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人間天:成就殊勝的覺悟和修行體驗


時間:2017/8/1 作者:定臻

以下兩句都是來自佛經中提到有關「以佛身得度」的描寫: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

【世尊!若諸菩薩,入三摩地,進修無漏,勝解現圓,我現佛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兩部經文相同的內容一對照就會發現是有出入的。《普門品》明顯說的非常簡單,「有眾生應以佛身得度」,怎麼才能叫做應該以佛身得度呢?本經沒有做進一步解釋說明;《耳根圓通》就補充了細節,你想接受以佛身層面出現宣講的法義,要有幾個先決條件為基礎:一、諸菩薩,大菩薩也好,小菩薩也好,各階段的菩薩都可以;二、在能契入三摩地的正定正受的修行境界;三、還能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求修無漏淨業;四、殊勝的解悟就快要圓滿。這四個條件滿足了才會顯示佛身為其說法,令脫其輪。

1.只有修無漏淨業的白淨法,才能幫助獲得殊勝的解悟,才有機會突破當下的境界。

很多同修會認為,如果佛來給我講法那就太好了,那我就修行很努力、成就很斐然了!其實這個想法可能所有學佛人都會有,但是如果我們學的法並不是求無漏淨業的,而是只求人天福報、求自我解脫、求自我安慰,就算佛現其前,我們也不可能看到佛;因為各自的業力願念,站在我們前面的那尊佛,展現出的是指導當下修行的那個對應身相,這就導致學佛人幾乎都會當面錯過佛菩薩。就算佛菩薩的真身在前,我們依然會錯過他,而且擦肩而過很灑脫。

怎麼樣才能不錯過來自佛菩薩的教誨呢?就要真正的認清自己在什麼位置,在修什麼樣的法,內心的願念是什麼,最初的發心又是什麼?所以我們來學佛,就必須清楚的釐清這些問題:到底來學佛是做什麼的?從而展現的願念心態又是什麼樣的?隨後選擇的對應的法門是什麼?這些問題我沒辦法給大家答案,你自己的答案才最為重要。

就像我們去到一個陌生的區域或者城市,沒有其他任何渠道獲得幫助,只能通過看地圖;你會看地圖,就要先找到自己在地圖的什麼地方,然後再去看你要去的目標在地圖的什麼方位;隨後選擇路徑,兩點之間可以有最短距離。認清自己的位置,找到學佛的目標,自然會有最優的行動路線出現,合適的法門出現的機率就非常高了。

佛身出現講的自然是佛法,是成就為佛的方法,所以這四個條件其實都是指向即將成佛的菩薩。

諸代表各個,諸菩薩也可以代表各個階段、各個階位的菩薩。如果廣泛理解,諸菩薩就是廣義的菩薩,就包括《楞嚴經》提到五十五位菩提路、圓教說的五十二階位菩薩:十信位菩薩、十住位菩薩、十行位菩薩、十回向位菩薩、十登地菩薩、等覺菩薩、妙覺菩薩!共五十二位。

隨後標準入三摩地,這個標準對五十二階位的菩薩不算太難,但對凡夫來說就有點夠不著了。三摩地這是說正定正受,也就是修行獲得了正確的見解,擁有足夠的清淨定力,也擁有足夠的禪定境界的受用。禪定境界的受用就是智慧了,所以入三摩地就等於可以獲得般若智慧。也正是因為能獲得般若智慧了,通過智慧的分析和思維,發現想要進步突破當下的境界,就要進一步修行沒有漏洞的淨業,也就是要修白淨之法,只有修無漏淨業的白淨法,才能幫助獲得殊勝的解悟,才有機會突破當下的境界。

無漏這個詞佛教里常常出現,漏的意思就像一個容器有漏洞,或大或小或多或少,這個容器就不堪用,就算勉強裝了水,也會處於不斷漏掉的局面,這個局面不改變,稍加時日,承裝的水就會漏盡耗光。如我們求人世間的福報,求健康、求快樂、求圓滿、種種的求願,因為世間層面就是硬性有漏洞的,你求的利益再巨大,終究會漏光。所以在輪迴里做了什麼天王人主,做了什麼大了不得的人物,這都會隨時間而過去,那些利益福報也都會消耗盡,最後沒了福報,輪迴六道那就非常艱難了。

佛經里對漏的解釋也非常多,我們不去執持某個標準,但凡隨時間能被影響和消耗的,都是有漏的;但凡能被干擾和消減的,都是有漏的;但凡不恆常的,都是有漏的;但凡不清淨的,都是有漏的;但凡不純淨的,都是有漏的。因為成佛是無漏淨業,不可能依靠有漏的染濁業而成的。所以各位想想我們平常做的所有所有的事情,哪一個又能滿足無漏的標準呢?

