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修行人不應以出離心為藉口,逃避人生責任和社會擔當


時間:2017/6/15 作者:大海白帆

修行人不應以「出離心」為藉口逃避人生責任和社會擔當

一般來說,佛教修行需要有出離心,尤其是修學小乘佛教,必須具有出離心,否則修行很難有成就。然而,要求曾接受過唯物主義和無神論教育的現代人尤其是年青一代生起出離心實非易事。因為佛教所說的出離心一般是指脫離六道輪迴,出離三界,離苦得樂,求得解脫和涅槃。這個意義上的出離心很難被不信佛的人所接受。剛剛接觸佛教、對佛法還沒有堅定信仰的初學者也難以生起這樣的出離心。

當代社會由於生產力的提高、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大大改善,與之相對應,人們的樂生觀念也在不斷強化,這是古人無法比擬的。再加上當代人普遍受過現代知識體系的教育和薰陶,思想觀念也更傾向於唯物、科學和無神論,很難像古人那樣親近佛教,更不容易生起出離心。所以,不能要求修行人個個都有出離心,特別對於初學者,不能要求他們剛剛接觸佛教就生起出離心。

實際上,大乘佛教所說的出離心,尤其是當代「人間佛教」所理解的出離心,不是指跳出地球去別的什麼空間,也不是指遠離社會人群去深山老林避世清修,那不叫出離,叫逃避。所謂出離心是指遠離種種煩惱痛苦的執著,身處紅塵而不被世間各種塵垢染污,始終以一顆清淨心坦然面對世間種種人事紛擾的精神境界。出離不是指出離現實社會和生存環境,不是指棄絕生命,放棄人生應盡的責任和義務,而是指出離凡夫心,遠離種種分別、執著和貪慾,不被世間的名聞利養和六塵五欲所束縛,心無掛礙,清靜自在。對於在家居士來說,以出世心做入世事,才是真正的出離心。

當代佛教的弘傳應該適應當代眾生的根性和時代氛圍,不宜過分宣傳原始佛教所強調的出世解脫意義上的出離心。弘法者應該用佛法的道理多向信眾談談現實人生,多說說如何用佛法指導人們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如何用佛法對治生活中的種種煩惱痛苦以及各種錯誤觀念和錯誤行為,如何用佛法解決各種各樣的人生問題,如何用佛法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這些都是人間佛教需要研究的課題。

當代中國大陸最流行的佛教宗門是淨土宗、禪宗和密宗。一般來說,禪宗和密宗比較強調修行和生活的緊密聯繫,只要如理如法地修學,一般可以避免修行與生活脫節的問題。但淨土宗就不同。由於淨土宗設定了一個西方極樂世界,相對來說,出世的色彩比其他宗門濃厚一些,如果引導不當的話,比較容易出現修行與生活脫節的問題。這也是目前學術界和宗教界有些人士對淨土宗頗多微詞的原因之一。所以淨土宗在彰顯自己的法門特徵的同時,一定要與當今教界和學界提倡的人間佛教思想相融相合,一定要注意淨土宗的法理、法義所產生的社會效果和社會影響問題。這方面特別需要淨土宗的法師和弘法的居士把握好宣傳本宗門教法的尺度。

在當代社會,不管弘揚佛教的哪個宗派、哪個法門,佛教向眾生灌輸的應該是積極的、樂觀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佛法向社會提供的應該是有益於社會人生的正能量,而不是負能量。

佛法若想吸引更多的信眾,度化更多的眾生,就不能與世間法發生矛盾衝突。佛法與世間法應融會貫通,互利互惠。世俗人生觀認為,生而為人,就應珍惜人生,熱愛生活,盡己所能,踏踏實實過好這一生。在家佛弟子,應該先學做人,後學佛,在學佛修行的同時,不忘贍養父母,侍奉家小,報效國家,服務社會,不能動輒就想出離塵世,避世靜修。並非念佛坐禪才算學佛修行。學佛就在生活中學,修行就在工作中修。將佛法教理套用於日常營生和工作,用五戒十善、三學六度等佛法教義指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盡力讓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圓滿出色,生活過得更圓融完美,心境變得更明澈寧靜;少一些貪求,多一些奉獻;少一些瞋恚,多一些寬容;少一些煩惱,多一些歡樂;少一些冷漠,多一些慈悲。這才是真正的學佛修行。誠如太虛大師所說:「學佛,並不一定要住寺廟、做和尚、敲木魚,果能在社會中時時以佛法為軌範,日進於道德化的生活,就是學佛。」

學佛修行人通過學習佛法,可以明白許多人生道理,開啟自性智慧,發掘內在的潛力,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增強自信心;學佛修行人應該比普通人具有更積極、更樂觀的人生態度,在工作事業中比普通人做得更出色,取得更大的成就;學佛修行人應該對家庭盡更多的義務,為社會作更多的貢獻。在這方面,弘法者的引導一定要走對路子,修行人的修學也一定要走對路子,不能出現偏差,絕對不能讓「出離心」成為逃避人生責任和社會擔當的藉口。

末學認為,淨土宗的修學重心應該落在修福修慧、念佛得定上,不宜過分宣傳「往生西方淨土」,對老年信眾多說說「往生」關係不大,若對年輕的信眾也如此強調「往生」就不合時宜,不符合俗世的人生價值觀和倫理道德觀。當佛教的教理、教義與世間法發生矛盾時,為了社會的安定和諧,也為了佛教自身的繁榮發展,佛法有時候不得不做適當的讓步,去順應世間法。所以,像「十歲女孩念佛三年往生」、「一農婦丟下三個年幼的孩子在床上盤腿往生」這樣有悖於世間倫理道德的故事以後儘量少宣傳,以免產生不良的社會影響。這樣的故事若誤導了心智還沒有成熟的少年兒童,使少年兒童產生消極厭世情緒,那後果不堪構想。修行人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必須把握分寸,務必三思而後行。學佛人必須時刻提醒自己:自己是社會的一員,應該先學做人,後學佛;先做好社會人,後做好佛弟子。因為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人首先要扮演好自己的社會角色,然後再顧及自己的宗教信仰,扮演好自己的宗教角色。若將角色次序顛倒了,因為宗教信仰而放棄社會責任和擔當,那不是正信的佛弟子的所作所為。無論是出家人還是在家居士,這個道理都適用。在家居士必須承擔家庭義務和社會責任那是理所當然之事,自不必多說。即使身居寺廟的出家人也不能做自了漢,也應該承擔自己的人生使命和社會職責:弘揚佛法,以佛法教化一方眾生,濟世度人,利樂有情。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