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八種禪定


時間:2017/8/16 作者:菩提極樂

八種禪定:又叫四禪八定,為佛教術語。四禪又作四靜慮、色界定,即色界天之四禪。色界天之四禪與無色界天之四無色定,合之而成八定,故知八定包含四禪。四禪與八定分類,蓋色界與無色界相對,在色界為「禪」,在無色界為「定」,色界之四禪定與無色界之四無色定,而稱之為八定。

四禪八定屬於世間定,是禪定的基礎。佛陀在成佛和涅槃時,也曾修行四禪八定功夫作為助緣,所以四禪八定的重要性不可忽視。在修煉四禪八定的基礎上,還需要更進一步努力精進,觀人空法空,才能徹底去除心垢,達到解脫。

四禪是指: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四定是指: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

以下分別詳細介紹:

第一,初禪。

初禪是用各種方式消除種種煩惱、慾念,達到無憂無欲的境界。初禪雖然已經脫離欲界的惡不善法,但是還保有尋和伺等原始思維。

初禪有五種特點,稱為五支,即覺、觀、喜、樂、一心。

覺:身體接觸外境的感受。此時的知覺是初禪的心態,並非欲界的知覺。

觀:內心的觀察。覺與觀也翻譯成「尋」與「伺」。它們的差別是:覺是對境比較粗的心念;觀是內心比較細的觀察心念。

喜:內心歡喜的感覺。進入初禪者,第一次發現自己已經進入初禪,出了欲界,全無欲界的煩惱,在定中內心很歡喜,那就是喜。

樂:身體的五根所感受的快樂。比如:沖涼後身體感受到舒服的感覺;在坐禪時,進入初禪的時候,身體會有很舒服的感覺,那就是樂。所以進入初禪也稱為「離生喜樂」,意思即是因為出離(欲界)的心生起喜歡與快樂的感覺。

一心:心在定境中保持不動。

分別和觀察是初禪的對治分支,去除初禪的對立、貪慾、焦慮和不快樂。喜樂與平靜是初禪的功德分支,對靜慮者的身心產生作用。禪定是住的分支,經過初禪的對治和功德而進入。

《明燈道》講:「分別、觀察對治,身心喜樂功德,具備專注靜慮。」

初禪先是對任何喜樂經驗進行分別,再次對它的性質做細微的觀察,住於靜慮的意識,普滿快樂。由此生起信念,身體產生靜安的喜悅,進而具備專注對境的靜慮。

初禪的簡要正行分支:近似初禪正行,具備尋思(觀察、分別)。特別初禪正行,有觀察無分別。

《明燈道》講:「正行具備近似、特別分支。」

初禪的定義為:對一切對境分支用任何尋思,遠離貪慾執著和惡因的專注意識,具備喜樂功德的分支。

第二, 二禪。

二禪是進一步把覺和觀都除去,不尋不伺,自然得到一種歡喜(外喜)。此時甚深禪悅油然生起,心靈朗然洞徹,如同從暗室中走出,見到日月的光明一般。

內在極為清淨是二禪的對治分支。

《有部》認為「內在極為清淨」是靜慮產出的信解或虔誠;中觀自續派認為是正知、平等。為什麼是「極為清淨」呢?因為在二禪時超出對立的巡查。初禪有尋思,二禪超出了初禪的對治,對治中超出了尋思。喜樂是二禪的功德分支。

二禪的喜樂與初禪有所差別:初禪的喜樂是離於惡業而產生的,二禪的喜樂是來自靜慮。

靜慮是二禪住的分支,同樣來自對治與功德。

二禪的定義是:有內在極為清淨的對治分支,去除初禪地的執著,具備喜悅功德而專注靜慮。

二禪有四支,即內靜、喜、樂、一心。

內靜:內心平靜,感覺到內心很清淨,再也沒有語言的構思了。

喜:離開了覺、觀,離開了語言,內心歡喜。初禪有覺有觀,是用語言來想東西;而二禪離開了語言的想像,發現沒有語言的煩惱,覺得很高興,稱為「喜」。

樂:身體寧靜與內心平靜,感覺到很快樂。喜與樂的差別:身體感受樂後,內心起歡喜。

一心:也就是「定」。進入二禪的人,定在二禪的定境中,保持內心的平靜。

第三, 三禪。

三禪是進一步連歡喜也不要,只有一種心平氣和、舒舒服服的樂(內樂)的境界。此時綿綿的妙樂從心中流出,遍滿全身。

正念、正知、平等是三禪的對治分支。

正念是不忘記對境;