修無漏淨業的白淨法的方法:止和觀及止觀同修

擺在我們面前最大的一個障礙就是——因為有我!因為有我,執著有我,分別你我,頑固於我,貪戀於我,愚痴求索於我,我們六道凡夫在有我的這邊,而菩薩在無我的那邊,這大門檻想跨過去就有難度了。所以想讓觀世音菩薩示現佛身說法,我們好像墊幾個凳子都不夠高。

禪定的修行按天台宗來分二大內容三大狀態,止和觀,和止觀同修。止就是鍛鍊定力,我們常常聽到的「佛來殺佛,魔來殺魔」,就是在鍛鍊定力階段,這個時候任何展現的人事物全部都是干擾定力的,就算眼前五光十色虛空中儘是佛菩薩,光暈音聲海雲重疊,很抱歉,鍛鍊定力的時候,這些都是干擾項,你扛得住,不去管,不被動,不妄動,不異動,算你過關;扛不住,定力不成,就要繼續不斷的來鍛鍊自己的定力。

外道講的打坐是死磕定力,把心看的死死的,定力最強的修行者可以憑此投生最高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八萬大劫的壽命,如果定力一動,三個剎那剎不住車,就從二十八層天死出去,就要繼續參與輪迴。所以佛教說這種是枯禪死水,是不可能有智慧的,更不可能依靠這種路數獲得出輪迴的解脫,更不要提登聖證果。

最高的定力修為也就是非想非非想處定的境界了,但是佛教的禪定講的重點在觀上,不在止、定上。止、定只是為觀做基礎鋪墊的,觀要做的事情就複雜了。我們知道四聖諦——苦集滅道,我們因承受了苦,要消滅這個苦;所以就要去觀察苦的成因,是什麼導致形成了這個苦,這個觀察就需要觀力了;如果我們沒有觀力,很難清晰準確的找到問題的因緣節點,想解決這個問題消除這個痛苦,就等於瞎貓撞死耗子了,撞到了就有得吃,撞不到就沒得吃,就得餓著。所以想高效的解決問題,消除痛苦煩惱,就必須能清晰的觀察到成因和促成的緣;這個信息採集足夠準確完整了,再來分析從什麼地方下手去解決這個問題;然後用什麼手段去落實解決;從而徹底地解決問題!這一整套就是四聖諦。

如果在觀察事情成因、外緣的過程中干擾不斷,就是我們的定力不夠好。有的同修靠的是一閃念的靈光乍現,然後琢磨來琢磨去,認為是這樣的,這種就很不靠譜了。我們觀察一個事情的因由,很多事情並非有單一的因緣,小乘的修法可以按單一因緣來做解釋;但是大乘的觀法下,任何一個事情都沒有固定的單一的因緣,無量劫來因和緣是變化的,是不斷滾動發展的。

就像《地藏經》裡,記錄四段菩薩發願都不一樣,雖然主旨相同,但細節不一,促成的因不同,激發的緣不同。只要在大乘的路上,最後不管什麼樣的因緣,都會推動其中的修行人走到類似佛菩薩的相同境遇,所以佛佛道同,如是如是啊!

觀法一直是修行里非常重要的,佛教里的觀法眾多,我們當然因為沒有那麼強悍的定力,所以基本很難做那種深觀。如《華嚴經-修慈分》提到的觀法浩大的了不得,那是佛陀教給彌勒菩薩的觀法,這個觀法很宏大,但是不容易上手。

我們現在不是用觀力去尋求問題的答案和解決方法,而是用觀法幫助自己持守心念。就像各位同修會有感受,念個聖號也好,念個經文咒語也好,心啊飄來飄去的,風越大我心越盪啊,這個狀態念的效果就很不能令自己滿意了,起碼我們自己就會覺得這真是糊弄鬼,所以加觀法幫助自己攝受心念,不讓心念亂跑。因為加觀可以讓自己的心沒空亂跑,攝受的效果就實現了。

