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人間天:學佛是為了開智慧和明理,智慧怎麼開?


時間:2017/9/6 作者:定臻

釋迦佛在菩提樹下示現開悟證佛果時三嘆奇哉,留下了非常非常著名的法句:一切眾生都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也就是說,一切的有情眾生,當然包括你我在內,三界六道的眾生統統也都包括在內的,在本質上都是和佛一致無二的;但是因為佛沒有妄想執著,從而證得佛果;而我們有妄想執著,就暫時沒辦法證得。

如果我們能把妄想執著也清除掉,我們也就可以證得佛果。所以修智慧破妄想執著,這是學佛修行里相當一大階段要努力的目標和方向,也就是求智慧。有了智慧並不代表就一定成就,而是有了智慧就有成就的條件。亦如之前同大家說過:若智慧不顯離道尚遠!學佛修行如果出不來智慧,連相似智慧都沒有,就是在修行上還離正道太遙遠。

1.什麼是智慧?

過去把智慧非常粗暴的拆分了一下:智是知道的能力;慧是解決的能力。智慧就是知道問題並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像出現了一個問題,我們要去分析問題、思維問題、尋求解決、落實解決、調整方案,最後見到解決效果。有了智慧不代表就一定解決問題,但是沒智慧想解決問題就難上加難。有了智力能分析問題,客觀的觀察審視,找到問題中的節點、找到病結,之後通過慧力去尋求解決。我們一輩子努力學習世間的知識文化,也依然如這個粗暴的拆分一樣,學了一輩子其實就是在學習怎麼解決問題!除此之外別無其他,也就是說,我們學到的所有的知識方法等等都是為解決問題,或者在解決問題的路上。

只不過某個學科給出的是某類解題的思路,比如數學是要客觀計算,從各個支離破碎的條件推算出整體和趨勢;化學是以觀察原子層面的化合反應,從微觀返回到現實,獲得利用。我們所有學到的門科可以粗暴分兩類:一是直接提供解題思路的;二是提供支撐和輔助的,也就是為解題服務的。

這和智慧是一樣的,我們想更好地解決問題,就要更客觀地分析問題。客觀分析就不應該夾帶情緒等等,不會說這個人不好,他的因果就都是壞的,那個人是好人,他的因緣都是善緣!不會是這樣的。如古人說:天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不管是皇王聖主還是逆賊宵小都是一樣對待,這同佛法的觀點很類似,所以佛法說: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不會因為我們是凡夫就減少一分。所以各位想有智慧,在基礎上要練習把情緒從觀察中撇開,不能以情緒為基礎去做觀察。在天眼層面各位也會發現這個問題很複雜,如果情緒里有一種偏向,那麼天眼觀察的結果就會發生巨大的偏轉,導致天眼提供的信息偏差太大,所以這樣的信息或有其準確性,但是因為夾帶的情緒太大,導致信息很難採信。

往往很多學佛人都希望自己有天眼,不是誰沒有,而是都有,如果不能去良好規範使用,有天眼並非是一個好事情。亦如某些法師反對經懺佛事是因為這裡牽扯了大量的精力,令人很難有精力進入修行中,干擾修行的東西都可以被排斥;如果經懺佛事已經真實地干擾到了修行,被排斥也是情理之中。亦如在幾年前見過一個學佛人,所謂學佛就是跑廟去參與超度法事,他們有一個龐大的信息網,誰聽說哪個寺院要搞超度了就積極地組團去參與,而不去落實修行,這種行為可能有其存在的原因,但是不值得推崇。

2.如何獲得智慧?

各位也聽過「法布施得智慧」,這個法布施是什麼?我們過去聽某些法師說:印刷經典流布也是法布施!當承認這是法布施的一種,但不是法布施的全部,最多算法布施里的低配。法布施的標配是能發心並同大家分享佛法。法布施的高配就不好說了,因為高標準的法布施這很難企及,我們看《維摩詰經》,維摩詰對大眾是高配法布施,就算這些大弟子、大菩薩隨釋迦佛修行很久,到維摩詰這裡還要再拔幾個高,這就需要有知人善教的能力了,這個能力就不是鍛鍊鍛鍊能有的了,是需要長久落實福德智慧兩手抓,才可能有機會觸碰的。

所以現在所謂的法布施,要看各位自己的根基狀態了,我水平不好,那麼就去做低配的法布施,也是得智慧,只是低配法布施得低配智慧,這就是如是因、如是果的事情,真實不虛;如果標配法布施,當然得的智慧就是中規中矩的智慧。亦如文殊菩薩是菩薩里智慧第一的,他的法布施就是做高配版的了,所以他的智慧不得了,如他手裡的寶劍一樣,堅硬代表智慧的體相堅固;鋒利代表智慧使用時的決斷迅猛,如果中規中矩的智慧很難企及這種高度。

所以怎麼做好法布施?亦如我說:布施是從上而下的,供養是從下而上!你得先有,才能給他人;如果他人比你多,你怎麼給人家啊?就像我們想去憐憫眾生,但是他過的比你幸福快樂,你憐憫他什麼?反過來他要憐憫我們不幸福不快樂了,對不對?布施也是一樣的,你有了才能去分享給他。

法布施有一個好處,不像錢你送出去了,就是從你手裡暫時消失了,法布施的本體不會消失,不會因為分享布施而消減,反而因為在布施分享的過程中,鍛鍊提升圓融了,令能布施的部分更豐富。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法布施得智慧這是現世即得的。那麼我們要分享什麼?法本身就很抽象,什麼是法?就是模仿複製地學習,我們學習佛法,就是模仿複製學習佛陀的心念行持。但佛的境界離我們太遠,所以講了那麼多大菩薩,佛把菩薩推在前面供我們參考學習,給我們一個能夠得到的目標榜樣,所以學佛的一大進程,往往都是通過學菩薩得以增進的。

於是《地藏經》接地氣,各位看看四段發願里,兩段救母的案例都不是那麼高大上的。婆羅門女是外道,雖信因果,但不信佛法,就算蒙佛加持到了業海,依然詢問鬼王很多非常低級的問題,他當時水平就這樣,和我們很像的;而光目女的狀態就更差,連他母親造作什麼業力都不能準確知道,也就是說這個女人如果沒有接觸羅漢福度,和我們又有多大的距離呢?

基於此,才出現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地藏經》的核心是第幾品?到底核心秘密在哪一品深度提到了?這一品看懂了,知道菩薩在做什麼了,知道他怎麼做的,知道他做的事情了,我們就要自我對照。發現好像我們也可以做,如果此時能有發心支撐、善緣支撐、福德支撐,我們也可以學習地藏菩薩那樣分享佛法,學習地藏菩薩那樣的法布施,這就正合佛意了。

智慧依然要靠修行戒定慧而來:攝心為戒,因戒得定,因定生慧。而法布施得智慧這是偏於鼓勵流通的成分更多,鑒於我們很難拿捏這個抽象的法,所以要舉種種的例子、種種的比喻、種種的描述、從各個角度、各個層面剖析拆分,讓抽象的法立體起來、清晰起來,這都已經不是靠流通布施能獲得的了,依然還是要實修戒定慧三學才能獲得這些。

阿彌陀佛!

摘自人間天新浪部落格《普門品析》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