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弘一大師:佛教之簡易修持法


時間:2017/6/29 作者:妙音居士

今天承諸位善友請我演講。我以為談玄說妙,雖然極為高尚,但於現在行持終覺了不相涉。所以今天我所講的,且就常人現在即能實行的,約略說之。

因為專尚談玄說妙,譬如那飢餓的人,來研究食譜,雖山珍海錯之名,縱橫滿紙,如何能夠充飢?倒不如現在得到幾種普通的食品,即可入口。得充一飽,才於實事有濟。

以下所講的,分為三段。

一、深信因果

因果之法,雖為佛法入門的初步,但是非常的重要,無論何人皆須深信。何謂因果?「因」者好比種子,下在田中,將來可以長成為果實。「果」者譬如果實,自種子發芽,漸漸地開花結果。

我們一生所作所為,有善有惡,將來報應不出下列:

桃李種長成為桃李——作善報善

荊棘種長成為荊棘——作惡報惡

所以我們要避凶得吉,消災得福,必須要厚植善因,努力改過遷善,將來才能夠獲得吉祥福德之好果。如果常作惡因,而要想免除凶禍災難,哪裡能夠得到呢?

所以第一要勸大眾深信因果,了知善惡報應,一絲一毫也不會差的。

二、發菩提心

「菩提」二字是印度的梵語,翻譯為「覺」,也就是成佛的意思。「發」者,是發起。故發菩提心者,便是發起成佛的心。為什麼要成佛呢?為利益一切眾生。須如何修持乃能成佛呢?須廣修一切善行。以上所說的,要廣修一切善行,利益一切眾生,但須如何才能夠徹底呢?須不著我相。所以發菩提心的人,應發以下之三種心:

(一)大智心不著我相此心雖非凡夫所能發,亦應隨分觀察。

(二)大願心廣修善行

(三)大悲心救眾生苦

又發菩提心者,鬚髮以下所記之四弘誓願:

(一)眾生無邊誓願度菩提心以大悲為體,所以先說度生。

(二)煩惱無盡誓願斷願一切眾生,皆能斷無盡之煩惱。

(三)法門無量誓願學願一切眾生,皆能學無量之法門。

(四)佛道無上誓願成願一切眾生,皆能成無上之佛道。

或疑「煩惱」以下之三願,皆為我而發,如何說是「願一切眾生」?這裡有兩種解釋:一就淺來說,我也就是眾生中的一人,現在所說的眾生,我也在其內。再進一步言,真發菩提心的,必須徹悟法性平等,決不見我與眾生有什麼差別,如是才能夠真實和菩提心相應。所以現在發願,說「願一切眾生」,有何妨耶!

三、專修淨土

既然已經發了菩提心,就應該努力地修持。但是佛所說的法門很多,深淺難易,種種不同。若修持的法門與根器不相契合的,用力多而收效少。倘與根器相契合的,用力少而收效多。在這末法之時,大多數眾生的根器,和哪一種法門最相契合呢?說起來只有淨土宗。因為泛泛修其他法門的,在這五濁惡世,無佛應現之時,很是困難。若果專修淨土法門,則依佛大慈大悲之力,往生極樂世界,見佛聞法,速證菩提,比較容易得多。所以龍樹菩薩曾說,前為難行道,後為易行道,前如陸路步行,後如水道乘船。

關於淨土法門的書籍,可以首先閱覽者,《初機淨業指南》、《印光法師嘉言錄》、《印光大師文鈔》等。依此就可略知淨土法門的門徑。

近幾個月以來,我在泉州各地方講經,身體和精神都非常的疲勞。這次到貴處來,匆促演講,不及預備,所以講說的未能詳盡。希望大眾原諒。

己卯二月廿七日(1939年4月16日)在永春桃源殿講李芳遠記錄

附一:

修行方法

印光法師鑑定 皈依弟子黃智海演述

凡是要念經念佛的時候,先要把手洗乾淨了,點了三枝香,或是燒一些檀香,都可以的。先念《香贊》,再念《開經偈》,念過了,念《阿彌陀經》。不過念《阿彌陀經》的前,還要念「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聲。《阿彌陀經》念完了,念《往生咒》三遍,再念《贊佛偈》。偈念完了,念阿彌陀佛,同了觀世音、大勢至、清淨大海眾菩薩的名號。末後再念《回向偈》,同了《三皈依》。照這個樣子念,才算成功一堂功課。現在我把修念佛方法的人,所念慣的各種,都寫在下邊。並且也用白話,來大略解釋一遍。

香贊

「贊」字,是稱讚的意思,就是稱讚燒香的功德。贊同了偈,都有發願的意思在裡頭的。《香贊》有好幾種,下邊所寫的,是大家念《阿彌陀經》念慣的一種:

爐香乍爇,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解】第一句說,香爐裡頭的香,剛剛燒起來。第二句說,所有的十方無窮無盡的世界,就都受到了這個香氣的熏了。第三句說,許多的佛,同了像海這樣大的法會,都遠遠的聞到這個香氣。第四句說,香燒出來的煙,隨便什麼地方,都結成功了吉祥的雲。第五句說,燒香的人,剛剛動了至誠懇切的念頭。第六句說,就感動了許多的佛,現出全身來了。

【釋】燒香的意思,是把香來供養佛,同了菩薩的。所以念經念佛,必定要燒香的。並且供養佛菩薩的心,要放得大,放得遠,不但是供養眼面前所供的佛菩薩,連十方所有的佛菩薩,一齊要供養的。但是第一件要緊的事情,就是要有誠心,心誠了,才能夠感動各方佛菩薩。

「乍」字,是剛剛的意思。「法界」,就是十方無窮無盡的世界。「蒙」字,是受著的意思。「熏」字,是熏著香的意思。「海會」,是佛的法會,就是佛說法的地方。說到一個「海」字,是形容他又多又大,像海一樣的意思。「悉」字,是完全的意思。「遙」字,是遠的意思。「殷」字,是懇懇切切的意思。合併起來講,是香爐裡頭的香,剛剛燒起來,十方法界都已經受著這種香氣的熏了。許多的佛,同了各處講佛法的會場裡頭,也都一齊遠遠的聞到這個香氣。並且香氣在虛空裡頭,結成功了吉祥的雲。燒香人的誠心,方才懇懇切切的發出來,許多的佛就現出他們金色的全身來,給燒香的人看。這都是燒香人發了誠心,才能夠感動佛菩薩,有這樣種種的顯應出來。

念這種香贊,還有一種意思,就是在上香的時候,要發一種願心,情願我所燒的香,十方世界都能夠受到這種香氣。那十方法界裡頭,各法界的眾生,都可以把我所燒的香,去供養各方的佛菩薩。那末我一個人燒了香,供養佛菩薩,就譬如各法界的眾生,都幫助我燒了香了,都幫助我供養了佛了。並且還情願我所燒的香,不但是供養我面前的佛菩薩,所有十方法界的許多佛菩薩,情願一齊供養到。那末在一個地方燒了香,就譬如到十方法界各處佛菩薩那裡,都燒了香了。願心發得這樣的大,功德也就隨了這個願心,大起來了。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

念三遍,拜三拜。

這一句同了上邊的《香贊》,一定要連在一起念的。念了《香贊》,一定就要接上去念這一句的。這一句的意思,就是念經的人,燒了香,這種香氣,沖在虛空裡頭,結成功了雲,像寶蓋一樣,所以叫香雲蓋。這香雲蓋裡頭,就有許多佛菩薩,在那裡受燒香人的供養,所以要拜。這種拜法,不獨是拜了眼面前所供的佛菩薩,直是拜了虛空裡頭無窮無盡的佛菩薩,所以功德很大的。

開經偈

凡是念經的前頭,必須要念這種《開經偈》的。偈本來就是稱讚頌揚的意思。《開經偈》,就是開頭念經的時候,先稱讚頌揚了經的好處,再接下去念經,這是念經的規矩。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解】第一句說,很高很深,並且很微細、很奇妙的佛法。第二句說,就是經過幾百、幾千、幾萬劫的年代,也很難得碰到的。第三句說,我現在能夠看見,能夠聽到,還能夠領受,並且依了方法去做。第四句說,情願明白佛的真正實在的道理。

【釋】「無上」兩個字,是沒有比這個更高的意思。「微」字,是微細的,不是粗淺的意思。「妙」字,是又好又奇的意思。「百千萬劫」,說年代的長久,几几乎不可以數目來計算。「遭」字,同了「遇」字,是一樣的,都是碰到的意思,說這樣好的佛法,哪怕經過百千萬劫的時代,也很難得碰到的。「解」字,是明白的意思。「如來」,是佛的名號。

