事相,都是由實際理體而顯的,是跟妙理相即的,所以叫做窮微。極樂世界的一切相,都是清淨心所現的,彌陀無漏的功德之所招感,所以都是無漏之相,實相之相,所以叫做極妙。無能稱量,因為極樂世界是法性土,全顯的是事事無礙法界,一中含多,多中含一,小可包大,大可包小,互融互攝,重重無盡。就像我們平時拿兩個鏡子,相互對照,鏡子中有鏡子,鏡子當中還有鏡子,這就是重重無盡的鏡子在裡頭,所以不可稱不可量。上至等覺菩薩,下至證得天眼通的眾生,都沒有辦法來明了辨別極樂世界的萬物名稱,也不能知道它的數量,因為這是佛的境界,唯佛與佛方能究竟。

窺基大師說,極樂世界和彌勒淨土有十大差別,其中一個差別,就是這個國土莊嚴的差別。他說彌勒淨土的莊嚴,在時間和空間上是有限制的,那有限制的莊嚴,就不是最高級的莊嚴。那為什麼彌勒淨土的時間和空間有限度呢?因為他是業感的緣起,生到彌勒淨土的人,是因為持戒、布施,造了善業才去的,你持戒的時候,你的心就有所得的心,有所得的心那就會有限量了。你在因地用有限量,有漏的善業去招感,就會招感一個有限量的國土。而極樂世界就不同了,極樂世界的莊嚴是無限量的,它是殊勝的莊嚴,我們不是用這個有漏的業力去招感,信願持名就是以眾生心投入大覺海,以具足信願的心稱念阿彌陀佛的佛號、名號,這就是以一念凡夫妄想的心,直接進入彌陀的功德海中,你的身心世界就不復存在了,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就在我們的心中成就了。即凡心為佛心,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全攝佛功德為我們的自功德,那我們所招感的就是一真法界,是無限量的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法身所現的,所以它是法界體,橫遍十方,豎窮三際,時空無盡的,所以由此可知,阿彌陀佛的聖號有如此廣大的功德利益。

但是,我們現在念佛,這一句佛號在我們的心中,它也產生不同的作用,什麼原因?就是一切法因緣生,你的因緣不同,你的因緣不具足,那阿彌陀佛殊勝功德的利益,你就不能完全的表現出來。我們念佛如果為了是求平安、求財富,那這個功德就轉換為了人天福報。念佛得不得人天福報?得的,肯定得的,得很大的人天福報。但是,等於把這個無價的摩尼寶珠,你當糖果來吃掉了。本來我們是無量的,把佛的功德全攝在我們凡心的功德上,讓我們的法性也顯現出來,但是你只落個有漏的人天福報。那念佛如果是為了享受清淨,有的居士來跟師父說,師父我一天很累,但是我一念念佛,我的心就特別清靜,如果你要是用這種心來念佛的話,那你所得的就是一個心安定而已,佛號的功德不能完全顯露出來。念佛我們的心是可以靜的,因為當你念佛的時候,你的心性也會放光,但是就因為你的信願不具足,他心性的功德不能完全顯現出來。所以我們有腳,還要用眼睛來引導,要有真實的信心,真實的願力來念佛,以念佛心投大覺海,這句佛號才能引導我們滅惡生善,消除罪障,增長福慧,往生淨土。

好,今天時間到,謝謝大家。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