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人間天:如何積累福德和增長智慧?


時間:2017/7/7 作者:定臻

我們一定聽過那樣的一個偈子:修福不修慧,大象戴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是說如果只去修福德而不去修智慧,就如同披戴種種珍寶的大象一樣;相反只肯修智慧不修福德,當智慧顯現成就為阿羅漢了,卻只能托空缽餓肚子。釋迦佛在示現成佛前,三個阿僧祇劫修福慧,智慧已經圓滿了,但是又用了一百劫修相好。而相好又直接同福德掛鈎。這句話可能各位有聽過,但是深思維一下,那么多大菩薩在菩薩位而不肯取進成佛,並非是智慧不夠圓滿,那么他們要做的事情亦如釋迦佛修一百劫相好是一樣的。也就是說在菩薩位盤亘不前,並非是因為智慧上有多大的缺失漏洞,而是因為還需要多多的做福德。

1.什麼是智慧?

釋迦佛在菩提樹下示現開悟證佛果時三嘆奇哉,留下了非常非常著名的法句:一切眾生都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也就是說,一切的有情眾生,當然包括你我在內,三界六道的眾生統統也都包括在內的,在本質上都是和佛一致無二的;但是因為佛沒有妄想執著,從而證得佛果;而我們有妄想執著,就暫時沒辦法證得。

如果我們能把妄想執著也清除掉,我們也就可以證得佛果。所以修智慧破妄想執著,這是學佛修行里相當一大階段要努力的目標和方向,也就是求智慧。有了智慧並不代表就一定成就,而是有了智慧就有成就的條件。亦如之前同大家說過:若智慧不顯離道尚遠!學佛修行如果出不來智慧,連相似智慧都沒有,就是在修行上還離正道太遙遠。

智慧是啥東西?過去把智慧非常粗暴的拆分了一下:智是知道的能力;慧是解決的能力。智慧就是知道問題並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像出現了一個問題,我們要去分析問題、思維問題、尋求解決、落實解決、調整方案,最後見到解決效果。有了智慧不代表就一定解決問題,但是沒智慧想解決問題就難上加難。有了智力能分析問題,客觀的觀察審視,找到問題中的節點、找到病結,之後通過慧力去尋求解決。我們一輩子努力學習世間的知識文化,也依然如這個粗暴的拆分一樣,學了一輩子其實就是在學習怎么解決問題!除此之外別無其他,也就是說,我們學到的所有的知識方法等等都是為解決問題,或者在解決問題的路上。

只不過某個學科給出的是某類解題的思路,比如數學是要客觀計算,從各個支離破碎的條件推算出整體和趨勢;化學是以觀察原子層面的化合反應,從微觀返回到現實,獲得利用。我們所有學到的門科可以粗暴分兩類:一是直接提供解題思路的;二是提供支撐和輔助的,也就是為解題服務的。

這和智慧是一樣的,我們想更好地解決問題,就要更客觀地分析問題。客觀分析就不應該夾帶情緒等等,不會說這個人不好,他的因果就都是壞的,那個人是好人,他的因緣都是善緣!不會是這樣的。如古人說:天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不管是皇王聖主還是逆賊宵小都是一樣對待,這同佛法的觀點很類似,所以佛法說: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不會因為我們是凡夫就減少一分。所以各位想有智慧,在基礎上要練習把情緒從觀察中撇開,不能以情緒為基礎去做觀察。在天眼層面各位也會發現這個問題很複雜,如果情緒里有一種偏向,那么天眼觀察的結果就會發生巨大的偏轉,導致天眼提供的信息偏差太大,所以這樣的信息或有其準確性,但是因為夾帶的情緒太大,導致信息很難採信。

往往很多學佛人都希望自己有天眼,不是誰沒有,而是都有,如果不能去良好規範使用,有天眼並非是一個好事情。亦如某些法師反對經懺佛事是因為這裡牽扯了大量的精力,令人很難有精力進入修行中,干擾修行的東西都可以被排斥;如果經懺佛事已經真實地干擾到了修行,被排斥也是情理之中。亦如在幾年前見過一個學佛人,所謂學佛就是跑廟去參與超度法事,他們有一個龐大的信息網,誰聽說哪個寺院要搞超度了就積極地組團去參與,而不去落實修行,這種行為可能有其存在的原因,但是不值得推崇。

2.如何獲得智慧?