佛總共有十種名號,就是如來(「如」字,是真實不動的意思。「來」字,是佛的智慧光,一切都照到的意思)、應供(佛的智慧滿足,福德滿足,所以說是兩足尊。有了這樣的大功德,自然應該受一切眾生的供養了)、正遍知(「正」字,是沒有偏見邪見的意思。「遍」字,是周遍的意思。凡夫外道的知見,是偏的、邪的,不能夠說是正知。聲聞、緣覺、菩薩的知見、雖然是正的,但是不能夠周遍,所以也不能夠說是遍知,獨有佛才能夠當這個名號。○知見,就是知識見解)、明行足(「明」,是三明。得了宿命通、天眼通、漏盡通,叫三明。「行」,是指身、口、意三業。身、口、意三業,完全真正清淨,只有佛能夠做到。因為明同了行,都滿足了,所以叫「明行足」)、善逝(「逝」字,是去的意思,就是實在到不生不滅的那邊岸上去了,不會再退到這個生死海里來的意思)、世間解(世界裡頭,同了跳出三界的一切因果法,沒有不了解的意思。○了解,就是明白)、無上士(「士」,是人中最有知識的,不是庸庸碌碌的平常人。「無上」,是最勝的,沒有能夠勝過他的)、調御丈夫(「調」,是教化的意思。「御」,是引導的意思。「丈夫」,就是男人,俗語說的男子漢、大丈夫。實在「大丈夫」三個字,只有佛能夠說)、天人師(「師」,是先生,是師傅,是教師。「天人師」,是天同了人的教師)、佛(梵語叫「佛陀」,是中國的「覺」字,解釋就是覺悟的意思)。這個十種名號,都是稱佛的。佛有這十種的功德,在各世界裡頭,最是尊重,所以又叫做「世尊」。不過稱「佛」的時候最多。「如來」同了「世尊」兩種名號,也還常常稱的。那八種名號,就不很常稱了。

這第三、第四兩句,是說我現在能夠見到聽到,並且還能夠領受著,依了方法去做,是何等樣的福氣呢。但是見聞受持,仍舊不過是文字上面的功夫,我現在不獨是曉得了文字就算了,還情願要曉得佛的真真實實的道理哩。

佛的真實道理,就是不生不滅,就是佛的寂照圓融的真心(寂,是寂靜。照,是用智慧光照了,一切都能夠明白的意思。寂,是定的功德。照,是慧的作用。前邊「如來」二個字的解釋,同這「寂照」兩個字的意思道理,都是一樣的。圓,是圓通。融,是融合。佛的真心,雖然是寂然不動的,但是智慧的光,一切都能夠照到。雖然智慧的光,能夠照到一切境界,但是這個心,卻仍舊是寂然不動的。寂不礙照,照不礙寂,所以叫「寂照圓融」。○「作用」兩個字,很難用俗話來解釋,勉強說起來,差不多有手段的意思,有用意的意思),也就是眾生的真心。佛同了眾生的真心,是一樣的,沒有兩樣的。這種道理,能夠明白透了,才算是懂得佛法。

上邊的「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念了三聲,拜了三拜,就應該接上去念這個《開經偈》一遍。念過了,再念下邊的。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

念三遍,拜三拜。

凡是要念經,開頭一定要念三遍佛菩薩。不過念什麼佛菩薩,那就不一定了,就要看所念的什麼經了。現在念的《阿彌陀經》,是專門講西方極樂世界的,是要修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人念的。因為西方極樂世界去的人,都是在七寶池裡頭的蓮華中間生出來的,所以一定要念蓮池海會佛菩薩的。簡單說起來,就是歸依西方極樂世界佛菩薩。

這一句念過了,就念《阿彌陀經》了。但是念《阿彌陀經》,一定要連「佛說阿彌陀經」一句,一齊念的。念了就接念「如是我聞」,一直念下去。念完了經,再念《往生咒》三遍,就念下邊的《贊佛偈》了。

贊佛偈

《贊佛偈》,是稱讚佛的偈頌。稱讚各佛的偈,各各不同的。這下邊的偈,是專門稱讚阿彌陀佛的。因為現在所念的,是《阿彌陀經》,所以要念稱讚阿彌陀佛的偈。

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

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

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鹹令登彼岸。

【解】第一句說,阿彌陀佛的身體,是同金子一樣顏色的。第二句說,阿彌陀佛的形相,是很好的。全身的光,是很明亮的。並且這種形相,這種光明,沒有可以比得上的。第三句說,阿彌陀佛兩條眉毛中間的一根白的毫毛,向右邊宛轉卷的(是順了旋轉的意思),有五匝(是周圍的意思),好像五座須彌山一樣的大。第四句說,阿彌陀佛的眼,青色帶些紅色,清明的很。並且很大,像四道大海。第五句說,阿彌陀佛的光裡頭,化現出來的佛,不獨是一億、十億、百千萬億,竟是沒有數目的億。第六句說,光裡頭化現出來的菩薩,也是無量無邊的多。第七句說,四十八個大願心,都是度脫眾生的。第八句說,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人,雖然是分九品,但是都要他們到那邊的岸上去,就是到沒有生死的那邊去。

【釋】阿彌陀佛身體的顏色,是極好極好的金色。不但是我們世界上的金,不能夠比。就是天上的金,也不能夠比。講到阿彌陀佛的形相,那真好得了不得了。顯現給凡夫同了小乘看的丈六金身,已經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了。若是顯現給菩薩看的,竟然有八萬四千種相;每一個相裡頭,還有八萬四千種的好;每一種好裡頭,又有八萬四千種光明。這樣的好法,那自然沒有同阿彌陀佛一樣的了。「等」字同了「倫」字,都是一樣的意思。須彌山,在山裡頭是最大的。阿彌陀佛兩條眉毛中間的一根毫毛,直有五座須彌山這樣大,還了得麼。這根毫毛,是雪白的,所以叫做白毫。並且是八楞的,中間是空的,有很大的光明的。現在塑的佛像額上嵌一顆珠子,就是顯明白這根白毫的地位。講到這根毫毛,向了右邊旋轉圍繞五匝的樣子,那就沒有法子可以顯明白了。「紺」字,是青色帶紅色的一種顏色。「澄」字,也是清的意思。

阿彌陀佛做法藏比丘的時候,發過四十八個大願心,都是度脫眾生,跳出三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願心。因為生在我們這個世界裡頭,有種種的煩惱事情,容易造業,永遠跳不出這生死的輪迴。那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是只有修種種的真實功德,沒有造業的;並且壽命很長很長,沒有窮盡的日期,所以一世都可以修到候補佛位的大菩薩的地位。東、西兩個世界(東方的娑婆世界、西方的極樂世界),譬如兩條海岸,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免去了這生生死死,譬如已經離開了這邊有生死的岸(就是娑婆世界),到了那邊沒有生死的岸上去了(就是極樂世界)。

這前四句,是贊阿彌陀佛的相貌莊嚴。第五、第六兩句,是贊阿彌陀佛的神通廣大。末兩句,是贊阿彌陀佛的大誓願、大恩德,無窮無盡。這一個贊,很好很好的,是宋朝時候桐江地方,一位擇瑛法師做的。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念了這一遍,就接下去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的佛號。

給人家受快樂,叫做慈。拔去人家的苦,叫做悲。阿彌陀佛能夠拿成佛的樂處來給人,能夠拔去人生死的苦,所以稱做大慈大悲。

南無阿彌陀佛。

最少念五百聲,或是一千聲、二千聲。

這種念佛的數目,是做一堂功課的說法。若是全天的念佛,那末能夠念一萬聲、幾萬聲,更加好。不過應該連「南無」兩個字一同念。若是只念「阿彌陀佛」四個字,雖然也可以的,不過不加上「南無」兩個字,就不能夠顯明白恭敬的意思,那末功德就差些了。

念的時候,低聲念,高聲念,坐著念,跪著念,盤著膝念,向了右邊繞圈子念,都可以隨便的。若是心要散亂,只要念的時候,自己聽自己念的聲音,一個一個字,都要聽的清清楚楚,就可以漸漸的心不亂了。這是收束心思,除去亂念頭的第一個好法子。

念完了,再念三聲,拜三拜,或是九拜、十二拜、二十四拜、四十八拜,隨各人的意思,都可以的。

南無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念三聲,拜三拜。

南無大勢至菩薩摩訶薩。

念三聲,拜三拜。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摩訶薩。

念三聲,拜三拜。

上邊三行,都是佛同了菩薩的名號,沒有什麼意思可以解釋的,所以只說念的方法。

觀世音、大勢至兩位大菩薩,也是在西方極樂世界的,同了阿彌陀佛,大家稱他們做「西方三聖」的。念佛的人,到了臨終的時候,這兩位大菩薩,同了阿彌陀佛,都來接引念佛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所以念了阿彌陀佛後,這兩位大菩薩的名號,也都要念的。

「清淨大海眾菩薩」,是所有的一切菩薩,都是很清淨的。「大海眾」,說菩薩的多,譬如大海一樣。就是所有一切的菩薩,也要一齊念念,一齊拜拜的意思。

十念法

十念法,是專門為了事情極多極忙的人,想的最方便、最簡單的方法。不論在什麼地方,不論在什麼時候(能夠早晨起來就念,自然是最好),有供好的佛,就向佛三拜。沒有供佛,就面向了西,拜一拜,或是深深的作一個揖,都可以的。不過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的。不論念幾聲,盡一口氣念下去。氣長的,一口氣念十幾聲也好。氣短的,一口氣念幾聲也好。總共念滿十口氣。再念下邊那一種最簡單的《回向偈》一遍,再向佛三拜,或是向西拜一拜,或是深深的作一個揖,就算完了。這個就叫做十念法。只要誠心照這個法子念,也可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因為也是阿彌陀佛四十八個大願心裡頭的一個願(下邊《回向文》裡頭,會說明白的),所以念了,功德也很大的。

回向偈

修行的人,不論念經念佛,念完了一定要把《回向偈》念一遍的。「回」字,是旋轉的意思。「向」字,是歸向的意思。就是把這個念經念佛的功德,都旋轉回來,一齊歸向在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上面去。不但是念經念佛要回向,就是做了一些些無論什麼善事,也都要回向在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上面去。積得功德多一分,往生的希望,也就多一分。倘然不回向在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上面去,就恐怕下一世得天道,或是人道的福報。福報越大,造業越容易,那末再下一世,就很可怕了。所以必定要回向在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上面去,那末可以盼望就在這一世上,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

