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人間天:為什麼學佛者眾,得大利益者少?


時間:2017/7/13 作者:定臻

《普門品》云:「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

這是一個條件句。如果有眾生,這是條件滿足的客群;能夠恭敬禮拜,這是條件的具體標準;觀世音菩薩,這是條件的對象;福不唐捐,是結果。這一句經文自成體系,有條件,有標準,有行做要求,有所做對象,有結果,把因、緣、結果都描述完畢了。

1.若要獲得福不唐捐的利益,首先需恭敬

往往我們很容易被經文的結果蠱惑,看到經文描述的結果非常衝動,認為自己伸手就能把這個利益拿到手裡。這個想法是很普遍的一種情況,但很遺憾,這個門檻沒看到,利益是拿不到手的。我們都希望福不唐捐、希望功不唐捐,可前面的門檻我們是否發現了呢?我們是否有很明確的對象?比如很多時候大家都知道念佛很好,但是念哪尊佛啊,哪一尊菩薩好啊?如果閱讀經文就會發現,佛陀提到的其他佛的德號不止幾十幾百幾千了,哪一尊佛都無上圓滿、無邊殊勝、無盡功德、無量慈悲;佛推薦的大菩薩數量也非常眾多,不管是四大菩薩、五大菩薩、八大菩薩、二十五大菩薩也好,到底我們稱念哪一尊更好呢?

佛為我們推薦如此眾多的佛菩薩,並非是希望我們迷惑其中,亂花漸欲迷人眼,不是這樣目的;而是希望找到更契合我們當下狀態的那一尊,作為對象去落實恭敬禮拜供養讚嘆等等的修行手段。也就是說,稱名也好,供養、讚嘆、禮拜等等的手段,對任何佛菩薩都適用。你如此對待藥師佛,如此對待阿彌陀佛,如此對待地藏菩薩、文殊菩薩都可以,都好用,這一點是通用的,但是因為對象不同,結果就可以不同了。

亦如禮拜、恭敬、讚嘆、供養、皈依地藏王菩薩,最基礎的利益是百返生於三十三天,在忉利天可以生一百次,死完又生到忉利天。這樣簡單的行為就可以收穫如此不可思議的福報,於是我們就去做了,那麼這個讚嘆、禮拜、供養、皈依等等的手段,我們是否真的用對了心呢?是否心態是對的呢?《普門品》字數不多,但多次強調了恭敬。

當我們想去落實如上種種的手段了,心裡是否真正的升起了恭敬心、虔誠心?可能大家都會認為自己虔誠,那麼如果求的事情不被圓滿,是說明被求的佛菩薩沒能力圓滿我們?還是說這裡面哪裡出了錯?思維到此我們就要理解這個恭敬就很深了。

佛以什麼為心?菩薩又以什麼為心?這個問題看上去沒什麼異議,因為佛教講觀心無常,隨後次第衍生就形成了:觀心不淨、觀心是苦、觀心無我了。所以沒有一個真實的心可得,而是以心來大略的說一下情況而已,沒有一個真實的心可得,那麼佛菩薩自然無心,也就不需要拿什麼當心;但是這不會幫助我們理解佛菩薩的境界狀態。佛是以眾生心為心,所以佛念念都是利益眾生、擁護眾生、加被眾生、慈悲眾生、救度眾生、解脫眾生、圓滿眾生。在很多經文裡佛對大菩薩常常叮囑是——擁護眾生!這個詞就很奇怪,不是救度,而是擁護。

菩薩是把舍己為眾當心。菩薩是捨棄自己為了利益眾生,這和佛是一致的,只是還有一個要舍的我相在;而佛無相,所以也就沒有舍相可得。

而我們有相啊,有各種各樣的相,執著了假我、虛榮的、傲慢的、卑劣的、卑微的、畏難的、貪婪的、吝嗇的、狹小的、愚痴的!我們執著了太多的所謂我,這和佛菩薩的無我很難契合。靠什麼彌合我們同佛菩薩間的距離啊?實修是靠清淨自我為手段,從而趨近佛菩薩的清淨;發現自己內心裡有各種各樣不清淨的心念行為,就努力的解決掉,除去這個影響,這就是修行。

而《普門品》我們說是三根普被的,是鈍利兼收的。如果要靠我們自我清淨了,趨近於佛菩薩的清淨,從而獲得受用,這個門檻就不是一般的高了。這就肯定不能做為《普門品》的利益門檻了,因為太高了,普通大眾不能圓滿,自然就不是三根普被。