就像古德有推薦追頂念佛的,一口氣使勁念,二到三十句都能念出來,然後馬上倒口氣再繼續使勁念,持續這樣幾乎缺氧狀態,哪裡有條件打妄想?所以追頂念佛就需要有個好身板,身體不好幾百聲聖號就能喊缺氧,所以現在也很少有人用這個方法。

我們在念的過程加觀不是為尋求答案,而是幫助自己心不亂跑。但觀力還是需要定力支撐,而定力又要依賴戒行做支撐,所以觀力就有點空中樓閣了,這已經是三樓的事情了。現在很多學佛人一樓的戒都做不好,二樓的定就不要想了,三樓的觀,也就是觀望一下罷了,很難得其受用。所以我推薦各位的各種念佛的觀法都是淺觀,因為我們沒能力做深觀,而誦念又心亂跑,需要加觀是硬性的,定力不足也是剛性的,只能在其中調和找到適合淺觀的方法來彌合這種矛盾。

般若智慧在觀里才能有,當我們去仔細的觀察一個事物的本末結果,觀察了中間被各種干擾產生的影響偏差,觀察了結果被各種因素的擾動和影響,在其中找到解決方案的可能性就越高,準確率就越高,見效也就可以越快。所以一個問題是否能快速的解決,往往我們認為是法在其中起決定作用,但是如果觀不給力,法也就是湊合用用,效果就出不來,那也是情理之中。

第三種狀態就是止觀同修。往往大家一聽這個很高大上啊,這第三個狀態如果止做不了,觀也做不了,你怎麼止觀同修?那就是吹吹牛罷了。止觀同修的定是非常了不得的禪定境界了,所以菩薩在修禪定境界中,有很大的一個階段要鍛鍊摸索合適自己的止觀比例。比如觀察一個什麼樣的事情,需要調動什麼樣的止觀比例,是四十六,還是三十七,或是五十五,還是其他比例組合,調整的目的就是有足夠的定力抵抗干擾、支撐觀能深入進行;所以在定上用多少心力,在觀上多少心力,這就已經不是我們單核處理器能理解的狀態了。因為定和觀在單核狀態是矛盾的,觀是動態的,止是靜態的,要把這兩種狀態融合在一起,還要準確的拿捏各自的比例,還要讓觀有足夠的收穫,又不能隨之而動,因為還需要定力支撐,所以成佛的大定都是這種止觀同修的定,比如楞嚴大定就是這樣式的。

3.菩薩圓滿這最後的業力,就要依靠白法淨業

到達等覺菩薩位,所覺和能覺都已經和佛一樣了,只是佛是三業圓滿,菩薩還有少許業力有待圓滿。所以想圓滿這最後的業力,就依靠白法淨業就可以了,不能再因為要圓滿業力而造作新的業力了,隨後的事情就不是有為法可以觸碰的了,憑藉有為法是不能成佛的,最後成就為佛是要靠無為法了。有為法在自性外是可以通用的,但在自性層面有為法是錯誤的,自性里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相、沒有取、沒有用,怎麼施展有為?有為法必須在「有」的基礎上才能使用,而到自性的高度沒相可尋,自然就沒有在相上施加影響的可能,所以有為法在最後的階段是沒用的。

最後依靠白法淨業完成最後的業力消減,從而真正的回歸自性,於是在自性層面沒有得、沒有失。所以《金剛經》裡佛陀再三強調:佛陀在然燈佛所無法可得,因此才被授記成佛!如果有法可得,就還是在自性外。因為自性是圓滿的,什麼都不缺,你說得到,就代表你的那個自性缺一塊,是被天狗咬了?還是不小心放家裡沒帶出來?如果什麼都不缺,哪裡有可得的?沒有任何可得,而一切具足,才是自性的狀態,才是無為法的最終成佛的那一步。

當諸菩薩求成佛最後一步的時候,他通過什麼路徑走到這,觀世音菩薩就會對應的告訴他隨後的路要怎麼走,從而幫助他獲得解脫,成就殊勝的覺悟和修行體驗。

今天的部分就到這,阿彌陀佛。

摘自幻海迷局新浪部落格《普門品析》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