但是《回向偈》也多得很,各人有各人念慣的。我把修念佛方法的人,常常念的幾種,寫出來,解釋解釋。使得各人都可以曉得,平常所念的《回向偈》,究竟是什麼意思。講到應該念哪一種,那是隨便各人喜歡的,喜歡念哪一種,就念哪一種,都是一樣的。

○第一種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解】第一句說,情願把這個念經念佛的功德。第二句說,幫助阿彌陀佛的淨土,格外的好。第三句說,把這種念佛念經的功德,上頭報答父、母、師長,同了佛的四重恩德。第四句說,下邊救濟畜生、餓鬼、地獄三惡道的苦惱。第五句說,若是有看見,或是聽到我念經念佛的人。第六句說,大家都要發出道心來。第七句說,等到這一個身體受完了報應。第八句說,就大家一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釋】「莊嚴」兩個字,實在不容易把白話來解釋清楚。西方極樂世界種種的好處,雖然是阿彌陀佛的願心,同了功德,所成功的。但是也可以說是眾生本來有的功德,一同成功的。所以眾生念了經,念了佛,就可以仗了這種念經念佛的功德,使得西方極樂世界,格外的端莊尊嚴,就是格外的好。並且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眾生自己的清淨心裡頭,現出來的形相。仗了念經念佛的功德,可以使得自己心裡頭,現出來的西方極樂世界,格外的好。這個道理,是很深很深的。若是懂得,自然最好。若是不懂,就不要理會他,只要一心念佛,慢慢的自然而然會明白的,不消性急得的。

所說的四重恩,第一是父,第二是母。因為一個人的身體,是父母所生的。沒有父母,哪裡來的身體呢?所以父母的恩,一定不可以忘記的,一定要報答的。第三是師長,一個人的學問,都是師長所教的。這教導的恩,也不能夠不報的。若是出家人的師父,是傳授佛法的,那是恩德更加大了,更加不能夠不報了。第四是佛,我們在世界上,受種種的苦惱,佛發大慈大悲的心,教導我們,勸化我們,用種種的方法,使得我們跳出這個生死的苦海。這種恩德,又不是父母師長的恩,所可以比得的了,所以更加不可以不報了。

講到畜生、餓鬼、地獄三惡道,為什麼要去救濟他們呢?這是前邊已經講過的,就是發菩薩的心,發大乘的心,不像小乘只曉得免除自己的苦,不肯度脫旁人的苦。

第五、第六兩句,是求佛菩薩暗裡頭幫助我,使得看見我念經念佛的人,或是聽到我念經念佛的人,都能夠自然而然的發出道心來。第七、第八兩句,是情願大家就在這一世上,一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都是菩薩心、大乘心,都不是自己只顧自己的小乘心。上一句的「報身」,就是我們這些人的身體,都是受前生所做種種善業惡業的報應的,所以叫做報身。「盡此一報身」,就是說大家受完了這一世的果報,不再受那虛假生死的果報身體。下一句「同生極樂國」,是祝禱凡有看見聽見我念經念佛的人,也都發心念經念佛,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並且也一同受著我回向的功德,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回向的話,若是每句的字數,多少一樣的,叫做「回向偈」。句子長短不一樣的,叫做「回向文」。無論是「回向偈」、「回向文」,總是以發願為正主的。

○第二種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華為父母,

華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解】第一句說,情願生到西方淨土那裡去。第二句說,九品的蓮華,做我的父母。第三句說,蓮華開了,見到了佛,就可以明白無生的道理了。第四句說,同了不會退迴轉來的菩薩,在一處做同伴。

【釋】要發願生到西方去,大家都已經曉得了。但是西方的世界多得很,有淨土,也有穢土,並且還有半穢半淨的土,現在發願生到西方的哪裡呢?所以要說明,情願生到西方的淨土中。但是西方淨土,也多得很,情願生在哪裡的淨土呢?所以又說明情願生在蓮華為父母的淨土,那就是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了。因為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都是從蓮華裡頭生出來的,所以蓮華就可以算是父母了。

但是往生的人,功夫很有高下的分別,所以蓮華也分做九品。等到這個蓮華開了,就可以見到佛菩薩的金面,聽到佛菩薩的說法。不過蓮華開的早晚,那就很有分別了。上品上生的,一到西方極樂世界,立刻蓮華就開,立刻可以見到佛。上品中生的,經過一夜,蓮華就開,就可以見佛。上品下生的,經過一日一夜,蓮華才開,七日裡頭,可以見佛。中品上生的,也是到了西方,蓮華就開的。但是雖然見到佛,聽到了佛法,也只能夠先證小果,不能夠就悟無生的道理,所以比不上上品上生的人。中品中生的,到第七日,蓮華才開,可以聽到佛法。中品下生的,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去,再要經過七日,方才見到觀世音、大勢至兩大菩薩,能夠聽到佛法。下品上生的,必須經過四十九日,蓮華方才開放,見到觀世音、大勢至兩大菩薩,說佛法給他聽。下品中生的,就要經過六劫,蓮華才能夠開放,觀世音、大勢至兩大菩薩,說佛法給他聽。下品下生的,直要滿十二大劫,蓮華才能夠開放,觀世音、大勢至兩大菩薩,說佛法給他聽。聽到了佛法,這個心就可以開悟了,那本來沒有生、沒有滅的道理,也就會明白了。並且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去,自然有許多只有向上修,不會退轉來的菩薩,像觀世音、大勢至等許多大菩薩,都同在一塊兒做朋友。「侶」字,同「伴」字一樣的。「伴侶」兩個字,就是同伴的意思。

這個偈,也都是發願的話。念這個偈的時候,第二句「九品蓮華為父母」的「九」字,可以改做「上」字。因為願要發得高,願意將來上品上生,發了願,只要自己修行的工夫夠得上,將來一定會應的。

○第三種

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

九品度眾生,威德無窮極。

我今大皈依,懺悔三業罪,

凡有諸福善,至心用回向。

願同念佛人,感應隨時現,

臨終西方境,分明在目前。

見聞皆精進,同生極樂國,

見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

無邊煩惱斷,無量法門修,

誓願度眾生,總願成佛道。

虛空有盡,我願無窮。

虛空有盡,我願無窮。

【解】十方三世無窮無盡的佛,要算阿彌陀佛是第一了,有九品的蓮華,來度脫世界上的眾生,佛的威嚴功德,都是無窮無盡的。我現在皈依了佛,懺悔身業、口業、意業三種的罪,凡有所修的福德,或是善根,都誠心把他來回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情願同了所有念佛的人,感動阿彌陀佛,隨便什麼時候,現出相來。到我們臨命終的時候,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清清楚楚的現在眼面前。所看見的,聽到的,都能夠發增長精進、修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心,將來一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見到了佛,就可以免這個生生死死的苦,得到了佛道,就可以度脫一切眾生,像佛的願心一樣。所有無量無邊的煩惱,一定要斷絕他。無量無邊修行的方法,一定要學會他。立誓發願,要度脫眾生。立誓發願,要學成功佛道。虛空還有盡頭的地方,我的願心,永遠沒有窮盡的時候。

【釋】說阿彌陀佛第一,就是指下邊的威嚴功德。「懺」字同「悔」字,一樣是懊悔的意思。不過「懺」是懺從前已經造的業,求他消滅。「悔」是悔後來不再造業。「感應」的「感」字,是念佛的眾生,用極誠懇的心,去感動佛。「應」字,是佛來應眾生。眾生不去感動佛,佛不會來應眾生的。「見佛了生死」,是見到了佛,聽到了佛的說法,漸漸的開悟了,無明一分一分的破了。破去一分無明,顯出一分真性,那自然不會再墮落到生死的路上去了。

「無邊煩惱斷」四句,完全說起來,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四句叫菩薩四宏誓願。「宏」字,解釋是大,就是發大願心的意思。修行的人,一定要發這四種大願心,才能夠修成功大乘菩薩。若然不是發這樣的大願心,那就只能夠成功小乘的聲聞了。所以這種四宏誓願,修行的人,也應該每天要念的,應該要發這樣的大誓願的。這四句的第一句,解釋起來,眾生有無量無邊的多,我應該要立誓發大願心,一齊度脫他們。第二句,我們凡夫的煩惱,無窮無盡的,都應該要立誓發大願心,一齊斷除他。第三句,修行的法門,無量無邊的多,應該要立誓發大願心,一齊學成功他。第四句,佛的道理,最高最深,應該要立誓發大願心,修成功他。

虛空是無窮無盡的,現在說他「有盡」,是譬喻的意思。就是說哪怕虛空有盡,我的願心,是沒有窮盡的。若是有一些不滿足我這個願心,那末我修行的功夫,就永遠沒有停歇的時候。再說一遍,是顯得這個願心,切實得很,堅決得很的意思。

