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人間天:生死的秘密,生死相續從哪裡來?如何超越生死?


時間:2017/8/24 作者:定臻

《地藏經》第九品里提到過寶相如來,得什麼利益呢?是人不久當得阿羅漢果。為什麼聽聞恭敬尊重讚嘆寶相如來就會得阿羅漢果?

我們先來理解阿羅漢。阿羅漢是四類出輪迴的聖人之一,屬小乘果位,分四個階段:一果破八十八品見惑;二果破三品思惑;三果破六品思惑;四果破餘下七十二品思惑,見思的所有錯誤全部破盡得阿羅漢果,一果證暖法;二果證頂法;三果證忍法;四果證無生忍法。

當我們把思見二惑鋪列開來,就會理解成就阿羅漢依然是巨大的工程,入阿羅漢的門在哪裡?依然在相上。於是寶相是什麼相?寶相併非是七寶莊嚴、三十二相具足、八十隨行好完備的一個摸得著、看得到的相貌。寶相的相是本性,諸法本性是空啊,諸相的本性依然是空,所以入阿羅漢的門在空法裡,也就是我們如何落實空觀,這是破相的基礎,四相破盡登菩薩位。這樣一來入阿羅漢的門在相上,破盡四相就成了菩薩,這條修行的路就是清晰可見的。

1.從入輪迴到出輪迴,關鍵的點都在這個相上。

入輪迴是因為我們著了相。相字過去常常說:一個目一個木,一段木頭被眼睛看到,就成了一個相。也就是根和塵對偶成了相,這個相從識而來,卻是因為根塵對偶而有識,於是相也可以推演到根塵接觸形成對應識而得此相。這樣一來所謂色相就是一切能以色法觀察的相,法相就是一切能以思維推演、計較的相,我們最容易陷入這二種相中。因為六根中眼、耳、鼻、舌、身五根屬色相,這五根都應該歸類到色法里去,也就是由這五根獲得的色和受都是色法。意根對應的是法塵,就是思維計較的對象。六根對應六塵形成六識,這是十二處、十八界的部分。意根的法塵著的是法相,這裡面的法和我們現在人理解的法略不同,現在人理解法,多數認為是法律、法則等等,那麼法到底是什麼?古人做了《百法明門論》把法分成幾大類,我們說善法和惡法都可以叫做法,法就是一種超越物質的精神軌跡,或者可以理解為一連串的思維體現。

中國文字的法字就更有趣些,三點水這是三個人,那個去字是象形字,一個人跪著製作一個東西,所以在中國的法字是:一個人作東西,幾個人跟隨學習,所以法字從誕生初是效法、模仿、學習的意思。

法這個字被佛教吸納後,不僅攜帶了中國人對法的理解,更加入了佛陀的智慧闡釋,就讓這個字更神秘了。於是所謂法沒有善惡分別,是在思維層面的一連串的相續,當我們想到一個事情,這裡有一個相落在我們思維的意識中,意識開始計較分別,這個事物發生在什麼場景,當時的感受等等,這個時候法相牽引出了色相,而色相最初也是這樣進入法相,落在心識里的。

當我們看到一個事物,同時可以伴隨眼、耳、鼻、舌、身、意全部六根的運作。看到一個風景,想到了什麼時候去的這個地方、當時的天氣、當時的空氣、當時的路程、當時登山的辛勞艱難,這一連串的相都會在某個相被暴出後同時起用。從五根入是這樣,從意根出也是這樣,這就是一入一出的一個完整的圈。

當我們越計較,也就是在意識層面越思維、推演、反覆、計算,這個相對我們的影響就會越深重,我們都聽說「心生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這句是《華嚴經》的名言。心生的時候是產生了法相,在意識流的層面形成了相的執著,當意識流形成著相的結果,必然會推動前五識去落實這個執著。於是畫家可以由此作畫、詩人可以由此落筆文字、音樂家可以由此把感受化成音符、建造師可以把夢想雕進磚瓦。