所以恭敬的心態其實就是代替了自我清淨的那個修行境界,當我們對菩薩升起恭敬心了,保持這個恭敬心,此一刻諸般雜亂的想法念頭都被這個恭敬壓制了;雖然我們沒有靠修行戰勝雜念妄想,但是我們藉助對菩薩的恭敬壓制了其他的想法念頭,也就受用於趨近於佛菩薩的清淨了。這個恭敬就等同於走了一個捷徑,跨越了實修要辛苦很久才能達到的標準。所以恭敬心是真正實現三根普被的最低門檻,最下線的標準就是恭敬,《普門品》的所有的利益,我們如果達到恭敬就都可得。

2.怎麼才能升起恭敬心來?

怎麼才能升起恭敬心來?這就又要學習了。你不學習,不知道觀音菩薩是何等威武!我們怎麼恭敬他?只是看到了木雕泥塑的像了,覺得很好就恭敬嗎?這個看到像升起的恭敬很脆弱,不能長久受用,開啟的條件也不夠好。

《普門品》裡舉了眾多的案例,那麼多神奇的不可思議的案例,能幫助激發促成我們對菩薩的恭敬心。於是前面解除種種的惡難危急,我們理解了,只當成一個備用工具了,以後遇到什麼水火災難再去呼喊菩薩救援,這裡有恭敬嗎?所以那樣理解也可以,但是沒能激發促成恭敬心的產生。

真的了解菩薩的偉大和不可思議了,就能升起恭敬了。如《地藏經》前面就提到分身集會,所有有地獄的世界都有地藏菩薩在工作,而且每個地藏菩薩都帶領了眾多的從輪迴里被救度出的眾生,這是一個強大的信號——在救度眾生上是了不得的成就;經文隨處可見的卻是他的低調謙虛、溫和不爭,越是這樣謙和,就越難思議每個分身怎麼救度了那麼多的眾生?這一對比,必然產生對地藏菩薩的恭敬和讚嘆來,也就是我們的恭敬是有料的,讚嘆是有內容的;不是張口胡說,為了求利益瞎咧咧,裝模作樣的打妄語。

在這裡也是如此,世尊數次讚嘆觀音菩薩的不可思議神力了,幾乎每段經文的結尾部分都是讚嘆觀世音菩薩;我們是否能理解為什麼佛要讚嘆他?那麼我們如果讚嘆菩薩,恭敬菩薩,我們是否有料可說呢?說不出東西來,讚嘆也好,恭敬也好,禮拜皈依也好,都沒有內在的東西,就是說明我們對他不了解。

就像你遇到一個人,他說你誇我兩句,說我兩個優點!瞬間就木了,我也不認識你,我上哪去知道你有什麼優點,有什麼可夸的?同理,我們想點讚菩薩,有料嗎?

到這《普門品》大概一半的內容就算過去了,這大段以後還有二大塊內容,我們是否了解了點觀世音菩薩呢?是否還是世間的認知水平:觀世音是位大菩薩!但是多大的菩薩,我們能說出來嗎?所以想得到《普門品》提到的所有的利益,提到的所有的案例都想真實受用,就要跨越這個恭敬心的門檻;如果恭敬心起不來,《普門品》的所有的利益一分一毫少不少?也很難得到!

這就和福不唐捐有矛盾了,也正是因為福不唐捐做了最低的基礎保障,讓我們忽略了對觀世音菩薩恭敬的這個基礎要求。

在這句經文裡看著是順風順水的一句話:如此這樣做,就能獲得如此的利益!這是很典型的佛經常用結構,可是逆著來看就發現好多坑啊,如果恭敬做不到,利益怎麼得?如果恭敬對象不對,利益怎麼得?如果恭敬也有了,對象也對,但是手段沒有,利益還是得不到!這就是「學佛者眾,得大利益者少」的原因所在了,就是描述的門檻,明晃晃的在那,我們就是不當回事。

3. 恭敬的條件就算沒做到,但只要去做,我們也依然可以得到對應的福利

《普門品》最低保底的利益就是四個字——福不唐捐!我們從觀世音菩薩處可得出輪迴的結果,為什麼這裡提的是福?或者是福德,或者是福報了,而不是出輪迴的功德?看到這裡就倒吸一口涼氣啊:如此這樣做的結果,僅是以後的輪迴里去受用福報,這是絕對不會白做的!這個保底利益雖然很實在,但是有點不給力啊。