○第四種

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志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以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善根增長。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聖眾,手執金台,來迎接我,於一念頃,生極樂國。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解】一心一意把自己的性命,歸托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情願阿彌陀佛,放清淨的光來照我,把慈悲的誓願來攝取我(「誓願」兩個字,是說立誓的願心,就是堅決的願心。「攝」字,在下邊一段解釋裡頭,會講明白的)。我現在用正正噹噹的念頭,稱佛的名號。因為發了度脫眾生的道心,所以求生到淨土去。阿彌陀佛,從前有四十八個大願心裡頭,本來有一個願說道:「若是有眾生,要生到我的國裡頭來,只要他一心相信喜歡念佛,念佛只要誠心,就是念得很少,只不過念十口氣的佛,也可以生到淨土來的。若是念了十口氣的佛,仍舊不能夠生到我的國裡頭來,我就不願成佛了。」因為阿彌陀佛發過這個大願心,所以只要肯念佛的人,沒有不能夠往生淨土的。現在我靠了這個念佛的因緣,能得進到佛的大誓願海裡頭(這一句,在下邊一段解釋裡頭,會詳細講明白的)。承蒙佛慈悲的力量,使得我許多的罪業,一齊都消滅去。使得我的善根,漸漸的增加長大起來。到了臨終的時候,自己可以預先曉得。並且身體上沒有病痛苦惱,心裡頭沒有貪愛這個世界的意思,也沒有捨不得離開這個世界的意思。念頭一些不顛顛倒倒,很安安定定的,像參禪的人,入了定一樣的(這兩句,在下邊一段解釋裡頭,會詳細講明白的)。阿彌陀佛,同了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還有許多的菩薩、羅漢等,手裡頭拿了金台來迎接我。只消轉一個念頭的時候,就已經在蓮華裡頭,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去了。蓮華一開,就能夠見到佛,就能夠聽到佛的說法。聽到了佛法,登時立刻,本來有的同佛一樣的智慧,也就開發顯現出來了。到了這個時候,仍舊回到我們這個世界上來,度脫許多的眾生,才算滿了我度脫眾生的願了。我現在一心歸依十方同了三世的許多佛,歸依許多的菩薩,歸依用了大智慧到彼岸的佛法。

【釋】「慈誓」的「誓」字,就是誓願,是發的願心,就是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個大願心。「攝」字,是收取的意思。「慈誓攝我」一句的意思,就是情願阿彌陀佛,用他慈悲的誓願來收取我,使得我不走到別的路上去。

「大誓海」,是指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個誓願。因為這四十八個大願心,大得了不得,所以拿海來比喻。「以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兩句的意思,就是靠了這個念佛的因緣,能夠感應佛的誓願的意思。也就是念了佛,就能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意思。

「如入禪定」一句,是說參禪的人,專門定了心,靜坐了參究佛的道理。等到功夫深了,一心一意,沒有一些旁的亂念頭的時候,就是口中的呼吸也沒有了,一坐定了,可以經過許久的時候,差不多像死的一樣,這就叫入定。這裡的「如入禪定」,是比喻心定不散亂的意思。

「金台」,是蓮華下面的座子,有幾種的分別。上品上生的,是金剛台。上品中生的,是金台。品級低下去,就是銀台了。

「乘」字,就是車子。「佛乘」,就是最上乘的佛法。「佛慧」,就是佛的智慧。我們這些人的智慧,本來是同佛一樣的,因為被種種的煩惱遮蓋住了,所以智慧就發不出來了,所以就成了凡夫了。現在聽到了佛法,所有的煩惱,一齊破了。本來有的智慧,自然就顯出來了。

十方佛,是就地位方向說的。三世佛,是就時候說的,就是過去、現在、未來(沒有來的時代)三個時代的佛。「般若」是梵語,就是「智慧」。「波羅蜜」,也是梵語,就是「到彼岸」。合併起來講,就是用了大的智慧,度過了生死海(生死海,是指三界有生死的,所以叫做生死海),到那邊的岸上去(那邊的岸,是指西方極樂世界),就可以不生不死了。這一句,就是說佛法。這末後三句,就是三歸依的意思。第一句,是歸依佛。第二句,是歸依法。第三句,是歸依僧。從頭上「一心歸命」起,一直到「滿菩提願」,都是發願回向的話。既然發了願,就應該要歸依佛、法、僧三寶,所以末了又加上這三句。照這個樣子,一篇發願回向的文字,才算完全哩。

這一篇文字,是宋朝時候一位道行很高的大法師,慈雲大師做的。這位大法師,很了不得的,念佛功夫很深很深的。做了勸人修淨土的書,也很有幾種。他這一篇文字,雖然不很長,但是意思已經說得很圓滿了的。

三皈依

修行的人,沒有歸托依靠,就覺得心思搖搖動動,沒有靠託了。一定要歸依佛、法、僧三寶,才可以有著落。所以受三皈依,是學佛的第一步。回向過後,一定再要念這種三歸依,一堂功課,才可以算有一個結束,才可以算得圓滿。但是念三皈依的時候,每念到一段的末一句,就應該拜一拜。等到三段一齊念完,拜完起來的時候,再問一個訊,就算圓滿了。「問訊」,是出家人的話。「訊」字,同「問」字一樣的意思。問訊的樣子,同在家人作揖差不多的,先把兩手合攏來,放在胸前,再放下去,到膝蓋地方,再拱手上來,到眉心地方,所以叫做問訊,是取問候的意思,也就是顯明白恭敬的意思。

自歸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解】自己歸依了佛,應該要發願,盼望眾生,大家明白佛的大道理,發出最高的道心來。

【釋】修行的人,不獨是自己顧自己,一定要顧到眾生,才可以算是發菩薩心,發大乘心。所以要發大願心,盼望眾生大家都明白佛的大道理。

「體解」的「體」字,是體貼到的意思,就是明白的意思。「大道」,就是佛的道理。「無上心」,就是大慈大悲的佛心,度脫眾生的心。

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解】自己歸依了佛法,應該要發願心,盼望眾生,大家的知識,都能夠進到佛經的深固幽遠、最奧妙的道理裡頭去(道理不是粗淺的,所以叫深。佛法不可以破壞的,所以叫固,有堅固的意思在裡頭。秘密的真理,不容易明白的,所以叫幽。沒有窮盡的,所以叫遠。奧,是深奧。妙,是極好)。使得大眾的智慧,像海一樣的大,一樣的深。

【釋】「經藏」,就是佛經,所說的都是佛法。既然歸依了佛法,就應該一心一意的在佛法裡頭用功。「深入」兩個字,就是認真用功,自己的心,同了佛經上所說深妙的道理,都覺得相合,沒有一些牴觸的意思。既然心能夠同佛經上深妙的道理相合,那末自然智慧一天增長一天,直像海一樣的大,一樣的深了。

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解】自己歸依了僧,應該要發願心,盼望眾生,大家都做大法師,許多的出家人都歸他管理,並且大家都和合在一塊兒,一些沒有妨礙。

【釋】「統」字,是總共的意思。「理」字,是管理的意思。譬如做了寺院裡頭的方丈,那末所有寺院裡頭的出家人,就都歸他管理。現在既經歸依了僧,就應該盼望眾生,大家將來都能夠做大方丈,或是做大法師。所有出家的人,一齊都歸他管理。並且大家都是很和氣的,合在一塊兒,你不礙我,我不礙你。

和南聖眾。

【解】「和南」兩個字,就是頂禮(先把兩手合攏來,放在胸前。再把右手移開,慢慢的向下,身體也慢慢的彎下去。右手按著了地,再把左手也按著了地,頭便在那兩手的中間,叩至地上。再把兩手分開來,放在頭的左右兩邊,慢慢的翻轉來,手掌向上稍停一刻。手再翻回來,按著地上,把身體慢慢的起來。仍舊把兩手合攏來,放在胸前,再照前面所說的樣子拜下去。這個叫做頂禮,也叫頭面接足禮。因為頭著了地,兩手分開,放在頭的左右兩邊,是接住佛的兩足的意思,所以叫接足。這種禮拜,是最恭敬的),顯出恭敬的意思來。「聖眾」,是許多的聖人,所有一切的菩薩、羅漢,都包括在裡頭。起初先拜佛,中間念經,末後拜一切菩薩,同了賢聖的僧人。可以顯出從起初到末了,總是敬禮三寶的意思。

【釋】這一句,實在並不在三皈依正文裡頭的。念三皈依的大眾,只要念到「一切無礙」,就完了。這一句,是應該敲磬子的人唱的,是叫各人一齊頂禮菩薩、羅漢,同了一切賢聖僧。拜三拜,就算功課完了,各人都可以退了。

(本文為《阿彌陀經白話解釋》附錄)

弘一大師:佛教之簡易修持法

附一:修行方法(印光法師鑑定 皈依弟子黃智海演述)

附二:李炳南老居士開示念佛方法

弘一大師:佛教之簡易修持法

今天承諸位善友請我演講。我以為談玄說妙,雖然極為高尚,但於現在行持終覺了不相涉。所以今天我所講的,且就常人現在即能實行的,約略說之。

因為專尚談玄說妙,譬如那飢餓的人,來研究食譜,雖山珍海錯之名,縱橫滿紙,如何能夠充飢?倒不如現在得到幾種普通的食品,即可入口。得充一飽,才於實事有濟。

以下所講的,分為三段。

一、深信因果

因果之法,雖為佛法入門的初步,但是非常的重要,無論何人皆須深信。何謂因果?「因」者好比種子,下在田中,將來可以長成為果實。「果」者譬如果實,自種子發芽,漸漸地開花結果。

我們一生所作所為,有善有惡,將來報應不出下列:

桃李種長成為桃李——作善報善

荊棘種長成為荊棘——作惡報惡

所以我們要避凶得吉,消災得福,必須要厚植善因,努力改過遷善,將來才能夠獲得吉祥福德之好果。如果常作惡因,而要想免除凶禍災難,哪裡能夠得到呢?