2.因為心隨境界而轉,被所貪著的相纏縛了,讓這個心無法超越當下,而有生死,而得生死相續

心法到色法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也就是諸法集起、這個過程也是萬法叢生的;反回去這萬萬種有為之法,最後都要歸元到心法上去,所以心不動虛空粉碎無微塵,心一動大千世界林林種種。阿羅漢要做的事情,就是怎麼面對這個相,在沒破掉相前是空掉它。

相如何能做到空呢?如果一味貪空,就落到了空禪上,落入頑空的境界,這依然是世間禪定境界,並非是佛教的禪定要義。佛教的禪定也借用空來做文章,但是卻不止步於此,阿羅漢要觀察的是生死的秘密,也就是憑藉什麼而得生死相續?正是因為心隨境界而轉,被所貪著的相纏縛了,讓這個心無法超越當下,被困在目木相對之中。於是當我們回頭思維這一生里的林林種種,有快樂的、有悲傷的、有好的、有壞的事情、或者有非常艱難的日子,當我們回首這些,或者可以瞬間回到彼時,記得當時的感受,或者可以直面而毫無心動。

我們被困在其中了嗎?想超越這個困境,佛教里的種種觀法就會派上用場了。於是我們用因果觀,去觀察思維一個事情的產生和結果,當我們用因果觀去思維後必然會落在「都是因果使然,那麼就不需要再為此多動心念」對不對?如果我們用因果觀做完了觀察,還對此事念念不忘,這個因果觀就是還沒做好,也就是我們對因果並未善用。《地藏經》裡提到「不信因果者,必落惡道」為什麼啊?因為不信做善得善、做惡得惡,自然可以隨便造作惡行;沒有善可得,為什麼要那麼白痴的去做善事呢?這樣的人怎麼可能不落在惡道?

用因果觀做完你自然會看得開,當下心境在哪裡?已經從這個事情里脫離開來,這就是活在當下的功夫,這就是不著、不粘的好處,這也正是「百花叢中過,片葉不粘身」的妙用。用因果觀做完,你自然應當八風不動、榮辱皆忘的,那麼當下的煩惱哪裡去了?被人責罵侮辱的那個憤怒又哪裡去了?被人看不起嗤笑的那個屈辱又哪裡去了?這一束光明照來,彼一刻的灰暗無明,當下煙雲散盡,這是善用因果。

牽引我們生死的力量,最低層面的是行為力量,再高一點是心念力量。也就是身口意這三個部分,身口的行為會形成生死牽引,意上的心念波動牽引依然也會形成生死牽引。這是我們為什麼要持戒,持五戒、八戒、十善戒等等的原因,你若真把戒做得好,身業無犯,口業無爭,意業無染,自然脫離三惡道,這是學佛當得的最基礎的利益。

可是對當下的學佛人來說很難落實,因為不知道這裡的利益,不知道這麼簡單的戒條後面會有那麼深邃的智慧。身口二業做得好,起碼不落三惡到。若意業牽引不重,當得生天受無窮妙樂;若意業做得不算非常好,也可以落三善道,這是得人天的基礎保障,也是修行的基礎保障。於是阿羅漢當然要懂得這些道理,所以他們的身口意持得非常嚴格,正是因為身口意三業清淨,才會有清淨相可得,有清淨相可得,才有寶相可言。

3.寶相從哪裡來?從自性中來!

