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明如居士:起心動念為道場


時間:2017/8/16 作者:頓解

所謂道場,即是修道之場所。許多飽受世間痛苦而又對修行佛法具有殊勝信心的人,非常希望自己能夠有機會住在一個清淨的道場,徹底放下世間的一切是非曲直、恩怨情仇,用功辦道以了生脫死。這種想法確實是很好的!如果一個人徹底放下了對世間名利的追求以及對眷屬的執著,不再為自我的生計而奔忙,並且一心向道,這確實是一件幸福無比的事情。如果一生中能夠有這樣的機會,當然是人生的一大快事。然而不幸的是,絕大多數人一生中可能很難有這樣的機會。但是,沒有這樣的機會決不代表我們無需修行和無法修行。

為什麼說沒有這樣的機會決不代表我們無需修行呢?很多人認為,修行是出家人的事情,或者是信佛人的事情,不相信佛法的人則可以不修行。事實並非如此!因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規律不僅對修行人起作用,對不修行的人也一樣起作用;「離苦得樂」不僅是修行人的願望,而且也是所有不信佛法的人的願望。因果實際上是非常殘酷的,決不會給任何人留情面,無論是相信佛法的人還是不相信佛法的人,無論是傘蓋下的大法王還是大活佛,也無論是法座上的大法師或大居士,只要一不小心造下了惡業,都一定會感受苦果;如果從來沒有行善,則無論怎樣希求得到安樂,都無法如願以償。所以,儒家《中庸》中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通「現」)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意思是說,所謂天命實際上就是我們的心性,心性所遵循的規律(也即因果律)叫做「道」,讓我們的身口意合乎「道」叫做「教」。心性之上的因果律是永恆存在的,不可須臾而離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叫「道」了。所以,君子之人對看不見、聽不見的因果律非常謹慎和畏懼。因果律太幽隱、細微了,以致於我們看不見、摸不著,所以君子之人即便是一個人獨處,也會小心謹慎地取捨善惡因果。由此可見,為了實現離苦得樂的目標,我們不得不斷惡行善——也即修行,因果規律是無情的,按照因果規律斷惡行善是離苦得樂的唯一方法。

雖然我們可以看見有些人現前無惡不作,但還在享受快樂的生活。須知,這並不代表這個人所作的惡沒有惡報,只是這些惡成熟為痛苦的果報,尚需一段時間;我們也可以看見一些行善的善人現前遭受著痛苦,這也並不意味著這個人所行的善沒有善報,只是這些善成熟為善報尚需一段時間。例如,世間的種子剛播撒到田地里時,也不會立即發芽、成長,發芽、成長和結果都是需要一定時間的。同樣,善惡之報,也是如此。古人也說:「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必定會報。」《入行論》中說:「造罪苦果報,點滴候在前。」我們所造下的點點滴滴的惡業都不會平白無故地消失,痛苦的果報正在前面等候著我們。

為什麼說沒有身處清淨道場的機會決不代表我們無法修行呢?因為真正的道場不是身體所處的場地,而是自心當下的起心動念。一個修行人真正要改變的即是當下的起心動念,而不是其它。如果起心動念是惡,就應當迅速斷除,並且想方設法讓這樣的惡念和其它惡念不要再有生起的機會;如果起心動念是善,就可以保持,並且應當發願想方設法讓這個善念和其它善念更加堅固、純淨和增上。換句話說,就是讓心中已生的惡斷掉,讓未生的惡不要生起,讓未生的善生起,讓已生的善輾轉增上、趨於穩固。《十不二門》中說:「觀心是教行樞機」,意思是說,觀心是通達佛教教理和落實佛教行為的樞機。種敦巴尊者也說過:「觀照自心為口訣第一。」米勒日巴尊者也說過:「若欲即身成佛,無散專一觀自心。」達摩祖師的《破相論》中說:「唯觀心一法,總攝諸法,最為省要。」由此可見,真正的道場實際上就是我們當下的起心動念。即便我們的身體沒有處在外在的道場之中,但是內心的道場——當下的起心動念——卻一直持續不斷地存在著。