所以第一要勸大眾深信因果,了知善惡報應,一絲一毫也不會差的。

二、發菩提心

「菩提」二字是印度的梵語,翻譯為「覺」,也就是成佛的意思。「發」者,是發起。故發菩提心者,便是發起成佛的心。為什麼要成佛呢?為利益一切眾生。須如何修持乃能成佛呢?須廣修一切善行。以上所說的,要廣修一切善行,利益一切眾生,但須如何才能夠徹底呢?須不著我相。所以發菩提心的人,應發以下之三種心:

(一)大智心不著我相此心雖非凡夫所能發,亦應隨分觀察。

(二)大願心廣修善行

(三)大悲心救眾生苦

又發菩提心者,鬚髮以下所記之四弘誓願:

(一)眾生無邊誓願度菩提心以大悲為體,所以先說度生。

(二)煩惱無盡誓願斷願一切眾生,皆能斷無盡之煩惱。

(三)法門無量誓願學願一切眾生,皆能學無量之法門。

(四)佛道無上誓願成願一切眾生,皆能成無上之佛道。

或疑「煩惱」以下之三願,皆為我而發,如何說是「願一切眾生」?這裡有兩種解釋:一就淺來說,我也就是眾生中的一人,現在所說的眾生,我也在其內。再進一步言,真發菩提心的,必須徹悟法性平等,決不見我與眾生有什麼差別,如是才能夠真實和菩提心相應。所以現在發願,說「願一切眾生」,有何妨耶!

三、專修淨土

既然已經發了菩提心,就應該努力地修持。但是佛所說的法門很多,深淺難易,種種不同。若修持的法門與根器不相契合的,用力多而收效少。倘與根器相契合的,用力少而收效多。在這末法之時,大多數眾生的根器,和哪一種法門最相契合呢?說起來只有淨土宗。因為泛泛修其他法門的,在這五濁惡世,無佛應現之時,很是困難。若果專修淨土法門,則依佛大慈大悲之力,往生極樂世界,見佛聞法,速證菩提,比較容易得多。所以龍樹菩薩曾說,前為難行道,後為易行道,前如陸路步行,後如水道乘船。

關於淨土法門的書籍,可以首先閱覽者,《初機淨業指南》、《印光法師嘉言錄》、《印光大師文鈔》等。依此就可略知淨土法門的門徑。

近幾個月以來,我在泉州各地方講經,身體和精神都非常的疲勞。這次到貴處來,匆促演講,不及預備,所以講說的未能詳盡。希望大眾原諒。

己卯二月廿七日(1939年4月16日)在永春桃源殿講李芳遠記錄

附一:

修行方法

印光法師鑑定 皈依弟子黃智海演述

凡是要念經念佛的時候,先要把手洗乾淨了,點了三枝香,或是燒一些檀香,都可以的。先念《香贊》,再念《開經偈》,念過了,念《阿彌陀經》。不過念《阿彌陀經》的前,還要念「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聲。《阿彌陀經》念完了,念《往生咒》三遍,再念《贊佛偈》。偈念完了,念阿彌陀佛,同了觀世音、大勢至、清淨大海眾菩薩的名號。末後再念《回向偈》,同了《三皈依》。照這個樣子念,才算成功一堂功課。現在我把修念佛方法的人,所念慣的各種,都寫在下邊。並且也用白話,來大略解釋一遍。

香贊

「贊」字,是稱讚的意思,就是稱讚燒香的功德。贊同了偈,都有發願的意思在裡頭的。《香贊》有好幾種,下邊所寫的,是大家念《阿彌陀經》念慣的一種:

爐香乍爇,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解】第一句說,香爐裡頭的香,剛剛燒起來。第二句說,所有的十方無窮無盡的世界,就都受到了這個香氣的熏了。第三句說,許多的佛,同了像海這樣大的法會,都遠遠的聞到這個香氣。第四句說,香燒出來的煙,隨便什麼地方,都結成功了吉祥的雲。第五句說,燒香的人,剛剛動了至誠懇切的念頭。第六句說,就感動了許多的佛,現出全身來了。

【釋】燒香的意思,是把香來供養佛,同了菩薩的。所以念經念佛,必定要燒香的。並且供養佛菩薩的心,要放得大,放得遠,不但是供養眼面前所供的佛菩薩,連十方所有的佛菩薩,一齊要供養的。但是第一件要緊的事情,就是要有誠心,心誠了,才能夠感動各方佛菩薩。

「乍」字,是剛剛的意思。「法界」,就是十方無窮無盡的世界。「蒙」字,是受著的意思。「熏」字,是熏著香的意思。「海會」,是佛的法會,就是佛說法的地方。說到一個「海」字,是形容他又多又大,像海一樣的意思。「悉」字,是完全的意思。「遙」字,是遠的意思。「殷」字,是懇懇切切的意思。合併起來講,是香爐裡頭的香,剛剛燒起來,十方法界都已經受著這種香氣的熏了。許多的佛,同了各處講佛法的會場裡頭,也都一齊遠遠的聞到這個香氣。並且香氣在虛空裡頭,結成功了吉祥的雲。燒香人的誠心,方才懇懇切切的發出來,許多的佛就現出他們金色的全身來,給燒香的人看。這都是燒香人發了誠心,才能夠感動佛菩薩,有這樣種種的顯應出來。

念這種香贊,還有一種意思,就是在上香的時候,要發一種願心,情願我所燒的香,十方世界都能夠受到這種香氣。那十方法界裡頭,各法界的眾生,都可以把我所燒的香,去供養各方的佛菩薩。那末我一個人燒了香,供養佛菩薩,就譬如各法界的眾生,都幫助我燒了香了,都幫助我供養了佛了。並且還情願我所燒的香,不但是供養我面前的佛菩薩,所有十方法界的許多佛菩薩,情願一齊供養到。那末在一個地方燒了香,就譬如到十方法界各處佛菩薩那裡,都燒了香了。願心發得這樣的大,功德也就隨了這個願心,大起來了。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

念三遍,拜三拜。

這一句同了上邊的《香贊》,一定要連在一起念的。念了《香贊》,一定就要接上去念這一句的。這一句的意思,就是念經的人,燒了香,這種香氣,沖在虛空裡頭,結成功了雲,像寶蓋一樣,所以叫香雲蓋。這香雲蓋裡頭,就有許多佛菩薩,在那裡受燒香人的供養,所以要拜。這種拜法,不獨是拜了眼面前所供的佛菩薩,直是拜了虛空裡頭無窮無盡的佛菩薩,所以功德很大的。

開經偈

凡是念經的前頭,必須要念這種《開經偈》的。偈本來就是稱讚頌揚的意思。《開經偈》,就是開頭念經的時候,先稱讚頌揚了經的好處,再接下去念經,這是念經的規矩。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解】第一句說,很高很深,並且很微細、很奇妙的佛法。第二句說,就是經過幾百、幾千、幾萬劫的年代,也很難得碰到的。第三句說,我現在能夠看見,能夠聽到,還能夠領受,並且依了方法去做。第四句說,情願明白佛的真正實在的道理。

【釋】「無上」兩個字,是沒有比這個更高的意思。「微」字,是微細的,不是粗淺的意思。「妙」字,是又好又奇的意思。「百千萬劫」,說年代的長久,几几乎不可以數目來計算。「遭」字,同了「遇」字,是一樣的,都是碰到的意思,說這樣好的佛法,哪怕經過百千萬劫的時代,也很難得碰到的。「解」字,是明白的意思。「如來」,是佛的名號。

佛總共有十種名號,就是如來(「如」字,是真實不動的意思。「來」字,是佛的智慧光,一切都照到的意思)、應供(佛的智慧滿足,福德滿足,所以說是兩足尊。有了這樣的大功德,自然應該受一切眾生的供養了)、正遍知(「正」字,是沒有偏見邪見的意思。「遍」字,是周遍的意思。凡夫外道的知見,是偏的、邪的,不能夠說是正知。聲聞、緣覺、菩薩的知見、雖然是正的,但是不能夠周遍,所以也不能夠說是遍知,獨有佛才能夠當這個名號。○知見,就是知識見解)、明行足(「明」,是三明。得了宿命通、天眼通、漏盡通,叫三明。「行」,是指身、口、意三業。身、口、意三業,完全真正清淨,只有佛能夠做到。因為明同了行,都滿足了,所以叫「明行足」)、善逝(「逝」字,是去的意思,就是實在到不生不滅的那邊岸上去了,不會再退到這個生死海里來的意思)、世間解(世界裡頭,同了跳出三界的一切因果法,沒有不了解的意思。○了解,就是明白)、無上士(「士」,是人中最有知識的,不是庸庸碌碌的平常人。「無上」,是最勝的,沒有能夠勝過他的)、調御丈夫(「調」,是教化的意思。「御」,是引導的意思。「丈夫」,就是男人,俗語說的男子漢、大丈夫。實在「大丈夫」三個字,只有佛能夠說)、天人師(「師」,是先生,是師傅,是教師。「天人師」,是天同了人的教師)、佛(梵語叫「佛陀」,是中國的「覺」字,解釋就是覺悟的意思)。這個十種名號,都是稱佛的。佛有這十種的功德,在各世界裡頭,最是尊重,所以又叫做「世尊」。不過稱「佛」的時候最多。「如來」同了「世尊」兩種名號,也還常常稱的。那八種名號,就不很常稱了。