正知是對喜悅的認識和對昏沉、掉舉分別觀察;

平等是住於無缺陷的靜慮當中的感受。去除喜樂的受是功德分支,靜慮是住的分支。

三禪與二禪有所差別:二禪的喜悅沒有離於煩惱,三禪的悅受離於煩惱。三禪的定義是:以正念、正知、平等對治,離於二禪執著的專注心,具備去除喜樂悅受的功德分支。

三禪共有五支,即舍、念、智、樂、一心。

舍:舍掉喜心。

念:念念分明。

智:有正知。「正知」即是以真正的智慧觀察事物的真相,又稱為「智」。四禪中的修行者,都能很正確地觀察到這個世間,稱為正知;而我們凡夫是靠過去的回憶來判斷事情。

樂:因舍離二禪的煩惱而感受快樂。因三禪以上沒有樂受,故世間最樂是三禪樂。

一心:定在三禪的定境中。

第四, 四禪。

以平等、正念為對治分支,遠離三禪地執著的專注心,具備受平等功德分支。

四禪講的平等行、正念、住,和前面是一樣的。平等受,既不是痛苦又不是快樂的平等,是無記。

進入三禪後,修行者繼續修下去,就會發現三禪所感受到的快樂還是一種苦患,他要心無牽掛,連快樂都要舍離。如此,他的意念清淨到極點,呼吸完全停頓,心完全不動,因此四禪也稱為「不動定」。

初禪至三禪的心念一直處在動中,進入四禪後,心如明鏡不動,清淨明朗。心念不動並不表示心沒作用,而是它能停留在一個境界裡,觀那個境而心不動。

如果一個人進入四禪,他所修學的一切事皆隨意成就,乃至他要修神通,立刻就能夠修成五神通。這裡的神通並不是像一些人與鬼神的感應,這是內在自發的能力。因為心定,所以能夠發通。四禪的定力是指:平等、正念兩分支使其遠離三禪地執著的專注心,具備受平等功德分支。

四禪共有四支,即不苦不樂、舍、念清淨、一心。

不苦不樂:內心不是喜,也不是樂。

舍:舍掉三禪的樂。

念清淨:已經沒有妄念,但動起念頭也可以,全由個人做主,稱為念清淨。我們凡夫的妄念紛飛,它時時刻刻生起;妄念生起後,我們的心隨境轉,做不了主。

一心:心定在四禪的定境中。

初禪到四禪再總結一下:具備分別、觀察等五分支的是近似初禪正行;具備無分別而觀察是初禪正行;去除分別、觀察兩者的是二禪;去除分別、觀察、喜樂的悅受是三禪;去除分別、觀察,具備平等受是四禪;沒有達到靜慮正行,而正確的預備初禪也可以成為觀修的基礎,稱為靜分未至定;還有正確正行未至定,或稱僅未至定。初禪至四禪,加上兩種未至定,稱靜慮六地。淨天屬於四禪地,因為靜慮離於八明分的錯誤。

第五,空無邊處定。

無色界具備四禪時還有相,還會分別對方圓等形狀、對山水房屋等物體感受的認識。在無色界中去除了這一切,把一切法觀成如天空一般。空無邊處定是調試到哪裡,哪裡便是空。此時心中明淨,無礙自在,好像飛鳥破籠而出一樣,在虛空中自由自在地翱翔。

第六,識無邊處定。

安住於天空一般的狀況當中,成為無邊天。如天空般的認識已經去除,而將其想成是天空,住於這種狀況當中,稱為無邊識。識無邊處定是連空的印象也沒有了。此時只見過去、現在、未來諸識顯現,與定相應而不分散,心中的清淨寂靜無法用言語形容。

第七,無所有處定。

去除意識而住於無有稱為無所有天。無所有處定是舍空與識等內外二境而緣無所有處。此時心內空無所依,諸想不起,安穩寂靜。

第八,非想非非想處定。

對「無有意識」觀察,粗意識流動去除,住於非常細的意識流,叫非想非非想天。

非想非非想處定是破識無邊處的有想境界及無所有處的無想境界。此時一切有無相貌都蕩然無存,心中清靜無為,達到三界定相里的最高境界。

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和非想非非想處定,這四種定層層深入,已經出了色界,稱為「無色界定」。

無色界總結起來即是:四禪的四無色定、四色界定、滅定,共九種。經典記述,這是聖道的基礎,是世俗道。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