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聖玄:讀經你“走心”了嗎?看古人誦持《法華經》感應


時間:2017/9/1 作者:如是

《妙法蓮華經》在中國佛教有超出群倫的“經王”地位,“如佛為諸法王,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藥王菩薩本事品》)古來關於《妙法蓮華經》的持驗記不可勝數,在這些異彩紛呈的故事裡,都有個共同的特點——走心。

這些故事裡最有名的,是天台宗的慧思大師與智者大師。

天台宗二祖南嶽慧思大師,從小持戒,頂禮《妙法蓮華經》,因為天氣久雨蒸濕,身患浮腫,但是大師不為所動,一心修行《妙法蓮華經》,夢普賢乘六牙白象,來摩頂而去。這部《妙法蓮華經》,曾經不能理解的深義,自然就能解悟明了,普賢菩薩所摩之處,隱隱隆起,如同一個肉髻。

他的弟子是“東土小釋迦”天台智者大師,智者大師去親近慧思大師時,慧思大師對他說:“昔日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復來矣。”(釋迦牟尼佛住世之時,我們一同在靈鷲山聽佛說《妙法蓮華經》,宿世因緣牽引,如今你又來與我相見了!)智者大師誦《妙法蓮華經》時,得法華三昧,見到“靈山一會,儼然未散”,不可思議,向師父匯報這種境界,慧思大師非常讚嘆:“非汝莫證,非我莫識。所入定者,法華三昧前方便。所發持者,初旋陀羅尼也。縱令文字之師千萬,不能窮汝辨矣。”(若不是你,誰也不能證悟這般境界,若非是我,也沒有人能夠識得你的證量!你所入定,乃是法華三昧的前方便,所發持的境界,是初旋陀羅尼。縱然有千萬精通文字的法師,也沒有人能論辯法義勝過你的。)

這兩位大師是天台宗的奠基者,他們畢生的弘法事業都是圍繞著《妙法蓮華經》開展的。

智者大師的弟子慧普法師,常行法華三昧,感得普賢乘大白象,放光照身,忽然悟入。《法華傳記》記載了一位法海寺的僧安法師,手抄《法華》、《般若》等諸部大乘經典,夜夢普賢菩薩乘白象王,對他說:“你抄寫經卷之時,‘說佛智慧故’等二句寫漏了。”他醒來趕快去看,果然如是。

確實,這與普賢菩薩的願力有關,《妙法蓮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有云:

普賢菩薩白佛言:“是人若行若立,讀誦此經,我爾時乘六牙白象王,與大菩薩眾,俱詣其所,而自現身,供養守護,安慰其心,亦為供養《法華經》故。是人若坐,思惟此經,爾時我復乘白象王,現其人前。其人若於《法華經》,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當教之,與共讀誦,還令通利。爾時受持讀誦《法華經》者,得見我身,甚大歡喜,轉復精進。”

很多人可能以為,這都是大師天資聰穎,才有這樣的成就,那還真不一定。佛陀在經中開示“又如來滅度之後,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此人福慧進趨圓滿,必當成佛!

晉代,在長安有一位跋澄法師,二十歲剃度出家,就發願誦《妙法蓮華經》,但是他根器魯鈍,每天只能記住一行字或者半個偈子,“至八十歲,方通一部”,比起現在很多人每天就能誦一部,確實很“沒效率”,但是他八十歲的時候,遙見天人來迎接,手持文疏對他說“天帝奉迎大德”,令人讚嘆不已,跋澄法師十分淡然,“我平生誦經,專祈得生極樂,忉利天雖然很好,可我並不願意去!”終於,又有一天他預知時至,夢見七寶塔,金剛神、青衣童子來迎。他臨終的時候問周圍的人,“你們見到千佛來迎嗎?”“沒有見到。”“你們聞到香氣了嗎?”“聞到了。”

至誠誦持 必獲感應

這就是“走心”的感應,學習佛法貴在專恆一志、專精一行,從古至今這樣的故事有很多。

隋開皇年間,在蔣州有位富商嚴恭居士,對經典十分殷重,還在城外建了一個精舍,專門抄寫《妙法蓮華經》,每次寫完都一個字一個字地校對,自然就深入義理,心無疲厭,抄好以後,以香花供養。

有人找他借了一萬貫錢,可是借出去以後,他回到家中的庫房查看,這些錢還在,但是水淋淋的,像洗過一般。後來借錢的人竟回來找他,說自己乘船遇到事故,錢都沉入水底了。嚴恭這才知道事有靈驗。

還有許多人特意建造淨室來書寫《妙法蓮華經》,不僅選取最好的筆墨、紙張,甚至專門選取淨地,種植嘉木,一邊諷誦經咒,一邊澆水灌溉,樹木長成再來造紙抄經,殷重至斯。遂感得佛菩薩摩頂授記、天龍護法現身,乃至引發神通、悟入實相,數不勝數。讀了這些故事,不由得反思我們自己對法寶又是什麼態度呢?

很多人誤解禪宗“不著相”,以為恭敬經典都是“執著”。

殊不知祖師修行精進不懈,才做到了真正的“不著相”。《六祖壇經》里有位法達禪師,見六祖卻不頂禮,究其原因“念《法華經》已及三千部”,六祖卻為他開示:“汝若念至萬部,得其經意,不以為勝,則與吾偕行。汝今負此事業,都不知過。”(如果你念經至萬部,能夠理解經意,還不自負,便能與我同行。可惜你辜負了這一大師因緣,還不知過在何處!)口誦一偈:

“汝今名法達,勤誦未休歇。

空誦但循聲,明心號菩薩。

汝今有緣故,吾今為汝說。

但信佛無言,蓮華從口發。”

法達禪師便謙恭地請教六祖,在一問一答之間,法達禪師言下大悟。

法達禪師誦經三千部才能在六祖言下大悟,可見“頓悟”並不是睡大覺就能“頓悟”的。

能夠誦經解悟還不以為勝,才是真正的“不著相”,否則誦再多遍,徒增傲慢。可見真正的感應,不在事相上,而在於內心智慧的開啟。

法達禪師又問:“若然者,但得解義,不勞誦經耶(如果是這樣,只要能理解經文大義,就不需要念經了吧)?”

六祖卻說:“經有何過,豈障汝念?只為迷悟在人,損益由已。口誦心行,即是轉經;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經典有什麼過失呢,豈能障礙你的正念!迷悟都在人之自心,罪福是自己招感。口誦心行,就是轉經;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又說一偈:

“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

誦經久不明,與義作仇家。

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

有無俱不計,長御白牛車。”

這就是“走心”的誦經,將自己的內心浸潤在佛法大海中。

“不走心”的誦經是怎樣的呢?

《遯齋閒覽》有一則故事,歐陽修在頴州時,遇見一位官奴盧媚兒,姿貌端秀善談笑,口中常作蓮華香,人們都很驚異,歐陽修後來將這事說給一位有宿命通的僧人,僧人告訴他:“此女前生曾出家為尼,誦《法華經》三十年,因為一念之誤流墮至此。”歐陽修不信,就去問這位官妓,她果然說自己淪落風塵,從不曾誦經。歐陽修便想試一試真假,就命人請一部《妙法蓮華經》來,她一看就能熟練地讀誦,像是很熟悉的樣子,別的經就不能這么熟悉了。歐陽修這才信服。

同樣誦經,有的人只誦一部便見千佛授手,有的人誦經三十載卻墮落風塵。同樣是誦經,我們的內心有了真正的改變嗎?如果貪嗔痴如故,是不是我們面對信仰時太不走心?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