這第三、第四兩句,是說我現在能夠見到聽到,並且還能夠領受著,依了方法去做,是何等樣的福氣呢。但是見聞受持,仍舊不過是文字上面的功夫,我現在不獨是曉得了文字就算了,還情願要曉得佛的真真實實的道理哩。

佛的真實道理,就是不生不滅,就是佛的寂照圓融的真心(寂,是寂靜。照,是用智慧光照了,一切都能夠明白的意思。寂,是定的功德。照,是慧的作用。前邊「如來」二個字的解釋,同這「寂照」兩個字的意思道理,都是一樣的。圓,是圓通。融,是融合。佛的真心,雖然是寂然不動的,但是智慧的光,一切都能夠照到。雖然智慧的光,能夠照到一切境界,但是這個心,卻仍舊是寂然不動的。寂不礙照,照不礙寂,所以叫「寂照圓融」。○「作用」兩個字,很難用俗話來解釋,勉強說起來,差不多有手段的意思,有用意的意思),也就是眾生的真心。佛同了眾生的真心,是一樣的,沒有兩樣的。這種道理,能夠明白透了,才算是懂得佛法。

上邊的「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念了三聲,拜了三拜,就應該接上去念這個《開經偈》一遍。念過了,再念下邊的。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

念三遍,拜三拜。

凡是要念經,開頭一定要念三遍佛菩薩。不過念什麼佛菩薩,那就不一定了,就要看所念的什麼經了。現在念的《阿彌陀經》,是專門講西方極樂世界的,是要修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人念的。因為西方極樂世界去的人,都是在七寶池裡頭的蓮華中間生出來的,所以一定要念蓮池海會佛菩薩的。簡單說起來,就是歸依西方極樂世界佛菩薩。

這一句念過了,就念《阿彌陀經》了。但是念《阿彌陀經》,一定要連「佛說阿彌陀經」一句,一齊念的。念了就接念「如是我聞」,一直念下去。念完了經,再念《往生咒》三遍,就念下邊的《贊佛偈》了。

贊佛偈

《贊佛偈》,是稱讚佛的偈頌。稱讚各佛的偈,各各不同的。這下邊的偈,是專門稱讚阿彌陀佛的。因為現在所念的,是《阿彌陀經》,所以要念稱讚阿彌陀佛的偈。

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

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

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鹹令登彼岸。

【解】第一句說,阿彌陀佛的身體,是同金子一樣顏色的。第二句說,阿彌陀佛的形相,是很好的。全身的光,是很明亮的。並且這種形相,這種光明,沒有可以比得上的。第三句說,阿彌陀佛兩條眉毛中間的一根白的毫毛,向右邊宛轉卷的(是順了旋轉的意思),有五匝(是周圍的意思),好像五座須彌山一樣的大。第四句說,阿彌陀佛的眼,青色帶些紅色,清明的很。並且很大,像四道大海。第五句說,阿彌陀佛的光裡頭,化現出來的佛,不獨是一億、十億、百千萬億,竟是沒有數目的億。第六句說,光裡頭化現出來的菩薩,也是無量無邊的多。第七句說,四十八個大願心,都是度脫眾生的。第八句說,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人,雖然是分九品,但是都要他們到那邊的岸上去,就是到沒有生死的那邊去。

【釋】阿彌陀佛身體的顏色,是極好極好的金色。不但是我們世界上的金,不能夠比。就是天上的金,也不能夠比。講到阿彌陀佛的形相,那真好得了不得了。顯現給凡夫同了小乘看的丈六金身,已經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了。若是顯現給菩薩看的,竟然有八萬四千種相;每一個相裡頭,還有八萬四千種的好;每一種好裡頭,又有八萬四千種光明。這樣的好法,那自然沒有同阿彌陀佛一樣的了。「等」字同了「倫」字,都是一樣的意思。須彌山,在山裡頭是最大的。阿彌陀佛兩條眉毛中間的一根毫毛,直有五座須彌山這樣大,還了得麼。這根毫毛,是雪白的,所以叫做白毫。並且是八楞的,中間是空的,有很大的光明的。現在塑的佛像額上嵌一顆珠子,就是顯明白這根白毫的地位。講到這根毫毛,向了右邊旋轉圍繞五匝的樣子,那就沒有法子可以顯明白了。「紺」字,是青色帶紅色的一種顏色。「澄」字,也是清的意思。

阿彌陀佛做法藏比丘的時候,發過四十八個大願心,都是度脫眾生,跳出三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願心。因為生在我們這個世界裡頭,有種種的煩惱事情,容易造業,永遠跳不出這生死的輪迴。那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是只有修種種的真實功德,沒有造業的;並且壽命很長很長,沒有窮盡的日期,所以一世都可以修到候補佛位的大菩薩的地位。東、西兩個世界(東方的娑婆世界、西方的極樂世界),譬如兩條海岸,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免去了這生生死死,譬如已經離開了這邊有生死的岸(就是娑婆世界),到了那邊沒有生死的岸上去了(就是極樂世界)。

這前四句,是贊阿彌陀佛的相貌莊嚴。第五、第六兩句,是贊阿彌陀佛的神通廣大。末兩句,是贊阿彌陀佛的大誓願、大恩德,無窮無盡。這一個贊,很好很好的,是宋朝時候桐江地方,一位擇瑛法師做的。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念了這一遍,就接下去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的佛號。

給人家受快樂,叫做慈。拔去人家的苦,叫做悲。阿彌陀佛能夠拿成佛的樂處來給人,能夠拔去人生死的苦,所以稱做大慈大悲。

南無阿彌陀佛。

最少念五百聲,或是一千聲、二千聲。

這種念佛的數目,是做一堂功課的說法。若是全天的念佛,那末能夠念一萬聲、幾萬聲,更加好。不過應該連「南無」兩個字一同念。若是只念「阿彌陀佛」四個字,雖然也可以的,不過不加上「南無」兩個字,就不能夠顯明白恭敬的意思,那末功德就差些了。

念的時候,低聲念,高聲念,坐著念,跪著念,盤著膝念,向了右邊繞圈子念,都可以隨便的。若是心要散亂,只要念的時候,自己聽自己念的聲音,一個一個字,都要聽的清清楚楚,就可以漸漸的心不亂了。這是收束心思,除去亂念頭的第一個好法子。

念完了,再念三聲,拜三拜,或是九拜、十二拜、二十四拜、四十八拜,隨各人的意思,都可以的。

南無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念三聲,拜三拜。

南無大勢至菩薩摩訶薩。

念三聲,拜三拜。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摩訶薩。

念三聲,拜三拜。

上邊三行,都是佛同了菩薩的名號,沒有什麼意思可以解釋的,所以只說念的方法。

觀世音、大勢至兩位大菩薩,也是在西方極樂世界的,同了阿彌陀佛,大家稱他們做「西方三聖」的。念佛的人,到了臨終的時候,這兩位大菩薩,同了阿彌陀佛,都來接引念佛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所以念了阿彌陀佛後,這兩位大菩薩的名號,也都要念的。

「清淨大海眾菩薩」,是所有的一切菩薩,都是很清淨的。「大海眾」,說菩薩的多,譬如大海一樣。就是所有一切的菩薩,也要一齊念念,一齊拜拜的意思。

十念法

十念法,是專門為了事情極多極忙的人,想的最方便、最簡單的方法。不論在什麼地方,不論在什麼時候(能夠早晨起來就念,自然是最好),有供好的佛,就向佛三拜。沒有供佛,就面向了西,拜一拜,或是深深的作一個揖,都可以的。不過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的。不論念幾聲,盡一口氣念下去。氣長的,一口氣念十幾聲也好。氣短的,一口氣念幾聲也好。總共念滿十口氣。再念下邊那一種最簡單的《回向偈》一遍,再向佛三拜,或是向西拜一拜,或是深深的作一個揖,就算完了。這個就叫做十念法。只要誠心照這個法子念,也可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因為也是阿彌陀佛四十八個大願心裡頭的一個願(下邊《回向文》裡頭,會說明白的),所以念了,功德也很大的。

回向偈

修行的人,不論念經念佛,念完了一定要把《回向偈》念一遍的。「回」字,是旋轉的意思。「向」字,是歸向的意思。就是把這個念經念佛的功德,都旋轉回來,一齊歸向在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上面去。不但是念經念佛要回向,就是做了一些些無論什麼善事,也都要回向在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上面去。積得功德多一分,往生的希望,也就多一分。倘然不回向在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上面去,就恐怕下一世得天道,或是人道的福報。福報越大,造業越容易,那末再下一世,就很可怕了。所以必定要回向在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上面去,那末可以盼望就在這一世上,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

但是《回向偈》也多得很,各人有各人念慣的。我把修念佛方法的人,常常念的幾種,寫出來,解釋解釋。使得各人都可以曉得,平常所念的《回向偈》,究竟是什麼意思。講到應該念哪一種,那是隨便各人喜歡的,喜歡念哪一種,就念哪一種,都是一樣的。