所以寶相從哪裡來?從無量珍寶的這個心中來、從無量寶藏的自性中來,這個相才可以叫做寶相。若我們有粘、有著地去執著一個相,這個相不可能是寶相,此相不可能生髮無量珍寶,不可能獲得無邊妙用。於是再反過來思維一下,無邊妙用的自性是珍貴寶藏,雖然人人都有卻不得受其利樂,反而受其逼迫,被困在相中的是凡夫;懂得跳出這個圈了,可以是阿羅漢;把這個圈打得碎碎的能吃得下去了,就是菩薩了。能吃得下去就得能消化了,轉化為種種用,於是菩薩入十方國土現不可思議境界,於種種行做中不受其限、不受其害、不受其驅,所以經文中有說「能轉境界,則同如來」。《法華經》的一轉境界依然如此,轉得過來世界為你所用,轉不過來我們就被世界逼迫壓榨著。

關鍵點還是在這個相上,如我們提到體相用如何去落實?在聖諦這三者都不需要談論,都是空,是一體三面,完美統一的。但是這對根性略鈍的人來說沒啥指導意義,所以我們還是要落在俗諦去討論體相用。

比如一個杯子,玻璃、陶瓷的都好,我們能看到的那個杯子是相,而它能承裝什麼就是用了,在沒裝東西前是能用,也就是可能裝各種東西,當用了後就成了所用。比如杯子裝了鹽,自然不能再用來喝茶,裝了鹽的就成了所用,什麼都沒裝的時候就是能用。而不管什麼材質的杯子打碎了,杯子的相破了,作為杯子的用也就消失了,碎了一地的渣渣又是什麼?我們如何從這一地的渣渣里找到杯子的體呢?用空觀。把渣渣碾得再碎一點如同微塵,繼續碾壓,把微塵也碾碎,杯子的體,哪裡去了?杯子的體和虛空法界同源無二;杯子的相,就成了一個虛妄的存在;杯子的用就是一個不真實的短暫的釋放。於是一個杯子,我們看得到它的相,能思維它的用,或者不用思維習慣性的就去使用,而杯子的本體呢?和虛空法界同、和自性同、和法性同、和山河大地同、和世界同、和六道十法界同。

於是我們就理解了:佛菩薩不止於種種有情眾生相面對大眾,還會化作種種無情眾生相來利益大眾。虛雲長老在高旻寺摔碎了茶杯,古德在挑水時水桶漏底,這個茶杯水桶又是誰?為什麼他們可以在這裡開悟呢?若我們理解杯子的體性和虛空法界同,那麼就自然會理解「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的境界,自然也可以理解「坐微塵里,大轉佛法無邊之輪」,自然可以理解「拈花一笑」。這花就是世界,這世界就如此脆弱,這脆弱就如此必然,這必然就如此空盡無痕。

所以寶相寶在哪裡,才是關鍵的問題,這也是我們想得阿羅漢下手入門的所在之處,是出輪迴修行的根本所在,是成就菩提必須要懂得的真實境界,也是佛菩薩都瞭然的。於是在《地藏經》裡,佛菩薩說了那麼多地獄惡道六道凡夫的事情,沒一個皺眉哀嘆的,因為佛菩薩知道真相,而六道眾生則不然。

有人就會說了:既然佛陀知道世界是虛妄而成,眾生本性是佛,為什麼又要辛苦救度?在《維摩詰經》中有一大段論述非常精彩:大菩薩之行,不住無為,不禁有為,不住空理而行慈悲,懂得無,卻不在無上落腳,這是大菩薩行持。也是因為能換位思考,懂得大眾根性,若沒有人救度,就算流轉無量劫,依然還會在輪迴里沉溺漂流。

因為這個相入得容易、染得快、著的方便,但是去得難、跳出難、觀空難、觀破難,於是出輪迴就難了。好在我們還有往生極樂的路子,發願念佛求生極樂,尤其對鈍根之眾實在是雪中送炭,若想出得輪迴二條路:一是破了相,過了五陰境界,成阿羅漢,入聖流;二是求生極樂世界。相比之下往生更容易,是頓利兼收三根普被,萬修萬人去的方便法門。我們當先得此利益,再有餘力,可以在修持上多下一分功夫了。

今天就到這,阿彌陀佛。

摘自人間天新浪部落格《佛說阿彌陀經析》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