各位也聽過“法布施得智慧”,這個法布施是什麼?我們過去聽某些法師說:印刷經典流布也是法布施!當承認這是法布施的一種,但不是法布施的全部,最多算法布施里的低配。法布施的標配是能發心並同大家分享佛法。法布施的高配就不好說了,因為高標準的法布施這很難企及,我們看《維摩詰經》,維摩詰對大眾是高配法布施,就算這些大弟子、大菩薩隨釋迦佛修行很久,到維摩詰這裡還要再拔幾個高,這就需要有知人善教的能力了,這個能力就不是鍛鍊鍛鍊能有的了,是需要長久落實福德智慧兩手抓,才可能有機會觸碰的。

所以現在所謂的法布施,要看各位自己的根基狀態了,我水平不好,那么就去做低配的法布施,也是得智慧,只是低配法布施得低配智慧,這就是如是因、如是果的事情,真實不虛;如果標配法布施,當然得的智慧就是中規中矩的智慧。亦如文殊菩薩是菩薩里智慧第一的,他的法布施就是做高配版的了,所以他的智慧不得了,如他手裡的寶劍一樣,堅硬代表智慧的體相堅固;鋒利代表智慧使用時的決斷迅猛,如果中規中矩的智慧很難企及這種高度。

所以怎么做好法布施?亦如我說:布施是從上而下的,供養是從下而上!你得先有,才能給他人;如果他人比你多,你怎么給人家啊?就像我們想去憐憫眾生,但是他過的比你幸福快樂,你憐憫他什麼?反過來他要憐憫我們不幸福不快樂了,對不對?布施也是一樣的,你有了才能去分享給他。

法布施有一個好處,不像錢你送出去了,就是從你手裡暫時消失了,法布施的本體不會消失,不會因為分享布施而消減,反而因為在布施分享的過程中,鍛鍊提升圓融了,令能布施的部分更豐富。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法布施得智慧這是現世即得的。那么我們要分享什麼?法本身就很抽象,什麼是法?就是模仿複製地學習,我們學習佛法,就是模仿複製學習佛陀的心念行持。但佛的境界離我們太遠,所以講了那么多大菩薩,佛把菩薩推在前面供我們參考學習,給我們一個能夠得到的目標榜樣,所以學佛的一大進程,往往都是通過學菩薩得以增進的。

於是《地藏經》接地氣,各位看看四段發願里,兩段救母的案例都不是那么高大上的。婆羅門女是外道,雖信因果,但不信佛法,就算蒙佛加持到了業海,依然詢問鬼王很多非常低級的問題,他當時水平就這樣,和我們很像的;而光目女的狀態就更差,連他母親造作什麼業力都不能準確知道,也就是說這個女人如果沒有接觸羅漢福度,和我們又有多大的距離呢?

基於此,才出現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地藏經》的核心是第幾品?到底核心秘密在哪一品深度提到了?這一品看懂了,知道菩薩在做什麼了,知道他怎么做的,知道他做的事情了,我們就要自我對照。發現好像我們也可以做,如果此時能有發心支撐、善緣支撐、福德支撐,我們也可以學習地藏菩薩那樣分享佛法,學習地藏菩薩那樣的法布施,這就正合佛意了。

智慧依然要靠修行戒定慧而來:攝心為戒,因戒得定,因定生慧。而法布施得智慧這是偏於鼓勵流通的成分更多,鑒於我們很難拿捏這個抽象的法,所以要舉種種的例子、種種的比喻、種種的描述、從各個角度、各個層面剖析拆分,讓抽象的法立體起來、清晰起來,這都已經不是靠流通布施能獲得的了,依然還是要實修戒定慧三學才能獲得這些。