○第一種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解】第一句說,情願把這個念經念佛的功德。第二句說,幫助阿彌陀佛的淨土,格外的好。第三句說,把這種念佛念經的功德,上頭報答父、母、師長,同了佛的四重恩德。第四句說,下邊救濟畜生、餓鬼、地獄三惡道的苦惱。第五句說,若是有看見,或是聽到我念經念佛的人。第六句說,大家都要發出道心來。第七句說,等到這一個身體受完了報應。第八句說,就大家一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釋】「莊嚴」兩個字,實在不容易把白話來解釋清楚。西方極樂世界種種的好處,雖然是阿彌陀佛的願心,同了功德,所成功的。但是也可以說是眾生本來有的功德,一同成功的。所以眾生念了經,念了佛,就可以仗了這種念經念佛的功德,使得西方極樂世界,格外的端莊尊嚴,就是格外的好。並且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眾生自己的清淨心裡頭,現出來的形相。仗了念經念佛的功德,可以使得自己心裡頭,現出來的西方極樂世界,格外的好。這個道理,是很深很深的。若是懂得,自然最好。若是不懂,就不要理會他,只要一心念佛,慢慢的自然而然會明白的,不消性急得的。

所說的四重恩,第一是父,第二是母。因為一個人的身體,是父母所生的。沒有父母,哪裡來的身體呢?所以父母的恩,一定不可以忘記的,一定要報答的。第三是師長,一個人的學問,都是師長所教的。這教導的恩,也不能夠不報的。若是出家人的師父,是傳授佛法的,那是恩德更加大了,更加不能夠不報了。第四是佛,我們在世界上,受種種的苦惱,佛發大慈大悲的心,教導我們,勸化我們,用種種的方法,使得我們跳出這個生死的苦海。這種恩德,又不是父母師長的恩,所可以比得的了,所以更加不可以不報了。

講到畜生、餓鬼、地獄三惡道,為什麼要去救濟他們呢?這是前邊已經講過的,就是發菩薩的心,發大乘的心,不像小乘只曉得免除自己的苦,不肯度脫旁人的苦。

第五、第六兩句,是求佛菩薩暗裡頭幫助我,使得看見我念經念佛的人,或是聽到我念經念佛的人,都能夠自然而然的發出道心來。第七、第八兩句,是情願大家就在這一世上,一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都是菩薩心、大乘心,都不是自己只顧自己的小乘心。上一句的「報身」,就是我們這些人的身體,都是受前生所做種種善業惡業的報應的,所以叫做報身。「盡此一報身」,就是說大家受完了這一世的果報,不再受那虛假生死的果報身體。下一句「同生極樂國」,是祝禱凡有看見聽見我念經念佛的人,也都發心念經念佛,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並且也一同受著我回向的功德,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回向的話,若是每句的字數,多少一樣的,叫做「回向偈」。句子長短不一樣的,叫做「回向文」。無論是「回向偈」、「回向文」,總是以發願為正主的。

○第二種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華為父母,

華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解】第一句說,情願生到西方淨土那裡去。第二句說,九品的蓮華,做我的父母。第三句說,蓮華開了,見到了佛,就可以明白無生的道理了。第四句說,同了不會退迴轉來的菩薩,在一處做同伴。

【釋】要發願生到西方去,大家都已經曉得了。但是西方的世界多得很,有淨土,也有穢土,並且還有半穢半淨的土,現在發願生到西方的哪裡呢?所以要說明,情願生到西方的淨土中。但是西方淨土,也多得很,情願生在哪裡的淨土呢?所以又說明情願生在蓮華為父母的淨土,那就是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了。因為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都是從蓮華裡頭生出來的,所以蓮華就可以算是父母了。

但是往生的人,功夫很有高下的分別,所以蓮華也分做九品。等到這個蓮華開了,就可以見到佛菩薩的金面,聽到佛菩薩的說法。不過蓮華開的早晚,那就很有分別了。上品上生的,一到西方極樂世界,立刻蓮華就開,立刻可以見到佛。上品中生的,經過一夜,蓮華就開,就可以見佛。上品下生的,經過一日一夜,蓮華才開,七日裡頭,可以見佛。中品上生的,也是到了西方,蓮華就開的。但是雖然見到佛,聽到了佛法,也只能夠先證小果,不能夠就悟無生的道理,所以比不上上品上生的人。中品中生的,到第七日,蓮華才開,可以聽到佛法。中品下生的,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去,再要經過七日,方才見到觀世音、大勢至兩大菩薩,能夠聽到佛法。下品上生的,必須經過四十九日,蓮華方才開放,見到觀世音、大勢至兩大菩薩,說佛法給他聽。下品中生的,就要經過六劫,蓮華才能夠開放,觀世音、大勢至兩大菩薩,說佛法給他聽。下品下生的,直要滿十二大劫,蓮華才能夠開放,觀世音、大勢至兩大菩薩,說佛法給他聽。聽到了佛法,這個心就可以開悟了,那本來沒有生、沒有滅的道理,也就會明白了。並且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去,自然有許多只有向上修,不會退轉來的菩薩,像觀世音、大勢至等許多大菩薩,都同在一塊兒做朋友。「侶」字,同「伴」字一樣的。「伴侶」兩個字,就是同伴的意思。

這個偈,也都是發願的話。念這個偈的時候,第二句「九品蓮華為父母」的「九」字,可以改做「上」字。因為願要發得高,願意將來上品上生,發了願,只要自己修行的工夫夠得上,將來一定會應的。

○第三種

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

九品度眾生,威德無窮極。

我今大皈依,懺悔三業罪,

凡有諸福善,至心用回向。

願同念佛人,感應隨時現,

臨終西方境,分明在目前。

見聞皆精進,同生極樂國,

見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

無邊煩惱斷,無量法門修,

誓願度眾生,總願成佛道。

虛空有盡,我願無窮。

虛空有盡,我願無窮。

【解】十方三世無窮無盡的佛,要算阿彌陀佛是第一了,有九品的蓮華,來度脫世界上的眾生,佛的威嚴功德,都是無窮無盡的。我現在皈依了佛,懺悔身業、口業、意業三種的罪,凡有所修的福德,或是善根,都誠心把他來回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情願同了所有念佛的人,感動阿彌陀佛,隨便什麼時候,現出相來。到我們臨命終的時候,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清清楚楚的現在眼面前。所看見的,聽到的,都能夠發增長精進、修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心,將來一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見到了佛,就可以免這個生生死死的苦,得到了佛道,就可以度脫一切眾生,像佛的願心一樣。所有無量無邊的煩惱,一定要斷絕他。無量無邊修行的方法,一定要學會他。立誓發願,要度脫眾生。立誓發願,要學成功佛道。虛空還有盡頭的地方,我的願心,永遠沒有窮盡的時候。

【釋】說阿彌陀佛第一,就是指下邊的威嚴功德。「懺」字同「悔」字,一樣是懊悔的意思。不過「懺」是懺從前已經造的業,求他消滅。「悔」是悔後來不再造業。「感應」的「感」字,是念佛的眾生,用極誠懇的心,去感動佛。「應」字,是佛來應眾生。眾生不去感動佛,佛不會來應眾生的。「見佛了生死」,是見到了佛,聽到了佛的說法,漸漸的開悟了,無明一分一分的破了。破去一分無明,顯出一分真性,那自然不會再墮落到生死的路上去了。

「無邊煩惱斷」四句,完全說起來,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四句叫菩薩四宏誓願。「宏」字,解釋是大,就是發大願心的意思。修行的人,一定要發這四種大願心,才能夠修成功大乘菩薩。若然不是發這樣的大願心,那就只能夠成功小乘的聲聞了。所以這種四宏誓願,修行的人,也應該每天要念的,應該要發這樣的大誓願的。這四句的第一句,解釋起來,眾生有無量無邊的多,我應該要立誓發大願心,一齊度脫他們。第二句,我們凡夫的煩惱,無窮無盡的,都應該要立誓發大願心,一齊斷除他。第三句,修行的法門,無量無邊的多,應該要立誓發大願心,一齊學成功他。第四句,佛的道理,最高最深,應該要立誓發大願心,修成功他。

虛空是無窮無盡的,現在說他「有盡」,是譬喻的意思。就是說哪怕虛空有盡,我的願心,是沒有窮盡的。若是有一些不滿足我這個願心,那末我修行的功夫,就永遠沒有停歇的時候。再說一遍,是顯得這個願心,切實得很,堅決得很的意思。

○第四種

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志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以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善根增長。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聖眾,手執金台,來迎接我,於一念頃,生極樂國。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解】一心一意把自己的性命,歸托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情願阿彌陀佛,放清淨的光來照我,把慈悲的誓願來攝取我(「誓願」兩個字,是說立誓的願心,就是堅決的願心。「攝」字,在下邊一段解釋裡頭,會講明白的)。我現在用正正噹噹的念頭,稱佛的名號。因為發了度脫眾生的道心,所以求生到淨土去。阿彌陀佛,從前有四十八個大願心裡頭,本來有一個願說道:「若是有眾生,要生到我的國裡頭來,只要他一心相信喜歡念佛,念佛只要誠心,就是念得很少,只不過念十口氣的佛,也可以生到淨土來的。若是念了十口氣的佛,仍舊不能夠生到我的國裡頭來,我就不願成佛了。」因為阿彌陀佛發過這個大願心,所以只要肯念佛的人,沒有不能夠往生淨土的。現在我靠了這個念佛的因緣,能得進到佛的大誓願海裡頭(這一句,在下邊一段解釋裡頭,會詳細講明白的)。承蒙佛慈悲的力量,使得我許多的罪業,一齊都消滅去。使得我的善根,漸漸的增加長大起來。到了臨終的時候,自己可以預先曉得。並且身體上沒有病痛苦惱,心裡頭沒有貪愛這個世界的意思,也沒有捨不得離開這個世界的意思。念頭一些不顛顛倒倒,很安安定定的,像參禪的人,入了定一樣的(這兩句,在下邊一段解釋裡頭,會詳細講明白的)。阿彌陀佛,同了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還有許多的菩薩、羅漢等,手裡頭拿了金台來迎接我。只消轉一個念頭的時候,就已經在蓮華裡頭,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去了。蓮華一開,就能夠見到佛,就能夠聽到佛的說法。聽到了佛法,登時立刻,本來有的同佛一樣的智慧,也就開發顯現出來了。到了這個時候,仍舊回到我們這個世界上來,度脫許多的眾生,才算滿了我度脫眾生的願了。我現在一心歸依十方同了三世的許多佛,歸依許多的菩薩,歸依用了大智慧到彼岸的佛法。