認定善惡的「所在地」很重要。不知善惡在何處存在,取捨善惡只能是一句空話。猶如緣木求魚,不會得到任何結果。又如想打開電燈,卻不知開關在何處,如是不在開關所在之處摸索,則永遠無法打開電燈。取捨善惡之人一定要認清楚:善惡即是當下生起的分別心,善惡是對分別心的分類,離開了分別心,根本不存在什麼善惡。如《經與竅訣攝要之善說·屠夫真言》中說:「善乃心分別,惡亦復如是;善惡非外具,善惡即自心。心善身語善,心惡身語惡,心為諸法源,調心佛善說。」意思是說,善是內在的分別心,也即起心動念,惡也是內在的分別心,善惡在起心動念之外不存在,善惡只存在於當下的起心動念之上。心善身語也善,心惡身語也惡,心是一切法的源頭和根本,所以佛說調伏自心是根本。宗喀巴大師亦云:「心善地道亦賢善,心惡地道亦惡劣,一切依賴於自心,故應精勤修善心。」

《經與竅訣攝要之善說·屠夫真言》中說:「一切時中觀自心,隨時隨處觀自心;剎那不散觀自心,當下當下觀自心;聚眾時與獨處時,時時守護善誓言。如上安住正念至究竟。時時刻刻如此觀自心:行住坐臥及飲食,諸威儀中不放逸。」意思是說,我們在一切時中都要觀察自心、觀察當下的起心動念。觀察自心在時間和空間上不要間斷,要「隨時隨處」;觀察自心要認真、謹慎,要「剎那不散」;觀察自心這件事也不要猶豫、拖延和懈怠,要「當下當下」立即觀心。無論與他人共處,或者自己一個人獨處時,都要觀心,時時守護善誓言,發現心有不對的地方,立即加以修正。像這樣通過觀心安住在正念之中,這是從一開始直到圓滿成就佛果之間都一直需要具備的修法。所以,我們要時時刻刻觀心,在「行住坐臥及飲食」等威儀中都要毫無放逸地觀察自心。

觀察起心動念有兩個必要:一是取捨善惡的必要,二是認識心性的必要。為什麼取捨善惡必須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呢?因為善惡只存在於起心動念之上,如果不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根本就不會了知起心動念是善還是惡,不知起心動念是善還是惡,如何取捨善惡呢?就像一個人要修腳踏車,如果他不用眼睛看腳踏車,怎麼修車呢?不用眼睛看腳踏車,腳踏車在什麼地方,哪兒出了問題都不能了知,怎麼能將車子的毛病修好呢?所以,一個人如果沒有觀察自心的習慣,所謂的「修心」,實際上只是自欺欺人的說法而已。為什麼要認識心性必須觀察起心動念呢?因為凡夫不能悟道的唯一原因就是自心的起心動念生起時,不能了知起心動念的本體,而是牢牢地被禁錮在自己的起心動念之中不能自拔。我們的一個念頭生起時,根本不知道這個念頭是從哪兒來的,住在什麼地方,最後消失到哪兒去了。可是,我們卻一直在為它奔忙,並為它起了很好聽的名字——「觀點、主張、思想、理想、見解」等。念頭生起卻不知念頭本身是怎麼回事,是眾生輪迴生死苦海的根本原因。要想了知起心動念的本性就必須學會觀察自心!古人說:「自古華山一條道」。同樣,成佛的路,實際上也就只有一條:觀察自心,認識自心。認識自心的善惡而加以取捨,認識自心的本性而持續安住——這就是佛法的全部了!如果我們沒有觀心的習慣,這兩者都會落空。所以,什麼人能夠以當下的起心動念作為道場,那就已經真正邁入成佛之道。

摘自《放生心語》(明如居士 著)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