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佛教問答

淨慧法師:十界從心生,心從何處生


時間:2017/8/26 作者:慈然9981

第七十問:「見聞二義,甚難悟知;一是『十界從心生,心從何處生』,何義?二是『殺父殺母,向佛前懺悔;殺佛殺祖,向什麼處懺悔』,何解?古今未見詳解,不知誰能說明白。」可以為其解疑嗎?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答:古僧依禪理相有問,未見有禪師明了作答,只告知從參悟至妙悟,可自心悟知。雖未見明了作答,卻不礙真修實證。今又有人問義何解,可見世有大因緣、大善根者,樂聞大乘法理深義,求證解脫。雖依禪理相有問,須依法實相作答;不是依理講理,而是依實相講法,理在法中,義在理中。但是,如此講法,恐未證義理圓通者,及未證了觀諸法實相者生疑;或世間依文解義者,及在名相上爭來講去者生誹;可因緣殊勝,又有機緣成熟者,只能方便略講,各自隨緣去吧!

昔有廣印禪師自幼出家後,經常回家探望母親。母親恐影響其道心,便對他說,「三朝新婦,一世禪和。子其勉之!」雖不知此偈原記如何載之,但今可理解為,我一婦人,為人妻者,修了幾輩子好,才生此貴子,能因緣和合,一世出家為僧,清淨禪行智慧;你應記住這話,好好修道,將來救度母親。廣印禪師成道後,不忘母親勸勉,終生受用。一日,廣印禪師於寺內見十法界圖,便問剃度師,「十界從心生,心從何處生?」剃度師不能回答,便勸其遊方參學。簡介此問出處,方便理解法義。

十界從心生,是實相法;即十法界眾生,皆由心中業習而生。佛亦由因地慈悲喜舍修菩薩行,與無量眾生結緣,依菩提心發大願力,成就佛道,安立法界。佛雖緣起性空,而無緣大慈願心不空;眾生雖在生滅與變易法中,而所行業習不失;故有諸佛國土莊嚴,又有不同世界與不同法界。心從何處生?心從五蘊生,五蘊識即是心。五蘊識從何處生?五蘊識由法性(單指法界性,不含器物性)生,即心由性主。法性由從何處生?法性無生妙有,無所從來,無所從去。無明在哪裡,在六道眾生五蘊中,根植在區宇,表現為業習;而在四聖道眾生中,無無明而法光明升起,根植在心中,表現為願力。五蘊,在六道眾生中為善惡雜染,在四聖道中為純善無惡。如此講法有依據嗎?有!很多人都讀誦過《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在經中有五蘊皆空,才心無掛礙。經文開始便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還可見菩薩有五蘊,只是五蘊皆空,直至成佛。那麼五蘊與心的差別在哪裡呢?主要差別有二;一是五蘊中有色、受、想、行、識,為五蘊區宇,五蘊區宇各有功用,各依眾生,各通法界;五蘊為心組合體,心為五蘊一合相,可法理各表,又各有其名。二是十法界眾生各有形態,身根相異,五蘊有同;業習差別,心性相通;但在不同形態中,各由相體不同而有差別,只能各表其義,各稱其名;如人有六根、七識、八阿賴耶,五蘊也在其中,可總稱為八識心田,而不能斷開稱六根五蘊等。在這裡多講幾句,我曾講過,學佛人只念一句佛號,不能精進禪行,除乘願再來者外,不能往生諸佛淨土,只能隨業而轉;法理依據是五蘊不空,業習未除;如非想非非想處的天人,只依識五蘊(其他處眾生皆稱五蘊識)而存在,就是在識蘊區宇不空有疑,疑佛、疑法、疑出世間三寶一相,而不得出離世間;若解深義,可參學《大佛頂首楞嚴經》。故我勸學佛人,欲出離世間,須依此經修行,終生受用不盡。

廣印禪師參訪儀峰禪師,儀峰禪師便教他讀文偃禪師「露」字話頭;即有僧問文偃禪師,「殺父殺母,向佛前懺悔;殺佛殺祖,向甚麼處懺悔?」文偃禪師答,「露」。義可解為,露者顯露,法界無藏;自向心懺,悔無匿罪。道應內求,不應外參;內求證道,外參學理。證道自明,學理唯識;自明明心,唯識識智。殺父殺母者,必在佛前懺,須在眾前悔,重在行中改。而殺佛殺祖者,世間有之;古有歌利王與提婆達多,今有毀壞佛塔、佛像、佛經者,打殺罵辱菩薩行人者,業報等同。若有求懺悔者,應如法懺悔;首先應皈依三寶,身心方能如法懺悔,求得悔過自新;然後應於現在佛前,向過去佛懺悔,稱念過去佛名號,仗其功德力,去除惡因;其次於現在佛前懺悔,稱念現在佛名號,仗其功德力,去除惡習;再次於未來佛前懺悔,稱念未來佛名號,仗其行願慈悲力,化轉惡果;再次於諸菩薩前懺悔,稱念諸菩薩名號,仗其行願慈悲力,改惡向善;最後誦持大乘經典,仗諸方等經典加持力,淨行證道。如此懺悔為具足,少一為有缺失;具體可在法師引領下,參照《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行持;否則,難懺難悔,難除惡因,難去惡習,難轉惡果。2016/2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