如果解讀了福不唐捐就馬上明白了:前面恭敬的條件就算沒做到,沒達到這個標準,我們也依然可以得到對應的福利,以後享用去吧,這肯定不白做了!但《普門品》裡提到的現世利益,乃至危機解除的利益,就和福不唐捐有距離了。所以我們懂得不白做,但是也要爭取進一步拿到更上一層的內容,而不是吃保底福利。

如這句經文的基礎結構:一,標準是恭敬;二,手段是禮拜供養等等;三,對象是觀世音菩薩;四,結果是不白做。而福不唐捐給整部經文做了最低保底利益的承諾,那麼就算標準、手段、對象這三者,我們可能稍有不對,也沒什麼大問題,肯定有基礎利益可得,這四個字完全體現了三根普被、鈍利兼收的普門精神。能懂得這個意思就會感慨:救度眾生有多難了?就算路子已經清晰描述到一、二、三、四了,依然還會有眾生做不明白、做不完整、做不對、做不全,還要動用最基礎的利益保障。這如是種種福德的提著,和經文最後持地菩薩說:聞觀世音菩薩普鬥神力的眾生功德不少!出現了一個極大的反差,全文只有最後處提到是功德,而對應的是聞這一系列的內容,所以想得功德,想依靠此出輪迴,就不應該是輕飄飄一帶而過的去讀;聞不進去,哪裡有功德啊?但肯定有福德就是了。

這也是我們為什麼強調小回向的原因了,如果我們聞不進去、理解不了,怎麼獲得功德?最多就是福德福報罷了。如果我們還抱著以此功德回向法界的路子走,這無異於在說妄語!因為我們沒獲得功德,怎麼能說拿我的功德去回向給誰誰誰呢?那個誰誰誰聽到你這樣忽悠他,不來踹你就不錯了,就已經是他大慈大悲了。

這裡不得不提,很多學佛人很努力的去做,但是很難見效果!就是忽略了很難獲得功德的問題。我今天機關槍掃射了一本經文,我就有多少多少的功德,然後就可以無盡回向,各種回向了!我們不明白經文告訴我們的具體是什麼,怎麼得對應的利益?怎麼得對應的功德呢?所以能學佛這自然好,但是學明白才行啊;學不明白,那就是自己逗自己玩,最後還會說佛法不靈,這樣的人好多啊。如果各位不想當佛教的負面教材,不想被我各種躺槍的言中,就要給自己一個期許:要學明白佛法,得到其中的大利益!不要渾渾噩噩的,拿自己的以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覺得、自己的執著去學佛,最後你執著的一定是受傷害的結果。

所以福不唐捐雖然我們肯定獲得,哪怕就是機關槍掃射幾遍,但不要滿足於此。如果我們真的想出輪迴,那麼對福德福報的態度要拎得清:這一生我能用就用用;這一生我用不上了,那麼就不用了,因為此生完畢決定出輪迴去,沒有下一次生死輪迴,也就不需要在輪迴里的福德福報的襯託了。

而這一生我們還真的離不開福報的支撐,學佛的路能走下去,需要福報支撐;我們能在某階段有所體悟,還要有福報支撐;想開悟,也需要福報支撐;想學明白,還需要福報支撐;想順暢,需要福報支撐;想消除厄逆,需要福報支撐;想求一個什麼願念,需要福報支撐;想獲得一個對應利益,還需要福報支撐。幾乎這一生就是憑藉福報說話了!所以消業培福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是基礎之基礎,重中之重。亦如我們讀經後,明白了對應的道理,能落實嗎?需要福報支撐;能信受嗎?需要福報支撐;能堅持嗎?需要福報支撐;能在其中對應調整自己嗎?還需要福報支撐;能見到利益繼續跟進嗎?還需要福報支撐。

搞明白這個事情了,就真的又會感恩佛菩薩的慈悲,把福不唐捐的底子交代給我們了,鼓勵我們努力去做,哪怕不明白也要去做,哪怕做的不那麼好,有什麼條件沒達成,也鼓勵我們去做;只要去做了,就必得其福利!只是我們看懂了,明白了佛心如此,就要去努力做到更好,這才順了佛心,也才寬慰了佛菩薩的辛勞。

今天的部分就到這,阿彌陀佛!

摘自幻海迷局新浪部落格《普門品析》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