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殺生的過患和放生的功德


時間:2017/8/1 作者:草根心聲

殺生的過患和放生的功德

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都知道,生命對於自己是多麼的寶貴,沒有生命就不能獲得其他一切物質和精神的東西。但是,人又是自私的,在珍惜自己生命時候,往往漠視他人和動物的生命。自古以來,人類自己以及人類與其他生命之間並不是和平相處的。一個有理智的人都應該明白生存在世間的所有生命都是同樣的重要,因為生命對人們來說應該是平等的。珍愛生命,是人類文明下普遍的認同。人身難得,我們應該善待自己的生命;眾生平等,世人應尊重他人的生命;普渡眾生,人類應該關愛眾生的生命。

就現在的情境而言,人們殺生的動機不外乎三個方面:一是貪慾殺生。為貪食肉食美味,殺生販賣而得到的利潤,獲取報酬。野獸的弱肉強食,僅僅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生存;然而人類殺生卻表現出種種自身貪婪和欲望的滿足。現在的人們,變化著各種花樣,食用不同動物的肉,即使非典、禽流感等疾病讓人們有暫時的畏懼,但是多數人依舊不能反省自我。二是嗔恚而殺。某大學的研究生虐待黑熊,就是為了報仇洩憤,曾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既有人談論現代人的心態,也有人探究對動物的關愛,不論是基於那種出發點,社會能夠重提關注動物,也令人感到欣慰。可惜,時下虐貓、虐狗等現象仍然存在,有人還以此為快樂,確實太不應該。三是邪見而殺。中國的習俗有悠久的歷史傳承,大約從新石器時代起,人類就開始以動物殉葬。所以,人們為求福報、功德,祈平安、豐收,舉行祭祀等習俗。直至今日,各種民間信仰、風俗文化中還保留以動物頭顱、鮮血等拜祭祖先的傳統。其實,完全可以採用文明的方式取代傳統的祭祀方式,減少對動物的殺戮。

先不說別的,就說滿足口欲吧。「上帝好生,物皆戀命,殺彼養己,豈能自安?」人們對於吃魚吃蝦,吃雞吃鴨,有一個基本認識,就是增加營養,不然幹活沒勁。吃魚吃蝦到底有沒有營養?《黃帝內經》講的非常清楚:「精神內守,病安從生?」精神就是精氣神,在生命裡面保存得好,人就不生病!說明精氣神是最好的營養,沒有精氣神,再有營養的東西吃起來也沒有味道,吃不下去。「正氣記憶體,邪不可乾;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精氣神,生命就是一口氣,沒有氣就沒命,氣質不好就容易生病,都是一個氣質上的問題。精氣神是營養,我們應該保持我們的精氣神圓滿不缺。生命有力,人有信心,工作有熱情,才能助人、愛人、幫人和尊敬人。我們平常吃肉,不管是豬肉、牛肉、羊肉,它們在被宰殺的時刻,哪一個是慷慨就義的?都是帶著憤恨、怨怒離開的,那個仇恨、毒素在它的機體裡留存下來,吃的少,影響不大,吃的多了,那些毒素就會殘存在我們的體內,既不好消化也不好排除,影響我們的身體,甚至會吃出毛病。

所以飲食,不僅僅對我們的精氣神有影響,對我們個人的氣質,個性都有影響。為什麼馬屁股隨便拍,因為馬是吃草的,脾氣好,怎麼拍都沒問題;老虎屁股摸不得,是因為它是吃肉的,脾氣急躁。有人擔心,不吃肉,天天吃蔬菜、會不會影響體力,從馬身上就應該找到信心。馬吃草,千里馬,耐力大;老虎吃肉,爆發力很大,但是耐力不足。你要讓馬和老虎賽跑,肯定老虎跑不過馬,老虎是短跑,馬是長跑。對於殺生的害處,現在連屠夫都有體驗,他們在殺豬之前,先念一段咒語:「豬啊豬啊你莫怪,你是盤中一道菜,他不吃來我不殺,你向吃的去討債!」人家也把責任分得很清楚、也怕承擔後果。在餐館,現在餐館的老闆也是這樣,以前是你點菜他安排,現在是你現場選,他們拿去宰。讓那些魚、蝦之類的看清是誰要吃它的,殺生的責任和由此產生毒素就轉嫁到吃的人的身上了!