【釋】「慈誓」的「誓」字,就是誓願,是發的願心,就是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個大願心。「攝」字,是收取的意思。「慈誓攝我」一句的意思,就是情願阿彌陀佛,用他慈悲的誓願來收取我,使得我不走到別的路上去。

「大誓海」,是指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個誓願。因為這四十八個大願心,大得了不得,所以拿海來比喻。「以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兩句的意思,就是靠了這個念佛的因緣,能夠感應佛的誓願的意思。也就是念了佛,就能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意思。

「如入禪定」一句,是說參禪的人,專門定了心,靜坐了參究佛的道理。等到功夫深了,一心一意,沒有一些旁的亂念頭的時候,就是口中的呼吸也沒有了,一坐定了,可以經過許久的時候,差不多像死的一樣,這就叫入定。這裡的「如入禪定」,是比喻心定不散亂的意思。

「金台」,是蓮華下面的座子,有幾種的分別。上品上生的,是金剛台。上品中生的,是金台。品級低下去,就是銀台了。

「乘」字,就是車子。「佛乘」,就是最上乘的佛法。「佛慧」,就是佛的智慧。我們這些人的智慧,本來是同佛一樣的,因為被種種的煩惱遮蓋住了,所以智慧就發不出來了,所以就成了凡夫了。現在聽到了佛法,所有的煩惱,一齊破了。本來有的智慧,自然就顯出來了。

十方佛,是就地位方向說的。三世佛,是就時候說的,就是過去、現在、未來(沒有來的時代)三個時代的佛。「般若」是梵語,就是「智慧」。「波羅蜜」,也是梵語,就是「到彼岸」。合併起來講,就是用了大的智慧,度過了生死海(生死海,是指三界有生死的,所以叫做生死海),到那邊的岸上去(那邊的岸,是指西方極樂世界),就可以不生不死了。這一句,就是說佛法。這末後三句,就是三歸依的意思。第一句,是歸依佛。第二句,是歸依法。第三句,是歸依僧。從頭上「一心歸命」起,一直到「滿菩提願」,都是發願回向的話。既然發了願,就應該要歸依佛、法、僧三寶,所以末了又加上這三句。照這個樣子,一篇發願回向的文字,才算完全哩。

這一篇文字,是宋朝時候一位道行很高的大法師,慈雲大師做的。這位大法師,很了不得的,念佛功夫很深很深的。做了勸人修淨土的書,也很有幾種。他這一篇文字,雖然不很長,但是意思已經說得很圓滿了的。

三皈依

修行的人,沒有歸托依靠,就覺得心思搖搖動動,沒有靠託了。一定要歸依佛、法、僧三寶,才可以有著落。所以受三皈依,是學佛的第一步。回向過後,一定再要念這種三歸依,一堂功課,才可以算有一個結束,才可以算得圓滿。但是念三皈依的時候,每念到一段的末一句,就應該拜一拜。等到三段一齊念完,拜完起來的時候,再問一個訊,就算圓滿了。「問訊」,是出家人的話。「訊」字,同「問」字一樣的意思。問訊的樣子,同在家人作揖差不多的,先把兩手合攏來,放在胸前,再放下去,到膝蓋地方,再拱手上來,到眉心地方,所以叫做問訊,是取問候的意思,也就是顯明白恭敬的意思。

自歸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解】自己歸依了佛,應該要發願,盼望眾生,大家明白佛的大道理,發出最高的道心來。

【釋】修行的人,不獨是自己顧自己,一定要顧到眾生,才可以算是發菩薩心,發大乘心。所以要發大願心,盼望眾生大家都明白佛的大道理。

「體解」的「體」字,是體貼到的意思,就是明白的意思。「大道」,就是佛的道理。「無上心」,就是大慈大悲的佛心,度脫眾生的心。

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解】自己歸依了佛法,應該要發願心,盼望眾生,大家的知識,都能夠進到佛經的深固幽遠、最奧妙的道理裡頭去(道理不是粗淺的,所以叫深。佛法不可以破壞的,所以叫固,有堅固的意思在裡頭。秘密的真理,不容易明白的,所以叫幽。沒有窮盡的,所以叫遠。奧,是深奧。妙,是極好)。使得大眾的智慧,像海一樣的大,一樣的深。

【釋】「經藏」,就是佛經,所說的都是佛法。既然歸依了佛法,就應該一心一意的在佛法裡頭用功。「深入」兩個字,就是認真用功,自己的心,同了佛經上所說深妙的道理,都覺得相合,沒有一些牴觸的意思。既然心能夠同佛經上深妙的道理相合,那末自然智慧一天增長一天,直像海一樣的大,一樣的深了。

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解】自己歸依了僧,應該要發願心,盼望眾生,大家都做大法師,許多的出家人都歸他管理,並且大家都和合在一塊兒,一些沒有妨礙。

【釋】「統」字,是總共的意思。「理」字,是管理的意思。譬如做了寺院裡頭的方丈,那末所有寺院裡頭的出家人,就都歸他管理。現在既經歸依了僧,就應該盼望眾生,大家將來都能夠做大方丈,或是做大法師。所有出家的人,一齊都歸他管理。並且大家都是很和氣的,合在一塊兒,你不礙我,我不礙你。

和南聖眾。

【解】「和南」兩個字,就是頂禮(先把兩手合攏來,放在胸前。再把右手移開,慢慢的向下,身體也慢慢的彎下去。右手按著了地,再把左手也按著了地,頭便在那兩手的中間,叩至地上。再把兩手分開來,放在頭的左右兩邊,慢慢的翻轉來,手掌向上稍停一刻。手再翻回來,按著地上,把身體慢慢的起來。仍舊把兩手合攏來,放在胸前,再照前面所說的樣子拜下去。這個叫做頂禮,也叫頭面接足禮。因為頭著了地,兩手分開,放在頭的左右兩邊,是接住佛的兩足的意思,所以叫接足。這種禮拜,是最恭敬的),顯出恭敬的意思來。「聖眾」,是許多的聖人,所有一切的菩薩、羅漢,都包括在裡頭。起初先拜佛,中間念經,末後拜一切菩薩,同了賢聖的僧人。可以顯出從起初到末了,總是敬禮三寶的意思。

【釋】這一句,實在並不在三皈依正文裡頭的。念三皈依的大眾,只要念到「一切無礙」,就完了。這一句,是應該敲磬子的人唱的,是叫各人一齊頂禮菩薩、羅漢,同了一切賢聖僧。拜三拜,就算功課完了,各人都可以退了。

(本文為《阿彌陀經白話解釋》附錄)

附二:

李炳南老居士開示念佛方法

一、最簡單的早晚兩個課程

(一)那摩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一稱一拜或只合掌)

(二)那摩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如前拜稱)

(三)那摩阿彌陀佛。(不必禮拜。但恭敬念去。跪念。坐念。立念。皆可。至少百聲。千聲。萬聲。以個人功夫忙閒而定。只宜由少增多。不宜由多退少。)

(四)那摩觀世音菩薩。(一稱一拜)

(五)那摩大勢至菩薩。(一稱一拜。觀音勢至。為彌陀左右脅士。統稱西方三聖。念完了佛。理當要拜的。)

(六)那摩清淨大海眾菩薩。( 一稱一拜。極樂世界有很多的菩薩。將來皆是我的師友。也應當拜的。)

(七)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這是回向文。也就是說明我念佛的願力。願是必要發的。)

(八)禮拜而退。

(附註)以上功課,每天早晚兩次行之。洗手漱口,在佛像前焚香頂禮,照法念誦。如無佛像,或所住之處,不甚方便,不焚香頂禮亦可。但面向西方,心存恭敬,功德也是一樣。再者,凡括弧以內之小字不念。

二、念十口氣的方法

盡一口氣,念『那摩阿彌陀佛』三五聲,或六七聲,共念十口氣,仍念回向文遍,一拜而退。

(附註)這是為了很忙的人,想的一個法子,費時不過五分鐘。最要緊就是天天一早一晚去作,萬不可間斷,有佛像對著佛像去作,沒佛像就面向西方去作。

以上兩個念佛式子,皆是為忙人訂的。若有閒功夫,可在第一個式子第二項以後,念阿彌陀經一卷,往生咒三遍,贊佛偈一遍,(課誦本內全有記載)那是更好。這是最簡單、最合實際、決定成功的佛法。

三、念佛法要

念佛的時候,要把心中一切的事,都要放下,不可胡思亂想。單把六字洪名,從心裡生起來,從口裡念出來,再從耳里聽進去,印入心中,必須想清楚、念清楚、聽清楚,這樣才能得到感應。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