3.積累福德的兩種方法——減少消耗,開源積累

可當我們要升起一個心念,就要看福德、善緣、善根是否能提供足夠的支撐了。亦如在世間我們“想要”的部分不是我們“需要”的部分,奢望的部分遠遠大於需要的部分,那就要更大的資本支撐我們獲得滿足超高的奢望,這就是在急速消耗福報了。這個事情搞懂了,一對比,菩薩不成佛在努力地積累福報;而我卻在為尋求一個個奢望的滿足,在急速地消耗福報!這路就走擰了,走岔了。那么他們為什麼積累福報,為了這個事情都不急著成佛呢?亦如《法華經-提婆達多品》里提到兩部分,一是提婆的部分,二是龍女的部分。龍女的案例,在浩瀚的典籍里是非常珍貴難得的例子,因為這是現世成就的,餘下就是善財童子當世成就了,也就是說學佛現身成就的案例只有龍女和善財這兩位。《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里提到的常不輕菩薩的成就是臨終獲得,是他命盡後,因為修行的原因獲得的種種功德莊嚴,和他們兩位還不同。

而各位需要注意的是,釋迦佛宣講《法華經》,連涅槃許久的多寶古佛都來聽法,可是龍女卻無緣多聽,示現成就了就轉身飛往自己的無垢世界去了。所以各位要曉得:在菩薩階段修福德這多重要了!因為福德的事情,是龍女不能有機會企及聽聞《法華經》,就算他示現成就了,還是表現出了福德的不豐足,《法華經》沒辦法繼續聽。

有福德墊底一切都有可能!如果福德不夠了,很多事情就會捉襟見肘。學佛也是這樣,總是這事、那事、這個人、那個人,讓你學佛的事情不順暢,學得扎心啊、塞心啊、破事、亂事、干擾一層一層的,這是福德不充足的表現。亦如我們很多同修學佛很久,可是不得增進,沒機會前進;看到一個機會,一努力又走到附佛外道里去了,這也都是福德不足的表現。

福德是啥?當每個人出生的時候,都會攜帶對應量的福報,提供此人一生的正常用度;如果過分的消耗福報,以後的命就會對應消減。所以福報消減也等同於壽命的消減,不僅天人是這樣的,我們也是這樣的。很多事情是折損福報最嚴重的,比如邪淫,比如殺生,所以普遍來看邪淫的人壽命短,古代的帝王平均壽命還不到四十歲,可見一斑了。

還有消減福報的事情比如浪費和奢侈,奢侈是你可以用這樣的,但是非要用更好的,當然或許我們通過博弈論會選擇更好的產品,但付出的成本會更高,比如一個手機,比如一個電子設備,有的很小很小的東西就要幾千,這是莫名其妙。我們要區分好正常用度和奢望,正常用度的需求很容易滿足,而奢望是不容易滿足的,因為裡面的貪慾太熾盛,這火不容易熄滅。

據說中國餐桌上一年浪費掉的糧食要高到兩千億元,被倒掉的食物相當於兩億多人一年的口糧,各位明白為什麼旱澇那么嚴重了嗎?

福德是能獲得福報的品質,比如某人有德行,就是他能去創造更多的善行,而不是他過去創造了多少善行。所以福德是一種品質,是能持續創造福報的品質,而這個品質里包括最基礎兩個方面:一是開源,二是節流。減少沒必要的福報消耗這是節流,但節流是被動的,還需要開源的主動方法。

能更好的配合開源節流,減少消耗,開源積累,就把福報的事情盤活了。如剛剛說:有福報什麼事情都好說!所以修行基礎階段就是怎么落實消業培福這兩大塊內容,把消業和培福做紮實了,業力不那么明顯現前,惡業不那么巨大難熬,善緣又很容易成熟,這就非常愉快了;如果相反惡緣總在成熟,善緣遲遲不動,想向善、想提升、想扭轉、想學佛、想靠攏那都是難如登天。

今天的部分就到這裡,阿彌陀佛。

摘自人間天新浪部落格《普門品析》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