孔子在《論語》裡面講的很清楚:「仁者壽。」有仁愛之心的人長壽,反過來,殺生,仁愛之心沒有了。虛雲老和尚講:「吃眾生肉,斷慈悲心。」可能有人講,吃雞吃鴨是殺生,那青菜蘿蔔是不是生命,吃它是不是殺生?是,的確是,它的確是生命。但吃蔬菜的殺生,跟吃雞吃鴨吃魚吃蝦,殺生的後果完全不一樣。吃蔬菜的傷害小,吃魚吃蝦的傷害大。因為蔬菜的靈知比雞鴨魚肉弱。感知弱,痛苦就小。對肉類不能做到不吃,吃也要儘量一點代價小的。「縱不能躬修至德,使之尊我親我,豈可日戕物命,使之仇我憾我於無窮也?」

人世間的善事有千百種,而且必須等待機緣、時間才有機會去做,我們不可能面面俱顧,點點俱行。但有一種善行,可以不受時間地點、錢多錢少、人多人少限制,只要你發善心,隨時可以去做,那就是—「放生」。從基本的人性上來說,我們具有人身,應該有更博大的關愛精神,有善良的心地,有平等的意識。這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表現。關愛動物,也不是現在才提出的,可以說是自古有之。南宋詩人陸游有詩云:「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痛苦怨難伸。設身處地捫心想,誰肯將刀割自身。」白居易也說:「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所以,真正的參與放生者,應該明白放生的最終含義。只有端正身心,所做的一切事有意義,才能積累自己的福德。因此,說到放生,仍然要從發善心開始。「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孟子》說:「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觸景生情,人內心的慈悲總會生起的。古語云:「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意思就是說,救人一命的功德,比建造七層高寶塔的功德還要大,放生也是如此,放生就是救命,會讓放生者受益。儒家的放生思想源於惻隱之心,如「子產畜魚」等具有影響力,昭示著放生的好處多多。

放生能維持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達到生態平衡。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既給人們的物質生活帶來極大的富足和便利,又造成環境污染、生態失衡、自然資源加速流失。從人文層面看,更是出現了精神空虛、道德淪喪、恐怖主義盛行,生物種類在減少,大量野生動物被人類捕殺,失去生存的權利。這些都引起了國家、國家社會,包括那些有識之士的極大關注,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動物是人類的朋友,它們的權益應當得到維護。放生能積累功德,尋求內心的安寧。提倡放生護生的理念,有利於人心向善,抑制殺戮和恐怖主義,提高公民的文明程度,建立和平、和諧的社會;有利於保護生態環境,抑制不合理的消費和奢靡、腐敗之風,改變不良的餐飲習慣,促進人們的身心健康。放生能促進社會穩定、世界和平。我們人類要實現真正的和平與安寧,遠離戰爭與暴力,根本的解決之道還是要樹立起尊重生命的觀念,儘量做到戒殺放生。可以說,放生帶來的直接結果,是減少了被屠殺的動物生命,減少了今後動盪的根源;放生帶來的間接結果,是增加了善的力量,增加了愛心,減輕了濫殺的罪過和由此引起的心理恐懼。作為一個有善心善行的人,應當從自己身上做起,把放生的慈悲之心,帶到工作生活中,去感化一個家庭、一個單位、一個地區、一個國家,乃至整個世界,喚起人們珍愛生命的善心,促進社會的穩定、世界的和平。放生還能治強迫症。有個心理學剛剛畢業研究生,上班碰到的第一個病人就是強迫症。當別人問他應該怎樣治療時,他就勸那個病人回去放生。那個病人很相信他,沒有產生懷疑,回家就開始放生。想不到放生一段時間以後,病就好了。這是因為,殺生的時候,動物的怨氣會轉到你身上;放生的時候,感激之情也會轉到你身上。怨氣上身,破壞你的正氣;感激之情上身,就能增添正能量。強迫症就是擔心、恐懼,是一種負量,正能量一增加,負能量就被化掉。沒有負能量,強迫症、恐懼感就減輕或消失,身體肯定會好起來。所以,從這個角度講,放生就是在放生命,就是在增加自己的正能量!

行文至此,我也一直在想,不殺生對於某些個體和特殊群體而言,特別是那些虔誠的信眾,怎麼說,怎麼做都有它的道理,也不過分,純屬於個人信仰和興趣,應該予以尊重,不宜過多議論、干涉和施加影響。但對於社會層面來說,就不一定適合,或都不能殺生,還要看經濟發展和人們生產、生活的需要。試想,如果都不殺生,那飼養的動物往哪裡去?隨之而來的是有多少人失去職業,怎樣生計?一概不吃肉,人們的營養怎樣均衡,體力和健康靠什麼保障?一旦產業鏈出現斷裂,肯定會引起一些社會問題。所以,不殺生也得適度,不宜過分強調,千篇一律,而應該靈活把握,尊重信仰,尊重習慣,特別是尊重規律,根據需要和可能確定,才能確保經濟社會的正常有序運轉。放生雖然是好事,有益處,但也要把握好度,不可濫放,不加控制與管理,否則也會破壞生態環境,一種生物的增加必然會對另一種生物產生威脅和危害。比如放生的季節、場所、品種、數量,以及放生的方式、方法等,都要應該嚴格把握,講究科學,相關部門還得加強放生知識的宣傳、組織和管理,從而使放生既能滿足部分人群、特殊群體的需要,更要考慮社會效果,比如,不破壞生態平衡,妨礙經濟發展,不影響某些動物的生存,確保經濟社會能夠文明、和諧、穩定發展,讓人們獲得更多的福祉。

河南省平頂山市湛河區 劉選啟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